《出塞》教学案例(汇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研修课程之《出塞》教学案例

听课人姓名中心校教师听课日期 10月24日

主讲教师姓名孙丽学校中心校学科语文班级三年一班

课程原形教材、册、章节、课题:教科版语文教材三年上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两首》之一《出塞》作者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

课例研究题目课例研究的问题:如何能让阅读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真正实现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教学分析主题对问题本质的分析提炼:本课的教学力求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朗读品悟,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读中解读语句内涵,读中感悟言语情味,读中接受人文熏陶,读中探寻“文本秘妙”,力求实现“对话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理论背景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分析(背景介绍,情境描述,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认识、讨论、分析、评价;反思及感悟)

一、教学目标:

1、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培养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激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会背诵、默写。

4、在运用资料中尝试作品迁移,激发学生学诗主动性.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重难点:

《出塞》教科版教材三年上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两首》其一,单元主题是“爱国主义”。《出塞》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凝聚着无数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诗歌语言朴实平淡体制短小,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明朝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教学重点、难点:入情入境学习古诗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激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三、本课将要解决的以下问题:

1、“万里长征人未还”未必完全是写征人盼还,尤其是通过对“未”字的解读后,我觉得“未还”其中还包括难还、盼还、要还、不还……等意思,这或许领会是本诗“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的一个突破口。

2、由对“未”字的解读,我想对自己以往在古诗教学中一味的“读”来个突破。那就是首先运用施茂枝老师倡导的“显象得意”教学策略,在读中展开想象,还原画面。其次,紧扣文本,抓“未”字,引导质疑,让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资料和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思考:还能用什么字替换“未”字。学生们借助资料,进行信息的处理,进行互文解读,选择合适的字眼。从而达到即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又引导学生巧妙地对诗句进行合理的多元解读。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

学法:读中想象资料运用互文解读

五、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课题,激诗趣。

1、板书课题,解题。并指出《出塞》是唐代边塞诗常用的题目,意思是战士们去戍守边塞;“出塞”是乐府的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2、通过预习你对“边塞”有哪些了解?你脑海里的边塞是什么模样呢?此环节小组交流完成,老师带着同学们对边塞环境的认识,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到边塞去看一看吧!相机出示课件图片:残破的边塞、荒凉的边关、寂寞的孤城、冷峻的关山……

3、同学们,就是这样的边塞之地,自秦朝开始,一直到汉朝和唐朝,匈奴人经常越过阴山,入侵中原,引发了两族之间的边塞之战,多少诗人以边塞之战为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唐王昌龄的《出塞》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一幅画面,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二)、读《出塞》,感诗味

1、自由朗读《出塞》。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出塞》,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多音字,要把诗读顺口;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得字正腔圆,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2、(课件出示《出塞》)好,谁来读一读《出塞》?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三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可请两三位学生分别读)

3、我们一起读!来!抬头,坐正,然后深深地吸一口气,气沉丹田。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大家读,后三个字我来读。注意感受诗句中间是怎么停顿的。

4、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注意保持刚才那种节奏,揣摩你在读这首诗时心底的感觉。

5、生齐读。

(三)、品《出塞》,悟诗情

1、从“秦、汉、月、关”入手,品味诗句精妙:

1)、诗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会了吗?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已经读出些感觉来了!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而首句又被推为是千古名句,它会有什么精妙之处呢?请同学们看一看(出示第一句),仅从字面上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你能看到哪些画面呢?2)、通过一道算术题,请学生算一算,在算中理解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辽阔。从而初步感悟这首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所蕴藏的巨大的历史悲怆,无限的深沉汉息?引导学生思考这上千来,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3)、指导学生练读这一句。(上千年的历史,上千年的明月,千年不断的战争,这些能够读得出来吗?)(悠悠千年你只读出了三百年,慢一点,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出时间的慢长;你的读不仅读出了时间的悠远,还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慨叹!)板书:画简明边关图、月

2、从“未”字入手,探寻“文本秘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