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种群的特征(1)

合集下载

课时作业11:4.1 种群的特征

课时作业11:4.1 种群的特征

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选择题1.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D.一个树林里的全部马尾松是一个种群2.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加刺猬被捕获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3.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②>①C.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①和②D.我国计划生育的目的是通过降低②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4.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③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体数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5.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的是(多选)()A.所选样方位置上有块大石,应该换个位置取样B.调查某地麻雀种群密度时,少数雀腿上的环套标记脱落C.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期间,猫头鹰大量迁入D.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二、非选择题6.回答有关种群的问题。

(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分布如下图所示。

三种分布方式是对种群特征的描述。

(2)据下图分析,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填“正”或“负”)相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

7.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探究活动中,有以下实践活动,阅读后请回答相关问题。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总结
种群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同一物种个体在特定地点的总体。

种群的特征可以通过种群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和动态等多个方面来描述。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总结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1. 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是指某一种群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数量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特性、环境条件、生态位、竞争关系等。

种群数量的估算通常使用生物统计学方法,比如抽样调查、标记重捕法等。

2.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与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生境面积等因素密切相关,密度过高会导致资源竞争和适应性进化,密度过低则可能导致孤立效应和基因流的减少。

3. 种群分布
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和分布规律。

常见的种群分布模式有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

种群分布模式与环境因素、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等密切相关,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4. 种群结构
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大小结构等特征。

种群结构对种群的生态过程和动态演变有重要影响,也是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

5. 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增长、减少、扩散、漂移、灭绝等现象。

种群动态与繁殖力、死亡率、移居率、环境压力等密切相关,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

以上是种群的一些重要特征知识点的总结,种群是生物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4.1种群的特征

4.1种群的特征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 部个体叫种群。
种群的概念
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BD )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C.一个村庄的全部儿童 D.泰州市的所有人
1.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 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 2.如果你是泰州市计划生育部门的分管领导,你 会关注种群的哪些方面?
中国人口(2008年)
1、总人口:13.3亿
印度人口(2008年)
1、总人口 11.4亿
2、人口密度 138人/ Km2
2、人口密度 333人/ Km2
3、出生率:12.14‰ 4、死亡率:7.06‰ 5、人口增长率:0.508%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3、出生率: 22.22‰ 4、 死亡率: 6.4‰ 5、人口增长率: 1.578%
印度人口

♀ ♂
美国人口
日本人口

增长型
比较出生率 和死亡率
稳定型
衰退型 时间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预测种群密 度变化趋势
越来越大
保持稳定
越来越小
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比例。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①雌雄相当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②雌多雄少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奶牛等
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 的
种群密度调查。
步骤: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 蒲公英
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会,一般来说样方数越多,调查结果越准确 样方多大适宜?
草本植物样方的大小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可根 据调查对象进行调整 取样的原则是什么? 随机取样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3.那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可
以用样方法吗?
学生 展示他 们 的调查过程。并对 老师提 出 的问题 进 行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的实践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过渡
如何调查一片草原中绵羊
的种群密度?
学生 思考
回答
标志重捕法
教师设置问题串:
1.什么是标志重捕法?
2.作标志时注意什么问题?
习兴趣。
同学习第四章第一节种群
的特征。
温故知新
引导学生回忆:1什么是种群?2.种群概念的关键词是什么?3.判断四个选项是不是种群,为什么?教师总结:种群和物种的关

学生 思考回答问题
为学习种群的特征做铺垫。
过渡
出示图片,一群鱼和一条鱼相比,一群鱼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我们描述种群数量通常是通过种群密度直接呈现。什
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能力
过渡
在生产实践中,有些害虫会影响农作物,我们不想它大爆发,有些生物比如
大熊猫,我们也不想它灭
亡,什么能预测种群数量
变化呢?
任 务 驱 动四 如何预测 种 群 密度?
教师出示三个种群以及不同年龄段个体比例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
学 生 根 据教 师 的 引导 回 答 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模拟实验理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生命之美源于自然,自然
学生 观看
通过视频
之美焕发盎然生机,下面
视频
播放, 是
请同学们欣赏生命之美有
同学们感
关片段。
受生命之
播放视频
美, 激发
生物和生物之间体现出如

必修三4-1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必修三4-1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项目


1.种群的特征 考点 2.种群的数量变 Ⅱ 化 种群的特征以及对 重难 种群数量变化的 点 影响因素分析
要 求 Ⅰ
题型
选择题
年份及考 考点 卷 2009、 2008 种群的特 年广东 征 、江苏 卷 2009、 2007 种群的数 年广东 量变化 、宁夏 卷
自主梳理 一、种群的概念 同种 全部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生物的 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面积 体积 (1)概念:指在单位 或单位 中的个 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三)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主要是采用标 计算公式:标志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
志重捕法)

志的个体数/重捕数(注:N代表种群内个体
总数)

1.植物种群密度调查中样方的选取 (1)样方数目的确定。取样多少随调查地段
的总体面积而定。总体面积大,选取的样方
数多些;总体面积小,选取的样方数少些;
一般地说,选取的样方越多,求得的种群密
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因为这四个率不是固定 不变的,所以种群数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要点归纳 一、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 1.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2.提出合理假设; 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
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建立数学模型;

4.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
进行检验和修正。
这些外部因素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 影响种群密度。

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 ⑤种群密度的大
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

人教版生物-4—1种群的特征PPT课件

人教版生物-4—1种群的特征PPT课件
牧民在承包的 草场上该放养多少 头羊,既能保护草 原,又能取得最好 经济效益?
怎样控制害虫 数量,以防止虫灾 发生?
4
对于某水体中的鱼,何时捕?捕 捞多少?才能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
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
11
1998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
世界 中国 孟加拉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出生率 22.2 16.0 27.8 26.5 23.2
死亡率 8.9 6.5 9.6 8.9 7.5
12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 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中 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比例
影响密度大小
老年 成年 幼年
增长型年龄组成
14
老年 成年 幼年
稳定型年龄组成
②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 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衰老死亡的个 体数。种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老年 成年 幼年
衰退型年龄组成
15
③衰退型:特点是老年 期个体数目较多而幼年 期的个体数目偏少。新 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衰
体动物。
蜂群中几百只雄蜂,一只蜂王和几 十万只工蜂都是雌蜂。
③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18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3)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 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 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4)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4-1 种群的特征

4-1 种群的特征
8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使用范围: 使用范围: 植物种群密度 多用于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 多用于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 虫、跳蝻的密度、某些土壤小动物的密度。 跳蝻的密度、某些土壤小动物的密度。
(2)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 使用范围:活动能力强, 使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10
N:M=n:m
N: 种群个体数 M: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 n: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 n: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 m: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 m: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
11
年龄组成 思考与讨论
老年个体数 成年个体数 幼年个体数
A
B
CHale Waihona Puke 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 种群属于衰退型 种群属于衰退型, 图中 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 种群属于增长型 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 种群属于稳定型。 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9
• 现有某小组调查一个面积为1hm2的草场中 的灰苍鼠的危害情况。他们在草场中共均 匀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 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 生;7天后,在相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 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6只,其中有上次 标记的个体为14只。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 群密度最接近 (B ) • A.23只/hm2 B.160只/hm2 C.92只/hm2 D. 80只/hm2
12
• 例1. 右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 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 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B) • A.a>b B.a<b • C.a=b D.a≈b

4.1种群的特征

4.1种群的特征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某物的种群密度
讨论1、实地调查与本节“问题探讨”活动中的模拟调查 有什么异同? “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 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 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 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 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 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 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 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性别比例 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1)雌雄相当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2)雌多雄少型:蜜蜂、象海豹等
及人工控制的种群
(3)雌少雄多型
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为什么大多数生物种群雌雄性别比率约为1:1?
我国男女比例失调,0-4岁 婴儿性别比逼近120:100 (2004)远超国际认同的最 高警戒线107:100
问题探讨
1、怎样估算这块草 地中蒲公英的数量? 可采用课本介 绍的两种取样方法 取样,用样方法进 行估算。也可以将 模拟草地平均分成 若干等份,求得其 中一份的数量后, 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10m
10m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
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
调查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1)样方法 (2)标志重捕法
植物、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昆虫卵、蚜虫、跳蝻)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 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
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
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常用的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① 种群用于人类又称人口,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 种个体的集合体。

② 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死 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

种群所特有的特征:密度、分布型。

、种群的数量特征① 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工自然增长速率自然增长速率=自然 增长率X 当时种群数量*出生率:由遗传因素决定,尤其是由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 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

② 年龄结构: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不是所有种 群都有年龄结构,如稻、麦、蛾等没有世代重叠的生物,但蝉、蜉 蝣、大马哈鱼除外)。

表示方法:年龄金字塔(底部最年轻,中线 左边为雄性,右边为雌性)。

年龄组包括:生殖前期、生殖期、生 殖后期(不是所有的种群都有完整的年龄组)。

年龄结构可分为三 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体现种群未来数量动态信 息。

*替补出生率(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只有在稳定型中人口(仅 指人类)才会零增长。

• • •③ 性比率:种群性比率是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大多数物 种和人类的性比率基本保持1 : 1,性比率会影响种群密度变化。

早> $ —增长快 早〜$ —相对稳定 早V $ —增长慢 ④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 体数量。

种群密度的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的依据,是研究种群动 态的基础。

(注意区分年龄结构体现种群未来数量动态信息)。

可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不是所有种群都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 度)。

三、种群的分布型*不是所有的种群都有性比率,水稻、小 麦、大豆、玉米、蚯蚓等所有雌雄同体 的生物的种群都没有性比率种群的分布型分布型是指种群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在密度相 同的情况下可以有不同分布型:① 集群分布:种群的集群分布与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 子的传播方式和动物的社会行为有关。

是最常见的分布型,人类在 地球表面也呈集群分布。

生物:4.1《种群的特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生物:4.1《种群的特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业中只有通过合理的政策使种群的数量稳定,才能实现可持 续捕捞。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 害虫的年龄组成将成为衰退型。在渔场中采取“抓大放小” 的措施,会使幼年个体所占比例上升,年龄组成将成为增长 型。
• Content
1.在种群的特征中, 年龄组成 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 2.我国人口普查工作实质是在调查我国人的 种群 特征,当然还
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分为两种: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 目)和相对密度(表示生物数量多少的相对指标)。 Content 2.绝对密度的测定方法。 (1)总数量调查。 总数量调查是计数某地段中全部生活的某种生物的数量。对某 些脊椎动物可以直接调查其总数量,如用航空摄影调查某块草原 上的全部黄牛,计数集中于繁殖地的海豹等。 (2)取样调查。 在一般情况下,总数量调查比较困难,研究者只计数种群的一 小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这称为取样调查法。 ①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 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 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 群的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点状取样法、等距取样法等。
知 • Content 识要点
能力要求
1.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 出生率和死亡率 2.学会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 的特 迁入率和迁出率 法”来调查种群的密度 征 3.了解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并尝试构建种群增长模型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种群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变化 数量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5.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的变 6.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 种群的波动和下降 化 影响

4-1 种群的特征一轮复习课件

4-1 种群的特征一轮复习课件
N=(4+6+8+8+9) /5=7棵/mm2
2、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在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 捕,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步骤: 捕捉 标记 放回
不会对动物产生伤害 不能过分醒目 要能维持一定时间
一般来说,选取的样方越多,求得的种群密度越接近实际情况。
5、取样的关键、取样方法有哪些?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使估算值更接近真实情况;
6、计数时,位于边界上的个体如何计数?
7、如何计算种群的密度?
计数原则
方框内+相邻两边加顶点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常用的
①五点取样法【适用怎样的地形】
出生率 和死亡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算一算,判一判: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
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20%)
2、关系: ①出生率>死亡率:数量增长,密度增加。 ②出生率<死亡率:数量下降,密度降低。 ③出生率=和死亡:数量相对稳定,密度不变。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要点:1、一定自然区域 2、同种生物 3、所有个体
什 么 是 一 组 种块成群棉的田全是中部由棉物幼蚜蚜种、成的熟蚜存等 在单位一、片繁草地殖上所单有位的草、进化单位 种 群
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一个蜂窝里全部的雄蜂
……
二、种群的特征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小结
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数量少的种群:

4.1种群的特征

4.1种群的特征
的比率。
(2)、研究意义:是影
响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变化) 的决定因素
冬季某城市的的乌鸦种群
4.年龄组成
种 群 数 量
发展时期 稳定时期 衰退时期
时间
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1)概念 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例: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 雄性个体。
课 堂 小 练 习
(1)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 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a=32只,将 捕获的鼠经标记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 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工捕获b=30只,其 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c=10只,请回答下问:(1) 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数大约有 只 D A. 30只 B. 32只 C.64只 D.96只
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数量
迁入率
直接影响
16
迁出率
预测方向
种群 密度
决定大小
年龄组成
影响变动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的特征:
思 考 ?
• 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 •种群密度。 征是什么? •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 •出生率和死亡率。 征是什么? • 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 •年龄组成。 什么? •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 的特征是什么? •性别比例。
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
取样调查法

样方法:调查植物,活动能力不强,
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
范围大的种群
标志重捕法: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
①植物:样方法
一般步骤: ①取样面积,样方大小一般为一平 方米的正方形 ②随机取多个样方,不能有任何主观性,样方在调查地段中 应分布均匀 ③算出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平均数即的种群密度

4-1种群的特征

4-1种群的特征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4章 第1节
情境导入 国家和每个人都一样,需要适时“清点”自己,“摸 摸家底”。从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时开始,新中国为期十 天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拉开帷幕。 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实 际就是对我国人口种群特征的调查,掌握准确的人口数 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情况,对我国人口 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 并依此作为科学治理和宏 观决策的基础。
人 教 版 生 物
(7)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为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必修③ 第4章 第1节
2.计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
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 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________, 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 度估计值。
人 教 版 生 物
构等内容。
必修③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
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 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 体现STS教育思想。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本章内容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同学们在学习本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4章 第1节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4章 第1节
问题探究:你知道人口种群特征有哪些吗? 提示:人口种群特征和自然种群一样,包括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4章 第1节
人 教 版 生 物

4-1种群的特征

4-1种群的特征

非展示同学:
注意聆听,积极思考质疑,及时记录。
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 个体的集合体,叫种群。
思考题
(多选)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D B 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
B.一片草地上全部的东亚飞蝗
C.世界上的全部的鸟 D.一个池塘中全部的大蟾蜍
种群特征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影响数量变动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
决定密度大小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外界环境

1.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 获并标志48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 鼠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D ) A.46 C.12 B.25 D.100

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从生
【学习目标】
• 1.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比较;列 举种群的特征。 •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的密度。 •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 影响。
【学习重点】
• 种群的特征。
【难点预测】
• 种群的数量特征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自查自纠](3min)
要求: 1.认真核对答案 2.在书中做好标记
例:我国人口数量变化分析
联系实际:
我国实行了 计划生育, 现在人口仍 处于增长高
峰期,是什
么原因?
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

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对于一个种群来说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 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 种群密度的大小。 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 密度

人教版教学课件种群的特征课件1

人教版教学课件种群的特征课件1

的 特 C、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征 F、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1
D、一个院子里的全部葡萄 G、一个农民种的全部水稻
H、一窝蚂蚁I、一个狼群
J、一片草原上全部老鼠
3、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下图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
第 节 种 群 的 特 征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老年
中年 幼年
A B C (1)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70年代初 期人口的年龄组成为图 A 所示类型。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 A 这将会使被捕捞的鱼的年龄组成为图 所示类型。
(3)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 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 C 所示类型。
第 节 1
种 群 的 5、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100只环颈雉引入某岛屿。 特 一年后,经取样调查,测得种群数量增加到150只。 征 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 ) B A200只 B225只 C250只 D300只
适 宜
年龄组成
衰退型
结论!
第 节 种 群 的 特 征 1
• 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 是种群密度。 •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 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 龄组成。 •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 特征是性别比例。
巩固练习
1、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A C H 。 ———————— 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B· 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第 A· C· 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D· 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节 E· 环境中天敌增多 F· 环境中阳光不足 G· 寄生生物增多 H· 寄生生物减少 种 A C H I 2、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 群 A、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种群的观点和基本特征,掌握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基本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物种群的重要性,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种群密度的观点,以及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图片、视频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械,如计数器等。

3. 准备讨论话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 设计教室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们共同砚习《种群的特征》这部份内容,包括种群的观点和种群的特征,通过学习,希望同砚们能够理解种群的观点,掌握种群的特征,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珍爱区、森林公园、城市公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爱这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从而引出种群的观点和意义。

(二)种群的观点1. 教师介绍种群的定义和特点,强调种群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活单位。

2.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种群的特点,并进行全班交流。

(三)种群的特征1. 数量特征(重点):教师介绍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观点,并通过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2. 空间特征:教师介绍种群的空间分布形式,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等,并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空间特征的意义。

3. 时间特征:教师介绍种群的增长模式和变化规律,包括J 型增长和S型增长等,帮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

4. 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种群数量的变化,加深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理解。

5. 全班交流和总结:学生分组实验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和总结,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生物:4[1].1《种群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修改版

生物:4[1].1《种群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修改版

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学习重点:种群的特征二.课堂互动1.什么叫种群【自学评价】在自然界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一定的____________内,_______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精典范例】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片稻田里的水稻的数量 B.一片稻田里的害虫的数量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一个池塘内各种鱼的总数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__________或单位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____。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估算种群密度的样方法的做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选取若干个_________,通过计数________的个体数,求得________,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_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___________值。

(4)取样的关键是做到_________________,不能掺入____________因素。

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可以采用_______。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________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__________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__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6)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________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数占_________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密度。

【精典范例】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必修三 4.1种群的特征

必修三   4.1种群的特征

必修三 4.1种群的特征【学习目标】1.简述种群的概念含义。

2.列举种群的主要特征。

3.尝试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群的种群密度。

【自主学习讨论】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的个体。

基本特征有:⑴种群密度;⑵和死亡率;⑶迁入率和迁出率;⑷和。

2.种群密度的概念:种群在单位或单位中的个体数。

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其表示方式:种群密度=数/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⑴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①样方大小:一般以的正方形为宜。

②取样方法:取样法和取样法等。

③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选取若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⑵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标志重捕法①应用范围: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

②测量方法:③计算公式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2.迁入率和迁出率: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⑴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和。

⑵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数目的比例。

⑶能够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巩固检测】1.下列有关个体、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B.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C.个体与种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D.物种是所有种群的集合2.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总和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D.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4.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湖泊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②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稗草是一个种群④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⑤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④⑤ D.③⑤5.下面是四个种群年龄结构模型,其中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种群是6.影响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不包括()A.季节的变化B.土壤中的含水量C.食虫鸟的数量D.植物的种类和数量7.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B.人口出生率是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量C.影响人口出生率与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D.影响人口出生率与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的区别8.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C.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9.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14
4.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一般分 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 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老年
①增长型:特点是幼年个体 大量成长为成年产生后代, 老年个体死亡的少,出生的 比死亡的多,种群的个体数 越来越多。
N=(42×38)/12=133只
11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 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表达方式:通常以a%表示 (3)举例说明:例如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出 生1862个孩子,该年度人口出生率为1.862%
(4)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 的直接表现。种群的内部和外界因素影响都以改变出 生率和死亡率来体现。
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 密度越来越小。
(3)年龄组成的意义: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未来的变化趋势
17
5.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①雌雄相当型:特点 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 目大体相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
动物。
18
②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洛阳市东方高中 刘家富
1
本节聚焦
1、怎样估算种群的密度? 2、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2
问题探讨
10m
10m
1、怎样估算这块草 地中蒲公英的数量?
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 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 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 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 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 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成年 幼年
增长型年龄组成
15
老年 成年 幼年
稳定型年龄组成 ②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 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衰老死亡的个 体数。种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16
老年 成年 幼年
衰退型年龄组成
③衰退型:特点是老年 期个体数目较多而幼年 期的个体数目偏少。新 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衰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
12
1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
世界 中国 孟加拉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出生率 22.2 16.0 27.8 26.5 23.2
死亡率 8.9 6.5 9.6 8.9 7.5
13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数 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中 具有重要意义
体动物。
蜂群中几百只雄蜂,一只蜂王和几十 万只工蜂都是雌蜂。
19
③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3)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 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 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4)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20
我国男女比例失调婴儿性别比接近120 : 100
2004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 皮书指出,我国男女(0至4岁)性别比例接近 120 : 100,远超国际认同的可以容忍的最高警 戒线107。
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 种群密度估计 值 ②举例:选取1hm2山地,计算马尾松为20棵,则该样方的 马尾松密度为20/1=20(棵/hm2) ③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和虫卵、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④样方大小:草本为1m2;灌木为16m2;乔木为100m2
10
例1、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 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 为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 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 (单位:只/hm2)?
N=(4+6+8+8+9)/5=7只/hm2
例2、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 量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 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 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 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 大概有多少只?
6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
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
②大范围及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即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7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3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 该放养多少头羊,既能 保护草原,又能取得最 好经济效益?
怎样控制害虫数量, 以防止虫灾发生?
4
对于某水体中的鱼,何时捕?捕捞 多少?才能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使 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
复习
什么叫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何理解种群的概念?
8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量时,遇到的问题之一是边缘效应, 即如何处理样方边缘上的个体。一般而言,只计相邻两边上 的个体数,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9
(2)标志重捕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
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 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 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②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③举例: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重捕 34只,其中被标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 段原有总鼠数为39 X 34/15=88只 ④使用范围:运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
1、强调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2、有时空限制,即相同时期内的同一自然区域
3、种群不是同种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他拥有生物个体所 不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等特征,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
4、同一物种在同一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种群内的个 体都为同一物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