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成藏分析——《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潜山油气来源及成藏充注过程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潜山油气来源及成藏充注过程王昕;罗小平;吴俊刚;徐云龙;陈保柱;罗健;侯明才【摘要】探讨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潜山储层的成藏过程与成藏机理.运用流体包裹体技术,结合油-源抽提物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油气来源、成藏过程及成藏机理进行研究.石臼坨凸起主体原油表现为混源油特征,为渤中凹陷供油,存在一定的生物降解;428构造带北侧原油主要来自秦南凹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427构造带及428构造带南侧原油主要来自渤中凹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包裹体镜下特征、均一温度及盐度表明,428E/W构造带潜山储层在前古近系存在油气充注过程,而在古近系烃源岩成熟以后,潜山储层又经历了油气充注过程,对应充注时间为3 MaB.P..该区油气来源丰富,晚期大量油气快速充注潜山储层,具有较高的勘探开发价值.但成藏过程复杂,基于潜山结构特征、供烃模式及输导体系划分为“三层侵蚀双源复式输导晚期型”和“双层单源复式输导晚期型”2种成藏模式.【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6)002【总页数】14页(P129-141,190)【关键词】石臼坨凸起;潜山油气藏;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有机地球化学【作者】王昕;罗小平;吴俊刚;徐云龙;陈保柱;罗健;侯明才【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1石臼坨凸起作为渤海海域次级构造单元,其东南缘南北分别与渤中富烃凹陷和秦南凹陷相邻,是一个长期发育的古隆起,处于油气长期优势运移的有利指向位置[1]。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高南地区下白垩统层序构成及成藏规律研究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高南地区下白垩统层序构成及成藏规律研
究
近些年来对高南地区的前期研究越来越精细,经过对一批钻探井进行油藏评价,以及从油层顶面构造的确定到有效储集砂体分布的描述和有利岩性目标的落实,都达到了比较满意的钻探效果,加大了对高南断裂带深入勘探开发的需要。
初步分析表明中浅层油藏主要受低级层序断层及砂体分布的控制,需要在低级层序断层及含油砂体等关键成藏要素精细刻画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成藏规律。
高南地区是南堡陆地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中浅层是油田开发产能建设重点含油层位,具有较大的扩边建产潜力,为了进一步研究,开展主要目的层各油组构造和断裂发育特征研究、准确落实构造,通过井震结合,在层序格架下开展岩性圈闭识别和储层预测,明确有利圈闭和优势储层发育区;开展成藏规律研究,建立高南地区油气成藏模式,在成藏模式指导下优选有利勘探目标,提出井位建议,为产能建设提供优质储量区块。
为了预测储层及为井位布置提供参考,对高南地区中浅层通过地层划分对比、沉积微相研究、地震属性分析等工作重新对比划分分层数据、井斜轨迹,对测试及生产数据进行计、整理,建立研究区资料数据库,开展地震属性分析并预测储层的分布。
得到如下认识:东营组是扇三角洲推进到浅湖一半深湖湖盆中形成的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沉积组合。
存在有扇三角洲、水下重力流以及湖相沉积相。
高南地区是高柳断层下降盘发育的滚动背斜,同沉积断层和同沉积背斜共同控制了构造古地貌,构造古地貌对高南沉积物分散体系和沉积体系的发育分布起到了主导性的控制作用。
东营组有利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河口坝和湖底扇砂体,东一段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为主,东二和东三段湖底扇砂体也是有效储层。
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差异性及聚集模式
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差异性及聚集模式蒋有录;刘培;刘华;宋国奇;王永诗;崔小君【摘要】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新近系生储盖、圈闭及输导等条件的研究,探讨不同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并建立3类油气聚集模式.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油气成藏具有它源供烃、储层发育、断层输导和晚期成藏等共性,但不同凹陷的成藏条件差异较大;自盆地外围凹陷向渤中凹陷,新近系的供烃层系变多变新,新烃源岩层的贡献逐渐增大,盖层质量逐渐变好,新近系油气输导方式主要有通源断层直达、次级断层调整和混合输导式3种;油气聚集模式概括为“原生供烃-通源断裂输导-构造控圈”披覆带聚集模式、“次生供烃-浅部断裂输导-断层控圈”浅凹带聚集模式及“混合供烃-复式输导-不整合控圈”斜坡带聚集模式3类;披覆带模式成藏条件最优越,适于新近系大规模油气聚集,而分别受保存条件、输导条件制约的斜坡带、浅凹带聚集模式,新近系油气相对不甚富集.【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8)001【总页数】8页(P14-21)【关键词】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断层输导;成藏条件;聚集模式【作者】蒋有录;刘培;刘华;宋国奇;王永诗;崔小君【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15;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15;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新近系作为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层系,油气藏具有埋深浅、储层物性好、开发成本低、勘探价值高等特点[1-2],已发现了孤岛、孤东、埕岛、北大港、蓬莱19-3、渤中25-1等多个亿吨级油气田[3-5]。
前人研究发现,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与古近系及潜山有明显差异[6-8],其本身缺乏生油条件,油气来自下伏古近系烃源岩系,主要通过断层垂向输导运聚成藏[6,9-10]。
《石油地质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4 学时:64学时(其中实践14学时)
大纲执笔:柳广弟院(系)、部负责人:谢庆宾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学生掌握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认识油气矿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明确寻找油气的方向,为勘探和开发油气矿藏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要求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油气生成与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油气在地壳中分布的基本规律;
3、掌握石油地质研究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利用石油地质学的原理与方法对盆地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进行初步的评价。
三、大纲内容
四、实验与实践。
渤海湾盆地垦利断裂带油气成藏模式
渤海湾盆地垦利断裂带油气成藏模式褚庆忠【摘要】研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武,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藏),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等4种成藏模式.这些成藏模式对该地区油气挖潜增储、找到更多的油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0(031)003【总页数】3页(P232-234)【关键词】渤海湾盆地;垦利断裂带;成藏模式;断层;油气运移;油气聚集【作者】褚庆忠【作者单位】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1油气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理论的重点内容之一,油气成藏模式是一个和成藏动力系统配套的概念,是对油气藏赋存状态的高度概括[1,2]。
构造运动是影响和控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最基本的地质因素[3-6]。
本文主要从渤海湾盆地垦利断裂带构造的角度,结合已发现的油田(藏),探讨该地区油气聚集的主要模式,以期对该地区挖潜增储,找到更多油气有所裨益。
垦利断裂带指的是垦利突起及垦利断层下降盘的伴生构造带,处于渤海湾盆地东部近东西向构造带和东部北东向构造带的结合部位,东端与垦东青坨子凸起斜交,并被北东向的垦东断层所分隔;北部与孤南洼陷斜坡带过渡;南部受垦利断层控制,紧邻富林洼陷深洼区;西端向三合村洼陷倾伏(图1)。
垦利断裂带地层包括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新生界是垦利断裂带最重要的生油及储集岩,其岩性及沉积特征与富林洼陷相似,缺失孔店组和沙河街组四段。
其中,沙三段和沙一段为主力生油岩系,沙三段上部和沙二段顶部砂岩及沙一段底部灰岩为该区最重要的储集层。
新近系馆陶组与明化镇组为多个正向旋回的巨厚沉积,与东营组呈假整合接触关系,构成垦利断裂带的区域盖层。
垦利断裂带是一个长期发育的断裂构造隆起带,其南北发育的孤南洼陷和富林洼陷生油条件好,成为垦利断裂带油气聚集的油源地区。
渤海湾盆地页岩油成藏条件研究
渤海湾盆地页岩油成藏条件研究【摘要】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湖相泥页岩分布范围广、有机质丰度高、厚度大、埋藏较浅、普遍处于生油高峰阶段,具有巨大的页岩油资源潜力。
本文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分布特征、地化特征、岩矿特征及储集性能、含油气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古近系页岩油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页岩油成藏条件分布特征<b> 1 概况</b>渤海湾盆地总面积19.5×104km2(包括陆、海),划分为“六坳三隆”。
是以新生代为主要发育期的裂谷盆地,由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层系组合的复杂的含油气系统,其中古近系为主要的烃源岩和主要的储油层。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第二个主要产油基地,主要成油组合是下第三系。
截至2010年底,渤海湾地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8.4×108t,天然气储量2763×108m3,2010年产油量4934.59×104t,是中国东部仍具有巨大潜力的地区。
渤海湾盆地济阳、辽河、临清、黄骅、冀中、渤中六个坳陷具有优越的陆上页岩油气成藏条件。
古近系沙三、沙四段湖相泥页岩是页岩油气发育的最有利层系,具备形成页岩油气藏的物质基础、储集条件和资源潜力。
古近系存在页岩油、页岩气两个领域,具“上油下气”的分布特征。
4500m以浅以页岩油评价为主。
<b> 2 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分布特征</b>渤海湾盆地古近系主要为深湖-半深湖-三角洲相沉积,强裂陷期,湖水较深,沙河街组沉积多套厚度较大的泥页岩,泥页岩分布广,受物源、沉积相影响,各坳陷富含有机质泥页岩时空展布上存在差异。
始新世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湖平面上升,形成了最大湖泛期的孔二段、沙四段上部和沙三段、沙一段为主力的生烃层位。
其中沙三段沉积时水域面积最大、烃源岩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是渤海湾盆地最好的生油层系;沙四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济阳坳陷、下辽河坳陷和临清东濮凹陷。
<b> 3 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岩石矿物学特征及储集性能</b>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泥页岩储集空间类型为晶间孔、微孔隙与裂缝,纳米孔隙发育。
渤海湾盆地6000m深油气成因及勘探潜力
模拟装置进行高温高压条件下油气生成模拟实验 , 分 别分析烃源岩和原油在高成熟条件下降解的油气组成 和性 质 , 分析 对 比原 油 和天然 气 中共 同存在 的 8 个 轻烃
( 2 0 1 ℃) 油气 藏 。除此之外 , 先 前两年 完钻 的兴隆 1 井和
路[ 1 0 - 1 3 ] : 按 照前 一种 成 因 , 就 应 当先找 “ 古 油藏 ” , 考 察有
没有裂解气形成和保存条件 , 再考虑勘探部署 ; 按照第 二 种成 因 , 只要 寻找沙 四段烃 源岩 能够充 注油气 的圈 闭
制, 其油气成因问题基本解决 , 本文不再进行讨论。 2 0 1 1 年在 6 0 0 0 m深的前寒武( 雾迷 山组 ) 潜 山发现 高产油气藏( 牛东 1 井5 6 7 1  ̄6 0 2 7 m的前寒武系潜山储 层 试油 , 获得 日产 轻质 油 6 4 2 . 9 m。 、 天 然气 5 6 x 1 0 1 T I 。 ) , 这 是 渤海 湾 盆 地 目前发 现 的深 度 最 大 、 储 层 温度 最 高 的
深层油气成因问题已成为盆地进一步勘探的主要问题。 1 成 因问题 的提 出 前人 已经证实霸县 凹陷深层油气主要源 自沙 四段 烃源岩嘲 , 为什么还要开展油气成因研究呢? 因为沙四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4 — 0 5 修 回 日期 : 2 0 1 4 — 0 4 — 2 2
关 键词 : 霸 县 凹陷 ; 油气成 因; 烃 源岩 热解 气 ; 原 油 裂解 气
中图 分类 号 : T E l 3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 5 7 1 6 ( 2 0 1 5 ) 0 4 - 0 0 3 0 - 0 5
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系潜山油气藏成藏组合及勘探技术
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系潜山油气藏成藏组合及勘探技术吴永平;杨池银;王喜双【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00(027)005【摘要】渤海湾盆地大港和华北探区近年连续在千米桥等奥陶系潜山获得重要勘探突破,表明以奥陶系为主的潜山仍是有潜力的勘探领域.根据已发现潜山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划分出5类成藏组合:潜山埋藏型,构造反转型,顺层溶蚀-运移型,晚期成岩(侵蚀)型,古生古储型.在原有潜山勘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燕山末期至早第三纪的构造反转对潜山发育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作用;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溶蚀具有多种途径和形式;逆冲构造体系是形成下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和煤成油气藏的最有利构造样式.取得潜山勘探成果的关键因素是:采用以叠前深度偏移为主的地震处理技术精确落实潜山圈闭;有针对性地选准研究工作思路,进行包括10项研究内容的多学科地质综合研究,正确建立奥陶系潜山油气藏成因模式;形成以欠平衡为要点的十大钻井工艺技术系列.图5参12(于志海摘)【总页数】4页(P1-4)【作者】吴永平;杨池银;王喜双【作者单位】中油集团大港油田公司;中油集团大港油田公司;中油集团油气勘探开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相关文献】1.初论碳酸盐岩网络状油气藏--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奥陶系潜山油气藏为例 [J], 周兴熙2.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杨税务超深超高温奥陶系潜山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实践与启示[J], 杜金虎;何海清;赵贤正;张以明;王权;张锐锋;侯凤香;韩春元;范炳达3.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潜山勘探新发现与勘探意义 [J], 谢会文;能源;敬兵;朱永峰;王斌4.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系潜山勘探与科技攻关 [J], 高瑞祺;吴永平5.中国东部超深超高温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的发现及关键技术——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牛东1潜山油气藏为例 [J], 赵贤正;金凤鸣;王权;李勖;康如坤;常建华;袁胜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湾盆地成因机制与油气评价
渤海湾盆地成因机制与油气评价
贾志斌;田新琦;孟祥顺;禹金营;王小山;谷维成;宋治霞
【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年(卷),期】2003(038)001
【摘要】渤海湾盆地虽整体上是我国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地区,但仍有相当广阔的地区和领域勘探程度还很低,其原因有勘探条件和手段的制约,也有地质认识的局限.深化地质认识可有效地加快该盆地的油气勘探进程.本文根据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地应力场变化,分析、确定了盆地性质,划分出了5个应力区带,并分析了成因机制,结合各区带的油气勘探现状,进行了油气评价.
【总页数】5页(P62-66)
【作者】贾志斌;田新琦;孟祥顺;禹金营;王小山;谷维成;宋治霞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地质调查处;中原油田地质调查处;中原油田地质调查处;中原油田地质调查处;中原油田地质调查处;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J], 李丕龙;张善文;宋国奇;肖焕钦;王永诗
2.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典型斜坡带成因机制及油气成藏特征 [J], 董大伟; 赵利; 李
婷婷; 施瑞; 李彤; 孙艺飞; 孙昊
3.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西曹固构造带断层圈闭成因机制及定量评价 [J], 肖瑶; 李小冬; 郑荣华; 刘聪; 赵正权
4.渤海湾盆地渤中19-6凝析气田天然气成因及油气成因关系判识 [J], 胡安文;王德英;于海波;江涛;孙哲
5.裂陷盆地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综合评价——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 [J], 付晓飞;宋宪强;王海学;刘海涛;汪顺宇;孟令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形成与勘探
成藏具有“盖控”பைடு நூலகம்特点。
凸起上上第三系油气富集程度还与邻近凹陷的聚烃条件有关。若凹陷内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好, 凹陷内
生成的油气则优先在凹陷内聚集, 只有少量油气运移至周围凸起, 东营凹陷、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就是例证; 若
凹陷内储盖及圈闭条件较差, 凹陷内生成的油气则沿不整合面和断层运移至凸起上富集, 沾化凹陷、渤中凹
凸起是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分布的主要构造单元, 上第三系油藏的地质储量约 80% 分布在凸起上
( 如孤岛、孤东、埕岛、埕东、港西、孔店、秦皇岛 32-6、南堡 35-2 等上第三系大中型油田都位于凸起上) 。凸起
上 的上第三系油藏埋藏较浅( 900~1600m) , 油稠( 原油密度为 0. 93~0. 99g / cm3) , 气油比低( 10~30m3/
盖层是控制盆地内上第三系油气聚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区域展布而言, 已发现的上第三系油藏主要分 布在远离物源区的坳陷内。
渤海湾盆地断层非常发育, 继承性活动的大断层控制了凸起、凹陷的形成与演化, 烃源岩以凹陷为单元 分布, 因此, 上第三系油藏又主要分布在凹陷边界大断层下降盘及邻近凹陷的凸起上。
2 凸起上上第三系油藏成因分析
第 14 卷 第 3 期 邓运华: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 藏形成与勘探
1 65
陷属于这种类型。
2. 2 断鼻型油藏 在凸起边缘大断层上升盘发育一种晚期断鼻油藏( 如南堡 35-2 油田南高点油藏) , 这
种油藏的成因机制与披覆背斜型明显不同。南堡 35-2 油田分南、北两个高点, 北高点是继承性披覆背斜( 北 东走向) , 南高点是晚期形成的断鼻( 北西走向) ; 北高点对应基底高, 南高点对应基底斜坡( 图 3) 。在明化镇
渤海湾盆地分析报告
盆地分析读书报告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序号:时间:渤海湾盆地分析报告引言:渤海湾盆地为我国东部的一大型重要产油区,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和力学机制演变的影响,渤海湾盆地产生了众多类型的断裂构造样式和被切割的大小断块,而不同的构造圈闭样式和断块体系形成了该盆地内主要的油气聚集单元,如济阳坳陷、东濮坳陷、黄骅坳陷、辽河坳陷和临清坳陷等。
本文将从盆地的形成机制、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热演化历史等方面对新生代时期渤海湾盆地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一、构造背景:在古生代结晶基底之上,中国东部大陆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作用旋回。
渤海湾盆地在中生代末由于区域抬升剥蚀而经历了准平原化作用,其新生代盆地为典型断陷一凹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是在太古界、下元古界褶皱变质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多层结构含油气盆地。
从早元古代末起到晚第三纪大致经历了五个地质历史演化阶段:(1)地台发育期。
根据沉积发育和构造运动背景又可将该期分为三个亚期即中、晚元古代箕状断陷期、早古生代海侵期、晚古生代海陆交互发育期;(2)三叠纪持续沉积期、(3)侏罗-白垩纪褶皱充填期;(4)早第三纪拉张倾翘期;(5)晚第三纪挤压坳陷期。
中生代华北地台进入地质活动强烈的时期,位于华北地台东部的渤海湾盆地也进入了相对活跃的地质时期。
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侏罗世,渤海湾盆地基本发育北东向和东西向的褶皱和逆冲断层,这与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挤压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向北推挤华北板块及郯庐断裂左行走滑作用的剪压构造机制是相吻合的。
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分布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三个北西向断堑系,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
同时,郯庐断裂带本身在中生代晚期就是一个剪张性的“两堑一垒”的断堑盆地。
根据中生界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渤海坳陷中生代盆地范围较大,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范围也较广;而鲁西南断堑系是由五个雁列的北西向狭窄断堑组成,即益都、沂源、莱芜、蒙阴和平邑五个断堑(自北向南雁列),指示中生代郯庐断裂带是左旋走滑平移运动。
渤海湾盆地变换构造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1)
Moustafa 曾用 “枢 纽 带” 指 称 断块 翘 倾 的转 换 区[ 13] ;Bo sw ort h 以“ 调节带” 概念限定反 倾正断层和 拆离断层的横向终止部位[ 14] 。 Rosendahl 认为 , 调节 带的几何样式依赖两个正断层之间的叠覆程度 , 并称 对倾正断层叠覆之间的背斜区为“低地”调节带[ 15] ;而
图 1 经典的变换构造分类 Fig.1 Class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transfer structures
显然 , 伸展地区变换构造的样式和组合是多种多 样的 , 但其作用不变 , 即保持区域应变或位移量守恒 。 在理论上 , 变换构造的核心问题是转换位移 、保持应变 不变 , 因此其内涵体现在断层分段类型与连接样式上 , 如断层是否 叠覆 ?是否 软连接 、硬 连接 ?而在 实践方
摘要 :依据前人对变换构造的分类研究 , 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变换构造 的特征 。 将渤 海湾盆 地变换构 造分为 变换带 和变换 断层两 种 类型 :一般表现为变换带样式 , 尤其是在盆地或坳陷层次 ;而变换 断层仅在局部的控凹层次上有所体现 。 高 级别的变 换带大多数 是 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传递斜坡横向串联而成 , 间或发育 变换断层 。 北西西 — 北西向的变换构造是渤海湾盆 地“南 北分块” 构造格 局 的主控构造样式 , 而渤海湾盆地油气储量的差 异与变换构造控制的富生烃凹陷及洼陷分布有关 。 变换构造 控制的古 地形和富砂 水 系通道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 变换构造邻区 的高部位则是发现(潜山)构造油气藏的重要地区 。 关键词 :变换带 ;变换断层 ;变换构造 ;油气成藏 ;渤海湾盆地 中图分类号 :T E111.2 文献标识码 :A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油地质学课程设计课题名称:鄂尔多斯盆地成藏条件分析与有利区带预测组员:张俊武易⾦龙丁智勇黄国栋,李龙代梦莹安秋伟顾冲院系:地球科学学院资⼯辅10901⽇期:2011.12.20-2011.12.29⽬录第⼀章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概况及勘探历程 (2)第⼀节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 (2)⼀、中、晚元古代拗拉⾕阶段 (2)⼆、早古⽣代浅海台地阶段 (2)三、晚古⽣代滨海平原阶段 (3)四、中⽣代内陆盆地阶段 (3)五、新⽣代盆地周边断陷阶段 (4)第⼆节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属性、沉积特征 (6)⼀、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属性 (6)⼆、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特征 (6)第三节盆地构造区划 (8)⼀、伊盟隆起 (8)⼆、西部冲断构造带 (9)三、天环坳陷 (9)四、中央古隆起 (10)五、陕北古坳陷 (11)六、晋西挠褶带 (13)七、渭北挠褶带 (14)第四节盆地勘探历程 (14)⼀、盆地早期勘探(1907⼀1949年) (14)⼆、盆地区域勘探(1950⼀1970年) (14)三、盆地南部重点勘探(1970⼀1979年) (15)四、扩⼤勘探领域(1980⼀1987年) (15)五、油⽓并举协调发展时期(1988年⼀今) (16)第⼆章盆地油⽓资源远景评价 (19)第⼀节.下古⽣界天然⽓资源远景评价 (19)第⼆节上古⽣界天然⽓资源远景评价 (21)第三节中⽣界⽯油资源远景评价 (23)第⼀章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概况及勘探历程第⼀节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西缘,奠基于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基底之上,南北分别濒临秦祁海槽和兴蒙海槽,东西则被贺兰拗拉⾕和陕、豫晋拗拉⾕所夹持。
盆地内,区域坳陷复合、地质构造平缓,缺少背斜与断层,总体上呈东部翘起向西部倾伏的区域性斜坡⾯貌。
沉积盖层时代较全,仅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炭统,平均沉积岩厚度为5000m。
其中,中、上元古界以海相、陆相沉积及⽕⼭喷出岩为主,厚度200⼀3000m;下古⽣界以海相碳酸岩为主,厚度为400⼀1600,m在盆地东部还有厚达314m的岩盐、⽯膏沉积;上古⽣界由局限海相沉积向陆相河流沼泽沉积过渡,厚度600⼀1700m;中⽣界为内陆湖泊、沼泽、河流相沉积,厚度2500⼀3000m;新⽣界,古⽓候由湿热转向⼲旱,构造由沉降转为隆升,沉积厚度不⾜300m。
渤海湾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
第27卷 第3期2006年5月石油学报AC TA PETROL EI SIN ICAVol.27 No.3May2006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环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油气资源前景”项目(P 03076)。
作者简介:郑和荣,男,1962年4月生,1983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部署工作。
E 2mail :zhengherong @文章编号:0253Ο2697(2006)03Ο0001Ο05渤海湾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郑和荣 胡宗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摘要:对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等成藏要素的地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均具有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和基本的自生自储成藏条件。
对成藏条件时间配置关系的对比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以1个沉降—抬升幕、持续生烃、早期成藏为特征,渤海湾盆地则以多个沉降—抬升幕、二次生烃、晚期成藏为特征。
成藏条件的空间配置关系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盖层在时间上及纵横向上具有连续性,天然气保存条件良好,可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岩性气藏,资源潜力大。
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盖层时间连续性较差,天然气需要较大幅度的垂向运移才能成藏,二次生烃区与构造高部位成藏区之间的横向重叠区分布局限,以形成中、小规模但丰度较高的构造气藏为主。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自生自储成藏;二次生烃;天然气成藏条件中图分类号:TE 11 文献标识码:AG as pool 2forming conditions for Bohai B ay B asin and OrdosB asin in the Upper PaleozoicZheng Herong Hu Zongquan(Research I nstitute of Ex 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S inopec ,B ei j 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Analysis of some important factors for forming gas pool such as source rock ,reservoir rock ,cap rock and trap in the Up 2per Paleozoic of Ordos Basin and Bohai Bay Basin shows that the two basins are both favorable to form the self 2source and self 2reser 2voir gas pools with a complete combination of source rock ,reservoir and cap rock.The timing matching relation between the pool 2forming factors shows that Ordos Basin is characteristics by single embedding 2uplifting episode ,continuou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arly gas accumulation ,while Bohai Bay Basin is characteristics by multiple embedding 2uplifting episode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late gas accumulation.The spatial matching relation of pool 2forming factors shows that the Upper Paleozoic in Ordos Basin has timing ,vertical and lateral continuity of resource rock ,reservoir rock and cap rock.So it has good preserving condition for natural gas and can form big lithologic gas pools distributed in great area.Ordos Basin has a great potential of natural gas resources.Natural gas in Bohai Bay Basin needs vertical migration with a great altitude to become reservoir.Bohai Bay Basin with a limited su 2perposing area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ng zone and structural accumulation zone in high part can only form structural gas pool with moderate 2small size and high gas abundance.K ey w ords :Bohai Bay Basin ;Ordos Basin ;the Upper Paleozoic ;self 2source and self 2reservoir pool formation ;secondary hydrocar 2bon generation ;gas pool 2forming condition 华北地区晚古生代为统一的克拉通盆地[1],地层及沉积横向对比性好,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发育煤系气源岩。
岩性油藏勘探方法研究——以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为例
岩性油藏勘探方法研究——以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为例杨飞;张宏艳;陈俊生【摘要】MQz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其南部为受坡折带控制的缓坡带,是各类水下扇体发育的有利地带.坡折带下的低位扇由于离源岩近、次生裂隙发育和疏导条件优越,易形成岩性油藏.通过对MQZ地区岩性油藏的勘探实践,总结出进行岩性油藏勘探的三要素: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是寻找岩性圈闭的基础,层序地层学是寻找岩性圈闭的理论指导,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是寻找岩性圈闭的手段.【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7(029)001【总页数】4页(P95-98)【关键词】层序地层;波阻抗;岩性圈闭;油气地质;渤海湾盆地【作者】杨飞;张宏艳;陈俊生【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石油资源与地球物理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辽河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公司,辽宁,盘锦,124010;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辽河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公司,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渤海湾盆地勘探范围西起太行山隆起,东至郯庐大断裂,北起内蒙隆起以南的燕山褶皱带,南至内黄隆起和鲁西南隆起,面积约10×104 km2,资源非常丰富,有利于寻找油气。
渤海湾盆地的总资源量为190.68×108 m3,目前探明储量为85×108 m3,与总资源量相距甚远,探明程度仅为45%,还应该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因此,渤海湾盆地剩余资源分布在哪里,是摆在油气勘探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尽管如此,渤海湾盆地内许多坳陷(如济阳坳陷、黄骅坳陷、下辽河—辽东湾坳陷等)都属于成熟探区,开发程度较高,其大型整装构造油气藏发现的几率甚微,因此岩性油气藏就成为本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目标。
勘探岩性油气藏需要一系列配套技术[1],主要包括:1)高分辨率地震采集技术;2)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3)地震反演技术;4)岩性地层综合评价技术;5)特殊的钻井、测井、压裂改造技术等。
渤海湾盆地埕北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分析与油气成藏
系 新近系
组 /段 平原组 明化镇组 馆陶组 东营组 沙一 —沙二段
表 1 埕北凹陷新生代地层层序 Table 1 The Cenozo ic stra tum sequence of Chengbe i Sag
岩性描述
以泥岩 、粘土为主
底部细砂岩 ,中上部泥岩 、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 下部厚层含砾砂岩夹泥岩 ,中部含砾不等粒砂岩 、细砂岩 ,上部泥岩和中细砂岩互层 下部泥岩 、油泥岩夹砂岩 ;中部泥岩夹块状或薄层砂岩 ;上部含砾砂岩与泥岩互层 油页岩 、油泥岩 、泥岩 。在凹陷边缘沙一段底部发育多层生物灰岩
3 古近系沉积相分析
3. 1 沉积相类型 根据埕北凹陷构造演化史与沉积体系发育情况 , 结合岩石组合类型 、砂体展布特征 、测井曲线形态及 地震反射特征 ,将埕北凹陷古近系沉积相分为五大 类 :近岸水下扇沉积相 、滩坝沉积相 、扇三角洲沉积 相 、浊积扇沉积相和三角洲沉积相 。 3. 2 沉积相分布特征 根据前述沉积体系发育情况 ,埕北凹陷碎屑岩沉
第 1期 付兆辉等 :渤海湾盆地埕北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分析与油气成藏
2 古近纪沉积体系发育
渤海湾盆地中南部地区构造演化经历了前古近 纪裂谷期前 、古近纪裂谷期 、新近纪裂谷期后三大阶 段 。埕北凹陷古近纪的沉积发育受构造演化控制 ,也 经历了一个断陷沉积过程 ,由沙河街组湖相沉积逐步 过渡到东营组河流相沉积 。 2. 1 湖盆断陷早期 (沙四期 ) 沙四段时期 ,沉积时盆地的沉降速度与沉积速度 大致相当 ,由于埕北凹陷古地形反差大 ,物源充足 ,沿 陡坡带 发 育 了 近 源 快 速 堆 积 的 砂 砾 岩 扇 体 沉 积 体 系 [ 8 ] 。该时期凹陷北部埕北断层活动加剧 ,湖盆深 陷扩张 ,基准面上升 ,靠近陡坡深洼处是凹陷的沉积 中心 。陡坡断阶带与凹陷带相邻的部位 ,自下而上依 次发育了水下扇 、扇三角洲等砂砾岩碎屑沉积体系 。 扇三角洲相带的厚度一般为 30 ~100 m ,宽约 1 km; 湖底扇相带的厚度达 40~80 m ,宽约 2~3 km。 2. 2 断陷扩张深陷期 (沙三期 ) 在沙三下地层沉积时期 ,盆地进入裂陷深化期 , 水体扩张最大 ,盆地的沉降速度大于沉积速度 ,成为 非补偿性盆地 [ 9 ] ,沉积物以深色的泥岩 、油页岩 、砂 岩为主 。边界断层控制了盆地的沉积中心 ,北断南超 的构造格局已完全形成 。沙三期沉积在北部陡坡断 阶带和南部斜坡带具有不同的沉积特点 (图 2) 。 北部陡坡断阶带与相邻洼陷带部位发育的扇三 角洲和湖底扇的位置 、走向和规模与沙四期的大体一 致 ,其差异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沙三期的沉降 和沉积中心开始由东向西转移 ,导致沙三期的扇三角 洲相带发育的规模小于沙四期的规模 [ 10 ] ,二是由于 沙三期湖侵的规模总的又大于沙四期 ,使沙三期的湖 底扇比较发育 ,其特点是厚度不大 。
渤海湾盆地天然气藏类型及分布序列模式和富集规律
渤海湾盆地天然气藏类型及分布序列模式和富集规律
赵贤正;张万选
【期刊名称】《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1(015)002
【摘要】根据渤海湾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和盆地内已发现的天然气藏特征,研究了渤海湾盆地的天然气藏类型及其分布序列和模式。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内的三个典型气藏(田)的剖析,初步探讨了天然气藏的富集规律,指出了今后渤海湾盆地天然气藏勘探的有利方向,为在该地区寻找大、中型气田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页数】9页(P1-9)
【作者】赵贤正;张万选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渤海湾盆地深部壳—幔结构和大地热流场对油气分布,富集规律控制的探讨 [J], 张恺
2.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以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为例 [J], 李剑;姜晓华;王秀芹;程宏岗;郝爱胜
3.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J], 李素梅;姜振学;董月霞;王旭东
4.渤海湾盆地缓坡带类型及其油气分布特征 [J], 赵珊;刘华;蒋有录;王永诗;郝雪峰;
张聪
5.渤海湾盆地庙西中南洼围区原油成因类型及分布主控因素 [J], 孙哲;于海波;彭靖淞;胡安文;李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