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
三年级信息科技教学计划浙教版
![三年级信息科技教学计划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d0d65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61.png)
三年级信息科技教学计划浙教版一、教学目标
1. 能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2. 掌握鼠标及键盘的使用方法。
3. 能使用常用软件进行学习和生活中的处理。
4. 培养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内容
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2. 鼠标及键盘的使用方法。
3. 使用学习写作。
4. 使用进行数据处理。
5. 使用制作简单报告。
6. 使用图形软件进行简单图像创作。
7. 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信息查询。
三、教学方法
1. 实物示范法,让学生直接操作计算机了解它的结构。
2. 演示与练习法,教师先示范技能然后由学生练习。
3. 项目学习法,安排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学习技能。
4. 协作学习法,利用小组学习提高互动性。
5. 问题导向法,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四、考核方式
通过平时观察、作业检查、技能操作考核、项目展示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真实教学计划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安排。
浙江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浙江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0b52634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1.png)
浙江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浙江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篇1一、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有一定的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相当狭窄,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形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本学期的上课特点,所以,本学期将继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外,着重继续巩固和加深对word的学习,让学生能尽量熟悉和使用word,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采用的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它包括6课内容:第一课主要内容是认识word;第二课主要内容是文章的输入与修改;第三课通过利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完成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联的任务,进而掌握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如字体、字号、颜色,以及文字的对齐等让文章漂亮起来;第四课的主要内容是设置页面、艺术字,插入图片等;第五课主要学习怎样在word中插入表格和自选图形,掌握调整、美化它们的方法;第六课的学习内容是以上学到的知识来设计、规划、制作小报。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掌握的具体知识点如下:认识word,熟悉word软件的界面;工具栏的选择;输入、删除文字;选定文字的方法;保存文档;打开文档;改变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等;能够对文章进行修饰和美化;学会制作课程表;能对文章的版面进行设计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期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48b1864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f.png)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6.09.13•【字号】浙教技〔2016〕123号•【施行日期】2016.09.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浙教技〔2016〕123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现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教育厅2016年9月13日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以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公平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时期,我省坚持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一网二库三平台四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为核心,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学校信息化环境不断优化,建成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全省中小学校全面普及班级多媒体,99%以上的中小学校实现千兆到校、百兆到达教室和教师办公室。
建成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千余门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和7500余个优质微课,建成20个网络学科协作组和150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全省73%的中小学教师开通个人网络空间,基本形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体系。
完成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启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和创新实验室建设,形成国家、省、市、县(市、区)、校五级示范建设体系。
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建立省、市、县(市、区)、校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基本建成浙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和全省教育基础数据库。
教育信息化为我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932a1fa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9.png)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3.12.27•【字号】浙教技〔2023〕61号•【施行日期】2023.1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的通知浙教技〔2023〕61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现将《浙江省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浙江省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浙江省教育厅2023年12月27日附件浙江省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深入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根据《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计划》等文件精神和浙江省数字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建设目标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教育信息化驱动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数字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内变量、快变量、强变量作用,统筹做好技术支撑、数字赋能、应用深化、公共服务、安全保障,构建数字教育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教育数据开放服务、数字教育协同创新、教育网络安全保障和数字教育发展制度等六大体系完善、结构合理、供给充分的高质量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公平包容、更有质量、适合人人、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的数字教育生态。
到2027年,形成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教育高地,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示范省建设。
(二)基本原则立德树人、全面育人。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习者的终身幸福奠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4-2025学年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标准范文(3篇)
![2024-2025学年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标准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82cb7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62.png)
2024-2025学年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标准范文一、指导思想以____和____为指导,认真____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思路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为重点,以创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为抓手,深化机制创新与实践创新,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积极创新教师整合能力开发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电子白板在堂课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提升教学过程中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质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构建教育信息化新特色。
三、主要工作1.加快校园网的建设,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学校资源库。
本学期,要尝试将教学资料镜像放到校园网上,便于教师随时使用。
本校教师所制作的教案、课件、ppT等资料要及时上传到FTp。
要充分使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做到校内资源共享,发挥网络优势,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入开展。
定期更新学校主页,及时在网站上发布学校的各类信息。
要将本校的各类重大信息及时传到学校网站。
建设覆盖各学科、多品种、多门类、可供师生自由选择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库群,购买资源与开发资源并举,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新模式。
2.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研究,加强自身水平的提高,不断学习。
鼓励教师参与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尝试与研究,推进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
以评优课为抓手,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
本学期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自学为主线,以集中辅导为辅助,着重于进行网页维护和电子白板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
通过培训,各教师除了能完成学校规定的班级网页、学校网页更新外,还要将学到的技能应用到日常教学之中,制作一批交互性较强的电子白板课件。
3.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课更要以任务驱动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
2024年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2篇)
![2024年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ed67a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b.png)
2024年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一、背景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之一。
信息化教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因此,我校将在2024年制定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以满足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目标设定1.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
2. 提升教师的信息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教师教学资源和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3. 推动学校管理的信息化。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教育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三、具体措施1. 更新和完善教育设施和设备。
为学校配备先进的教育设施和设备,包括交互式智能白板、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等,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支持。
2. 强化师资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技能和信息教学水平,同时也加强对教师信息教育教学的考核和评价。
3. 提供教学资源平台。
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平台,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电子化、网络课程、在线答疑等,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
4. 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
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通过教育软件、网络课堂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 加强家校合作。
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共同关心和支持学生的成长。
6. 安全使用互联网。
加强学生对互联网的安全使用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网络素养,防范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
四、评估和监控1. 监测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定期对学生进行信息化教育的评估,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和发展情况。
2. 考核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通过教育评估和考核系统等方式,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评估和考核。
3. 收集和分析用户反馈。
定期收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信息化教育工作的不足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浙江信息化促进条例
![浙江信息化促进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c18ec2702cc58bd63086bd98.png)
浙江信息化促进条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2010年7月30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快信息化发展,规范信息化工作,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信息化规划与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障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促进信息化发展应当遵循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实用高效、立足创新、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促进信息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所需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投资信息化建设。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通信管理、广播电视、财政、城乡规划、公安、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科技、教育、卫生、商务、农业、气象、测绘与地理信息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鼓励和支持信息化研究、信息技术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展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鼓励发展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鼓励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鼓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二章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管理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上一级信息化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编制的本部门(系统)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应当符合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报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1813371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8.png)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全文共4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篇1一、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教材分析本册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系列教材的第一册,共5课。
其主要内容是初步认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系统,掌握鼠标键盘的基本操作。
每课具体内容如下:第课生活中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实例)第2课电脑能干什么(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第3课电脑的组成(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硬件和软件)第4课爱护电脑设备(如何爱护计算机)第5课正确使用电脑(开始菜单,正确开机、关机)第6课认识桌面(桌面图标操作,桌面属性设置)第7课让鼠标动起来(鼠标的基本操作:移动、单击、双击、右击、拖动)第8课认识电脑键盘(键盘的分区,键位认识,键盘指示灯)第9课使用记事本(记事本文件的创建、编辑、保存)第0课基准键操作(a s d f j k l ; f和j的特殊点、键盘基本指法)第课上行键操作(q w e r t y u i o p)第2课下行键操作(z x c v b n m , . )第3课大小写字母混合输入(caps lock和shift)第4课汉字输入(汉字输入法的认识、汉字单字录入)第5课汉字词组输入(汉字词组录入)教材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为目的,以活动为中心,通过活动内容呈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科技五下教学计划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科技五下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008974a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1.png)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身边系统的认识、分析和讨论,知道什么是系统,了解系统的基本特征,知道一个大系统可以分解成多个子系统或模块,系统与子系统具有层次性关系。
2.通过对具体和典型自主可控系统案例的认识和了解,体会自主可控系统对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理解控制系统的概念,能够分析控制系统的基本环节,知道生活中处处存在控制系统。
劣势: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进行练习的时间不多,平时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不多,学生的电脑操作技能基础较弱,需加强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教材知识体系结构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体现《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控制”模块内容要求的第一条:“通过体验和认识身边的过程与控制,了解过程与控制可以抽象为包含输入、计算和输出单个典型环节的系统”;第二条:“通过观察身边的真实案例,了解一大大的系统可以分解为几个小的系统,一个系统也可以划分出功能相对独立的多个模块”;这也是课程标准“过程与控制”模块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
第三单元:扩音系统
第9课
控制系统中的计算
控制系统中的计算、控制系统中计算的类型。
第10课
计算机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优势。
第11课
查表计算
认识查表计算、用查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程序体验查表计算。。
第12课
条件计算
生活中的条件计算、运用条件计算实现过程控制。
第13课
循环结构(一)
3.知道计算是过程控制的核心环节,了解查表计算和条件计算以及循环结构及其不同的形式。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1.教师多钻研教材,课前认真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益。
浙教版(2023)四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教学计划
![浙教版(2023)四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f371b3d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d.png)
四年级上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学期2023学年第1学期学科信息技术年级四年级执教班级四(1-8)班学生数345教师XXX -------------------------------------------------------------------------------- > > < <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2023新版教材,改编后,全册一共分三个单元,各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泛在的数据泛在的数据,一共安排了四课时的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认识数据的呈现形式,解释数据的价值,形成保护数据安全的意识。
信息社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人们依靠数据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
这就需要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去思考,数据在哪里?数据是怎样的?数据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用?数据既然这么有价值,应该如何保护?本册教材正是循着这条思考链,进行了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
第1课身边的数据,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据、数据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第2课多样的数据,了解多样的数据形式、数据存储介质的变化第3课数据的价值,引导学生去发现数据的价值、数据的合理利用第4课数据的安全,探求生活中的数据安全问题,了解威胁数据安全的主要因素第二单元数据证明观点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通过整理、分析获取的数据,借助图表加深对数据的理解,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常见的观点表达方式。
那么,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获取数据的?你会在未来的工作中使用表格吗?为什么人们更喜欢基于数据表达的观点?就是我们这一单元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数据获取、数据整理、数据计算、图表呈现几个环节。
因此,教材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了解数据获取、整理、计算的基本方法;掌握利用图表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数据分析报告。
2024年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五篇)
![2024年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87a13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4.png)
2024年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
坚持以培训促应用,以应用促需求,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主要工作(一)加强队伍自身建设1、明确人员分工,加强日常管理。
明确“服务、指导、创新”的工作职责,在确实完成好常规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增强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研究意识和成果意识。
平时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
结合学校制定的器材借还及其他相关业务考核制度,及时记载,积累数据。
2、要把信息中心建设成一支学习型的团队,所有成员要在学习的氛围中,一起探索,共同成长。
具体措施:加强制度要求,每两周有两节课的固定时间用来学习、研讨,地点设在机房。
内容有flash制作、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等。
(二)极开展教学研讨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的重心要放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我们必须注重在研讨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研讨的质量。
在“备课-听课-口头评议-书面评议-再次集中交流-形成总结性的反思材料”这一系列实践和反思的环节中,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2、组织学习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论,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配合教科室做好本校所承担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
3、配合学校开展的各级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积极参与“整合”研究,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
(三)提高设备使用效益1、加强学校电脑的管理。
为节约维修成本,对电脑和常见故障,我们将主要通过集中采购电脑配件备用的办法自行维修解决。
2、继续建设好教学资源库。
通过培训,引导广大教师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
及时收集好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素材资源,并以教材体系进行编目。
具体征集措施: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教研组长收集组内成员平时教学中制作的教案、课件等相关拓展性材料的基础上,由信息中心协助整理、上传,期末进行评比、考核。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暂行标准》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暂行标准》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cdaa54c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e.png)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暂行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6.03.21•【字号】浙教电[2006]17号•【施行日期】2006.03.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暂行标准》的通知(浙教电〔2006〕17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为贯彻落实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积极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我厅制定了《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暂行标准》。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各级教育部门要遵循“三个面向”的要求,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分级负责、分类指导、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益为目标,努力提高当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并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规划、评估、督导工作之中。
各类中小学校应根据办学实际和发展需求,以应用为核心,不搞盲目攀比,按照“实用、适用、够用”的精神,合理配置教育信息化设施,培训教师,加强软件和教材资源建设,积极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和研究,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附件: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暂行标准二○○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暂行标准┌──┬────┬──────────────┬───────────┬───────────────────────────┐│一级│二级指标│项目│主要指标(功能、设备)│实施标准││指标││(规格)│├─────────┬─────────┬───────┤│││││一│二│三│├──┼────┼──────────────┼───────────┼─────────┼─────────┼───────┤│校园│校园计算│接入市县教育网带宽│接入信号传输速率│1Gbps │100Mbps│10Mbps及以下或││信息│ 机网络│││││ADSL││化环│├──────────────┼───────────┼─────────┼─────────┼───────┤│ 境││校园计算机网络主干带宽│网络主干线传输速率│1Gbps及以上│100Mbps│(10Mbps)││││││ (规模以上学校)│ (规模以上学校)││││├──────────────┼───────────┼─────────┼─────────┼───────┤│││网络信息点分布│网络接口分布区间│覆盖全校所有教学场│覆盖全校主要教学场│覆盖个别重要教││││││所│所│学场所│││├──────────────┼───────────┼─────────┼─────────┼───────┤│││全校生机比(高中、初中、小学│学生总人数与计算机总台│高中7:1、│高中9:1、│含有三年级以上││││)│数之比│初中10:1、│初中12:1、│ 的小学15:1││││││小学12:1│小学14:1││││├──────────────┼───────────┼─────────┼─────────┼───────┤│││计算机用于教学教务管理│有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实现基于网络的教学│实现基于网络的教务│实现单机的教务│││││课程管理、学生管理等功│教务管理│管理、课程管理、学│管理、课程管理│││││能││生管理等│ 、学生管理等│││├──────────────┼───────────┼─────────┼─────────┼───────┤│││网络教学│有在线学习、在线答疑、│实现学生网上自主学│实现教师网上答疑、│(实现学生网上│││││在线作业等功能│习、教师网上答疑、│学生网上提交作业的│提交作业的功能││││││学生网上提交作业的│功能│)││││││功能│││││├──────────────┼───────────┼─────────┼─────────┼───────┤│││网上公共信息交流│有学校网页、校内交流、│有学校网页,发布学│有学校网页,发布学│(有学校网页)│││││家校联系等功能│校信息,实现教师与│校信息,可通过网络│││││││学生、学生与学生、│实现校内交流│││││││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网││││││││上交流│││││├──────────────┼───────────┼─────────┼─────────┼───────┤│││计算机用于行政后勤管理│有学校行政后勤管理:如│实现基于网络的学校│实现基于网络的部分│实现单机的学校│││││人事管理、公文管理、档│行政后勤管理│行政后勤管理│基本行政后勤管│││││案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理│││││管理等功能│││││├────┼──────────────┼───────────┼─────────┼─────────┼───────┤││广播电视│ 有线电视接入口或卫星接收站│含教育频道│ 有接入口或接收站│ 有接入口或接收站│有接入口或接收│││系统功能│││││站│││├──────────────┼───────────┼─────────┼─────────┼───────┤│││校园闭路电视功能│播放国家及当地主要电视│能│能│(能)│││││频道,可播发校园教育节││││││││目││││││├──────────────┼───────────┼─────────┼─────────┼───────┤│││ 广播扩音设备或智能广播系统│校园全区域或分区域广播│1套│1套│1套││├────┼──────────────┼───────────┼─────────┼─────────┼───────┤││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及功能│具备电视节目的接收、计│1套/班│1套/3个班│ 1-2套/校│││功能││算机画面演示、实物投影││││││││和音视频播放功能,能满││││││││足各学科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常规电教设备配置与功能│包括光学投影器、录音机│1/班│1/班│1/班│││││、银幕(两机一幕)│(有多媒体设备的班│(有多媒体设备的班│(有多媒体设备││││││级此项可选配)│级此项可选配)│的班级此项可选││││││││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光盘播│DVD播放机与电视机│(1套/班)│1套/年级│ 1-2套/校││││放功能││││││├────┼──────────────┼───────────┼─────────┼─────────┼───────┤││专业教室│例如各类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综│根据专业教室的需要分别│专业教室门类比较齐│专业教室门类较多,│有一些专业教室│││功能│合教室、电子或视听阅览室、学│具备电视节目的接收、计│全,各项教学活动互│可以同时开展多项教│,能满足个别项││││ 科专用教室、科技活动教室等│算机画面演示、实物投影│不干扰,能满足全校│学活动,能满足全校│目活动和教学的│││││、音视频摄录播等功能,│各类活动和教学的使│大多数活动和教学的│使用需要│││││能满足相关教学活动的需│用需要│使用需要││││││要│││││├────┼──────────────┼───────────┼─────────┼─────────┼───────┤││专业工作│例如音像教材资料制作室、教师│根据各工作室的性质,分│各专业工作室设置合│有专业工作室,规模│(可能条件下建│││ 室功能│多媒体备课室等│别具备音视频摄录编、计│理,与学校规模相适│较小或设备配置一般│立)│││││算机教学课件编制等相关│应、设备配置较先进│││││││功能│,能满足教师方便地││││││││进行电子备课、资料││││││││检索、学习研究等需││││││││求││││├────┼──────────────┼───────────┼─────────┼─────────┼───────┤││管理机构│机构和专(兼)职教育技术人员│学校有教育信息化领导和│有学校主要领导和教│有学校主要领导和教│有学校主要领导│││ 与人员││应用指导机构,有教育技│学骨干参加的领导和│学骨干参加的领导和│和教学骨干参加│││││术专(兼)职人员│应用指导组织,有专│应用指导组织,有专│的应用指导组织││││││职教学技术人员2人│(兼)职教学技术人│,有专(兼)职││││││以上│员2人以上│ 教学技术人员││├────┼──────────────┼───────────┼─────────┼─────────┼───────┤││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学校建立完善的管理和应│管理、应用、安全制│管理、应用、安全制│有管理、应用、│││建设││用制度及各类规章│度建设完善有效│度比较完备│安全制度││├────┼──────────────┼───────────┼─────────┼─────────┼───────┤││设备完好│设备完好率│各类信息化设备完好比例│设备完好率95%以上│设备完好率90%以上│设备完好率85% │││率│││││以上│├──┼────┼──────────────┼───────────┼─────────┼─────────┼───────┤│教育│网络资源│学校教育、学科教学、教师培训│能使用当地教育部门提供│基本满足学校各项教│基本满足学校各项教│有主要学科的教││教学│ (库)│、学生学习用资源│的网络资源及服务,有经│育活动,有较强的资│育活动,有一定的资│育教学资源,教││资源│││省教育厅审查的教育教学│源整合能力,教育资│源整合能力,教育资│师能利用这些资│││││资源(库),拥有学校自│源全面,能保证所有│源较全面,能保证主│源进行教学│││││主开发的教学资源│教师正常使用,每学│要学科教师正常使用│││││││期整理更新教学资源│,定期整理更新教学│││││││至少一次│资源│││├────┼──────────────┼───────────┼─────────┼─────────┼───────┤││学科电子│与学科文字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材│通过省教育厅审查│满足学科教师正常使│基本满足学科教师正│每个学校有一套│││音像教材│资料││用│常使用││││├──────────────┼───────────┼─────────┼─────────┼───────┤│││与学科文字教材配套的音像教材│通过省教育厅审查│ 任课教师人手一套│主要学课教师人手一│每个学校有一套││││资料││(配有常规电教设备│套,相关学科学校一│││││││)│套││││││││(配有常规电教设备││││││││)│││├────┼──────────────┼───────────┼─────────┼─────────┼───────┤││现代远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电子教│与现代远程教育项目配套│(1套)│1套│1套│││教育电子│材│││││││教材││││││├──┼────┼──────────────┼───────────┼─────────┼─────────┼───────┤│教育│学科教学│学校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每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100%│80%│60%││教学│ 应用率│学的比例│学的学科数与开课学科数│││││应用│││之比│││││├────┼──────────────┼───────────┼─────────┼─────────┼───────┤││教师教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每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100%│80%│60%│││ 使用率│术的比例│学与管理的人数与教师、││││││││管理人员数之比│││││├────┼──────────────┼───────────┼─────────┼─────────┼───────┤││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率│信息技术课程课时数和学│100%│100%│100%│││课程开设││生上机时间符合课标要求││││││率│││││││├────┼──────────────┼───────────┼─────────┼─────────┼───────┤││学生自主│学生具备信息素养,应用信息技│每周应用录音、DVD和计│100%│80%│80%│││ 使用率│术自主学习的比例│算机进行学习的学生数与││││││││学生总数之比│││││├────┼──────────────┼───────────┼─────────┼─────────┼───────┤││学生参与│学生具备信息能力,自主或经学│每学年参与教育部和省教│90%│50%│30%│││信息技术│校组织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育厅组织的学生电脑作品││││││ 活动率│技术活动人数比例│等比赛人数与学生总人数││││││││之比│││││├────┼──────────────┼───────────┼─────────┼─────────┼───────┤││设备器材│普通与专用教室信息技术设施使│平均周使用时数与周学时│70%│50%│50%│││ 使用率│用率│数之比│││││├────┼──────────────┼───────────┼─────────┼─────────┼───────┤││*教师教│《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师通过考核的人数与教│符合教育行政部门要│符合教育行政部门要│符合教育行政部│││育技术能│(试行)》│师总人数之比│求│求│门要求│││力│││││││├────┼──────────────┼───────────┼─────────┼─────────┼───────┤││教师信息│校本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培训│有计划、目标、资料和活│2次/学期│1次/学期│ 1次/学期│││技术培训││动的││││││││教师全员培训││││└──┴────┴──────────────┴───────────┴─────────┴─────────┴───────┘注:1、表中数量未加括号的为必须达到的指标或配置数额,加括号的为选择指标和选配数额。
浙教版2023六年级下册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计划
![浙教版2023六年级下册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3c28976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d.png)
3、通过分析具体过程与控制系统的实例,了解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可以是开关量或连续量,了解连续量可以经由阈值判断形成开关量,掌握开关量的简单逻辑运算。
4、通过分析典型应用场景,了解计算机可用于实现过程与控制,能在实验系统中通过编程等手段验证过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
___ 2023 _学年第二学期学科教学计划
年级六年级学科小学信息科技教师
教材分析
1.教材力求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设置了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学需求,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2.教材以活动为重心,通过活动,呈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信息技术应用的全过程。在教学范例的选择上,注意贴近生活,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辅导对象
教学难点
1.计算机在控制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反馈实现自动控制的优化。
2.自动控制系统有多种控制需求,一般通过数据采集、运算推理,实现系统的灵活控制。
3.扩音系统是常见的控制系统,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可以实现声音恒定输出、定时播放、分区控制等功能。
单元目标分解
基本教学策略
1、通过观察身边的真实案例,了解常见的自动控制系统,理解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手段,以及掌握各种类型的控制形态。
第4课反馈的实现
5
3.25-3.29
第5课控制系统重的数据
6
4.1-4.5
清明放假
7
4.8-4.12
第6课连续量与开关量
8
4.15-4.19
浙教版信息科技教学计划三下
![浙教版信息科技教学计划三下](https://img.taocdn.com/s3/m/d145782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0.png)
浙教版信息科技教学计划三下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功能。
2. 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档编辑、数据处理和信息搜索等。
3. 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遵守计算机操作规范。
二、教学内容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的组成
1.2 计算机软件
1.3 信息安全
第2章文档处理
2.1 文字文档处理
2.2 图片处理
2.3 文档编辑
第3章电子表格
3.1 电子表格的工作界面
3.2 数据输入、编辑和计算
3.3 表格格式设置
3.4 图表制作
第4章信息获取
4.1 互联网概述
4.2 网络信息检索
三、教学要求
1.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方式,掌握文档编辑、数据处理等计算机基本操作。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文档编辑、数据统计和信息检索等任务。
3.养成遵守操作规范、信息安全意识的好习惯。
四、教学建议
1.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训练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 创建情景,组织学生完成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计算机应用任务。
3. 注重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习惯的培养。
希望这个教学计划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也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
衷心祝愿教学进展顺利!。
2024-2025学年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标准范本(五篇)
![2024-2025学年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标准范本(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861a0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9.png)
2024-2025学年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标准范本一、指导思想:认真____上级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上级关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和学校发展规划,坚持以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校管理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为指导思想。
以创建教育现代化为契机,强化职能和职责意识,不断整合、优化、开发教育资源,完善校园网络等系列工作,加强信息化工作的协调力度,提高常规管理的工作水平。
二、工作思路:根据学校现状,并结合当前教育现代化的契机,本学期的工作坚持以建为主、以用为本的思路,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抓手,充分发挥网络的服务和教育功能。
让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走上一个新的台阶;逐渐建立并执行各项有效的管理制度;在维护好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加强管理建设,以便高效的利用有效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主动做好学校教学服务工作,以更好高效服务教学。
三、工作重点及实施措施:(一)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
1、加强和完善学校网站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站的功能,本学期将对校园网站进行改版,改版后的网站将更加体现责任和分工,保证网站信息的及时性和实用性;加强校园网的安全防范,做好网站的备份、防黑防毒等工作,保证校园网的畅通。
2、建立学校微信公众平台。
学校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在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构筑学校、家长、学生间的沟通桥梁,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从实体化向网络化覆盖的转变。
3、做好三通两平台工作,研究制定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尤其是班班通电子白板管理使用制度等,要使管理能真正落到实处,做到分工管理、责任明确;广泛征集教育信息资源库素材,发动全校教师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建设本校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库。
4、加强信息化的培训工作。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教学的需要,电教设备的数量还会增加,电教设备的正确使用成为重中之重。
我们将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促进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2024年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六篇)
![2024年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e62c5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2.png)
2024年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随着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已全面渗透至社会各个领域,其掌握与应用水平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此背景下,具备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处理、发布及应用能力,已成为新时代对每位公民的基本要求。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强调:“近十年来,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新工具。
为应对科技高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致力于培养学生筛选与获取信息、鉴别信息真伪、创造性加工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将信息技术能力视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终身基础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基石。
”二、教学目标四年级:1. 认知计算机的硬件构成,掌握正确的开关机操作,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包括键盘与鼠标的使用,能够输入简单文字。
五年级:1. 精通文字录入技巧,培养正确的打字姿势与科学的指法,形成盲打习惯。
2. 认识操作系统,了解应用软件,掌握Windows环境下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画图程序。
六年级:1. 识别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熟练运用Windows附件中的录音机、计算器等工具。
2. 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掌握文字编辑与排版技能。
三、学情分析四、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年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该年龄段学生普遍对计算机充满兴趣,探索欲强,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易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本学期将继续沿用课前理论讲解与课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加强教学管理,增加实践性学习内容,如通过游戏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理论学习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将运用建构主义原理,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并鼓励他们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学习,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四年级学生初涉信息技术领域,充满好奇与渴望。
教学初期将侧重于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的魅力,培养学习兴趣,随后逐步深入理论与实践教学。
2024年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三篇)
![2024年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3acb2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c.png)
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方针,紧密围绕《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实施纲要》、《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规划》要求,积极发展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探索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运用,全面促进素质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我校的教育现代化。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二、总体目标三、具体目标(一)提高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1、____周岁以下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率____%,通过教育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核达标率____%以上,(由于产假等原因未能及时参加)坚持持证上岗,并与评先、评职考核挂钩。
2、提高____周岁以下教师制作、应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对全体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3、建好网络教室,做到学生上信息技术课人机比达1:1。
进一步购置新电脑和更换旧机。
学校申报苏州市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学校。
提高学生用机的配置。
(二)加强网络建设,提高资源共享及办公现代化的效率1、网络建设。
学校建立校园网,将学校通过网络介绍给社会,将网站建设趋向规范完整。
各教研组都需在网站布置栏目,校园新闻定期更新,各教研组共同网上备课,实行资源共享,筹备学校教学教育资料库。
至____年前,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实行信息化,人事、教务、德育、总务、财务、资料均上网管理,让网络成为师生之间、教师之间交流沟通、实现互动的主要平台,成为教师备课及实施教学的主要平台。
2、课程开设。
按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高标准、高要求的上好课,充分重视学生技能培养,提高学生从网络攫取知识的能力,搞好新一轮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将教师信息化技能列入考核,搞好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教师运用网络进行学科整合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逐步实行电子备课,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教研活动。
3、制度创新。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工作的评价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24学年三年级上信息科技教学计划
![2024学年三年级上信息科技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9821537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1f.png)
2024学年第一学期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印发的《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开展信息科技教育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学科特点,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思考,多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科技手段的能力,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从内容上来分可分为四单元。
第一单元共有3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社会中有丰富的在线应用、智能设备及信息处理工具等,让学生感知信息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感知学习与生活的变迁,让学生的信息意识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本单元让学生通过浏览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体验在线零售、远程医疗在生活中应用,进一步认识信息社会中人们学习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感知信息社会中有丰富的在线应用和各种各样的信息处理工具,为后续体验信息社会中学习与生活的方式打下基础。
第二单元响应课标《 针对生活中的具体需求,采用合适方式开展在线搜索,获取有用信息和资源,知道信息的常见来源及存在的重要性”的内容要求,涵盖了《 进入在线平台” 下载平台资源” 查看资源与文件” 分类整理资源” 共享资源途径”5课内容。
整个单元紧扣《 资源”这一主题,按《 下载→查看→整理→共享”资源使用的一般规律组织内容,这些内容不但是本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支撑学生后续开展学习的基础。
第三单元响应课标中《 对比实际案例,将生活中掌握的在线沟通与交流能力迁移到学习中,通过线上平台与他人开展协作学习活动,感悟在线学习的便利与创造性”的内容要求,涵盖了《 体验在线应用” 绘制在线生活” 关注网络痕迹” 保护数字身份”共有4课。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74182bce2f0066f433226c.png)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教学方案及教案一、指导思想根据学校工作方案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根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开展及其应用对人类一般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猎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根底。
二、教学目标1、以计算机理论知识为主,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应用、防护等方面有更深刻的了解。
2、以网络中的各种实际应用为主线,突出网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表达网络对生活的改变以及网络的实际应用价值。
3、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4、INTERNET:扫瞄网页。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使用的教材主要为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本,教材的优点是整合味比拟浓,缺点是一些技巧方面介绍的不够好。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适当的插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班级分析这个学期,我主要负责六年级三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情况和上个学期相适,面对的是班级多,人数多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发扬上个学期的总结的一些比拟好的经验,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
六年级总共有三个班,学生已经有肯定的电脑根底,教师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升学生原有的信息素养上来,抓住学生学习的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用科学的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教学措施1、每班上机都编好坐位。
机房的机器根本上可以完成每人一台电脑进行操作。
在上机时,要求每位同学严格按照学号坐在自己的坐位上。
详细制定机房纪律在班上宣布,如上机时不得下位、调位,不得大声喧哗,有问题时举手提出来等;如有违反则扣除平常分。
浙江信息化促进条例
![浙江信息化促进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16aaac92551810a6f4248618.png)
浙江信息化促进条例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2010年7月30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快信息化发展,规范信息化工作,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信息化规划与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障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促进信息化发展应当遵循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实用高效、立足创新、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促进信息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所需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投资信息化建设。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通信管理、广播电视、财政、城乡规划、公安、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科技、教育、卫生、商务、农业、气象、测绘与地理信息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鼓励和支持信息化研究、信息技术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展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鼓励发展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鼓励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鼓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二章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管理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上一级信息化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编制的本部门(系统)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应当符合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报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2001-2005)发文单位:浙江省教育厅文号:浙教电[2001]1号发布日期:2001-1-6执行日期:2001-1-6生效日期:1900-1-1为适应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加快全省教育现代化步伐,根据《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2001-2005)》。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和原则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全省中小学普遍开展电化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近3000所,拥有计算机约15万台、计算机教室3500个,建立校园网的学校600多所。
但是,当前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与基础教育在全国的位置不相称,与基础较好的省市相比也还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将对教育教学观念、模式、内容、方式和制度的变革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在教育工作中把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全省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教育“三个面向”为指针,紧紧围绕全省提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用五年时间,在全省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好省教育网站,实现“校校通”,以信息化带动我省教育的现代化,构建起具有浙江特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为加快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质量保障。
3.实施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原则——坚持适度超前原则。
以前瞻的思想、改革的思路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做到认识统一,领导到位,改革有力,投入落实。
——坚持科学规划原则。
从全省教育现代化的总体需要出发,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工协作,整合和共享各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整体效益。
——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原则。
围绕加快教育信息化,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加强网络管理,实现软硬件同步发展。
——坚持发挥多个积极性原则。
充分发挥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财政拨款为主、多元化投入的发展体制。
二、教育信息化目标4.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所有高中(含职业学校)和县城以上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2年,所有中学和县城以上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所有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加快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2001年,编写完成两套符合我省特点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
开发与文字教材紧密关联的电子、音像教材,2002年,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学科有配套使用的电子音像系列教材;2005年,基本做到中小学各学科有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
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5.建好省教育网站加大投入,充实涵量,拓展服务功能,使省教育网站成为全省教育网络、信息和资源的中心。
到2001年,把省教育网站建成全省教育信息发布平台,启动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到2002年,初步建成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教育部门与省教育网联通,实现资源共享。
到2005年,形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教育网络,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
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省宽带多媒体教育网。
6.实现中小学“校校通”到2001年,全省示范性学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实现与浙江教育网的联通,并在浙江教育网站上拥有本校网页。
2002年,省、市及三分之一县(市、区)的乡中心以上学校(包括职业学校)联通省教育网,少数偏僻山区、海岛学校用卫星地面站与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
2005年,所有职业学校和90%县的乡中心以上学校都实现“校校通”,使绝大部分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
7.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以省教育网为主要平台,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扩大教育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2001年,创办我省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学校,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试办面向中小学生的网校,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2005年,初步形成多种类型、覆盖全省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对策措施8.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抓紧广泛应用当代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各地和学校要广泛宣传发动,使全体教育工作者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增强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领导要把它作为本地区、本单位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抓紧、抓好、抓落实。
各地和学校都要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切实负起教育信息化的统筹协调、推进建设和管理规范等责任。
9.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地和学校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省统一目标、要求,结合本地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科学确定目标,既体现超前性,又注重可行性、操作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要与教育改革发展“十五”规划相衔接,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规划之中。
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本地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教育强镇和各类示范学校建设等工作统筹安排,与相应的师资培养培训同步考虑。
要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落实。
10.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省和各地都要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
各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现有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建设,凡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要积极开办信息技术教育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对全体师范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和相关的教育技术课程,并列入必修课。
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非师范类院校的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
加强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各地和学校都要制定培训计划,把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
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网上教师培训活动。
发现和培养一批深刻理解、掌握现代化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学科教育专家。
强化政策导向,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水平作为评选特级教师、各类优秀教师及教师任教、职务评聘和晋升的必备条件。
教研人员应率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
各级教研部门要切实负起指导责任,推进当地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在职干部的信息技术培训。
11.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投入,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证。
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各地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信息化所需资金列入当地财政经费的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要把实施教育信息化作为投入的重点之一,优先考虑。
今后,各地凡新上的基建项目,都要考虑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对投入力度大、成效显著的单位,省将给以一定的奖励。
不断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要积极研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各方面主动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以市场运作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中,要实行公平、公开、竞争、择优。
教育信息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向社会开放,逐步建立成本分担的有偿使用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走良性发展道路。
12.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提高运用效益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之一,各地要贯彻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的方针,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资源,并进行移植转化;在资源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讲求投入产出,谁开发、谁得益;信息资源特别是软件开发,力求体现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要重点建设好省教育信息资源中心,通过省教育网及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主要基础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
13.建设教育信息化示范区(校),发挥示范作用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拉动作用,对全省教育信息化意义重大。
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成为国家、省的教育信息化示范区。
省教育强县、素质教育实验县和教育强镇要扎实工作,率先成为教育信息化示范区。
每个县、市都要建设5所左右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到2002年,全省建成500所以上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示范学校要在信息技术教育和校园网络建设上积极探索,先走一步,带动当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出实效、出经验。
14.完善各项规范,促进健康发展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中,既要积极主动,又要加强引导,完善管理,确保全省教育信息化顺利健康发展。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令第292号《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教育部《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严格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审批和建立教育网站和网校等。
教育网络建设技术含量高,发展快,投入大。
各地和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建设规程、审查审批办法、安全与管理等制度,完善市场操作规范,杜绝建设和管理中的漏洞。
教育部门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以网站和网校为载体,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同时要依据职责范围,加强对互联网有关信息内容的监督检查,一经发现违反规定的行为和内容,要依法严肃查处。
二零零一年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