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
(2001-2005)
发文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文号:浙教电[2001]1号
发布日期:2001-1-6
执行日期:2001-1-6
生效日期:1900-1-1
为适应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加快全省教育现代化步伐,根据《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2001-2005)》。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多年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全省中小学普遍开展电化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近3000所,拥有计算机约15万台、计算机教室3500个,建立校园网的学校600多所。但是,当前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与基础教育在全国的位置不相称,与基础较好的省市
相比也还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将对教育教学观念、模式、内容、方式和制度的变革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在教育工作中把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全省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教育“三个面向”为指针,紧紧围绕全省提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用五年时间,在全省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好省教育网站,实现“校校通”,以信息化带动我省教育的现代化,构建起具有浙江特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为加快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质量保障。
3.实施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原则
——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以前瞻的思想、改革的思路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做到认识统一,领导到位,改革有力,投入落实。
——坚持科学规划原则。从全省教育现代化的总体需要出发,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工协作,整合和共享各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整体效益。
——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原则。围绕加快教育信息化,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加强网络管理,实现软硬件同步发展。
——坚持发挥多个积极性原则。充分发挥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财政拨款为主、多元化投入的发展体制。
二、教育信息化目标
4.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1年所有高中(含职业学校)和县城以上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2年,所有中学和县城以上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所有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加快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2001年,编写完成两套符合我省特点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开发与文字教材紧密关联的电子、音像教材,2002年,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学科有配套使用的电子音像系列教材;2005年,基本做到中小学各学科有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5.建好省教育网站
加大投入,充实涵量,拓展服务功能,使省教育网站成为全省教育网络、信息和资源的中心。到2001年,把省教育网站建成全省教育信息发布平台,启动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到2002年,初步建成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教育部门与省教育网联通,实现资源共享。到2005年,形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教育网络,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省宽带多媒体教育网。
6.实现中小学“校校通”
到2001年,全省示范性学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实现与浙江教育网的联通,并在浙江教育网站上拥有本校网页。2002年,省、市及三分之一县(市、区)的乡中心以上学校(包括职业学校)联通省教育网,少数偏僻山区、海岛学校用卫星地面站与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2005年,所有职业学校和90%县的乡中心以上学校都实现“校校通”,使绝大部分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
7.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以省教育网为主要平台,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扩大教育资源,拓展学习空间。2001年,创办我省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学校,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试办面向中小学生的网校,探索新型教学模式。2005年,初步形成多种类型、覆盖全省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对策措施
8.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抓紧广泛应用当代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各地和学校要广泛宣传发动,使全体教育工作者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增强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教育部门、学校领导要把它作为本地区、本单位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抓紧、抓好、抓落实。各地和学校都要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切实负起教育信息化的统筹协调、推进建设和管理规范等责任。
9.科学规划,统筹协调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和学校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省统一目标、要求,结合本地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科学确定目标,既体现超前性,又注重可行性、操作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与教育改革发展“十五”规划相衔接,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规划之中。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本地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教育强镇和各类示范学校建设等工作统筹安排,与相应的师资培养培训同步考虑。要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落实。
10.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省和各地都要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各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现有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建设,凡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要积极开办信息技术教育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对全体师范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和相关的教育技术课程,并列入必修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非师范类院校的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
加强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各地和学校都要制定培训计划,把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网上教师培训活动。发现和培养一批深刻理解、掌握现代化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学科教育专家。强化政策导向,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水平作为评选特级教师、各类优秀教师及教师任教、职务评聘和晋升的必备条件。
教研人员应率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各级教研部门要切实负起指导责任,推进当地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