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课例及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案例
《平均数》教学案例(一)案例题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探索性活动求平均数。
(二)主题背景这是一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统计中的“平均数”的问题,是一堂农村普通小学的,年轻的新教师上的一堂“常规课”。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更重要。
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我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境描述师: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要举行教室装扮比赛,在装扮过程中肯定要用到很多气球,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生:好!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快乐队。
三、四组:我们叫必赢队。
师:怎么比呢?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
师:现在公布比赛结果:快乐队: 4个 6个。
必赢队: 5个 3个。
快乐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生:比总数,快乐队共有10个,而必赢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生:从快乐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必赢队的5个相等,而快乐队剩下的5个比必赢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快乐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
现在我正式宣布:快乐队获得冠军。
(快乐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必赢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必赢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精选7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精选7篇】第一课时为您精心收集了7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平均数》数学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
(教师出示幻灯片)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7 8 6 8 6 5 9 10 7 4乙9 5 7 8 7 6 8 6 7 7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二)整体感知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三)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了平均数。
三年级数学教案求平均数及上楼梯与植树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求平均数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以便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准备笔记本,以便于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解释平均数的含义,即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
3. 示范:以具体案例为例,演示如何求平均数,步骤如下:a. 列出数据,如“2,3,4,5”b. 计算总和,即“2+3+4+5=14”c. 计算平均数,即“14÷4=3.5”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求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后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六、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理解上楼梯与植树问题的本质,即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上楼梯与植树问题的本质,掌握求解方法。
2.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问题。
八、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以便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准备笔记本,以便于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九、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如“小明上楼梯,每层楼梯有2个台阶,他一共上了10层楼梯,一共走了多少个台阶?”引导学生思考,引出上楼梯与植树问题的本质。
2. 讲解:解释上楼梯与植树问题的本质,即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关系。
当植树棵数等于间隔数时,植树问题得以解决。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教案的准备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一份完善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篇1一.目标和目标解析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问题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设计目的: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
三年级数学下公开课《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公开课《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案《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执教: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兴学街小学尹美娜评析: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研室张爱玲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评析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探究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
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
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问题》教案
奖牌给哪组——求平均数问题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平均数意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二、学会一些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学会利用统计图、统计表进行一些数据的收集、整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一、二教学难点:目标三教学准备:小黑板、乒乓球、奖品、自制教具教学过程:一、实践活动,引发矛盾。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拍球比赛,也为获胜组准备了一些奖品。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根据比赛规则进行一次激烈的挑战,你们能做到吗?2、挑选参赛人员并分组:故意在选取参赛人员上做到人数不均。
3、挑战开始,并做好各组拍球记录:一分钟挑战赛。
4、汇报成绩:板书。
(注意利用教具)5、颁发奖品,引发矛盾。
刚开始,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拍球比赛,每小组同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老师应该把奖品发给哪一组呢?二、组织讨论,引入课题。
1、每小组抽生说一说自大得奖的理由?2、讨论:为了做到公平、公正,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来发奖?是拍球总数,还是平均每人拍球个数呢?3、交流意见达成一致:平均数(板书)4、教师总结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三、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1、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算出两组参赛队拍球的平均数,并说一说,自大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2、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3、想一想,说一说,同学们还在日常生活中哪里见到过平均数?4、师生共同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四、深入学习,简单运用。
1、下面是笑笑家2004年上半年水费开支情况的统计图(见小黑板),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个月水费开支最多,哪个月最少?(2)上半年小明家平均每月要交多少水费?(3)你估计小明家7月份可能要交多少水费?为什么?2、课堂练习,加深巩固。
教材第72页试一试,73页第一、二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同学们和老师经历了一次比赛,也学会了利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希望以后同学们能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更多、更难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8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8篇《平均数》教案篇一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求平均数”(计算方法)——“应用题”(实际应用)逐步展开。
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谈话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①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②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③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
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
(板书:平均数)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④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说明: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教学求平均数的重要基础。
引入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调查学生对“平均工资”、“平均年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已经抽象了的平均数的理解情况,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课题。
第二层次:构建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①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
(多媒体显示)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说明: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②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课例及评析
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课例及评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
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求平均数》教学准备1.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
(小组成员的体重,家庭近几个月用电、电话费支出情况,一周气温变化情况、本组同学垒球成绩等)2.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椭圆形纸片(代替盘子)、小圆环(代替桃子)。
教学目标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探求方法1、操作感知(1)盆花看到教室里的这些花,你们想到了什么?(摆得不均匀)怎样才能使两边的花一样多呢?(学生到前面来摆。
)[从生活中的实物出发,让学生在观察周围环境中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方法,而且渗透了“平均、对称”也是一种美。
] (2)桃子(课件出示三盘桃子:分别放3、4、8个桃子)师:平均每个盘子里能放几个桃子?学生操作学生到实物展台上用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两种方法操作,求出结果。
(3)气球:四个小朋友分别手里拿着2、4、7、11个气球平均每个人手里有几个气球?为什么用24÷4呢?(课件演示先合后分的过程)[操作由易到难,从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入手,在操作中不断地积累对“平均数”的感知,初步感知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不强求学生用一种方法,也不要求一定要去操作,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教师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2、思考讨论: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3、汇报交流生l:都是把不相同的数变成相同的数生2:老师,我给他补充,应该是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
《平均数》 教案(最新9篇)
《平均数》教案(最新9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
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
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说理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玩拍球游戏将教室内的同学分为甲队和乙队,分别选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参赛,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的多哪那个队就获胜。
输的队有什么想说的?(只凭一个同学不能代表那么多人的实力)。
那就每个队选四名同学,同样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球数量多哪个队就获胜。
要看哪个队获胜只要看看总数老师加入输的队,现在来看总数,原来输的那个队总数多所以原来输的队就获胜。
对于现在输的队你有什么想说的。
不公平,你们五个人,我们只有四个人。
得出结论,当人数不相等时,看总数是不公平的,有没有什么好点的办法?引导学生想出甲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4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乙队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5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求和平分总数÷份数=平均数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们所算出来的这个平均数是谁拍球的次数?引导说出这个数不是某个同学拍球的次数,而是这几个同学们拍球的平均数。
什么是平均数?观察平均数与这一组数中最多的数和最少的数有什么关系?得出平均数是把多的数拿一些来给少的数,引出“移多补少” 因为移多补少,所以平均数应该比最多的数少,而比最少的数多,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认识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一,“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同学们举出例子。
并说出这些平均数所代表的意义。
深化理解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求平均数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求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平均数;2.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数据间的规律;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2.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平均数”这个概念,对此我们会问学生:你们之前在哪里听说过平均数呢?请举例说明。
2. 概念解释平均数:一组数之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例如,有一组数:3,5,7,9,11,13。
这组数的平均数为(3+5+7+9+11+13)÷6=8。
3. 求平均数的方法将要求平均数的一组数写出来,再将它们相加,比如:一个班级的成绩是:90,85,95,80,70。
我们要求这5个数的平均数,方法是:将它们加起来,得到总分:90+85+95+80+70=420,再将总分除以这5个学生的人数,平均数为420÷5=84。
在求数的平均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当求平均数的数都为整数时,平均数也可能为小数(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由题目要求或实际情况决定);2.求平均数时,要注意平均数在这个数列中是否有实际意义或价值,比如平均身高、平均得分等。
4. 练习(1)小明上周每天的运动记录如下,请计算出他的平均运动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20 30 40 50 60 70 80答案:平均运动时间为(20+30+40+50+60+70+80)÷7=46.43分钟。
(2)求5, 6, 7, 9, 10的平均数。
答案:平均数为(5+6+7+9+10)÷5=7.4。
5.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其实贯穿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如统计一家人的平均餐费、平均身高、平均工资等等。
希望同学们能加强练习,掌握好这一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搜集收集有关平均数的实际应用的例子;•学习使用Excel等软件求平均数。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5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5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1教学目的: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足球!”“篮球!”“乒乓球!”……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生:“有!”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课伊始,趣已生。
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
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
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231523。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
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
“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
“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李双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讲的平均数主要是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产量等等。
学情分析:我校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是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认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探求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统计卡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出示幻灯片)同学们欢迎你们走进这片美丽的大森林,在这片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
小白兔嘟嘟今天要请它的好朋友们吃糖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嘟嘟是怎样分糖果的吧?2、感知平均数(1)学生从分糖果中,初步感知移动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小熊为什么要哭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熊不哭。
今天就由李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求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出示课题:求平均数)[设计意图:根据儿童追求平等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平均数”这个概念. ]二、认识平均数生活中的平均数是无处不在的,师生一起欣赏微课,初步的感知和认识平均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一等奖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一等奖说课稿1、小学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平均数”。
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
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
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的角色。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2014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2014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人教新课标2014》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的“求平均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充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明确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求平均数方法的掌握: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规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平均数的含义,举例说明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动手计算。
3. 实践: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平均数的相关练习。
4. 讲解: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5. 巩固: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板书求平均数2. 板书内容:- 平均数的概念- 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拓展练习:研究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思考题:探讨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讲解、实践、巩固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后作业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在讲解平均数概念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2014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2014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根据给定数据求出平均数。
3. 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1.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利用PPT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分布,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第二阶段:新课讲解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解释平均数的含义和作用。
2. 通过实例,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强调“总数÷数量=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3. 利用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求平均数。
第三阶段:课堂练习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讲解练习题,分析学生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阶段:实际应用1. 利用PPT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
2. 讲解解题思路,强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板书求平均数2. 板书内容: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观察身边的实例,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写下解题过程。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求出平均数,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求平均数》三年级上册教案
《求平均数》三年级上册教案《求平均数》三年级上册教案师:(看着生2)你能给你的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由于平时有渗透过这种方法,生2很自然地说出是“移多补少”)师板书:算术法移多补少法师小结:刚才生1和生2分别用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求出了第一组的平均数是83,那有谁求出第二组的平均数了?(生摇头,大胆学生说:除不尽的)师:(乘机)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生:用我们学过的“估算”师:好,那你们试试吧!(指1名板演)板书:(78+83+82+83)/4~81师:从两组平均数83和81中,你知道了什么?生:第一组平均数大,所以还是第一组总体水平好一些。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第一组的83表示什么你怎么理解“83”这个数(引导学生明白:“83”是个“虚数”,第一组的83不表示每人真跳了83下,有可能小于83,有可能大于83,还有可能等于83。
)师:通过刚刚的情景,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是谁帮助了咱们(平均数),那你想对“平均数”说什么心里话生(自由发言)生1:平均数,你真厉害,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生2:平均数,因为有了你,世界上才会太平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生举例:统计考试成绩需要平均数;平均每月用电量;节目比赛打分用到平均数。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1、多媒体呈现:下面是某县1999—2003年家庭电脑拥有量的'统计图。
图略:1999年350台,2000年600台,2001年1000台,2002年1600台,2003年2500台(1)求出这五年来,平均每年拥有电脑多少台?(出现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两种方法)(2)估计一下,到2004年这个县的家庭电脑拥有量是多少为什么(3)从图上你还知道些什么?2、多媒体呈现一幅统计图,内容为:小刚家每个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师: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哪个算式(1)(16+24+36+27)/4(2)(16+24+36+27)/12(3)(16+24+36+27)/365a、生举手表决b、辩论交流得出正确答案(2)c、师生小结:计算平均数时,得从问题出发去选择正确的总数和总份数后,再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你觉得这些知识对你以后生活或学习有什么影响或作用?板书设计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第一组:(82+86+81)/3=83第二组:(78+83+82+83)/4~81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我们就得看“平均数”。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求平均数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求平均数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李家山中心学校王军教学内容:求平均数教学目标:知识:在丰硕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试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能力:在已有平均数的知识说明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进程中,进一步积存分析和处置数据的方式,进展统计观念。
情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成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明白得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投影仪教学进程:一、预习展现,发觉问题一、你会做的练习有哪些?二、在预习进程中,你碰到了哪些困惑?(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解决的策略)3、你学会了什么?二、自主探讨,解决问题一、谈话并出示投影片。
同窗们,你见过或玩过套圈的游戏吗?二、交流条形统计图中信息。
别离交流男生、女生各套中的个数。
3、出示问题并交流。
问:男生套的准一些仍是女生套的准一些?4、教师引导。
若是咱们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容易判定谁套得准了。
那个数据是什么呢?那确实是别离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出的个数。
板书课题:求平均数五、设疑,展开交流。
提问:如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准的个数?⑴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可能的方式有两种)①用移多补少的方式,使每一个男同窗套中的个数变得一样多。
板书:移多补少②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以后除以4)板书:先求和再求平均数⑵让学生自主探讨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六、解疑,探讨结果。
问:此刻你能比较男生套的准一些仍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吗?什么缘故?讨论:什么缘故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指导学生完成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练习,使之进一步把握求平均数的方式。
四、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成?告知大伙儿好吗?五、预习布置练习九1——3题,自己把握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计算方式。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学案例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如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孩子,平均每人分得4块,这个“4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3个孩子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有4块,这个“4块”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4块糖。
三、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在县城里,但我教的是内宿班,内宿班的孩子大都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时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四、课堂实录:(一)故事导入: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课例及
评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
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求平均数》
教学准备
1.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
(小组成员的体重,家庭近几个月用电、电话费支出情况,一周气温变化情况、本组同学垒球成绩等)2.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椭圆形纸片(代替盘子)、小圆环(代替桃子)。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探求方法
1、操作感知
(1)盆花
看到教室里的这些花,你们想到了什么?(摆得不均匀)怎样才能使两边的花一样多呢?(学生到前面来摆。
)
[从生活中的实物出发,让学生在观察周围环境中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方法,而且渗透了“平均、对称”也是一种美。
](2)桃子(课件出示三盘桃子:分别放3、4、8个桃子)师:平均每个盘子里能放几个桃子?
学生操作
学生到实物展台上用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两种方法操作,求出结果。
(3)气球:四个小朋友分别手里拿着2、4、7、11个气球平均每个人手里有几个气球?为什么用24÷4呢?(课件演示先合后分的过程)
[操作由易到难,从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入手,在操作中不断
地积累对“平均数”的感知,初步感知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不强求学生用一种方法,也不要求一定要去操作,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教师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
2、思考讨论: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3、汇报交流
生l:都是把不相同的数变成相同的数
生2:老师,我给他补充,应该是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
生3:我们刚才在分盆花、桃子的时候都是把多的分给少的一些。
生4:还可以把它们都合起来,再平均分,也能使不相同的数变成相同的数。
4、小结:
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几个不相同的数变成相同的数,这个相同的数就是原来这几个不相同数的什么数呢?对,平均数。
如5就是3、4、8的平均数。
试着用平均数说一句话。
平均数是6表示每个人手里都有6个气球吗?
[在学生充分感知、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概念揭示水到渠成。
“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的分析比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5、探求方法
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的?你能试着概括一下吗?(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给方法取名“取多补少”“先合后分”。
)
[评析:在学生初步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后,探求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用数学算式概括操作活动,这本身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能力,而且因为有充分的活动基础,所以学生同样想到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两种方法,教师让学生自己命名,也是极好的激励手段。
]
二、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1、师:刚才认识了平均数,还学会了求平均数,那平均数在生活中有用吗?(学生列举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随着学生的列举教师展开教学)
2、身高问题
生:体检后求全班同学平均身高需要用到平均数。
根据本班几名同学的身高估计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师了解5名同学的身高并板书:128厘米(最矮)、145厘米、153厘米(最高)、
132厘米、146厘米。
请大家试着估计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学生尝试估计,教师设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25厘米、154厘米?学生反对,并阐述理由。
师:刘老师从健康老师那得知我们学校三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根据这个数据,你们能知道些什么?你们还能预测出什么来?
生:可以知道全区、全国三年级同学大约的身高也是142厘米左右。
[教师随着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对班级同学平均身高的估计、预测,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3、平均成绩
生:考试后老师要算我们班同学的平均成绩。
(课件出示亮亮期末考试的成绩单)亮亮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呢?帮他算一算。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
]
三、实际应用
1.应用一。
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1)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提出平均数问题并解答(垒球成绩、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2)交流反馈。
生1:我们组求出了我们三个人的平均垒球成绩,是27米。
生2:我们组求出了上周的最高平均气温,把5天的温度加起来再除
以5,平均最高温度是28摄氏度。
[评析: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应用二。
聘请小裁判:红花给谁戴?
(课件演示,创设情境)在非典放假期间,手工小组的两个组(第一组6人,第二组7人)同学为战斗在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亲手制作了小纸鹤。
学校要评选出优胜小组,请同学们当裁判,根据什么进行评选?
学生意见不一,分别是按总数、第二组去掉一个人再求总数、平均数去评选,学生经过讨论争辩后一致同意根据平均数去评选最公平。
计算平均数,评选出优胜小组。
[在讨论评选方法时,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独特的应用价值]
3.应用三
聘请小校长:解决学校用水问题
课件演示:总务主任把这学期前四个的用水量统计出来了,(已知三、四、五、六月的用水量)要想使这五个月的平均用水量不超过400吨,七月份的用水量最多不能超过多少吨?
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汇报各种不同的解题策略。
师:要想把七月份的用水量控制在380吨以内,我们得怎么做呢?(节约用水)
[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用水问题既可以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逆向思维能力,又进行了环保教育。
]
四、总结、质疑,讨论深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亮亮学了这节课后收获也不少,他说了这样两句话:他说的对吗?为什么?
[质疑讨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学习了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一位大科学家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过多动脑、多提问,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总评:
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而现行教材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实际,且呈现过于形式化。
如本节课教材编排从新授到练习都是应用题形式,显得枯燥、重复,而且与第一课时简单的统计联系非常少。
针对这一现状,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呈现现实的并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如对本班同学身高的估计、计算平均成绩、评选优胜手工小组、解决学校用水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在课下自己收集数据,课上提出并解决平均数问题,学生感到亲切、真实,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数,不仅可以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的联系,而且学得生动、学得轻松、学得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