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定常大气边界层
大气环境学重点复习及部分简答题
第三章大气污染的气象过程小尺度大气边界层自由大气1大气边界层的特征1.1、大气边界层定义1.2 大气边界层垂直分层结构粘性副层(微观层)近地边界层(=近地面层+冠层,常通量层)Ekman层(上部摩擦层、外部边界层)层流、紊流1.3 边界层发展的日变化海洋陆地大气边界层的分类与特征1.4 大气边界层特征:温度、风和湍流空气的增热和冷却大气中的非绝热过程传导:贴地气层辐射(主要长波):地面与空气间对流与乱流:气层之间由于地表性质差异受热不均等引起的空气大规模有规则的升降运动,称对流。
(高低层)小规模不规则的涡旋运动称乱流,又称湍流。
(近地层大气热量交换的重要方式)水相变化:潜热交换蒸发吸热,蒸发所带水分多于凝结,大气获得热量,热带(对流层下半部)大气中的绝热过程没有热量交换,由于压力的变换(1)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进行垂直运动时,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只因体积膨胀(或收缩)作功引起内能增减和温度变化过程,称为干绝热过程。
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干绝热直减率,r d据计算:r d=0.98℃/100 m≌1℃/100 m。
(2)湿绝热过程饱和湿空气作垂直湿绝上升运动时的绝热变化过程,称湿绝热过程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湿绝热直减率,用γm表示。
γm<γd(上升时水汽凝结所放出热量补偿了部分气块膨胀消耗的内能)γm是一个变量,它随气温升高和气压降低而减小。
高温时的γm比低温时的γm小(气温高时,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含量较大)气压高的饱和空气块的γm大于气压低的(气压高时空气密度大,释放的潜热所起的补偿增温作用要小一些)低层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日变化气温直减率的大小与太阳辐射、云况、风速和土壤热性质有关,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低层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1)大气的绝热过程(2)干绝热直减率rd=-(dT i/dZ)d=g/C pg-重力加速度g=9.81 m/s2C p-干空气定压比热,C p=1005 J/(kg.K)下标i--表示空气块下标d--表示干空气一干空气块绝热升降到标准气压(1000hPa)处所具有的温度称为它的位温。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复习第四章大气环流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复习第四章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的纬向特征是什么?⏹低纬:东风带⏹中高纬:西风带(北半球冬季最大风速40m/s,30ºN ,200hPa,夏季最大风速16m/s,40ºN ,200hPa)即西风带冬强夏弱,随季节南北位移⏹极区:北半球夏季近地面:弱东风对流层:西风平流层:东风⏹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类似,随季节南北位移,但西风中心强度冬夏变化不大2.大气环流的经向特征是什么?⏹冬季:对流层低层30ºN以南:偏北风40ºN 以北:南风对流层高层:低纬30ºN以南:南风;高纬40ºN以北:北风对流层中层:经向分量很弱⏹夏季:13-40ºN之间:低层:北风;高层:南风;低纬(近赤道):低层:南风;高层:北风。
3.对流层中、底部冬季、夏季的主要系统,季节转换的特点?(北半球)对流层底部:a)冬季:阿留申低压(与高空东亚大槽对应)、冰岛低压(与高空北美大槽对应)、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格陵兰大陆高压、太平洋高压和大西洋高压。
b)夏季:亚洲低压、北美低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
夏季与冬季最突出的差别是冬季大陆上的两个冷高压到夏季变成了两个热低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仍存在,但强度比冬季弱得多。
海上的两个副热带高压变得非常强大,而其冬季强度比较弱。
对流层中部(500hPa):a)冬季:①极区:2个低涡中心(格陵兰西部、东西伯利亚);②中高纬:冬季三个长波槽:东亚大槽—140°E在亚洲东岸;北美大槽—70°w位于北美东岸;欧洲浅槽—40°E由欧洲东北部海面向西南方向伸展;在三个槽之间有三个平均脊,分别位于阿拉斯加、西欧沿岸和青藏高原的北部。
③低纬度:副高弱—其范围在20°N以南。
b)夏季:①极区:1个低涡中心。
②中高纬:夏季四个长波槽:东亚大槽—160°-180°E;北美大槽—60°w;欧洲西海岸槽—0°-10°E;贝加尔湖西部槽—90°E沿岸和青藏高原的北部。
4空气动力学基础-第4章 附面层
> δ
2
4.2、平面不可压缩流体层流边界层方程
1. 边界层流动图画 粘性流体流经任一物体(例如机翼与机身)的问题,归结 为在相应的边界条件下解N-S方程的问题。由于N-S方程太复杂, 对很多实际问题不能不作一些近似简化假设,为此考察空气流 过翼型的物理图画:
位流区
边界层
流动分为三个区域:1. 边界层:N-S化简为边界层方程 2. 尾迹区:N-S方程 3. 位流区:理想流Euler方程
4.1 边界层近似及其特征
理想流体力学在早期较成功地解决了与粘性关系不大的一系 列流动问题,诸如绕流物体的升力、波动等问题,但对绕流物体
阻力、涡的扩散等问题,理想流体力学的解与实际相差甚远,且
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圆柱绕流无阻力的D’Alembert疑题就是 一个典型的例子。( D’Alembert,法国力学家,1717-1783) 那么,如何考虑流体的粘性,怎样解决扰流物体的阻力问题,这在 当时确实是一个阻碍流体力学发展的难题,直到1904年国际流体力 学大师德国学者 L.Prandtl 通过大量实验发现:虽然整体流动的Re 数很大,但在靠近物面的薄层流体内,流场的特征与理想流动相差 甚远,沿着法向存在很大的速度梯度,粘性力无法忽略。Prandtl 把这一物面近区粘性力起重要作用的薄层称为边界层(Boundary layer)。
由边界层内惯性力与粘性力同量级得到
F FJ
LV 2
V
L2
L
1 Re
由此可见在高Re数下,边界层的厚度远小于被绕流物体的特征长度。
4.1、边界层近似及其特征
(4)边界层各种厚度定义
(a)边界层位移厚度
假设某点P处的边界层厚度是 实际流体通过的质量流量为:
04第四章 边界层理论基础
d ρ ∫ (ux − u0 )ux dy = τ s dx 0
δ
(5—14) ) ——卡门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 卡门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
适用于层流、湍流,精度取决于 适用于层流、湍流,精度取决于ux=f(x,y) 可预先假定一个速度分布方程,如: x = a + by + cy 2 可预先假定一个速度分布方程, u 代入,求得近似解。 代入,求得近似解。
δ
0
δ
第三节 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
一、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的推导
方向流动: 只考虑 x 方向流动: d dp ρ ∫ ( u x − u0 )u x d y = τ s + l d x dx 0
作数量级分析时,有 ∂p =0 即边 作数量级分析时, 界层压力p在 方向近似不变 方向近似不变, 界层压力 在y方向近似不变,等于边界 层外面流体的压力,边界层外按理想流 层外面流体的压力, 体处理。 体处理。
∂ 2uy ∂ 2uy 1 ∂p ux + uy =− +v + 2 2 ∂x ∂y ∂y ρ ∂y ∂x
经化简后, 经化简后,得:
(4- 5a)
∂uy
∂uy
(4 - 5b)
1 ∂p ∂ 2ux ∂ux ∂ux ux + uy =− +v 2 ρ ∂x ∂x ∂y ∂y ∂ux ∂uy + =0 ∂x ∂y
d δ dux (4 - 21) ρ ∫ ux (u0 − ux )dy = µ y =0 0 dx dy 次方为例: 以3次方为例: ux = a + by + cy2 + dy3 次方为例 B.C. y = 0, ux = 0 3 2 d ux ux 3 y 1 y y = 0, =0 ⇒ = ⋅ − ⋅ (4 - 22) 2 dy u0 2 δ 2 δ
chapter4大气边界层
有
Hale Waihona Puke u g f ( , u* , z , , * ) 0 z u a g d b c ( ) u* z ( ) (* )e z 1 a L b c L d ( ) ( ) L ( 2 ) ( K )e T T T K T a b 2 d Lb c d K d e C
同理得到近地层风速、温度和湿度的无量纲化微分形式的 普适廓线方程
kz u z =( ), m u* z L
kz z = ( ), h * z L
w K h z
kz q z =( ) q q* z L
q wq K q z
u 应用K理论 uw K m z
d zF z dz
h 0
F z dz
h 0
其中,h为植物群体平均高度; F z 为平均拽力;平均曳力与植被密 度和风速有关。 Kustas et al(1985)在Thom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简化,认为地 表的零值位移d 值主要决定于植物高度,随植物密度变化关系不明显, 他建议如下表达式
2. 近地层廓线规律
在第三章中,得知湍流切应力为 定义一个具有速度量纲的非负常数 表达式如下
(uw vw)
u* ,称为摩擦速度
2 2 1/4 u* [(u w ) (v w ) ]
同样定义一个具有温度(湿度)量纲的常数 称为特征温度、特征湿度,表达式为
u* dz 1 ( m ) 得到du = [ d ] k z 求积分
u
0
u* z dz du [1 ( ) ]d ln m 0 k z0 z
FundamentalsofAerodynamics第六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Fundamentals of Aerodynamics 第六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Fundamentals of Aerodynamics 是美国航空航天工程师的标准教科书,第六版于2018年由John Anderson出版。
该教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学生和专业人员提供基础和适当的先进内容,本文提供了该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规定18z17编号的国际标准大气(ISA)指标,包括温度、压力和密度。
18z17 ISA条件下的参考大气规定如下:
高度温度压强密度
0 15℃101.325 kPa 1.225 kg/m³
2000m -56.5℃80.447 kPa 0.7364 kg/m³
第二章无量纲化与相似
第三章气动力学公式和标准大气
第四章定常流
第五章动量方程:控制体与流动
第六章定常两维理想流体
第七章翼型理论和展伸
第八章相似理论与边界层流动
第九章非定常流动
第十章近接波流动理论
答案
本文大部分章节的答案来自于网上的公开资源,如果有不妥之处,可以指出并改正。
这里提供了一套练习题的答案,以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无量纲化与相似
第三章气动力学公式和标准大气
第四章定常流
第五章动量方程:控制体与流动
第六章定常两维理想流体
第七章翼型理论和展伸
第八章相似理论与边界层流动
第九章非定常流动
第十章近接波流动理论
结论
本文提供了 Fundamentals of Aerodynamics 第六版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对学习航空航天领域的同学和专业人员有所帮助。
CH1_大气边界层
地球大气垂直分层
外逸层:温度低,气体粒 子外逸
热层:空气电离状态,电 报 中间层:垂直对流,最低92℃ 平流层:空气稀薄、平流、 飞机;15-35km臭氧 对流层:75%大气、90%水 蒸汽;云、雨、雪等
地球大气垂直分层
1.1 大气边界层定义
(11km)
Tropopause Troposphere
Boundary Layer Meteorology
边界层气象学
边界层气象学
Boundary Layer Meteorology 课程属性 : 专业课 学时/学分 : 32 / 2 成绩评定 :笔试(70%)+ 平时成绩(30%) 施婷婷,应用气象学院,气象楼803室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主要是研究大气边界层中的各种动力和物理过程。 大气边界层是指离地面1~2公里范围的大气层最底下的一 个薄层,它是大气与下垫面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层次, 它与天气、气候以及大气环境研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由于人类的生命和工程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发生在这一层 次内,所以大气边界层的研究又与工业、农业、军事、 交通、以及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相关。
大气边界层概述
夜间边界层温度垂直分布的演变
2001年1月27日-28日逆温生消的演变过程
300
250
高 200 度 150
1999/10/5 08:00,北京 露点和大气温度垂直分布
不稳定
稳定(逆温)
不稳定边界层风、温廓线
稳定边界层风、温廓线
夜间稳定边界层比起白天的对流边界层来有显著的不 同,特别是,夜间经常在很低的高度上出现较强的逆温, 严重阻碍了物质和能量的扩散。因此研究夜间逆温层的演 变规律,尤其是确定逆温层顶的高度如何随时间演变,是
生态边界层示意图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定义边界层的上界,这也是一 个很困难的问题。有时,上界很明显,例如逆温盖,在盖 子以下大气受下垫面影响很大,而在盖子以上则未受影响。 但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明显的界限是不存在的,下垫面的作 用随高度的增加只是缓缓减弱。一般地,类似于流体动力 学中边界层厚度的定义,定义大气边界层的上界为在这个 界面上 ,由地面作用导致的湍流动量通量以及热通量均减 小到地面值的很小一部分,例如1%。但有时 也以逆温层顶 作为大气边界层上界。
大气边界层概述
王成刚 大气物理系
与流体力学中称固壁附近的边界层为“平板边界层”、 “机翼绕流边界层”等类似,大气边界层也常常被称为“行 星边界层”,因为它是处于旋转的地球上的。当大气在地表 上流动时,各种流动属性都要受到下垫面的强烈影响,由此 产生的相应属性梯度将这种影响向上传递到一定的高度,不 过这一高度一般只有几百米到一二公里,比大气运动的水平 尺度小得多。在此厚度范围内流体的运动具有边界层特征。 在大气边界层中的每一点,垂直运动速度都比平行于地面的 水平运动速度小得多,而垂直方向上的速度梯度则比水平方 向上的大得多。此外,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水平风速的大 小在随高度变化的同时,风向也随之变化。
《大气边界层》PPT课件
9.1.4 Turbulent transport and fluxes
湍流输送和通量
热通量(heat flux)
热通量大于零,热量向上输送。 热通量小于零,热量向下输送。
9.1.5 Turbulence closure 湍流闭合
建立关于平均量的大气运动和热力学方程组, 称为雷诺平均方程(Reynolds averaging)
扰动值
方差 variance
速度方差基本不随时间变化,湍流 是平稳的。速度方差在空间上是均 匀的,即 湍流是各向同性的(isotropic)。
协方差
9.1.3 Turbulence kinetic energy and turbulence intensity
湍能和湍流强度
kinetic energy
考虑无限薄层,没有热容量
❖ FHs :sensible heat flux(感热通量、感热) ❖ FEs :latent heat flux (潜热通量、潜热) ❖ FGs :the conduction of heat down into
the ground, (positive downward, away from the surface)
湿度通量
9.2.4 The Global Surface Energy Balance
9.2.4 The Global Surface Energy Balance
9.3 Vertical Structure 垂直结构
9.3.1 Temperature
绿色虚线:标准大气,黑色实线:实际大气
出现三阶量
建立二阶量方程,同 时建立三阶量和二阶 均量之间的关系,称 为二阶闭合 (Second-order closure),建立三 阶量方程,同时建立 四阶量和三阶均量之
边界层重要知识点归纳
边边界界层层重重要要知知识识点点归归纳纳第第一一章章大气边界层的定义:大气的最低部分受下垫面(地面)影响的层次,或者说大气与下垫面相互作用的层次。
大气边界层的厚度差异很大,平均厚度为地面以上约1km 的范围,以湍流运动为主要特征。
还可细分为近地层(大气边界层下部约1/10的厚度内)和Ekman 层。
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1)大气边界层的主要运动形态一般是湍流:不规则性和脉动性(2)大气边界层的日变化: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大气边界层湍流:①机械湍流:风切变,机械运动;②热力湍流:辐射特性的差异;】大气边界层的分层:(1)粘性副层(微观层)(2)近地层(常通量层)(3)Ekman 层(上部摩擦层)【(1).粘性副层(微观层):分子输送过程处于支配地位,分子切应力远大于湍流切应力。
(2).近地层(常通量层):大气受地表动力和热力影响强烈,气象要素随高度变化激烈,运动尺度小,科氏力可略。
(3).Ekman 层(上部摩擦层):在这一层里,湍流粘性力、科氏力和气压梯度力同等重要,需要考虑风随高度的切变。
】大气边界层厚度:边界层厚度的时空变化很大,空间范围从几百米到几千米。
海洋上:由于海水上层强烈混合使海面温度日变化很小。
陆地上,边界层具有轮廓分明、周日循环发展的结构。
大气边界层结构:(1)混合层: (2)残留层:日落前半小时,湍流在混合层中衰减形成的空气层,属中性层结。
(3)稳定边界层:夜间,与地面接触的残留层底部逐渐变为稳定边界层。
其特点为在静力稳定大气中有零散的湍流,虽然夜间近地面层风速常常减弱或静风,但高空200m 左右,风却由于低空急流或夜间急流能达到超地转风。
第二章湍流:流体运动杂乱而无规律性(运动具有脉动性),不同层次的流体质点发生激烈的混合现象,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杂乱无章,其对应的物理量随空间激烈变化。
雷诺数:——湍流判据,特征Re 数定义: =特征惯性力/特征粘性力;它表示了流体粘性在流动中的相对重要性:(1)Re 》1,粘性力相对小(可忽略),大Re 数流体,弱粘性流;(2)Re 《1,惯性力相对小(可忽略),小Re 数流体,强粘性流; ν/Re UL ≡(3)Re=1,二者同等重要,一般粘性流;湍流的基本特征:(1)随机性;(2)非线性;(3)扩散性;(4)涡旋性;(5)耗散性湍流的定量描述:湍流运动的极不规则性和不稳定性,并且每一点的物理量随时间、空间激烈变化,湍流的杂乱无章极随机性可以用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
第四章 边界层理论基础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课件
Re < 2000时,管内流动为层流。
三、边界层厚度的定义
1.平板边界层厚度δ
δ y ux 99% u0
三、边界层厚度的定义
2.管内边界层的厚度
进口段区 汇合后
δ y ux 99% u0
δ ri
Lf = 0.0575Re d
Lf —进口段长度,m; d —管道内径,m;
Re —雷诺数。
第四章 边界层理论基础
第四章 边界层理论基础
4.1 边界层的概念
一、普朗特边界层理论的要点 二、边界层的形成过程 三、边界层厚度的定义
二、边界层的形成过程
首先,在壁面附近 有一薄层流体 ,速度 梯度很大 ;在薄层之 外 ,速度梯度很小 , 可视为零。
y u0 u0
u0
x=0
u0 x
壁面附近速度梯度较大的流体层称为边界层。边界 层外,速度梯度接近于零的区称为外流区或主流区。
2105Rexc 3106
二、边界层的形成过程
2. 管内边界层形成过程
黏性流体以u0 的流速 流进管内, 在进口附近
u0
形成速度边界层。
δ ri
Lf
二、边界层的形成过程
(a) u0 较小,在管中 心汇合依然为层流边
u0
界层。汇合以后为充
分发展 的层流:
ri Lf
(a)层流边界层
(b) u0 较大,在汇合 之前已发展为湍流边
1δ δ 1
δ2 δ 1/δ
分析结果:
(1)各项的量阶均小于或等于 O(δ)1pO(δ)
ρ y
(2)y方向的运动方程较次要,可忽略不计。
一、普朗特边界层方程的推导
(3) pyO(δ)O(δ)p0
第4章湍流动能稳定度和尺度之2
例 子
在1km的混合层中,高度z=300m处观测到:
g w'θv' θv Rf u v u'w' v'w' z z
u 0.01s 1 , w' v ' 0.15 Km / s z u ' w' 0.03m 2 s 2 , v 25 ℃
密度小 密度大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澳大利亚杰维斯湾碎浪花云 上方暖气流,速度快 下方冷气流,速度慢
美国落基山碎浪花云 具有纤维组织的卷云 像羽毛、发丝、马尾等
Company Logo
土星
Mount Duval 澳大利亚
San Francisco 美国
Rf = 1:动力中性,
Rf > 1:动力稳定,气流变成片流。
实际上:
当湍流在较小的Rf 时即不能维持,通常取临界值 0.25
Company Logo
2) 梯度理查逊数 Ri
K 理论: w' ' K h z (涡动扩散理论)
g w'θv' θv Rf u v u'w' v'w' z z
近地面水平动量的垂直通量是
xz u ' w' s 和 yz v' w' s
| 雷诺 | xz yz
2
2
Company Logo
速度尺度,摩擦速度 u* 为
u*
2
u' w' v' w'
第四章 定常条件下的大气边界层
应用π理论,可确定函数F的形式为: 应用π理论,可确定函数F的形式为:
L,首先由Obukhov提出(1946),中性层结条件下, 首先由Obukhov提出(1946),中性层结条件下, Obukhov提出 ),中性层结条件下 湍能浮力产生项和切变产生项相等的高度。 湍能浮力产生项和切变产生项相等的高度。
研究相似理论共分4 研究相似理论共分4步:
1)选择(推测)那些与研究对象相关的 选择(推测) 变量 根据π理论把变量组合成无量纲组 2)根据π理论把变量组合成无量纲组 3)进行试验,或者从早期的资料中积累 进行试验, 有关数据以决定无量纲组的值 对资料进行曲线拟合或者求回归方程, 4)对资料进行曲线拟合或者求回归方程, 以描述这些无量纲之间的关系
u L=− g κ w′θ ′
3 *
θ
< 0 不稳定 z = = 0 中性 L > 0 稳定
对上两式进行积分,并利用边界条件:时, 对上两式进行积分,并利用边界条件: ,u=0,得到非中性层结下近地层风、 z=Z0 ,u=0,得到非中性层结下近地层风、温廓线 的一般表达式如下: 的一般表达式如下:
零平面位移距离
气流越过林冠层时风速为高度的函数, 气流越过林冠层时风速为高度的函数,稠密林冠层的作用就像在 实际地面以上位移了某一距离的地面那样。 实际地面以上位移了某一距离的地面那样。
林冠顶部以上, 林冠顶部以上,风速廓线随高度是对数增大 对静力中性条件来说,我们能确定位移距离d 对静力中性条件来说,我们能确定位移距离d和粗糙度长度 所以: 所以0: z ,
相似尺度的分类
MoninMonin-Obukhov 相似性 混合层相似性 局地相似性 局地自由相似性 Rossby 相似性 适用范围 近地面层, 近地面层,U≠0,u*≠0 无风或轻风的自由对流 静力稳定层结 静力不稳定层结 大尺度模拟 特征尺度 L、z0、u*、θ*、q* Zi、w*、θ*、q* L、u*、θ*、q* 、u z、 u*、θ*、q* 、 表面尺度和边界层尺度
大气边界层理论
大气边界层是地球一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桥梁。
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地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均是通过大气边界层过程来实现的。
由于人类生活在大气底层一大气边界层中,因此人体健康与大气环境密切相关。
天气、气候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人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使某些疾病加重或恶化,同时适宜的气象条件又使病毒、细菌等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繁殖、传播,使人们感染而患病。
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人口、机动车、燃煤量的增加,以及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生产中的废气、尘埃和汽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加上高大建筑的增加,改变了城市的小气候,使城市在无强冷空气活动的情况下,大气扩散能力极差,造成大气质量不断恶化,从而危害到人体健康,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
因此,边界层尤其是城市边界层大气结构及其与污染物浓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边界层定义为直接受地面影响的那部分对流层,它响应地面作用的时间尺度为小时或更短.大气边界层,是指受地球表面摩擦以及热过程和蒸发显著影响的大气层。
这些作用包括摩擦阻力、蒸发和蒸腾、热量输送、污染物排放,以及影响气流变化的建筑物和地形等。
边界层一般白天约为1 km,夜间大约在200 m左右,地表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消耗和扩散在大气边界层内。
地面典型吸收率约为90%,其结果使大部分太阳能被地面吸收。
正是地面为响应太阳辐射而变暖或变冷,它依次迫使边界层通过输送过程而变化。
边界层内气流或风可以分为平均风速、湍流和波动三大类。
边界层中诸如湿度、热量、动量和污染物等各种量的输送,在水平方向上受平均风速支配,在垂直方向上受湍流支配平均风速是造成快速水平输送或平流的主要原因。
边界层中一的水平风速2~10 m是常见的。
在夜间边界层中经常观测到的波动,虽然它们只能输送少量的热量、湿度和污染物之类的标量,但在输送动量和能量方面却有着显著的作用。
许多边界层湍流是由来自地面的作用引起的,例如白天阳光充足,地面的太阳加热使暖空气热泡上升,这种热泡就是大湍涡。
第四章 边界层理论
§ 4-2.普兰德边界层方程
(1)ux与u∞同级: ux*=O(1)
(2)y* ≈δ*:在边界层的范围内,y* =O(δ*),
u* x
O(
1
)
y*
*
2u*
1
x O( )
y*2
*2
(3)
u* u*
x
x*
x
x*
O(1)
2u* u* x x O(1)
x*2 (x*)2
(4) uy:由连续性方程
§ 4-3.平板层流边界层的精确解
考虑不可压缩流体沿平板作稳态层流流动的情况。
第四章 边界层理论
本章简要讨论边界层的概念、边界层理论的要点以及 某些简单边界层的求解等问题。
§ 4-1.边界层的概念; § 4-2.普兰德边界层方程; § 4-3.平板层流边界层的精确解; § 4-4.平板层流边界层的近似解;
第四章 边界层理论
为什么要讲边界层理论?
对于某些流动问题,其 惯性力>>黏性力(流函数和势函 数)或 惯性力<<黏性力(爬流)。采用理想流体理论简化 处理,流体的压力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但流动阻力的结果 偏差很大。Prandtl 发现,其根本原因是:在物体与流体接 触的界面附近的薄层流体内,惯性力~黏性力。那么针对流 体贴壁区域和管进出口处流体的流动,应采用边界层理论处 理。
u* u* x y 0
x* y*
u*y y*
O(1)
§ 4-2.普兰德边界层方程
进而可得
u* O( *) y
分析
u*
y O( *)
x*
2u
* y
x*2
O( *)
2u *y y*2
O(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近地层相似理论
第二节 全边界层相似理论
第三节 半经验理论在边界层研究中 的应用
补充:相似理论
我们现有的基本物理知识对一些边界层 情况还不足以获得以基本原理为基础的 一些规律
然而,边界层观测结果经常出现可重现 的一些特征,我们对有关变量能够研究 出一些经验关系式
相似理论的最大优点就是为组织和组合变 量提供了一种方法,而且也对如何设计试 验方案以获得最多信息提供了指导
0.25 N Z0 hi Si ST i 1
粗糙元间距均匀,不太靠近,高度和形状比较相 似,可以应用,例如城市建筑物
例题,在中性层结条件下,测出Z=z1处,u =u1, Z=z2处, u=u2,其中z2>z1,由观 测资料求 u* 和Z0
U 1 (ln z ln z0 ) u* k u1 1 u k (ln z1 ln z0 ) * u 2 1 (ln z 2 ln z ) 0 u* k
1990年Shao等人将局地相似性理论应用于存在平流的非均匀下垫面。
近地面层(surface layer)主要特征
1)大气边界层最下面部分,受到下垫面影响最直接, 气象要素日变化大。 2)气压梯度力、柯氏力、分子粘性应力都可以忽略 不计,湍流应力为主要作用力。风向随高度近乎不 变,气流结构不受柯氏加速度影响。 3)各种湍流通量传输随高度变化而数值近乎不变, 称常通量层(书P115)。 4)层内风速、温度和其余气象要素场随高度变化十 分剧烈。
零平面位移距离
气流越过林冠层时风速为高度的函数,稠密林冠层的作用就像在 实际地面以上位移了某一距离的地面那样。
林冠顶部以上,风速廓线随高度是对数增大
对静力中性条件来说,我们能确定位移距离d和粗糙度长度 所以: 0 ,
z
u* z d U ln k z0
u 1 z ln u* z0
近地层风廓线积分形式
u 1 z ln m u* z0
• Lettau(1969)给出均匀分布、相互不太靠近、有相似的高度和形状的 粗糙元表面的计算粗糙度长度的方法; • Kondo等(1986)给出考虑个别粗糙元变化的计算公式; • Raupach(1994)给出较大粗糙元的z0/h的变化关系; • 覃文汉(1994)给出水稻、小麦和大豆等矮秆植物,群体密度适中、结 构稳定时,z0和作物高度的对应关系; • Chamberlain(1983)给出海面粗糙度长度的计算公式; • Metin等(1986)认为:城市地表面的粗糙度可在中性层结、对数风速 廓线规律成立的条件下,从一个观测高度的风速 U 、摩擦速度 u* 的测量
不同地表粗 糙度取值
海面的粗糙度
一些学者(Chamberlain,1983)提出用某些粗糙因子 之间的经验关系来估计粗糙度。对海面,沙地和雪面 等,
z0
cu
g
2 *
对于海洋,
c 0.016
Lettau(1969)
ss Z 0 0.5h ( ) SL
*
Kondo和Yamazawa(1986)
一 中性层结
(一)平均变量梯度(风、温、湿)
近地层大气中,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 要素随高度迅速变化,其变化特征与大气稳定 度有关。
相似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近地层的平均风廓线 由于近地层风速廓线容易在地面观测,所以人们对它已 进行了广泛研究 通常近地层风速随高度大致 上呈对数变化,靠近地面, 摩擦曳力使风速变为零
z L z // L
w / u 2.34( z / L)1/ 3
w
40
u*
20
0 0.1 1 10 100 1000
L z /z /L
北京密云站冬季,农林混合下垫面无量纲速度方差的变化规律
第一节 近地层相似性理论
基础:任意变量的无量纲组合。 原则:任何一个近地层湍流规律,其中的变量均以 适当的特征尺度做无量纲化,无量纲化方程将仅仅 是稳定度因子(z/L)的普氏函数关系。 Note:
值得到;
• Chen等(1991)提出一种无需进行风速廓线测量、用单一高度湍流通量 测量资料确定地表粗糙度的方法。
均匀下垫表面类型的粗糙度 z0值(引自Wieringa,1993) 下垫表面类型 粗糙度长度(米) 引用文献数 海面、散砂、雪面 0.0002 17 三合土、平坦沙漠、潮汐表面 0.0002-0.0005 5 平坦雪地 0.0001-0.0007 4 粗糙冰面 0.001-0.012 4 未开垦土地 0.001-0.004 2 低矮草地、沼泽 0.008-0.03 4 高杆草地、西南属植物 0.02-0.06 5 低矮成熟农作物 0.04-0.09 4 高杆成熟作物(谷物) 0.12-0.18 4 连续灌木 0.35-0.45 2 成熟松林 0.8-1.6 5 热带森林 1.7-2.3 2 密集低矮建筑物(市郊) 0.4-0.7 3 规则建筑物的城镇 0.7-1.5 4
80
稳定层结条件
v / u*
80
60
u
u/u*
u / u 3.12( z / L)
60
1/ 3
v / v 4.16( z / L)1/ 3
40
u*
20
100
v
40
u* 20
0 0.1 1 10 100 1000
0.1
1
z/L
60
w/ u*
z/L
10 80
100
1000
(1)无量纲化过程应具有相应的物理意义;
(2)无量纲化应与被无量纲化特征量具有相同量 级。
常用的特征尺度变量
长度尺度: 速度尺度:
z:高度;
zi:混合层厚度; z0:地表粗糙长度; L:Obukhov尺度; 温度尺度: *:温度特征尺度;
u*:摩擦速度;
w*:对流速度尺度;
G:地转风速;
U:地面风速; 湿度尺度: q*:湿度特征尺度;
1971-72年Deardorff和Wybgaard提出了对流相似性理论,构成了应用于对流
边界层的相似性原理。 1971年以美国Kansas试验资料Businger等人用得到了 Monin -Obukhov相似性 函数的具体形式,1976年Dyer等人利用澳大利亚ITCE试验又做了完善,使得 该理论有了极大应用价值。 1984年Neuwstadt建立了局地相似性理论,出现了应用于稳定大气边界层的相 似性原理
当在半对数图纸上作图时,诸如在静力中性条件下 风速廓线对数关系就表现为一条直线
1 中性条件下的风速廓线(重要)
估计平均风速为地面以上高度的函数 U ( z ) 中性层结条件下,热力因子不作用,影响大气运动的 主要参量是地表应力(用摩擦速度 表示)和地表粗糙 程度(用地表粗糙度Z0表示)。 u*
相关变量:摩擦速度u*、风速u、Obukhov长度L、地表粗糙度 z0、边界层高度zi等,
(2)对所选择的变量进行组合,形成无量纲组合:
z 将以上变量进行无量纲组合,可以有:z zi 、 L、 u u* 、 u U
(3)利用已有实验资料或进行实验,确定无量纲组合的数值:
以往的观测资料显示有 u U f z L 或 u u* f z L 关系。 (4)给出拟合(或经验)曲线或方程对无量纲组合描述:
我们已规定在z d z 时 U 0 0
已知在静力中性条件下三个或三个以上高度上的风速观测结果, 利用计算机处理的诸如马夸特算法或高斯-牛顿一类的非线性回 归算法,很容易求出 u , z , d 三个参数,参见书P144
* 0
参考
近地层相似性应用--地表粗糙长度和零值位移的计算
中性层结近地层风廓线:
零平面位移距离d (重要)
在陆地上,如果各个粗糙元被组合得非常紧密, 那么这些粗糙元顶部的作用就好是一个位移了 的地面 例如在一些林冠中,树木密集,从空中俯视, 树木密实得就像个固体 在有些城市中,房屋极其密集,也有类似的效 应,也就是说,平均屋顶的水平面对气流起的 作用就像一个位移了的地面一样
u
z u* 1 L
1/3
u U z L I
80
不稳定层结条件
v
v / u*
80
60
u / u*
u / u 2.18( z / L)
60
1/ 3
40
v / u 3.4( z / L)1/ 3
u
40
u*
u*
20 0
U F (u* , z ) z
u* uw s s /
2
应用白汉金π理论,得到两个无量纲组: / u 和 U *
z / z0
应用π理论,可确定函数F的形式为: U u*
z
kZ
其中k为冯•卡门常数,对冯•卡门常数的精确值的 意见还不一致,约在0.35-0.4之间。 对上式积分,可得: U u* ln( Z )
相似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54年Monin和Obukhov提出了具有化时代意义的Monin-Obukhov相似性理论 1961年Kazanskii和Monin创立了Rossby相似性理论,建立了近地层与边界层
之间的联系。
1971年Wyngaard提出了局地自由对流近似,补充了近地面层相似性理论在局 地自由对流的缺陷。
2)根据π理论把变量组合成无量纲组 3)进行试验,或者从早期的资料中积累有关数 据以决定无量纲组的值 4)对资料进行曲线拟合或者求回归方程,以描 述这些无量纲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