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导论第5讲——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快乐与痛苦是进化过程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情 感形式。
为什么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不愉快的刺激,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过去?
因为在快乐的状态下,一方面由于多巴胺、脑啡肽 等与情绪有关的化学物质消耗降低了情绪的强度;另 一方面,快乐的体验刺激大脑应激系统释放与紧张有 关的化学物质,限制快乐的程度。
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大脑奖赏中心分泌的一 种化学递质。当人有某种需要而又得不到满足 时便产生了欲望,欲望使人产生追求和探索的 动机。欲望越是迫切,探索的动机越强烈。是 否付诸行动,我们的头脑会本能地对达到目的 的可能性进行概率判断,对各种动机加以协调。
适当的欲望时时激发着追求和探索的动机和勇 气,唤醒着生命的活力,那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最 可怕的是绝望,哀莫大于心死。
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情绪的形式共同决定了 情绪的状态,微弱平静持久的情绪状态就是 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或称“心境”。
1、情绪的形式
情绪的形式最笼统的体现就是快乐和不快乐。 生存的需要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在与 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欲望的刺激便 会给个人带来快乐 。
以往的研究认为,在脑部传递快乐的化学 递质是多巴胺。新的研究认为.多巴胺传递的 情绪体验是欲望,传递快乐的是脑啡肽。
根据柏莱恩的观点,复杂性、新奇性、意外性、 不一致性处于中等水平的对象应该被判断为最美的, 而那些对照刺激特性过高或过低的对象则是不美甚 至是丑陋的。柏莱恩的观点在绘画和音乐领域的研 究中得到了验证,在环境评价方面只得到部分验证。
例如,施瓦茨和沃比克拍摄了 一部影片,模拟沿着按比例缩小的 街道模型旅行,通过变换建筑物的 距离和角度改变街景的复杂性。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01
包括对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 究。
02
探讨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如噪音、拥挤等环境因素
对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人对环境的认知和反应,如人对环境的感知、记忆、解释
03
和评价等心理过程。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01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环境问题开始 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
02
在70年代,环境心理学开始关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03
到了80年代,环境心理学开始注重应用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 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02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物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01
02
总结词:物理环境是指 个体周围的空间和物质 条件,如建筑物、自然 景观、气候等。这些环 境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 感知和认知,从而影响 其行为。
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1 2 3
社会关系与文化
人类行为塑造社会关系和文化环境,通过交流、 互动和价值观的传递影响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
经济发展
人类行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和 改善生活水平,同时也带来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 等问题。
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改变社会环境,引发资源 竞争、环境压力和城市规划与治理问题。
环境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室环境
环境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关注教室环境的优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通过调整教室的光线、温度和布局,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和激励学习的 环境。
《建筑环境心理学》第5讲_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思考:在设计中,你设计的是一个什么样的 场所,希望人们有怎样的情绪?营造这种 情绪的空间是怎样的?环境要素是什么?
二、环境应激
1、应激与应激反应?
• 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
– 应激是个体对某些环境作出的反应; – 是主体应付环境挑战时出现的不平衡。
• 当主体感到面临挑战而应对能力不足时,就会产生 应激反应: – ①生理反应: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睡眠
情绪的维度图
– 他们提出的40个 描述情绪的形容 词恰好在二维坐 标上排列成圆形, 横轴从不愉快到 愉快,竖轴从睡 眠到唤醒。
3、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 (1)广泛探索与特殊探索
• 广泛探索:个人“饥不择食”般的在环境中寻求刺激—— 提 高唤醒水平,较为轻松自然;
• 特殊探索:当个人被特定的刺激所唤醒而引起注意时,企图 对环境中的这种不定性做出解释的探索,相对紧张和集中注 意
• (4)长时间的注意之后会引起信息超载现象,导致个人的 注意暂时分散,很难再去完成那些继续要求注意集中的工作。
3、启示
– 现代城市是高负荷的人工环境,在这个复杂的场所里,人 们往往需要不时注意眼前的细节以识别环境,需要对环境 信息付之大的努力才能将其加以组织,这种长时间的注意 必然造成信息超载而令人感到疲劳,焦虑和浮躁,因此简 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 信息的有效选择与控制,是 当今城市环境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 背景应激物指的是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如日常工作、 每天上下班赶路、拥挤、噪声、空气污染等。
• 这些稳定持续的刺激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情绪状 态,长期的情绪状态形成了个人的心境。
• 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健康、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 长期不良的心境会干扰人的正常思维,损害人体免疫功 能,常常构成事故的隐患、重病或大病的诱因。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件

VS
寻求环境与行为的和谐
为了实现环境与行为的和谐,我们需要深 入了解环境和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采 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环境的改善和人类行 为的改变。这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 同努力来实现。
PART 03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实践中 的应用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关系
01
环境行为心理学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
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文化、家庭、学校、社区等,也会影响人的行为。例如,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 人们更倾向于表现自我和追求个人目标;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塑造
人类的行为和活动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塑造着环境。例如,城市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是由人们 的行为和需求所塑造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由于人类的行为所导致的。
现状
目前,环境行为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研究领域,吸引了来自心理学、地 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参与。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度不断提高,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PART 02
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物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物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颜色、布局等,都会影响人的行为。例如,在高温环境下,人们 更倾向于选择凉爽的地方休息;在明亮的光线下,人们更容易保持清醒。
环境行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学的学科。它探讨人们如 何感知、评价和理解环境,以及如何在环境中行动和与环境互动。
概念
环境行为心理学关注个体和群体如何受到他们所处环境的物理和社会特征的影 响,同时也研究这些环境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认知和情感。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总1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
)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③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
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
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如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
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1)相互加强或削弱。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
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2°左右;当头部保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10°左右的地方。
第五章 行为环境心理学

第五章行为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使用者的行为与环境和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者对建筑环境有怎样的需求。
以及在建筑理沦和建筑设计中怎样具体地运用这些知识。
它有许多相近似的别名。
例如人—环境研究、人的因素、环境与行为过程、行为建筑学等。
人们曾经把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各种活动所需要的面积、空间、尺度、人流特点、各种它间的接近程度等看作是功能的要求,而且常常局限于人的生理需要,实际上,并个仅仪如此。
还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人的心理因素、行为模式、民族心态、文化心理、社会意识等。
许多设计人员将立意、美观和风格放在首位.可大多数使用者则主要关心的是适用问题。
例如,过于狭窄的街道,人行其中,自觉十分渺小,上观蓝天.只有一线,这种心理感受十分不快,行人不愿在此停留,小摊不愿在此设点、可惜了街道两旁豪华的商店和高耸的大楼。
风水术中有一个专门的名称,称之为“天斩煞”.形容它好象是天公的长剑劈斩而成的人工环境,而且具有气遇风则散的特点。
这种现象物理学中称之为“伯努利”效应。
海滩中的伯努利效应曾使多艘舰船相撞而沉没,大气中的伯努利效应正是飞机能够航行的原因。
狭窄街道中的大风,美国称之为“窄管效应”,可以使3级风变为8级风。
大气中的5级风便使垃圾筒腾空而起。
窄管效应曾使纽约曼哈顿的罗斯小姐状告法庭,因为楼房大风将她吹起并摔成骨折,建筑师为此赔款60万美元。
第一节行为与环境一、行为的特点人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或者指足以表明人们思想、品质、心理等内容的外在的人们的各种活动;或者说,“为了满足一定的目的或欲望而采取的逐步行动的过程等”。
例如,起床、洗脸、梳妆、就餐、出行、工作、学习、休闹、郊游等。
尽管各人都有各人的自由,这种自由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使人们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但从其总体来说,不同人们的集有.使其行为特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规范性;相同的人类心理欲望产生了相同的行为;不同的社会规范、民风民俗、法律法规限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
主题五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主題五 環境-行為關係的理論導論:*不幸的一天:霉運真的會接踵而來嗎?一、環境心理學理論的本質與功能*決定論:因果關係的建立思考練習:(一)假設、定律與理論1.研究的步驟建立假設→蒐集資料→驗證假設*假設:可供驗證的命題二、環境-行為理論:啟動一個新領域的研究(一)情绪激動取向1,.個人內在解釋2.他人意見3.Yerkes-Dodson 曲線4.評論:(1)情緒激動的生理指標不容易量化(2)量化的自我表現(3)測量指標(二)刺激負荷取向1.環境負荷取向(1)個人處理刺激的能力有限(2)環境訊息量超過個體所能負荷量時會造成訊息過度負荷(3)情緒激動會有適當的反應(4)個體的注意力耗盡時會形成體力過度負荷如Brown and Poulton(1961)的注意力測驗(5)Simmel的大都市生活環境過度負荷說如:過度負荷的餘波(頁141)2.不足刺激取向1.感覺剝奪:獨處-不足刺激環境的問題2.過度刺激:回復自然(三)適應水準取向1.Wohlwill(1974):感覺刺激、環境刺激、活動,受到強度、多元性、模式化三個變數的影響如REST:剝奪的益處2.理想的刺激:是在適應過程中決定3.評估理想刺激理論:廣泛性v.s.特殊性(四)行為強制取向1.喪失對於情境的控制感2.心理抗拒3.習得的無助感如理想的老人居住環境4.Averill(1973):控制的種類可以分為行為控制、認知控制、決策控制另外的議題:先覺控制與研究倫理的兩難5.無助感:歸因理論6.批評:行為強制論適用於個體的反應(五)壓力取向1.環境壓力模式系統壓力環境壓力模式行為壓力心理壓力情緒壓力2.壓力的來源(1)巨變(2)個人壓力源(3)背景壓力源3.評估(1)評估的類型:傷害或損失的評估(2)挑戰性評估(3)影響評估的因子:情境特徵、情境條件、個別差異、環境、社會、心理因素4.壓力反應的特徵(1)生理反應:腎上腺素對於適應有正面影響(2)因應策略:由個體與情境因素決定(3)有效的因應策略:直接行動或針對問題焦點、緩和(否認、合理化等心理防衛機制) 、使用藥物控制4.適應:壓力源的下降(見圖4-5,160頁)5.後效:壓力適應之後,壓力源終止之後跟隨著的長期影響(六)生態心理學取向1.目標行為的環境本質:行為是在既定的環境架構中出現如在教室內的行為模式已經固定2.編制理論(theory of the staffing):一個豆莢該有幾顆豆子?*維持底值:環境的最少人*容量:環境容納的最大人數*太多、太少、適度的參與如學校教室的上課人數該有多少人?3.批評:真實世界的觀察法如公共空間易讀性與抽煙的行為之關係,易讀性有助於處理吸煙與非吸煙者間的衝突三、理論觀點的整合與綜述1.客觀環境是獨立於個人存在,如人口密度、溫度、噪音、污染程度2.個體具有改變環境的能力,但有依個體差異因素而定,如適應程度、接觸刺激的時間長短、自覺控制、人格、個人偏好以及處理環境因素的能力3.社會因素:情境條件4.客觀情境。
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人的周围神经系统分为两个分支: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也称植物神经或 内脏神经),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当主体突然受某种环境 刺激需要全神贯注进行探索和认知评价时,交感神经兴奋,以帮助人进行感 觉判断。如扩大瞳孔获得更多的光刺激以便看得更清楚,扩张肺以吸收更多 的氧气,停止消化以便血液从胃流往肌肉,分泌更多的应激荷尔蒙促使身体 各方面变化作好迎战或逃跑的准备。
波及范围广,影响人数多。 导致的问题 (1)焦虑 (2)退缩或麻木 (3)抑郁 (4)与应激有关的身体症状 (5)无泄愤对象的气愤 (6)回归 (7)梦魇
灾变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浩劫,
但同时也对人类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促使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新 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人类必须用广 义的道德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只顾我们这一代的生存.还要考虑后 代的生存;不仅只顾人类的生存,还要考虑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环境的承 受力。自然灾害表明:自然环境出现了过分的不平衡,这其中有我们人 类的过错,我们应该学会与自然交流,时时根据自然反馈的信息修正我 们的行为。我国1998年夏季发生的长江与嫩江百年一遇的全流域特大洪 水,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态教育和道德教育,它使我们认识到改变对自 然的态度.维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四讲 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一节 唤醒理论
• 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
• 一、唤醒与情绪 情绪(emotion)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
杂的概念。包含强度、形式两种属性。唤醒水平(arousal level) 也称激活,决定了情绪的强度;而认知和评价则决定了情绪的形 式。 一定的唤醒水平总是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微弱平静持久的状态 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情,或称“心境”(mood)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件

五、行为约束理论
行为约束(行为局限),即某些因素干扰或妨碍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干扰 或妨碍可能是实际的客观存在,也可能仅仅是一种不自由的感觉。
当人感觉到有环境事件约束自己的行为时,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感,这时 人所做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试图重新建立对情境的控制,这种现象称为“心理对 抗”。
人对环境的控制感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不顺心的环境; 一是自己有条件避开干扰性的刺激。
城市学家帕尔:在建筑和人工要素越来越密集的城市环境中,每条街道重复 同一模式,特别是许多住宅开发区建筑彼此相似……从这一角度看,城市又是 令人厌烦的、单调和缺乏刺激的环境,无聊和寻求刺激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造 成了青少年的犯罪和破坏行为。
沃尔威尔和卡普兰:人们认为最美的环境也是最自然的环境。
四、适应水平理论
五、行为约束理论
五、行为约束理论
行为约束理论还认为,当控制环境能力的恢复失败时,可能会导致习得无助 感。也就是说,当多次努力重新获得控制环境的尝试失败后,人们会认为对于 环境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放弃了努力,并且通过“学习”认识到:对环境是无力改 变的。
因此,行为约束理论认为,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三个基本的步骤: (1)觉察到对环境控制的丢失 (2)阻抗 (3)习得的无助感。
(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3.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
雷切尔·卡普兰和斯蒂芬·卡普兰用四个环境维度来预测对不同环境的偏 爱,这四个维度为:
(1)连贯性——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 (2)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 (3)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 (4)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的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
三、环境负荷理论
三、环境负荷理论
环境心理学 4.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第二节 环境应激理论
一、应激反应
(一)生理反应 1、警戒反应:神经系统自动调节使人全神贯注、瞳孔扩 大、肺部扩张等做好迎战准备。 2、抗拒(或适应)阶段:短暂、迅速的警戒反应过后, 神志稍定,对刺激重新评价,并准备面对可能的危险。 3、衰竭阶段:应激反应需消耗大量体能,若持续时间过 长超过个体承受能力,则会导致感、知觉能力下降,肌肉 力量降低,最终体能消耗殆尽而死。
二、刺激不足
大量研究早已证明:自然元素是最丰富复杂的环境也 是最美的环境。
田野、森林和远山包含着变化无穷的视觉刺激模式。
为什么旅游、亲近大自然对人身心有益?
开阔的视野会把人的注意引向远景和重要标志,忽 略近处的细节,从而减少认知所付出的努力,使人得到 放松。
从生态知觉角度,人类是天地大自然孕育的,身体 组成与自然相符,成长节律和生理变化与大自然合拍, 精神上受到大自然熏陶,必然对大自然最感到愉悦,最 容易适应。
景观比较单 调的高速公路, 则不宜设计成长 距离的笔直大道, 这样的道路使司 机容易进入困倦 状态而发生事故。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唤醒理论 第二节 环境应激理论 第三节 适应水平理论 第四节 行为场景理论
第二节 环境应激理论
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唤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引起 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称为应激源或应激事件。
第二节 环境应激理论
二、应激源的种类
(三)背景应激源 即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
如工作压力、上下班通勤、拥 挤、噪声、空气污染、缺乏安 全感和控制感所引起的恐惧与 紧张气氛等。
第二节 环境应激理论
二、应激源的种类
(三)背景应激源 这些稳定持续的刺激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情绪状态,
03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环境——行为关系的其他理论 一、环境负荷理论 (一)环境的负荷(environmental load ) 梅拉比安的理论: 1、用向个人传递的信息量对环境加以描述, 称为环境的负荷 2、环境信息从三方面影响环境负荷:强度、 新奇性、复杂性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环境——行为关系的其他理论
唤醒理论 环境应激 环境——行为关系的其他理论 行为场景理论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环境——行为关系的其他理论 一、环境负荷理论 二、适应水平理论 三、行为约束理论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环境——行为关系的其他理论 一、环境负荷理论 (一)环境的负荷 (二)信息负荷 (三)环境负荷理论的现实意义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二节 环境应激
二、应激物的种类
(三)背景应激物(background stressors) 指的是持续重复发日常干扰,如工 作压力、每天上下班赶路、拥挤噪声、 空气污染等。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二节 环境应激
背景应激物稳定持续的刺激潜移默化的 影响着人们的情绪状态,长期的情绪状 态形成了个人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 健康工作、生活 背景应激物与环境决策、环境设计与管 理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其中许多可以 通过合理的环境设计与环境管理得到控 制和缓解。
柏莱恩的观点:
1、具有中等强度不 定性的环境是维持兴 趣、诱发探索动机的 最佳环境
2、复杂性、新奇性、 意外性、不和谐性处 于中等水平的对象为 最美的
澳大利亚墨尔本
《学习思考》,铅、玻璃纤 维、空气,安东尼· 戈莫里。 五具无头铅制的身体所构 成的作品悬挂在天花板下,矛 盾地唤起施刑与升天的情景。
环境行为心理学通用课件

认知失调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当个体面临两种或多种相互矛盾 的认知或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和紧 张感。
详细描述
认知失调理论是环境行为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之一,它关注当个体面临两种或多种相互矛 盾的认知或行为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 应。当个体面临这种状态时,会产生心理上 的不适和紧张感,进而促使其采取行动来减 轻这种不适感。这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很多 环境行为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政策与实践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将更多地应用于政策制定和 城市规划等领域,以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培养新人
未来将有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环境行为心理学领域,为该 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培养年轻一代的研究者 也是该领域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07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 要性
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和实践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 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例如,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 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建议和指导。
02
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环境行为心理学通用课件
• 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 • 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实践方法 •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01
环境行为心理学概述
定义与概念
环境行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心理学分支,它探讨的是人类 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五章 行为环境心理学

第五章行为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使用者的行为与环境和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者对建筑环境有怎样的需求。
以及在建筑理沦和建筑设计中怎样具体地运用这些知识。
它有许多相近似的别名。
例如人—环境研究、人的因素、环境与行为过程、行为建筑学等。
人们曾经把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各种活动所需要的面积、空间、尺度、人流特点、各种它间的接近程度等看作是功能的要求,而且常常局限于人的生理需要,实际上,并个仅仪如此。
还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人的心理因素、行为模式、民族心态、文化心理、社会意识等。
许多设计人员将立意、美观和风格放在首位.可大多数使用者则主要关心的是适用问题。
例如,过于狭窄的街道,人行其中,自觉十分渺小,上观蓝天.只有一线,这种心理感受十分不快,行人不愿在此停留,小摊不愿在此设点、可惜了街道两旁豪华的商店和高耸的大楼。
风水术中有一个专门的名称,称之为“天斩煞”.形容它好象是天公的长剑劈斩而成的人工环境,而且具有气遇风则散的特点。
这种现象物理学中称之为“伯努利”效应。
海滩中的伯努利效应曾使多艘舰船相撞而沉没,大气中的伯努利效应正是飞机能够航行的原因。
狭窄街道中的大风,美国称之为“窄管效应”,可以使3级风变为8级风。
大气中的5级风便使垃圾筒腾空而起。
窄管效应曾使纽约曼哈顿的罗斯小姐状告法庭,因为楼房大风将她吹起并摔成骨折,建筑师为此赔款60万美元。
第一节行为与环境一、行为的特点人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或者指足以表明人们思想、品质、心理等内容的外在的人们的各种活动;或者说,“为了满足一定的目的或欲望而采取的逐步行动的过程等”。
例如,起床、洗脸、梳妆、就餐、出行、工作、学习、休闹、郊游等。
尽管各人都有各人的自由,这种自由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使人们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但从其总体来说,不同人们的集有.使其行为特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规范性;相同的人类心理欲望产生了相同的行为;不同的社会规范、民风民俗、法律法规限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课件

根据柏莱恩的观点,复杂性、新奇性、意外性、 不一致性处于中等水平的对象应该被判断为最美的, 而那些对照刺激特性过高或过低的对象则是不美甚 至是丑陋的。柏莱恩的观点在绘画和音乐领域的研 究中得到了验证,在环境评价方面只得到部分验证。
例如,施瓦茨和沃比克拍摄了 一部影片,模拟沿着按比例缩小的 街道模型旅行,通过变换建筑物的 距离和角度改变街景的复杂性。
塞利曾以白鼠为被试,以低温为应激物进行 实验室研究.发现白鼠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忍受 寒冷,但持续几个月后,这些动物终因体能耗 尽而死亡。下图描述了一般适应症候群的三个 阶段。
塞利还曾就男孩对过长应激的反应作过概括性描 述。
在警戒(或兴奋)期,可通过常规方法测得显示生 理唤醒的心律、血压、呼吸速度、肌肉紧张、皮肤 电导率,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
结果发现,复杂性为中等水平时 美学评价最高。在沃尔威尔的研究 中,“对环境的美学判断”与新奇 性、不一致性、意外性之间未发现 倒U形曲线的关系,认为是直线关 系更恰当——新奇性和意外性水平 越高、不一致性越低,环境越受偏 爱。对于自然环境的实验也未能验 证这种倒U形曲线的关系。
在自然与人工混合的环 境中,人工要素的位置和空 间布局对总体环境的和谐起 着重要作用。自然要素占优 势而且未被人工要素破坏其 和谐性的环境仍被认为是美 的。
柏菜恩认为,当环境的不定性增加时,人的唤醒 水平也随之提高,二者呈直线关系;随着不定性的 增加唤醒水平继续提高,探索的兴趣不再增加,而 对场所的偏爱反而降低。也就是说,人对环境的情 感评价与环境的不定性呈倒u形曲线关系。
柏莱恩称与探索和偏爱有关的环境特性为对照刺 激特性,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复杂性—— 环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结构或组 织的复杂性,也称视觉丰富性。 (2)新奇性——环境中出现新的、或以前未曾引起 注意的特性的程度。客观上涉及环境特性的典型性 或非典型性;主观上则涉及观察者对环境特征熟悉 的程度。 (3)意外性——环境出人意料的程度。意外的惊喜 使探索的兴趣和快乐的感觉倍增;意外的扫兴则会 使人泄气、沮丧。 (4)不一致性——某一环境要素与其周围背景不一 致的程度。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5讲——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一节唤醒理论第二节环境应激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1.唤醒与情绪●唤醒: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包含强度、形式两种属性●唤醒水平也称激活,决定了情绪的强度;而认知和评价则决定了情绪的形式●一定的唤醒水平总是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微弱平静持久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情,或称“心境”(mood)2.环境刺激与感觉评价● 2.1不定性与唤醒●柏来恩关于美学判断的研究认为:当环境的不定性增加时,人的唤醒水平也随之提高,二者呈直线关系●人在环境中的快感度与环境不定性却是呈倒U字型曲线关系●(完全确定的无任何挑战的环境极少能引起和维持兴趣;但人们也不愿面临严重的挑战或陷入糊涂的境地)●中等强度的环境是维持兴趣、诱发探索动机的最佳环境,也是人们所偏爱的环境●1)复杂性——环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结构或组织的复杂性●2)新奇性——环境中包含新的或以前未曾引起注意的特性的程度●3)意外性——人们所预期的环境未被证实的程度●4)不和谐性——环境要素与其周围背景不一致的程度● 2.2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环境维度:●连贯性——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着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对复杂性的偏爱:●1)人偏爱复杂的刺激●2)复杂性的含义:环境刺激过少或过多会造成不良后果,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理想●兴趣(探索或注意的时间)一般随对象的复杂性增加,呈单调递增,直至过于复杂而不再探索;但喜好随复杂性增加而呈倒U曲线●复杂性被定义为极大可用信息率,可用信息指的是那些对感知者具有意义、因人而异的信息●3)复杂刺激的组织:●无组织的复杂性●有组织的复杂性●协同的复杂性3.唤醒与绩效●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率,且容易发生错误,只有在唤醒处于中等水平时(即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为最优唤醒水平定义●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应激物: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应激包含主观反应和客观刺激两方面●首先要看客观刺激的性质与强度是否有可能对主体构成威胁或干扰,另外还要看主体的认知评价和承受力●也可以说,应激是主体应付环境挑战时出现的不平衡;当主体感到顶临挑战而应对能力不足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1.应激反应●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相互关联、同时发生● 1.1生理反应●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利最先提出,一般称系统应激●行为和情绪反应由拉扎勒斯提出,一般称心理应激●塞利的研究证明,应激状态下,主体会经历一系列全方位的生理反应,概括为连续发生的三阶段: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段,总称为一段适应症候群,简称GAS 1.应激反应躯体神经周围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自主神经副交感神经●1)警戒反应●当主体突然受某种环境刺激需全神贯注进行探索和认知评价时,交感神经兴奋,以帮助人进行感觉判断●如扩大瞳孔获得更多光刺激以便看得更清楚;扩张肺以吸收更多氧气;停止消化以便血液从胃流往肌肉,分泌更多的应激荷尔蒙促使身体各方面变化作好迎战或逃跑的准备●2)抗拒(或适应)阶段●警戒反应迅速而短暂,之后,主体对刺激重新评价,并准备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此时在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下,心率呼吸速度和内分泌均恢复正常,食物消化重新开始以便贮备大量体能维持身体的高度警觉状态,同时为进一步应对作好准备●3)衰竭阶段●若应激持续过长时间,超过了个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体能衰竭;感觉、知觉能力下降,肌肉力量降低,最终体能消耗殆尽以致死亡●塞利以白鼠为被试,以低温为应激物进行实验室研究,发现白鼠能在一定时间内忍受寒冷,但持续几月后,因体能耗尽而死亡● 1.2心理反应●并非所有应激性刺激都会引起警戒反应和抗拒反应●产生应激反应,必定是主体把某一刺激经认知评价为对自身构成威胁●同样的刺激在某一情境中不会引起应激,而在另一情境中可能引起应激——这些刺激本身未变,但个人是否把它评价为威胁却因人因时而异●个人的认知评价取决于两方面●1)个人心理因素,如智力、动机、知识或经验●2)对特定刺激情境的认知,如对刺激的控制感、预见性、即刻性(离刺激发生还有多少时间)●个人有关知识越丰富,控制能力(制止或逃避)越强,把该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可能性就越小,该情境引起应激的程度越低●一旦把某刺激评价为威胁,就会顺序发生警戒反应、抗拒反应●抗拒阶段的许多应对过程也包含认知过程,开始阶段仍伴有自主反应●这时,个人要全力以赴、随机应变,选择自认为恰当的对策和行动●(信息探索,进一步评价应激物;排除、制止应激物;或采取逃避行为)●若抗拒阶段的应对未获成功,则加剧了“把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倾向,常伴随不同程度的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不良的情绪反应必然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导致对健康不同程度的危害●当全部应对能力消耗殆尽,则进入第三阶段的衰竭期●幸运的是,常常在情况未发展到如此糟糕之前便出现转机●原因:●1)当某种令人反感的刺激长时间作用时,随着对刺激的神经生理敏感性降低,人们的反应会越来越弱而变得适应●2)随着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预见性和控制感加强,在认知方面把应激物评价为威胁的倾向越来越少(经过学习的适应,个人与环境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新的平衡)●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达到适应或平衡,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2.应激物的种类●按冲击强度和影响范围,应激物大致分为: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背景应激物●1)灾变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重大技术事故等●特点:突然发生,几乎或不可能预先警告;具有强大的冲击力,需当事人付出很大努力才能有效应对●波及范围广,影响人数多●导致的问题:焦虑、退缩或麻木、抑郁、与应激有关的身体症状、无泄愤对象的气愤、回归、梦魇●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浩劫,但同时也有巨大教育意义——促使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用广义道德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只顾我们这代的生存,还要考虑后代的生存;不仅只顾人类的生存,还要考虑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环境的承受力●自然灾害表明:自然环境出现了过分的不平衡,有人类的过错;应学会与自然交流,时时根据自然反馈的信息修正行为●(1998年长江百年一遇的全流域特大洪水)●2)个人应激物●指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一些烦心的日常琐事●特点:冲击性强弱不等,有的以相当于灾变事件的强度向个人能力挑战,有的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烦恼●问题:这些事件无休止而又无法摆脱,许多大大小小的不幸或不顺心加在一起,有可能把人拖累得疲惫不堪,甚至被彻底拖垮●“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为研究生活事件的应激后果,心理学家霍姆斯和拉赫对一系列生活事件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被试们的排列整理出生活事件量表,也称社会再调整等级量表●结果发现,积分300分以上的研究对象中,80%的人在被观察后一年内患重病●一般一年之内积分150~199分为中等生活危机,200~299分为较严重生活危机,超过300分为严重生活危机●处在严重危机中的个人,随着积分的增加病情会加重,包括各种炎症、溃疡、呼吸疾病、心脏病,甚至猝死●3)背景应激物●指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如工作压力、拥挤、噪声、空气污染等●特点:挑战性和强度不如灾变事件和强应激性个人应激物,但由于日常生活中难以躲避,这些稳定持续的刺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状态,长期的情绪状态形成了个人的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健康、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长期不良的心境干扰人的正常思维,损害人体免疫功能,常构成事故的隐患、重病或大病的诱因,后果不可忽视●背景应激物与环境决策、环境设计与管理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其中许多可通过合理的环境设计与环境管理得到控制与缓解●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有利于人们减少不必要的应激,集中更多的精力去应付其他挑战3.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应激的效应:●1)具有唤醒作用,恰当的唤醒水平可维持较高的任务绩效●2)不仅唤醒和吸引人的注意去应付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机体组织的活力和免疫系统的战斗力●只要应激物最终被控制,就有益于个人的成熟——使人学会更好地处理下一个应激事件●在此意义上,适当的应激是保持生命活力和增强个体生存能力的必要条件,应激所付出的代价是为增长能力交纳的学费,长期的养尊处优和懒散放荡会使人降低正常的适应能力概述●就个体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而言,还可用其他理论解释,如环境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行为约束理论等●尽管这些理论看起来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但有利于我们从多种角度了解环境与行为的关系1.环境负荷理论● 1.1梅拉比安指出,可用向个人传递的信息量对环境加以描述,称为环境负荷●高负荷环境:传递大量感觉信息的环境●低负荷环境:刺激信息量较少的环境●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等的环境中,高负荷环境比低负荷环境具有更强的唤醒作用●环境信息从三方面影响环境负荷:强度、新奇性和复杂性●强度:感觉刺激的绝对值,如播放音乐的分贝值越高,环境负荷也越高,唤醒效果也越强●新奇性:对所接收到的环境信息熟悉的程度,任何陌生的事物都比熟悉的事物需分配更多的注意和付出更多“认知努力”,这种注意和认知努力导致更高的唤醒●复杂性:环境包含的不同信息越多,认知过程就需付出越多的努力●1)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2)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3)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4)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段时间,就会出现超负荷现象●按环境负荷理论的观点,刺激过载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到行为●避免定向注意疲劳症状(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导致注意减弱)的出现● 1.2信息负荷●如果说环境负荷指的是环境的特性,信息负荷则可理解为环境对人的作用●信息超载现象● 1.3环境负荷理论的现实意义●简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有效选择与控制2.适应水平理论●缺乏刺激的环境 闷的发慌,无聊、厌烦,主动探索和寻求刺激●刺激过度的环境 感到闹得受不了,乱得理不清●沃威尔提出,适中水平的刺激是最理想的刺激,包括刺激的强度、多样性和模式●每个人基于过去的经验都形成了自己最习惯的刺激,称为最优刺激水平,即适应水平●适应水平理论(奥尔特曼,1975):人们可通过某些机能来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该理论至少适合于解释三种环境刺激条件下的环境行为关系:环境中的感觉刺激输入、社会刺激输入、环境的改变运动,在三个维度水平上发生变化:●1)强度:环境提供的信息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心理不适。
第五章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 适当的欲望时时激发着追求和探索的动机和勇气,唤醒着生命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的活力,希望让我们不断向前。
(2)情绪的强度
– 无论是愉快还是不愉快的情绪,都会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而加 强;
– 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所需要不同的唤醒水平。
(3)情绪的三因子论
– 由环境心理学家梅拉比安和拉塞尔提出,三个影响情 绪的因子:
– 是人们偏爱的方式;(“人以群分”)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 (2)改变自身对刺激的反应去适应环境:
– 当个人明白没有指望让环境顺应自己的需要时选用。
适应水平理论 • 个人是否适应新的环境,取决于:
– (1)新旧环境差异的大小、
– (2)个人适应能力的高度,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 形式:由认知与评价决定
共同决定情绪的状态
– 周遭环境的情感性质是个人与环境关系中最重要的部 分,因为他是决定于场所相联系的心境与记忆的重要 因素。
(1)情绪的形式
– 最笼统的体现是:
• 快乐:能够满足欲望的刺激会给人带来快乐,传递快乐的是脑啡肽 • 不快乐或痛苦:欲望未能能以满足,传递欲望的是多巴胺;
– 抗拒(适应)阶段:副交感神经作用,主体对刺激重新评 价,并准备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 – 衰竭阶段:主体应激反应消耗大量体能,超过其承受能力 就会导致体能衰减。
• 这三个阶段总称为一般适应症候群 ,简称GAS。
(2)心理反应
• 只有把某一刺激评价为威胁时才会发生心理反应,包括 警戒反应和抗拒反应:
–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 个人是否把某一刺激评价胃威胁因人因时而异:
– 个人心理因素:如智力、动机、知识或经验; – 对特定刺激情景的认知:如对刺激的控制感、预见性、即刻性 等; – 经过学习的适应,个人与环境在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唤醒理论第二节环境应激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1.唤醒与情绪●唤醒: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包含强度、形式两种属性●唤醒水平也称激活,决定了情绪的强度;而认知和评价则决定了情绪的形式●一定的唤醒水平总是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微弱平静持久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情,或称“心境”(mood)2.环境刺激与感觉评价● 2.1不定性与唤醒●柏来恩关于美学判断的研究认为:当环境的不定性增加时,人的唤醒水平也随之提高,二者呈直线关系●人在环境中的快感度与环境不定性却是呈倒U字型曲线关系●(完全确定的无任何挑战的环境极少能引起和维持兴趣;但人们也不愿面临严重的挑战或陷入糊涂的境地)●中等强度的环境是维持兴趣、诱发探索动机的最佳环境,也是人们所偏爱的环境●1)复杂性——环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结构或组织的复杂性●2)新奇性——环境中包含新的或以前未曾引起注意的特性的程度●3)意外性——人们所预期的环境未被证实的程度●4)不和谐性——环境要素与其周围背景不一致的程度● 2.2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环境维度:●连贯性——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着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对复杂性的偏爱:●1)人偏爱复杂的刺激●2)复杂性的含义:环境刺激过少或过多会造成不良后果,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理想●兴趣(探索或注意的时间)一般随对象的复杂性增加,呈单调递增,直至过于复杂而不再探索;但喜好随复杂性增加而呈倒U曲线●复杂性被定义为极大可用信息率,可用信息指的是那些对感知者具有意义、因人而异的信息●3)复杂刺激的组织:●无组织的复杂性●有组织的复杂性●协同的复杂性3.唤醒与绩效●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率,且容易发生错误,只有在唤醒处于中等水平时(即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为最优唤醒水平定义●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应激物: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应激包含主观反应和客观刺激两方面●首先要看客观刺激的性质与强度是否有可能对主体构成威胁或干扰,另外还要看主体的认知评价和承受力●也可以说,应激是主体应付环境挑战时出现的不平衡;当主体感到顶临挑战而应对能力不足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1.应激反应●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相互关联、同时发生● 1.1生理反应●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利最先提出,一般称系统应激●行为和情绪反应由拉扎勒斯提出,一般称心理应激●塞利的研究证明,应激状态下,主体会经历一系列全方位的生理反应,概括为连续发生的三阶段: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段,总称为一段适应症候群,简称GAS 1.应激反应躯体神经周围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自主神经副交感神经●1)警戒反应●当主体突然受某种环境刺激需全神贯注进行探索和认知评价时,交感神经兴奋,以帮助人进行感觉判断●如扩大瞳孔获得更多光刺激以便看得更清楚;扩张肺以吸收更多氧气;停止消化以便血液从胃流往肌肉,分泌更多的应激荷尔蒙促使身体各方面变化作好迎战或逃跑的准备●2)抗拒(或适应)阶段●警戒反应迅速而短暂,之后,主体对刺激重新评价,并准备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此时在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下,心率呼吸速度和内分泌均恢复正常,食物消化重新开始以便贮备大量体能维持身体的高度警觉状态,同时为进一步应对作好准备●3)衰竭阶段●若应激持续过长时间,超过了个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体能衰竭;感觉、知觉能力下降,肌肉力量降低,最终体能消耗殆尽以致死亡●塞利以白鼠为被试,以低温为应激物进行实验室研究,发现白鼠能在一定时间内忍受寒冷,但持续几月后,因体能耗尽而死亡● 1.2心理反应●并非所有应激性刺激都会引起警戒反应和抗拒反应●产生应激反应,必定是主体把某一刺激经认知评价为对自身构成威胁●同样的刺激在某一情境中不会引起应激,而在另一情境中可能引起应激——这些刺激本身未变,但个人是否把它评价为威胁却因人因时而异●个人的认知评价取决于两方面●1)个人心理因素,如智力、动机、知识或经验●2)对特定刺激情境的认知,如对刺激的控制感、预见性、即刻性(离刺激发生还有多少时间)●个人有关知识越丰富,控制能力(制止或逃避)越强,把该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可能性就越小,该情境引起应激的程度越低●一旦把某刺激评价为威胁,就会顺序发生警戒反应、抗拒反应●抗拒阶段的许多应对过程也包含认知过程,开始阶段仍伴有自主反应●这时,个人要全力以赴、随机应变,选择自认为恰当的对策和行动●(信息探索,进一步评价应激物;排除、制止应激物;或采取逃避行为)●若抗拒阶段的应对未获成功,则加剧了“把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倾向,常伴随不同程度的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不良的情绪反应必然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导致对健康不同程度的危害●当全部应对能力消耗殆尽,则进入第三阶段的衰竭期●幸运的是,常常在情况未发展到如此糟糕之前便出现转机●原因:●1)当某种令人反感的刺激长时间作用时,随着对刺激的神经生理敏感性降低,人们的反应会越来越弱而变得适应●2)随着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预见性和控制感加强,在认知方面把应激物评价为威胁的倾向越来越少(经过学习的适应,个人与环境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新的平衡)●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达到适应或平衡,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2.应激物的种类●按冲击强度和影响范围,应激物大致分为: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背景应激物●1)灾变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重大技术事故等●特点:突然发生,几乎或不可能预先警告;具有强大的冲击力,需当事人付出很大努力才能有效应对●波及范围广,影响人数多●导致的问题:焦虑、退缩或麻木、抑郁、与应激有关的身体症状、无泄愤对象的气愤、回归、梦魇●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浩劫,但同时也有巨大教育意义——促使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用广义道德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只顾我们这代的生存,还要考虑后代的生存;不仅只顾人类的生存,还要考虑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环境的承受力●自然灾害表明:自然环境出现了过分的不平衡,有人类的过错;应学会与自然交流,时时根据自然反馈的信息修正行为●(1998年长江百年一遇的全流域特大洪水)●2)个人应激物●指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一些烦心的日常琐事●特点:冲击性强弱不等,有的以相当于灾变事件的强度向个人能力挑战,有的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烦恼●问题:这些事件无休止而又无法摆脱,许多大大小小的不幸或不顺心加在一起,有可能把人拖累得疲惫不堪,甚至被彻底拖垮●“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为研究生活事件的应激后果,心理学家霍姆斯和拉赫对一系列生活事件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被试们的排列整理出生活事件量表,也称社会再调整等级量表●结果发现,积分300分以上的研究对象中,80%的人在被观察后一年内患重病●一般一年之内积分150~199分为中等生活危机,200~299分为较严重生活危机,超过300分为严重生活危机●处在严重危机中的个人,随着积分的增加病情会加重,包括各种炎症、溃疡、呼吸疾病、心脏病,甚至猝死●3)背景应激物●指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如工作压力、拥挤、噪声、空气污染等●特点:挑战性和强度不如灾变事件和强应激性个人应激物,但由于日常生活中难以躲避,这些稳定持续的刺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状态,长期的情绪状态形成了个人的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健康、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长期不良的心境干扰人的正常思维,损害人体免疫功能,常构成事故的隐患、重病或大病的诱因,后果不可忽视●背景应激物与环境决策、环境设计与管理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其中许多可通过合理的环境设计与环境管理得到控制与缓解●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有利于人们减少不必要的应激,集中更多的精力去应付其他挑战3.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应激的效应:●1)具有唤醒作用,恰当的唤醒水平可维持较高的任务绩效●2)不仅唤醒和吸引人的注意去应付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机体组织的活力和免疫系统的战斗力●只要应激物最终被控制,就有益于个人的成熟——使人学会更好地处理下一个应激事件●在此意义上,适当的应激是保持生命活力和增强个体生存能力的必要条件,应激所付出的代价是为增长能力交纳的学费,长期的养尊处优和懒散放荡会使人降低正常的适应能力概述●就个体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而言,还可用其他理论解释,如环境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行为约束理论等●尽管这些理论看起来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但有利于我们从多种角度了解环境与行为的关系1.环境负荷理论● 1.1梅拉比安指出,可用向个人传递的信息量对环境加以描述,称为环境负荷●高负荷环境:传递大量感觉信息的环境●低负荷环境:刺激信息量较少的环境●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等的环境中,高负荷环境比低负荷环境具有更强的唤醒作用●环境信息从三方面影响环境负荷:强度、新奇性和复杂性●强度:感觉刺激的绝对值,如播放音乐的分贝值越高,环境负荷也越高,唤醒效果也越强●新奇性:对所接收到的环境信息熟悉的程度,任何陌生的事物都比熟悉的事物需分配更多的注意和付出更多“认知努力”,这种注意和认知努力导致更高的唤醒●复杂性:环境包含的不同信息越多,认知过程就需付出越多的努力●1)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2)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3)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4)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段时间,就会出现超负荷现象●按环境负荷理论的观点,刺激过载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到行为●避免定向注意疲劳症状(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导致注意减弱)的出现● 1.2信息负荷●如果说环境负荷指的是环境的特性,信息负荷则可理解为环境对人的作用●信息超载现象● 1.3环境负荷理论的现实意义●简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有效选择与控制2.适应水平理论●缺乏刺激的环境闷的发慌,无聊、厌烦,主动探索和寻求刺激●刺激过度的环境感到闹得受不了,乱得理不清●沃威尔提出,适中水平的刺激是最理想的刺激,包括刺激的强度、多样性和模式●每个人基于过去的经验都形成了自己最习惯的刺激,称为最优刺激水平,即适应水平●适应水平理论(奥尔特曼,1975):人们可通过某些机能来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该理论至少适合于解释三种环境刺激条件下的环境行为关系:环境中的感觉刺激输入、社会刺激输入、环境的改变运动,在三个维度水平上发生变化:●1)强度:环境提供的信息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心理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