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2《雷雨》梦醒后的无奈—《雷雨》和《日出
第二十讲曹禺与《雷雨》、《日出》
![第二十讲曹禺与《雷雨》、《日出》](https://img.taocdn.com/s3/m/aa0d4bf376eeaeaad0f33015.png)
三十年后,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当她感觉到周朴园对侍萍的思恋和怀念时: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 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 的。”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 分。” 冷 静 、 清 醒
感悟形象
讨论:
周朴园还爱侍萍吗?他对侍萍 的怀念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假意? 难道这三十年的纪念仅仅是一场表 演?请说明你的理由。
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情周 感朴 ,园 他对 伪侍 善萍 、的 丑爱 恶是 、自 冷欺 酷欺 、人 凶的 残一 。种
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
《雷雨》的矛盾冲突及其性质
《雷雨》的矛盾冲突非常复杂,但都以周朴园为中 心,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是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反 映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对妻子冷酷专制的统治, 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蘩漪的不满和反抗。 第二条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 是地主少爷、资本家老爷和孤苦无告的下层劳动妇 女之间的阶级压迫和对立。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 歌剧(如《白毛女》)、舞剧( 如《丝路花雨》) ;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等待戈多》)、 多幕剧 ( 如《雷雨》) ;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正剧 ( 如《白毛女》) 。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 儿来了。 .(忽然)好!痛痛快快的! 你现在要多少钱?
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感情?
保持旧摆设,记得生日,保留旧习惯 “……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周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
高一语文通用版 第2章2.1《雷雨》 Word版含解析 (1).doc
![高一语文通用版 第2章2.1《雷雨》 Word版含解析 (1).doc](https://img.taocdn.com/s3/m/22c758d502d276a201292e4d.png)
第2章2.1 《雷雨》一、《雷雨》解读《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不平等的社会里,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
周朴园的专制、冷酷和伪善;周冲的热情和单纯;以及蘩漪对爱情的深挚乃至略显变态的执着;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软弱的周萍;被侮辱的被捉弄的悲苦的鲁妈……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
最后,有错的、有罪的,无错的、无辜的人,竟然一起走向了毁灭。
《雷雨》是彻底的一个悲剧。
它讲述了资产阶级周家和城市平民鲁家两个家庭纠结复杂的悲剧故事。
一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二是以鲁妈为代表的城市平民不能把握自己命运、被别人所操控的悲惨境遇。
而周、鲁两家复杂的血缘联系,更是突出、生动地反映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之间的矛盾。
综上,作者怀着被压抑的愤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着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1.你了解话剧吗?2.在《雷雨》中,给你留下可深刻印象的是哪一个人,说一说他或她的性格特征。
(一)课内阅读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规矩.(jū)汗涔.涔(cén)惊愕.(è)樟.(zhāng)木B.克扣.(kòu)江堤.(tí)卑鄙.(bǐ)浸.(jìn)透C.沉吟.(yín)弥.(mí)补繁漪.(yī)恬.(tián)淡D.亲戚.(qī)奄.奄(yān)一息悄悄.(qiāo)阴霾.(mái)2.在课文里,作者写周朴园见到鲁侍萍后,一连发出许多问话,下面是摘选的五个问句,根据剧情发展,正确的顺序是()①(忽然立起)你是谁?②(抬起头来)你姓什么?③你——你贵姓?④谁指使你来的?⑤(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A.①③④②⑤B.③④①②⑤C.①③⑤④②D.③①②⑤④3.对课文开头“舞台说明”的作用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A.交代雷雨到来之前的天气状况和故事发生的时间。
高中语文 1.2《雷雨》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1.2《雷雨》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50f0bf707c1cfad6195fa79b.png)
《雷雨》赏析
《雷雨》是曹禺写于1933年的处女作,该作品成了我国现代戏剧的划时代作品。
此剧的表现力之丰富当称一绝,虽然它表现的一个家庭的一天的命运冲突,却包含了波澜壮阔的社会背景和民族矛盾和广阔的地域文化差异,还有道德观念,情爱等等众多内容根据曹禺先生同名话剧改编,讲述一个被封建势力压迫的女子追求人性自由与爱情的悲情故事。
繁漪,作者寄予无限同情与怜悯的旧社会女性,在与周家两代男人——周朴园和周萍的感情纠葛中,被侮辱、被损害、被欺骗。
她难以忍受周朴园的专制横蛮,期盼周萍带给她远离桎梏生活的希望,为了这爱情梦幻,尝尽了失望的痛苦。
终于,她内心具有的雷电性格喷发。
为了报复负心的情人,在一个凄惨的雷雨之夜,她无情地撕开周家的疮疤,无意中揭出隐藏三十年的秘密:周萍的生母是鲁妈,而他热恋中的四凤竟是同父异母的妹妹!一幕人生悲剧象霹雳发出控诉与呐喊,无情命运的雷雨冲刷着肮脏的世界!
《雷雨》的改编,文学上立足于原作的架构基础,在纷繁复杂的戏剧线索上,抽取了最为鲜明也最具歌剧表现力的线索,进行了戏剧的再结构,将四幕戏缩编为两幕,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空间来发挥歌剧的音乐功能,因此就更显集中凝练。
全剧着重繁漪的心理轨迹,十分强烈地通过展示其与周萍、周朴园、四凤、鲁妈及周冲等不同人物关系与命运的冲突,构成戏剧跌宕和情感起伏,进行音乐的能动性展现、渲染与开掘。
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件:必修四第2专题 雷雨
![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件:必修四第2专题 雷雨](https://img.taocdn.com/s3/m/1d72838f33687e21ae45a903.png)
④鲁侍萍 (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 我的萍儿。
“泪满眼”,是一种乞求,也是一种母 对子的深挚之情。破折号表示鲁侍萍 说话的断断续续,而这种பைடு நூலகம்断续续完 全是感情所致,表达了她十分想见儿 子一面,而怕周朴园不答应的心情。
⑤周朴园 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 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
●雷雨的定义
/jiayuan/bbs/bbs_vie w.asp?cpage=2&id=31746&bbs_id=2
● 《雷雨》:生命始于盛夏
/jiayuan/bbs/bbs_vie w.asp?cpage=2&id=31747&bbs_id=2
②周朴园 鲁侍萍 周朴园 鲁侍萍 周朴园
了。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不是我要来的。 谁指使你来的?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
你来干什么:你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是 想来认儿子还是为了钱,十有八九是为了勒 索一笔钱。谁指使你来的:既然你是有目的 来的,你为了勒索钱财,那你肯定有同伙, 你的同伙十有八九是鲁贵。三十年的工夫你 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我早知道你会活着找上 门来敲诈我的,现在你果然来了,那么你究 竟要多少钱。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jiayuan/bbs/bbs_view.as p?cpage=1&id=31750&bbs_id=2
●曹禺名剧的误解、曲解与理解
/jiayuan/bbs/bbs_view.as p?cpage=1&id=31772&bbs_id=2
作者运用“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
的事”和“过去的事”交织在一起,既推动了情节的 发展,又展示了人物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出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心灵交锋,使人物形象富有立体感。
高中语文 1.2《雷雨》曹禺话剧“三部曲”是什么素材
![高中语文 1.2《雷雨》曹禺话剧“三部曲”是什么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57c65e7cfab069dc5122012b.png)
曹禺话剧“三部曲”是什么曹禺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如果说,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那么成熟的标志之一,则是出现了曹禺和他的戏剧:《雷雨》、《日出》和《原野》。
这些剧作,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曹禺(公元1910年~公元1996年),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
他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于1933年,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如果说,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那么成熟的标志之一,则是出现了曹禺和他的戏剧:《雷雨》、《日出》和《原野》。
这些剧作,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曹禺(公元1910年~公元1996年),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
他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于1933年,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一鸣惊人的《雷雨》《雷雨》是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的巧合但却透露着必然的悲剧。
也许它写得太像戏,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震撼力。
《雷雨》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也许得力于希腊悲剧的启示,或由于易卜生戏剧的影响,以及对佳构剧的熟谙,但它决不是模仿,而是来自作者对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愤懑,以及他那雷雨般的诗情。
因此,我们在那扣人心弦的悬念中,也许可以领略中国传奇的魅力,而在火爆的场面中,却可以透视一个中国戏剧诗人特有的热情和个性,特别是它的戏剧语言,洗炼、纯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雷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雷雨》](https://img.taocdn.com/s3/m/81bfdc7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c.png)
片段六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 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 去用,算是补偿我的一点罪过。
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侍萍。 鲁侍萍: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周朴园:可是你——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 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 有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 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 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 也是他的人性。”
蘩漪
——大旱盼雨露,山雨击风楼
人性的扭曲,心灵的窒息,“雷雨”式性情
蘩漪
——大旱盼雨露,山雨击风楼
人性的扭曲,心灵的窒息,“雷雨”式性情 矛盾的处境,缺失的灵魂,一个并未真正觉醒的新女性。
片段四
周朴园: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侍萍: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
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 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 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周朴园: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侍萍: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 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思考讨论:
鲁侍萍想让周朴园认出她来吗?
四次表明身份的机会
你——你贵姓? (抬开端来)你姓什么? (忽然立起)你是谁?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四次表明身份的机会
你——你贵姓? (抬开端来)你姓什么? (忽然立起)你是谁?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平静——猜疑——紧张——不知所措
曹禺谈《雷雨》之三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 他残酷、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狡猾。是一个 人格卑贱的伪君子,一个没有任何仁义道德的反动 资本家。甚至到了一个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 坏人的程度。
高中语文1.2《雷雨》梦醒后的无奈—《雷雨》和《日出》中繁漪、陈白露形象分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1.2《雷雨》梦醒后的无奈—《雷雨》和《日出》中繁漪、陈白露形象分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2b11c55ea5e9856a561260a2.png)
梦醒后的无奈:《雷雨》和《日出》中繁漪、陈白露形象分析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人生最大的苦痛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①。
纵观曹禺笔下的女性:无论是最具“雷雨”②式性格的繁漪,还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陈白露,她们的人生悲剧,无不诠释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繁、陈二人都是受到过五四运动思潮影响的接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聪明、美丽、热情,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
渴望被人尊重,渴望过真正人的生活。
可同时,她们对现实又都有着清醒的认识。
她们厌恶自己所处的那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但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所醒悟但又无路可走,最终被黑暗所吞噬。
繁漪这个长期受传统道德熏陶的“中国旧式女人”③,何以跟继子发生乱伦?这种病态的性爱,只能从病态的社会寻找根源。
从作者写繁漪“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1忽然来的力量。
”④这一段描写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繁漪身上既残存着中国旧式女人忍让、屈从的性格弱点,也有着新式女性的反抗和叛逆性格。
在她被骗嫁给周朴园后,不幸落入周公馆这口“残酷的井”⑤,从此便被禁锢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
比她大二十岁的周朴园把她视为自己的统治对象,两人之间没有丝毫的夫妻感情,使她过着孤寂、空虚、痛苦的生活,18年来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的空气。
周公馆的围墙隔绝了外界的一切,除了家人,繁漪不能与任何外人接触;公馆内的氛围郁闷、窒息、阴森,要扼杀一切生机。
这里,是一片感情的荒漠;在这里,繁漪渐渐地被折磨成“石头样的死人”⑥。
作者一开始就赋予繁漪“脸色①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载《坟》②曹禺《雷雨·序》③④⑤⑥曹禺《雷雨》2苍白,沉静忧郁,眼光充满了一个年轻妇女的失望的痛苦与怨望”①的外形特征。
如果没有周萍的出现,繁漪也许会和《家》中的梅表姐和瑞珏等一些受中国传统思想束缚的女性一样渐渐地麻木,渐渐地枯萎,进而悄悄地死去。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1.2《雷雨》作品意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1.2《雷雨》作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639cd053968011ca3009145.png)
《雷雨》作品意义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 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 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 有二十二岁,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 《雷雨》、《日出》、《原野》、《北 京人》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 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 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 上最轰动热烈的巅峰时期。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 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 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 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 息。在自然景物、肖像描写方面,《雷 雨》特别重视音响和色彩效果,不惜用 浓墨重彩表现。同时,还注意对人物的 声音、气味、眼睛进行夸 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 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 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 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 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 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 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 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 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雷雨高中课文赏析 雷雨高中语文课文概况-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雷雨高中课文赏析 雷雨高中语文课文概况-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4ed7192a417866fb94a8ea2.png)
雷雨也是大家在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单元第 5 课要学习的内容,这部话剧作品,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雷雨高中课文赏析以及雷雨主要内容概括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
雷雨高中课文赏析1《雷雨》的主题《雷雨》是四幕悲剧。
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 个人物,前后 30 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
在作者看来,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
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分明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更可看出社会阶级斗争对作者的直接影响。
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
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2《雷雨》的人物和戏剧冲突曹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
30 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
18 年前,他又娶了繁漪。
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
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
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
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
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
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
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
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 30 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d9371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1.png)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一◆案例构想《雷雨》(节选)系全日制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品味人物的语言。
如何实现长文短教,让现代中学生喜爱戏剧,学会鉴赏戏剧呢?教学实践中,我作了这样几方面的构想:一是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意三重目标;二是将课型确定为品读·鉴赏课;三是构设了“情境导入—审美感知—品读评析—延伸探究”的教学流程。
鉴赏不搞“满汉全席”,选取一个视角,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给学生揣摩人物语言,鉴赏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创新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意目标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扩大课堂容量。
4.课型:品读·鉴赏课5.教时:一教时【重难点简析】1.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
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
《雷雨》《日出》比较谈
![《雷雨》《日出》比较谈](https://img.taocdn.com/s3/m/207ff28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2.png)
作者: 加人
出版物刊名: 绥化学院学报
页码: 44-46页
主题词: 《雷雨》;《日出》;戏剧冲突;艺术典型;周朴园;家庭剧;周冲;戏剧艺术;社会剧;主题思想
摘要:<正> 一《雷雨》和《日出》这两部作品有如下一些相同点: 其一,《雷雨》和《日出》的题材都是来自作家极为熟悉的生活。
其二,《雷雨》和《日出》都是作家激情和深思交合、融汇、凝聚的结晶。
其三,《雷雨》和《日出》都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艺术典型。
其四,《雷雨》和《日出》的戏剧冲突都非常尖锐,紧张,有撕肝裂肺的力量。
其五,《雷雨》和《日出》的语言,都有口语化、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特点。
《雷雨》课文原文
![《雷雨》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20c03c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0d.png)
《雷雨》课文原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经典美文、教案大全、合同范本、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idioms, riddles, Chinese Pinyin, classic American, lesson plans, model contracts, topic composition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雷雨》课文原文《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浅谈《雷雨》、《日出》的创作风格
![浅谈《雷雨》、《日出》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4ab3a1cbaef8941ea76e05e2.png)
浅谈《雷雨》、《日出》的创作风格曹禺在《日出·跋》中说到:“写完《雷雨》渐渐出生一种对雷雨厌倦。
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觉得太像戏了。
”技巧上,我用的过分。
我很想平铺直叙地写点东西,想敲碎了我从前拾得那一点点浅薄的技巧,老老实实重新学一点较深刻的。
从《雷雨》到《日出》的变化,使曹禺在《雷雨》取得成功后,试图超越自己的一次尝试。
曹禺在写《日出》时,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日出》发表后,由萧乾主持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邀请了当时文坛上各派别的艺术家,包括茅盾、巴金、叶圣陶、沈从文、勒以、李广田、朱光潜等,进行了两次集体讨论,盛况空前。
可见《日出》作为一个剧本,整个评论界如此迅速地兴师动众,在中国话剧史乃至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所以说从《雷雨》到《日出》是曹禺的一次质飞跃,标志着曹禺话剧由成熟走向了成功。
1 曹禺风格《日出》是曹禺风格的延续,《日出》变化虽然是多面的,却是一气呵成的,仍然是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延续。
正如钱理群在《小舞台文间》中所说,他依然保持着他的“蛮性的遗留”,描写的依然是“生活在狭的笼里面洋洋地骄傲的可怜的动物”,同时,也依然保持着作家内心里的骚动和郁热。
《日出》面世后,于《雷雨》一样遭受了许多的批评,许多疑问,诸如作品的真实性问题,喜剧因素问题等,最后人们的焦点集中在了从《雷雨》到《日出》的变化,作者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些关键问题上。
一个得到了多数人认同的意见是:曹禺的这次“试探一次新路”的努力,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从结构上,作家首先考虑到舍弃了《雷雨》中所用的结构变化,不再是集中到几个人身上,而是得到扩展。
《雷雨》中着重描写刻画了周朴园家里的成员以及相关的一些人,通过对周朴园、周平等人物的刻画,反映了家庭伦理,而由此来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
而《日出》用片断式将许多人的人生“零碎”串起来,作品的内容也自然地得到了扩展,形成了从家庭悲剧到社会悲剧的变化。
读曹禺的《雷雨》和《日出》
![读曹禺的《雷雨》和《日出》](https://img.taocdn.com/s3/m/d87e0d0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65.png)
读曹禺的《雷雨》和《日出》肖旭话剧《雷雨》和《日出》,是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
它们在三十年代先后的诞生,曾极大地震动了剧坛,成为中国话剧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
直至今天,它们仍然显示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一九三三年创作的四幕家庭悲剧《雷雨》,以三十年代初期的社会为背景,通过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和以鲁侍萍为代表的受压迫的劳动人民家庭之间复杂的人事纠葛,深刻地反映了“五四”前后的旧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
从一个家庭的角度进行剖析,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中国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和残暴,预示了腐败黑暗的旧家庭旧社会必将崩溃的命运。
《雷雨》所获得的现实主义成就,除了作者深厚的戏剧艺术功底之外,主要是由于作者对生活的熟悉和强烈的爱憎。
他在创作《雷雨》时感到“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当然,由于作者生活的局限与世界观的缺陷,他不能洞悉造成悲剧的真正的社会根源,而常不自觉地归咎于“不公平的命!”因此,使他的作品带有一些神秘的宿命论的色彩。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在《雷雨》里,宇宙象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思想力量。
虽然我们不能苛求一个涉世未深的二十三岁的青年学生。
《日出》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这是作者继《雷雨》之后,于一九三五年创作的四幕社会悲剧。
作者创作的视野已从绅商家庭转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发展的沿海都市社会。
作品像三十年代都市社会的一面境子,将那鲜血淋淋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吃人的社会罪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呈献在人们面前,对着那帮走向败亡的荒淫无耻之徒,愤怒地喊出“你们的末日到了!”号召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们,行动起来,反抗这不公平的社会,追求光明的未来。
作者曾明确宣告自已这种创作意图:“果若读完了《日出》,有人肯愤然疑问一下:为什么有许多人要这样鬼似的生活呢?难道这世界必须这样维持下去么?什么原因造成这不公平的禽兽世界?是不是这局面应该改造或者根本推翻呢?如果真的有人肯这样问两次,那已经是超过了一个作者的奢望了。
第8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曹禺与《雷雨》《日出》
![第8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曹禺与《雷雨》《日出》](https://img.taocdn.com/s3/m/28b31a1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7.png)
第8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曹禺与《雷雨》《日出》第8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代戏剧代表:曹禺与《雷雨》、《日出》一、30年代戏剧(一)、30年代戏剧与20年代戏剧1.20年代戏剧春柳社,1910年任天知、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组建的“进化团”1914年,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职业化”剧团新民社等所谓“甲寅中兴”。
它以职业化、商业性为特色。
春柳社以演出社会剧为主(强调艺术性)(《茶花女》),天知派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强调政治教化意义《血蓑衣》、《东亚风云》),新民社以家庭商业剧演出为主(追求商业性《恶家庭》)。
一是“把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现实主义,要求戏剧在“当今社会里”取材,表现当时人们每日的生活,描写普通平常人,打破大团圆结局模式,如实反映现实。
力主建设“西洋式的新剧”。
因此,以《新青年》的“易卜生号”为开端,迅速形成了介绍外国戏剧理论、翻译和改编外国戏剧创作的热潮。
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问题——“爱美剧”(Amateur)(业余剧),强调非营业性质,追求艺术性的戏剧观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交通大学等学校纷纷成立业余剧社,并在特定的场合、特殊的时间演出新剧。
这即是所谓的“中国小剧场运动”。
由于小剧场运动十分重视剧本创作,因此培育了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作家。
20年代代表性剧作:《终身大事》(胡适),《幽兰女士》(陈大悲)、《泼妇》(欧阳予倩)、《道义之交》(蒲伯英),《赵阎王》(洪深),田汉的《名优之死》、《湖上悲剧》、《苏州夜话》,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压迫》等。
2.30年代戏剧30年代话剧的最大特点是在早期文明戏与“五四”新话剧发展中已经孕育的广场戏剧与剧场戏剧。
出现了以曹禺、夏衍为代表的成熟剧作家。
当时上海活跃着五大剧社: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应云卫领导的上海戏剧协社、朱襄丞与罗鸣凤领导的辛酉剧社、陈白尘领导的摩登剧社。
1930年8月,以上海艺术剧社为基础,集合了辛酉、南国、摩登等剧团,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以后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演剧大众化”的口号下,努力将戏剧大众化。
浅谈《雷雨》、《日出》的创作风格
![浅谈《雷雨》、《日出》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4ab3a1cbaef8941ea76e05e2.png)
浅谈《雷雨》、《日出》的创作风格曹禺在《日出·跋》中说到:“写完《雷雨》渐渐出生一种对雷雨厌倦。
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觉得太像戏了。
”技巧上,我用的过分。
我很想平铺直叙地写点东西,想敲碎了我从前拾得那一点点浅薄的技巧,老老实实重新学一点较深刻的。
从《雷雨》到《日出》的变化,使曹禺在《雷雨》取得成功后,试图超越自己的一次尝试。
曹禺在写《日出》时,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日出》发表后,由萧乾主持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邀请了当时文坛上各派别的艺术家,包括茅盾、巴金、叶圣陶、沈从文、勒以、李广田、朱光潜等,进行了两次集体讨论,盛况空前。
可见《日出》作为一个剧本,整个评论界如此迅速地兴师动众,在中国话剧史乃至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所以说从《雷雨》到《日出》是曹禺的一次质飞跃,标志着曹禺话剧由成熟走向了成功。
1 曹禺风格《日出》是曹禺风格的延续,《日出》变化虽然是多面的,却是一气呵成的,仍然是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延续。
正如钱理群在《小舞台文间》中所说,他依然保持着他的“蛮性的遗留”,描写的依然是“生活在狭的笼里面洋洋地骄傲的可怜的动物”,同时,也依然保持着作家内心里的骚动和郁热。
《日出》面世后,于《雷雨》一样遭受了许多的批评,许多疑问,诸如作品的真实性问题,喜剧因素问题等,最后人们的焦点集中在了从《雷雨》到《日出》的变化,作者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些关键问题上。
一个得到了多数人认同的意见是:曹禺的这次“试探一次新路”的努力,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从结构上,作家首先考虑到舍弃了《雷雨》中所用的结构变化,不再是集中到几个人身上,而是得到扩展。
《雷雨》中着重描写刻画了周朴园家里的成员以及相关的一些人,通过对周朴园、周平等人物的刻画,反映了家庭伦理,而由此来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
而《日出》用片断式将许多人的人生“零碎”串起来,作品的内容也自然地得到了扩展,形成了从家庭悲剧到社会悲剧的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雷雨》《日出》
![中国现代文学史《雷雨》《日出》](https://img.taocdn.com/s3/m/2e4b7bcf0c22590102029d5d.png)
21
(1)在整个情节结构上,作者巧妙地运用正面描 写和侧面追述的方法,将过去发生的事件构成的 情节同现在发生的事件所构成的情节交织起来, 以“过去的戏剧”来推动“现在的戏剧”,以 “现在的戏剧”为主,让“过去的戏剧”穿插其 间推波助澜,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回溯式” 结构。 如第一幕,首先通过鲁贵与四凤的对话,交代了 许多幕前情节,如三年前蘩漪与周萍“闹鬼”的 事,(鲁贵讨钱),四凤与周萍的关系,周冲对 四凤的追求,鲁妈(侍萍)的即将到来等。 第二幕,通过侍萍的到来,揭开了三十年前“过 去戏剧”的帷幕。把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形 成一个完整的历史链条,揭露了周家的罪恶史 22
(2)在戏剧结构安排中,作者善于配置一个 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场面,使人物性格得到充 分展现,使情节结构完整紧凑,扣人心弦。 如“训子”“吃药”“相认”“推窗”“夜 访”“跪誓”等,这种通过场面造成的意境, 最让人回味不已。利用场面,把戏做“足”。 戏剧冲突即conflict of dramaturgy,表现 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 术形式。它来源于拉丁文conflitus,可译为分歧、 争斗、冲突等等。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 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
《雷雨》 《日出》 《原野》 《北京人》
1
……因为曹禺先生写人物灵魂。不管剧情 是发生在昨天、今天 ,人总有其共性。 李玉茹――曹禺先生夫人
他的作品不追逐时尚,当初《北京人》写 出来的时候受到很多批评,现在证明这部 作品流传得下来。 万方――曹禺女儿
2
《雷雨》
四幕悲剧 景 序幕 在教堂附属医院的一间特别客厅内——冬 天的一个下午。 第一幕 十年前,一个夏天,郁热的早晨。——周 公馆的客厅内(即序幕的客厅,景与前大 致相同)
第8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曹禺与《雷雨》《日出》
![第8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曹禺与《雷雨》《日出》](https://img.taocdn.com/s3/m/9e90824b783e0912a2162aed.png)
三、《雷雨》
2.《雷雨》的特殊贡献
达到文学性与舞台性的高度统一,它将中国话剧推向了成
熟,是中国戏剧的里程碑之作。 将题材、主题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戏剧结构的严谨。情节的 曲折、动人,戏剧冲突的尖锐、紧张、人物性格的鲜明,潜台词 与细节的丰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舞台美术、灯光、声响、道 具等和谐的整体感,诗的意境的精心营造。
三、《雷雨》
3.《雷雨》的艺术特色
❶主体思想的现实批判性与深刻性
❷语言个性鲜明的性格化 ❸语言丰富深刻的精炼美 ❹富于感染力的动作性 ❺台词丰富性与耐人寻昧的含蓄美 ❻惊心动魄的舞台感 ❼意韵深厚的诗意和抒情性
四、《日出》
1.《日出》内容分及主题思想
《日出》具有鲜明鲜明的现实性和神光的历史性,也是草鱼的一部批判
二、曹禺及其主要作品和影响
(四)曹禺戏剧艺术特色
●●早期以戏剧冲突为结构核心,以戏剧冲突表现社会现实 ●●中后期其剧作的整体结构模式则是由锁闭世界和旁逸而
出的新世界构成。
二、曹禺及其主要作品和影响
(四)曹禺戏剧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其戏剧语言极具特色,从而使得他在处理戏剧冲突当中,能
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
四、《日出》
2.《日出》的艺术特色
● 总体风格:作品显示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其艺术结构、
人物形象、语言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
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 ●《日出》的独特结构:与《雷雨》以矛盾冲突为中心的严密结构不同,
20年代代表性剧作:《终身大事》(胡适),《幽兰女士》(陈大悲)、
《泼妇》(欧阳予倩)、《道义之交》(蒲伯英),《赵阎王》(洪深),田 汉的《名优之死》、《湖上悲剧》、《苏州夜话》,丁西林的《一只马蜂》、
高中《雷雨》读后感800字
![高中《雷雨》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51029f1dd3383c4bb4cd2d7.png)
高中《雷雨》读后感800字导读:本文高中《雷雨》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二】雷雨读后感800字总有一种感情,会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段经历,会让我们心潮澎湃。
然而一个故事,一个注定没有结局的故事,它所包含的爱恨情仇与纠葛,却让所有的人心为之一颤。
高大的院墙,厚厚的铁门,紧紧地锁住了一个家庭的悲哀,锁住了难以言说的秘密,门里门外,徘徊着两代人感情的纠葛,游走着两个家庭不断的恩怨。
三十年的悲哀,三十年的爱恨,三十年的惶惶不安,三十年的痛苦煎熬,就这样命运又让他们相遇,这一切后果,便尘埃落定。
一段本不该有的感情,却让它在深宅大院中悄悄滋长。
长子与继母,该有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是爱情?是悲情?尽管历尽艰辛与波折,却仍旧在感情的漩涡中苦苦挣扎。
后母摆脱不了的命运,继子摆脱不了的继母的纠缠,就这样,仇恨在悄悄的蔓延。
郁闷,死气沉沉的房间里所有的人都有一段或喜或悲的往事。
只有他——周冲,仍旧怀着一颗充满阳光与活力的心。
他不会钩心斗角,他不懂尔虞我诈,他没有恩怨,的是他深深喜欢着那个在自己心里清纯、善良的女佣——四凤,他只知道爱情没有界限,他只是单纯的爱,内有一点瑕疵。
阳光照不进的偌大的厅堂,可他的心里却很温暖。
日子在一点一点地流逝,而周公馆,鲁家,所有的人心里都有什么在潜滋暗长着。
他们本该是兄妹,却不明情由而种下了最终的苦果,命运折磨毁坏了两个物质的孩子。
纵使情意绵绵,却只能泪眼望穿;纵使柔肠百转,却只换得撕心裂肺的呼唤。
、哭天喊地的埋怨,再大的雷雨也冲不掉这铁证的事实。
不经意的相遇,一切依旧,而过去的甜言蜜语和幸福时光,都在三十年间悄悄发霉变质了。
他们不再期待比翼齐飞,不再渴望情意深长,时光已经将记忆打磨的黯淡无关。
此时,他们有的只是彼此的怨恨与提防。
岁月的尘土风霜,消磨了侍萍的容貌,她不再美丽,不再年轻,她变得连曾经朝夕相处的周朴园也无法辨认,悲哀与心痛渐渐的生长,并蔓延、蔓延……一段凄惨的感情,两代的悲情,两个封建的家庭,一个腐朽的社会,每天都在上演一段段悲情大戏,剧中人谁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醒后的无奈:《雷雨》和《日出》中繁漪、陈白露形象分析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人生最大的苦痛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①。
纵观曹禺笔下的女性:无论是最具“雷雨”②式性格的繁漪,还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陈白露,她们的人生悲剧,无不诠释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繁、陈二人都是受到过五四运动思潮影响的接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聪明、美丽、热情,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
渴望被人尊重,渴望过真正人的生活。
可同时,她们对现实又都有着清醒的认识。
她们厌恶自己所处的那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但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所醒悟但又无路可走,最终被黑暗所吞噬。
繁漪这个长期受传统道德熏陶的“中国旧式女人”③,何以跟继子发生乱伦?这种病态的性爱,只能从病态的社会寻找根源。
从作者写繁漪“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
”④这一段描写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繁漪身上既残存着中国旧式女人忍让、屈从的性格弱点,也有着新式女性的反抗和叛逆性格。
在她被骗嫁给周朴园后,不幸落入周公馆这口“残酷的井”⑤,从此便被禁锢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
比她大二十岁的周朴园把她视为自己的统治对象,两人之间没有丝毫的夫妻感情,使她过着孤寂、空虚、痛苦的生活,18年来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的空气。
周公馆的围墙隔绝了外界的一切,除了家人,繁漪不能与任何外人接触;公馆内的氛围郁闷、窒息、阴森,要扼杀一切生机。
这里,是一片感情的荒漠;在这里,繁漪渐渐地被折磨成“石头样的死人”⑥。
作者一开始就赋予繁漪“脸色①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载《坟》②曹禺《雷雨·序》③④⑤⑥曹禺《雷雨》苍白,沉静忧郁,眼光充满了一个年轻妇女的失望的痛苦与怨望”①的外形特征。
如果没有周萍的出现,繁漪也许会和《家》中的梅表姐和瑞珏等一些受中国传统思想束缚的女性一样渐渐地麻木,渐渐地枯萎,进而悄悄地死去。
是周萍唤醒了繁漪沉睡了多年的情感,唤醒了她对于生与爱的欲求和热情,也唤醒了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人格意识。
尤其是周萍身上那种乡野的气息,那种透着纯朴与青春活力的气息,一下子抓住了繁漪,使她仿佛重新又找回了自己。
就好像一棵快要枯死的大树突然间接受到甘泉的滋润一般,感情饥渴的繁漪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爱上了这个丈夫前妻的儿子。
她爱的是那样的执著,那样真挚,那样热烈,犹如岩石下的植物弯曲着生长想要接收到阳光的恩泽一般,无法阻挡。
她把一切都交给了他,甚至不惜背弃了一个做母亲的神圣天职。
这种爱虽然是畸形的,但却是繁漪大梦初醒后决心冲出藩篱,过一种“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正活着的女人”②的生活的抗争。
可是,当时的社会,正是中国社会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封建专制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一个柔弱的女子怎么能是它的对手呢?孤寂无助的她紧紧“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但这条路引向死亡”。
③正如她自己说的:“我已经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一个人偏偏把我救活了,救活了又不理我,撇的我枯死,慢慢地渴死”。
鲁迅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她。
④繁漪就是这样一个被惊醒的人,梦醒之后,等待她的是一个比做梦更为残酷的现实。
周萍会真的爱上繁漪吗?假使没有四凤,他能把繁漪带出那个“苦难的坑”吗?不能!周萍本是佣人梅妈的儿子,很小的时候,就被残忍地剥夺了母爱,再加上在周公馆那样一个冰冷、死寂的没有一丝温情的环境中,又遇上周朴园那样一个专制的暴君父亲,病态的环境形成了病态的人格。
长时间的专制强压,形成了他“犹疑,怯弱同冲突”⑤的性格,他“会贸然做出自己终身诅咒的事”⑥。
所以当他刚见到繁漪的时候,这个①②⑤⑥曹禺《雷雨》③曹禺《雷雨·序》④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载《坟》比他大不了几岁的继母所带给她的那种来自女性的柔情,以及繁漪每天所经受的那种同样被压抑的境遇,使周萍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也使他这个“美丽的空形”①暂时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于是他引诱了他的后母,做出了“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②的事。
其结果,和所有畸形的爱一样,这种爱不过是一种畸形环境下孕育出来的怪胎,是经受不起生活的考验的。
很快,周萍就开始厌恶他们的这种关系。
当然,这种厌恶跟四凤的出现没有必然的联系。
也就是说,即使四凤不出现,周萍也不会真正爱上繁漪的。
因为:其一,周萍毕竟是一个受旧道德熏陶的青年,封建的人伦纲常在他身上还有着深深的烙印。
他虽然不爱他的父亲,甚至有些怕他,但跟继母乱伦他觉得还是有悖人伦的,是一种罪恶,并且这种罪恶感无时无刻不在压迫着他,使他喘不过起来。
在这样的心理压迫下,他怎么可能轻松地面对繁漪,并与她保持那种不正常的关系呢?其二,以繁漪的性格,周萍也是不可能真正爱上他的。
周萍长时间生活在一种极度压抑的生活环境中,他特别需要一种“活”的,“新鲜”的,“青春”的东西来给他一种动力。
而繁漪的阴鸷和她的沉静忧郁,只能使他感到更加郁闷、甚至颓废。
这也是他想拼命地摆脱这种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而这些,都是繁漪所不能理解也不可能理解的。
这也正是繁漪的悲哀。
其三,周萍即使真爱繁漪,他也没有足够的勇气脱离家庭把繁漪带出去。
鲁迅说: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③。
也就是说,爱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
周萍毕竟是一个对封建家庭还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不可能像鲁迅笔下的涓生,也不可能像巴金笔下的汪文宣之类的新式青年一样,敢于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走上独立生活的道路。
他还指望着继承父亲的产业,靠着父亲雄厚的经济基础“抱着一件事业向前作。
”④成为像父亲一样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
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把繁漪带出去。
更何况诸如涓生和汪文宣之类虽然跟他们所爱的人①②④曹禺《雷雨》③鲁迅《伤逝》生活到了一起。
可后来也还是因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作后盾,不堪生活的重压,只落得劳燕纷飞、魂消香陨。
那么,假使繁漪没有疯,她能够走出周公馆这个黑暗的牢笼吗?我认为更不可能。
像繁漪这类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她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周朴园,一个周公馆,而是整个黑暗的社会。
更何况像她这样过惯了衣食无忧的寄生生活的贵族妇人,突然让她离开优越的生活环境去过鲁侍萍式的日子,那比让她死还难受。
即便是走出去了也只能是像《日出》中的陈白露一样,掉入一个“更大的陷阱”。
由此可见,繁漪的疯表面上看是偶然的,实际是必然的,是繁漪梦醒后的一种残酷的结局,一种梦醒后的无奈。
鲁迅说:没有看到希望就在睡梦中死去的人是可叹的,而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①那就更残酷了。
繁漪是这样,陈白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陈白露就是因为清楚地看到自己腐烂的尸骸,感到绝望而自杀的。
她的自杀也是她自己清醒后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陈出身名门,本是爱华女校的高材生,受到过新思潮的洗礼,有着自己活泼、纯真的“竹均”时代,渴望一个意中的情人和幸福的家庭。
父亲去世后,独自到社会上闯荡,原以为凭借自己的年轻美貌和聪明才能,能在社会上创出一条路来。
与诗人结婚后,因不能忍受婚姻生活的“平淡、无聊、厌烦”②而再一次脱离了家庭的束缚,却不幸落入了黑暗社会的陷阱,沦为一名红舞女,过着“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不是姨太太”③的寄生生活。
按理,她如果自甘堕落,一直麻木下去,凭她的美貌,她的聪明,即使是潘月亭破产了,也还会有李月亭、王月亭及金八①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载《坟》②③曹禺《日出》爷之类的阔佬们来赖以委身。
最不行也能像翠喜之类的苟延残喘,直到灯枯油尽。
可她偏偏是清醒的。
每当奢华过后,夜澜人静,她就感到一片空虚,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①。
她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但又无法抵御这种生活对她的腐蚀;她认定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是残酷的桎梏,曾试图逃出去,但又无法自拔;她不甘心这样生活下去,但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她虽然不能自救,却还想救人。
当她亲眼目睹“小东西”等社会底层的人们被摧残,被蹂躏,痛苦地在生活的漩涡里挣扎,想有所反抗。
尤其是当她知道小东西打过金八,便连声自语:“打得好!打得好!打得痛快!”因为她从这个女孩子身上看到了许多自己所缺乏也希望有的东西。
同时,她也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肉体在慢性自杀中腐朽。
她承认太阳要出来,但太阳不属于她,她只配沉没在黑暗中,所以,当她赖以寄生的银行家潘月亭破产,巨额债款无法偿还时,她只得在日出前服毒自杀。
难道除了自杀陈白露就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吗?她为什么不跟方达生走,不愿意嫁给他?鲁迅说:笼子里的小鸟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走。
”②陈白露就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鸟,一只被折断了翅膀的鹰,长期的养尊处优的生活,已经使它失去了在自由天空里飞翔的能力。
对于这一点,陈白露比谁都更清楚,所以当方达生说要带她离开这儿的时候,她说:“你能养活得了我吗?”她虽然厌恶自己眼前的生活,但她更不能忍受穷书生的清贫。
黄省三不就是这样一个穷书生吗?他想靠着自己的劳动来养活一家老小,可在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③的社会,他辛苦一生到头来还是被逼得家破人亡,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更何况方达生这样一个整日长吁短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书呆子,“太阳真会是他的吗?哪一个相信他能够担当日出以①曹禺《日出》②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载《坟》③曹禺《日出·跋》后的重大责任?”①还是白露看得穿,她知道太阳会升起来,黑暗也会留在后面,然而她清楚:“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②多么痛苦的选择,多么无奈的选择。
繁漪和陈白露,她们同属于有所醒悟,而又无路可走的一类。
她们中,一个是想靠着一个自己所爱的男人来拯救自己跳出黑暗的坑,结果却走向了死亡;一个是想以对黑暗势力的妥协来换取暂时的安逸,苟且偷生,结果也不得不在日出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正如鲁迅在杂文《娜拉走后怎样》中说的,社会制度没有变革,也没有经济权,即使像娜拉似的个性觉醒而走到社会上去了,恐怕也只有堕落或回来两条路。
《伤逝》中的子君走出了封建家庭,获得了个性解放的自由,可在旧势力的压迫下,又回到了封建家庭,在无爱的人间悒郁而死。
《寒夜》中的曾淑生也走出去了,走出去以后又怎样呢?走出去的,没走出去的;反抗过的,没反抗过的,亦或是正在反抗的都要死掉。
残酷的梦醒,梦醒后的无奈。
著名剧作家曹禺以他凝重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觉,写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无奈,尤其是上层社会知识女性的无奈,让人们明白:人吃人的社会再也不能让它存在,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不容践踏,同时,也告诫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女性,要想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解放,就必须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投身到广大的民众当中去,而贪图安逸享乐,或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一两个人身上,终会堕入与腐朽势力一起灭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