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分析_沈珏

合集下载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脏缺血导致心肌氧供需失衡而发生。

冠心病患者常常伴随着心理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焦虑抑郁情绪。

本文将分析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一、焦虑抑郁情绪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普遍性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非常普遍。

一项研究发现,约有37%的冠心病患者存在焦虑症状,而26%的患者存在抑郁症状。

焦虑抑郁情绪不仅仅是单纯的情绪问题,它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冠心病的风险和病情。

1.生活质量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焦虑抑郁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活质量较低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而生活质量较高的患者则较少出现焦虑和抑郁问题。

因此,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缓解其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2.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对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缺乏社会支持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相反,得到较好的社会支持的患者则更容易适应疾病,缓解心理问题。

3.疾病知识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了解疾病的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病情,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注意向冠心病患者传递疾病知识,帮助其更好地理解病情。

4.治疗效果三、措施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应该鼓励冠心病患者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应该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3.治疗策略医护人员应该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

四、结论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普遍存在,这可能会对病情和疗效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重视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同时,冠心病患者也应该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尽量避免焦虑抑郁情绪的出现。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伴随着焦虑和抑郁情绪。

本文主要分析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特点:1. 高度焦虑: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脏病变,常常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不安和恐惧,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时更容易感到恐慌和焦虑。

2. 忧虑不安:冠心病患者担心心脏病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常常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限制和调整,以减少可能引发心脏病发作的因素。

3. 自卑自责:冠心病患者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感到自卑和内疚,对自己造成负面评价,产生自责和自卑情绪。

4. 情绪低落:冠心病患者常常感到疲倦和无力,体力活动受限,导致情绪低落和悲观情绪。

影响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因素:1. 疾病因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直接影响。

发作频率高、程度重的冠心病患者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2. 心理因素:个体心理特征和应对方式也会影响冠心病患者的情绪变化。

个体如果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积极面对疾病并寻求支持,就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3. 社会支持: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程度对其情绪状态也有一定影响。

社会支持不足、缺乏理解和陪伴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4. 个体经济状况:经济状况也会对冠心病患者的情绪产生影响。

经济困难会使患者更加焦虑,因为他们可能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和药物费用,担心疾病对家庭经济的负担。

5. 医疗措施: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也会影响他们的情绪。

如果医生给予了充分的治疗和康复指导,患者会更加自信和积极面对疾病,减少焦虑抑郁情绪的出现。

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高度焦虑、忧虑不安、自卑自责和情绪低落等。

影响因素包括疾病严重程度、个体心理特征、社会支持程度、个体经济状况和医疗措施等。

针对这些因素,医护人员应给予冠心病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康复指导,帮助他们有效管理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面临着身体疼痛、生活质量下降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

焦虑是一种对未来担忧和紧张的情绪,而抑郁是一种对现实感到无望和沮丧的情绪。

这两种情绪常常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和困扰。

影响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疾病本身的因素。

冠心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和管理,这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冠心病患者往往需要改变饮食、戒烟限酒、增加运动等,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给患者带来困扰和挑战。

社会环境的因素也对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一定影响。

社会支持是人们应对压力的重要资源,但是冠心病患者往往面临着社会支持的减少。

家庭成员和朋友可能无法理解他们的困境和需求,这使得患者感到孤独和无助,进而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抑郁情绪。

心理因素也是影响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

冠心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对生活质量的担忧,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会影响工作和生活。

他们可能会担心疾病的发展,担心患上其他疾病,这些担忧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性别和年龄也是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年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中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其影响因素包括疾病本身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性别和年龄。

对于这些因素,医生和家属需要给予患者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焦虑抑郁情绪,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和缺氧。

冠心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这不仅会加重疾病的症状,还会对治疗和康复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有多方面。

冠心病本身的生理特点就容易引起患者的心理压力。

心肌缺血和缺氧会导致疼痛和心悸等不适感,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随之产生。

冠心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较为漫长,这也会给患者带来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可能面临健康状况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这些变化也会引起患者的不安和烦恼。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很多。

个人心理因素是决定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患者可能本身就存在焦虑抑郁倾向,他们在面对疾病时容易产生过度担忧和悲观情绪。

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好坏也会对患者的情绪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患者得到家人、朋友和医疗团队的支持,他们的焦虑抑郁情绪可能较为缓解。

而如果患者孤立无援,缺乏应有的社会支持,他们的抑郁情绪可能会加重。

患者的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也可能对其情绪产生影响。

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可能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医疗保健资源和社会支持,从而减缓其焦虑抑郁情绪。

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情绪体验。

为了帮助冠心病患者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医疗团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

医务人员可以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特点和治疗过程,以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

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他们可以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面对困难和挑战。

患者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心理专业人士会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认知重构,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抗压能力。

患者自身也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适度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睡眠习惯都有助于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一种类型。

冠心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这对其康复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情绪往往源于对疾病本身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恐惧。

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会变得更糟,担心可能出现心脏病发作,进而导致死亡。

这种担心和恐惧导致了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增加。

患者常常会有对医疗过程的不信任和医学知识的缺乏,这也增加了他们的焦虑情绪。

冠心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常常是由于疾病本身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所引起的。

患者可能因为体力活动受限、需要长期服药和丧失工作能力而感到沮丧和无助。

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无法像过去那样自由地进行各种活动而感到失去了自我价值,从而出现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常常会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如经济负担和角色改变,这也可能导致他们的抑郁情绪的增加。

除了疾病本身,冠心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家庭支持系统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经济贫困和家庭支持不足可能导致患者无法得到良好的医疗和心理支持,进而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冠心病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

年长者和女性常常更加敏感和易受伤害,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的个人特点和心理素质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情绪。

一些人可能因为个性内向或心理抗力较弱而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

为了帮助冠心病患者应对焦虑和抑郁情绪,医疗机构应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

这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等服务。

对家庭成员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患者应对各种挑战。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也是必要的,包括社区组织、患者支持群体等,可以帮助患者互相支持和分享经验。

冠心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与疾病本身、生活质量下降、个人特点和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

通过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和建立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促进康复和心理健康。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肌缺血、病变和坏死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影响人类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得了冠心病后,患者不仅要面临心脏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和不适,还需要长期进行医疗卫生管理和生活方式改变,这对精神健康的要求也很高。

因此,冠心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一、焦虑抑郁情绪的表现(一)焦虑情绪焦虑情绪是指不安、担忧、不安分、烦躁、紧张等负面心理状态,通常伴随着生理不适,如心慌、出汗、呼吸急促等。

冠心病患者在发病初期或发作期间更容易出现这种情绪。

同时,长期的药物治疗、疼痛、精神压力等因素也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出现焦虑情绪。

(二)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是指患者情绪低沉、失去乐趣、消极悲观、自我否定等负面状态。

当抑郁情绪严重时会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冠心病患者由于生理状况的特殊性,经常会出现抑郁情绪。

其与心脏事件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一)生理因素冠心病是一种预后不良的疾病,严重的心肌缺血缺氧会对人体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

同时,长期使用镇静剂、抗抑郁药等药物也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

冠心病患者常常会因害怕疾病的加重、恐惧心脏事件的发生,从而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加之,当他们长期处于一种生活模式中,不能摆脱自我猜疑、心理压力、不良情感等心理因素,焦虑抑郁情绪更易出现。

(三)社会因素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家庭环境等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

对于没有家庭支持、孤独、处于不良社会环境中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更为常见。

(一)保持积极心态冠心病患者应该通过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尽量克服恐惧和焦虑,乐观看待病情和治疗,保持心理稳定。

(二)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冠心病患者应积极参加亲友聚会、体育锻炼或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增加社会支持网络。

(三)进行身体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整情绪、降低疾病风险,同时也有益于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的主要病因是心脏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同时,抑郁障碍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可以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下降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比例日益增加,合并抑郁障碍会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表现包括抑郁情绪、焦虑、失眠、疲劳、注意力减退等。

这些表现的出现会影响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对病情的进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引发心理和生理危机。

因此,研究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机制和治疗方法十分重要。

抑郁障碍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一方面,抑郁障碍会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衡,导致心脏节律的不稳定,使冠心病患者容易出现心血管事件。

另一方面,冠心病会引起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诱发抑郁障碍。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具体的生理和生化机制,可以解释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原因。

1、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一个重要机制。

当机体受到心理或生理刺激时,免疫系统会发生激活,并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炎症介质不仅可以影响冠心病的发展,还会导致抑郁障碍的出现。

2、神经递质的改变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另一个机制是神经递质的改变。

神经递质是一种能够把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的分子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这些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冠心病患者受到了很大的心理、生理上的刺激,会导致神经递质的分泌不平衡,从而引发抑郁障碍。

目前,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药物来缓解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症状。

抗抑郁药主要作用于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而抗焦虑药则主要通过调节丘脑下释放的神经递质来缓解症状。

但是,这些药物对冠心病本身并没有治愈效果,并且可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抑郁对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值影响的研究

抑郁对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值影响的研究

es. t o s ae Me h d Wecn c dt s R a eo erse a et( ru ,ooayh at i aep tns G opC)tept ns i o et ehC Pv u f pesdp tns Go pB)crnr er ds s a et( ru , ai t wt e h l d i e i h e h
冲 图分类号J 79 ;5 1 【 4. R 4 . R 4 4 文献标识码J [ A 文章编号J17— 712 1)7110 6390 (001—0—2
Efec f D e es i f t o pr s on on per e i i R e ton ot i Val or Hy s ns tve C ac i Pr e n ue i C n o- nav H e t Di e e y ar s as
病伴抑郁患者的 hC P值较冠心病不伴抑郁患者明显 升高( <O 5 。结论 冠心病伴抑郁 患者 的 hC P sR P .) 0 sR 值较冠 心病不伴
抑郁患者明显升高 , 应重视对冠心病合并抑郁 患者 的诊断和治疗 。 【 词】抑郁 ; 关键 冠心病 ;超敏 C反应蛋 白(s R hC P)
crn r h a i ae Wef n a tehC Pv u fGo pD) a i e a a o r pC P .5 . o cu in e rsi i o ay er dss . u dt t sR a e ( ru W hg r h t t f o ( <O0 ) C n lso D pes nwl o t e o h h l o s h tn h G u o l
rie t e h C au fc r n r e r d s a e p t n s T u h u d p y mo e a tn o o t e e e to e r s in i e d a n ss a d as s RP v e o o o ay h a t ie ai t. h l s e h s we s o l a r t t n t f c fd p e s n t ig o i n ei h o h t ame to oo ay h a t i a e p t n swh e a c mp id w t e r s in r t n fc r n r e r d s s a e t e e i o a c o a e i l p e so . r n }d

抑郁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分析_沈珏

抑郁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分析_沈珏

抑郁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分析_沈珏and micro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in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white matter.Am J Psychiatry,2004;161:1293-1296.11.Alexopulos GS,Kiosses DN,Choi SJ,et al.Frontal whitematter microstructure and treatment response of late-life depres-sion:a preliminary study.Am J Psychiatry,2002;159: 1929-1935.12.Nobuhara K,Okugawa G,Minami T.Effects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on frontal white matter in late-life depression:a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study.Neuropsychobiology,2004;50:50-53.13.Kalin NH,Davidson RJ.Irwin W.et al.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ies of emotional processing in nor-mal and depressed patients:effects:of venlafaxine.J Clin Ps ychiatry,1997;58(suppl16):32.14.Davidson RJ,Irwin W,Anderle MJ,et al.The neural sub-strates of affective processing in depressed patients treated with venlafaxine.Am J psychiatry,2003;160(1):64.15.Olesena PJ,Nagya Z,Westerberga H,et /doc/4a2749348.html,binedanalysis of DTI and fMRI data reveals a joint maturation of white and grey matter in a fronto-parietal network.Cognitive Brain Research,2003;18:48-57.(收稿日期:2006年5月22日)抑郁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分析①沈珏胡兴越②【摘要】抑郁与冠心病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情况,它不仅会加重患者的身体痛苦,还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近年来,学者们对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以下将介绍其研究进展。

第一,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患病率较高。

据统计,冠心病患者中合并抑郁障碍的比例在20%-40%之间,远高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

这可能是因为冠心病患者长期处于身体不适和心理压力之下,导致心理失衡。

第二,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会加重患者的预后风险。

抑郁障碍会引起患者对生活的厌烦和无望感,从而影响治疗的执行和康复。

同时,抑郁障碍也会提高冠心病患者再发和死亡的风险。

一些研究还发现,抑郁障碍可能导致冠心病发生的风险增加。

第三,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善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预后。

目前,针对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干预方式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综合治疗。

其中,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心理治疗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其对治疗的参与度;综合治疗则是多种治疗方式的综合应用,效果更佳。

第四,了解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对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有重要帮助。

研究发现,抑郁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与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和遗传因素等有关。

针对这些因素,可以开发出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情况,对很多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影响。

但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预后,并加速康复。

在未来,需要加强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冠心病是当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呈增长趋势。

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较高,且抑郁障碍与冠心病的发病、发展以及预后均存在着密切关联。

因此,了解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对于帮助患者及时发现和治疗抑郁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普遍较高,大约有20-40%的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抑郁症状。

而在心肌梗死后出现重度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可高达40-65%,比一般人群高出3-5倍。

同时,女性患者、老年患者以及存在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更高。

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包括心理社会因素、生理病理因素和药物治疗因素等。

心理社会因素:冠心病患者常常面临种种负面心理刺激,如失去工作、降低收入、因病情改变而丧失活动能力等,这些外界因素可能导致患者抑郁症状的产生和加重。

生理病理因素:多项研究表明,心理刺激会导致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失衡,从而导致身体免疫、心血管、消化等系统的异常反应,使患者更容易发生和发展冠心病。

同时,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机制可能涉及神经病理、炎症反应、内分泌功能紊乱、氧化应激等生理机制。

药物治疗因素:一些常用的抗高血压、抗高脂、抗心绞痛等药物可能导致抑郁症状的产生和加重,这是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影响脑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并对脑区域产生影响。

治疗抑郁障碍对冠心病疗效的影响抑郁障碍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慢性化倾向,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增加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风险。

而合理的抗抑郁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还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对于病情较为轻、没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可以采用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的方式。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有SSRI类、SNRI类、TCAs类等,其中SSRI类抗抑郁药物是冠心病患者的首选药物。

心理治疗方面,CBT等心理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冠心病的心理因素与心脏健康关系

冠心病的心理因素与心脏健康关系

冠心病的心理因素与心脏健康关系冠心病是一种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特征的心脏疾病,常表现为胸痛、心绞痛等症状。

除了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和生理疾病等外部因素外,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的心理因素对心脏健康的影响。

一、焦虑与冠心病焦虑是一种情绪上的紧张状态,常伴随着忧虑、不安和恐惧等情绪表现。

研究发现,焦虑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焦虑状态下,人体的应激反应增强,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从而加剧了冠状动脉的收缩,导致冠脉血流不畅,促进了冠心病的发展。

此外,焦虑还容易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进一步增加了冠心病的风险。

二、抑郁与冠心病抑郁是一种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价值感降低等心理状况。

多项研究表明,抑郁与冠心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抑郁状态下,人体免疫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受阻,心脏供血不足,加速了冠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引发冠心病。

此外,抑郁还会引起食欲改变、失眠等不良生活习惯,增加冠心病的患病风险。

三、慢性压力与冠心病慢性压力是指长期接受来自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刺激。

研究表明,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状态下的人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压力会引起人体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增加血压和心脏负荷,诱发冠心病的发生。

此外,慢性压力还会导致精神状态不稳定,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更进一步加重了冠心病的危险。

四、心理干预对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干预是指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具有冠心病风险或已经患有冠心病的人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脏健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减轻冠心病的症状。

此外,心理干预还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调整生活方式,控制风险因素,有效预防和延缓冠心病的发展。

综上所述,冠心病的心理因素与心脏健康存在密切的关系。

焦虑、抑郁和慢性压力等心理因素会加重冠脉收缩、促进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冠心病患者在患病后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抑郁情绪。

焦虑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负面情绪体验,而抑郁则是对过去不良经历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

冠心病患者面临着疾病的不确定性以及围绕疾病带来的各种困扰,比如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等,因此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冠心病患者由于患病后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加之自身疾病的不适感,很容易陷入抑郁情绪之中。

1. 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患者在患病后需要调整饮食、停止吸烟、限制运动等,这些改变对患者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能会引发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2.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依赖药物治疗,而一些药物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头晕、恶心等,这些不适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

3. 社会支持的不足:冠心病患者在生病后往往需要家人或朋友的支持,而如果他们缺乏相关的社会支持,会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4. 疾病恶化和复发的担忧: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观察。

如果患者担心疾病的恶化和复发,就会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抑郁情绪。

5. 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一些冠心病患者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于疾病带来的不适感和身体上的疼痛无法很好地应对,容易陷入焦虑抑郁情绪之中。

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焦虑抑郁情绪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加重心脏负担,增加疾病的恶化和复发的风险。

焦虑抑郁情绪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和社交。

四、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应对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社会应该加强对冠心病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

心理因素对冠心病发病及严重程度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冠心病发病及严重程度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冠心病发病及严重程度的影响心理因素对于冠心病的发病和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血流不足导致的心脏疾病,其发病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心理因素对于冠心病发病和严重程度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心理应激反应、精神状态、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一、心理应激反应与冠心病心理应激反应是指当人面临不安全感、威胁、挑战等生活压力时,出现生理、心理变化的反应机制。

心理应激反应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心脏收缩力增强以及心率加快等生理反应,这些反应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从而使冠状动脉血液流量不足。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应激反应是影响冠心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一个长期的研究发现,患有心脏病的人比没有心脏病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如忧虑、压力、情绪抑郁等,这些心理应激反应会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另外,心理应激反应还会影响冠状动脉的收缩和扩张,从而影响冠状动脉的流量和供氧,进一步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率。

二、精神状态和冠心病精神状态是指人们的情绪和认知状态,包括情感、信念、价值观等。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精神状态对冠心病的发病和严重程度具有影响。

例如,抑郁症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出40%以上。

精神状态的影响机制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发挥作用的。

例如,自律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失调会导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从而影响心脏的负担和冠状动脉的收缩和扩张,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同时,心理压力还可能导致机体炎症反应,如IL-1β和TNF-α的分泌,这些炎症介质对于冠状动脉内膜的病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人格特质和冠心病人格特质是长期稳定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人格特质对于冠心病的发病和严重程度也有影响。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易怒、冲动、高度紧张和疑虑的人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人格特质对于冠心病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代谢和免疫系统的失调来发挥作用的。

心理因素对冠心病发病及严重程度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冠心病发病及严重程度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冠心病发病及严重程度的影响【摘要】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和严重程度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压力可以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焦虑会加重病情的严重程度,而抑郁会影响疾病的预后。

压力管理对于冠心病治疗效果至关重要,而心理干预也在冠心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因素在冠心病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心理健康对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更多地关注心理因素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机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因素、心理压力、焦虑、抑郁、压力管理、心理干预、发病风险、严重程度、预后、治疗效果、心理健康、心理因素研究、心理健康管理、心理干预方向。

1. 引言1.1 冠心病概述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引起的心脏疾病,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主要原因之一。

冠心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胸痛、心慌、气短等,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危险情况。

据统计数据显示,冠心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和个体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复杂,既包括生理因素,也包括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和严重程度中起着重要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和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对冠心病及其发病机制中心理因素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发病及严重程度中的影响,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发病和严重程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年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抑郁等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心理压力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的心理紧张状态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增加心脏负担,进而诱发冠心病的发生。

焦虑和抑郁也会加重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康复情况。

认识和处理心理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至关重要。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本文旨在分析影响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因素。

一、疾病因素
冠心病本身就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安全感,存在不良症状(如胸痛、气短、乏力)时更容易引发患者的负面情绪。

心理因素也会对疾病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影响冠心病患者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和社会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对疾病的发展和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患者的婚姻状况、家庭稳定性、亲属是否患有类似的疾病、经济状况、医疗保障等因素均会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

三、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也有很大的影响。

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因素均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女性、老年人、文化水平低的患者、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患者等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四、治疗因素
治疗因素也是影响冠心病患者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

治疗方案、治疗过程、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均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五、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冠心病患者的情绪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焦虑、抑郁、人格特征等均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息息相关。

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减缓焦虑、抑郁等的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影响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因素包括疾病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治疗因素和心理因素。

医生和患者应共同努力,通过精神治疗、药物治疗等多方面手段来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

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除了生活方式和遗传等传统危险因素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并分析其机制。

一、压力与冠心病压力是现代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而长期承受高压力环境则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长期受到压力刺激的个体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压力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增加体内儿茶酚胺和皮质醇的分泌,进而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脂肪代谢紊乱等,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焦虑与冠心病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但长期的焦虑状态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焦虑患者常伴有心理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变化会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研究还发现,焦虑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呈现正相关,即焦虑程度越高,患冠心病的风险越大。

三、抑郁与冠心病抑郁是一种心境低落、情绪消沉的心理状态。

研究表明,抑郁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抑郁会引起自主神经、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改变,从而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

此外,抑郁还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增加等,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四、应对方式对冠心病的影响应对方式是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事件和压力时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一种健康的应对方式对预防冠心病至关重要。

积极的应对方式,如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压力等,可减轻压力对心血管系统的负面影响,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相反,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问题、自我抱怨等,会加剧心理压力,增加冠心病的发生概率。

五、心理干预对冠心病的影响心理干预是一种通过改善个体心态和行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心理干预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应激管理等干预手段,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冠心病的发作率和死亡率。

六、心身医学模式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心身医学模式强调身心健康的整体性,将心理因素与生理机制结合起来,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抑郁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抑郁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焦虑/抑郁障碍加重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抗炎失衡
结果
冠心病两组的血清HsCRP,LXA4,MPO水平 和 M / L 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 均 P<0.01) ;焦虑抑郁 组HsCRP和LXA4水平虽较非焦虑抑郁组略高,但两组 之间比较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而焦虑抑郁 组患者血清MPO水平和M/L均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组 (分别为P<0.01和0.05)。
分析发现MPO与 cr,HsCRP,HADSt,HADS-a或HADS-d 评分均呈正相关,与 HDL-C呈负相关(均 P<0.01);LXA4与Cr, HsCRP,HADS-t,HADSa或HADS-d评分均呈 正相关(p<0.01) 采用Partial偏相关分析, 分别控制cr和HsCRP后, 结果发现MPO仍然与HAD S-t,HADS-a或HADS-d评 分呈正相关,但LXA4与 HADS-t或HADS-d评分的 正相关关系消失,而呈负 相示抑郁对冠心病
的相对危险度是2.8 ,而去除了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相对危险度降为2.1。由此可见相对较低 的心率变异性可能部分介导了抑郁对急性心肌梗塞后患者的不良影响。
心率变异性(HRV) :指一定时间(通常指24 小时)窦性心律快慢的变异情况, 受到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的 影响。HRV分析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可重复定量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无创性检查。
冠心病焦虑抑郁组的MPO水平较冠心病非焦虑抑郁组明显升高,但
HsCRP在两组无明显差异;偏相关分析校正了Cr,HsCRP的影响之 后,MPO水平依然与HADS-t,HADS-a或HADS-d评分呈正相关。这
提示焦虑、抑郁情绪可能进一步加重冠心病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而
在此类病人中MPO可能是比HsCRP水平更为敏感的一项炎症指标。 冠心病两组LXA4水平均比对照组高,相关分析也发现LXA4与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

本文拟就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表现包括焦虑、无助感、孤独、失去兴趣等。

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加重冠心病的病情,增加再发和死亡的风险。

焦虑抑郁情绪与心理因素以及生理因素密切相关。

导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多个方面。

首先是冠心病本身的病情和症状。

冠心病的发作会造成剧烈的胸痛和气短等不适,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其次是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和副作用。

冠心病患者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这些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疼痛和副作用,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焦虑感。

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家庭关系也会影响其焦虑抑郁情绪。

患者如若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和家庭关心,会感到孤立和失落,增加抑郁情绪的发生。

冠心病患者还常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这些疾病的存在会增加患者的身体负担和焦虑感。

要解决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首先需要加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提高医生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家人和朋友应该理解和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并提供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患者本人也需要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通过心理辅导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患者应加强自我管理,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提高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水平。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密切相关。

要解决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医生、家庭和社会都需要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关爱。

患者本人也要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自我管理,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进展在当今社会,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当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时,将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与预后。

目前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现己有研究证实,抑郁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冠心病患者预后恶化。

本文就抑郁症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流行病学特点及目前诊疗情况进行综述。

1冠心病与抑郁症流行病学特点冠心病是当前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抑郁症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冠心病病人中发生率明显升高。

在美国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中,每年有超过1700万的人口存活下来,这个数字平均以每年120万的比例逐年增加。

这些病人中,2/5的病人合并有抑郁症状,并且出院后抑郁症状持续存在Schemer等对4037例有心梗病史的严重抑郁障碍患者随访39个月后发现,未经充分治疗与难治险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分别是治愈者的304和171倍。

但是一些心脏病中心的研究发现,一线医生不能有效地识别心梗后病人是否合并有抑郁,心梗后抑郁的治疗比例不足巧。

《中国城市非精神科病人抑郁、焦虑及抑郁合并焦虑症状患病率研究》表明,心血管病人伴发抑郁率为228%,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险。

心血管医生对抑郁症患者诊断率为37%,对抑郁障碍患者治疗率更低,平均为24%。

2抑郁症与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抑郁对冠心病产生影响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抑郁主要通过生物学机制及行为学机制对冠心病产生影响。

21生物学机制。

211血小板活性增强5-轻色胺是一种单胺型神经递质,抑郁症患者血液中5-HT浓度明显升高,5-HT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可以激活血小板。

与非抑郁状态相比,抑郁状态下,血小板活性增强,激活的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和选择素明显增加,血浆中月球蛋白及血小板因子水平明显增加。

这可能是抑郁患者心血管事件增加的原因之一。

SADHART试验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抑郁的患者使用舍曲林5-HT再摄取抑制剂治疗24周后,血浆中月球蛋白和选择素含量下降,血小板活性被抑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d micro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in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white matter.Am J Psychiatry,2004;161:1293-1296.11.Alexopulos GS,Kiosses DN,Choi SJ,et al.Frontal whitematter microstructure and treatment response of late-life depres-sion:a preliminary study.Am J Psychiatry,2002;159: 1929-1935.12.Nobuhara K,Okugawa G,Minami T.Effects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on frontal white matter in late-life depression:a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study.Neuropsychobiology,2004;50:50-53.13.Kalin NH,Davidson RJ.Irwin W.et al.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ies of emotional processing in nor-mal and depressed patients:effects:of venlafaxine.J Clin Ps ychiatry,1997;58(suppl16):32.14.Davidson RJ,Irwin W,Anderle MJ,et al.The neural sub-strates of affective processing in depressed patients treated with venlafaxine.Am J psychiatry,2003;160(1):64.15.Olesena PJ,Nagya Z,Westerberga H,et binedanalysis of DTI and fMRI data reveals a joint maturation of white and grey matter in a fronto-parietal network.Cognitive Brain Research,2003;18:48-57.(收稿日期:2006年5月22日)抑郁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分析①沈 珏 胡兴越② 【摘要】 抑郁与冠心病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抑郁在冠心病的发生、进展和预后方面有不可忽视的负性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抑郁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关于抑郁影响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机制尚未定论,主要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内皮功能不全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减弱有关。

【关键词】 抑郁;冠心病;共病;危险因素;病因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52(2007)02-0082-03 抑郁作为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可并发于许多慢性疾病,也可影响这些疾病的发生、进展和预后。

抑郁与冠心病的联系已受到广泛重视,其对冠心病的发生、进展、预后方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也在不断探讨中。

一、抑郁与冠心病的相互影响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抑郁或抑郁症状与冠心病在病因机制和预后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1〕。

抑郁是影响冠心病发生、进展和预后的负性因素之一。

抑郁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且与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1.冠心病患者较非冠心病患者的抑郁发病率更高在患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的人群中,各种精神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均较健康人群要高,其中包括抑郁。

关于精神心理障碍在X综合症,冠心病和健康对照组中发病率的研究显示:X 综合症和冠心病患者中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抑郁的发病率〔2〕。

2.抑郁对冠心病发病率的影响一项由30个健康机构共同完成的关于精神心理因素和冠心病相互关系的国际性大型研究显示:通过控制年龄、吸烟等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后,伴抑郁或抑郁症状的人群的冠心病发病率增加了3倍〔3〕。

加拿大Nova Scotia省的健康调查项目对1302位年龄大于45岁的抑郁患者进行了关于冠心病发病率的前瞻性研究,经过4年的随访发现: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和传统危险因素后,该人群所有冠脉事件(包括心肌梗塞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是52%,抑郁对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是1.32〔4〕。

抑郁可增加年轻男性心绞痛的发生率。

以健康年轻人群为基础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研究证实:年轻男性获得①②〔第一作者简介〕沈珏(19—),女,浙江长兴人,硕士研究生。

从事抑郁症与冠心病的相关研究。

〔作者工作单位〕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科(杭州,310016)。

较高抑郁得分者更容易罹患临床前期的动脉粥样硬化,而在女性中无明显差异〔5〕。

由此显示在不同年龄阶段,抑郁能使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心源性猝死等发病率提高。

3.抑郁对冠心病死亡率和总死亡率的影响对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抑郁在冠心病的进程和预后中起着负性作用。

澳大利亚的国际心血管研究专家组系统的总结了历年来关于心理因素对冠心病进展和预后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抑郁、社会支持不良、社会孤立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持久的负性作用〔6〕。

二、关于抑郁对冠心病作用的机制分析关于抑郁增加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的可能机制有许多假说,探讨相关机制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目前尚无一种学说或假说得到多数认可。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炎症学说和免疫学说大量研究显示炎症进程可能是抑郁增加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中间因素。

这可能与抑郁时能高表达一些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有关,如hsCRP(高敏C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6)、可的松等,从而介导了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进程和免疫活性改变。

Miller等对抑郁症状和冠心病患者体外炎性刺激后炎症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提示:抑郁症状与体外炎症因子的表达无数量相关性,但能使冠心病对糖皮质激素抑制作用的敏感性增加,从而使机体容易遭受潜伏感染袭击并使炎症过程持续,从而加速了心脏疾病的恶化。

抑郁和敌对情绪可增加健康个体受到细菌脂多糖刺激的风险,促进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敌对情绪可增加IL-1a,IL-8,IL-1β的表达;抑郁增加TNF-a(肿瘤坏死因子a)和IL-8的表达。

这些细胞因子通过单独或协同作用,诱导单核细胞转换为炎症前细胞。

这可能是抑郁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中间原因〔7〕。

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有抑郁症状或较高分值的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hsCRP(C-反应蛋白)水平,高hsCRP水平和高抑郁分值的健康个体在随访中,冠心病的发生率明显提高。

故抑郁增加冠心病发生率可能通过高表达hsCRP水平起作用。

抑郁患者可使IL-6的水平显著提高,并改变其昼夜节律,降低IL-6的生理活性。

这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率提高有关〔8〕。

2.内皮功能不全学说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

这是一个由血小板、白细胞共同介导的一个内皮功能受损的炎症过程。

内皮功能不全可由以下原因单独或共同造成。

(1)动脉内膜厚度和血流改变:伴有抑郁的患者其动脉内膜厚度会增加。

对已确诊冠心病患者,伴抑郁(BEC K抑郁得分≥10分)较不伴抑郁患者,其血流介导的相关扩张明显减弱。

而使用抗抑郁药治疗后可使其改善〔9〕。

(2)血小板活性增加:急性心肌梗塞后伴抑郁患者,其循环中的血小板—白细胞聚集水平提高,血小板的生物活性增加。

血小板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内膜的损伤,并刺激相关因子的释放,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从而在健康人中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生率;在已有冠心病的患者中,促进了症状的进展并增加了死亡率〔10〕。

(3)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减少;抑郁患者内皮功能不全可能与NOS的活性降低有关,从而影响心血管的调节,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提高。

严重抑郁可使脂质过氧化增加,血浆H NE 和ADMA(4甲基-2-NONER AL和不对称的二甲基精氨酸,均为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水平显著升高,血浆NO明显减少,内皮NOS产生减少,从而影响了血管收缩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了血流灌注,加重了内皮损伤,最终增加了冠心病风险〔11〕。

3.自主神经功能减弱学说抑郁可增加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及影响其他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的因子。

在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中有很多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证据:心率加快,心率变异减弱,对心理压力的扩大反应,心室复极的易变性和对心理应激的敏感性增加等〔12〕。

而自主神经功能的减弱被认为是抑郁增加冠心病风险的中间危险因素。

这可能与迷走神经功能的减弱使其无法抵抗交感神经活性,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脏损伤增大有关。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可以用心率变异来衡量。

心率变异(HRV)是指一定时间(通常指24小时)窦性心律快慢的变异情况,受到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的影响。

HRV分析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可重复定量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无创性检查。

有证据显示抑郁患者心率变异减少,故可将心率变异的减少作为冠心病伴抑郁患者死亡的预示因素〔8〕。

另有研究显示抑郁对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是2.8,而去除了心率变异的影响,相对危险度降为2.1。

由此可见相对较低的心率变异可能部分介导了抑郁对急性心肌梗塞后患者的不良影响。

在加利福尼亚等州对心绞痛患者的研究显示:抑郁能使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明显减少,而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无明显影响〔13〕。

4.其他通过对健康年轻人的一个队列研究证实:伴抑郁者凝血因子Ⅶ和Ⅹ表达增高,造成了血液的高凝状态,这可能也与冠心病伴抑郁的不良预后有关。

三、对冠心病伴抑郁患者的干预和治疗目前关于抑郁在增加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研究上还存在着一些矛盾结论:比较著名的冠心病临床试验中显示:抑郁并不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因冠心病所致死亡率,但可增加总的死亡率〔14〕。

尽管如此,抑郁能增加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观点还是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尽管目前关于冠心病的诊疗指南尚未将生物—行为—精神心理等因素列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大量研究结果已将抑郁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地位相当。

所以在冠心病的诊疗过程中,除对传统危险因素的评估和治疗外,对精神心理因素的评估和治疗不容忽视。

目前对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的治疗也开展了不少研究。

但研究结果常有矛盾之处。

从1996~1999年对参加心脏病重塑的个体给予抗抑郁治疗的随访提示SSRIs药物治疗后可明显降低心肌梗塞复发或死亡;而非SSRI药物和非抗抑郁治疗无明显效果〔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