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期末复习整理
环境工程学期末复习完整版
环境工程学期末复习完整版环境工程学期末复习1、水循环分为自然循环和人为循环;水污染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水污染的分类: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污染2、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各种杂质根据其在水中的状态可分为悬浮物质、溶解物质、胶体物质。
物理性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度、透明度;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和电导率等。
化学性指标:pH、碱度、酸度、硬度、各种阳/阴离子、总含盐量和一般有机物质等;各种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等有毒化学指标;DO、COD、BOD、TOD 等氧平衡指标。
生物性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等。
有机物质综合性指标是COD、BOD、OC。
生化需氧量: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分解的有机物由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被氧化分解而无机化,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氧量叫做BOD。
测定步骤,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碳氧化阶段,主要是不含氮有机物的氧化,也含有含氮有机物的氨化,此阶段消耗的氧量称为碳化生化需氧量La或BODu表示。
第二阶段为硝化阶段,所消耗的氧量称为硝化生化需氧量LN或NOD。
生化需氧量的定义中只规定有机物被氧化分解为无机物质,在第一阶段生物氧化中,有机物的C变成CO2,N变成了NH3,他们都已无机化了,因此并不关心NH3继续氧化为NO2-和NO3-,然而对于一般的有机废水,消化过程大约在5-7天甚至10天以后才能显著展开,所以在5d的BOD测定中通常可以避免硝化细菌好氧的干扰。
标准BOD测定为什么选5天?因为5天的BOD消耗值基本达到70%左右,时间再长效果也不显著,而且没有时效性对于大多数有机物而言,生物好氧氧化经过20天大约能完成95~99%,经过5天只完成70%左右。
对于一般的有机废水,硝化过程大约在5~7天甚至10天以后才能显著展开,因此BOD5在的测定通常可以避免硝化细菌好氧的干扰。
K1(T)= K1(20)(1.047)(T-20)La(T)= La(20)(0.02T+0.6)如果同一废水中各种有机物质的相对组成没有变化,则三者之间的相应关系是CODBODOC。
环境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全球环境展望是一份反映全球环境状况的系列报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 .P22.《蒙特利尔议定书》在保护平流层臭氧层目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3.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又进一步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并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
P74.人类的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
P75.人类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三大类,政府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P156.人的行为从另外一个角度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另一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行为。
P167.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指“谁来管理?”和“管理谁?”的问题,是指环境管理活动的参与者或相关方,包括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和公众主体。
P178. 环境管理主体:政府、企业、公众。
管理的具体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物质载体的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等.P299. 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经营,一般应包括制定环境目标、规划,绿色设计,绿色营销,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通过和执行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以及发布企业环境报告书多个方面。
P2110.公众和公众行为是社会的基石,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对象。
P2311.环境管理学的形成p26(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12.环境管理也可以根据“环境社会系”中的物质流划分,分为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四大领域。
从物质流的角度,区域环境是各种环境物质流交流、汇通,融合和转换的场所.P3113.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不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健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与健康复习资料——2012-05一、填空1、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物质和能量上输入输出的平衡。
2、根据污染物质及其形成污染的性质,可以将水污染分成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3、城市环境噪音可分为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和建筑施工噪声四类。
4、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我国淡水资源的总量为2.8亿立方千米,居世界第六位.5、目前认为对机体生命必需的常量元素--是:碳、氧、氮、氢、钙、硫、磷、钠、钾、氯、镁等11种,可占人体固体物质总量的0.01%以上,至于微量元素,人们已知有铁、碘、铜、锰、锌、钴、铬、钼、氟、硅、锡、钒等。
6、听阀是指人听觉器官感觉到的最小声强,正常人对1000—2000HZ声音最敏感,以1000HZ纯音测出正常人耳听阀值为______________帕,以声压级表示为___________德拜。
7、剂量越大,_效应越严重_环境因素的剂量与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的关系称为剂量效应关系。
8、相同剂量的环境因素对_不同的个体_有不同的效应,环境因素的剂量不同时,各种效应的比例相应改变,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9、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方法可分为物理处理法,_物理处理法_和化学处理法_ 生物处理法三大类。
10、最早发现的致癌物是二噁英。
11、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和人的活动(室外污染物)12、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6月5日地球日是每年的4月22日。
13、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污染物质)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到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14、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组成可以分为三个部份:恒定组分、可变组分(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不定组分.根据气温垂直于地球表面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5层:对流层, 平流层,中间层, 热层和电离层。
15、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2.环境司法3.限期治理制度4.环境民事诉讼5.环境行政许可6.环境权7.环境行政诉讼8.“三同时”制度二、填空题1.我国的环境司法活动主要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目前解决环境行政争议的法定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个。
3.承担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4.环境权的权利主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后代人。
4.根据法律规定,环境影响评价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污染环境类犯罪的罪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环境保护法的特点在于其_____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__性。
7.环境行政监察的方式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耕地保护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9.人类环境分为两种,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
10.对在城市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实行由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并公告的制度。
11.《水污染防治法》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水体。
12.我国《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法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法期末复习重点:1.区分何种为原生环境问题,何种为次生环境问题;(1).由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做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环境本身发展演变而引起的。
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有: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区域自然环境质量恶劣所引起的地方病等。
这一类环境问题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且一般不能为所预见和预防。
(2)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做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环境污染是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环境破坏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的。
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
2.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比如:a、酸雨的成因,煤燃烧的能二次污染物,是由于二氧化硫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硫酸而导致的二次污染;b、地球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成分是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c、臭氧层空洞,因为向大气排放大量的氯氟烃类化合物(如制冷剂氟利昂)造成的。
光化学烟雾:属石油类燃烧的二次污染物3.关于5大环境标准(见P119)极其法律意义(P122-P123)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1)、环境质量标准:以维护一定的环境质量,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规定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或因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容许含量。
环境质量标准反映了人群、动植物和生态系统对环境质量的综合要求,也标志着在一定时期国家为控制污染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能达到的水平。
环境质量标准体现环境目标的要求,是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2)、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的限定规定。
(完整word版)环境工程学期末复习汇总1,推荐文档
环境工程学期末复习整理一、填空题生物滤池一般由滤料、池体、池底排水系统、上部布水系统组成。
生物接触氧化法构造:由池体、填料、进水装置、曝气系统组成。
静电除尘四个过程:气体电离、粒子荷电、荷电粒子的迁移与沉积、颗粒的清除。
有机物的厌氧分解过程在微生物学上分为:酸性消化阶段和碱性消化阶段。
湿式除尘应用特别适宜于处理高温、高湿、易燃、易爆的含尘气体。
水和废水的处理工艺:水和药剂的混合、反应以及絮凝体与水的分离。
有机物质综合性指标:化学需氧量、耗氧量、生化需氧量。
物理当量径:自由沉降径,空气动力径,斯托克斯径,分割粒径。
湍流:机械湍流,热力湍流。
微生物:好氧、厌氧、兼性。
1、根据水中之间离子的不同,碱度可分为重碳酸盐碱度、碳酸盐碱度、氢氧化物碱度,通常通过总碱度和酚酞碱度的测定值来计算求的三种碱度的值。
2、废水的可生化性可通过BOD与COD的比值来判断,一般认为,BOD5/COD>0.3,说明废水的可生化性稳定,不5利于利用。
3、水中被取出的杂质按颗粒大小可分为粗大颗粒物质、悬浮物质、胶体物质。
1、水中固体按其溶解性可分为“溶解固体”和“悬浮固体”。
2、水中固体按其挥发行可分为“挥发性固体”和“固定性固体”。
4、普通沉淀池按照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沉淀池的形式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辅流式。
5、水循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种。
6、粗大颗粒物的去除方法多借助物理作用的物理处理方法,如筛滤截留、重力沉降和离心分离等。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将我国地表水按功能高地划分为五类标准,其中集中是生活饮用水水源的一级保护区应符合II类标准,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应符合V 类标准。
8、离子交换法在给水处理中主要用于水质的软化与除盐。
9、在水中溶解物质采用膜分离技术时,扩散渗析的推动力为浓度压,电渗析的推动力为电位差,反渗析的推动力为压力差。
10、采用静态培养法培养细菌,大多数细菌的生长过程都会具有四个明显的生长阶段,即:迟缓期、对数增长期、减速增长期和内源呼吸期。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环境监测2、空白试验3、瞬时水样4.细菌总数5、等效连续声级6、水体自净7、固体废物8、指示生物9、噪声1.环境标准分为。
2.腐殖质的主要成分就是和。
4.大气主要由干结、组成。
5.水质生物监测中,所用的生物群落的命令生物存有和。
6.水中、、和的总和称为总氮。
7.codcr测量时,9.腐殖质的主要成分是和。
11.tsp—12.测定化学需氧量cod时。
加入的重铬酸钾溶液比空白测定时多加了一些,则cod的结果会。
13.和。
14.采集大气中的so2时。
所用的吸收液有和。
15.水的真色就是,表色就是。
17.和形式存在的氮。
18.codcr测量时,终点颜色变化就是由变成。
19.大气主要由干洁、组成。
20、环境监测可以分成、__、_____、四类;21、测定水体中无机物项目时,一般以般以__作为容器;22、污染物步入人体的途径分别为、、_______;23、烟道气测定时,采样点的位置和数目主要根据烟道断面的、、确定;21、测量水样中悬浮物时,所用研磨温度为___;25、偶然误差是由____造成的;26、轻易采样法适用于于27、.从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为了使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要求环境监测数据具有、和可比性。
28、水中溶解氧高于____mg/l时,许多鱼类呼吸困难。
29.环境监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30.在一条垂线上,时,可以设立一点,具体位置在____,当水深______时,应当设立两点,具体位置分别就是_____;31.水样预处理的两个主要目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32.轻易采样法适用于于________且测定方法较灵敏的情况;33.大气采样时,常用的布点方法分别是__、__、、;34.4氨基安替比林是测__________的显色剂,测六价铬的显色剂是_______;35.将14.1500求和至只留存一位小数______;36.土壤样品采集的布点方法有对角线布点法、、______、__、四种。
《环境资源法》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资源法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37)一、单选题1、对环境资源法定义理解错误的是(C)。
A、环境资源法的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自然的关系B、环境资源法所要调整的是人们(包括组织)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C、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环境资源法的定义D、环境资源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规范性文件2、环境资源法的特征不包括(C)。
A、科技性B、综合性C、区域性D、利益共同性3、我国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的宪法是(C)。
A、1945年宪法B、1975年宪法C、19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4、各种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最高立法依据是(A)。
A、宪法B、民法C、环境基本法D、立法法5、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著作是(C)。
A、《增长的极限》B、《只有一个地球》C、《我们共同的未来》D、《寂静的春天》6、与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的是(A)。
A、工业生产布局B、农业生产布局C、资源开发布局D、农业生产布局和资源开发布局7、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B)。
A、中国B、美国C、日本D、德国8、“三同时”制度首创于(B)。
A、美国B、中国C、日本D、英国9、在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许可证是(D)。
A、规划许可证B、开发许可证C、建设许可证D、排污许可证4、在污染控制法中起到支柱作用的制度是(D)。
A、经济刺激制度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C、排污收费制度D、许可证制度10、环保部门对于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行为处以的罚款最高额为:(A)。
A、20万B、50万C、100万D、200万11、能起到正反两面作用的经济刺激制度是(B)。
A、自然保护区制度B、自然资源权属制度C、土地资源管理制度D、自然资源规划制度1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这种许可证的性质是(B)。
环境法学总复习教案
环境法学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2. 掌握环境法的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3. 理解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4. 培养学生对环境法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二、教学内容1. 环境法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环境法的作用与意义3. 环境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4.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5. 环境法的主要制度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法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法律法规、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环境法典型案例,加深对环境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法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问答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四、教学准备1. 教材:环境法学教材或相关资料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环境法知识3. 案例:收集典型的环境法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4. 问答:准备一些关于环境法的问题,用于课堂问答环节五、教学进程1. 导课:简要介绍环境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环境法学的兴趣2. 讲解环境法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明白学习环境法的重要性3. 讲解环境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法知识4. 讲解环境法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了解环境法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5. 讲解环境法的主要制度,让学生了解环境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6.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环境法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7. 分组讨论环境法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9.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环境法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意识10.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巩固所学环境法知识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环境法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能力,以及运用环境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保护法一、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在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变化的现象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评估,提出预防活着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3.无过错责任:是指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只要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即应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4.环境侵权:污染或破坏环境,从而侵害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和环境享受平等民事权益的行为。
5.环境法律关系:是指人们在开发、利用、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改善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为环境法律规范所规定的社会关系,即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关系。
6.排污许可: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许可,是环境保护管理的八项制度之一,是以许可证为载体的,是对排污单位的排污权利进行约束的一种制度。
二、简答题论述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保护优先原则:国家按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要求,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时要把生态和环境保护放在较优先的位置予以考虑和对待。
(2)预防为主原则: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并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积极治理的原则。
(3)综合治理原则:法律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4)公众参与原则:群众参与,依靠群众保护原则。
(5)损害担责原则:任何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损害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2三同时制度(1)一切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2)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开始仅限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企业后来不断扩大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确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项目。
国际环境法期末复习整理版
1、简述国家主权与不损害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原则。
答: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的原则21就规定:"依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具有按照其环境政策开发其资源的主权权利,同时亦负有责任,确保在它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致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或其本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引起损害"。
这就是不损害他国环境与各国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原则。
2、简述国际环境法中的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答:共同但有区别原则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确立的。
在该原则中,"共同的责任"是指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是共同的,而"有区别责任"则是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这种共同责任是有区别的。
3 论述国际环境法的渊源答:国际环境法和国际法的渊源是基本相同的,它们主要由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以及一般法律原则、辅助性渊源和"软法"等共同组成。
国际环境条约是国际环境法的主要渊源,包括多边、双边的条约或协定;国际习惯如"污染者负担"、"环境影响评价"等已经为国际环境法所接受;一般法律原则如"诚信"、"善良"以及"约定必须遵守"等原则都是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国际环境法的辅助性渊源主要有司法判例和公法学家的学说;"软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在国际法领域的一种新现象,它具有灵活性较大,约束力不强的特点。
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包括:(1)国际条约简称条约,包括多边条约和双边条约,在国际环境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际环境法最主要的渊源。
(2)国际习惯由国际法主体(尤其是国家)以类似行为的重复而产生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结果。
国际习惯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各国类似行为的重复(又称“客观要素”),另一个是各国承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表示(又称“主观要素”或“法律确信”)。
环境法期末复习完美总结
第一章、环境资源及环境问题1.概念: 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农村。
2.分类:(1)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及人类活动的关系, 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2)依据组成人类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不同, 将环境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3)依据环境的范围不同将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区域环境。
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等;3.环境问题: 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 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分类:(1)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 分为第一环境原因和第二环境原因:第一: 因自然界自身变化造成的;第二: 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引起;(2)因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不同, 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第二章、环境资源法1.概念: 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调整对象——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环境资源社会关系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 在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生产活动中和以环境为基本生存条件的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类社会关系。
(1)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社会关系;A.客观性;B.经济——环境效益统一性;(2)在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质量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A.主观性;B.环境效益优先性;3.环境资源法的特征:(1)是一般法律规范和法律化的科学技术规范的综合体, 是社会性及科学性高度统一的法律规范;(2)环境资源法律规范具有多层次性和效力的多元性;(3)环境资源法主体承担的违法责任具有多种形式;4.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构成(一)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主体(即环境权利的享有者和环境义务的承担者)分类: (1)生态环境资源法主体: 管理主体和开发主体;(2)污染防治法主体: 管理主体和污染防治主体;特征: (1)具有广泛性: 任何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成为其主体;(2)在环境资源法律关系中, 国家环境资源管理机关是最重要的主体;(3)权利主体及义务主体具有对应性;(二)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内容(指环境资源法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总和)1.环境资源管理主体的权利义务:(1)权利: 环境资源管理规范制定权;环境资源行政处理权;处罚强制权;特别物权;环境司法权;(2)义务: 管理型义务;服务性义务;接受监督的义务;2.环境资源受控主体的权利义务:(1)权利: 参加环境资源管理权;环境使用权;保障权;收益权;申诉和控诉权;(2)义务: 遵守和维护环境资源法律秩序;服从国家环境资源管理;服从制裁;(三)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客体(环境资源主体的权利义务所能实际作用的事物)分类: 环境资源和环境行为特征: (1)环境资源具有强烈的生态性而非经济性;(2)环境行为是环境关系的经常客体;环境资源法的效力体系:(1)宪法;(2)环境资源保护基本法;(3)环境资源保护单行法;(4)环境资源保护法规;(5)环境资源保护部门规章;(6)地方性环境资源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7)环境标准;(8)国际环境资源保护条约;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1.源头控制及全程控制原则(1)源头控制: 指采用技术、工艺、原材料替代、管理、教育等各种方法, 在污染没有产生或形成之前减少污染物的数量和危害;(2)全程控制:指对有可能产生环境危害的行为, 从行为的计划、实施直到行为的后果实行全过程的管理;(3)贯彻实施:把源头控制、全程控制纳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之中;制定专门的源头控制和全程控制的法律;采用经济手段, 贯彻该原则。
环境资源法期末考试复习题
环境资源法1.目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可持续发展。
2.规定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或因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容许含量的环境标准是环境质量标准。
3.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口连续处罚。
4.环境法所要保护的对象是人类环境。
5.根据法律的规定,应当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并逐步开展大气环境质量预报工作的机构是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6.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城市建设规划属于专项规划。
7.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第18条规定,环保专项资金不得用于环境卫生、绿化项目。
8.环境基础标准只有国家级没有地方级。
9.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初报告实行1小时报告制10.《海岛保护法》是我国的自然保护立法。
11.被视为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的“黄金规则”的原则是预防原则。
12.答案:D解析过程:土地复垦的责任原则是谁损毁,谁复垦。
13.最早在环境法中使用“公害〃一词的国家是日本。
14.环境规费的确定以补偿成本为原则。
15.我国《水污染防治法》中的“水污染〃不包括海水。
16.排污者可以申请减缴排污费或者免缴排污费的情形是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17.根据我国环境法的相关规定,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负有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职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8.1954年《宪法》中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19.环境法是结合并体现自然生态规律的人类意志。
20.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为世界各国的环境政策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即可持续发展。
21.在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实行的收费制度有环境费、环境税、生态补偿金。
22.推荐性的环境标准有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
资源与环境法学期末复习题(学生版)
资源与环境法学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文件是()。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C.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D.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的基石是()。
A.宪法B.环境保护综合性立法C.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D.环境标准3.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的核心部分()。
A.宪法B.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C.环境保护综合性立法D.环境标准4.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第一部有关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文件是()。
A.《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B.《环境影响评价法》C.《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D.《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5.首次确立了公众参与原则, 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决策的法律是( )。
A.《环境保护法》B.《环境影响评价法》C.《大气污染防治法》D.《行政许可法》6.环境权的主体是()。
A.动物B.植物C.人D.生物7.环境行政合同一般都采用()的形式。
A.字条B.书信C.书面D.口头8.以下哪一项是按照规划的法定效力划分的()。
A.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规规划B.强制性规划和指导性规划C.污染控制规划、国民经济整体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D.强制性规划、国民经济整体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9.以下哪一项是按照规划的时间期限划分的()。
A.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规规划B.强制性规划和指导性规划。
C.污染控制规划、国民经济整体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D.强制性规划、国民经济整体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10.以下哪一项是按照规划的性质划分的()。
A.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规规划B.强制性规划和指导性规划。
C.污染控制规划、国民经济整体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D.强制性规划、国民经济整体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11.以下属于预防性控制制度的是()。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四、论述题(13分)《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法期末复习整理题型:单选、判断改错、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根据郭少华老师串讲整理:串讲1.环境法关注的是环境问题(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环境问题(天灾:地震)、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原因):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概念)——环境法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是第二环境问题2.环境法概念(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中间……的环境资源社会关系)、内容3.调整对象: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中间所形成的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关系(特点: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避免:环境经济效益优先性)、污染防止法律关系(特点:主观性;环境效益优先性)——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重要地方4.环境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客体(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行为)、内容(环境权内容:环境资源使用权:如采光权;环境信息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环境侵害请求救济权)5.环境法体系:依据效力级别的高低进行分类——组成独立的法律部门:独立性在于环境法有独立的调整对象: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环境法有自己的调整方法;环境法有自身的任务和目标:保障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法有自己的特征:1.综合性:调整方法多样性、调整对象的多样性、责任形式的多样性(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2.科技性:体现在环境标准、生态基本规律;3.公益性;4.反证:各国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环境法体系6.第三章:环境法价值定位(1)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现在的价值观:在环境法中体现为环境法的价值目标:可持续发展——1987前挪威首相布伦特朗夫人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发展又不对后代发展的可能性造成影响和破坏的发展观——协调代际发展观: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动物权利论、生态公平主义(2)环境法的目的性价值(立法目的:一元论:把人群健康作为环境法的唯一目的:如日本93年环境法;二元论:既保障人群健康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如我国)和工具性价值(基本原则:四原则概念、意义、贯彻实施)7.环境权:(1)公民环境权的概念、具体内容(环境资源使用权、环境信息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环境侵害请求救济权)(2)国家环境权的概念、准司法行为(环境行政调解——与环境责任、诉讼相联系)、环境行政合同8.第八章和第九章——特别重要:民事责任制度、诉讼制度Eg:排污企业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我国的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污染或破坏环境的行为存在、损害事实的存在、因果关系的存在、不考虑主观上的过错)——无过错原则的概念、类型和例外行政责任:行政制裁(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者的区别:主体、制裁对象、制裁方式)环境纠纷解决制度:民事诉讼(特点:1.诉讼主体的拓展:任何人都可以提起环境诉讼;2.因果关系的推定:如间接反证、举证责任转移和倒置(注意此时原告的举证责任),其目的为了使得受害人获得救济;3.诉讼时效的延长:环境侵权的诉讼时效是3年)和行政诉讼(和国家环境权中的环境行政司法的行政调解相结合:eg:排污企业造成农民庄稼减产,农民向环保部门申请进行纠纷处理,环保部门对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认定,如果当事人不服的,不能提起环境行政诉讼,只能由受害者一方另案提起环境行政诉讼)1、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因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不同,分为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
因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
2、第一环境问题:因自然界自身变化而造成和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冰川运动等。
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法重点研究的环境问题):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不恰当地开发利用环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3、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自然环境破坏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量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使得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增殖能力受到破坏的现象。
4、环境法: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内容:环境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因人类——环境关系而产生的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环境法要实现协调人类——环境关系的目标,只有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通过调整环境资源社会关系才能完成;环境法是建立和维护环境资源法律秩序的主要依据。
5、调整对象: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中间所形成的环境资源社会关系:(一)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社会关系(客观性、经济与环境效益统一性);(二)在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质量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主观性、环境效益优先性)——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重要地方。
6、环境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管理主体—能够代表国家行使其环境资源保护职能的各种国家机关;受制主体—包括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客体(环境资源、环境行为);内容。
7、环境法效力体系:宪法、环境资源保护基本法、环境资源保护单行法、环境资源保护法规、环境资源保护部门规章、地方性环境资源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环境标准、国际环境资源保护条例。
8、环境法的地位:环境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1)环境法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环境资源社会关系;2)环境资源法有自己的调整方法;3)环境资源法有自己特殊的任务和目的—保障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4)环境资源法有自己的特征—综合性(调整方法多样性、调整对象多样性、责任形式多样性);科技性(体现在环境标准、生态基本规律);公益性。
5)环境资源法有独立的法律体系。
9、环境法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动物权利论、生态公平主义。
立法目的:一元论—把人群健康作为环境法的唯一目的;二元论—既保障人群健康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环境资源法的立法目的应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10、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①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资源法目的必要性:环境资源法的立法目的应该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②概念: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尊重、实现和维护自然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包括如下特性: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需求性1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源头控制与全程控制原则;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风险预防原则;环境民主原则(公民参与原则)。
一、源头控制与全程控制原则:①概念:源头控制是指采用技术、工艺、原材料替代、管理、教育等各种方法,在污染没有产生或形成之前减少污染物的数量和危害。
全程控制是指对有可能产生环境危害的行为,从行为的计划、实施直到行为的后果实行全过程的管理。
②贯彻A.把源头控制、全程控制纳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之中;B.制定专门的源头控制和全程控制的法律;C.采用经济手段,贯彻该原则。
二、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①概念:是指在生产和其他活动中造成环境资源污染和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应承担治理污染、恢复生态环境的责任。
②现实意义:A.有利于单位和个人积极防治环境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有关问题;B.有利于环境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和保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③原则的贯彻:A.实行环境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B.加强对承包经营活动的环境资源管理;C.制定并实施环境资源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态标准和开发活动规程,建立健全环境资源评估和监测管理制度;D.建立和健全排污申报登记许可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破坏环境资源补偿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现场检查制度、“三同时”制度等有关制度,加强对排污制度和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活动的监管。
三、风险预防原则:①概念:是指在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采取可能的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在遇到严重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不能以缺乏科学充分确定证据为理由,延迟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环境恶化。
②意义:A.风险预防原则,有利于以有限的资金来有效防止对环境资源的污染和破坏;B.实行风险预防原则,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C.实行风险预防原则,有利于使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由消极、被动转为积极主动,对环境资源的污染和破坏进行积极的防治。
③贯彻:A.全面规划;B.合理布局;C.制定和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资源管理制度;D.加强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
四、环境民主原则:①概念:是指在环境资源保护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享有保护环境资源的权利,同时也负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都有平等地参与环境资源保护事业、参与环境决策的权利。
②意义:A.实行环境民主制度,有利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参与环境资源保护工作;B.环境民主可以加强对政府的环境资源决策进行监督;C.公众往往拥有对环境资源的一些独特的经验和知识。
③贯彻:A.尊重和维护公民的环境权,参与环境管理权,扩大和保障环境资源诉权,依法处理各种侵犯环境资源权利的行为;B.增加环境资源管理和执法的透明度,决策公开化,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C.成立民间环境资源保护社会团体;D.召开多种形式的论证会。
12、公民环境权:一、环境使用权是环境利用人依法对环境容量资源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特性:1、环境使用权是一种用益物权2.环境使用权的主体是一般民事主体3.环境使用权的客体是环境资源整体4.环境使用权的取得方式有两种,即无偿取得和有偿取得5.环境使用权保护的目的是保持环境资源的再生或更新能力二、环境保护相邻权是指基于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而发生的一定范围内的相邻关系,是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具体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相应义务。
特点:1.相邻范围扩大2.内容广泛性3.客体生态性4.利益多元性5.权利复合性。
对主体的限制:1、应有的注意义务。
所谓应有的注意义务,是指环境保护相邻关系的主体有义务采取一切应有的措施,以防止域外环境污染而侵害其他相邻权的主体,以及在发生污染时采取必要的规避措施,清除、治理污染,以减小损害。
2、权利滥用的禁止。
主体权利的扩大:环境保护相邻权的设定,从权利角度来看,是对相邻关系主体权利的扩大,主要有:1、请求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权2、停止请求权3、环境保护自卫权。
环境保护自卫权,是法律允许公民采取的一种自力救济方式。
三、环境人格权1、环境人格权是以环境资源为媒介的人,以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为基础的身心健康权,是一项社会性私权。
2、通过确定环境侵权行为及其设立相应的救济措施予以保护3、性质:普遍性;概括性;专属性;法定性13、国家环境权:环境资源管理权是指国家环境资源管理职能部门依法行使的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预测、决策、组织、指挥、监督等诸权力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