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的理论探讨
用经典社会分层理论研究中国贫富差距现象
用经典社会分层理论研究中国贫富差距现象【摘要】本文通过运用经典社会分层理论,分析了中国贫富差距现象。
在首先概述了经典社会分层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韦伯的阶层理论和杜尔凯姆的功能主义理论,然后探讨了这些理论对中国贫富差距的影响和启示。
在最后的分析部分,详细分析了中国贫富差距现象,并探讨了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和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中国贫富差距现象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贫富差距的根源和演变,并为未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典社会分层理论、中国贫富差距、马克思主义、韦伯、杜尔凯姆、功能主义、阶层理论、启示、研究建议、社会学。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加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还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深入研究中国贫富差距现象,探索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至关重要。
经典社会分层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理解贫富差距现象。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对贫富差距的影响,韦伯的阶层理论关注社会地位和权力对贫富差距的影响,杜尔凯姆的功能主义理论则从社会功能和结构的角度分析贫富差距。
通过对这些经典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贫富差距现象,并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社会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问题提出贫富差距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也逐渐显露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释和探讨中国贫富差距现象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经典社会分层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贫富差距的形成原因和社会机制。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韦伯的阶层理论和杜尔凯姆的功能主义理论的分析,探讨这些经典理论如何解释和分析中国贫富差距现象。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探讨高校贫困生工作对策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探讨高校贫困生工作对策【摘要】本文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讨了高校贫困生工作对策。
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对高校贫困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生理需求满足和提升安全需求满足的对策建议。
针对生理需求,建议增加贫困生的食宿补助,提供营养餐饮和住宿条件改善;对安全需求,则建议加强社会保障和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结合理论和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贫困生提供更好的工作对策,从而有效帮助他们克服困境,实现自我发展和人生价值。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理论、高校贫困生、工作对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提升、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贫困生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生活困难、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保障。
这些贫困生常常面临着生活拮据、学业压力大等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他们的困境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贫困生问题的新视角。
通过对高校贫困生的研究和分析,结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工作对策,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
本文将通过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概述和高校贫困生现状的分析,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工作对策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身发展和成长。
1.2 研究意义高校贫困生是当前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压力。
通过对马斯洛需求理论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高校贫困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在当前社会中,关注高校贫困生的工作对策,不仅有助于提高这部分人群的生存和发展水平,也有助于社会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谭诗斌荆州扶贫信息网来源日期:2003-10-30 本站发布时间:2005-12-15 14:44:51 阅读量:820 次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
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
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
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
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
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 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
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
关于“贫”,《说文》释义:“贫,财分少也。
”《广韵真韵》曰:“贫,乏也,少也。
”关于穷”,《广雅释诂四》释义:“穷,贫也。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揭示贫困产生的根源,并探讨如何解决贫困问题。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贫困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富人和穷人的财富差距越来越大,穷人无法从劳动中获得足够的报酬,导致贫困问题的存在。
这种贫困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产物,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无关。
马克思将贫困分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平均水平而言,个体的收入和财富较低;绝对贫困则是指个体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包括食物、住房、医疗等方面的贫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是绝对贫困的主要形式,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劳动力价值的剥夺,使得劳动者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的根源在于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配问题。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与工资之间的差额,也是资本家从劳动者身上获取的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并支配着剩余价值,而劳动者只能获得微薄的工资收入。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富人与穷人之间的财富差距。
马克思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贫困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剩余价值由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和分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消除了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配问题,贫困问题也将得到根本解决。
时至今日,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过渡时期或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包括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腐败、经济落后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贫困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贫困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仍然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贫困问题愈发严重。
我们需要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贫困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提醒我们,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研究述评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研究述评引言贫困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贫困代际传递”理论则是近年来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研究关于贫困问题的热点。
该理论认为,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代际传递的,父母的贫困状态会影响到子女,甚至延续到孙辈,形成一种代际贫困循环。
本文将对“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述评,探讨该理论的内涵、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的内涵“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是指贫困往往会在不同的代际间传递和延续。
父母的贫困会对子女产生直接影响。
父母经济条件的拮据会影响他们提供给子女的资源,包括教育、医疗和生活条件等,从而影响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贫困也可能通过社会结构和制度的不平等传递给下一代。
父母贫困可能导致子女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从而使得子女在成年后也难以摆脱贫困状态。
最终,这种代际传递可能导致贫困状态延续到孙辈,形成一个贫困循环。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的提出,对我们认识贫困问题的机制和特点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它揭示了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结构和制度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去解决。
当前,“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的研究日渐活跃。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探讨着这一理论。
在学术界,不少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验证了“贫困代际传递”的存在和影响,这些研究为我们对贫困问题的认识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证据。
不少政策研究和社会实践也开始关注“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试图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去解决贫困问题。
这些努力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贫困问题的认识,推动社会对此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
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描述和验证,缺乏对其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
现有研究较少对“贫困代际传递”现象进行跨国比较和考察,如何不同社会结构和政策制度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最终,现有研究也较少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提出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具体办法,如何打破代际贫困循环,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研究述评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研究述评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从一代传递到另一代的现象。
贫困代际传递是贫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也是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治的难题。
近年来,学者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上都对贫困代际传递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
贫困代际传递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贫困代际传递机制、贫困代际传递对策和贫困代际传递的测量方法三个方面。
一、贫困代际传递机制贫困代际传递机制是指在贫困代际传递中,贫困的产生、发展、传递的根本原因。
研究表明,贫困代际传递机制是多方面、多因素的,其原因包括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就业因素以及社会保障因素等。
家庭因素是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父母的贫困,他们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这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水平,使他们更难摆脱贫困。
此外,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不稳定,缺乏对子女的经济支持,从而对子女的教育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就业因素也是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贫困家庭由于年龄、健康、技能等问题,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导致他们无法改善经济状况。
另外,传统歧视和地理限制也会使贫困家庭难以获得有吸引力的工作机会。
社会保障因素是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贫困家庭难以获得住房、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保障,从而使他们更难脱贫。
同时,缺乏社会保障制度也会使贫困家庭领取的救济金和政策扶持不到位,无法显著改善他们的生活。
为了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提出有效的对策。
这些对策涵盖了多方面的因素,具体包括提供更好的教育、加强家庭支持、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等。
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是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政府应该提高教育投资的比例,增加教育经费开支,从而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促进儿童教育水平的提高。
此外,可以适当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补贴,鼓励家庭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
加强家庭支持也是解决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策略之一。
贫困问题辩论辩题
贫困问题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贫困问题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挑战,需要采取积极措施解决。
首先,贫困问题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贫困人口面临生活困境,缺乏基本的生活需求和教育机会,这会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增加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例如,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可能面临违法犯罪的诱惑,从而给社会治安带来威胁。
因此,解决贫困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次,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贫困人口缺乏经济资源和机会,无法参与到经济活动中,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益的降低。
相反,通过解决贫困问题,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激发潜在的经济增长动力。
正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贫穷是财富的浪费。
”只有通过解决贫困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解决贫困问题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人权的重要途径。
每个人都有享受基本权利和机会的权利,贫困问题的存在会剥夺一部分人的这些权利。
正如尼尔·阿姆斯特朗·泰森所说,“贫困是对人类尊严的侵犯。
”解决贫困问题,不仅是对贫困人口的关怀和尊重,也是对整个社会公平的体现。
综上所述,贫困问题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权保障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积极采取措施,如加大投入、推动教育发展、促进就业等,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反方辩手观点,贫困问题是个体责任,不应过度依赖政府干预。
首先,贫困问题主要是由个人的能力和选择决定的。
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和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
贫困人口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积极寻找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就有可能摆脱贫困。
因此,贫困问题应该由个体自身负责,而不是过度依赖政府的干预。
其次,政府过度干预可能导致经济失衡和资源浪费。
政府对贫困问题的干预往往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和资源调配,这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和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同时,政府的干预也可能扭曲市场机制,阻碍经济的自由发展。
正如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所说,“政府的干预往往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之一,他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许多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以延续马克思的思想,继续探讨当代贫困问题。
一、马克思的贫困理论1. 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剥削机制,导致了贫困问题的产生和加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据了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而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所需。
由于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他们可以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将其转化为利润,而工人得到的报酬则往往远远低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2. 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些经济危机往往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工人的收入减少,从而加剧了贫困问题。
在经济危机期间,资本家往往会通过裁员、减薪等手段来维持自己的利润率,而工人则面临失业和生活困难,由此产生了更多的贫困群体。
3. 消费主义导致浪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消费主义的风气,人们追求奢侈品和过度消费,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消费主义也导致了社会贫困问题的加剧,因为大量的财富被用于奢侈品和过度消费,而无法有效地用于解决贫困问题。
虽然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机制的分析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贫富差距依然十分明显,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依然存在,导致了社会贫困现象的不断加剧。
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和思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探索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对于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分析也有当代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经济危机依然时有发生,而且往往会引发失业率的上升,工人收入的减少,从而加剧了贫困问题。
政府和社会应该在经济危机期间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工人的权益,缓解社会贫困的压力。
3. 环境和资源的浪费马克思对消费主义的分析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贫困概念的三维要素——贫困理论探讨之二.
贫困概念的三维要素——贫困理论探讨之二《脱贫与致富》2003年第七期刊发的《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一文,介绍了国际社会和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经典解释或权威定义。
如果对这些经典释义作进一步抽象分析,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关于贫困概念的定义至少包括三组基本要素(或称三维要素):贫困主体、贫困客体和贫困尺度。
例如,斯密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对贫富概念的定义是:“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在什么程度上享有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
”在这句话中,“一个人”是主体;“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是客体;“什么程度”是尺度。
再例如,朗特里将贫困概念定义为:“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仅仅维持家庭成员生理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开支。
”在这一定义中,“家庭”是贫困主体;“收入”是贫困客体;“维持家庭成员生理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开支”是贫困尺度。
还例如,英国社会学家皮特?汤森将贫困定义为:一个人缺乏参与社会惯例或社会所广泛认同的活动和享受普通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资源。
在这一定义中,“一个人”是贫困主体;“资源”是贫困客体;“社会惯例、社会广泛认同、普通生活水平”是贫困尺度。
本文认为,贫困主体、贫困客体和贫困尺度是构成贫困概念必不可少的三维基本要素,是贫困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范畴。
下面,先对贫困主体、贫困客体和贫困尺度的涵义进行分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探讨贫困概念的一般涵义。
一、贫困主体(一)贫困主体的涵义"主体”一词是从哲学范畴引用而来,它是指有意识、意志和实践能力的人。
社会是由有意识、有意志、有自已目的的人组成的。
因此,具有一定地域空间和一定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也是主体。
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存在。
既然是社会现象或社会存在,那么就必然与人有关。
因此,谈到贫困,不可能没有主体。
不难理解,所谓贫困,实际上是指人的贫困或由人组成的社会实体的贫困。
如穷人、贫困家庭、贫困群体、贫困阶层、贫困乡村、贫困地区、贫穷国家等等,这些都属于贫困概念中的主体要素。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在我们指出了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的重要性。
接着在分别对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的概述、贫困的根源分析、当代贫困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们总结出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贫困问题在现实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并在当代社会中找到应对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当代启示、根源分析、当代贫困问题、社会挑战、应对措施。
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揭示了贫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贫困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贫困并非是个体能力不足或个人努力不够导致的,而是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以及剥削制度密切相关的。
贫困的产生和存在与生产关系、分配关系、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是复杂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代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当代社会,贫困问题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解决贫困问题需要深刻理解和分析背后的社会根源,需要从制度、政策、制度等方面入手,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代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概述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深刻分析和解释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贫困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由于被剥削而陷入贫困,资本家阶级则通过剥削工人来获取利润,导致贫富分化加剧。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研究述评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研究述评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状态在不同代际之间的传递现象。
该现象认为贫困家庭的子女更有可能成为贫困人群,形成“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对个体和家庭造成不利影响,也对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和探讨意义重大。
本文将对“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述评。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理论。
在国外,美国学者法米利亚(Famiglietti, 1993)最早提出了“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认为父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对子女的发展和未来贫困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在国内,学者们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如刘剑华(2003)认为,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是由家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传承所导致的;赵玮(2012)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代际传递的心理机制。
这些研究为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存在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贫困代际传递并非简单的经济传承,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成因涉及到家庭结构、教育资源、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家庭结构方面,研究发现,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更容易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在教育资源方面,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由于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从而难以脱离贫困状态。
在社会环境方面,贫困家庭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往往充满了负面影响,缺乏正面引导和激励,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贫困的影响。
要想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消除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
政府在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政策手段,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改善贫困家庭子女的生存环境和成长条件;政府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权益,减少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谭诗斌荆州扶贫信息网来源日期:2003-10-30本站发布时间:2005-12-15 14:44:51阅读量:820次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
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
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
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
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
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
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
关于“贫”,《说文》释义:“贫,财分少也。
”《广韵·真韵》曰:“贫,乏也,少也。
”关于“穷”,《广雅·释诂四》释义:“穷,贫也。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作为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的贫困理论不仅解释了贫困的根源和本质,还对当代社会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启示。
在当今社会,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理解和借鉴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我们解决当代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贫困是一种经济系统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是由于生产关系的不平等和剥削所致。
资本家以私有制手段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只能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财富,从而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导致贫困问题逐渐严重化。
这一理论对当今社会同样具有启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平等依然导致了贫困问题的存在。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
马克思强调了贫困对人的全面影响。
除了经济上的贫困,他还关注了贫困对人的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贫困不仅使人陷入物质困境,更重要的是剥夺了人的尊严和自由。
贫困者因为缺乏物质基础,无法获得教育、医疗等基本权利,使得他们陷入社会边缘和无助的境地。
这种社会排斥和边缘化会严重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地位,导致了贫困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也给我们当代社会提出了一些警示,即解决贫困问题不仅要关注经济层面,还需要从社会和心理层面给予帮助。
我们需要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为贫困者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从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困境。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也强调了社会组织对贫困问题的影响。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使得社会结构呈现出分化和冲突,贫困问题的根源正是源自于这种社会结构的不公平。
他主张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生产关系,从而实现对贫困问题的根本解决。
这一观点对当代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即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对贫困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倡导更多的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为解决贫困问题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
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
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
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
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
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
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
关于“贫”,《说文》释义:“贫,财分少也。
”《广韵·真韵》曰:“贫,乏也,少也。
”关于“穷”,《广雅·释诂四》释义:“穷,贫也。
”也就是说,“贫”与“穷”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缺乏财物。
但“贫”与“穷”有量或程度方面的差别。
探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
探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摘要:马克思主义反贫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政策制度的角度剖析无产阶级贫困的理论,是对贫困阶级化的理论分析,追述并揭示贫困根源的理论。
探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有助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略、总体格局、实践路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马克思反贫困脱贫攻坚(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反贫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政策制度的角度剖析无产阶级贫困的理论,是对贫困阶级化的理论分析,追述并揭示贫困根源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的理论逻辑是趋于异化劳动转入雇佣劳动。
在马克思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指出:“在社会的增长状态中,工人的毁灭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的产物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
就是说,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
”1所以,马克思对贫困的根源性的理解及阐释,是以人类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角度对贫困根源进行剖析,通过对社会的变革,把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模式下所遭受到的各种异化、剥削以及奴役中解脱出来,以求得到人类本质属性的回归。
但又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别,以及各个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导致形成贫困的因素、实质和表象也不尽相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贫困的根源性问题来自于资本主义模式下的劳动异化。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贫困思想,在国家政治法律层面寻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时德国社会存在严重的贫困问题,使马克思摒弃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正式开启关于贫困问题的探讨。
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黑格尔将贫困的产生简单地归咎于市民社会中偶然的、自然界的、外部的因素,是逻辑范畴各个环节的理性演绎,而非对市民社会和物质世界的实践批判。
这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思想、探究普鲁士封建社会的贫困问题提供了理论范畴和现实主题。
贫困问题是不是辩论辩题?
贫困问题是不是辩论辩题?正方,贫困问题是辩论辩题。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口。
因此,贫困问题绝对是一个值得辩论的辩题。
首先,贫困问题涉及到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利,这是一个道德和伦理层面的问题。
正如著名的人权倡导者尼尔斯·博尔哈说过,“贫困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这句话表明了贫困问题是人为造成的,需要人类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其次,贫困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贫困地区的居民缺乏教育、医疗等基本服务,导致他们无法融入经济发展的主流,造成了经济资源的浪费。
而且,贫困地区的居民无法享受到公平的机会,这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库特·沃尔德海姆所说,“贫困不仅是一种侵犯人权的行为,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浪费和破坏。
”。
最后,贫困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贫困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发达国家。
全球化的影响使得贫困问题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
因此,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协调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
正如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所说,“贫困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的问题。
”。
综上所述,贫困问题绝对是一个值得辩论的辩题,因为它涉及到道德、经济和全球合作等多个方面。
反方,贫困问题不是辩论辩题。
贫困问题虽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并不适合作为辩论辩题。
首先,贫困问题是一个人道主义问题,而不是一个需要争论的话题。
贫困地区的居民需要的是帮助和支持,而不是我们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辩论。
其次,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
即使我们进行辩论,也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因为贫困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解决起来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合作。
因此,辩论并不能解决贫困问题,反而可能会让人们对问题的复杂性产生误解。
最后,贫困问题是一个需要行动的问题,而不是需要争论的问题。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说过,“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许多有关贫困的理论和观点。
他的贫困理论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和当代启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马克思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认为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不平等的结果。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的财富和资源,大多数人则陷入贫困和困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却占有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导致了贫困的持续存在。
当代启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虽然是在19世纪提出的,但是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前,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甚至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形式。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提醒我们,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社会阶级不平等的结果。
在当代社会,尽管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贫富分化依然存在,贫困问题依然严重。
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和研究贫困问题,探讨贫困问题的根源和原因。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提醒我们,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消除剥削制度和私有制。
在当代社会,贫困问题不仅仅是由于生产力不足所导致的,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所导致的。
只有通过改革社会制度,消除剥削和私有制,才能根本解决贫困问题。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贫困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在当前社会,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很多贫困群体依然处于生存的边缘。
我们需要关注贫困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加强对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中贫富差距的产生和扩大的根源,并寻求解决贫困问题的办法。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剥削劳动力,通过剩余价值的榨取来获取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获取了大部分的 wealth,而劳动者却只能得到微薄的 wages。
这种剥削劳动的本质使得贫富差距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日益扩大,穷人越来越贫困,rich人越来越富有。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着劳动力商品化的问题。
在这种制度下,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可以被购买和出售。
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资本家会尽量压低劳动力的价格,使得工人处于贫困的境地。
劳动力商品化也导致无业者的存在,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劳动力能力的人才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找到工作。
马克思还关注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社会结构问题。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由两个对立的阶级组成:bourgeoisie(资产阶级)和proletariat(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通过垄断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控制,掌握了社会的资源和财富,而无产阶级则被压迫和剥削。
这种对立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的存在。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当代社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意识到贫困问题的存在,并深入了解其根源。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我们才能找到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我们应该重视劳动力的价值,并寻求提高劳动力的定价和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我们还需要关注社会的结构问题,努力消除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虽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过于强调经济因素的作用,忽视了其他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对贫困问题的影响。
贫困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多个方面。
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取多种手段和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st.把贫困归咎于资源状况先天性恶劣,由于土地资 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不足、资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贫 困。 2nd.贫困是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使然,由于 资金缺乏、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严重落 后导致贫困。
宁夏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 宁夏煤炭具有分布广、品种全、 煤质好、埋藏浅等特点,且构 造简单,易于开采。 • 宁夏石膏储量居中国首位,且 分布广,矿床厚,便于机械开 采。 • 宁夏土特产品很多,其中枸杞、 甘草、贺兰石、滩羊二毛皮、 发菜最为著名,被称为“红黄 蓝白黑”宁夏五宝。
(1)贫困者每一种行为方式中,都存在一定的合理 依据,但同时这种行为又对于他们的贫困产生了 影响。 (2)每一个环节(短缺要素配置、人力资本运行、 家庭内部代际交换等)上的行为理性积淀,客观 上却导致了小农总体行为的非理性。
每一种解释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但每一种视 角都或多或少的只重视了贫困原因的一些方面而忽 视了另一些方面。 贫困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我们必须借
3.瓦伦丁:情境适应理论
a.穷人的生存理性:贫困是适应环境的 一种无奈之举。如果环境改变,他们可 以有新的选择,而放弃贫困。
b.贫困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价值观 念对贫困环境的麻木适应。
4.社会排斥理论 (1)欧洲委员会折中的定义:对基于公民资格权利 主要是社会权利的否定,或者这些权利未充分实 现。 (2)主要内容和类型: a.经济排斥:三个指标:劳动力市场排斥、收入贫 穷、消费市场排斥 b.政治排斥 c.社会关系排斥或社会孤立 e.文化排斥 f. 福利制度排斥
鉴各种理论的合理解释,综合全面地判 断与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反贫困措施。
谢谢聆听
Thank You
2.系统贫困观
(1)把贫困看成是诸多因素系统运行的结果。
(2)贫困的根源是由“陷阱-隔离-均衡”所构成的一个 低层次的、低效率的、无序的、稳定型的区域经济社会 运转体系。
(3)本质:区域社会在能动机制、资源基础、求变能 力之间的互动作用——为能参与整个外部区域的经济全 面增长和社会持久进步进程。
3.贫困发生学
( 3 ) 制度造成贫困(制度)
主要以马克思的观点为代表。马克思认为,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不平 等占有。只有通过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才能最终解决贫困问题。
(4 )贫困(相对贫困)是社会的需要 (角色) a.以功能主义贫困观为基本视角,认为贫困乃社会功能 之需要,对社会整体的运行和发展起到了某种积极的 作用。 b.为了吸引天赋高者去占领重要的社会位置,就必须赋 予这些位置以较高的报酬;那些对实现社会主导价值 目标的重要程度不高的职位,相应的得到的社会报酬 也较低。
二、贫困的社会学解释
1.结构贫困论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 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括社会组 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子 结构/
社会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地位、(群体)
a.冲突学派:群体间利益的争夺(权力和资源)是 遭遇不平等和贫困现象的根源。 b1.每个群体为自己争夺资源—资源稀缺—不同群 体间利益的不平等/ b2.资源相对稀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社会资 源)利益群体格局分化利益冲突
三、我国学者的贡献
1.素质贫困论
(1)贫困的本质规定是人的素质差。 (2)现实基础:中国的贫困地区存在着令人震惊的富饶 的自然资源——令人震惊的贫穷的矛盾现实。 (3)人的素质差:人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素质(风险 承受能力、独立性与主动性、思想、精神状况)。
一个温州商人成功的22条因素
• 1.坚持看CCTV-1新闻联播。 • 2.不要轻易相信合约或合同。 • 3.你自己必须守信,一诺千斤,但对不守 信的人例外! • 4.不要先期投入太多,给自己留够底牌。 • 5.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 6.不要太在乎金钱与利益得失。 • 7.总结别人的成败得失,但国外的案例你 可以不用理会。 • 8. …………
•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校,如果不拿 钱,即便学校守在家门口也不能入学。 • 二是高考录取制度存在问题。现在的招生制度并非凭分数择优录取,而是给各地方发放名 额,在分配名额时,又不考虑人口和生源多少。 • 三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问题。以河南为例,全国每1000万人拥有普通高校14.22 所,河南却不到9所;全国本科与专科在校生之比为6:4,而河南仅为4.5:5.5,本科在校 生,同全国差距甚大。
(2)社会政策制造贫困(地位)
Alcock,P.:因为政策行为随时准备或时刻能够左右社 会结构。 奥科克:从政策决定问题的意义上来看,贫困的 界定通常取决于应对贫困的各项政策。
具体而言,政策本身的不公平、政策价值导向的 偏差、或政策操作的扭曲,都将引起不平等进而 导致贫困。
政策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2.文化贫困论
意义:贫困文化的构筑实现了一次解释框架的
转变,即从结构解释转向了文化解释。
社会资本缺乏
社会边缘亚文化
贫困代际传递
(1)文化资本的缺乏
a.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既指由人们长期内化的 禀性和才能构成的生存心态,也指那些已经物化 的文化财产。
b.穷人在文化资本的层面上都是匮乏而不入主流的。
(2)贫困文化 a.刘易斯--“贫困文化”概念: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模型的标签, 是一个拥有自己的结构与理性的社会亚文化。 b.贫困亚文化的存在理由:一方面是穷人在社会强加的价值 规范下的不得已选择;另一方面,部分穷人心甘情愿地生活 于自己的文化圈/ (3)贫困传递 哈瑞顿--“他们一旦投入卑微父母的怀抱,进入一个落后的 国家或社区,选择一个错误的工作场所,一个被歧视的种族, 或误入一个伦理环境,就只能耳濡目染,成为那种环境中赞 美的道德和意志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