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

合集下载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材料:《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2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材料:《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2

第八单元泌尿系统疾病一、A11、慢性肾盂肾炎时,肾小管内特征性的管型是:A、胶样管型B、透明管型C、细胞管型D、颗粒管型E、色素管型2、IgA肾病的最显著的特点是:A、系膜区IgA和C3沉积B、复发性血尿C、弥漫性系膜增生D、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E、呈膜性肾炎病变3、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电镜下特征性病变是:A、系膜细胞增生B、系膜内见致密沉积物C、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融合D、肾小球基底膜增厚E、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上皮细胞下见致密沉积物4、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增生的细胞主要是:A、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B、壁层上皮细胞C、脏层上皮细胞D、系膜细胞E、以上都不是5、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的肉眼病变是:A、大红肾B、大白肾C、多囊肾D、固缩肾E、分叶状肾6、慢性肾盂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呈颗粒性固缩肾B、肾间质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C、肾小球纤维化D、肾小动脉壁常有纤维素样坏死E、肾脏有凹陷性瘢痕,肾盂肾盏变形7、晚期慢性肾小球肾炎最主要的改变是:A、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B、肾小球萎缩C、肾小球节段性玻璃样变D、肾小球肥大E、脏层上皮细胞增生8、膜性肾炎的光镜病变特点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B、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C、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D、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E、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或融合9、免疫荧光呈线形的肾炎是:A、IgA肾病B、膜性肾炎C、轻微病变性肾炎D、肺出血肾炎综合征E、膜性增生性肾炎10、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B、肾小球毛细血管呈节段性坏死C、局灶性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呈节段性硬化D、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呈节段性系膜基质增多E、肾小球局灶性新月体形成11、新月体性肾炎的主要病变是:A、血管内皮细胞坏死B、毛细血管纤维素样坏死C、中性粒细胞的渗出D、单核细胞的渗出E、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12、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属于:A、新月体性肾炎B、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C、膜性增生性肾炎D、轻微病变性肾炎E、膜性肾炎13、与免疫复合物无关的肾小球肾炎是:A、膜性肾炎B、新月体性肾炎C、轻微病变性肾炎(脂性肾病)D、急性弥漫增生性肾炎E、膜性增生性肾炎14、下列有关肾盂肾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男性发病率较高B、多由细菌感染引起C、大肠埃希菌感染最为常见D、表现为化脓性间质性肾炎E、可分为上行性感染和血源性感染15、肉眼观察肾体积明显缩小,质地变硬,表面有大的不规则瘢痕凹陷,最可能的诊断为A、良性高血压病引起的萎缩肾B、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C、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D、晚期肾小球肾炎E、慢性肾盂肾炎16、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最主要的病理改变为A、毛细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B、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血栓形成C、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肾球囊上皮细胞增生D、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E、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及基底膜增厚17、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肾脏改变为A、颗粒性固缩肾B、大瘢痕性固缩肾C、大白肾D、蚤咬肾E、大红肾18、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圆形均质红染物质的病变,常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纤维瘢痕组织B、纤维化肾小球C、高血压病时细动脉D、慢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管E、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斑块19、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增生的细胞主要包括A、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B、肾小球壁层细胞和系膜细胞C、肾小球脏层细胞和中性粒细胞D、肾小球各种细胞均有较明显增生E、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细胞增生二、A21、成年女性,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穿刺活检,银染色见肾小球基底膜呈车轨状。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泌尿系统疾病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泌尿系统疾病
病因
尿路感染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
症状
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发热、腰痛等。
治疗
尿路感染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治疗。
03
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 潜在的泌尿系统疾病,降 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
2023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泌尿系统疾病
contents
目录
• 泌尿系统疾病概述 •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 • 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01
泌尿系统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泌尿系统疾病是指肾脏、输尿 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的病变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泌尿系统 疾病可分为肾小球疾病、肾小 管-间质性疾病、肾脏感染性疾
整体治疗
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不仅需要缓解 症状,还应关注整体治疗。治疗 方法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 、心理状况及社会环境等因素。
长期管理
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期 管理,医生应指导患者进行长期治 疗,并定期监测病情变化。
治疗方法
1 2 3
药物治疗
根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药物治 疗方案,如抗生素、利尿剂、降压药等。
治疗
肾小球肾炎治疗以休息和对症治疗 为主,病情严重者需使用免疫抑制 剂和激素治疗。
肾病综合征
病因
肾病综合征由多种病因引起, 如遗传、免疫、感染等。
症状
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 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
脂血症。
治疗
肾病综合征治疗以糖皮质激素 和细胞毒药物治疗为主,辅以
利尿、抗凝等对症治疗。
尿路感染

病理学练习题(含答案):泌尿系统疾病

病理学练习题(含答案):泌尿系统疾病

病理学练习题(含答案):泌尿系统疾病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一、名词解释1.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2.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3.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4.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A型题1. 肾小球肾炎属于( )A. 化脓性炎B. 纤维素性炎C. 肉芽肿性炎D. 出血性炎E. 非化脓性变态反应性炎2. 与肾小球肾炎描述不符的是()A. 可由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B. 可由原位免疫复合物引起C. 可由肾小球固有抗原引起D. 可由肾小球植入抗原引起E. 可由细菌直接感染引起3. 与肾小球描述不符的是()A. 再生能力强B. 由毛细血管丛和肾球囊构成C. 滤过膜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上皮细胞构成D. 系膜细胞具有吞噬功能E. 滤过膜带负电荷4. 非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肾小球损伤的因素是()A. 补体B. 血小板C. 中性粒细胞D. 巨噬细胞E. T细胞5. 与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小球肾炎不符的是()A. 由肾小球性抗原引起B. 由非肾小球性抗原引起C. 抗原抗体在血液中形成复合物D.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炎症E. 免疫复合物的大小、所带电荷在发病病中起重要作用6. 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增生的细胞是()A. 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B. 肾小球囊脏层上皮细胞C. 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D. 肾小球内皮细胞E. 肾小球系膜细胞7. 与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不符的描述是()A. 可引起大红肾B. 双肾弥漫受累C. 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D. 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E. 预后差8. 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电镜下的病变特点是()A. 毛细血管基底膜内皮细胞下见致密沉积物B. 毛细血管基底膜上皮侧见驼峰状致密沉积物C. 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D. 毛细血管基底膜严重受损E. 毛细血管基底膜内见致密沉积物9. 不符合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尿液变化的是()A. 少尿、无尿B. 血尿C. 蛋白尿D. 管型尿E. 脓尿10. 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中新月体的细胞是()A. 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B. 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C. 肾小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D. 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E. 肾小球系膜细胞11. 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常见的临床症状是()A. 肾病综合征B. 急性肾炎综合征C. 慢性肾炎综合征D. 隐匿性肾炎综合征E.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12. 常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肾小球肾炎是()A. 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B. 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 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D.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E. 局灶性肾小球肾炎13. 对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不正确的描述是()A. 病变严重,进展快,预后差B. 多数肾小球新月体形成C. 新月体由肾小球囊壁层上皮和巨噬细胞构成D. 免疫荧光均见沿基底膜呈线状分布E. 基底膜变性断裂14. 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特点是()A. 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B. 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并有钉突形成C. 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及分层D. 肾小球硬化E. 肾小球无明显病变15. 对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不正确的描述是()A. 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生B. 肾小球基底膜有钉突形成C.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颗粒状IgG和C3荧光D. 肾小球系膜区有团块状IgG荧光E. 肾小球基底膜外侧有多数电子致密物16. 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的光镜病变特点是()A. 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B. 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C.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D. 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融合E.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17. 对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不正确的描述是()A. 起病缓慢,病程长B. 对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C. 晚期导致肾功能衰竭D. 常引起肾病综合征E. 儿童患者多见18. 不符合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的描述是()A. 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性增生B. 肾小球新月体形成C. 肾小球系膜区和毛细血管C3沉积D. 肾小球基底膜内侧、致密层、外侧电子致密物E. 毛细血管壁呈车轨状19. 低补体血症性肾小球肾炎属于()A. 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B. 弥漫硬化性肾小球肾炎C.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D. 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E.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0. 符合致密物沉积病的时()A. C3颗粒沉积于基底膜内B. 患者预后良好C. 毛细血管基底膜正常D. IgG颗粒沉积于基底膜内E. 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21. 不符合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是()A. 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B. 多数预后良好C. 系膜区电子致密沉积物D. 系膜区IgM、IgG、C3沉积E. 系膜细胞和和内皮细胞弥漫性增生22. 不符合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描述是()A. 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50%B. 可分为IgA肾病及非IgA肾病C. 部分病例可发展为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D. 皮质激素治疗无效E. 可引起肾病综合征23.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特点是()A. 肾小管上皮脂肪变性和坏死B. 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C. 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D. 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E. 肾小球囊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24. 不属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A. 高度水肿B. 血尿C. 低蛋白血症D. 高胆固醇血症E. 大量蛋白尿25. 符合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的描述是()A. 由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B. 数抗基底膜肾小球肾炎C. 由植入性非肾性抗原引起D. 通过补体旁路激活引起E. 由T细胞介导引起26.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常表现为()A. 肾病综合征B. 急性肾炎综合征C. 慢性肾炎综合征D. 隐匿性肾炎综合征E.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27. 对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不正确的描述是()A. 上皮细胞足突融合B. 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节段性玻璃样变C. 常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D. 病变呈慢性进行性E. 约半数5年内发展为肾功能衰竭28. 符合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结局的描述是()A. 多数转变为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B. 多数转变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C. 多数可自行消退D. 多数严重影响肾功能E. 约半数5年内发展为肾功能衰竭29. 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特点是()A. 肾间质纤维化B. 肾小球增生、肥大C. 部分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D. 大部分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E. 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性30. 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特征性的尿变化是()A. 蛋白尿B. 少尿无尿C. 多尿夜尿D. 管型尿E. 血尿31. 很少发展为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是()A. IgA肾病B.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 膜性肾小球肾炎D.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 新月体性肾小肾炎32. 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肾脏表现为()A. 大红肾B. 颗粒性固缩肾C. 大白肾D. 蚤咬肾E. 大瘢痕性固缩肾33. 引起尿毒症的病理基础是()A. 肾小球代偿性肥大B. 肾间质纤维化C. 肾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D. 大部分肾单位破坏E. 肾小动脉硬化34. 肾盂肾炎的基本病变是()A. 化脓性炎B. 变态反应性炎C. 增生性炎D. 变质性炎E. 纤维素性炎35. 肾盂肾炎主要累及()A. 肾小球B. 肾小管C. 肾间质D. 肾盂E. 肾小管、肾间质和肾盂36. 肾盂肾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A. 变形杆菌B. 产气杆菌C. 大肠杆菌D. 葡萄球菌E. 链球菌37. 不符和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是()A. 多为上行性感染B. 多为血源性感染C. 多为大肠杆菌感染D. 与尿路阻塞有关E. 多发生于女性38. 急性肾盂肾炎的合并症不包括()A. 急性坏死性乳头炎B. 肾盂积脓C. 肾周围脓肿D. 肾结石E. 急性膀胱炎39. 急性肾盂肾炎一般不引起()A. 发热、寒战、白细胞增高B. 腰痛C. 脓尿、菌尿、蛋白尿D. 尿频、尿急、尿痛E. 尿毒症40. 慢性肾盂肾炎的肾脏呈()A. 凹陷性瘢痕伴脓肿形成B. 颗粒性固缩肾C. 大白肾D. 蚤咬肾E. 大瘢痕性固缩肾三、X型题1. 符合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的描述是()A. 多为上行性感染B. 多为血源性感染C. 多为大肠杆菌感染D. 与尿路阻塞有关2. 急性肾盂肾炎可引起()A. 发热、寒战B. 腰痛C. 脓尿、菌尿、蛋白尿D. 尿频、尿急、尿痛3. 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有()A. 肾小管内蛋白管型B. 肾间质内慢性炎细胞浸润C. 肾间质纤维化D. 肾小球囊周围纤维化4.肾细胞癌的扩散途径包括()A. 直接蔓延至肾上腺、肝、结肠B. 盆腔种植转移常见C. 经淋巴道转移到主动脉旁淋巴结D. 经肾静脉转移到肺5.符合肾细胞癌的描述是()A. 早期发生血道转移B. 发病隐匿C. 引起副肿瘤综合征D. 多见于肾盂6.肾细胞癌的组织学类型包括()A. 透明细胞癌B. 乳头状癌C. 颗粒细胞癌D. 未分化癌7.肾细胞癌危险因素包括()A. 吸烟B. 肥胖C. 遗传D. 糖尿病8.肾细胞癌可引起()A. 高胆固醇血症B. 贫血C. 高钙血症D. Cushing综合征9. 膀胱癌的组织学类型包括()A. 腺癌B. 鳞癌C. 移行细胞癌D. 未分化癌10. 肾母细胞瘤的主要组织成分有()A. 原始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B. 幼稚的间叶组织成分C. 移行上皮腺上皮四、问答题1. 简述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病理学考试泌尿系统疾病习题与答案

病理学考试泌尿系统疾病习题与答案

泌尿系统疾病习题及答案一、A型题1.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2.关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3.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又称A.弥漫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C.膜性肾小球肾炎4.肾小球肾炎中免疫荧光阳性物质主要是A.抗原、补体B.抗原C.抗体D.细菌、抗体、补体E.抗体、补体5.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是A.内皮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B.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C.系膜硬化D.肾小管内脂质沉积 E .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6.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是A.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增生B.毛细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C.单核细胞渗出于肾球囊内D.中性粒细胞渗出于肾球囊内E.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7.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毛细血管基膜呈梳齿状改变B.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大量增生C.系膜区增宽,常有嗜酸粒细胞浸润D.银染色见毛细血管壁呈车轨状或分层状E.电子致密物主要沉积在基膜致密层内8.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呈车轨状或分层状B.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变薄、断裂C.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滤过率降低D.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通透性增加E.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变薄、断裂,通透性增加9.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包括A.高脂血症B.严重水肿C .低蛋白血症D.大量蛋白尿E.以上都是10.光镜下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均匀增厚、而无明显炎反应,首先应考虑的疾病是A.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脂性肾病1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引起高血压的可能原因是A.肾小管重吸收增加B.全身小动脉痉挛C.肾小球滤过率减少D.肾小管坏死E.肾小动脉透明变性12.脂性肾病的病变特点是A.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蛋白沉积B.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驼峰状沉积物C.肾小球内皮细胞内脂质沉积D.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细胞内Golgi 体和内质网增多,并可见脂滴,细胞表面常有多数微绒毛形成E.临床表现为血尿和高血压1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特点是A.多见于中、老年人B.极少出现血尿和高血压C.激素治疗效果好D.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E.以上都是14.IgA肾病的最显著特点是A.血清IgA水平增高 B .复发性血尿C.弥漫性系膜增多D.系膜内IgA沉积 E .以上都不是15.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是A.可形成原发性固缩肾 B.均有肾炎的病史C.贫血、持续性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是常见的临床表现D.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进行性加重E.高血压是常见的死亡原因16.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主要取决于A.性别、年龄B.机体的抵抗力C.治疗方法D.新月体的数量和病变的广泛程度E.以上都是17.引起肾盂肾炎的最常见致病菌是A.葡萄球菌B.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链球菌18.急性肾盂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以肾盂为主的急性化脓性炎C.以肾间质为主的非化脓性炎B.以肾间质为主的化脓性炎和肾小管坏死D.单发性肾脓肿E.以上都是19.慢性肾盂肾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确诊主要靠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B.肉眼观表现为颗粒性固缩肾C.均由急性肾盂肾炎转变而来D.小血管常有纤维蛋白样坏死E.肾脏有凹陷性瘢痕,肾盂、肾盏变形20.颗粒性肾固缩是下列哪项疾病的肉眼形态?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肾盂肾炎C.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E.膜性肾小球肾炎21.肾盂积水的病变属于A.肾囊肿B.废用性萎缩C .营养不良性萎缩D.压迫性萎缩E.以上都是22.肾细胞癌的常见扩散途径是A.淋巴管B.种植C.输尿管D.肾动脉E.肾静脉23.肾细胞癌的最常见转移部位是A.肾上腺B.局部淋巴结C.肺D.骨E.肝24.泌尿道最常见的恶性瘤是A.肾透明细胞癌B.前尿道移行细胞癌C.输尿管移行细胞癌D.肾母细胞瘤E.膀胱移行细胞癌25.决定膀胱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A.组织学类型B.性别,年龄C.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浸润范围D.是否合并结石 E .以上都不是26.膀胱癌的最常见转移部位是A.肝B.种植到卵巢C .局部淋巴结D.子宫旁、髂动脉旁和主动脉旁淋巴结E.肺27.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出现多尿,夜尿,低密度尿,常表明已严重损害A.肾小球B.肾小管C.基膜D.肾间质 E .以上都不是28.以新月体形成为特征的肾脏疾病是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C.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E.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9.一侧肾脏体积缩小,且有疤痕形成,最可能的诊断是A.肾压迫性萎缩B.原发性肾固缩C.慢性肾盂肾炎D.肾动脉粥样硬化E.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30.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大体标本病变特征是A.原发性肾固缩B.马鞍肾C.大白肾D.大红肾E .颗粒性肾固缩31.肾小球的基膜呈“虫蚀状”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Ⅰ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Ⅱ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C.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E.膜性肾小球肾炎32.肾小球的基膜致密层内有电子致密物沉积见于下列哪种疾病B.Ⅰ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C.Ⅱ型膜性增生性肾小D.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球肾炎E.膜性肾小球肾炎33.肾体积缩小,颜色苍白,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见于下列哪种疾病?A.脂性肾病B.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肾盂积水D.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34.“蚤咬肾”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急性肾盂积水B.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C.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脂性肾病35.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主要表现为A.无痛性血尿B.多尿、夜尿、低密度尿C.脓尿D.少尿、水肿、高血压E.肾病综合征36.早期膀胱癌的临床主要表现为A.少尿、水肿、高血压 B.脓尿C.无痛性血尿D.肾病综合征E .多尿、夜尿、低密度尿37.关于肾小球肾炎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是引起肾衰竭的最常见原因B.是一种以增生为主的炎C.年龄越小,预后越差D.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E.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二、X型题38.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包括A.毛细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B.系膜细胞增生C.少数病例肾球囊的壁层和脏层上皮细胞可增生D.大量淋巴细胞浸润E.内皮细胞增生39.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肾小球肾炎有A.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IgA 肾病E.膜性肾小球肾炎40.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包括A.高血压B.高脂血症C.高度水肿D.低蛋白血症E.高度蛋白尿41.电镜观察膜性肾小球肾炎之肾小球的常见病变是A.上皮细胞下驼峰状沉积物B.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C.上皮细胞下小丘状致密物沉积D.基膜钉状突起E.基膜呈虫蚀状42.关于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下列哪些叙述是正确的?A.多见于青少年B.可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C.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D.主要病变为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E.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43.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包括A.肾小球毛细血管纤维蛋白样坏死B.单核细胞浸润C.肾小球内皮细胞轻度增生D.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大量增生E.肾小球系膜增多44.肾体积明显增大的肾脏病变包括A.先天性多囊肾B.肾癌C .慢性肾盂肾炎D.急性肾盂肾炎E.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45.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有A.大白肾B.毛细血管壁增厚C.肾小球炎细胞浸润明显D.系膜硬化,最后肾小球透明变性E.晚期随肾小球病变加重,肾小管萎缩46.脂性肾病的病变特点有A.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变化B.电镜下见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C.免疫荧光检查常有lgG 、C3 沉积D.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常有大量脂质沉积E.病变可完全恢复47.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变特点包括A.免疫荧光检查主要为lgM 、C3 沉积B.毛细血管丛的部分毛细血管萎缩C.上皮细胞足突消失D.系膜内脂质沉积 E.系膜增宽、硬化、透明变性48.LgA 肾病的病变特点有A.主要症状为复发性血尿B.肾小球系膜增多C.系膜内lgG 沉积D.可出现肾功能不全E.多呈急性过程,预后好49.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镜下的主要改变有A.肾小球透明变性,相互靠近、集中B.部分肾小球肥大、肾小管扩张C.肾间质有多数中性粒细胞浸润D.肾血管硬化E.肾间质纤维化50.尿路结石可引起A.癌变B.尿路结石局部黏膜溃疡和出血C.剧烈的绞痛D.肾盂积水E.感染51.肾细胞癌常可转移到A.主动脉旁淋巴结B.盆腔C.肝D.脾E .肺52.膜性肾小球肾炎可有下列哪些临床病理特点?A.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B.肉眼观肾皮质明显增宽,髓质无特殊变化C.光镜下见基膜均匀,弥漫性增厚D.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基膜E.银染色见基膜呈双轨状5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有A.临床表现均为肾病综合征B.肉眼观肾皮质明显增宽,髓质无特殊变化C.新月体形成多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可行成血栓E.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可发生节段性坏死、破裂出血三、名词解释54.新月体(crescents)55.大红肾(1argeredkidney)56.大白肾(1argewhitekidney)57.肾病综合征(nephriticsyndrome)58.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nephriticsyndrome)59.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secondarygranularandcontractedkidney)60.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61.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四、问答题62.简述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

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

图 10 4 肾 皮 质 高 倍
( )
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球囊构 成,是血浆滤过的器官。
这是光镜下的一个正常的肾小球。肾小球血管袢薄而清晰。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 数目正常。周围的肾小管也正常。健康状态良好。
这是正常肾小球,用PAS染色以突出基底膜。肾小球血管袢薄而清晰。
⑴血管球(毛细血管丛)
图 10 - 2 肾 小 体 与 球 旁 复 合 体 立 体 模 式 图
⒉肾的结构:肾单位是肾脏最基本 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正常成人每个 肾约有130万个肾单位。在正常情 况下,肾单位交替地进行活动,因 此肾具有很大的储备代偿能力。
肾单位
血管球 肾小球 血管间质(系膜) 肾球囊 近曲小管 肾小管 髓袢 远曲小管
表10-1 肾单位的结构
图 10 - 1 肾 单 位 和 集 合 小 管 系 模 式 图
关于细胞免疫在肾小球肾炎发 生中的作用,由于有些病人或实验 性肾炎组织中无免疫复合物,但可 见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反应,故有 人认为,这些肾炎的发生可能与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有关。近年来 有实验证明,T细胞可不依赖抗体 引起肾炎。
㈢引起肾小球肾炎的介质
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后, 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引起肾小球损伤。 引起肾小球损伤的主要介质包括抗 体、补体、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 细胞、血小板、系膜细胞和凝血系 统等。
肾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有密 切的联系,损伤时常相互影响。 一部分的病变可引起其它部分 的损害。因此,肾疾病晚期往 往各个部分都被破坏。
肾小球不能再生,损伤后只能 由存留的肾单位肥大来代偿损失的 功能,所以肾小球发生严重的弥漫 性病变时可造成严重后果。肾的代 偿储备能力很大,因此肾功能障碍 往往在病变比较严重时才表现出来, 有些已到疾病晚期,所以注意早期 可能出现的症状非常重要。

病理学课件PPT 泌尿系统疾病

病理学课件PPT 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
•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病原微生物感染为发病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病原体为A族B 型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
发病机制:
急性增生性肾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有研究显示C3先于IgG 沉积于肾小球基膜,提示最初的损伤可能由补体引起。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GBM和肾小囊基底膜均断裂,新月体 形成。
图注: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细线状沉积(直接免疫荧光)。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 临床病理联系:
–病变进展快,预后差,一般认为病人预后与出现新 月体的肾小球的比例有关;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血尿明显,蛋白尿较轻, 迅速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可于数周、数月 内死于肾衰。
• 抗肾小球细胞抗体 • 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 • 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
GN病因发病机制
原位IC
(抗GBM等)
循环IC
原位IC
(抗植入抗原)
肾小球
炎症细胞
激活炎症介质
凝血系统
血管活性物质
(组织胺,5羟色胺) ET等)
激活补体
(C3a,C5a,C567,C5b-9)
细胞因子
(IL,TNF,TGF,
GN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
• 病理变化
大体表现:
• 肾脏体积增大,色苍白,切面皮质见黄白色条纹。
光镜表现:
• 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大量脂质沉积; • 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
电镜表现:
• 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图注: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无明显病变(PASM染色)。

三基练习-病理学-第13章 泌尿系统疾病+答案+完整解析

三基练习-病理学-第13章 泌尿系统疾病+答案+完整解析

三基练习-病理学-第13章泌尿系统疾病+答案+完整解析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增生的细胞是()A、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和脏层上皮细胞B、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C、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D、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和系膜细胞E、肾小球周围纤维细胞和系膜细胞解析: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又称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或急性肾炎,其主要特点是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肿胀为主,伴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正确答案:C2、肾盂肾炎属于()A、化脓性炎B、纤维素性炎C、肉芽肿性炎D、出血性炎E、增生性炎解析:肾盂肾炎是由细菌直接感染引起的肾盂和肾间质的化脓性炎症,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正确答案:A3、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患者咯血是由于()A、肺淤血B、肺纤维素性炎C、肺化脓性炎D、交叉免疫反应引起的肺损伤E、肺空洞解析: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患者咯血是由于交叉免疫反应引起的肺损伤。

正确答案:D4、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电镜下的典型表现是()A、广泛足突消失B、电子致密物呈“飘带”样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C、电子致密物在系膜区沉积D、电子致密物呈“驼峰”样在上皮下;沉积E、毛细血管腔内中性粒细胞浸润解析:①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也称急性肾炎,光镜下表现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电镜特点为"驼峰"样电子致密物沉积于上皮下。

②足突消失为微小病变性肾病的特点;电子致密物沉积于基底膜为Ⅱ型膜增生性肾炎的特点;电子致密物沉积于系膜区为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特点;中性粒细胞浸润于毛细血管腔内为急性肾炎早期的一般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D5、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肾脏肉眼外观呈()A、大白肾B、大红肾C、蚤咬肾D、颗粒性固缩肾E、无变化解析:颗粒性固缩肾由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引起。

正确答案:D6、慢性肾盂肾炎的肾脏肉眼观察不同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表现是():A、颜色苍白B、有大而不规则的凹陷瘢痕C、表面呈细颗粒状D、体积缩小E、皮髓质分界不清解析:慢性肾盂肾炎起病缓慢或隐匿,病程长,反复岀现肾实质的化脓性炎症,肾组织损伤,机化并瘢痕修复,表现为肾脏表面不规则的凹陷瘢痕。

[病理学]《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一、单选题1.肾盂肾炎的发病机制是()A、Ⅳ型变态反应B、III型变态反应C、化脓菌感染D、代谢障碍E、过敏因素2.肾盂肾炎是一种()A、肾盂和肾间质的纤维蛋白性炎B、主要发生在肾小球的化脓性炎C、肾盂和肾间质的化脓性炎D、变态反应性疾病E、肉芽肿性炎3.膜性肾小球肾炎光镜形态学特点是()A、肾小球细胞数量增多B、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厚C、肾小球纤维素样坏死D、肾小球广泛纤维化E、肾小球内系膜细胞增生4.肾小球肾炎属于何种性质疾病()A、化脓性炎症B、遗传性疾病C、内分泌性疾病D、纤维蛋白性炎E、变态反应性疾病5.关于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叙述,正确的是()A、好发于青少年B、可形成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C、出现明显血尿D、临床表现为慢性肾功能不全E、多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并发症6.对某病人进行检查时发现尿中蛋白每天超过4克,血中胆固醇和血脂均超标,则此病人最可能患有的疾病是()A、肝硬化B、肾病综合征C、肝癌D、高血压E、肝功衰7.下列哪项不是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A、肾小球内中性粒细胞浸润B、肾间质内炎细胞浸润C、肾间质内脓肿形成D、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E、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8.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是()A、内皮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B、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C、系膜硬化D、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E、肾小球内炎细胞浸润9.肾脏表面多个凹陷性疤痕,常见于()A、慢性肾小球肾炎B、肾动脉粥样硬化C、肾腺癌D、高血压病E、急性肾盂肾炎10.慢性肾盂肾炎的肾脏肉眼观察不同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是()A、体积缩小B、肾脏内小动脉硬化C、表面呈颗粒状D、颜色苍白E、有不规则的凹陷疤痕11.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肉眼上表现为()A、细颗粒固缩肾B、大红肾C、不规则疤痕肾D、大白肾E、瘙咬肾12.某人因肾病而亡,尸解检查发现其肾脏体积变小,表面不平、质地变硬,有大的瘢痕凹陷。

肾盂、肾盏变形。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泌尿系统疾病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泌尿系统疾病
诊断
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尿液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尿液检查中最重要的是尿沉渣镜检,可以发 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血液检查中,肾功能检查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影像学检查则有助于了解肾脏的结 构和功能情况。
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及预后
治疗
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炎、免疫抑制、利尿、降血压等措施。根据病情 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治疗方案会有所不同。其中,抗炎和免疫抑制 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发病机制
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粘附和侵袭、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环 节。病原微生物通过粘附和侵袭尿道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导致 尿路感染的发生。
尿路感染的病理学改变
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是尿路感染的一种类型,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在病理学上,肾盂肾炎主要表现为肾盂和肾 间质的炎症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等。
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 等感染,以及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其中,免疫因素是最 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发病机制
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反应有关。当身体受到抗 原刺激后,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和炎症 。此外,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也参与了肾小球肾炎的 发病过程。
泌尿系统疾病的主要类型
感染性疾病
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通常由细菌 或病毒感染引起。
结石疾病
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是由于尿 液中的矿物质在泌尿系统内沉积形成 的小块。
肿瘤性疾病
如肾癌、膀胱癌等,通常与遗传、环 境因素等有关。
其他疾病
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通常 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病理学第十三章泌尿系统疾病重点知识点归纳

病理学第十三章泌尿系统疾病重点知识点归纳
4.1982年WHO分类: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分类
肾小球轻微病变 7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1.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外)
3.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
4.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肾素
促RBC生成素
高活性VitD3:钙磷代谢、促进成⻣
结构
肾单位:
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产生原尿)
肾小管(重吸收、排泄)
肾小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管内皮细胞)
系膜、系膜细胞
基底膜
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
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
体积依赖性屏障作用:
一般情况下,69kD的白蛋白可少量滤过,150~200kD的免疫球蛋白则阻止在基膜内。
9.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基本病理变化
• 变质
肾小球固有C变性或坏死
• 渗出
中性粒及单核C;可有纤维素渗出,RBC漏出
• 增生
系膜C,内皮C, 壁层C 系膜基质 基底膜增厚
• 玻璃样变和硬化
• 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一)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AA
病因
病理变化:大体 、光镜、电镜、免疫荧光
(括号内为原因)
预后
大部分→治愈,尤其是儿童
少数→慢性
极少数→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死亡
(二)弥漫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 AAA
概述
病理变化
临床与病理联系
结局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是一种少⻅的类型,成年人多⻅
发病机理主要是体内产生抗基底膜抗体, 导致肾小球损伤。

病理学9第12章泌尿系统疾病ppt课件

病理学9第12章泌尿系统疾病ppt课件
•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 以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为主, 以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常发 生在感染后1-4周。多见于5-14岁儿童。临床主 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免疫荧光: • 颗粒状。
• 镜下:肾小球 肾小管 间质
• 临床病理联系:急性肾炎综合症 • 少尿、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
• 结局: • (1)多数痊愈; • (2)少数转为慢性; • (3)极少数转为新月体性肾炎。
•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 又 称 新 月 体 性 肾 小 球 肾 炎 ( crescentic
管袢发生硬化。 •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免疫荧光:病变处有IgG和补体沉积。
•电镜: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并有明显的 上皮细胞从GBM剥脱现象。
•临床病理联系:多为肾病综合征,少数表现为蛋白 尿。是儿童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原因。
•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鉴别诊断很重要。本病特 点:出现血尿和高血压的比例较高,常出现肾小球滤 过率降低;蛋白尿常为非选择性;对皮质类固醇治疗 不敏感;免疫荧光显示硬化的血管球节段内有IgM和 C3的沉积。
•解剖生理: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 胱
和尿道组成。
肾冠状切面
1.肾单位是由肾小球及其相连的肾小管组成。 2.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球囊构成。
肾小球
3.滤过膜: 内皮细胞 基底膜 脏层上皮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 概念: glomerulonephriti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 minimal change GN )
机 制:不清楚,可能与细胞免疫有
关T细胞功能异常有关→淋巴因子损
伤上皮细胞,负电荷消失。
临 床:肾病综合征,儿童肾病,高度
选择性蛋白尿
病理变化:肾脏略肿胀,切面有黄白色 条纹 镜下观察: LM : 无病变或轻微病变,肾小 管上皮细胞内可见脂质空泡及玻璃样小 滴; IM : 阴性 EM: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消失 预后:良好,激素治疗敏感。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GN)
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有血尿、蛋白尿、 少尿、水肿、高血压;儿童常见,预后好。 病因与发病机制: (1)感染史; (2)抗“O”高; (3)血中无细菌 病理变化:肿大,大红肾,“蚤咬”肾
镜下观察:
肾小球病变: 1.体积大,细胞数目多: (1) 内皮细胞增生; (2)系膜细胞增生 (3)炎细胞浸润。 2.基底膜纤维素样坏死→血尿蛋白尿;
预后:差,50% 10年后发展为慢性肾炎。
• This is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FSGS). An area of collagenous sclerosis runs across the middle of this glomerulus.
(模式图)
a. 入球小动脉
b.出球小动脉 c. 毛细血管节段
肾小球
(模式图)
a. 入球小动脉
b.出球小动脉 c. 肾小囊基底膜 d. 壁层上皮细胞 e. 肾小囊腔 f. GBM g. 柱层上皮细胞 h. 内皮细胞 i. 系膜细胞
a. 血管极 b. 尿极 c.肾小囊 d. 毛细血管襻
a.肾小囊基底膜 b.肾小囊腔 c.脏层上皮细胞 d. GRM e.内皮 f.系膜细胞
(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新月体性肾炎)
多见于青少年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 少尿、无尿、氮质血症、高血压 → 肾衰 →尿毒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 1、抗GBM型(包括肺泡BM) 2、免疫复合物型→复合物,新月体 3、原因不明型—血管炎等
病理变化:肾脏肿大苍白色,点状出血 镜下观察: (1)新月体; (2)毛细血管纤维素样坏死; (3)内皮细胞、系膜细胞轻度增生; (4)EM:BM 裂孔, BM 内、外侧有电子致 密物 (5)免疫荧光——线状荧光或颗粒状荧光 临床病理联系: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 →氮质血症→尿毒症,预后差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membranoproliferative GN )
机制:长期慢性,大量,大分子免疫复合
物沉积(I型);补体代谢障碍(II 型) 临床:儿童和青年。
病理变化: LM:肾小球分叶状(系膜区硬化),系膜细胞和 基质弥漫性重度增生,广泛插入, GBM 弥 漫增厚,呈双轨状,血管腔闭塞 IM: I型: IgG和C3沿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团 块状和颗粒状沉积。 II型:C3沿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沉积。 EM: I型:系膜增生,插入基膜,伴内皮下 和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 II型:基底膜内带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预后:本病缓慢进展;预后差。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抗原— 内源性抗原:肾性、非肾性 外源性抗原:微生物、异种血清等 1.循环复合物沉积 Ag=Ab时,形成中分子复合物;
上皮细胞下 基膜内
内皮细胞下
系膜区
电子致密物沉积部位 (模式图)
2.原位复合物形成
(1)抗基底膜型: A、GBM结构改变 B、交叉抗原 (2)Heymann肾炎:近曲小管刷状缘与足突膜 有共同抗原性 (3)植入性抗原
Mesangioproliferative GN: small number and large size 正常 immune complex deposit on mesangial site. Mesangial cells and matrix become diffuse proliferation.
Minimal change GN: is from negative charge decrease in filtrated barrier or the effect of cellular immune reaction. Diffuse effacement or fusion of foot processes of glomerular epithelial cell.
3.细胞免疫性肾炎
TC介导作用
4.肾小球损伤的介质
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 →C3a, C5a等,其过敏 毒素作用 → 吸引白细胞 → 释放蛋白酶 → 破坏 GBM, 通透性增加→血尿、蛋白尿。 炎性介质如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 系膜细胞,以及补体和LI-1、肿瘤坏死因子,生长 因子等参与肾炎的发病。
Focal GN: small number immune complex deposit in glomeruli, but show focal distribubution. Glomerular lesions show focal and/or segmental necrosis, proliferation or sclerosis.
• This is 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MPGN). Those that are idiopathic are divided into types I and II by pathologic findings. As seen here, the glomerulus has increased overall cellularity, mainly mesangial.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细胞性新月体形成(C)。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纤维素沉积于肾小囊(F)。
Ⅱ 型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IgA团块状和颗粒状沉 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即新月体性IgA肾病。
思考题
• 1.名词解释 肾病综合征 急性肾炎综合征 新月体 • 2.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 征?
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的关系
a. GBM b. 脏层上皮细胞c.内皮细胞 d.系膜细胞
肾小球过滤屏障(模式图)
上皮细胞 外疏松细胞 致密层 内疏松细胞 内皮细胞
正常肾小球滤过膜
二、肾小球肾炎
(Glomerulonephritis,GN)
概 念:
本病是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hypersensitive reaction)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 (nonsuppurative inflammation),主要侵犯肾小球, 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蛋白尿、血尿、水肿、 高血压及轻重不等的肾功能障碍。
二、基本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化
1、肾小球细胞增多 2、基底膜增厚 3、炎性渗出和坏死 4、玻璃样变和硬化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肾炎的病理类型 弥漫性,局灶性,球性,节段性
肾小球细胞增多
肾小球玻璃样变
三、临床表现: 1、急性肾炎综合征 2、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3、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全身水肿;低蛋 白血症;高脂血症和脂尿。 4、慢性肾炎综合征→氮质血症,尿毒症。
GBM断裂,纤维蛋白漏出 上皮细胞增生 单核巨噬细胞浸润, 新月体形成
正常 Crescentic GN: strong allergic reaction by anti-GBM antibody or other immune complex deposit. Glomerular capillary wall suffer severe damege and large number crescent formed.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各年龄均可发病,以儿童多见, 肾病综合征 蛋白尿,血尿, 缓慢进展,晚期出现高血压,氮质血症。
LM :病变累及部分肾小球的部分小叶,或部分毛细 血管袢,毛细血管袢节段硬化+玻璃样变;早期系膜 基质增多,基底膜塌陷,透明物质及脂质沉积;晚 期:毛细血管狭窄,闭塞,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 缩,间质纤维化;无炎细胞浸润, IM : IgM和C3局灶节段性沉积 EM :系膜基质增多,足突消失,GBM增厚,毛细血 管袢塌陷。
基底膜呈双轨状
上皮下驼峰状 电子致密物沉积
内皮细胞增生 系膜细胞增生
正常 Endocapillary proliferative GN: large number, small size immune complex suddenly deposit on subepithelial site. Endothelial cells and mesangial cells diffusely markedly proliferate, with leukocyte infiltration.
• Membranoproliferative GN: Type I, large number and large size immune complex deposit on mesangial site. Mesangial cells and matrix become diffuse proliferation, interposition and thick GBM. • Type II, C3 nephritic factor ( anti-C3bBb antibody) is form .Mesangial cells and matrix become diffuse proliferation, large number electron dense deposit appear in GBM.
• There are characteristic "spikes" seen with 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 seen here in which the black basement membrane material appears as projections around the capillary loop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