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_隐性小学化_的特点_危害及成因分析_陈纳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成因及对策在当前的幼儿教育领域,“小学化”现象日益凸显,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问题。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在幼儿教育阶段,过早地将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引入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
这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给幼儿的成长带来了诸多危害。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1、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幼儿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充足的游戏和活动时间来促进身体的协调发展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然而,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往往让幼儿长时间坐在教室里,进行枯燥的学习,限制了他们的运动和自由探索,容易导致身体发育迟缓、视力下降等问题。
同时,过重的学习压力还会使幼儿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其性格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2、抑制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通过游戏和自主探索来学习和认识世界。
小学化的教育过早地对幼儿进行知识灌输,采用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的方式,让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从而抑制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这种教育方式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剥夺了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社会交往、艺术审美、科学探究等方面。
但小学化的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幼儿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导致幼儿的发展不平衡,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1、家长的期望和焦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家长们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希望孩子能够尽早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竞争中占据优势。
因此,他们对幼儿园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促使幼儿园迎合家长的需求,实行小学化的教育。
2、幼儿园的利益驱动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打着“特色教育”“提前教育”的旗号,开设小学课程,以此来满足家长的需求。
同时,幼儿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减少游戏设施和活动场地的投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小学化的教学。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的表现与危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危害(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具体表现:1、教学组织形式小学化我国的学校教育以班级集体授课制为主,很多幼儿园让小朋友小手背后,上课不许说话,认真听讲等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
单调的集体授课,使幼儿坐听多,活动少。
教学组织形式趋向小学化。
2、教学内容小学化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品德、艺术等教育活动。
当前的幼儿教育存在明显的单一化、片面化的倾向,如许多幼儿园无视幼儿的发展水平,把小学的内容提前到幼儿园学习开设写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
不注重兴趣培养,只要求学习结果—学会了多少。
走进了“幼小衔接”误区,提前教给小学知识,提前要求幼儿掌握小学必需的语言、运算知识与技能。
3、教学方法小学化教学方法小学化。
以老师示范、学生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了幼儿自主探索,开发想象力,偏重知识灌输,不注意创设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和产生求知欲望的的情境,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和“玩中学,学中玩”的天性,忽略游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4、评价指标小学化部分家长的需求,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教育需求,把幼儿学会多少拼音字母,多少数学计算,会背多少首儿歌和古诗,作为评价指标,学期末抽查幼儿,推进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进程。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记得看过一篇题为:《“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出家为僧神童教育留争议》的文章,讲的是天才少年宁铂的故事。
省社会学学会会长王明美谈到“神童教育”在本质上违返教育规律和人的智力发展规律的。
看完之后,有一种新时代的伤仲永的感觉,想想现实生活中我们幼儿园里可爱的孩子们,又有多少的孩子正在被拔苗助长。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体现以下种种:1、小学化倾向影响了幼儿的身体发育上课时小手背后,像小学生一样,把幼儿封闭在教室里,限制了幼儿活动自由,使幼儿缺乏肌肉和骨骼运动,心肺功能缺少应有的锻炼,身体发育受到伤害。
小学化倾向忽视了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
浅谈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特点、危害及成因
教育研究63课程教育研究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
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作为长期目标。
在一日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2.做好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日常联系工作建立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
幼儿园教师可以参加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参加研究幼小衔接的研讨会,与一年级教师之间进行教育教学双向交流活动,使双方在交流。
互了解、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这是搞好幼小衔接的主要前提。
幼儿园教师只有在了解小学一年级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形式、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才能为完成幼小衔接,幼儿园大班进行必要的安排和适应性训练。
小学教师也应深入研究幼儿教育的特点、具体内容,然后根据一年级授课大纲要求,适当地对新生进行适应性训练,这样才能在儿童生理和心理上顺利适应幼小之间过渡。
3.加强幼小教材的连续性,系统性这是搞好幼小衔接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儿童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幼小教育内容重复,会使幼儿对所学内容兴趣降低,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虎,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反之,如果幼小教学内容出现明显脱节,则易造成儿童对所学知识理解上的障碍,同样也会对所学新知识不感兴趣,丧失学习信心,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组织幼儿园大班教师与一年级教师对幼小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分析比较,认真调查研究,作好幼小教学内容衔接工作。
小学也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在幼儿刚读小学一年级时,应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理反差。
同时学校应尽量给幼儿有更多的自由空间——适当调整课堂节奏,课间上厕所的时间较自由,在学习上暂时降低难度,以减轻新生的压力,缩短幼儿到小学后焦虑的时间,从而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
我国目前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现象十分普遍,甚至一些比较高级的幼儿园也存在着这一现象。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成因及对策在当今社会,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日益凸显,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幼儿教育小学化,简单来说,就是在幼儿教育阶段,过早地引入小学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评价标准,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1、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幼儿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需要充足的游戏时间和运动机会来促进身体的发育和协调能力的提升。
然而,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往往让幼儿长时间坐在教室里,进行单调的学习和作业,限制了他们的活动和自由,容易导致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
同时,过度的学习压力还可能引发幼儿的心理焦虑、抑郁等,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
2、抑制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幼儿的天性是好奇、好动、好探索。
在小学化的教育中,过多的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让幼儿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而且,这种模式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发展,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破坏幼儿的个性发展每个幼儿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发展节奏。
小学化的教育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进度,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无法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这可能导致幼儿的个性被压抑,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影响其未来的个性发展和自我认同。
4、影响幼儿的社交能力培养幼儿时期是培养社交能力的关键时期。
游戏和活动是幼儿与同伴互动、交流和合作的重要途径。
但小学化的教育减少了幼儿的游戏时间,使他们缺乏与同伴充分交往的机会,难以学会分享、合作、尊重和理解他人,从而影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1、家长的期望和焦虑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家长普遍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认为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可以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具优势。
这种过高的期望和对孩子未来的焦虑,促使家长倾向于选择小学化的幼儿园。
2、幼儿园的生存压力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吸引更多的生源,不得不采取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来展示所谓的“教学成果”。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成因及对策一、1.1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成因在当今社会,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成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家长和老师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足。
有些家长和老师认为,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可以为孩子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自然、快乐的环境去探索世界,而不是过早地接受繁重的学习任务。
社会竞争压力大。
在当前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纷纷将孩子送入各种培训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
这种现象导致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出现。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在一些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只能选择让孩子过早地接受小学化教育。
这种现象加剧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政策导向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政策导向也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例如,一些地方的教育政策鼓励幼儿园提早开设小学课程,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
二、2.1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1. 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过早地让幼儿接受小学化教育,会使孩子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容易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过度的学习任务还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导致孩子出现近视、肥胖等问题。
2. 破坏孩子的童年乐趣。
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快乐、无忧无虑的,而不是充满学习压力的。
过早地让幼儿接受小学化教育,会让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时光,无法享受到与同龄人一起玩耍、探索世界的乐趣。
3. 影响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
幼儿阶段是孩子性格、兴趣、情感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过早地让幼儿接受小学化教育,会使孩子忽视这些方面的发展,从而影响孩子的综合素质。
4. 妨碍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时期。
过早地让幼儿接受小学化教育,会使孩子丧失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从而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如何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含表现、危害、原因、倾向、措施)
如何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一、表现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表现在幼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中。
孩子们开始被强迫背诵知识,进行机械性学习,缺乏游戏和亲子互动的时间。
教师过度注重学术表现,而忽视了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培养。
二、危害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孩子们缺乏了解和关注自己
兴趣爱好的时间,无法体验到真正的童年乐趣。
过早的学习压力可能导致儿童产生学习焦虑和自卑感,甚至对学习和未来感到厌倦。
三、原因
1.社会竞争压力:父母普遍为了让孩子在面对激烈社会竞争时更有优势,
过早给孩子灌输学习需求。
2.教育政策导向:部分学校为了应对教育政策要求,提前启动学习。
3.家庭教育观念:对教育过度重视学术成就,忽略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
需求。
四、倾向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主要体现在对学术内容的过早强调,忽视了儿童体验、游戏
和社交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性,使儿童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和发展空间。
五、措施
1.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应关注学业,也应关心儿童全面发展。
2.教育界应鼓励幼儿园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
社交能力。
3.督促教育机构合理安排幼儿园活动时间,让儿童有充足的玩耍和放松
时间。
4.提倡孩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强迫于机械性学习。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发生,使孩子能够更好地
享受童年,健康成长。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及危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及危害一、概述近年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关注。
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在幼儿园阶段,过早地引入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使幼儿园教育呈现出小学化倾向。
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也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兴趣。
在现实中,一些幼儿园为了追求短期效果,迎合家长和社会的期望,过早地将小学的知识和技能引入幼儿园教育,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这种倾向不仅违背了幼儿教育的初衷,也给幼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
深入分析和探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及危害,对于促进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并探讨其可能带来的危害,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1.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概述近年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日益凸显,成为教育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简而言之,即是指幼儿园在管理、教学模式及内容等方面过度倾向于小学阶段的教育特点,过早地向幼儿灌输小学阶段才应接触的具体知识,如拼音、算数、识字等。
这种现象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导致幼儿园教育失去其应有的启蒙性和游戏性,而过度强调知识传授和学业成绩。
在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逐渐脱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
原本应该是充满欢笑、探索和发现的幼儿园生活,被枯燥的知识灌输和机械的训练所取代,这不仅剥夺了幼儿快乐童年的权利,也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出现并非孤立,它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家长的观念误区、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偏差、教育资源的不足等。
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对于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原因、弊端及措施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透析(一)家长思想不成熟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长不成熟的想法。
在各式各样的舆论媒体的鼓噪下,“学习要从娃娃抓起”等口号越来越被家长所认同,很多家长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赛跑,学什么都想超前,这种心态和行为直接导致了许多幼儿园不按幼儿教育规律及要求行事,直接简单的搬用小学教材,以读、写、算为幼儿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的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用分数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优劣。
随着应试教育在家长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应试教育也已经逐渐延伸到幼儿教育,致使孩子过早接触应试教育的体制。
近几年里许多幼儿园普遍存在开设“兴趣班”“学前教育班”提前让学龄前儿童接触小学课程。
在教学形式上,更是用课堂教学取代游戏,用小学化的制度来管理幼儿。
这不但不能促使儿童的身心发展、智力提高,反而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
(三)教师观念和专业素质束缚幼儿园教育是对一个人的启蒙教育,是一项非常细致且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有的教师认为幼儿园就是保育园和学前教育班。
在完全不了解儿童身心特点,就开始进行“填鸭式”的教育,以为孩子只要学会加减乘除,能背唐诗宋词就是一种成功,就是对孩子的认真负责,其实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
这种作法不仅不能使儿童对学习产生兴趣,反而可能产生一些不可预计的反面效果。
经调查发现,我国幼教专业的教师数量很少,教师资源紧缺,有许多幼儿教师是小学教师转岗,在幼儿的教育上,专业知识不足,致使许多幼儿教学存在重教轻学,重智轻德的现象,没有注意挖掘幼儿各方面的潜能,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四)幼儿园办园理念和生存竞争的影响。
当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许多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报名拼音、写字、算数等兴趣班,务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便出现了一些不是真正把培养全面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办学宗旨,只是一味的向钱看。
一些知名公办幼儿园备受青睐,学位竞争激烈,有学校就以家长“自愿捐资助学”数额的高低,作为孩子能否入园的重要参考条件。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危害一、前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幼儿教育小学化。
你们知道吗?现在很多幼儿园和小学都在推行“小学化”教育,让孩子们过早地接触到小学的知识。
这可是一件好事呢?还是一件坏事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吧!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1. 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能够从小就学到很多知识。
所以,他们会选择一些“小学化”的幼儿园和学校,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小学的知识。
这样一来,孩子在学习上就会有很大的压力,而且容易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2. 社会竞争压力大现在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以便将来能够进入好的中学和大学。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会选择一些“小学化”的幼儿园和学校,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小学的知识。
这样一来,孩子在学习上就会有很大的压力,而且容易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很大的不均衡现象。
一些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非常丰富,而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却非常匮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家长会选择送孩子去城市里的“小学化”幼儿园和学校,让孩子在那里接受更好的教育。
这样一来,孩子在学习上就会有很大的压力,而且容易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1. 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过早地让幼儿接触到小学的知识,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快乐的童年时光,而不是被迫去学习那些对他们来说非常枯燥的知识。
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 降低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幼儿时期是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如果在这个阶段过早地让孩子们接触到小学的知识,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这对孩子们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 破坏家庭和谐氛围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很多家长会选择送孩子去“小学化”的幼儿园和学校。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危害在当今社会,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益严重,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教育问题。
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在幼儿教育阶段,过早地对幼儿进行小学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方式的运用,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这一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给幼儿的成长带来了诸多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家长们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因此,他们认为让孩子尽早接受小学知识的教育,能够为将来的学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在起跑线上领先一步。
这种过度追求功利的心态,使得家长们对幼儿教育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推动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发展。
其次,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之一。
在很多地区,对幼儿园的评价往往侧重于幼儿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水平,而忽视了幼儿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为了在评价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幼儿园不得不迎合这种评价标准,将小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入到幼儿教育中。
再者,部分幼儿园自身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打出“提前学习,赢在起点”的宣传口号,过度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幼儿的游戏、探索和实践活动。
此外,一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缺乏对幼儿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小学化的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它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等都还处于较低水平。
过早地让他们学习小学知识,会给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其次,幼儿教育小学化会剥夺孩子的童年快乐。
幼儿时期本应是充满游戏、玩耍和探索的快乐时光,但小学化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过早地陷入了枯燥的学习中,失去了自由玩耍和发展个性的机会,这对他们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分析 2019年教育文档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分析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和危害(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1、幼儿行为规范的小学化在幼儿教育中,除了行为规范要求的小学化外,儿童的行为规范的标准也日益小学化,主要体现在对幼儿作业的规范要求上,如要求学生要课前预习,要求幼儿和小学生一样把字母写在标准的“四线三格”里,作业完成后由教师批改,每天必须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有时数学计算题,有时写汉字,虽然题量不大,但都是知识性的作业,幼儿要用标准格式做作业。
个别学得不好的幼儿还要家长辅导。
2、教学方法的小学化教学方法中的去游戏化是其小学化的一个表现。
众所周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从游戏中学习,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原则。
然而,幼儿园要求孩子们像小学生―样“认真”听课,像小学生一样“学习”知识,这就与办园方向和办园目标南辖北辙了。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从字面上看就是将幼儿当成“小学生”来培养,首当其冲的就是幼儿教学“课堂化”,即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不是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取得代之的是课堂讲授。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幼儿的主要任务是“听”,他们更加在乎的是他教师通常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在课堂中,们能够传授多少知识给幼儿。
领读,复读等是他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这些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最实际,最有效的,这些是幼儿园教学中的常态,也是“课堂化”的最原始表现。
为了能够让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性内容,很多幼儿园要求幼儿在教学前要对相关内容,如拼音、加减法运算等进行预习;在教学中,教师喜欢用“讲授”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演示、图案色彩、游戏等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后,很多幼儿要带回一堆的作业回家,如抄写拼音,进行加减法运算,记忆英语单词,背诵某个段落等,这些作业单调而枯燥,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这种“课堂化”的教学方法振杀了幼儿的天性,使幼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负担,长期处在这样机械的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整天在紧张与焦虑中度过,极易对入园和上学产生焦虑或厌烦情绪。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近年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越来越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就是幼儿园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过于偏重小学阶段的知识点和学习方式,过度强调智力开发和学科成绩,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的丧失。
一、成因分析2.教育评价体系: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依赖考试成绩,这使得学校、家长和教师都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在这种背景下,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和市场的需求,不得不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一些地区,优质小学资源稀缺,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进入这些学校,不得不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以期在入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4.教师专业素质:部分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对幼儿教育理念理解不深,难以把握幼儿教育的正确方向,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小学化。
二、对策分析1.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教育的改革力度,逐步建立多元化、全面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减少对考试成绩的过分依赖,引导学校和家长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2.加强师资培训: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幼儿教育理念,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
3.家长观念引导: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家长的引导和教育,使其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特点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度追求小学化教育。
4.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
5.丰富幼儿园课程设置: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引导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成因复杂,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有利于成长的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及危害探析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及危害探析摘要:近年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功利性教育等负面因素的冲击与影响,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出现小学化现象,部分幼儿园提前讲授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比较注重知识技能的讲解。
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现象,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相悖。
本文针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与危害作探析,同时列举出部分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原因危害幼儿园的实际功能是为幼儿提供一个休闲、玩娱的场所,让幼儿充分释放自己的纯真天性与活泼烂漫。
但是幼儿园教育中的小学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来幼儿处于无忧无虑的状态,却背负着在小学教育阶段才有的学习负担与课业压力。
为此,广大幼儿园教育者需着重分析小学化现象的成因与危害,并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解决和处理这一不利现象。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危害分析1.家长方面。
虽然素质教育在不断推进和实施,但是不少家长在评价孩子时仍然以成绩为主要参考。
部分家长还喜欢盲目攀比,强调孩子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多少,导致幼儿园教育为满足家长的要求出现小学化现象,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并浪费教育资源。
2.幼儿教师方面。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上缺乏创新,纯粹地进行计算和识字教学,有的年轻教师则缺乏教学经验,没有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缺乏专业技能与知识,导致小学化现象的出现,对幼儿的要求相对严格,扼杀他们的天性。
3.教育部门方面。
我国幼儿园教育起步较晚,关注度不高,在防止小学化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而且政府与教育部门对幼儿园教育的审批制度和考核标准不够严格,导致小学化现象长期存在,影响小学教育的实施,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以及广大幼儿的正常成长。
二、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有效对策1.改革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为有效解决小学化现象的危害,让幼儿回归天性,教师可尝试自然教育法,尊重幼儿的自然天性,让他们自主、自由地成长与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成因及对策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将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内容和要求引入幼儿教育阶段,给孩子过早地追求学术成绩和知识面的扩展,给孩子徒增了学业负担、剥夺了其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探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父母过度焦虑: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父母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产生了过度焦虑。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早期的学习和培训,孩子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种焦虑导致了父母对孩子进行过早的学习引导,试图在幼儿阶段就让孩子拥有小学阶段的学习能力,进而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2. 教育体制的变革: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与教育体制的变革有一定的关系。
在幼教政策的指导下,一些教育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开始向幼儿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特点,声称通过他们的教学能够让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储备好小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得到了一些家长的认可和青睐。
3. 教育观念的误导:一些家长和教育者认为,只有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开始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
他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认识不足,将教育的目标过度指向了学习成绩的功利性,忽视了幼儿期的游戏、探索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性。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幼儿教育小学化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带来了种种危害:1. 增加学业负担:小学化的幼儿教育会给幼儿增加过多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使幼儿在幼儿园时期过早地承受起学业的压力。
孩子过度依赖学习,追求成绩,忽视了体验和探索,给幼儿的生活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2. 剥夺游戏和自由活动时间:幼儿期是孩子进行自由探索和游戏的黄金阶段,游戏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往往迫使孩子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剥夺了他们享受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机会,限制了幼儿的身体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特点、危害及成因分析
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特点、危害及成因分析摘要:幼儿园教育工作是学前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广大幼儿群体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而且目前国内幼儿家长群体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导致幼儿教育具有了“小学化”的趋势,分别是显性的“小学化”趋势,另一种则是隐性的“小学化”趋势,其中隐性小学化由于难以识别因此具有更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发展,对于广大幼儿群体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故此,在本文中主要针对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特点、危害及成因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小学化趋势,使得广大幼儿能够真正快乐、自由的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隐性小学化;教育特点;不利影响;成因分析前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不断改革创新,国内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全阶段、不同学科教育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中也包含幼儿园教育工作,但与此同时,幼儿园教育工作具有了明显的小学化趋势,而幼儿群体的年纪比较小,身心发育不成熟,对于“隐性小学化”的教育方式的接受能力有限,同时这还会给幼儿的学习、成长、游戏等等方面带来一定的负担,不利于幼儿教育工作的发展。
其中“隐性小学化”的识别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对于幼儿教育工作更加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针对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特点、危害及成因进行详尽阐述,除此之外还将在文章中提出一定的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避免幼儿园教育走入“隐性小学化”的困境。
一、幼儿园“隐性小学化”的含义分析所谓的幼儿园“小学化”,具体是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一种存在形态,简单来说就是在本应该采取幼儿教育的期间,采用了小学时期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方式,包含管理制度、教学理念等等[1]。
幼儿园“小学化”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显性的小学化,另一方面则是隐性的小学化,其中显性小学化比较明显,同时也可以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控制。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成因及对策幼儿教育小学化,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呀!先来说说这危害,那可真是不小。
我就见过这么一个事儿,有个小朋友叫天天,才四五岁,就被家长送去了那种所谓的“小学化”幼儿园。
天天本来是个特别活泼可爱的孩子,喜欢在户外奔跑玩耍。
但在那个幼儿园里,天天每天都要坐在小板凳上,学认字、算数,甚至还有作业。
结果呢,天天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也不爱笑了,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
原本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孩子,眼神里都没了光彩。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其实挺复杂的。
家长们的焦虑是一大原因。
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家长们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觉得越早学知识越好。
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也搞起了小学化的教育,以此来吸引生源。
还有就是教育观念的偏差,很多人觉得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得掌握越多知识越好,却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那怎么应对这一问题呢?首先,家长们得转变观念。
别总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要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比如说,可以带孩子去公园观察花草树木,去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而不是一味地逼着他们认字做题。
幼儿园方面,要严格按照幼儿教育的规律来教学。
老师们应该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像搭积木、过家家这样的游戏,既能让孩子玩得开心,又能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
教育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对于那些小学化的幼儿园要严肃处理。
同时,要多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让大家都明白,幼儿教育不是提前学小学知识,而是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呀,孩子就像小树苗,在幼儿阶段,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雨露,让他们自由地生长,而不是过早地给他们修剪枝叶,揠苗助长。
希望咱们的家长、幼儿园和教育部门都能共同努力,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别再让幼儿教育小学化毁了孩子们的美好时光!就像天天,如果能重新给他一个自由快乐的幼儿时光,那该多好啊。
浅议幼儿教育隐性小学化倾向
教法探索新课程NEW CURRICULUM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趋向日益明显,从前几年开始,很多专门研究幼儿教育的学者们就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对其出现的原因和其不断变强的发展势头进行过详细的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多种多样,而其提出的应对措施也是令人眼花缭乱的。
但大部分的解决方法和研究结论都是围绕着小学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际上这只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部分,是显性的变化,还有一部分来说由于其不易被识别,所以被称为隐形的小学化。
这一部分由于其不易被觉察,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危害,也更应该被重视和防护。
一、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现象隐性小学化教育就在我们的无意识当中,静悄悄地在我们身边上演着,一次又一次却从来没有人发现,只是以为是教师的考虑不足而已。
比如说在集体活动的时间内,幼师不断地带领着孩子们玩游戏,不断地给孩子们发下一个又一个口令让他们一直处于精神的高度紧张当中,丝毫不得松懈。
又或是说老师们布置下去的环境作业,丝毫不考虑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就拔高要求,使得作业最后只能由父母代替完成。
这些行为的实质就是我们说的隐性小学化,它符合虞永平教授给隐性小学化下的定义,隐性的小学化现象的典型特点是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存在着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幼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应有的自由,教育过程失去了应有的趣味和快乐。
二、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危害1.阻隔教师拥有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和方法游戏一直是各个研究者和幼儿园认为能够有效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方法,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说明了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和最主要行为就是和小朋友们进行游戏。
因此,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各地都在不断地进行幼儿游戏的研究和实验,在各个幼儿园中进行着游戏,以此将孩子们从显性小学化中解救出来。
而各位研究员也从用各种方式来设计游戏,并将游戏集结成册在各个地区推广。
结果就是,各地的幼儿园教师,拿着这些由高水平、高素质人才设计出来的幼儿游戏和小朋友们做游戏。
幼儿园教育_隐性小学化_的特点_危害及成因分析_陈纳
是与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和方法渐行渐远。 2. 使非教育性行为拥有合法身份进入家庭教育 教师对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集体无意识,
必然会导致其出现大量的非教育性行为; 更糟糕的是, 教师会认为自己的这些行为是正确的、合理的,能够满 足幼儿发展需要,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大量使用此类非 教育行为。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家长带着一丝敬畏向 教师讨教育儿方法时,幼儿教师极易将其非教育性行 为作为一种“秘方”介绍给家长,使“隐性小学化”以一 种合法的身份堂而皇之地进入到家庭教育领域中。
3. 致使幼儿丧失了应有的快乐童年 幼儿园教育“隐 性 小 学 化 ”的 最 大 受 害 者 自 然 是 幼儿。成人游戏幼儿、幼儿在各类活动中成为道具,最 终幼儿的发展只能是作为一种工具人的价值,根本不 可能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当人们大谈“游 戏 的 教 育 价 值 ”等 现 代 教 育 理 念 时,因为对“隐 性 小 学 化 ”没 有 足 够 的 警 觉,而 将 幼 儿 置于被剥夺了游戏的境地。当成人大量采用多媒体辅 助教学手段展示电子绘本、演示数的形成,使幼儿安静 地阅读、观看时,已经极大地阻隔了本应由幼儿根据自 己的需要,通过自由选择,从操作、交往和创造性游戏 中得到丰富经验的机会。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林林总总的规则游戏、操作环 节,其发起者是教师、规则的制定者是教师,最后的评
May. 2013 Vol. 30 No. 5
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 特点、危害及成因分析
陈纳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武汉 430205)
摘 要: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存在着两种形态,一种是显性的“小学化”,另一种是隐性的“小学化”,其中“隐性小学化”
因不易识别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本文对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特点、危害及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提高人们
幼儿教育隐性小学化倾向分析
幼儿教育隐性小学化倾向分析一、隐性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产生的危害1.教师没有现代化的幼儿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思想游戏可以说是幼儿园以及研究者所公认的,是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纲要之中,也对于幼儿园的基本行为以及活动进行说明,其表示根本内容就是游戏内容。
所以说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各个地方都在不停地进行幼儿游戏以及各方面的实验,并将这些作为解决小学化的根本方法。
而不同的研究员也在尝试进行各种游戏的设计,希望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地区进行推广。
而这个时候,结果就是,一些幼儿园教师与小孩子做游戏的时候,所进行的游戏是一些高素质以及高水平的人所设计产生的。
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因为学历方面的问题,这些游戏往往都具有一些小学教学游戏的重要特点,可以说这些游戏的流程,与高结构的教学活动有非常大的关系,也就是说仍旧是一个小学化非常严重的游戏活动。
2.导致幼儿失去快乐的童年幼儿教育原本是以探索、感受以及经历为主要内容,但是如今却被一些隐性小学化的教学活动完全摧毁,甚至幼儿教育之中的真正意义也被束缚,变成了一种不可取的想法。
它在各种活动工具上附加了幼儿的价值,但是并没有注意,幼儿的发展是需要和谐的、需要全面的。
另外,电子化教学的全面开展,也并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然以及自由的状况。
很多人可能只是对于高科技以及先进性进行追求,却没有想到让幼儿教育利用幼儿来对于世界的本质进行了解。
如今的教育可以说是硬塞知识的过程。
幼儿教育也变了质,孩子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状态,可以说与显性小学化没有什么区别。
二、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主要原因人们的观点是,过于崇尚书本知识,盲目遵循老师以及家长的指令,是小学化的基本问题所在。
而对于一些隐性的小学化问题,通常来说都是没有正确的理解现代幼儿教育的内容。
而虞永平教授则一针见血的表示,隐性小学化一项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念。
1.形式化的游戏以及操作形式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其本质内容就是儿童探索以及发现外界的过程,用自身去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或者奥秘,并进一步引发自身对于外界的探讨以及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致使幼儿丧失了应有的快乐童年 幼儿园教育“隐 性 小 学 化 ”的 最 大 受 害 者 自 然 是 幼儿。成人游戏幼儿、幼儿在各类活动中成为道具,最 终幼儿的发展只能是作为一种工具人的价值,根本不 可能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当人们大谈“游 戏 的 教 育 价 值 ”等 现 代 教 育 理 念 时,因为对“隐 性 小 学 化 ”没 有 足 够 的 警 觉,而 将 幼 儿 置于被剥夺了游戏的境地。当成人大量采用多媒体辅 助教学手段展示电子绘本、演示数的形成,使幼儿安静 地阅读、观看时,已经极大地阻隔了本应由幼儿根据自 己的需要,通过自由选择,从操作、交往和创造性游戏 中得到丰富经验的机会。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林林总总的规则游戏、操作环 节,其发起者是教师、规则的制定者是教师,最后的评
·90·
幼儿园教育的“隐性小学化”有两大特点: 即隐蔽性和 非教育性,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1) 隐蔽性。“隐性小学化”最根本的特点在于 其隐蔽性。且看以下这些现象: 在短短 30 分钟的集体 活动中,教师带着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做“游戏”② ,或者 不时地发出操作指令,幼儿则始终处于兴奋和忙碌状 态; 自由活动时间里,幼儿在各个长期未更新材料的活 动区之间漫无目的地游荡; 环境布置的作品绝大部分 来自于家长在休息时间制作的饰品……对于这些幼儿 园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一般不会把它与“小学化” 联系起来,只会认为是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但这些现象 就是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表现,而且它深藏于 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三、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成因 虞永平教授分析,隐性小学化最核心的原因是由 教师的观念造成的,如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课程观 和活动观[1]7 。我们认为,显性“小学化”是因为对知 识和真理 的 顶 礼 膜 拜、对 教 师 权 威 中 心 的 过 分 尊 崇; “隐性小学化”则是由于对现代幼儿教育思想中一系 列核心概念的误解。本文仅抽取其中的某几个概念做 简要分析。 1. 窄化“经验” 对“经验”的狭窄化理解,是造成“隐性小学化”的 深层原因。 《纲要》总则第四 条 指 出,“幼 儿 园 应 为 幼 儿 提 供 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 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 展的经验。”我们认为,此处的“经验”指的是“完整经 验”[5]56 ,而不是传统经验观之中的经验。所谓完整经 验,它取自于杜威的“一个经验”[6],“完整经验至少有 两层含义: 一是作为可数名词,指主体从头到尾热情专 注地完成了一件事情,对这个过程拥有完整的、积极的 印象和态度,同时还习得了一些方法或提高了某种技 能,这可以用‘一个’来指称; 二是作为集体名词,指拥 有完整框架、其形成过程未受到干扰,并能够融入后继 经验以获得生长的那类经验。”[5]56 然而,当前对“经验”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经验观 的人不在少数。历史上对经验的认识归纳起来大致有 两种: 一种是唯心主义经验观; 另一种是英国经验主义 机械的、还原论的经验观。[7]58 ( 1) 唯心主义的动态经验观。这种经验观将经验 视为动态的、不 可 捉 摸 的“实 体 ”,只 看 到 经 验 由 感 官 引发,作为一种认知的动态存在状态,把所有形式的经 验都转换成认知经验的形式,因此是一种生理学的、机 械的动态经验观。 那些强烈要求幼儿园教孩子学识汉字和拼音、做 计算题等等知识的家长,其潜在的经验观正是这种唯 心主义的经验观,在他们眼中,只有知识才是值得孩子 花时间和气力去学习的对象。同样的,具有这种经验 观的教育者会非常依赖于现成的教材、幼儿用书、电子 绘本等等,似乎只有这些才具有“教”给孩子的价值。 这种经验 观 的 持 有 者,有 的 会 发 起 显 性 的“小 学 化”行为,如从小班开始就教识字、中班学拼音和写数 字; 有的会作出“隐性小学化”的行为,前述的规则游 戏研究、领域教学与活动区设置结合的研究均属此类。
是与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和方法渐行渐远。 2. 使非教育性行为拥有合法身份进入家庭教育 教师对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集体无意识,
必然会导致其出现大量的非教育性行为; 更糟糕的是, 教师会认为自己的这些行为是正确的、合理的,能够满 足幼儿发展需要,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大量使用此类非 教育行为。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家长带着一丝敬畏向 教师讨教育儿方法时,幼儿教师极易将其非教育性行 为作为一种“秘方”介绍给家长,使“隐性小学化”以一 种合法的身份堂而皇之地进入到家庭教育领域中。
·91·
价者仍然是教师,师生之间是一种单向的“指令 - 执 行”交往模式。而教师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使幼儿获 得认知经 验。 这 些 与“显 性 小 学 化 ”所 产 生 的 后 果 并 无二致。
面对“隐性 小 学 化 ”的 结 果,成 人 在 沮 丧 之 余,会 认为幼儿的所有问题均无药可救。就这样,在“被‘隐 性小学化’”中,幼 儿 不 仅 丧 失 了 其 应 有 的 快 乐 童 年, 而且被贴上“准差生”的标签。
2013 年 5 月 第 30 卷第 5 期
பைடு நூலக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y. 2013 Vol. 30 No. 5
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 特点、危害及成因分析
陈纳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武汉 430205)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 隐性小学化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44X( 2013) 5-0090-04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重点项目( D20133004)
作者简介: 陈 纳( 1969 - ) ,女,湖北武汉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
我国幼 儿 园 教 育“小 学 化 ”由 来 已 久,对 其 现 象、 成因、解决策略等各方面所做的研究非常多。其中绝 大多数研究者将焦点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小 学化”。我国教育部近 期 颁 布 的 关 于 杜 绝 幼 儿 教 育 “小学化”的规 范 性 文 件① 、各 主 流 媒 体 对 幼 儿 园 教 育 “小学化”的口诛笔伐,也多针对这类现象。然而我们 认为,上述 幼 儿 园 教 育“小 学 化 ”现 象 只 是 其 显 性 形 态,它是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冰山一角。当人们 将矛头指向这些显性的“小学化”时,极易忽略另一种 隐性的“小学化”。“这种隐性的‘小学化’现象存在于 很多幼儿园,一些拥有闪亮光环的幼儿园也难免会有 这种现象存在。”[1]6“隐性小学化”因其不易识别而具 有更大的危害性,因此也更值得引起业界的关注。
一、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涵义和特点 1.“隐性小学化”的涵义 幼儿园教 育“隐 性 小 学 化 ”是 幼 儿 园 教 育“小 学 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它主要是指在幼儿园教育中,围 绕“教师”、“知识( 经验) ”、“教材”、“管理制度”、“家 长要求”等除了幼儿以外的事物为中心的一切行为或 作法。它是对“幼儿园小学化”———“就是幼儿园‘不 务正业’,做 了 小 学 该 做 的 事 情。”[2]7“让 幼 儿 学 习 小 学生 的 内 容,让 幼 儿 以 小 学 生 学 习 的 方 式 学 习”[1]7 ———等显性“小学化”解释的一种补充。 2.“隐性小学化”的特点 南京师范大学的虞永平教授认为,“隐性的‘小学 化’现象的表 现 有 可 能 是 间 歇 性 的,其 典 型 特 点 是 教 师的教育行为中存在着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 象,幼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应有的 自由,教育过程失去了应有的趣味和快乐。”[1]7 可见,
家长借助“游戏”给孩子灌下其难以消化的经文, 长此以往,一 方 面 强 化 了 家 长 对“游 戏 是 一 个 非 常 好 的方法”的偏面认识; 另一方面,使孩子产生“玩游戏 怎么还要学习( 符号知识) ”的疑惑,进而不再热衷于 成人“来玩游戏”的邀请,同时对“学习”心生厌恶。成 人用谎言对付幼儿,不过是为了维护其岌岌可 危 的 “权威”,迫使孩子就范。这些非教育行为隐匿 于 其 “科学育儿方法”的外衣之下,使幼儿园教育的“隐性 小学化”扩散至家庭教育之中。
摘 要: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存在着两种形态,一种是显性的“小学化”,另一种是隐性的“小学化”,其中“隐性小学化”
因不易识别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本文对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特点、危害及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提高人们
对其的识别能力,加速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使幼儿园教育能够真正落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此外,还有家长甚至和教师事先“串通”好来对付 孩子。如有的孩子在家不听家长的话,教师就对孩子 说“你在家如 果 不 听 爸 爸 妈 妈 的 话,老 师 会 通 过 电 视 看见的哦。”然后当家长在家无法“搞定”孩子时,家长 就说“你的老 师 从 电 视 里 看 见 你 表 现 不 好,就 不 喜 欢 你了。”可怜的孩子在成人“善意的谎言”中,不得不乖 乖就范。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当幼儿不感兴趣时,教师不是 在关注幼儿真正需要的基础上适时地调整活动内容和 指导方法,而是频频采取有损幼儿建立自信心的鼓励 方式———如发小红花( 小粘贴) 、口头表扬等来吸引幼 儿的注意力。幼儿迫于教师的压力,心不在焉地参加 活动。
收稿日期: 2013 - 05 - 06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 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者的使命是把受教育者引到 自我教育的 道 路 上 去。”[3] 成 人 以 外 力 迫 使 儿 童 学 习 的作法,均不是真正的教育。“隐性小学化”正是一种 不道德的教育,它具有反教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