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B.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唯物主义C.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经验主义、法国社会主义D.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唯物主义答案:A2. 下列哪个选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A. 阶级斗争B. 唯物史观C. 唯物辩证法D. 实践观点答案:D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C. 阶级斗争D. 社会革命答案:A4. 下列哪个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A. 自然界B. 社会存在C. 意识形态D. 实践答案:D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认识的本质是()A. 反映客观世界B. 改造客观世界C. 自我认识D. 价值判断答案:A6. 下列哪个选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答案:A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 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C.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D.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答案:D8. 下列哪个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范畴?()A. 实践B. 真理C. 认识D. 方法答案:C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在()A. 认识世界B. 改造世界C. 创造世界D. 意识自身的运动答案:B10. 下列哪个选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A. 坚持真理B. 为人民服务C. 实事求是D. 阶级性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实践性,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②阶级性,公开申明自己的党性原则,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③科学性,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概括;④革命性,具有批判精神,追求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考试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考试题 (2)

.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课程代码:0000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A.辩证法思想B.唯物主义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2.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A.社会性B.历史性C.系统性D.实践性4.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运动的()A.必要准备B.外在表现C.一种特殊状态D.一种必然结果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A.客观性B.无限性C.方向性D.一维性6.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A.主观反映B.歪曲反映C.虚幻反映D.正确反映7.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认为()A.世界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B.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主观精神C.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客观精神8.“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一种()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A.同一性B.普遍性第 1 页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11.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是()A.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12.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C.实践与理论的关系D.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3.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14.概念、判断、推理是()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5.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A.形象性B.间接性C.全面性D.主观性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B.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C.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D.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7.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1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19.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2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A.阶级性B.继承性第 2 页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A.维护社会安定的机关B.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机关C.阶级压迫的机关D.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22.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它们是()A.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划分法B.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划分法C.进步社会和落后社会划分法D.五种社会形态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23.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上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24.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之间()A.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B.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C.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D.社会分工中的不同角色25.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D.夺取国家政权问题26.从本质上看,科学是()A.知识的理论体系B.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反映C.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D.一切知识的总汇27.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就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这是因为()A.杰出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B.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C.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D.杰出人物既有功绩又有错误28.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A.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B.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29.从总趋势上看,人类历史发展是()A.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B.前进的、上升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C.有时前进、有时倒退的过程第 3 页D.有时进步、有时落后的过程30.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A.从现实的人出发B.从抽象的人出发C.从经济的人出发D.从政治的人出发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7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7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4.原因是指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C.实践就是真理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产品分配形式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 D.机械论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 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16.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17.质和量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19.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矛盾 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26.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A.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A.完全适合 B.基本适合C.基本不适合 D.完全不适合3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A.政治制度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阶级力量对比 D.政党的成熟程度36.国家是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 B.封建社会产生的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 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37意识是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A绝对对立的 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 D.一致的40.辩证的否定是指A.外力否定 B.自我否定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考试题库(打印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考试题库(打印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题库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哲学是(C)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3.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D)A.一切哲学B.一切唯物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一切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4.下列哲学与世界观之间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哲学就是世界观B.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D.哲学与世界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5.哲学的研究对象是(D)A.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B.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C.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D.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6.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一观点说明(B)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C.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D.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7.哲学的基本问题(A)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8.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D)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D)A.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B.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13.哲学史上两军对垒的基本派别是(A)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理论和经验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0.对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C)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11.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D)A.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2.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必然导致(C)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1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是(C)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的本质问题C.世界的本原问题D.实践的本质问题14.二元论的错误在于(D)A.否认世界“物自体”的存在B.反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C.坚持物质决定精神的观点D.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15.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二)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4.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6.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A.广延性B.持续性C.绝对性D.规律性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8.《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

这是一种()A.朴素辩证法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1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12.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风来雨至B.冬去春来C.摩擦生热D.电闪雷鸣1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14.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15.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第二章

一、选择题 I :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A. B. 反映论的观点C. 辩证观点D. 唯物的观点2.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 (C)B. 具有适应环境能力的人C.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D. 具有创造能力的人3.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是 (D)自然界C. 客观世界D.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 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一观点说明 (A)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 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 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这表明 ( B)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在于 (D)A.B. 前者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后者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 前者的源泉是实践,后者的源泉是书本知识D. 前者是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认识,后者是从他人那里 (包括从书本中) 得到的知识7. 从根本上说 , 认识的唯一来源是 ( A)A. 社会实践B. 感性认识C. 客观世界D. 理性认识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A.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一一离开实践的思维一一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套试卷共四道大题,满分100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单选(共30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答案1、D2、D3、B4、C5、B6、C7、B8、C9、D 10、C11、C 12、A 13、D 14、D 15、B16、B 17、B 18、B 19、B 20、C21、B 22、A 23、C 24、D 25、B26、C 27、B 28、C 29、D 30、B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A.机械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2.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的存在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3.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4.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 )。

A.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B.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C.质是内在规定性,属性是外在表现D、质是相对稳定的,属性是绝对不变的5.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A.劳动对象系统B.生产工具系统C.信息传递系统D.能源动力系统6.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 )。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7."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试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试题及答案(二)

16、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17、从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不同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可分为( )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经济意识和政治意识
请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材料题(二)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1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9、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 (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5、发展的实质是 (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
3、《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选择题2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选择题2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 物质是正确答案:ABA 、各种实物的总和, 物质概念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B 、各种具体实物形态的共性C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体D 、具体物质的代名词223、在意识起源问题上,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正确答案:BCA 、人所特有的大脑细胞的产物B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 、社会的产物D 、人创造的224、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就是意识活动正确答案:ABCDA 、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 、有积极创造性C 、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D 、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22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正确答案:ABCDA 、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 、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C 、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22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正确答案:BC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 、画饼不能充饥227、“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正确答案:AB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228、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正确答案:BC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229、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正确答案:CD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230、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正确答案:ABC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231、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一、单项选择题(答案一律填在第二大题后面的表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哲学是A.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吾心便是宇宙 B.存在就是被感知C.心外无物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4、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运动和物质关系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原因 B.物质是运动的本质C.运动是物质的内在根据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A.时间的顺序性 B.时间的不可逆性C.时间的相对性 D.时间的间断性6、哲学上的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7、“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8、唯物辩证法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中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C.普遍联系的观点 D.质量互变的观点9、“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这是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0、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说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11、下列命题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观点的是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B.社稷无常奉,群臣无常位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12、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其中一种是循环论,另一种: A.激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直线论 D.庸俗唯物论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A.农民播种小麦 B.法官审理案件C.运动员参加比赛 D.演员进行表演14、下列选项中属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是A.认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B.认识来源于绝对精神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l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6、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A.众人的赞同 B.权威的意见 C.已有的真理 D.社会实践17、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18、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9、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A.生产力的发展 B.道德的进步 C.人的素质的提高D.民主进程的加快20、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指A.人的社会地位和威信 B.人的社会职务和权力C.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 D.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多项选择题(答案填在本大题后面的表中,每小题2分,共20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考试习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考试习题与答案

提示:按快捷键ctrl+F,输入题目可快速查找题目一. 单选题(共 40 题,共 40 分)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 这一论断说明了 ( ) ( 1 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标准答案: B2.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1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标准答案: A3.垄断资产阶级推行改良政策 ( ) ( 1 分)A.减轻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B.从根本上触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C.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地位D.改变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对立★标准答案: C4.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1分)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标准答案: B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1分)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标准答案: B6.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1分)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标准答案: C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1分)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标准答案: C8.人类进入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1分)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标准答案: A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 ( 1 分)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标准答案: B10.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1分)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 -配第★标准答案: B11.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1分)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标准答案: A12. 在 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1分)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准答案: B13.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1分)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标准答案: C14. 少数资本家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行为是( )(1 分)A.联合B.兼并C.收购D.垄断★标准答案: D1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 1分)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标准答案: C16.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_基本原理概述考试试题及答案2

马克思主义_基本原理概述考试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C.消灭国家D.消灭两极分化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4.相对静止是指()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A.主观反映B.歪曲反映C.虚幻反映D.正确反映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9.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B.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C.代表个别垄断资本的特殊利益D.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圣西门B.傅立叶C.欧文D.费希特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A.普遍联系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一、单项选择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2、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A.唯理论B.经验论C.先验论D.反映论3、局部性部分质变是由于()。

A.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B.事物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不平衡性C.事物不同发展阶段间的不平衡性D.事物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间的不平衡性4、经济社会形态()。

A.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B.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程度划分C.是以如何进行产品分配划分D.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划分5、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6、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7、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因为().A.真理与谬误本身没有严格的界限B.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主观错误造成的C.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D.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8、生产方式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C.政治和经济的矛盾统一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统一9、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

A.折衷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辩证法观点D.诡辩论观点10、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是()。

A.形而上学观点B.折哀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诡辩论观点11、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

A.客观实在性B.主观能动性C.规律客观性D.运动绝对性12、人的本质在于他的()。

A.生物性B.社会性C.自然属性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13、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二)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二)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二)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30分)1、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A、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2、一切哲学都是()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3.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 )A. 国有经济B. 集体经济C. 公有制经济D.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制成分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A、运动的绝对性B、发展的规律性C、客观实在性D、本质的可知性5、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个命题表现的哲学思想是()A、承认事物是变化的B、承认事物的变化是灵活多样的C、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D、是辩证法的运动观6、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C、片面强调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D、片面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A、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8.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是( )A. 商品输出B. 技术输出C. 资本输出D. 劳务输出9、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是指()A、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具体条件B、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C、矛盾斗争性既受特定的条件制约又能打破这些条件限制D、矛盾斗争性可以脱离矛盾同一性而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10、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表明()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B、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C、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D、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1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A、无限的B、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物质决定的C、被动的D、可以为所欲为的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14、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在将来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具体的可能性1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16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A、混淆是非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B、混淆肯定和否定的区别的形而上学观点C、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法关系17、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中,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A、原因与结果B、必然性与偶然性C、可能性与现实性D、形式和内容18、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1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章(试题及答案)第⼆章⼀、单项选择题1、把科学的实践观第⼀次引⼊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 康德哲学的功绩2、“⼈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个理论的问题,⽽是⼀个实践的问题。

⼈应该在实践中证明⾃⼰思维的真理性,即⾃⼰思维的现实性和⼒量,亦即⾃⼰思维的此岸性。

”这⼀论断说明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和⼒量3.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说”被教廷判处终⾝监禁。

1979年11⽉10⽇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

这说明( )A.谬误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B.真理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指()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C.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D.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个过程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所⼤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的7.恩格斯说:“⼈的智⼒是按照⼈如何学会改造⾃然界⽽发展的。

”这说明 ( )A.⾃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C.⼈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具有认识⾃然的能⼒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这⼀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C.实践是认识的⽬的 D.间接经验毫⽆⽤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各种感官感觉到⼀个梨⼦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只是在⾮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 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造的供⼈使⽤的⼯具”的看法是( )A. 主观唯⼼主义 B.客观唯⼼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 D.形⽽上学真理论17.“此亦⼀是⾮,彼亦⼀是⾮”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必责其⽤,观其⾏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阶段测试题(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阶段测试题(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阶段测试题(二)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选择一个答案,填入括号内)1.最早提出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的哲学派别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

A.某种精神B.原初物质C.某种实物D.原子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A.存在B.理想C.灵魂D.“原初”物质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C.存在的第一性D.抽象性5.物质运动最高级的形式是()。

A.化学运动B.物理运动C.生物运动D.社会运动6.离开物质谈运动必然导致()。

A.形而上学B.唯心主义C.二元论D.诡辩论7.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客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二元论D.主观唯心主义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

A.绝对不动B.暂时不动C.运动的特殊状态D.没有空间位移9.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和诡辩论D.客观唯心主义10.哲学上的二元论是指()。

A.唯物论和唯心论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先验论和反映论D.主张物质和精神共同组成世界本原的理论11.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两种属性B.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的体系12.空间的特性是()。

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13.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

A.具体事物时空的可变性和有限性B.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三维性C.二者的不变性D.时间的持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14.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世界()。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15.从意识的起源上看,它是()。

A.天赋的B.独立自在的C.对物质的反映D.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6.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
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
1. 运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A、均衡论
B、一点论
C、重点论
D、二元论
2.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3.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华,应全部继承
B、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C、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应全部抛弃
4. 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循环论的观点
5. 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
6.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这是()。

A、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正确观点
B、神学目的论的错误观点
C、宿命论的错误观点
D、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观点
7. 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具体的可能性
8. 坚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必须反对:()。

A、庸俗唯物主义
B、折衷主义
C、宿命论
D、形式主义
9. “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的观点,犯了哪种错误:()。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庸俗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测试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测试题2

201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 20分。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3、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C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4、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6、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7.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 宿命论观点B. 唯意志论观点C. 机械唯物论观点D. 朴素唯物论观点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A. 世界统一于存在B.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D. 物是感觉的复合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

A. 意识产生物质B. 意识转化为物质C. 意识决定物质D. 意识创造物质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统一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1、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A. 概念、判断、推理B.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C. 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D. 客体、主体、客体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A. 存在B. 精神C. 物质D. 原子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A. 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1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

2马克思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马克思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的。

这是一种【】A.神秘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外因对事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4.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

这在哲学上坚持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 D.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5.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6.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真理中不断派出谬误的过程B.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D.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7.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A.是不变的B.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是独立存在的D.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8.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是【】A.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B.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C.个体生产的所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所有制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9.“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什么观点?【】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宿命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决定论观点10.社会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A.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和革新B.实行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实行让步D.缓和阶级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1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A.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B.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C.劳动力属于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D.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制度和市场规则12.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被称作可变资本,因为【】A.它的价值不仅会发生转移,还会自行增殖B.它的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C.劳动力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D.劳动力仅能创造出相当于自身价值的价值13.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A.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B.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C.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D.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14.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形态是【】A.商业资本 B.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 D.商品资本15.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之间【】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C.按同比例变化 D.无直接联系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A.物价下跌 B.商品滞销C.商品生产过剩 D.工人大量失业17.有一张股票,当股息为200元时,其价格为4000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D.世界是可知的
1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B
A.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D.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29.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D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D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3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A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10.假象是指D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C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12.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D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B.原子结构学说C.欧氏几何学D.相对论
1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B
A.折衷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B.世界是统一的
A.是不确定的B.是确定不变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是不可捉摸的
22.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B.产品分配不均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23.一个青年能够成才,是由个人的主观努力,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C
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D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B.客观力量的推动
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A
A.各自对立面转化B.同一方向转化
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D.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
6.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B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A.客观世界B.实践C.经验D.学习理论
7.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C
A.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B.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D.一切社会的永恒现象
8.哲学基本问题是指C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9.空间的特性是A
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
A.辩证法B.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D.可知论
3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D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2.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D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3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
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B.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
C.两者是同等的D.视国情不同而不同
36.在社会现象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这说明了事物的因果的相互作用往往D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
D.人们的社会分工状况
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B
A.社会发展规律B.客观物质世界C.社会实践D.物质统一性
28.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C
A.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B.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1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B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揭示客观规律D.创立科学理论
19.认识的起点是B
A.社会存在B.感觉C.理性认识D.客观世界
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B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1.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C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国家属于B
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D.意识形态
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C
A.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C.社会实践的需要D.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1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C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群渊语)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C.理在事先(朱高语)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A一因多果B.同果异因C.一果多因D.同因异果
2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C
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25.意识是D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6.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