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4 故都的秋——部编版上册语文课件 (共21张)
合集下载
统编版必修上册 14.《故都的秋》PPT精品课件23张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学法指导,披文明理
• 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 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 展开想象,领略意境; • 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 散文阅读的方法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秋 果 奇 景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秋 之 蓝 朵
故都的秋
秋秋秋 槐蝉雨 落残斜 蕊鸣桥
秋 果 奇 景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知人论世
• 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 到杭州……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同年8月,“不远千里”, “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饱尝了故都的秋 味,于是写下了本文。文中这个“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 是作者当时苦闷心情的折射,所有景物被蒙上的那层悲凉是一种 “融情入景”。
清 静
悲 凉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得意阅读,领略意境
• 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 • 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 •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台孤寂的柳影里…… • 同学们能接着说下去吗? • 研读3~11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把它朗读出来,并进行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学法指导,披文明理
• 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 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 展开想象,领略意境; • 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 散文阅读的方法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秋 果 奇 景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秋 之 蓝 朵
故都的秋
秋秋秋 槐蝉雨 落残斜 蕊鸣桥
秋 果 奇 景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知人论世
• 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 到杭州……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同年8月,“不远千里”, “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饱尝了故都的秋 味,于是写下了本文。文中这个“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 是作者当时苦闷心情的折射,所有景物被蒙上的那层悲凉是一种 “融情入景”。
清 静
悲 凉
统 编 版 必 修 上册 1 4 .《故 都的秋 》PPT课 件23张
得意阅读,领略意境
• 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 • 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 •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台孤寂的柳影里…… • 同学们能接着说下去吗? • 研读3~11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把它朗读出来,并进行
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4.1课《故都的秋》(共21张ppt)
郁 故都的
达 夫
秋
有关秋天 的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
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 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 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 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 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赋》
水是眼波,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 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 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对故都、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
哦,狂野的西风,秋之生命的气息,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犹如精魂飞遁远离法师长吟, 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染上瘟疫的纷纷落叶四散调零:哦,是你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 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 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深藏,低贱,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在狱咏蝉》骆宾王
直到阳春,你蔚蓝的姐妹向沉睡的大地
吹响她嘹亮的号角 《西风颂》雪莱(英)
4. 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要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① 内容上:追溯悲秋的渊源,自古悲秋,中外皆然,再次强
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明、寂静、悲凉)
2.南国之秋有哪些特点?文 中为何两次提到南国之秋?
慢、润、淡 色彩不浓、 回味不永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衬 托北国秋天的特点,点出 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 之情。
3.这两段还运用了哪些修辞 手法?
达 夫
秋
有关秋天 的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
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 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 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 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 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赋》
水是眼波,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 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 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对故都、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
哦,狂野的西风,秋之生命的气息,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犹如精魂飞遁远离法师长吟, 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染上瘟疫的纷纷落叶四散调零:哦,是你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 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 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深藏,低贱,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在狱咏蝉》骆宾王
直到阳春,你蔚蓝的姐妹向沉睡的大地
吹响她嘹亮的号角 《西风颂》雪莱(英)
4. 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要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① 内容上:追溯悲秋的渊源,自古悲秋,中外皆然,再次强
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明、寂静、悲凉)
2.南国之秋有哪些特点?文 中为何两次提到南国之秋?
慢、润、淡 色彩不浓、 回味不永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衬 托北国秋天的特点,点出 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 之情。
3.这两段还运用了哪些修辞 手法?
14.1《故都的秋》课件 (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急雨凉风
秋雨话凉图
思考: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
的作用?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普 通百姓,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 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 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
作者向往这种北平的悠闲,希 望保住这悠闲;用这样的京腔京 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 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 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 味 ,反衬出时局的危急。
①因其叫声凄惨,可借其表现凄楚哀婉之情,
蝉也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岁月的流逝。
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蝉声未发前,已自 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②寄托家国覆亡之恨,或表达悲凉、忧愁之情。 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③古人认为蝉居枝头,食干净的露水,不食人 间烟火,常用来象征高洁的人品。如唐代虞世
秋果奇景图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
思考: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 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 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 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 长,盛极而衰。“秋的全盛时期”正面 临着凋零的结局,所谓的“胜景”是终 结前的狂欢,是短暂的,是以衰亡为背 景的。
(5)
秋雨话凉图 (7-10)
秋果奇景图
(11)
小院秋晨图
1.该图中有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又有何作用?
小院秋晨图
1. 该 图 中 有 哪 些 意 象 ? 这些 意 象 又 有 何 作 用 ?
意象 一椽破屋
作用 荒凉、衰败、沧桑
—碗浓茶
清闲、耐人回味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 视觉,高远清爽 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听觉,以声衬静
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秋雨话凉图
思考: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
的作用?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普 通百姓,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 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 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
作者向往这种北平的悠闲,希 望保住这悠闲;用这样的京腔京 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 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 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 味 ,反衬出时局的危急。
①因其叫声凄惨,可借其表现凄楚哀婉之情,
蝉也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岁月的流逝。
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蝉声未发前,已自 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②寄托家国覆亡之恨,或表达悲凉、忧愁之情。 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③古人认为蝉居枝头,食干净的露水,不食人 间烟火,常用来象征高洁的人品。如唐代虞世
秋果奇景图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
思考: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 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 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 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 长,盛极而衰。“秋的全盛时期”正面 临着凋零的结局,所谓的“胜景”是终 结前的狂欢,是短暂的,是以衰亡为背 景的。
(5)
秋雨话凉图 (7-10)
秋果奇景图
(11)
小院秋晨图
1.该图中有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又有何作用?
小院秋晨图
1. 该 图 中 有 哪 些 意 象 ? 这些 意 象 又 有 何 作 用 ?
意象 一椽破屋
作用 荒凉、衰败、沧桑
—碗浓茶
清闲、耐人回味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 视觉,高远清爽 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听觉,以声衬静
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29张ppt)
?
沉痛的话语,民族的无奈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学习任务二: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秋果胜景图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 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 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 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 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 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 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 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 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刘海粟
学习任务一:提纲聚神,初尝秋味
郁达夫对故都秋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可是呀,故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
静
悲凉
郁达夫为故都画了几幅 秋景图?
故都的秋
秋院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
01
02
03
04
05
原来小品文字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 细、清、真三点。(郁达夫)
学习任务二: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郁达夫:秋槐落蕊
杜甫:无边落木
温柔而细腻
苍阔而宏大
世间大美,各有不同,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学习任务二:披沙捡金,细赏秋韵
秋蝉残鸣图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 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 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 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 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 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 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易中天《读城记》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 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 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 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
14《故都的秋》课件(28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 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 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28
20
思考:
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 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 为什么不写这些?
21
1、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 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 17岁便随长兄一 起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 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 似的文学。”
22
任务四:对比探讨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有 何作用?
23
喻体 比喻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味润 —— 白干 味烈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深
鲈鱼 味淡 ——大蟹 味浓 味
黄犬 味短 ——骆驼 味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衬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24
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
代表作品: 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19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间, 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 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 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 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 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 的秋》。
17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 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 学”,写的也是 “静如止水似的文 学。”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 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28
20
思考:
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 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 为什么不写这些?
21
1、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 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 17岁便随长兄一 起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 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 似的文学。”
22
任务四:对比探讨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有 何作用?
23
喻体 比喻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味润 —— 白干 味烈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深
鲈鱼 味淡 ——大蟹 味浓 味
黄犬 味短 ——骆驼 味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衬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24
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
代表作品: 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19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间, 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 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 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 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 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 的秋》。
17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 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 学”,写的也是 “静如止水似的文 学。”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 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41张ppt)
读文正音
混混沌沌 dùn 落蕊 ruǐ 嘶叫 sī
譬如 pì
潭柘寺 zhè 槐树 huái 一椽破屋chuán 廿四桥 niàn 房檩 lǐn 平平仄仄 zè 颓废 tuí 鲈鱼 lú
扫帚 sào zhou 蟋蟀xī shuài 普陀寺 tuó
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说说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北国之秋的特
文体知识
散文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最大的特点是
“形散而神不散”,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 散文以抒情为主,但也使用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常综合起 来运用。
散文一般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具体地抒发作者情感。 ➢ 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 ➢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多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
写作背景
1933年4月,郁达夫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 了近三年,过着颠沛流离生活。这一时期,他思想 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创作本文时,一位朋友邀请郁达夫北上,游玩北 平。于是郁达夫欣然前往,并在到北京的第三天“ 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 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次日即“晨起, 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故都的秋》”。
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 多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散 文
特点
✓形散神聚:取材广泛,手法灵活, 思想主题集中
✓意境深邃:抒情性强,思想深远 ✓语言优美:清新明丽,自然流畅
郁达夫(1896年-1945年),原名郁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 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 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 D .文中"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
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四部分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课内训练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这些以声衬静,借助细小的
声音充分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 B .第⑥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
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来表
湘南中学 黄楚雪
故都的秋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 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四部分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课内训练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这些以声衬静,借助细小的
声音充分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 B .第⑥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
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来表
湘南中学 黄楚雪
故都的秋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 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08 思考探究
郁达夫为什么会把北国的秋景写得如此之“清、静、悲凉”?
•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 主观方面:
抑郁善感
审美追求
家国情怀
三岁时失去了父亲, 十七岁便踏上了赴日 留学的旅程,在异国 他乡度过了充满艰辛 与屈辱的十年。
郁达夫倡导“宁 静之文学”,其 作品常常由自然 景观引发对人生 的哀愁沉思。
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历史悠久显而易见 。那时南京为都城,“故”字含有“往昔”、“昔日”之意。人们对于“ 往昔”、“昔日”的往事常常怀有怀念与眷恋之情。 • “秋”字揭示了文章的描写主题。因此,这是一篇描绘景色的抒情 散文,作者追忆起故都北平的秋日风光和色彩,流露出对故都秋 季的向往与深情眷恋。
行动——清闲 语调——平静 感叹——悲秋
07 深度品味
【小结】:写景技巧
在选择材料方面: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 展现秋日的独特风貌。
在创作角度上:从声音、形态、色彩、氛围等多 个维度入手;同时,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 觉等多种感官体验来描绘。
在艺术效果上:分别从色彩、形态、声音、味道 、实质等方面,共同体现“清”、“静”、“悲凉”这一 主题,彰显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质。其中,“ 形”指的是五幅描绘故都秋景的画卷,“神”则是指 渗透其中的“清”、“静”、“悲凉”氛围。
文中描绘的秋色不仅融入了作者对故都秋季的深情眷恋与向往,更蕴含着作 者的主观情感。这份情感中既有秋日的孤寂与凄凉,也弥漫着全文忧伤而悲 凉的基调。因此,这篇作品可谓是对故都秋天的一首悲怆而深情的赞歌。文 中的秋景融入了对故都秋的眷恋与向往,作者的主观情感包含秋的寂寥与悲 凉,全文基调是忧伤且悲凉的。作品是对故都秋的一曲悲凉颂歌。
《故都的秋》课件21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让我们走进秋天
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 描写的地点,作者 用“故都”而不用 北平或北京,更带 有一种文化底蕴和 历史沧桑感,也含 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作者简介
郁文
达夫
创造社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思考题:快速阅读1——2段,说说 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关键词语:
清、静、悲凉
浏览课文,哪些段落集中描绘了故 都的秋景?
眷念之情
秋晨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树
全文总结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等秋 天的特点落笔, 将故都的秋色,与个人 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 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景显情, 情景浑然一体。
秋日胜果
这些景物,作者给它们涂上 了什么色彩?
蓝、白、青、淡红、紫黑、 碧绿、淡绿微黄、灰沉沉
——冷色调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 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 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 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 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 心中的悲凉、清冷、孤寂。
思考: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 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 的北海公园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 影,可是作者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 景物,这是为什么?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的特征,是北京 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两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 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和第12——14段 , 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并思考文中为何多 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清、静、悲凉 南国秋——慢、润、淡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PPT课件(21张)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总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结
落蕊无声帚留痕
秋
槐
小 院 秋院图 闲 坐
图
秋蝉图
秋 蝉
故都的秋
残 声
赏
秋
秋
雨
色
图
秋 枣 图
唱 北 国
斜桥树影话秋凉 秋日胜果满枝头
清、静、悲凉(情景交融)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总
结
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 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 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实、秋形、秋意中,我们可 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郁北国地方特色的人物风情的热爱赞美, 对古都北平的神往、眷恋,对淡薄、恬静、悠闲生活的生活情 趣的追求,以及他内心深处深沉的忧思和落寞。
秋雨话凉
斜 天灰沉沉的 一阵凉风 息列索落的雨声 桥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树 影 话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 秋 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凉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总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结
落蕊无声帚留痕
秋
槐
小 院 秋院图 闲 坐
图
秋蝉图
秋 蝉
故都的秋
残 声
赏
秋
秋
雨
色
图
秋 枣 图
唱 北 国
斜桥树影话秋凉 秋日胜果满枝头
清、静、悲凉(情景交融)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总
结
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 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 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实、秋形、秋意中,我们可 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郁北国地方特色的人物风情的热爱赞美, 对古都北平的神往、眷恋,对淡薄、恬静、悠闲生活的生活情 趣的追求,以及他内心深处深沉的忧思和落寞。
秋雨话凉
斜 天灰沉沉的 一阵凉风 息列索落的雨声 桥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树 影 话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 秋 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凉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静
心的宁静
悲凉
静
静
悲凉
“衰弱的残声”
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静、 悲凉
“淡绿微黄” 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秋色
碧绿、淡淡、 蓝白、枯黄
秋声 飞声
秋形
破屋、破壁腰、 秋草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景物萧瑟:悲凉
细数、静对,我以为……为佳——融入个人感受
合作探究 5.槐树落蕊图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 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 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第二部分描绘了哪些景 物,组成了什么图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芦花
柳影
虫唱
月夜
钟声
碧天 牵牛花
槐树
秋蝉 秋雨
秋果
合作探究 2.第二部分哪几段描绘了景色?共有几幅图景? 请分别起个名字吧!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7-10段 第11段
合作探究 9.佳日秋果图中写了哪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枣子树:屋期。 清冷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悲凉:鼎盛之后就是萧索
合作探究 10.总结五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14.1《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天的特点:悲凉不堪、伤感凄苦、孤寂落寞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今天我们要走近的这位作家,他却独爱秋天,且更爱北国的秋天。 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来一探究竟吧!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数量多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 Nhomakorabea形状
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颜色
从视觉上表现“清”“静”得特点,
冷色调
秋景小结 这几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观秋色—冷色调
青天、蓝朵、秋 草、落蕊、 灰沉沉的天空、 青布衣衫、淡绿 微黄的枣树
听秋声-以动衬静
驯鸽的飞声 秋蝉残声 息列索落的秋雨 悠闲的都市闲人 声
任务三:深探究 悟秋心
主题归纳
全文紧扣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通过情景交融的方法,将故都的秋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完 善自然地融会在一起,既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风物,也 在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切爱恋和向往 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 时也显露出他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 心情。
垂绥s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色彩。 2.悲秋思绪的代言者
——王国维《人间词话》
《礼记》:“仲夏之月蝉始鸣,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孟秋之月寒蝉鸣。”
——白居易《早蝉》
3.哀时伤逝的触发者 4.困顿失意的自喻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冷色调 清冷、衰败
秋天的特点:悲凉不堪、伤感凄苦、孤寂落寞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今天我们要走近的这位作家,他却独爱秋天,且更爱北国的秋天。 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来一探究竟吧!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数量多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 Nhomakorabea形状
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颜色
从视觉上表现“清”“静”得特点,
冷色调
秋景小结 这几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观秋色—冷色调
青天、蓝朵、秋 草、落蕊、 灰沉沉的天空、 青布衣衫、淡绿 微黄的枣树
听秋声-以动衬静
驯鸽的飞声 秋蝉残声 息列索落的秋雨 悠闲的都市闲人 声
任务三:深探究 悟秋心
主题归纳
全文紧扣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通过情景交融的方法,将故都的秋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完 善自然地融会在一起,既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风物,也 在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切爱恋和向往 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 时也显露出他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 心情。
垂绥s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色彩。 2.悲秋思绪的代言者
——王国维《人间词话》
《礼记》:“仲夏之月蝉始鸣,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孟秋之月寒蝉鸣。”
——白居易《早蝉》
3.哀时伤逝的触发者 4.困顿失意的自喻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冷色调 清冷、衰败
14-1《故都的秋》课件(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秋槐落蕊图
(1)“静”——安静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安静(听觉、嗅觉、触觉)
(2)“清”——清闲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清闲(视觉)
(3)“悲凉”——落寞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落寞
修辞手法: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 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 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 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 痛。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 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 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写下这篇故都的秋。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 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 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 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 感出一点点极微极细柔软的触觉。
视觉与触觉相结合,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 地,是触觉感受。寂静无人的环境中,作者看到落蕊, 脚踏上去,心中应该是有一丝欣喜,也能感受到落寞。
秋晨院落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二、再读课文,理清情感
朗读第3自然段“秋晨院落图”, 思考:秋的“清”“静”“悲凉”体现在哪些方面?
14.1《故都的秋》课件26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目录
1 知人论世 2 初读课文 3 课文研案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 名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 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 础。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 文化的素养。
素养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 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 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 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 生的审美能力。
夹肢窝( ɡā )
落落大方( luò ) ②落 丢三落四( là )
落枕( lào )
词语积累
(1)落寞:_冷__落___,__寂__寞__。_ (2)意境:_文__学___艺__术__作__品___通__过__形__象__描___写__表__现__出___来__的__境__界___和__情_ 调。 (3)不远千里:__不__以__千__里__为___远__,__形__容___不__顾__路__途___遥__远。 错点提醒:距离近了不能用这个词。 (4)不能自已:_无__法__控__制___自__己__,__使__激___动__的__情__绪___平__静__下__来_ 。 (5)混混沌沌:_形__容__糊__里___糊__涂__、__无__知___无__识__的__样___子_ 。 错点提醒:是指人的精神、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表现,不能形容液体类的东西。 (6)平平仄仄:_泛___指__由__平__仄___构__成__的__诗__文___的__韵__律_ 。 (7)疏疏落落:_稀___疏__零__落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名句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含义:我心甘情愿地欲以生命为代价,换得故都的秋的长在! 作用:①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内容上:直接抒发作者对 故都之秋的无比眷念挚爱之情。
想一想 描写“秋”的诗文,你能说出几句?
3.这些例 子,仅 仅是某 一事物 或概念 逻辑范 畴中的 一个或 几个现 象,不 属于事 物或概 念的本 质属性 ,应汰 除。
4.章回体小说是 中国古典 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 的“讲 史话本 ”发展 而来的 。“ 讲史”就是说书的 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 。讲史 一般都 很长, 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 讲完。
博喻
定义: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说明一个本体。可以用多个喻 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也可以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
作用: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 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本体——南国的秋韵与北国的秋韵
喻体
黄酒 与 白干 稀饭 与 馍馍 鲈鱼 与 大蟹 黄犬 与 骆驼
5.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 中的一 回。在 每次讲 说以前 , 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 就是章 回体小 说回目 的起源 。章回 体小说 中经常 出现的 “话说 ”和“ 看官” 等字样 ,正可 以明确 看出它 与 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第
二
故
都
的
秋
课
作者简介
3岁丧父,家道衰贫,聪颖好学, 少时已有古典文学基础。
1913年留学日本,饱受屈辱和歧 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 使他忧伤愤世。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 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 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 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 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2、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些段落中哪些景物描 写了故都秋景?如何饱尝故都秋景?
清、静、悲凉 3-11段
饱尝
小院、槐树、秋蝉、秋雨、果树
第二段
南国之秋的特点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秋的味,秋的色,秋 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第十三段
南国秋景 特点: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郁达夫、郭沫若、 成仿吾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 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 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 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 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 放殉难的 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划分文章的结构
1-2 北国的秋有何特点(与南国秋比较) 3-10 故都的秋景及人类对于秋的感受 11-12 再次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故都的秋 有何特点?
2.作者在哪些段落通过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 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 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 记。
前期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后期寄托自己感时忧国的心境。
黄酒味道浅淡,白干味道浓烈; 稀饭稀薄,馍馍厚实; 鲈鱼味浅,大蟹味久; 黄犬机灵轻佻,骆驼沉稳厚重。 比较点是“秋味”,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秋味更 浓、回味更永。更符合作者的心境。
对比衬托
江南的秋 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的秋
清、静、悲凉 饱尝
突出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 向往、眷恋之情
创作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 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由 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 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去北平。当时,郁达夫到达北 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 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1932年 1月,日军进攻哈尔滨特区,1933年1月,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爆 炸事件,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北平, 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 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 秋》。
理解题目
“故都” 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蕴含文化底蕴。
“秋” 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两者结合,暗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题目明确
而又深沉。
小组合作(5-8人)
※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概况每部分的内容。(1人) ※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哪些景物描写了故都的秋景?(1-2人) ※鉴赏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1-2人) ※列举传统文人悲秋的诗句;思考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感受与传统文 人有何差异?(1-2人)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以上内容。(1人)
白居易《琵琶行》 杜甫《登高》
马致远《天净沙》
1.压缩语段,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卷“ 语言表 达题” 的重点 和热点 ,它要 求对文 段中的 信息进 行筛选 ,选出 主要信 息,剔 除次要 信息, 然后根 据题目 要求用 简要的 语言表 述出来 。
2.有时, 定义题 所给材 料在交 待事物 或概念 时,为 了避免 抽象, 而让读 者有具 体可感 的印象 ,往往 会对事 物或者 概念进 行举例 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