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汉之董仲舒和王充教育思想(2015.5)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
18岁“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肯严守师法家法。
因家贫无钱购书,他常到洛阳书肆里读书,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太学后,曾两次出任过小官,皆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从事著述。
60岁时曾被杨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转沿中,63岁即辞官归里,著书、教授终生。
他的一生,都不与时苟合,对当时流行的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持批判态度,也反对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
他著述甚丰,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一)论人性和教育作用王充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
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人性的差异并非天意,而是自然因素影响而成的。
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
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又说:“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
”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
王充认为,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效性,礼义教化似乎不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和实力,教育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往往被一些缺乏远见的人所忽视。
王充指出,从社会、国家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纲纪伦常,激民向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
教育对社会作用在于经过“圣教”渐化熏陶而使受教育者“文才雕琢,知能十倍”,可以为国家“任卿相之用”,也可以以借“仁义之力”来改造社会。
(二)论理想的培养目标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归纳为儒生与文吏两大类,儒生是指有一定经学造诣的学者,文吏则是指虽无经学造诣、但有丰富官场经验的官吏。
他认为文吏与儒生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
董仲舒、王充的哲学思想
在董仲舒看来,人们的社会关系都是由 “天”所授予的,即所谓“受命于天”。 他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 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顺命》) 这就为封建等级关系和宗法关系涂上了 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
(四)天人感应 根据这种自然关系的拟人化和社会关系的神秘 化,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深 察名号》)并进而认为,在“天”与“人”之间 存在着一种神秘的感应关系。他认为,“人”的 活动必然会得到“天”的反映。如果君主按照 “天”的意志办事,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天” 就会降下“符瑞”,表示肯定;如果君主违背了 “天意”,影响到大一统封建国家的稳定和巩 固,“天”就会降下灾异警告,表示危险。特别 是后者,董仲舒尤其看重。他说:
《吕氏春秋》的这些思想,无疑是试图 改变秦王朝长期所奉行的法家思想路线。 但是,吕不韦不仅没有能使秦始皇采纳 其思想,反而遭到秦始皇的迫害而死。 秦始皇一直都奉行韩非所主张的极端化 的思维模式。
这种状况,直到秦亡之后才出现改变。秦 汉之际的三大思潮,认真汲取秦亡的教训, 都在思维模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三大思潮都认为,在观察世界、思考矛盾、 处理问题时,必须把天、地、人三要素统 一起来加以考虑,而不应当只从其中的某 一个方面、某一个部分上来加以考虑。
由此类推,人类社会关系也应当如此:“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 阴。”(《基义》)也必然是为阳者贵,为阴者贱; 为阳者居于支配、主宰地位,为阴者处于服从、 辅助的地位。这些封建社会关系,到东汉时的 《白虎通义》中被经典性地概括为“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说:“王道之三 纲,可求于天。”(《基义》)强调封建社会关系 的建立,是以“天”的法则作为根据的。
第五讲 董仲舒王充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第四讲
董仲舒、王充、 董仲舒、王充、颜之推 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生平简介
董仲舒(公元前 ),西汉广川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河北省 前 ),西汉广川( 枣强县广川镇) 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枣强县广川镇)人,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封建神学思 想体系的奠基者。 想体系的奠基者。 他学识渊博,遍通五经,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 他学识渊博,遍通五经,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有 汉代“孔子”之称。他以“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和高深 汉代“孔子”之称。他以“三年不窥园 的治学精神和高深 的学术造诣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的学术造诣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他在贤良对策时提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 他在贤良对策时提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开 始参政。 始参政。他的教育思想对汉代和后来封建王朝制定中央集权 的文化教育路线、方针、政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的文化教育路线、方针、政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先 后任过江都王和胶东王的国相,但终不得志, 后任过江都王和胶东王的国相,但终不得志,后托病弃官归 潜心学问。 家,潜心学问。 董仲舒一生的著述很多,其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 董仲舒一生的著述很多,其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 举贤良对策》 其中, 举贤良对策》 《举贤良对策》等。其中,《举贤良对策》与教育的关系最 为密切,并对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有极大的影响。 为密切,并对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有极大的影响。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神秘主义学说董仲舒只是用来麻醉和威吓人民的,而对于统治者却强调人事的重要,认为“事在强勉”,“治乱兴废在于己”,只要尽力“行道”,那就会“德日起而大有功”,就可以收到速效,统治地位就可以巩固。
在董仲舒看起来,君主的重要职责是实施教化。
他认为仁、义、礼、乐都是治道的工具,古代圣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所以王者的职责就在于“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以教化为大务”。
我们从这里看出了董仲舒认识到教育作为统治手段的重要作用。
在把教育工作放在政治的第一位的思想指导下,董仲舒要求汉武帝不但要“求贤”,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养士”。
他说:“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养士三法以太学为最重要,所以他又说:“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他要求汉武帝“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他又认为当时的吏治不贤明,其原因在于选举不当。
他对当时纳资授官和积日累久的升官办法提出了批评,建议“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通过试用,便当“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他认为只要这样尽心求贤,天下之士便可得而官使,只要遍得天下的贤人,就那伯象三王那样的兴盛也容易做到,象尧舜那样的名声也可以赶得上。
兴太学和重选举董仲舒认为这两种具体措施必须统一在一种统一的思想指导下,才能发挥为当时政治服务的作用。
他指出当时思想的不统一,对于政治的统一是很有妨碍的。
他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便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
他认为这样一来,那么“邪辟之道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董仲舒为中国封建社会找到了“儒术”作为最合适的上层建筑,以儒家思想代替汉初的道家思想作为整个政治的指导思想,并且为汉代及其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制定了“独尊儒术”的文化教育方针。
董仲舒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儒家教育思想摘要:董仲舒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注意“中品之人”的教化作用,选用“德育之官”兴办太学。
他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为汉王朝的文化教育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董仲舒,中国西汉思想家、教育家。
汗景帝时为博士,采用老学生带新学生的方式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十,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教学理论。
班固说:“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之”。
董仲舒适应当时政治统一的需要,把战国以来的各家学说以及儒家各派在《公羊春秋》的名义下融会起来,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他从“天人相与”出发,论证“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同时又提倡“礼乐教化”,主张兴办太学,求贤养士,实行“量材而授官”,建议“州郡举茂材孝廉”。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文化教育政策,并加以实施。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
他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神。
帝王“受命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但他指出,政令的统一必须以思想学术的统一为前提。
因为儒家最重视正名定分,最适合于封建中央政体的需要,所以董仲舒主张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他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董仲舒这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就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
二、强调“中品之人”的教育董仲舒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提出“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他认为圣人之性为上品,这种人生来就是善的,他们制定的标准和内容,且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
斗筲之性为下品,没有善资,只能采用刑法对待他们,不必进行教育。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字仲任,他出身于农人兼小商贩家庭,在6岁的时候开始识字,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开始进入太学学习,王充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在太学学习期间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这也是王充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王充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和写作中度过的,他的著作有《政务》、《养性》、《论衡》等,其中《论衡》被后世广为流传,书中的有很多思想对后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 秦汉的教育
第三章秦汉的教育教学时数: 5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体制构建和有关制度措施。
了解、掌握这个时期教育家的主要教育观点,如董仲舒有关奠定封建教育政策的观点及王充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教学难点:难点为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秦汉的文教政策一、秦代的文教政策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为了巩固新建立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等措施。
在文化教育上,以法家思想为基础,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书同文、行同伦”战国时期,“田畸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统一后,这种文字及社会风俗的混乱状况严重阻碍了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为顺应社会客观需要,秦始皇采取了统一文字和规范社会伦常的措施。
所谓“书同文”,就是进行文字的改革和统一文字的工作。
以周时的大篆为基础,减省笔画,成为秦篆或小篆,通行全国,后又进一步改造,创造了隶书。
这一措施,使字体从繁到简,由杂到齐,对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所谓“行同伦”,就是融合各民族各地风俗,规范道德行为的标准。
这对促进汉民族共同心理状态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颁挟书令”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秦统一后,围绕中央集权和诸候分封的问题,儒法两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占了上风。
(禁止私学是为了统一思想,便于推行政令:“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为了禁止“以古非今”的现象再次发生,以及推行统一的政令,秦始皇采取了“颁挟书令”和“禁止私学以吏为师”的措施。
董仲舒与王充的教育主张对比
(1)“强勉学问”
(2)节博合宜
(3)专一虚静
培养目标
“鸿儒”
将人才分为4个层次:鸿儒、文人、通人、儒生
论学习
1、学知与闻见
2、思考与求是
3、问难与距师
董仲舒
王充
简介
有“汉代孔子”之称
思想精髓:三大文教政策
(《对贤良策》)
出身“细族孤门”,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教育作用
1、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2、把教育看成是王者权力,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3、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1、人的善恶在于教育,应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作用
2、将人性分为3类:
中人以上的人;中人以下的人;中人
论道德教育
(核心)
1、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五常”
(所谓“王者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2、原则和方法
(1)“以仁安人,以义正我”(2)“强勉行道”(3)“必仁且智”(4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五、 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 教学方法
2. 专心致志 无论是学习时的心境,还是平时的志向,都不能心猿意马,应该专一。 董仲舒认为,这是受天赋能力的限制所决定的,“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 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精力集中为认识深入创造条件。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著述
董仲舒(约前179—约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是 研究《公羊春秋》的大家,汉景帝时曾为博士。他以在学术上的高深 造诣和“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赢得了当时读书人的尊敬,纷纷 拜他为师。他则以次第相传的方式教授弟子。董仲舒在贤良对策时提 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他先后担任过江都王刘非和胶西王刘 端的国相,但在政治上终不得志,于公元前121年托病弃官归家,潜心 著书讲学,不问私家产业。朝廷每遇大事,则派人征询董仲舒的意见。
实行有为政治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得不到贤才,原因之一是汉初不养士, 不办教育;原因之二是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不当。
三、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什么是人性?董仲舒说,“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 人性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董仲舒认为,人性之“质”中,有“仁 气”和“贪气”。 仁气是指人性中那些有利于促进发展封建社会道德的先天因素,贪气是指人性中那 些将导致与封建社会道德相抵触的先天因素,它们是人性中的两个对立物。 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具备“圣人之性”者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 感情欲望,注定要向善的方向发展。具备“斗筲之性”者很难进行自我节制,只有用刑 罚制止他们作恶。
四、 论道德教育
(三) 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王充的教学思想对当今高等学校教学的启示[5篇材料]
王充的教学思想对当今高等学校教学的启示[5篇材料]第一篇:王充的教学思想对当今高等学校教学的启示王充的教学思想对当今高等学校教学的启示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人贵论”基础之上,肯定了教育能改变人性,人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反对“信师是古”,提倡“多闻博识”;主张“韦弦之教”、“博达疏通”、“学贵专一”等积极有为的教育观念,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值得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
、关键词:王充;教学思想王充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贵论”思想基础之上的,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性,可以陶冶人的本性,可以发展人的才能,最终形成“尽材成德”的人格发展目标。
王充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在本文中主要突出的写王充的教学思想对我们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王充的教学思想(一)知识来源——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王充反对生知之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他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事情古今是没有的。
他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二)教学过程——“见为闻”与“开心意”王充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见为闻”的感性阶段与“开心意”的理性阶段。
所谓“见为闻”就是教学中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做,去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所谓“开心意”就是说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见为闻”的感性认识阶段,王充认为如果只凭耳目只能获得片面的、不完整的或不完全正确的知识,还必须把感性认识加以提高。
(三)教学效果——“效验”王充的“效验”就是以实际效果来检验知识真伪的论证工夫。
这就是说,认识和理论必先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实际效果的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二、王充的教学方法在现代高等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一)质疑始终是教师和学生学习与进步的主要方式众所周知,问是学生学习,接疑难问题的主要方法,在教学中,学生就会有疑问,那么利用其他时间向老师请教就是学习上课未能听懂知识的最好方法。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充(约27-97年)字仲任,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出身“孤门细族”。
八岁入书馆,学习《论语》、《尚书》,学业优良。
二十岁左右入京师太学。
王充不崇拜权威,怀疑神学化的儒学,广泛阅读百家之书,采取批判态度,独立钻研。
他曾出任郡、县小吏。
但因为为人耿直,不愿随俗附和,索性辞官还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研究和写作中度过。
王充的著作现存的仅有《论衡》一书,是以“疾虚妄”的态度来写作的,宗旨是“立真伪之平”,即讲求真实客观,反对虚假浮夸。
(二)论教育的作用王充与董仲舒类似,也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
但人性的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是由自然的“气”构成的,人性“秉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
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
生来就恶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恶为善。
总之,在他看来,人的善恶在于教育。
因此,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
(三)关于培养目标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
他把人才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鸿儒”,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第二是“文人”,独立思考能力略逊,但文才尚佳,善于写一般的奏章公文;第三是“通人”,文笔谈不上,但能博览古今,知识渊博;第四是“儒生”,连博览也谈不上了,只能掌握一门专业(一经),从事教学而已,这是人才的最低档次,只比没文化的俗人强一点。
可见王充特别推崇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文才,再其次才是知识的渊博程度,最看不起专经传授的教师。
王充讥讽这类人是鹦鹉学舌,就像“门人”、“邮者”一样,毫无自己的创意成果。
这固然是出于他对当时经学教育的强烈不满,但轻视一般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是片面的。
(四)学以求知王充坚持唯物主义立场,认为天地之间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
浅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浅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董仲舒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
他生活在汉武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时期,自汉代建立以来,统治者?H重视恢复和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对百姓的教育。
这严重影响到当时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面对严峻的形势,董仲舒一针见血地提出文教政策。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依据第一,天人感应思想。
董仲舒把天看作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包括人类的产生也来自于天,这就要求人们要受命于天,并受命于神权的代表,即皇帝的意志。
这是为了使百姓因敬畏上天而接受君王的统治。
通过不断灌输民众君权神授的思想,来达到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自身政权的目的。
第二,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张王权论。
他认为,帝王以拥有的绝对权力,足以征服天下,而四海臣民都要受帝王支配,进而使得天下统一,思想保持一致,实现社会太平。
因此,他认为教育权应该由最高统治地位的君王来掌握,以完成对百姓的思想控制,维护社会秩序。
(二)教育目的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时期的董仲舒把教育看做是一种政治统治工具。
不难看出其教育目的是通过对民众实行“德教”,来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董仲舒所提出的教育,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适应了汉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意图,因而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并采纳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观点。
(三)教育政策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曾提出关于文教的三大政策:第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作为汉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自他提出这一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中华历史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的文化教育和各民族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
施行教化,离不开一定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民众不犯法作乱,那么社会风气习俗自然就会良好,这是董仲舒设立学校的根本住张。
而改革选举制度,其目的是在为国家招揽人才。
第三,兴教化,正万民。
浅析王充的教育思想-精选文档
浅析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衡》一书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的很多教育思想,比如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唯书、不唯上,以培养鸿儒为教育目标的思想,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甚至在当代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王充的“中人”思想(一)世人大多为“中人” 王充在《本性篇》中分析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及杨雄的“人性善恶兼有论”,认为以上思想家关于人性观的结论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也有夸大的一面或中庸的一面。
他根据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思想,以人智力高低为划分标准指出:孟子的“性善论” 的对象指的是中等及以上智力的人;荀子“性恶论”的对象指的是有中等及其以下智力的人;告子和杨雄的观点指的是普通智力的人。
王充进一步指出,天生极恶极善的人是很少的,世间大多数人都是智力普通的中等人,是中性人。
人的人性是受自然、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后天的环境、教育对一个人人性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由此王充认为教育对完善一个人的人性是有极大作用的。
王充的人性论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首要依据,这也是他如此重视教育的原因。
二)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作用王充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能完善人。
“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
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
” [1]68 人出生有善有恶,通过教育可也让性善的人保持性善,性恶的人改变恶的本性。
王充认为“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也。
” [1]546 学习就是为了改变学生的性情,使其成才。
“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
” [1]70 孩子十五岁时教育好了,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教育不好就会染上恶习。
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知识,提高人的智慧。
“雕琢刻削,乃成为器用。
况人含天地之性,最为贵者乎!” [1]511 石头和竹子这样的东西为了好用都会经过打磨,更何况是“人”,人是有学习能力的,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良好的教育,人就会成材成器。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生平和教育活动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广川(今河北冀县)人,是西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的拥护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以“三年不窥园”(王充评为夸大之辞,认为学习应该有张有弛)的精神,攻习儒家的经典,当时被推为群儒之首,有“汉代孔子”之称。
他精于《公羊春秋学》,景帝时为博士。
他的学生很多,有的见不到他的面,采取以老学生教新学生这种“久次相授业”的教学形式。
武帝时诏贤良,对策第一。
他的三篇对策,成为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政策的基础。
《汉书·董仲舒传》说:“推明孔氏,仰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因与当时当权的公孙弘发生矛盾,出相胶西王。
不久辞官回家,以讲学著书为事。
董仲舒的主要著作为《春秋繁露》,全书今存八十二篇,根据“公羊派”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并应用于社会政治;发挥《易经》的阴阳学说,结合五行思想,创立“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了“性三品”观点,形成了一套神学化儒学新体系,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另有《董胶西集》一册,“三对策”收集在内,提出了较具体的政治和教育主张。
他的书流散不全,今本《繁露》未必皆董氏的原著,但可视为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的汇编。
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董仲舒生在西汉封建政权已经建立、但仍有待巩固的时期。
自汉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一时期安定的局面之后,又出现了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七国之乱平息之后,统治者的锋芒便要指向农民阶级了。
董仲舒就是站在当时地主阶级的立场,适应当时这种政治要求而提出来的。
董仲舒的政治主张,主要是要神化汉代政权,主张“君权神授”之说,以提高君权,树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巩固封建统一政权。
他的政治主张,是以儒术为主,以刑法为辅。
他口口声声说,要“任德而不任刑”,好象很同情人民的疾苦,主张教化,反对刑罚;实际上却是企图发挥统治者软硬两手中麻痹欺骗从而软化人民这一手的作用。
第三章 秦汉之董仲舒和王充教育思想(2015.5)
一、生平
后担江都王和胶东王国相。 陕西兴平 “策村” ,又 下马陵。
一、生平
4.儒学大师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 引入阴阳五行理论, 建成新的思想体系。 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 《春秋繁露》一书中。
二、哲学思想
1、“天人合一”
‚为人者天也。‛(《春秋繁露〃为人者 天》)——认为天有意志,人为上天所缔造。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 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 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春秋繁露〃人 副天数》)——人的身体结构跟天的特点相暗 合。 ‚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 暑。‛(《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人的 心理活动也与天的现象相对应。
1933年10月生。籍贯江苏无锡。著名国 学大师钱穆之子。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 长。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1982年至1985年3月任清华大学文史教 研组主任,1985年3月至1994年任清华 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1 月至1999年9月任所长。
总评●钱逊的评价
第二,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和思想发展的成熟, 这两个方面不完全是同步的。 从社会发展来看,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历史新 阶段的开始,从思想发展来看,则百家争鸣的 终结和新阶段的开始,是在汉武帝董仲舒之时。 所以历史的分期与思想史的分期,并不总是一 致的。
1961年版,第40页。)
总评
2.社会影响力: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 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 纲”“五常”的伦理学。 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 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 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
总评●冯天瑜的评价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 最有影响的思想 家,……我们民族性 格中的封闭自我,因 循守旧等等劣根性, 都与之直接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哲学思想
2.阴阳思想
‚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 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 有美必有恶;……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 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 无合,而合各有阴阳。‛(《春秋繁露〃基 义》) ‚阳贵而阴贱‛、‚亲阳而疏阴‛。(《春秋 繁露》)
一、生平
◆ 充少‚有巨人(大丈夫)之志,
父未尝答,母未尝非,阎里未尝 让(谴责)。‛ 《论衡•自纪篇 》 小孩喜欢掩雀捕蝉,戏钱爬树,王 充从来不去参与,表现出孤介寡 和,端庄严整的气质。这引起王 诵的重视,六岁便教他读书写字, 八岁让他上小学。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 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 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 《 论衡•自纪篇》
三、教育思想
3.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贱二贵一‛、学贵专一 董仲舒认为治学必须专一、守一。 所谓专一就是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所谓守一,就是治学必须专精。每个
பைடு நூலகம்
人要根据自己的优势,专精于学问的
某一个方面,加以发扬,形成专长。
总评
1.学派建设: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 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 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 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王充高度评价: ‚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 在仲舒‛。‛(《论衡· 超奇》) ‚董仲舒的主张行而子学时代终,董仲舒之学 说立而经学时代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
三、教育思想
2.论德育 如何对待“义”和“利”的关系,这是儒家 重要的论题。 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确定 了重义轻利的基调。 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 其道不计其功。‛ (《汉书· 董仲舒传》) 朱熹将其作为‚处事之要‛,写进白鹿洞书 院,更扩大了其影响。
1961年版,第40页。)
总评
2.社会影响力: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 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 纲”“五常”的伦理学。 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 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 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
总评●冯天瑜的评价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 最有影响的思想 家,……我们民族性 格中的封闭自我,因 循守旧等等劣根性, 都与之直接相关。‛
一、生平
后担江都王和胶东王国相。 陕西兴平 “策村” ,又 下马陵。
一、生平
4.儒学大师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 引入阴阳五行理论, 建成新的思想体系。 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 《春秋繁露》一书中。
二、哲学思想
1、“天人合一”
‚为人者天也。‛(《春秋繁露〃为人者 天》)——认为天有意志,人为上天所缔造。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 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 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春秋繁露〃人 副天数》)——人的身体结构跟天的特点相暗 合。 ‚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 暑。‛(《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人的 心理活动也与天的现象相对应。
(钱逊.董仲舒与先秦百家争鸣的终结.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1 期)
总评
3.教育方面,董仲舒远离 了儒家的柔性路线,逆转 了师生关系,‚要以孔 子为师,而不以仲舒为 师‛ 。(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
流》,14-17页)
参考资料
1.朱汉民.论董仲舒的人性论建构.北京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2.高春菊.近十年来董仲舒研究.述论河北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唐国军.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的实践化.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一、生平
王充(27—100年)字仲任, 上虞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 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 仅有三位:王充、王府、仲长统。范 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 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
一、生平
1.少年期,有“巨人之志”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本魏郡元城 (今河北大名),一姓孙一(一姓王,一姓孙 ),几世 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说湖州,一说义乌 )。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 卒咸不揆(原谅)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仇家所擒,祖父汛举家担载,就安会 稽,留钱唐县(今浙江杭州) ,以商贾为事‛。 (《论衡•自纪篇》)
一、生平
遍学前辈学者社林、郑众、桓谭、班彪等博学 淹贯的大儒。 王充特别欣赏桓谭求实的治学精神,赞赏说: ‚(桓谭)又作《新论》,论世间事,辨照然 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 论衡· 超奇》) 说‚仲舒之文可及,君山之论难追。‛(《论 衡· 案书》 )
一、生平
◆市肆杂学—— 除从名师,交胜友外,还广沙博览,穷读群书。《后 汉书》说王充在洛阳,‚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途通众流百家之言。‛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 龙。‛《论衡•别通篇 》 “入道浅深,其犹此也。浅者则见传记谐文,深者入圣 室观秘书。故人道弥深,所见弥大。‛ 《论衡•别通 篇 》
二、哲学思想
3.个体系统——“性三品说”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春 秋繁露》) ○性(仁义)为阳——圣人之性:注定向善 中人之性:可善可恶 ○情(贪利)为阴——斗筲之性:注定向恶
三、教育思想
1.论教育作用 ‚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 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 也……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 与教,不当与性‛。‚性非教化不成‛ 。 (《春秋繁露· 实性》) 圣人“不可以明性” ;斗筲之人‚又不可 以明性‛;‚明性者,中民之性‛(《春 秋繁露· 实性》),即中民必须接受教育。
二、哲学思想
阳(光明、热、坚硬、白、男性)尊
天
人
阴(阴暗、冷、柔软、黑、女性)卑
‚阳贵而阴贱‛、‚亲阳而疏阴‛。(《春秋繁露 》)
二、哲学思想
1.政务系统——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也,通类 也。‛(《春秋繁露》) ○ 构成: 皇帝为阳---君权神授、祥瑞和天谴 臣公和百姓为阴 ○制度: 春夏为阳,施以庆赏——德政; 秋冬为阴,施以刑罚——法治。
二、哲学思想
2.伦理系统——
○主体——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王道之三纲,可达于天” 。(《春秋繁露· 基义》) 君父夫为阳为尊, 臣子妻为阴为卑。 ○规范:“三纲”则是道德规范,是高度具体的、必须遵 从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常”是道德准 则,是相对抽象化、理想化的。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思想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第一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董仲舒(前179~前104), 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 家、教育家。汉族,汉广川 郡(今河北省景县)人。
作业
1.重要概念:天人感应、阴阳、新儒学(董 仲舒)、‚性三品‛、‚禾米‛说、三纲五 常、圣化 2.试述董仲舒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3.关于教学原则方法,董仲舒有哪些论述?
第二节 “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二、哲学思想 三、教育思想 1.论教育作用 2.论教育目的 3.论教学 四、总评
1933年10月生。籍贯江苏无锡。著名国 学大师钱穆之子。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 长。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1982年至1985年3月任清华大学文史教 研组主任,1985年3月至1994年任清华 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1 月至1999年9月任所长。
总评●钱逊的评价
第二,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和思想发展的成熟, 这两个方面不完全是同步的。 从社会发展来看,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历史新 阶段的开始,从思想发展来看,则百家争鸣的 终结和新阶段的开始,是在汉武帝董仲舒之时。 所以历史的分期与思想史的分期,并不总是一 致的。
一、生平
2.名师 ‚董仲舒,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 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 (《史记· 儒林传》) 先办私学,后任教于太学; 下帷讲诵,第次授业。
一、生平
3.帝师—— “天人三策称圣意,董生一举天下知‛
汉武帝连问三策—— 问天命性情:‚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 缘而起‛;‚性命之情‛,为何有善恶良莠之分?‚何修 何饬‛,才能使‚百姓和乐‛? 问黄老无为和孔孟有为、问文质、问德刑; 问有无常道? 董仲舒连答三章 —— ‚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 王充说:‚孝武之时,诏百官对策,董仲舒策文最善。‛ (《论衡· 佚文》)
一、生平
1.好学者——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儒!
‚尝乘马不觉牝牡,志在经传 也。‛(《太平御览》卷840)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 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 窥园菜。‛(王充《论衡· 儒 增》) 遍通五经,尤精于“春秋公羊 学”。
《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即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 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 秋三传‛。
三、教育思想
3.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强勉努力 ‚事在强勉而已矣。‛(《对贤良策》) 强勉努力于治学,锐意进取,就能达到博 与明的境界;强勉于行道,就能使自己的 德性日趋完善,事业大有成就。
三、教育思想
3.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多连博贯 ‚太节则知闇(暗) ,太博则生厌”。(《春 秋繁露· 玉杯》) 所谓“多连”和“博贯”就是要求读书时不可就 事论事,而应融会贯通,也就是既要类比归纳, 又要演绎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