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1)
第二讲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二讲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https://img.taocdn.com/s3/m/8a3c5950852458fb760b5602.png)
*所有制上,要求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 *分配方式上,要求单一的按劳分配;
*经济管理方式上,要求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③对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和资 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片面 夸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消极作用及其与社会主 义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滋长 了急于要资本主义绝种的急躁情绪。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主要不是来 自来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干扰和反抗,而是 来自社会生产力的不发达。
④由于缺乏经验和思想上的片面性,“过总” 在宣传合作化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时,片面地强 调了个体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以及它与生产力 发展不相适应性的一面,没有看到个体小农经 济在我国农业生产还处在手工业操作为主的条 件下,还有着很大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它在调 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满足国 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还具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
国内形势:
首先,三年中,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1949与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中国营企业与私人企业比例图 100% 80% 60% 40% 20% 0% 国营 私人 1949年 43.80% 56.20% 1952年 67.30% 32.70%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新认识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新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57143dea856a561252d36f33.png)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新认识:毛泽东脱离实际2010年08月16日 15:30 北京日报核心提示:对这部分稿子的写法,胡绳表示了赞同。
他对总路线专门写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话。
他指出:“总路线的提出不是迟早问题,而是根据中国的现实,是应当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继续发展,还是应当尽快消灭资本主义的问题。
毛泽东当时认为已有可能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直接搞完全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
这是脱离中国实际的。
”一、上世纪80年代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讨论热点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作出的论断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随着1987年中共十三大关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论断的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成了史学界讨论的热点。
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龚育之1987年11月在汕头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称总路线“既是水到渠成,又有重要发展。
”二是薛暮桥1988年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发表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文,认为总路线“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可以说,对《决议》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论断最早提出质疑的是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
他在文中指出:“现在看来,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似乎提得太早,在经济十分落后的中国,应当有一个较长的新民主主义时期,不宜匆匆忙忙消灭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
”三是林蕴晖在《凯歌行进的时期》中指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先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实现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再进而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这如同列宁在1921年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当年称这是一条迂回的道路,或称间接过渡的战略。
而过渡时期总路线,则是绕过了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通过直接消灭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这如同列宁在1918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样,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一举进入社会主义,即在经济落后国家实行直接过渡的战略。
如何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如何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https://img.taocdn.com/s3/m/5c1400bef121dd36a32d8237.png)
如何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如何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研究这一课题,不但要对总路线的提出时机、内容规定、目标追求等作出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评述;而且要对它同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同后来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特别是改造高潮中一些失误的关系,同后来中国社会发展长期迟缓的关系,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以及对毛泽东提出这条总路线的历史大背景和直接动因,进行深入的探究。
本文不准备作这样全面的考察,只是就总路线的评价问题,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发表以下几点看法。
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客观发展趋势。
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提法,但实际上,建国初的几年,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概括起来说,就是在“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就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中国的各项基本制度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
如《共同纲领》第四章规定的“经济政策”,以及贯彻这些政策必然出现的越来越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关系的变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2年,“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在全国确立起来了。
就经济秩序而论,这时,我国不但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已经有40%左右的农民在土改之后加入了互助合作组织,有一半左右的私营工商业被纳入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这实际上成为对个体农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和最初步骤,而这些变化又曾以生产力的提高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对三大改造的规定,可以说就是对这些变革的承认、延伸和进一步发展。
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客观必然性的一个基本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8章练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8章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da6022d8ad51f01dc281f10d.png)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是()A.和平赎买B.国家资本主义C.利用、限制、改造D.团结、批评、改造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始于()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C.“文化大革命”结束D.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3.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A. 林彪B. 粟裕C. 彭德怀D.洪学智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国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5.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是A.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D.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居主导地位二、多项选择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着()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开始B.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之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基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提到日程上来C.近代史结束,现代史开端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社会开端2. 1956年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A.过渡时期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基本成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始C.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转变D.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消灭3. 中共中央在1953年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提出了几种过渡型的经济组织形式包括: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人民公社D.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指出革命胜利后中国的发展方向是()A.把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B. 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C.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D.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三、简答题1.过渡时期总路线2.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及其基本特征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4.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特点四、论述题1.试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2.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评价。
2021版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2021版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03b35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8.png)
2021最新版毛概课后习题(思考题)答案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答: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马克思主义自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20世纪初期得到传播。
但当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是零散的、肤浅的。
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和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真正得到广泛传播。
正如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大提高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他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积极地投入到人民群众的斗争中去。
正是这些知识分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就领导人民求翻身、谋解放,历尽千辛万苦,艰苦奋斗,积累了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遭受了失败的惨痛教训。
这些实践经验激励和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毛泽东思想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形成的理论成果。
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
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反复比 较,最终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二、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答: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六大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三、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答: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如何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效果
![如何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86be1bea4afe04a1b071defc.png)
如何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效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
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
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
关于如何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
![关于如何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576380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7a.png)
第31卷第l期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被会科学版)V01.31N o.1 2008警1秀Jo ur na l of L iao nin g N o r m a l Uni v er s i ty(S oc i a l Science Edition)Jan。
2008关于如何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吴长春(大连海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6)摘要:对过渡时裳总路线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评价,具有羹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社会主义所有制认识上的偏差,是造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局限性的主要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规定的完成过渡的时间过于愆暂。
应该鼹历史眼光,蛙在对我齑发来浮彦}过渡时袭总路线。
笑键词: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蛊义改造;所有稍;科学评价;理论创新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51(2008)01—0005—04Ab ou t the Eval uati on of t he Quest ion o f“th e G enera l R ou te in the Transitive Period”W UChang-chun(Sc h o ol of Hum aniti es a n d So ci al S cie nces,D alia n Maritime Univ e rs i ty,D al i an 1 16026,C hi n a)Ab st ra ct:D ee p s t u d y a n d fu rt he r e va lu a ti o n of t he ge ne ra lr o u t eof transitive pe r io d i s ofg r e a t s ig n i f ic a n c e in bo th th eor y a n dprac tic e.The unde rstand ing d e vi at i on a b o u t th e socia list o w n e r s h i p i s the m a i n of the limitation of“th e g ene ral r o u t e in t he transitive period”.Th e transition per i od p rov ide d by“t he gen er al ro u t e in t h e transitive pe r i od”i s t O O short.We sh oul dva lu at e“th e gen er al r o u t e in t he transitive pe rio d”wit h historical p er sp ec t iv e a n d o n t he a lt i t u d e of the a g e.K e y wo r ds:t he general r o u t e in th e transitive pe ri od;re con st ru ct in g so c ia li sm;o wn er s hi p;s c ie nt if i c e v al ua t io n;t he o re t ic a l i n—no va ti on鼓会主义改造溺越是骂克露主义孛嚣纯及辩学李主会主会主义改造,势基鑫改造鑫麓今天静睾拿多整纪豹涎麓量,义学术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之一。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的研究述评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的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51eb316e783e0912a2162ac9.png)
理 论 研 究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的研究述评
刘 丹
( 中国青 年政 治学 院,北京 1 0 8) 0 09
摘 要 :随着 改革 开放 的步伐 。学术理论界 对过渡 时期 总路
线 的 酝 酿 与 提 出进 行 了全 面 的研 究 , 同时 ,在 我 国 由新 民主 主 义过到社会 主义的时间、原因和结果等方面在学术界存在 不同 究做 一 回顾 ,并 在 综 述 的基 础 上 对 这 一 问题 进 行 深 入 思 考 。 关键 词 :过 渡 时期 总路 线 ;新 民 主主 义 ;社 会 主 义
声音 ,文章将对近三 十年 来关于党在过 渡时期总路 线 问题 的研 且大多数人普遍认为15 年9 9 2 月下旬是提得最早 的一次 。但也有
一
、
研 究 概 况
生产,Xl 国外的帝国主义 ,使 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  ̄- " , j
国,由新 民主主义 国家转变为社会 主义 国家。认为在这次会议
( ) 一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时间
在
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指出 :15 92
年 ,党 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 ,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 不同意见。薄一波在 ( 干重 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 一书中对 偌 党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与制定进行 了全面的阐述,提出:党 在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上指出 ,在革命胜利后 ,迅速地恢复和发展
0 在莫斯科给斯大林写了一封长信。信 中谈了如何向社会主义 是社会主义就是 资本 பைடு நூலகம்义 。理论界 对刘 少奇在建 国初期提 出的 2 日 “ 固新民主主义制度 ”以及利用资产 阶级的积极性 等方面进行 过渡的大体方法。刘少奇 的这封信 ,是对 中国共产党关 于过渡时 巩 了严 厉批判 ,认为在社会主义应该消灭资本 主义。 期总路线的最早的文字说明,也可 以说它就是党 的过渡时期总路 第 三 阶 段 :17 年 党 的十 一届 三 中全 会 到9 年代 初 期 。 线 的雏形 。可以看出,在个体农业 向集体化过渡方面 ,经过15 98 0 91 1 8 年党 的十一届六 中全会通过 的 《 91 关于建 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 年 围绕 山西省委报告的一场争论 和思索 ,党内已基本得 出结论。 史问题 的决议》 重新 肯定 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认为这个 在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会上讲话 ,第一次对过渡时期总 总路线反映 了历 史的必然性。这时期许多学者在考察 当前社 会 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 的表述。会议肯定了中央统战 主义初级 阶段 中的问题时 ,重新 回到建 国时期对建设社会 主义 部 的报告,决定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对资本主义工业进行 的探讨 以及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研究 :从而 以史为鉴 ,从 中总 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公私合营 ,过 渡到社会 主义。为 了更好地向 结建设社会 主义的经验 。这一阶段 的研究丰 富和发展 了党 史界 干部 、党员和群众进行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和宣传 ,中共 关于党在过渡 时期 总路线 的学 习和宣传提 对党在过渡 时期 总路线问题的研究 ,同时也发展 了新 民主主义 中央宣传部起草 了 《
2021最新版毛概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
![2021最新版毛概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87573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7.png)
2021最新版毛概第三章课后习题答案一、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答: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其主要原因在于:1.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成分,但主要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2.与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主义因素已在经济、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比重还很大,所以,它还不完全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①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②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对党在过渡时期。
(4)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试述你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的理解
![试述你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ce4e2321482fb4daa58d4b13.png)
试述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前提,时代特点和现状决定的。1,我过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我国生产力水平还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面临世界上各种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系列物质条件作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比较落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不完善,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浅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浅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https://img.taocdn.com/s3/m/8614526d1ed9ad51f01df22b.png)
浅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背景1、历史条件: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后,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通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节减国家机构经费和恢复发展生产的种种措施,取得了财经经济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制度对中国具有榜样作用。
2、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土改后农村分散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业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间的限制和反限制矛盾突出,使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到日程上来;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基本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联系在一起,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行将结束时,1952年年底,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提出。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此后,毛泽东几次强调“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重要思想,并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和进一步阐述。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载入了同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任务及其关系总路线包括两重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当时称“一体”或“一化”。
列宁曾说“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https://img.taocdn.com/s3/m/986eddb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3.png)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关键词:过渡时期; 总路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史学工作者对建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历史反思。
主流观点仍然肯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实践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正确的。
但也有人认为,总路线提出得太早,匆忙搞社会主义改造,超越了一个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这对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利的。
怎么认识和评价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提得过早,是否超越了发展阶段?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其酝酿已久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次作出了比较完整的表述,12月28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宣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作出更加完整准确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04页)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民经济恢复后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
1952年,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全国出现了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切,为新中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据此,中共中央考虑未来目标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提出是不是为时过早?亲身经历这一历史事件的薄一波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不适时地把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盲目生产和盲目经营,就会妨碍我国经济建设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就会加剧同国营经济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妨碍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顺利扩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教案(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教案(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c3856cb30029bd64783e2c6d.png)
第四章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时分配:4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和历史经验,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3、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4、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6、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教学难点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原因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事物和偏差课堂教学方案课题名称: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授课时数:2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掌握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3、如何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教学难点: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由之路。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fd0445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3.png)
【重点突破】1、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主体和两翼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化”和“三改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涉及生产力,人民公社化设计生产关系。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的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现代中国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的原因和带给我们的启示原因:(1)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努力探索。
(3)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的影响和中国改革开放决策的实施。
(4)党和国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5)人类和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启示:(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得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3)继续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积极抓住机遇,大胆迎接挑战,与世界接轨,努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巩固练习:1.(2010四川卷,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
2021年高中政治时事形势—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的全集汇编附答案解析(1)
![2021年高中政治时事形势—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的全集汇编附答案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2c3bb12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4.png)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它的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造”②它的直接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④它是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产生的影响是①迅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②实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④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有其历史必然性。
我国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A.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地激发B.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D.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4.1956年1月20日,上海市召开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大会,市政府批准全市尚未合营的205个行业106274户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此后资本家个人A.不能继续经营原企业被国家没收B.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获得部分收益C.继续经营并把大部分利润上缴政府D.继续经营并把小部分利润上缴国家~1956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1953~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提出:“从1953实现了对全社会各种行业的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
”这里的“国有化”或“集体化运动”是指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6.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决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①稳定社会环境,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③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④巩固政权,冲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B.三大改造的基本实现C .“一五”计划的完成.“一五”计划的完成D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8.“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文献选载(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二月,一九六五年十二月)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文献选载(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二月,一九六五年十二月)](https://img.taocdn.com/s3/m/8923550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6c.png)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党的文献
页码: 20-26页
主题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九五三年六月;一九六五年十二月;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劳动生产率;公私合营机制;资本主义工商业
摘要:什么叫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建设任务而言,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是( )。
![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建设任务而言,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是( )。](https://img.taocdn.com/s3/m/88cd1b4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7.png)
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建设任务而言,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是( )。
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其建设任务而言,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是a、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统一b、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有机统一c、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有机统一d、发展科教与独立外交的有机统一•“一五”计划就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而言,实质上属于a. 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b.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c. 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有机统一d. 发展科学教育与独立的统一•下列关于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突出特点是()a. 反映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选择b. 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c.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d. 其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惟一经济基础•下列关于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突出特点是()a、反映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选择b、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c、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d、其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惟一经济基础•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 )a.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b.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c.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d.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与统一•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 )a. 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b. 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c. 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d. 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与统一•某同学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进行归纳,其中错误一项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b.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同步进行c.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d.强调发展速度,多快好省的进行建设•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大特点是a、时间具有漫长性b、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c、始终把工业化放在首位d、偏重生产关系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由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鲁振祥如何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研究这一课题,不但要对总路线的提出时机、内容规定、目标追求等作出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评述;而且要对它同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同后来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特别是改造高潮中一些失误的关系,同后来中国社会发展长期迟缓的关系,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以及对毛泽东提出这条总路线的历史大背景和直接动因,进行深入的探究。
本文不准备作这样全面的考察,只是就总路线的评价问题,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发表以下几点看法。
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客观发展趋势。
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提法,但实际上,建国初的几年,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概括起来说,就是在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就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中国的各项基本制度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
如∀共同纲领#第四章规定的经济政策!,以及贯彻这些政策必然出现的越来越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关系的变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2年,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在全国确立起来了。
就经济秩序而论,这时,我国不但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已经有40%左右的农民在土改之后加入了互助合作组织,有一半左右的私营工商业被纳入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这实际上成为对个体农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和最初步骤,而这些变化又曾以生产力的提高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对三大改造的规定,可以说就是对这些变革的承认、延伸和进一步发展。
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客观必然性的一个基本方面。
2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党的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新发展。
当条件成熟之时,将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
从1948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党中央开始系统地考虑这个问题。
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我们努力发展国家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
就是说,在无产阶级已经掌握政权的条件下,向社会主义过渡,主要是一个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问题。
所谓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提高经济水平,实现工业化;二是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使之占据绝对优势。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两个转变的目标: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前者标志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后者标志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刘少奇、周恩∃34∃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5期来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设想。
刘少奇的设想可概括为12个字:长期准备,一步跨入,两步完成。
就是说,首先用一二十年时间(或更长时间)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创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当国家经济水平大大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取得较资本主义经济的绝对优势之后,即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用法律形式宣布工业国有化,这样,一步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然后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巩固和发展,农业机器大批制造出来,就进一步通过大的运动,利用两三年时间完成农业集体化。
周恩来则是强调不折不扣地执行∀共同纲领#,由此走向社会主义。
1950年6月16日,他在一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将经过新民主主义建设走向社会主义,我们团结的基础在于伟大的∀共同纲领#,我们的美满前途是社会主义,只要将∀共同纲领#一条一条不折不扣地加以实施,中国必然会由新民主主义稳步地走向社会主义。
同年4月,他还曾批评有些人由于对新民主主义缺乏切实的认识,不相信按照∀共同纲领#不折不扣地做下去,社会主义的条件就会逐步具备和成熟。
过渡时期总路线所体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同上述毛、刘、周的设想比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中最主要之点是取消了一个以发展经济为主、尚不采取重大社会主义步骤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把原来设想的长期准备与采取重大步骤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过渡时期,亦即把先建设后改造的部署变为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把很远的将来!要采取的步骤明确地提到目前逐步实行。
应该说,这是立国思想、战略部署上的重大变化。
但是,这个变化是在总体目标、总的发展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发生的,主要是一种部署上的变化,先建设后改造与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两种思路,都可以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而就如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途径和步骤来说,总路线要比过去的设想更加明确和系统。
它规定:要通过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完成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通过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形式完成对个体农业的改造。
还规定:无论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是三大改造,都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
拿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说,毛泽东在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1953年6月15日政治局会议上强调: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企业中是逐步增长的,社会主义改造要在15年内用逐步过渡!的办法完成,不是说到第16个年头上突然没收。
这些规定同以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相比较,是更加明确了,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发展。
3 总路线也有缺陷,主要是这样几点:一是在过渡的目标上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在当时是难免的。
因为当时社会主义模式只有苏联一种:单一公有制加计划经济,而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又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所以毛泽东在6月15日政治局会议上,就讲到了十年到十五年后资本主义绝种!的问题。
同年12月中宣部制定的总路线宣传提纲中正式写道: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当时还不懂得,社会主义并不要求单一公有制,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单一公有制不利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在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上,虽然字面上把工业化放在首位,并有主体!(工业化)和两翼!(三大改造)之说,但实际上是把重点放在所有制的改造上面。
毛泽东在1953年10月15日说,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同年11月4日他又说,总路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中央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都集中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之事上。
周恩来1953年9月8日作∀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报告,他在解释什么叫社会主义时说: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取消了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归国家所有了,就是农业、手工业集体化了。
完成这个任务要经过相当长的过渡时间。
!(∀周恩来选集#,1版,下卷, 1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如此突出所有制改造的任务,就必然会使两翼!超前主体!,生产关系的改变超出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允许的限度。
∃35∃三是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把过渡的时间估计过短。
在工业化问题上,当时只认为它是一个工业比重超过农业!的问题,还缺少工业现代化的概念。
4 应该把后来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出现的失误与总路线本身既联系又区别开来。
这首先涉及对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估价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也有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版,147~148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有哪些缺点和偏差呢?一是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二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这样的评价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
但过急、过粗、过快、简单划一的问题,不仅在农业、手工业、个体商业改造中存在,在整个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也是存在的。
那么,上述问题与总路线本身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说,后来的缺点和偏差,既有同总路线密切相关的一面,又有违背总路线要求的一面。
改造形式的简单划一,无疑同总路线追求所有制的单一性密切相关;但急、粗、快则与总路线关于15年的时间规定和逐步实现!的原则相违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表述中有一句话: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改造工作过急过快,正是在胜利冲昏头脑的情况下犯的离开总路线的左!倾错误。
薄一波同志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写道:倘若按照原来测算和确定的时间扎扎实实地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全面精细地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情况可能要比提前完成好得多。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1版,上卷,229~230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这个论断,应该说是正确的。
主要参考文献:1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 1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 周恩来选集 1版 下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 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版.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4 刘少奇选集 1版 下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 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版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责任编辑 王学敏]* * * * * * * *文 摘传统农业是人类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的生产工具是铁木制农具,以人、畜力作为动力,实行手工劳作,生产者根据累世相承的经验和技能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传统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很低,只能维持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发展水平。
舒尔茨曾指出,传统农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其主要特点是:1 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2 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亦长期变化甚微;3 人力资本稀缺。
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了传统农业的基本框架和体系,两千多年中,富有弹性的小农家庭经营制度与以精耕细作为核心的农作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我国传统农业获得高度成功,并一路领先于世界。
∃∃∃摘自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