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第八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4篇课文。课文中的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儿童,既有古代的史学家也有近现代的革命家:冷静机智的司马光,受到鼓励而变得阳光自信的英子和用掌声鼓励英子的同学们,关爱、呵护儿童的列宁和天真诚实的孩子,对工作极其负责、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他们的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质。其中,《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本套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本单元对默读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即带着问题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默读时思考句子或段落的意思:《掌声》要求默读时思考英子前后变化的原因;《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手术台就是阵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含义。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默读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安排写一件事,要求把玩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要重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默读的效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司马光》一课可通过与现代文比较,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声》一课可通过比较,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灰雀》一课则可通过比较发现,同样是喜爱灰雀,列宁和小男孩有不同的喜爱方式,彰显了不同的人物特点。
第三,本单元的《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应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时应避免拔高要求。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24司马光
……………………………………教材解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可先让学生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发阅读期待;接着让学生跟着教师朗读,读好停顿;再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讲讲这个故事;最后让学生将本文与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量少,可灵活指导学生识记。
“司”字,可在揭题时引导学生关注“司马”是复姓,再组成生活中常见的“公司、司
机”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形声字“跌”“持”,可引导学生关注形旁,猜猜意思,做动作理解。
“皆”字,可先让学生通过注释了解它的意思“全,都”,再出示“皆大欢喜、人人皆知”等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字义。“弃”字,教师可出示词语“放弃、舍弃”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2.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字,要注意归类指导。“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可引导学生回顾二年级下册“书写提示”中关于半包围结构的书写要点;上下结构的字“登”,写上边部分时撇、捺要舒展;左右结构的字“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均等;“品字形”结构的字“众”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教师还可让学生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练习书写。比如:“庭”组成“庭院”,“登”组成“登山”,“众”组成“众人”,“弃”组成“放弃”,“持”组成“支持”。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庭注意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广”要写得舒展,第三笔是竖撇,稍长。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
登上窄下宽。上边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笔从竖中线开始,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
持左窄右宽。右边“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均等。
二、理解运用
1.利用学生已知导入课文的学习。
揭题后,可引导学生关注“复姓”,先让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学过的《姓氏歌》一课中提到的复姓,再讲解课题中的“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见过的复姓。
然后,让学生简单讲述之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教师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猜测,课文里的故事可能就是之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教师可顺势告诉学生:本课这种语言形式叫作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
2.跟读课文,读好停顿。
教学文言文,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由于本课是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朗读的要求一定不能过高,只要能跟着教师读出正确的词句问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感情等方面,一律不做要求。课后第一题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
本文断句的方式举例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教师范读时,要处理好停顿的层次。句号处的停顿可以长一些,逗号处的停顿可以略短,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再短一些。起初教师可以读得慢一点儿,便于学生跟读,但不要故意拖长音;等熟练一些后,教师可以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范读,让学生也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跟读。如果学生跟读时停顿的情况比较好,可以让其试着自己朗读,但不做硬性要求。
3.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本课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词语的意思。
关于“瓮”,可引导学生先看看注释,知道它是一种N小肚大的容器,再观察课文插图,了解瓮的样子。如果有学生提出“瓮”和“缸”区别的疑问,教师可以相机出示图片,让学生大致知道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关于。“迸”,可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水流出来的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