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乐器——阮
阮乐器作文
阮乐器作文
哎呀,阮是一种多么古老而迷人的乐器啊!
嘿嘿,我第一次看到阮的时候,就被它那独特的外形所吸引。
它的琴身就像一个大葫芦,上面有一个长长的琴颈,琴颈上还有很多琴弦。
哈哈,我觉得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变形金刚!
当我第一次拿起阮,试着弹奏它的时候,我被它那美妙的声音所震撼。
哎呀,那声音就像山间的清泉,清澈而动听。
我立刻爱上了这个乐器,开始努力学习弹奏它。
学习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嘿呀,我需要用手指按弦,还要用另一只手拨弦,同时还要注意节奏和音准。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手指总是按不准弦,拨弦的力度也掌握不好,弹出的声音就像噪音一样。
但是我没有放弃,我每天都坚持练习。
慢慢地,我的手指变得越来越灵活,拨弦的力度也越来越准确,弹出的声音也越来越好听。
哈哈,我终于可以弹奏一些简单的曲子了!
现在,我已经可以弹奏一些比较复杂的曲子了,比如《广陵散》、《酒狂》等等。
每次弹奏阮的时候,我都会沉浸在音乐中,忘记了一切烦恼。
哎呀,阮真的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乐器,它可以让我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快乐。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欢阮这个乐器,让它的美妙声音永远传承下去!。
阮是什么乐器
阮是什么乐器
阮[ruǎn]是一种汉族传统乐器,阮咸的简称。
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四弦有柱。
始于唐代,元代时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有了广阔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
介绍:
阮,阮咸的简称,还有一意即长颈琵琶,与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琵琶,唐代开元年间从阮咸墓中出土铜制琵琶一件,命名为“阮咸”,简称“阮”。
结构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
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
唐时琵琶是军中传令之器,故有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说法。
近代中国的发展的中乐团中,阮咸类乐器有中阮、大阮。
作为弹拨乐器中的中音声部。
1949年以后,阮咸类乐器经过改良,发展成阮族乐器,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
其中高音阮在香港中乐团被用于替代柳琴作为高音弹拨乐器,中阮和大阮为各民乐团常用中低音弹拨乐器。
阮音箱圆形,十二个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拨片弹,可用于独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中阮演奏技巧的发展与传统文化融合
中阮演奏技巧的发展与传统文化融合中阮,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韵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阮的演奏技巧逐渐发展,并逐步融合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
本文将探讨中阮演奏技巧的发展与其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首先,中阮演奏技巧的发展离不开演奏者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古代的中阮演奏技巧主要以弹拨为主,演奏者通过手指的灵巧运动使阮弦发出动听的音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阮的演奏方式逐渐丰富,加入了更多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比如,双手的交替弹拨,双弦的连奏技巧等,都使中阮的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演奏者还通过改变弦高、琴身结构等手段来提升中阮的演奏技巧和音质。
其次,中阮的演奏技巧的发展也得益于现代科技的进步。
如今,中阮演奏者可以利用录音和视频技术进行演奏的记录与分析,使得技巧的训练更加高效和精确。
在音乐教育中,电子设备的应用也为学习中阮演奏技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使用电子平台,可以迅速传播中阮演奏技巧的信息,促进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除了技巧的发展,中阮在演奏过程中融合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
中阮作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乐器,自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技巧,还需要了解和体会中阮的音乐表达。
例如,在演奏特定的曲目时,演奏者需要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演奏技巧把这些情感传达给听众。
同时,中阮的演奏也常常与中国传统音乐和古典诗词相结合,使得音乐更富有中国文化的特色。
此外,中阮也与其他音乐形式进行了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演奏风格。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一些中阮演奏家开始尝试将中阮与爵士乐、流行音乐等进行结合,创造出全新的音乐风格。
这种融合不仅展示了中阮演奏技巧的多样性,同时也使得中阮这一传统乐器更具现代感和国际化。
总之,中阮演奏技巧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中阮的演奏技巧得以不断提升;而传统文化的融入,则使得中阮音乐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阮作为传统乐器的代表,将继续在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音乐魅力和文化情怀。
中阮自在赏析
中阮自在赏析
中阮是一种弹拨乐器,其音色柔和、深沉,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对中阮自在的赏析:
1. 音色:中阮的音色柔和、深沉,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它可以演奏出丰富的音乐情感,如悠扬、哀怨、欢快等。
2. 技巧:中阮的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如弹、挑、扫、轮、拂等,可以演奏出各种不同的音乐效果。
3. 表现力:中阮在音乐表现力方面非常出色,它可以演奏出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如古典、民族、流行等,同时也可以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展现出更加丰富的音乐层次。
4. 文化内涵:中阮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总的来说,中阮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弹拨乐器,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在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中阮的使用与保养
阮从外表上看 ,琴 身是 由一个呈扁 圆形 的共鸣箱 ,面板 、背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在面板上胶有缚弦和开 有 出音孔 ,弦轴有 四个 ,除用普通弦轴外 ,也可用齿轮铜轴 。琴弦使用丝弦、肠衣 弦或金属弦 。琴头呈如意 状 ,顶端 多饰 以民族风格 的雕刻 ,四个琴轴分别装在琴头两侧,琴杆修直,面板和 背板 略成拱形 ,面板上方 左右 开音孔 。正面平整设指板 ,板面上粘有 山口和 品位 ,设2 品 ,以十二平 均率排 列,每半音一个 品位 ,多 4 用 清漆把 品粘 合在指板上 ,音域可达三 个八度 。 由于制作 阮的各个结合 部,都是用动物胶 加水稀释后粘 固 的,所 以当它们遇到高温或湿气太重 的气候时 ,就非常容易脱胶、脱落。因此,保养 与使用 阮的习惯是息息 相关 的,尤其是在南粤长期使用 的中阮演奏者 ,一旦疏于保养,高温 且相对湿度较大 的南粤气候特点就会显 现 ,轻者 阮的2 个 品就容易发生脱落 ,严重 的面板、侧板、背板、指板脱胶 、变形 ,如此一来 ,就会影响乐 4 器 的共鸣发声 、演奏刺 品、走音、发哑音。那么保证阮的正常使用 ,保养是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另外 ,保养 阮还需要 了解 中阮的结构特性 。如 :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 口、指板 、面板 、背板 、 侧板 、琴 马、缚弦和琴弦等部位 。 首先是琴头 ,它是与琴颈交叉胶合而成的 ,还有通常在琴头上镶 嵌的装 饰也是胶粘上 的,所 以保持干湿 度 、碰幢 以防开胶 、脱落很重要 ,这在 日常演奏中 ,很多演奏 者都会 有不小心遇到 的。其次是琴颈 ,琴颈如 果保养不得 当,很容易 内弯且与指板分离、开裂,使整体阮身变形,这样就要大修 了,或者说这把阮就等于 报废 了。因此 ,除 了要保持此部位 的干燥 之外,重要 的是使此部位免于重压 、重创 ,最好放在琴盒里 。 还有 ,阮在使用中最常见的 ,就是指板上粘 的品脱落,原因是品与阮身不同,它不是用胶粘 的,而是用 油家具用 的清漆粘上的 ,摁弦太大力、受潮、太干燥 都会使品脱落 。因此 ,在弹奏 中摁弦 的力度要适中,保 持干湿度 。一旦遇到脱落 ,千万不要搞反品的正反方 向,因为,品的一方高 点、薄 点,而另一方是低 一点、
中阮自在赏析
中阮自在赏析【实用版】目录1.中阮的概述2.中阮的演奏技巧3.中阮的音色特点4.中阮的赏析5.中阮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正文【中阮的概述】中阮,又称为阮咸,是一种中国传统弦乐器。
它源于古代西域,后传入中原,逐渐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员。
中阮属于弹拨乐器,外形呈半梨形,共有四根弦,弦的材质多为丝或尼龙线。
在演奏时,演奏者用双手指弹拨弦发音。
【中阮的演奏技巧】中阮的演奏技巧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弹拨:这是最基本的演奏方式,演奏者用双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弹拨弦发音。
2.扫弦:演奏者用整个手指划过多根弦,产生连续的音响效果。
3.左手按弦:演奏者在弹拨的同时,用左手指按住弦,产生不同的音高。
4.泛音演奏:演奏者通过轻触弦,使弦振动产生泛音效果。
【中阮的音色特点】中阮的音色独特,介于古筝和琵琶之间,既有古筝的清脆悠扬,又有琵琶的韵味浓厚。
中阮的音色富有表现力,可以表现悠扬、抒情的旋律,也可以表现激昂、奔放的气氛。
【中阮的赏析】中阮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使得它成为一种非常富有表现力的乐器。
在欣赏中阮演奏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演奏技巧:观察演奏者的弹拨、扫弦、按弦等技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表现音乐的情感。
2.音色变化:聆听中阮的音色,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如何通过音色变化展现音乐的层次。
3.乐曲意境: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如山水之间的悠然、江南水乡的柔美等,感受中阮如何通过音乐语言传达这些意境。
【中阮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中阮在我国音乐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可独奏,也可与其他乐器合奏。
在传统音乐中,中阮常常与琵琶、古筝等乐器共同演奏,形成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
“阮”古画里的一种乐器
“阮”,古画里的一种乐器阮,中国传统乐器,得名于魏晋名士阮籍之侄阮咸,据说后者曾改进秦代的琵琶,昼夜弹奏,引风邀月,一时成为名器,但随后失传于时局云扰的南北朝。
所以现在大家想要见到这个“阮”,只能在我们祖先的画作里查找了!唐武后时,蜀人蒯朗于魏晋古墓中寻得一件铜制乐器,形似琵琶,音色浑沉,被大理寺太常少卿元澹鉴为阮咸所弹奏的改进琵琶——阮。
此阮咸所作乐器也。
命易以木,弦之,其声亮雅,乐家谓之阮咸。
——元澹《消夏图》元·刘贯道日本正仓院藏唐螺钿紫檀阮咸·日本正仓院藏唐螺钿紫檀阮咸,琴体用紫檀木制作,通体嵌以螺钿、玳瑁、琥珀等物,背板设螺钿镶嵌的一对鹦鹉,口中衔着长长的彩色珠链。
工艺之精细,造型之秀美,令后世阮作望尘莫及。
“琵”意指向前弹拨,“琶”意指向后。
“琵琶”一词,实则指以“弹”、“挑”演奏的乐器统称。
今日所谓“琵琶”,原身为西域传入的“龟兹琴”,在欧洲被称为“吉他”,阮咸则名副其实,堪为中国流传至今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
而最爱阮声的时代,正是诗意风雅、词章纵横的两宋,在今日留下的画迹中,我们还多能一窥阮咸旧日的风采。
《月夜拨阮图》南宋·马远绛蜡攒花夜气横,樽前更著许风情。
却将江上风涛手,来听纱窗侧阮声。
马远身为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开启了南宋山水构图的崭篇章,在他的画中,留白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无论是他流传于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还是这幅《月夜拨阮图》,画面的物象尽数缩减至极,留下大片空白用以传达辽远的意境。
在图中,月下的文士仅有一只白鹤陪伴,单独面对安静的长夜,怅然拨动怀中的阮咸。
低昂的阮声回荡在无人的原野,似乎明月也被吸引前来倾听,营造出孤独的意境。
《停琴摘阮图》南宋·赵伯驹传为南宋赵伯驹所作的《听琴摘阮图》,描绘了山崖之间两人听阮的画面。
幅中松石耸峙,一人袒衣席地弹拨阮咸,一人横琴于膝,背坐握羽扇倾听,山间云岚出岫,鸟雀惊飞,意境高远。
中阮考级要求
中阮考级要求摘要:1.中阮考级简介2.中阮考级要求3.中阮考级内容4.中阮考级备考建议正文:【中阮考级简介】中阮是一种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属于阮的一种,常用于民族乐队和民族音乐的演奏。
中阮考级是对学习中阮演奏技能的一种评估和认证方式,通常由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或相关机构组织进行。
【中阮考级要求】中阮考级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年龄:参加中阮考级的考生需年满6 周岁。
2.级别:中阮考级共分为1-10 级,1 级为最低级别,10 级为最高级别。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报考级别。
3.考试形式:中阮考级通常采用个人演奏的形式进行,考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曲目的演奏。
4.考试曲目:考生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考试曲目,曲目范围包括练习曲、独奏曲等,具体要求会在考试通知中明确。
5.考试用琴:考生需要自备中阮乐器参加考试。
【中阮考级内容】中阮考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演奏技巧:包括基本演奏技巧、音色控制、演奏速度等。
2.音准和节奏:考生需要准确演奏考试曲目的音高和节奏,不得出现明显错误。
3.曲目理解:考生需要对考试曲目进行深入理解,表现出曲目的情感和风格。
4.艺术表现:考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包括表情、举止、服装等。
【中阮考级备考建议】1.选择合适的级别:考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选择报考级别,避免因级别过高导致考试失败。
2.熟悉考试曲目:考生需要提前熟悉考试曲目,进行反复练习,确保在考试中能够准确演奏。
3.注重基本功:中阮考级对基本演奏技巧有较高要求,考生需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4.控制演奏速度:考试时,考生应根据曲目要求控制好演奏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5.准备演出服装:考生需要准备一套符合演出要求的服装,以展现良好的舞台形象。
通过以上内容,相信你对中阮考级要求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传统乐器大全
中国传统乐器大全中国传统乐器非常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流传至今。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传统乐器。
弦乐器- 二胡:原产于蒙古,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弦乐器。
二胡:原产于蒙古,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弦乐器。
- 琵琶:起源于波斯,后来传入中国,并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和风味,音色柔和。
琵琶:起源于波斯,后来传入中国,并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和风味,音色柔和。
- 古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古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管乐器- 笛子:流传已久,分成高音笛、中音笛、低音笛和直笛等多种类型,音色清晰悦耳。
笛子:流传已久,分成高音笛、中音笛、低音笛和直笛等多种类型,音色清晰悦耳。
- 唢呐:也称为“中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非常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唢呐:也称为“中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非常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 曲笛:又称“笙”,是一种使用双簧管吹奏的传统乐器。
曲笛的音色饱满而又圆润。
曲笛:又称“笙”,是一种使用双簧管吹奏的传统乐器。
曲笛的音色饱满而又圆润。
打击乐器- 钟鼓:钟鼓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朝。
钟鼓:钟鼓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朝。
- 铙钹:主要由铙、钹组成,是中国打击乐器中最常用的一种。
铙钹:主要由铙、钹组成,是中国打击乐器中最常用的一种。
- 木鱼:是一种具有浓郁宗教气息的打击乐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中。
木鱼:是一种具有浓郁宗教气息的打击乐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中。
弹拨乐器- 扬琴:又称“月琴”,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外形独特美观、音色优美。
扬琴:又称“月琴”,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外形独特美观、音色优美。
- 三弦:在民间广泛被使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多种演奏技术。
三弦:在民间广泛被使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多种演奏技术。
阮乐器的演奏及发展
阮乐器的演奏及发展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阮乐器的演奏及发展展开了探讨,对阮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详细的阐述,系统分析了阮的乐曲创作和创新,并研究了阮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阮;演奏;发展阮咸,简称为阮,是我国本土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
发源于秦、汉以长安为中心的西北地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阮的音质淳厚园润,柔美深沉。
尤其是中、低音区的音色最为独特,弥补了弹拨乐中声部的不足。
特别是中音区淳厚、柔美的音色更富于特色,是弹拨乐声部不可缺少的重要声部,在乐队里居中调和。
具有呈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乐队的高音声部与其他中、低音声部相互补充,尤其对不应有的噪音能起到中和调解的作用。
随着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准、高难度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其中不乏大量的困难片段,这些困难片段在促进阮演奏技巧的发展和提高的同时,也对未来阮的演奏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基于此,本文就阮的演奏及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以适应未来更多高难度、高质量的优秀作。
1 阮在民乐队中的演变提高了阮的地位和作用阮在民乐队中的首次亮相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把琵琶曲《夕阳箫鼓》改变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在合奏录制中使用了当时按照古阮仿制的宋代阮,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可以听到的最早阮的录制声音。
自此,阮衰落几百年后,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为现代阮在民族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了有益探索。
1.1 阮在民乐队中的辅助作用1953年中央民族乐团成立了乐器改造小组,对包括阮在内的很多民族乐器进行改造,恢复了阮音箱上的音孔,增加了阮的共鸣,并把丝线改成了钢丝弦,提高了音响效果,还解决了经常断弦的问题。
同时按照12平均律排列,由16个增加到24个,扩大了阮的音域,方便转调。
这一时期,阮被用于《金色狂舞》、《下山虎》、《彩云追月》等大量的管弦乐合奏曲中。
但阮在民乐队中还只是起到陪衬或加重低音的作用,演奏技法与其他乐器相比也很单一,右手基本以弹跳为主,普遍连续使用后半拍的伴奏形式。
中阮一至六级考级曲目
中阮一至六级考级曲目中阮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种,已有数千年历史。
它是由竹制的阮管和翦制的丝弦组成的,具有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声音效果。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中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乐器,它被广泛用于各种民间和宫廷音乐中,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阮一至六级考级曲目是针对爱好中阮这种乐器的人而设计的。
这些曲目是经过严格筛选和精心设计的,以确保能够充分挑战考生的技能和技巧。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中阮一至六级考级曲目。
一级曲目:1.《光明行》,这是一首古老的中国传统乐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悠扬的节奏而著称。
它是许多中阮爱好者学习中阮的必修曲目之一。
这首曲子要求考生具备较好的音准和演奏技巧。
2.《大江南北》,这是一首富有热情和活力的曲子。
它的特点是节奏急促、情感深厚,很适合用来展示考生的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二级曲目:1.《秋风词》,这是一首典型的中国文艺歌曲,以温柔、浪漫、优美的旋律而著名。
考生需要通过细致的演奏技巧和精准的演奏来展现这首曲子的特点。
2.《月光下的凤尾竹》,这是一首充满中国特色的中阮曲,以其清新、明净的音乐特点和独特的排声而著称。
这个曲目要求考生在演奏时表现出音乐细节和情感的深度。
三级曲目:1.《雪莲》,这是一首古老的中国民谣,以其简短、流畅的旋律和柔和的节奏而著名。
考生需要通过轻柔细致的演奏技巧来体现这首曲子的特点。
2.《龙船调大》,这是一首具有战斗力的曲调,音乐表现了壮烈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
演奏这首曲目需要考生采用大力度的演奏技巧和力度感。
四级曲目:1.《千古情》,这是一首富有中国文化和历史情感的歌曲。
它表现了东方的浪漫和深沉的情感。
演奏这首曲子需要考生具备相应的音乐表现力和技术才能。
2.《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是一首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曲子,以其丰富的音乐元素和强烈的节奏感而著名。
演绎这首曲子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技术和高水平的演奏技能。
五级曲目:1.《渔舟唱晚》,这是一首精妙绝伦的中国古典音乐曲目,以其高度复杂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而著名。
试分析中阮的演奏艺术
试分析中阮的演奏艺术
中阮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种,它是一种弦乐器,也称为“洋阮”、“日本阮”等。
中阮在我国乐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的演奏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阮演奏艺术的特点是独特的音韵、流畅的演奏技巧以及充满魅力的表演风格。
首先,中阮的演奏艺术因其独特的音韵而闻名。
中阮的音域宽广,充满了浓郁的东方美感。
中阮的演奏声音柔和、丰满、充满张力,可以产生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效果。
中阮的音色有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的独特性,它能够很好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情感,感受到艺术中的精神内核。
其次,中阮演奏的技巧是非常流畅的。
中阮演奏技巧是非常高超的,它利用了中阮的特点产生以弦震动为中心的各种技法,提出了很多戏剧化的视觉效果。
中阮的演奏技巧包括按弦、滑弦、换弦、泛音等,这些技法原本是用于表达感情的,但在演奏中变成了表达艺术的方式。
中阮的演奏技巧紧凑、舒缓,很好地展示了其独特的演奏效果。
最后,中阮的表演风格充满魅力。
中阮表演除了演奏技巧以外,还有着强烈的表演气息。
中阮表演不仅仅是演奏音乐,更重要的是把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
中阮演奏家在演奏时,通过动作、表情,以及与乐器的互动,共同产生美好而流畅的表演效果。
中阮的表演风格虽然不同,但每一种表演都充满了魅力,令人心醉。
总之,中阮的演奏艺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着中华文化和传统音乐的精神。
中阮演奏艺术通过音韵、技巧和表演风格等多个方面呈现出特殊的魅力和艺术魅力,让人沉浸其中。
它是一个兼具感性和理性的艺术,让人们能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内涵。
古代阮乐器名称与形制演变
第36卷第1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6,N o .12020年1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a n .2020ʌ收稿日期ɔ2019G11G20ʌ作者简介ɔ朱迪(1991-),女,甘肃兰州人,兰州文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古代阮乐器名称与形制演变朱㊀迪(兰州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00)ʌ摘要ɔ中国古代阮自汉代有文献记载起直至清末,形制不断的演变,每个历史时期,都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古代阮由于历经时间跨度较大,且同类乐器众多,相互影响,历史文献中的名称也时有混淆,因此,研究阮形态特征的变化,首先明晰各个历史时期阮的名称,文章通过古代阮乐器名称的变化,侧面分析各历史时期阮形制的变化与发展.根据对文献中阮名称的辨析,对阮的发展情况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探索发展期㊁成熟期㊁衍变期,并总结阮乐器不同发展阶段形制的演变.ʌ关键词ɔ古代阮;名称与形制;演变ʌ中图分类号ɔJ 632.35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0)01G0118G05N a m e a n dS h a peE v o l u t i o no fA n c i e n tR u a n I n s t r u m e n t Z HU D i(S c h o o l o f M u s i c a n dD a n c e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L a n z h o u 73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R u a nh a sb e e nd o c u m e n t e d f r o mt h eH a nD y n a s t y t o t h e e n do f 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i t h a s d i f f e r e n t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e a c h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i o d .R u a n h a s a l o n g h i s t o r y ,a n dm a n y s i m i l a rm u s i c a l i n s t r u Gm e n t sh a v e i n f l u e n c e de a c ho t h e r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n a m e s i nh i s t o r i c a l d o c u m e n t so f t h e m h a v eb e e ns o m e t i m e s c o n f u Gs i n g ,t h e r e f o r e ,i t i s i m p o r t a n t t o c l a r i f y t h e n a m e s o f R u a n i n e a c h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i o d b e f o r e s t u d y i n g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R u a n s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B a s e d o n t h e n a m e s o f t h e a n c i e n tR u a n i n t h e d o c u m e n t s ,t h e a r t i c l e a n a l y z e s t h e c h a n ge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R u a n s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d i v i d e d i t i n t o t h r e e s t a g e s ,n a m e l y ,e x p l o r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Gm e n t ,m a t u r i t y,a n de v o l u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a n c i e n tR u a n ;n a m e a n d s h a p e ;e v o l u t i o n ㊀㊀阮的记载多以史料㊁文献㊁壁画㊁砖画中的图像等形式呈现,木质乐器保存难度大,因此阮的实物少之又少,目前所见实物,在国内有甘肃武威出土的唐代阮残件,在国外,有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阮.目前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由于史料之间有相互借鉴的情况,而阮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名称,因此,在现有文献与实物的基础上,应当首先辨析阮的名称,阮名称的变化,相应的伴随着阮形制特征的变化.因此明辨阮的名称,有助于对形制特征的研究以及发展阶段的归纳与分析.一㊁阮在历史上的名称演变根据史料记载,阮在历史上曾有多个名称,例如: 批把 枇杷 琵琶 秦汉子 秦琵琶 汉琵琶 月琴 阮咸 阮 等名称,现在各有所指,而在古代,以上都曾是阮的名称.如今 阮 这一名称,是最终沿用了宋代的名称.阮自汉代起就流传于中原以及西域,东汉史料中,第一次出现 批把 一词,是应劭的«风俗通义»:批把,仅按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琵琶,因以为名,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1]在另外的一部汉代文献«释名»中,更进一步记述:批把,本出自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811为名.①批把这一名称,依演奏法而来,将以手向前推琴弦的奏法称为 批 ,将反手向回勾琴弦的奏法称为 把 ,因其演奏法是 批 和 把 而得名,之后亦作谐音琵琶,而所指乐器正是其音箱类圆形鼓面的长颈直项琵琶,即阮.自汉代至魏晋时期,批把 这一名称专指阮这一件乐器,直至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南北两方又有各自的政权更迭,政治的不稳定使得社会动荡不安,战乱㊁割据㊁迁徙等因素在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文化的交流,音乐的交流也随之频繁.南北朝既是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也是文化的大融合时期,许多西域音乐及演奏家也因中原与西域的交往而来到中原,其中,北周时期著名曲项琵琶演奏家苏祗婆,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周书»与«隋书»中有记载,北周时期,武帝宇文邕迎突厥木杆可汗之女为皇后时,西域音乐家苏祗婆就是随这次陪嫁的龟兹乐队来到中原.不得不提的是南北朝时期另一件令人瞩目的乐器 曲项琵琶,最初是由波斯传入西域,后传入中原,除此,南北朝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乐器还有五弦琵琶.这一类抱弹式弹拨乐器,演奏法有诸多相通之处.在当时,依演奏法归为同一类乐器,称为 琵琶 类乐器,南北朝时期 琵琶 不再是一件乐器的专有名称,而是指所有抱弹式弹拨乐器. 琵琶 一词从专指一件乐器到代指一类乐器,这标志着抱弹式乐器种类增多,交流频繁㊁演奏法进步,且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公元589年,隋灭陈,建立了历史上的隋朝.隋代政治较之前相对稳定,为经济㊁文化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隋代,在文化方面承上启下,一方面承袭和融合了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另一方面,隋代在音乐方面的政治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且自隋代起,开启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的中古伎乐时期.隋代只经历了两朝政权,便走向了衰亡,但是隋代保留继承了南北朝音乐的面貌,隋代的宫廷燕乐,也极大的促进了阮的演奏.对于 琵琶 这一乐器,«隋书»中载: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来旧曲,乐器形制,并歌章古辞,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属晋朝迁播,夷羯窃据,其音分散. ,其歌曲有«阳伴»,舞曲有«明君»并契.其乐器有钟㊁磬㊁琴㊁瑟㊁击琴㊁琵琶㊁箜篌㊁筑㊁筝㊁节鼓㊁笙㊁笛㊁箫㊁箎㊁埙等十五种,为一部,工二十五人.[2]«隋书»中仍然是沿用 琵琶 这一名称.文献记载了在隋代宫廷燕乐七部乐中清乐的乐器编制情况和作品,清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相和歌,乐器主要承袭汉代相和歌中的伴奏乐器,是多部伎乐中保留的为数不多的一部汉民族音乐.唐代,统治阶层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促进文化的交流,这也为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音乐更加被重视.唐代是琵琶类乐器发展极为兴盛的时期,尤其是以龟兹乐为代表的西域音乐的融入,曲项琵琶有了最突出的发展,因此,在初时,为了对区分曲项和直项琵琶,便有了 秦汉子 或者 秦琵琶 一类的称谓,以突出阮的本土特性,另一方面是突出阮为秦汉时期的乐器.关于 秦汉子 的称谓,«新唐书»中有载: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㊁钹㊁锺㊁磬㊁幢箫㊁琵琶.琵琶体圆俢颈而小,号曰 秦汉子 ,盖弦鼗之遗制,出于胡中,传为秦㊁汉所做.[3]武则天时期,相传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弹此琴,因此便将阮从琵琶乐器中分离出来,单独以 阮咸 为之命名,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历史长河中唯一一件以文人之名命名的乐器,可见阮的重要性,这也侧面反映了阮在唐代的高度发展.到了唐中宗时,元行冲为太常寺少卿,有人认为以阮咸的名字来命名乐器,是对昔日贤士的不尊重,于是元行冲便提出:阮的外形结构似满月,音色与古琴相合,可称之为 月琴 ,于是便有了这一别称,之后 阮咸 与 月琴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均指同一种乐器,直到明末才因为形制的衍变从而有了形制的区分.宋代太宗喜爱音乐,尤其钟爱文人乐器古琴和阮,改制了五弦阮,并将 阮咸 之名简化为 阮 ,这一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阮在不同历史时期因其发展状况和程度有不同的名称,把握好阮在不同朝代的名称,以便于更好的解读阮的史料,对阮进行更深入确切的研究.根据阮的名称演变,可以梳理出,在汉至南北朝期间,阮曾有较多名称,且这一名称曾包含了抱弹式弹拨乐器这一类,侧面说明其形制并没有得到完全统一,因此将阮这一时期的发展概括为探911索发展期;隋至宋期间,是阮高度发展的时期,从一类乐器中独立出来,且有异名同器的情况,因此将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概括为成熟期;宋以后,派生出的阮类乐器显出更重要的作用,可以将这一时期的发展概括为阮的衍变期.二㊁早期阮的形制特征汉到隋之间,阮处于探索发展期,乐器形制各方面还不够完善统一,每个时期都有不同名称,名称的变化,说明阮的形制也在不断的变化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还处于探索与融合的阶段.汉代对阮的描述非常少,只是简短的 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 [4],从文献只知整个琴体的长度,四弦的弦制,阮乐器背后蕴含的 天圆地方 五行四时 等古代文明.目前可见最早的阮的文物资料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三国吴青釉陶塑,陶塑上有一队作乐人,其中有一件阮乐伎斜抱着琴,怀中的阮四轸四弦,品柱数量不清,值得注意的是,塑像中的阮,在圆形音箱上有两个音孔,这是有音孔的阮首见于文物,虽为陶塑,但弥补了文献中的记载缺失.另外,该陶塑清晰可见阮的四弦以及品柱,四弦对应一柱的形制决定了阮所使用的十二律,极有可能是倾向于十二平均律的一种实践.晋代,竹林七贤砖画像中的阮怀中所抱的阮与三国陶塑上的阮形制统一,两个音孔清晰可见,画像砖上的阮乐器与持琴者所成比例与当代中阮大小接近,晋代阮的制作工艺上更精湛,成公绥«琵琶赋»中有: 尔乃托巧班输,如意横施,因形造美,洪杀得宜.柄如翠虬之仰首,盘似灵龟之觜,临乐则齐州之丹桂,柱则梁山之象犀.搊以玳瑁,格以瑶枝.若夫盘图合灵,太极形也;三材片合,两仪生也;分柱列位,岁数成也;回窗华表,日月星也. 文献中的阮以玳瑁雕图案装饰,造型华丽精美.除此之外,晋代阮的形制在傅玄«琵琶赋»有明确的记载: 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序也;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 ,阮的空心音箱以中虚外实象征天地之象,这与曲项琵琶的实心音板,因发声方式不同而分属不同乐器类型;且阮是盘圆形音箱,而曲项琵琶为梨形音箱,阮与曲项琵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琴杆,阮为直项,而曲项琵琶为曲项,阮以盘圆形的音响结合直颈来寓意阴阳之意,十二品分别对应十二律吕,四弦象征一年之四季,这种形制,基本奠定了阮在后世的形制.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化的交流融合增多,汉民族接纳了不少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习惯,乐器之间也在交流㊁融合中相互影响,阮形制主体结构特点基本延续前朝,但是在乐器性能以及雕饰工艺上不断进步,为后世繁复的唐阮建立了基础.在汉至南北朝期间,总体来讲,奠定了阮的基本形制,如琴长三寸五尺左右,圆形音箱㊁长颈直项㊁四轸四弦㊁十二个品柱,音箱有两处音孔,且逐渐有了装饰琴身的意识,在此之后的一段时期便是对阮的完善㊁革新与突破.三㊁阮成熟期的形制特征成熟期从隋开始直到宋代结束.隋代,阮已发展的相当成熟,隋朝的统治时间短暂,但是结束了战争的动荡,政治经济环境稳定以及隋朝两代统治者开放的态度开拓了历史上的中古伎乐时期.唐代宫廷伎乐繁荣,因此阮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乐器性能还是制作工艺都更为繁复.«旧唐书»载:阮,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5]从文献中得知,阮的品柱从十二个增加到十三个,这说明阮的音域有所拓宽,这或许是繁荣的宫廷伎乐促使了乐器性能的进步.目前国内所见阮唐的文物,为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的弘化公主墓弹弦乐器残件,该残件为远嫁古代凉州 和番 的武氏夫人弘化公主的陪葬品,乐器只剩半截琴颈,琴头上四枚弦轴非常明确,残件上的颜色虽已被氧化,但是木质琴身上的雕饰清晰可见.最精美的唐阮文物,当属现存于日本正仓院的紫檀螺钿唐阮与桑木阮,其中紫檀螺钿阮为当时遣唐使带回日本,留存至今,完整的保留了唐阮的工艺,琴体长100.5c m,与汉代史料中描述的长三尺五寸几乎一致,音箱宽度38.7c m,厚度3 5c m,四弦四轸,共十四个品柱,增加的这第十四枚品柱,是为了适应独奏和合奏的需要,拓展演奏音域而做,唐代高度繁荣的宫廷伎乐也促使乐器性能有了拓展,古代历史上再无任何一个朝代将阮的音域丰富到如此程度.正仓院的紫檀阮背面以彩色螺钿雕饰华丽的鹦鹉,琴头㊁琴杆㊁琴轴㊁缚手㊁音孔㊁背部音箱处均雕满了螺钿,这件阮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古代阮的最高水平,另外,螺钿并021不是长安本土之物,可见当时的文化交流㊁经贸往来对乐器的发展也有极大影响.正仓院另外一把桑木阮,木质与雕饰工艺虽然不比紫檀阮,但是规格与紫檀螺钿阮基本一致,可见唐阮已经有了固定的规格尺寸,以及成熟的制作工艺.在唐代,阮还有一个别称,为 月琴 ,这与现当代不同,唐㊁宋㊁元时期月琴与阮实际是异名同器,形制并无差别.唐代开始,逐渐出现了阮类乐器,据«旧唐书»:七弦,郑善子作,开元中进.形如阮,其下缺少而身大,傍有少缺,取其身便也.弦十三隔,孤柱一,合散声七,隔声九十一,柱声一,总九十九声,随调应律.[5]1079由此看出,七弦也是阮类乐器,从规格大小来讲,七弦大于当时的阮,或与现在的大阮规格接近,七弦还在音箱上有一缺口,是为了能够在抱持琴时方便演奏,唐代的宫廷音乐为阮走向阮类乐器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而阮乐器在唐代为了能够适应宫廷音乐的演奏,不论是形制还是种类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宋代,音乐由宫廷走入民间,各阶层音乐文化都更加繁荣,器乐方面很大一部分承袭了唐代的,且在唐乐器的基础上还有所发展,据«宋史»:太宗尝谓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后王因之,复加文武二弦.至道元年乃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别造新谱三十七卷. 阮,以示中书门下,因谓曰:雅乐与郑卫不同,郑声淫,非中和之道;朕尝思雅正之音可以治心,原古圣之旨,尚存遗美.琴七弦,朕今增之为九.阮四弦,增之为五,其名曰水火木金土,则五材并用而不悖矣.[6]宋太宗喜欢音乐,尤其乐器中的琴㊁阮,在作品方面,创作改编了148首阮曲,编为阮曲集,在形制方面,将阮的四弦增为五弦,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比喻之,乐器的制作要考量到音箱大小与厚度㊁琴杆长度以及有效弦长等诸多方面因素,才能有较好音色,太宗改制五弦阮,若不改变以上因素,那么演奏的音质将受到很大的影响,若是考虑到以上因素,那么必须经过细致的计算与反复的实践,才能够制作出音质较好的五弦阮,当代也有五弦阮,由于实践并不算成功,因此并没有普及,五弦制的阮在古代实属首例,可见太宗对阮的喜爱程度.宋代民间的小乐器合奏中也有阮类乐器,据«事林广记»载:近世方格小,为双韵,亦名阮.[7]双韵,一种小型的阮,形制大小与现代的小阮较为接近,那么唐宋时期便出现了不同规格大小的阮,来演奏浊㊁中㊁清三部了,这与当代的系列阮意义相同.隋朝短暂,但对宫廷伎乐有开拓性的意义,这为之后唐宋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一阶段阮的发展,从外形来讲,更注重乐器的美观,阮的装饰与雕刻都繁复精美,琴身上精致华丽的图案即使在现当代也很难见到;形制方面,发展为十四品柱㊁五弦等,都是对阮乐器形制已相对完善的情况下继续进行探索,另外还出现了不同的规格,以适应各种演奏形式的要求.四、阮衍变期的形制特征从元代开始,艺术表演形式与之前大不相同,阮乐器形制随着艺术形式的变化也发生很大的转变.之前是单独的一件乐器,元之后开始衍变派生出多种阮类乐器,丰富了乐器种类的同时,这些派生的阮类乐器有着更大的发展.元代乐器大多承袭宋金遗制,元代蒙古人掌握政权,将社会阶层划分了等级, 蒙古人 为一等, 色目人 为二等,而 汉人 与 南人 分别被划分为三等㊁四等,这样的阶层划分阻碍了汉族音乐的发展,鲜少有创新和发展,与此相反的是蒙古人族的音乐在统治阶层的喜爱与支持下有较大的发展.在乐器方面,一部分少数民族乐器发展较好,而汉民族乐器发展较缓慢,更多的汉族乐器是延续前朝的发展状况,没有更显著的进步.元代,阮自身首先有所变化.据元代诗词«木兰花慢 听姜惠甫摘阮»:能办此㊁淡中清.看璧月当胸,松风应手,一洗秦筝.都来四条弦上,有几家乐府几般声.阮在元代没有沿用宋太宗时改革的五弦阮,也没有在五弦的基础上再发展,而是改回宋太宗以前的四弦制阮.从演奏上来讲,随着音乐的进步与发展,乐器性能方面一定会有所提高,但是阮并没有在五弦制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和发展,而是应用了之前的四弦制,这也侧面证实了汉族音乐121不受统治阶级重视,发展缓慢的情况.另一方面从乐器形制方面来讲,五弦的改革并不算非常成功.明㊁清时期宫廷音乐衰退,民间音乐和戏曲繁荣发展,戏曲文化的兴盛为乐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面的平台.清代阮较之前相比有明显的退化,现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清代中期阮,四弦,八品柱,相邻的两根弦定弦为同音,从定弦上已经很明显的体现出乐器性能的退化,这样一件乐器,是无法作为独奏乐器的,但如果作为戏曲伴奏乐器,那便合理了.一方面宫廷雅乐不可避免的逐渐走向衰落,宫廷伎乐㊁民间器乐合奏不再是主流,因此而限制了汉乐器的发展,另一方面,四大徽班进京,明㊁清各戏曲曲种的传播与发展,使得统治者的审美发生了变化,这也决定了阮的发展状况.明㊁清时期经济繁荣,民间音乐形式丰富多样,戏曲㊁说唱等音乐形式逐渐在民间生根,得以发扬,南北方各种戏曲剧种以及说唱音乐中使用了大量的伴奏乐器.这些演奏形式除了使用阮以外,还大量地使用到阮类变种乐器,史料中可见的就有:月琴㊁秦琴㊁双清㊁双韵,明清阮类乐器作为独奏乐器在演奏性能方面较之前是有所退化的,但是在乐器类型上却丰富了很多.月琴,古代弹拨乐器,古时与阮为同一乐器,圆形音箱,长颈直项,四弦,十二品,在明清时常作为戏曲伴奏乐器,相邻的琴弦定弦为同音,不同音之间为五度定弦.一直到近现代月琴才逐渐与阮分离开,成为独立的一类乐器,当代月琴是高音乐器,琴杆明显短于阮,且是戏曲京剧的重要伴奏乐器,被称为是京剧伴奏乐器的 三大件 之一.秦琴,汉民族乐器,在敦煌壁画220窟中有一把,秦琴圆形音箱,同是长颈直项,但是琴杆会略长于阮,音箱有圆形㊁六角形和八角形,弦制为二弦或者三弦制,三弦制时有两弦定为同音,不同音之间为五度定弦.现代秦琴还常用于广东潮州音乐的伴奏.双清,阮类乐器,据«清朝续文献通考»: 双清,类阮.中音部乐器,长三尺二寸,头六寸五分,槽八寸,厚一寸四分,三弦㊁二音㊁十三品,弹用拨. 古代双清是在阮的基础上进化而来,但是音箱形制更接近秦琴,是八角形音箱.小㊀结阮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的变化,对应了不同时期形制的演变,据此,划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探索发展期,从名称的变化来看,它不是单件乐器这样狭义的概念,而是逐渐的演变成一类乐器,形制方面处于发展阶段,与西域以及匈奴的频繁来往带来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阮吸收了少数民族弹拨乐的一些特质,且奠定了阮的基本形制,形制特点包括:圆形音箱㊁长颈㊁直项㊁四弦㊁十二品运用了古代十二平均律.二是隋㊁唐㊁宋成熟期,阮雕饰精美㊁形制已趋于完善,且在几近完善的情况下仍做一些形制方面的探索,如:在弦制和品柱上作了改革,唐代由十二品增至十四品,宋代由四弦增至五弦,反映出唐宫廷伎乐的繁盛促使阮的演奏也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三是明清的衍变期,狭义的阮在形制结构与乐器性能上出现了相对于唐宋阮衰退的状态,但是涉及到的演奏形式更加丰富,派生的阮类乐器活跃在各种表演形式中,尤其是在戏曲和各种曲艺形式中,从这个角度来看,阮类乐器的发展维度相对更广.ʌ注释ɔ①[东汉]刘熙撰,«释名 释名八卷»[M].四部丛刊经部卷第七释乐器第二十二 枇杷 词条.ʌ参考文献ɔ[1]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245.[2][唐]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377G378.[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469.[4]傅玄.琵琶赋并序[A].古今图书集成[C].北京:中华书局,1934:32.[5][后晋]刘昫,张昭远.旧唐书[M].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社,1935:1074.[6][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2944.[7]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372.[责任编辑:王敬儒]221。
阮——弹拨乐器中的奇葩
阮——弹拨乐器中的奇葩中国素称礼义之邦,音乐之国。
早在原始公社氏族社会时期,人们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在生产劳动、生活过程和原始宗教活动中,通常三五成群,边歌边舞,他们以艺术形式再现原始狩猎的场面、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场景。
为祈求平安,人们在祭祀天地鬼神时,也常常以歌舞伴之。
伴随歌舞产生的便是乐器,最初人类制造的乐器,仅仅是对自然物进行加工。
随着生产的发展,乐器的制作在性能和工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到了商周时代,各类乐器已达到70多种,尽管乐器主要为打击乐器以及一些管乐器,但已经开始出现了少量的弹拨乐器。
1983年1月20日,邮电部发行的T.81《民族乐器—拨弦乐器》邮票,展示了五种富有代表性的乐器:箜篌、阮、琴、琵琶、三弦。
1993年香港也发行了四枚一套的《中国弦乐器》邮票,图案分别为阮、二胡、琵琶、革胡。
在这些乐器中,阮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
它是由琴头、琴杆、音箱组成,琴头呈如意状,4个弦轴分别装在琴头两侧。
琴杆修直,背部呈扁圆形,正面平整设指板,面上粘山口和品位。
阮是由中国汉代被称为“弦鼗”的琵琶演变而来。
“弦鼗”产生于秦朝,相传在秦末筑长城时(约公元前217),人们将鼗鼓(即手摇鼓、拨郎鼓)安上弦,改造成为拨弦乐器,称之为“弦鼗”;后世亦称“秦琵琶”。
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人们参考了琴、筝、筑、箜篌等乐器的形制及构造,创造了另一种圆形音箱,有长柄,上架4根弦,有12个柱(即品),用手拨弹的乐器,称为琵琶。
西晋人傅玄在《琵琶赋序》中写道“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
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像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津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日琵琶,取易传乎外国主。
”这种圆形音箱、直柄、4弦、12品位的琵琶,后来称为“汉琵琶”。
我们在1994年8月25日发行的《昭君出塞》(1994—10)邮票中,可以看到西汉的皇宫未央宫里是冷月孤悬、黄叶瑟瑟、北雁南飞,被冷落永巷、孤寂无依的王昭君只能弹奏琵琶,以排解心中的郁闷之情。
中阮乐器的简介及发展历史流变
07/2020中阮乐器的简介及发展历史流变◆耿慧(中国广播艺术团)【摘要】中阮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件古老的乐器,有着漫长、复杂且极富戏剧性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今天,成为民族乐器独奏、重奏、室内乐和大型民族乐团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可谓披荆斩棘、坎坷重重。
主要介绍中阮这件乐器的历史流变及建国后至今阮乐器的改革与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阮历史发展流传至今近两千年之久的阮乐器,由于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诸多原因,很多人对它并不是十分熟悉,所以,在此做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
阮至今没有系统且完整的理论记载,但从一些史料和古迹中却依稀可以寻觅其发展的轨迹。
一、阮的起源之争:“本土说”与“外来说”“本土说”认为,阮的雏形起源于弦鼗,亦作“弦鞉”,乐器名,很像当今之三弦。
早在汉末、三国时,杜挚就已经提出:“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
”意思就是说,秦始皇在修建长城时,大举徭役,民生疾苦,老百姓为了发泄心中的愁苦,在鼗鼓上安上弦,就成了我国最早的抱在怀中演奏的弹弦乐器——弦鼗。
这种观点在后来的史料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如南朝沈约在《宋书·乐志》里谈到琵琶起源时也引用了这种观点;清代毛奇龄的《西河词话》载:“三弦起于秦时,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弦鞉。
唐时坐部多习之。
”弦鼗这种乐器就是在鼗上按弦,是个动词,以“鼗”身为乐器共鸣箱,把“鼗”柄作为乐器的琴杆,就成为一件有弦的乐器。
因此,根据以上史料,国内的多数学者认为圆形音箱琵琶(唐代以后称为“阮咸”和“阮”)起源于弦鼗。
“外来说”认为,阮咸从国外流传入中国。
这种观点的持有者主要是日本的学者田边尚雄、林谦三和岸边成雄,他们分别在自己的著作中表达了对于阮咸起源于“弦鼗”的质疑。
田边尚雄在研究上采用当时欧洲人类学“传播学派”的方法,编撰《中国音乐史》,主要观点认为:弦鼓是从埃及经波斯传入西域。
林谦三是以“进化论”的眼光,在《东亚乐器考》中认为,弦鼗不可能演变成圆形音箱琵琶。
乐器小阮入门教学指法
乐器小阮入门教学指法乐器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声音传达情感,给人们带来愉悦和享受。
而小阮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在学习小阮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指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小阮入门教学的指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阮的基本结构。
小阮由筒身、弦轴、弦、指板和琴头等部分组成。
在演奏时,我们需要用左手按弦,右手拨弦。
因此,正确的指法对于演奏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至关重要。
在学习小阮的指法时,我们首先要掌握的是左手的按弦技巧。
小阮一共有四根弦,分别是高音弦、中音弦、低音弦和超低音弦。
按弦时,我们需要用左手的指尖轻轻按住相应的弦,使其与指板产生合适的压力,从而产生音调。
在按弦时,要注意手指的位置和力度,以免产生错误的音调或者杂音。
对于小阮的指法,我们需要掌握的是按弦的位置和按弦的方式。
按弦的位置是指按弦时手指在指板上的位置,而按弦的方式是指按弦时手指的力度和动作。
在小阮的指法中,我们通常使用的是一指一弦的方式,即每根弦对应一个手指。
按弦的位置则根据音高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高音弦对应的是指板上的高音区,中音弦对应的是指板上的中音区,低音弦对应的是指板上的低音区,超低音弦对应的是指板上的超低音区。
在按弦时,要保持手指的弯曲状态,使其能够轻松地按住弦。
除了按弦技巧外,我们还需要掌握右手的拨弦技巧。
小阮的右手拨弦方式有多种,常用的有指拨、指甲拨和指甲加指拨。
指拨是指用手指的指腹拨弦,产生柔和的音色;指甲拨是指用手指的指甲拨弦,产生明亮的音色;指甲加指拨是指用手指的指甲和指腹同时拨弦,产生丰富的音色。
在拨弦时,要注意手指的力度和动作,使其能够准确地拨动弦,产生清晰的音调。
在学习小阮的指法时,我们还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演奏。
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我们才能够熟练掌握小阮的指法,使其成为我们表达情感和创造美妙音乐的工具。
总之,小阮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描写乐器阮的词语
描写乐器阮的词语1,唐沈佺期《凤箫曲》:“昔时赢女厌世纷,学吹凤箫乘彩云,含情转来向箫史,千载红颜持赠君。
”2,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4,唐郎士元《听邻家吹笙》:“凤吹笙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5,唐白居易《筝》:“------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6,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7,唐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争战几人回。
”8,宋刘过《听阮》:“绛腊攒花夜气闻,尊前更著许多情,却将江上风涛平,来听纱窗摘阮声。
”9,《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10,唐朱湾《咏拍板》:“赴节心常在,从绳道可观,须知片木用,莫作散材看。
”阮是"阮咸"的简称。
弹拨乐器。
古琵琶的一种。
现在使用的改良阮分为四种:低阮、大阮、中阮、小阮。
三弦或四弦,有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
定弦为:低阮E1A1DG;大阮DAe;中阮dae1;小阮gd1a1。
音域可达两组半。
阮的演奏技巧不是很复杂,演奏方法及符号与琵琶相同。
右手指法有弹、挑、双弹、双挑、分、滚、划等;左手只按音。
小阮主要用于演奏旋律;中阮、大阮、低阮主要担任和声伴奏。
四种阮的音色圆润而丰厚,颇具特色,并且自成一族。
在乐队中可起强有力的作用。
目前民族管弦乐队中主要使用大阮和中阮。
阮(ruǎn)是一种中国传统乐器,阮咸的简称。
阮形似今之月琴,与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琵琶,唐代开元年间从阮咸墓中出土铜制琵琶一件,命名为“阮咸”,简称“阮”。
结构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
唐时琵琶是军中传令之器,故有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说法。
1949年以后,阮咸类乐器经过改良,发展成阮族乐器,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
中阮发展历程
中阮发展历程中阮是广东音乐的代表,在中国乐器中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乐器。
中阮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
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之后,中阮逐渐变得更加完善和丰富。
中阮原本是一种较简单的弦乐器,它的外型和二胡有些相似,有一根长长的弓杆和一个共鸣箱。
传统的中阮只有两根弦,需要用弓拉动来发声。
由于中阮的音色独特、表现力强,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在古代宫廷音乐中,中阮常常被用来演奏各种宴会和祭祀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阮逐渐在制作和演奏技巧上有了一些改进。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弦数,从最初的两根增加到了四根和五根。
这样一来,中阮的音域范围更广,演奏的时候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化。
此外,中阮的共鸣箱也得到了改进,增加了一些结构和装饰,使得乐器的音色更加清亮悦耳。
近现代以来,中阮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开发。
许多音乐家开始对中阮进行深入研究,并为其创作了许多新的曲目。
同时,一些乐团和音乐学院也开始专门开设中阮的课程,培养了一大批中阮演奏家和教育者。
这些努力使得中阮逐渐在音乐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独特而重要的乐器之一。
在现代,中阮不仅在古典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在流行音乐中也开始出现。
一些创新的音乐家开始尝试将中阮与其他音乐风格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这样的尝试使得中阮在年轻人中也逐渐受到了欢迎和喜爱。
总的来说,中阮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不断的改进。
从最初的简单乐器到如今的多样化发展,中阮不仅在中国乐器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为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不断变化,相信中阮的发展之路还会继续延伸,为我们带来更多美妙的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结构勾、抹、扣、 划、轮、拂、分、摇、扫、滚等30 多种; 左手指法也有泛、打、带、滑、推、 拉、吟、纹等10多种。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阮
阮咸的简称阮,还有一意即 长颈琵琶.形似今之月琴,与从 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
二、发展历史
起源—汉时“秦琵琶”或“秦汉子”. 西晋时名阮咸。 唐代,阮咸在盛唐时期流传东瀛。 宋代,阮咸简称为阮。 元代,阮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 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 清代时,在民间流行的旧式阮, 则退化为两条或三条弦。 建国后,阮具有高音、中音、次 中音和低音4个声部,而自成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