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金属切削过程与切屑类型
第三章切削与磨削原理
![第三章切削与磨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50cde8610a6f524cdbf8580.png)
第三章切削与磨削原理3.1 切屑的形成过程学习目标:本节主要讨论金属材料的切削过程,并对硬脆非金属材料的切削过程进行简单介绍。
学习本节必须研究切屑形成过程的物理本质及其变形规律,熟悉不同切屑类型以及切屑控制方法。
3.1.1 切屑的形成过程切屑的形成工件上切屑层的金属材料,在刀具前刀面的推挤作用下发生了塑性变形,最后沿某一面剪切滑移形成了切屑。
切屑形成的过程切屑形成的过程实质是切削层受到前刀面的挤压后产生的以滑移为主的塑性变形过程。
切屑形成过程动态演示被切金属的受力变形分析由图3-2塑性金属(紧靠刀尖前面的被切金属层及切屑)的切屑根部金相照片可知,刀尖前面的金属晶粒变成为沿某一方向倾斜的纤维状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剪切变形,且剪切区内的剪切线与自由表面的交角约为45°(符合塑性力学理论)。
一般这一变形区的宽度仅为0.02~0.2mm。
切削速度愈高,宽度愈小。
因此可以将变形区视为一个剪切平面,称为剪切面,剪切面与切削速度夹角以φ表示,称为剪切角。
如图3-3所示。
金属除在剪切区发生显著变形外,还形成3个变形区,如图3-4所示。
图3-4说明:一般将剪切区称为第一变形区,其位置如图中Ⅰ所示,靠前刀面处称为第二变形区,如图中的Ⅱ。
由图3-2可看出,在已加工表面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形,方格已纤维化,这是已加工表面受到切削刃和后刀面的挤压和摩擦造成的。
这一部分一般称为第三变形区,如图中的Ⅲ。
3.1.2 切屑变形程度的表示方法剪应变ε切削过程中金属的塑性变形主要集中于第一变形区,且主要形式是剪切滑移,因而其变形量可用剪应变ε来表示,如图3-5所示。
..........(3-1)根据图中所示的几何关系,可导出剪应变ε和剪切角φ的关系:.......................(3-2)按此式计算,剪切角愈小,剪切变形量愈大,即切屑变形愈大。
变形系数Λh由于切削时金属的塑性变形,使切下的切屑厚度h ch通常要大于切削层厚度h D,而切屑长度l ch却小于切削长度l c,如图3-6所示。
第二章第1节-金属切削过程及切屑类型分析
![第二章第1节-金属切削过程及切屑类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855f2f7fd5360cba1adb86.png)
lfi
lfo
切屑与前刀面的摩擦
第一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切屑类型
积屑瘤
在切削速度不高而又能形成连续切屑的情况下,加工一般钢
料或其它塑性材料时,常常在前刀面处粘着一块剖面呈三角
状的硬块,称为积屑瘤。
它的硬度很高,通常是
工件材料的2—3倍,在
切屑
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时,
能够代替刀刃进行切削。
积屑瘤
刀具
积屑瘤
切屑的种类
名称
带状切屑
切屑类型及形成条件
挤裂切屑
单元切屑
崩碎切屑
简图
形态 变形
形成 条件
影响
带状,底面光滑 ,背面呈毛茸状
剪切滑移尚未达 到断裂程度
加工塑性材料, 切削速度较高, 进给量较小, 刀具前角较大
切削过程平稳, 表面粗糙度小, 妨碍切削工作, 应设法断屑
节状,底面光滑有裂 纹,背面呈锯齿状
变形程度表示方法
变形系数
切削层经塑性变形后,厚度增加,长度缩小,宽度基本 不变。可用其表示切削层的变形程度。
◆ 厚度变形系数
h
hch hD
◆ 长度变形系数
L
LD Lch
Lch LD
切屑与切削层尺寸
第一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切屑类型
根据体积不变原理,则
h
lc lch
hch hDOMຫໍສະໝຸດ sin(90 OM sin
第二章 金属切削基本理论及应用
第一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切屑类型
金属切削过程是指在刀具和切削力的作用下形成切屑的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刀具切削工件和工件材料抵抗切 削的矛盾,产生许多物理现象,如切削力、切削热、积屑瘤、刀 具磨损和加工硬化等。
金属切削过程
![金属切削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3120f25077232f60ddcca14f.png)
(3)单元切屑 (3)单元切屑
在挤裂切屑的剪切面上,裂纹 扩展到整个面上,则整个单 元被切离,成为梯形单元切 屑。 如果改变挤裂切屑条件,进一 步减小前角,减低切削速度, 或加大切削厚度,就可以得 到单元切屑;反之则可以得 到带状切屑。
(4)崩碎切屑 (4)崩碎切屑
这是属于脆性材料的切屑 (加工灰铸铁、脆钢) 加工灰铸铁、脆钢) 塑性变形很不充分,即突然 崩裂而成为小块或粉末状 切屑。
1.3.2积屑瘤Built1.3.2积屑瘤Built-Up Edge
1.积屑瘤的形成 1.积屑瘤的形成 在切削区,金属材料层受到强烈的挤压和摩 擦,正压力和摩擦系数的乘积,即内摩擦 力大于金属材料的剪切强度,切屑底部一 部分金属就撕裂下来粘接在刀尖附近的表 面上,逐渐积成积屑瘤。
(1)积屑瘤特征 (1)积屑瘤特征
切屑的形成过程是工件受 到刀具的挤压而崩碎,无 塑性变形。如图:
A D
C B
滑移面AB,CD等与作用力P的方向大致呈45° 滑移面AB,CD等与作用力P的方向大致呈45°左右 角度。 AB,CD两侧还会产生一系列滑移面。 AB,CD两侧还会产生一系列滑移面。
1.3金属切削过程 1.3金属切削过程
金属切削过程是由挤压而产生的剪切过程。 这是俄国学者在1870年定义的 这是俄国学者在1870年定义的 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切屑,积屑瘤,切削力, 加工硬化和刀具磨损等物理现象。
1.3.1切削过程及切屑种类 1.3.1切削过程及切屑种类 1.切屑形成过程 1.切屑形成过程
(3)刀具角度 (3)刀具角度
1)前角增加,切削力减小。 1)前角增加,切削力减小。
切削力
γ0
2)后角增加,切削力减小。 2)后角增加,切削力减小。 3)主偏角kr增加,主切削力Fz减小,进给力Fx 3)主偏角k 增加,主切削力F 减小,进给力F 增加,切深抗力F 增加,切深抗力Fy减小。
金属切削过程之切削类型
![金属切削过程之切削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49a2fc08b52acfc789ebc96b.png)
积屑瘤对加工的影响
▪ 优点: ▪ 1、粗车时能代替切削刃进行切
削,起到保护前刀面和刀尖的作 用 ▪ 2、积屑瘤聚集在刀刃处,增大 了车刀的实际前角,能减小切削 变形和切削力
▪ 缺点:
▪ 1、无法形成稳定的刀面和刀刃,造 成切削的不稳定性,使切削力时大 时小,易引起振动。
▪ 2、积屑瘤超出刀尖时能影响尺寸精 度
▪ 2、控制切削速度。
▪ 例如: 中碳钢Vc<5m/min,不易生成
▪
Vc=5―50m/min易生成
▪
Vc>100m/min不易生成
▪ 3、采用润滑性能良好的切削液,减小摩擦。
▪ பைடு நூலகம்、增大前角,减小进给量,提高刀具表面质量, 减小切削变形
▪ 3、积屑瘤脱落嵌入工件后会影响工 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 鉴于积屑瘤的优缺点,我们在粗加工时可以 形成积屑瘤,而在精加工时则要避免积屑瘤 的产生。
积屑瘤的控制
▪ 1、降低工件材料塑性
▪ 材料的塑性越好,产生积屑瘤的可能性越大。因此 对于中、低碳钢以及一些有色金属在精加工前应对 于它们进行相应的热处理,如正火或调质等,以提 高材料的硬度、降低材料的塑性。
加工塑性材料,切 削速度较低,刀具 前角较小
工件材料硬度较高 ,韧性较低,切削 速度较低
加工铸铁、黄铜硬 性脆材料, 刀具 前角较小
影响
切削过程平稳,表 面粗糙度小, 妨 碍切削工作,应设 法断屑
切削过程欠平稳,表 面粗糙度欠佳
切削力波动较大,切 切削力波动大,有冲
削过程不平稳,表面 击,表面粗糙度恶劣
切削类型
重庆永川松溉职校 李正波
名称
带状切屑
切屑类型及形成条件
挤裂切屑
第一章 金属切削基本知识
![第一章 金属切削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a0f991aa8114431b90dd806.png)
刀具角度对加工过程的影响
1. 前角(0) ① 减小切屑的变形;
作用 ② 减小前刀面与切屑之间的摩擦力。
a .减小切削力和切削热; 所以 0 : b .减小刀具的磨损;
c .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0
0选择:
加工塑性材料和精加工—取大前角( 0 ) 加工脆性材料和粗加工—取小前角(0 )
前角(0)可正、可负、也可以为零。
➢ 偏挤压:金属材料一部分受挤压时 ,OB线以下金属由于母体阻碍,不 能沿AB线滑移,而只能沿OM线滑移
F
B
O
a)正挤压
45° M A F
BO
b)偏挤压
➢ 切削:与偏挤压情况类似。弹性变
M
形→剪切应力增大,达到屈服点→产 生塑性变形,沿OM线滑移→剪切应
O F
力与滑移量继续增大,达到断裂强度
c)切削
后角( 0)只能是正的。
精加工: 0= 80~120 粗加工: 0= 40~80 3 . 主偏角(kr)
作用:改善切削条件,提高刀具寿命。
减小kr:当ap、f 不变时,则 aw 、ac — 使切削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了刀具寿命。
dw
ap
dm
但减小kr
Fy 、
n
Fx ,加大工件的变形
挠度,使工件精度降
化学惰性
低 惰性大 惰性小 惰性小 惰性大
耐磨性 低 加工质量
低
较高
高 最高
最高
很高
一般精度 Ra≤0.8 Ra≤0.8 IT7-8 IT7-8
高精度 Ra=0.1-0.05
IT5-6
Ra=0.4-0.2
IT5-6 可替代磨削
低速加 加工对象 工一般
金属切削过程
![金属切削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312bdea50029bd64793e2c05.png)
四、切屑的变形评价
1. 厚度变形系数:
h
h ch hD
式中:hch——切屑厚度
hD ——切削层厚度
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
四、切屑的变形评价
2. 长度变形系数:
l
lc l ch
式中:lc ——切削层长度
lch——切屑长度
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
四、切屑的变形评价
3. 变形系数:
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
第三章 金属切削过程 (the cutting process)
5、晶格的微观变形: 晶粒剪切滑移挤压示意
正常晶格
晶格拉伸
滑移
破坏
金属(material) 切屑(chips)
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
金属切削过程:就是工件的被切削层金属在刀 具前刀面的推移下,沿着剪切面(即滑移面)产生剪 切变形并转变为切屑的过程。
3、“笨刀”切削模型
τ F
此时前角为0,后角也为0,相当于对金属进行正挤压,同样在 正压力的作用下,金属先后产生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沿滑移面产 生剪切破坏。特点:一侧是自由的,故金属只能沿一侧分离成为切 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 屑。
第三章 金属切削过程 (the cutting process)
3、理想剪切模型(the ideal cutting model)
F F ns F n F f
F s F ns F 前刀面上受正压力F nF s fF ns F n F f 和摩擦力
Ac
sin cos( 0 )
F s F ns F n F f
Fr
F F ns F n F ss F ns F n F rf
F s F ns F n F
金属切削加工
![金属切削加工](https://img.taocdn.com/s3/m/26e58784d0d233d4b14e6978.png)
副刀刃 主后刀面
副后刀面
刀尖
4、刀具角度 1. 辅助平面 ① 基面pr ②切削平面ps ③正交平面po ④假定工作平面pf
n
f
4、刀具角度 1. 辅助平面 ① 基面pr ②切削平面ps ③正交平面po ④假定工作平面pf
4、刀具角度 1. 辅助平面 ① 基面pr ②切削平面ps ③正交平面po ④假定工作平面pf
4、刀具角度 1. 辅助平面 ① 基面pr ②切削平面ps ③正交平面po ④假定工作平面pf
4、刀具角度 1. 辅助平面 ① 基面pr ②切削平面ps ③正交平面po ④假定工作平面pf
① 基面
过主切削刃上一点,与该点切 削速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
② 切削平面 过主切削刃上一点,与主切削 刃相切并垂直于基面的平面。 ③ 正交平面 过主切削刃选定点,同时垂直于基面 和主切削平面。 ④假定工作平面 过主切削刃选定点,垂直于基面并平行于假 定进给运动方向。
不利
3. 积屑瘤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切削速度(切中碳钢) <5m/min不产生 5~50m/min产生 >100 m/min不产生 冷却润滑条件 300~500oC最易产生 >500oC趋于消失
影 响 因 素 控 制 措 施
塑性越大, 越易产生 提高硬度, 降低塑性 >HRC50
低速或高速
选用切削液
1.3.3切削力和切削功率 1. 切削力的产生及切削分力 刀具切削工件时作用在刀具或工 件上的力。
主切削力消耗的功率占总功率的95%以上。是 计算机床动力及主要传动零件强度和刚度的 依据。
② 进给力(轴向分力)Ff 是Fr在进给方向上的分力。
FP FC Fr
Ff
消耗的功率仅占总功率的1~5%。是设计和计算进给机构零件强度和 刚度的依据。 ③ 背向力(径向分力)Fp 是Fr在切削深度方向上的分力。
切削过程及控制
![切削过程及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7efffc5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6.png)
(3)刀具几何参数 (4)刀具磨损
1)前角γo↑→塑性变形和摩擦 ↓→切削温度↓(图)。但前角 不能太大,不然刀具切削部分 旳锲角过小,容热、散热体积 减小,切削温度反而上升。 2)主偏角κr↑→切削刃工作接触 长度↓,切削宽度bD↓,散热条 件变差,故切削温度↑(图)。
(5)切削液
利用切削液旳润滑功能 降低摩擦系数,降低切削热 旳产生,也可利用它旳冷却 功用吸收大量旳切削热,所 以采用切削液是降低切削温 度旳主要措施。
1-硬质点磨损; 2-粘结磨损;3-扩散磨损;4-化学磨损
三、刀具磨损过程及磨钝原则
1.刀具磨损过程 2.刀具旳磨钝原则
图3-30
•早期磨损阶段(Ⅰ) •正常磨损阶段(Ⅱ) •剧烈磨损阶段(Ⅲ)
刀具磨损到一定程 度就不能继续使用,这 个磨损程度称为磨钝原 则。磨钝原则旳详细数 值可从切削用量手册中 查得。
第三章 切削过程及控制
在金属切削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刀具切 削工件和工件材料抵抗切削旳矛盾,从而产 生一系列物理现象,如切削变形、切削力、 切削热与切削温度以及有关刀具旳磨损与刀 具寿命、卷屑与断屑等。
研究、掌握并能灵活应用金属切削基本理 论, 对有效控制切削过程、确保加工精度和表 面质量,提升切削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合理 改善、设计刀具几何参数,减轻工人旳劳动强 度等有主要旳指导意义。
图 切削厚度与变形系数旳关系
图 前角对变形系数旳影响
图 刀尖圆弧半径对变形系数旳影响
八、切屑旳类型
图3-15 切屑类型
a) 带状切屑 b) 挤裂切屑
图3-15 切屑类型
C)单元切屑 d ) 崩碎切屑
九、已加工表面旳形成过程
图3-16 已加工表面旳形成过程
第二节 切削力
金属的切削过程
![金属的切削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ca06ef9da98271fe900ef907.png)
常用90°偏刀。
m 消耗在切削过程中的功率。
Pm =(FZ *v+ FX * nw *f/1000)×1000-3
kw
机床电动机 功率:
PE≥ Pm/ ηm
指数公式: 材料愈脆,切削厚度Ac ↑,前角γ ↓ 例如:γ =15°κ = :切屑底层与前刀面
o r 58~90%, 是计算机床动力的主要依
如45钢的切削力>Q235A的切削力; (2)刀具几何参数对θ的影响
3. (3)径向力FY 它使工件变形(特别是细长轴),引起振动,影响加工精度,应设法减少,如车细长轴时 ,
调质钢、淬火钢的切削力>正火钢的切削力; 3~9%切削热由刀具带走→刀具温度↑ →刀具磨损↑;
中→刀尖角↓ →散热条件↓→ θ↑
产生:切削层的变形,刀具与切屑间磨擦,刀具与工 件间的磨擦。 传出:50~85%切削热由切屑带走,对加工影响 不大;
10~40%切削热由工件带走→工件温度↑ →变形 →影响加工精度;
3~9%切削热由刀具带走→刀具温度↑ →刀具磨损 ↑;
不锈钢的切削力>45钢的切削力。 (3)刀具磨损的影响 刀具磨损→ 刃变钝→刃区前方
FZ = p Ac = p ap f
来源:①克服工件材料的变形抗力 ②克服刀具与工 件间的磨擦力 ③克服刀具与切屑间的磨擦力
(2)切削用量的影响 流过→内磨擦→ 加工硬化→ 金
(2)轴向力FX 占的1~5%,易使车
第一变形区Ⅰ 0A~OE变形量最大;
Z c p 背吃刀量app ↑→切削区的热量虽增加,但刀刃的工作长度↑→改善散热条件↑→ θ升高不明显。
进给量f: f ↑→单位时间金属切除量↑→切削热↑→
κr: κr ↑→切削刃接触长度↓→切削热相对集
第三节金属切削过程
![第三节金属切削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9540af7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6.png)
其一是来自于金属 切削过程中克服被加工 材料的弹、塑性变形抵 抗所需要的力。
其二是克服切屑 与刀具前刀面,工件 表面与刀具后刀面之 间的摩擦阻力所需要 的力。
这两方面的合力就是总切削力F
切削力的来源
2.切削力的分解
切削力Fc
切削力Fc是总切削力在 主运动方向的分力,因此它 垂直于基面。它是切削过程 中消耗功率最大的一个切削 分力。是计算切削功率、确 定机床动力、校核刀具、夹 具以及机床主运动系统中零 件的强度、刚度的主要依据。
26
切削热的产生与传出
切削热传出
工件 切屑 刀具 周围介质
当产生的热量于传出的热量平衡时,切削区的平 均温度即为切削温度
27
切削温度分布
➢ 切削温度--------切削区的平均温度即为切削温度
切削区温度分布规律
1)剪切区内,沿剪切面方 向上各点温度几乎相同,而 在垂直于剪切面方向上的温 度有变化。
(4)影响刀具寿命。
积屑瘤前角和伸出量
一般积屑瘤对切削加工过程的影响是不利
的,在精加工时应尽可能避免积屑瘤的产生, 但在粗加工时,有时可充分利用积屑瘤。
抑制或消除积屑瘤的措施
➢ 控制切削温度是抑制积屑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即采用低速或高速切削。
➢ 采用高润滑性的切削液,提高刀具的刃磨质量,
使摩擦和粘结减少;
刀具总使用寿命=刀具使用寿命×刃磨次数
46
刀具使用寿命是表征刀具材料切削性 能优劣的综合性指标。
在相同切削条件下,使用寿命越高, 表明刀具材料的耐磨性越好。在比较 不同的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时,刀具 使用寿命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刀具 使用寿命越高,表明工件材料的切削 加工性越好。
第3章 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3章 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aa8790952ea551810a687b8.png)
⑶工件材料影响 工件材料是通过强度、硬度和导热 系数等性能不同对切削温度产生影响的。 ⑷其它因素的影响 磨损、干切削都会使温度升高。浇 注切削液是降低切削温度的一个有效措 施
3. 4 刀具磨损与刀具耐用度
一、刀具磨损形式
刀具磨损形式为正常磨损和非正常磨损两大类。 ⑴正常磨损
正常磨损是指在刀具设计与使用合理、制 造与刃磨质量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刀具在切削 过程中逐渐产生的磨损。
⑵切削速度
切削速度vc是通过(a)积屑瘤使剪切角φ改变; (b)切削 温度使磨擦系数μ变化,而影响切屑变形的。如图2.11以 中碳钢为例。
⑶进给量
进给量对切屑变形的影响规律如图2.12所示,即f ↗使Λh ↘; 这是由于f ↗后,使切削厚度↗,正压力和平均正应 力↗ ,磨擦系数↘ ,剪切角↗所致。
性变形就产生脆性崩裂,切屑呈不规则的细粒状。
三、切屑变形程度的表示方法 (1)剪切角φ vc
剪切面AB 与切削速度vc 之间的夹角。 V↗,φ↗, A剪切 ↘, (切削省力) F↘。
B
φ
A
大小确定: 获得切屑根部 照片,度量得 出。
(2)相对滑 移ε
B”
B’
ε=Δs/Δy=
ctgφ+tg(φ-γo)
3. 3 切削热与切削温度
一、切削热的来源与传导 1)热源: 剪切区变形功形成的热Qp; 切屑与前刀面摩擦功形成的热Qγf; 已加工表面与后刀面摩擦功形成的热Qαf。 2)传导:传入切屑Qch(切削钢不加切削液时传入比例50%~86%)、 工件Qw(40%~10%) 、刀具Qc(9%~3%)和周围介质Qf(1%)。 3)切削热的形成及传导关系为:
(二)、磨损过程和磨钝标准
▼ 磨损过程如图 3-26所示,图中大致分三个阶 段。 • 初期磨损阶段(I段):磨损较快。是由于刀具 表面粗糙不平或表层组织不耐磨引起的。 • 正常磨损阶段(II): 该磨损度近似为常数。 AB呈直线。 • 急剧磨损阶段(III):磨损急剧加速继而刀具 损坏。由于磨损严重,切削温度剧增,刀具强 度、硬度降低所致。
3第三章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
![3第三章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286c48784868762cbaed50a.png)
(1)工件材料的影响
工件材料的塑性或韧性越高,切屑越不易折断,使切 屑与前刀面间摩擦增加,故切削力增大。 注意点:材料硬化能力越高,则力越大。 奥氏体不锈钢,强度低、硬度低,但强化系数大,较 小的变形就会引起材料硬度提高,所以切削力大。 铜、铅等塑性大,但变形时,加工硬化小,则切削力 小。
3.1.7 影响切削变形的主要因素
进给量f增大,切削厚度ac增加,平均正应力av增 大,正压力Fn增大,因此摩擦系数μ下降、剪切 角φ增大。致使变形系数ξ减小。 切削厚度ac增加,切屑中平均变形减小;反之, 薄切屑的变形量大。
3.2 切削力
概念: 切削过程中,刀具施加于工件使工件材 料产生变形,并使多余材料变为切屑所 需的力称为切削力。 而工件低抗变形施加于刀具称为切削抗 力,在分析切削力以及切削机理时,切 削力与切削抗力意义相同。 意义: 切削力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 是机床、刀具、夹具设计、和计算动力 消耗的主要依据。还可用来监控刀具磨 损与加工表面质量。
(2)切削用量的影响
切削速度 加工塑性金属时,主要因素为积屑瘤与摩擦。 低、中速(5-20m/min):υ提高,切削变形 减小,故Fz逐渐减小;积屑瘤渐成。 中速时(20m/min左右):变形值最小,Fz减 至最小值,积屑瘤最高,大前角作用。 超过中速,υ提高,切削变形增大,故Fz逐渐 增大。积屑瘤消失。 高速(υ>60m/min),切削变形随着切削速 度增加而减小,Fz逐渐减小而后达到稳定。 切削脆性金属,因为变形和摩擦均较小,故切 削速度υ改变时切削力变化不大。
以上切屑虽然与加工不同材料有关,但加工同一种材料采用不同 的切削条件也将产生不同的切屑。如加工塑性材料时,一般得到 带状切屑,但如果前角较小,速度较低,切削厚度较大时将产生 挤裂切屑;如前角进一步减小,再降低切削速度,或加大切削厚 度,则得到单元切屑。掌握这些规律,可以控制切屑形状和尺寸, 达到断屑和卷屑目的。
金属的切削过程
![金属的切削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999ccda3dd3383c4ba4cd20e.png)
四、切削力
在金属切削加工时,刀具上所有参与切削的各 切削部分产生的总切削力的合力称为刀具的总切削 力。在进行工艺分析时,常将总切削力分解成三个
相互垂直的力,见图2。 1.切削力的合力和分力 (1)主切削力Fc 总切削 力F在主运动方向上的分力‘ 与切削速度方向一致。 ( 2) 进给力Ff 总切削力 在进给运动方向上的分力。 (3)背向力Fp 总切削力 在进给运动方向上的分力。 图2 总切削力的分解
具材料
刀具角度 是否使用
切削用量
影响耐用 度的因素
切削液
金属的切削过程
乌当区民族职业中学 杨丽逢
金属切削过程是刀具与工件间相互作用 又相对运动的过程。 一、切削的形成与种类 1.切屑的形成 切削的形成过程,其实质是一种挤压 的过程。在挤压的过程中,被切削的金属主 要经历剪切滑移变形而形成切屑。
2.切屑的种类 常见的切屑类型有三种。如图1所示
a)带状切屑
2.影响切削力的因素
五、切削热和切削温度
1.切削热 在切削过程中,所消耗的功,绝大部分转变为 热,即为切削热。 切削热来源于被切削金属的变 形、切屑与前刀面的摩擦和工件与刀具后面的摩 擦。 2.切削温度 刀具前刀面与切屑接触区的平均温度,该区域 温度的高低既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切削热量产生的多 少,又与单位时间传播出去的热量有关。
节状切屑 切屑的背面呈锯齿形,底面有时出现裂纹。采 用较低的切削速度和较大的进给量切削中等硬度的 的钢材时容易得到节状切屑。
切削力波动 大,切削过 程不平稳
工件表面 较粗糙
崩碎切屑 切削铸铁等脆性材料时,切削层产生弹性变形后, 一般不经过塑形变形就突然崩碎,形成不规则的碎 块状屑片,称为崩碎切屑。
3.影响切削温度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教师备课教案
本章节讲稿共6 页教案第1 页备课时间:05年2月22日教师签名:
第二章金属切削基本理论及应用
金属切削过程中,刀具与工件相互作用,产生切削变形、形成切屑、产生切削力、切削热与切削温度、刀具磨损、卷屑与断屑等现象。
为了保证产品加工质量、减少能耗、提高生产率、必须合理使用与设计刀具、夹具和机床,必须研究切削过程,分析金属切削变形及其规律。
第一节金属切削过程及切屑类型
一、切屑形成过程及变形区的划分
实验1:金属压缩实验
金属试件受挤压时,在其内部产生主应力的同时,还将在与作用力大致成45°方向的斜截面内,产生最大切应力,在切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时将在此方向剪切滑移。
刀具切削时相当于局部挤压,使金属沿最大剪应力方向产生滑移。
实验2:制作金属切削层变形图片(如图2-1)
试验条件:选用塑性金属棒、爆炸分离车刀、车床、抛光机、显微镜、视频卡及其相应软件、打印机等。
观察图片发现:在刀具、工件、切屑接触区域,金属材料发生很大的塑性变形。
在图片上可绘制出金属切削层的滑移线和流线。
流线表示切削层内某点在切削过程中的流动轨迹。
切削层金属有三个变形区:
第I变形区OAMO:塑性变形区。
因为晶粒的位错滑移而形成。
第II变形区:纤维化区。
在切屑底部靠近前刀面处,纤维方向基本上与前刀面平行。
因为切屑沿前刀面流出时,受前刀面挤压和摩擦阻力作用,与前刀面接触的金属层再次产生剪切变形,使流动滞缓,流动滞缓的一层金属称为滞流层,即第II变形区。
第III变形区:已加工面与后刀面的接触部分。
由于工件已加工面受钝圆弧切削刃的挤压和后刀面的摩擦,造成纤维化、加工硬化、变形与回弹。
三个变形区无明显分界,汇聚在切削刃附近。
二、第一变形区内金属变形特点
见图2-2,考察任意一点P的流线,P点到达1位时,剪应力达到材料屈服强度 s,产生剪切滑移,P点在向前移动的同时,也沿起始滑移线OA线滑移,合成运动使P点流动到2位,2-2’为其滑移量。
P点依次到达3、4点后,其流动方向与前刀面平行,不再滑移,OM为终止滑移线。
第I变形区的金属变形特点:沿滑移线的剪切滑移变形和加工硬化。
一般地,第一变形区OAMO的宽度很窄,仅为0.02~0.2mm,故用OM剪切面(滑移面)表示。
剪切面即第一变形区。
见p24 图2-7
剪切角Φ:剪切面和切削速度的夹角。
三、切屑的类型与控制
1.切屑类型图2-3
当工件材料、切削条件不同时,切屑形状不同,分四种类型。
2.切屑的控制
带状切屑连绵不断,易刮伤工件已加工表面,损伤刀具、夹具和机床;
小片状切屑四处飞溅,威胁操作者安全。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屑形及断屑。
●主要措施——开断屑槽
)。
➢确定断屑槽尺寸的依据是:切屑厚度h D。
h D大时,槽宽大。
●辅助措施——适当调整刀具工作角度、切削用量
➢增大Κr、减小γ0,使切削厚度h D增大,易断屑;
➢减小γ0,使基本变形增大,易断屑;
➢合理的刃倾角λs,以控制切屑流向,使其碰到刀具或工件的适当部位,以使切屑折断;
➢增大f,使h D增大,卷曲时弯曲应力增大,易断屑;
➢增大Vc时,切屑基本变形减小,断屑变得困难。
四、切削变形程度的定量表示
1.变形系数Ah
如图2-6。
切屑厚度h ch大于工件上切削层厚度h D;而切屑长度L ch 小于切削层长度Lc。
定义:
●厚度变形系数A ha=切屑厚度h ch/切削层厚度h D>1
●长度变形系数A hl=切削层长度Lc/切屑长度L ch>1
假设:工件上切削层材料变成切屑后,宽度不变,体积不变。
因变化很小。
因而,由截面积相等可推出两变形系数相等
h ch L ch=h D Lc即h ch/h D=Lc/L ch即A ha=A hl记为A h
易于测量。
试件长度L c可精确测出,L ch可用细铜丝量出。
2.剪切角Φ
剪切角Φ与变形系数A h的关系由图2-6可得
A h=h ch/h D=OMsin(90-Φ+γ0)/OMsinΦ=cos(Φ-γ0)/sinΦ
可知:
●前角一定时,若剪切角增大,则剪切面积变小,变形系数减小,
切削省力。
●若刀具前角增大,则剪切角增大,变形系数减小。
但因剪切角Φ测量不便,用得较少。
五、前刀面上的摩擦与积屑瘤
1.前刀面上的摩擦特性见图2-8
(1)具有两种摩擦:外摩擦与内摩擦
刀-屑接触区可分为滑动区和粘结区两部分。
●外摩擦:发生在滑动区,为滑动摩擦,外摩擦力=摩擦系数×
正压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内摩擦:发生在粘结区,切削时由于高温高压作用,刀-屑接触
面局部产生粘结(冷焊),形成很薄的滞流层(粘结层),导致粘结
层与其上层较软金属间的剪切滑移。
粘结区产生的内摩擦力=工件材料剪切屈服应力τs×粘结面积
内摩擦力约占总摩擦力的85%以上,远大于外摩擦力。
因此,研究刀-屑之间的摩擦问题,应以内摩擦为主。
(2)前刀面上的平均摩擦系数μ是变量
由于μ=总摩擦力/总正压力
≈内摩擦力/粘结区正压力
=τs/бav
●切削温度升高,τs略有下降;
●工件材料强度和硬度越高,或切削厚度越大或刀具前角越小,
刀-屑间正压力бav越大,摩擦系数越小。
2.积屑瘤
●积屑瘤
中低速切削塑性金属、形成连续切屑时,在前刀面上粘着一个楔形硬块。
见图2-10
●积屑瘤的成因
切削时由于高温高压作用,刀-屑接触面局部产生粘结(冷焊),形成很薄的滞流层(粘结层),粘结区中粘结层不断层积,形成积屑瘤。
●积屑瘤特性
➢硬度高,约为工件的2~3倍,由于加工硬化而产生;
➢高度随切削速度不同而变,见图2-9;
✧切削速度低于3m/min时,由于摩擦系数小,切削温度低,
无积屑瘤;
✧在3~20m/min范围内提高,积屑瘤高度随着增加;
✧在20m/min 左右时,积屑瘤达最高;
✧在20~40m/minn范围内提高,积屑瘤逐渐消失;
✧高于40m/min 时,由于切削温度较高,无积屑瘤。
➢对于碳素钢,切削温度约为300℃时,积屑瘤高度最大,500℃以上时趋于消失;
➢金相组织与工件材料相比未发生相变;
➢生成、逐渐长大、脱落,周期性发生。
●积屑瘤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增大刀具工作前角,减小切削变形;
➢伸出刃口,保护刀刃;
➢形成钝圆弧刃口,造成挤压和过切现象,降低加工精度;
➢易碎脱落,导致切削力波动而引起振动,碎瘤粘附在已加工表面,降低表面质量。
●精加工时,避免或减少积屑瘤的措施
➢采用低速(高速钢刀具)或高速(硬质台金刀具)切削;
➢适当增大刀具前角;
➢合理选用切削液,减小摩擦;
➢适当提高工件材料硬度,降低塑性。
➢减小进给量;
➢提高刃磨质量;
➢对于碳素钢,控制切削温度在500℃以上。
六、己加工表面的形成过程图2-11
已加工表面的形成与第III变形区(后面与工件接触区)有关。
对已加工表面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两大因素:rβ和VB。
分析切屑形成过程时,假定刀刃是锋利的,但实际总有一钝圆半径rβ。
刀具在切削后不久,后刀面因磨损,形成一段后角为0的棱带VB。
rβ使切削层厚度h D中有一部分⊿h D无法沿剪切面OM方向滑移,而是从O点向下沿OB滑移,即让切屑层金属在O点分离。
O点以上部分,由于剪切变形,沿前刀面流出而成为切屑;
O点以下部分,经过刀刃OB、棱带VB的挤压与摩擦,留在已加工表面。
随后开始弹性恢复(假定高度为⊿h),则已加工表面在CD段继续与后刀面摩擦。
OB、BC、CD构成后刀面上的接触长度。
结果:使已加工表面层变形剧烈,造成加工硬化。
硬化层中,由于存在残余应力,常出现微观裂纹,从而降低工件的表面质量和疲劳强度,增加下道工序加工困难,加速刀具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