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金属切削过程与切屑类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教师备课教案

本章节讲稿共6 页教案第1 页备课时间:05年2月22日教师签名:

第二章金属切削基本理论及应用

金属切削过程中,刀具与工件相互作用,产生切削变形、形成切屑、产生切削力、切削热与切削温度、刀具磨损、卷屑与断屑等现象。

为了保证产品加工质量、减少能耗、提高生产率、必须合理使用与设计刀具、夹具和机床,必须研究切削过程,分析金属切削变形及其规律。

第一节金属切削过程及切屑类型

一、切屑形成过程及变形区的划分

实验1:金属压缩实验

金属试件受挤压时,在其内部产生主应力的同时,还将在与作用力大致成45°方向的斜截面内,产生最大切应力,在切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时将在此方向剪切滑移。

刀具切削时相当于局部挤压,使金属沿最大剪应力方向产生滑移。实验2:制作金属切削层变形图片(如图2-1)

试验条件:选用塑性金属棒、爆炸分离车刀、车床、抛光机、显微镜、视频卡及其相应软件、打印机等。

观察图片发现:在刀具、工件、切屑接触区域,金属材料发生很大的塑性变形。

在图片上可绘制出金属切削层的滑移线和流线。

流线表示切削层内某点在切削过程中的流动轨迹。

切削层金属有三个变形区:

第I变形区OAMO:塑性变形区。因为晶粒的位错滑移而形成。

第II变形区:纤维化区。在切屑底部靠近前刀面处,纤维方向基本上与前刀面平行。因为切屑沿前刀面流出时,受前刀面挤压和摩擦阻力作用,与前刀面接触的金属层再次产生剪切变形,使流动滞缓,流动滞缓的一层金属称为滞流层,即第II变形区。

第III变形区:已加工面与后刀面的接触部分。由于工件已加工面受钝圆弧切削刃的挤压和后刀面的摩擦,造成纤维化、加工硬化、变形与回弹。

三个变形区无明显分界,汇聚在切削刃附近。

二、第一变形区内金属变形特点

见图2-2,考察任意一点P的流线,P点到达1位时,剪应力达到材料屈服强度 s,产生剪切滑移,P点在向前移动的同时,也沿起始滑移线OA线滑移,合成运动使P点流动到2位,2-2’为其滑移量。P点依次到达3、4点后,其流动方向与前刀面平行,不再滑移,OM为终止滑移线。

第I变形区的金属变形特点:沿滑移线的剪切滑移变形和加工硬化。

一般地,第一变形区OAMO的宽度很窄,仅为0.02~0.2mm,故用OM剪切面(滑移面)表示。

剪切面即第一变形区。见p24 图2-7

剪切角Φ:剪切面和切削速度的夹角。

三、切屑的类型与控制

1.切屑类型图2-3

当工件材料、切削条件不同时,切屑形状不同,分四种类型。

2.切屑的控制

带状切屑连绵不断,易刮伤工件已加工表面,损伤刀具、夹具和机床;

小片状切屑四处飞溅,威胁操作者安全。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屑形及断屑。

●主要措施——开断屑槽

)。

➢确定断屑槽尺寸的依据是:切屑厚度h D。h D大时,槽宽大。

●辅助措施——适当调整刀具工作角度、切削用量

➢增大Κr、减小γ0,使切削厚度h D增大,易断屑;

➢减小γ0,使基本变形增大,易断屑;

➢合理的刃倾角λs,以控制切屑流向,使其碰到刀具或工件的适当部位,以使切屑折断;

➢增大f,使h D增大,卷曲时弯曲应力增大,易断屑;

➢增大Vc时,切屑基本变形减小,断屑变得困难。

四、切削变形程度的定量表示

1.变形系数Ah

如图2-6。切屑厚度h ch大于工件上切削层厚度h D;而切屑长度L ch 小于切削层长度Lc。定义:

●厚度变形系数A ha=切屑厚度h ch/切削层厚度h D>1

●长度变形系数A hl=切削层长度Lc/切屑长度L ch>1

假设:工件上切削层材料变成切屑后,宽度不变,体积不变。因变化很小。

因而,由截面积相等可推出两变形系数相等

h ch L ch=h D Lc即h ch/h D=Lc/L ch即A ha=A hl记为A h

易于测量。试件长度L c可精确测出,L ch可用细铜丝量出。

2.剪切角Φ

剪切角Φ与变形系数A h的关系由图2-6可得

A h=h ch/h D=OMsin(90-Φ+γ0)/OMsinΦ=cos(Φ-γ0)/sinΦ

可知:

●前角一定时,若剪切角增大,则剪切面积变小,变形系数减小,

切削省力。

●若刀具前角增大,则剪切角增大,变形系数减小。

但因剪切角Φ测量不便,用得较少。

五、前刀面上的摩擦与积屑瘤

1.前刀面上的摩擦特性见图2-8

(1)具有两种摩擦:外摩擦与内摩擦

刀-屑接触区可分为滑动区和粘结区两部分。

●外摩擦:发生在滑动区,为滑动摩擦,外摩擦力=摩擦系数×

正压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内摩擦:发生在粘结区,切削时由于高温高压作用,刀-屑接触

面局部产生粘结(冷焊),形成很薄的滞流层(粘结层),导致粘结

层与其上层较软金属间的剪切滑移。

粘结区产生的内摩擦力=工件材料剪切屈服应力τs×粘结面积

内摩擦力约占总摩擦力的85%以上,远大于外摩擦力。因此,研究刀-屑之间的摩擦问题,应以内摩擦为主。

(2)前刀面上的平均摩擦系数μ是变量

由于μ=总摩擦力/总正压力

≈内摩擦力/粘结区正压力

=τs/бav

●切削温度升高,τs略有下降;

●工件材料强度和硬度越高,或切削厚度越大或刀具前角越小,

刀-屑间正压力бav越大,摩擦系数越小。

2.积屑瘤

●积屑瘤

中低速切削塑性金属、形成连续切屑时,在前刀面上粘着一个楔形硬块。见图2-10

●积屑瘤的成因

切削时由于高温高压作用,刀-屑接触面局部产生粘结(冷焊),形成很薄的滞流层(粘结层),粘结区中粘结层不断层积,形成积屑瘤。

●积屑瘤特性

➢硬度高,约为工件的2~3倍,由于加工硬化而产生;

➢高度随切削速度不同而变,见图2-9;

✧切削速度低于3m/min时,由于摩擦系数小,切削温度低,

无积屑瘤;

✧在3~20m/min范围内提高,积屑瘤高度随着增加;

✧在20m/min 左右时,积屑瘤达最高;

✧在20~40m/minn范围内提高,积屑瘤逐渐消失;

✧高于40m/min 时,由于切削温度较高,无积屑瘤。

➢对于碳素钢,切削温度约为300℃时,积屑瘤高度最大,500℃以上时趋于消失;

➢金相组织与工件材料相比未发生相变;

➢生成、逐渐长大、脱落,周期性发生。

●积屑瘤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增大刀具工作前角,减小切削变形;

➢伸出刃口,保护刀刃;

➢形成钝圆弧刃口,造成挤压和过切现象,降低加工精度;

➢易碎脱落,导致切削力波动而引起振动,碎瘤粘附在已加工表面,降低表面质量。

●精加工时,避免或减少积屑瘤的措施

➢采用低速(高速钢刀具)或高速(硬质台金刀具)切削;

➢适当增大刀具前角;

➢合理选用切削液,减小摩擦;

➢适当提高工件材料硬度,降低塑性。

➢减小进给量;

➢提高刃磨质量;

➢对于碳素钢,控制切削温度在500℃以上。

六、己加工表面的形成过程图2-11

已加工表面的形成与第III变形区(后面与工件接触区)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