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关键词:建构主义;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理论简介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源于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他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提出了完整的同化——顺化学说。
所谓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改变。
所谓顺化指同化对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无能为力”时引起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个体通过保持同化与顺化的动态平衡,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与“认知结构顺化于外物”这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使个体处于一种“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认知状态的动态循环中,从而使个体的认知结构与内容不断丰富发展起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去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原有知识经验与所要建构的知识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有自己已形成的对社会各种各样的认识,有自己的知觉经验,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冲突不断产生问题,学习者要解决问题,就要进行思考分析,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作出合理的推论,形成自己的假设和方案,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子。
由于这种认知矛盾是学习者内部产生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所以,学习者更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因此,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与此同时,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设计整体性的、有弹性的任务或问题,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毛新勇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一、建构主义教学原则(一)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任务或问题中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
任何学习活动的目的对于学习者都是清楚的。
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是任何类型——关键的问题在于学习者清楚地感知和接受特定学习活动与较大的复杂任务间的相关性。
(二)支持学习者发展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主权传统的教学计划特别强调学习目标,但不幸的是,学生通常并不接受这些目标,而只是关心能否通过考试。
因而,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达到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
我们可以从学习者那里获得问题,并用这些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推动力。
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三)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
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四)设计任务和学习环境,可反映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能适应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建构主义教学不是简化环境,而是要学习者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学习并工作。
这与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和认知弹性理论是一致的,反映了背景在确定学习者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中的重要性。
(五)给予学习者解决问题过程的自主权学习者不仅应该确定所要学的问题,而且必须对问题解决过程拥有自主权。
教师应该刺激学习者的思维,激发他们去自己解决问题。
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当今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当今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范一兵(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402)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教育新思潮,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认为:人们以自己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上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观点。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用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四个方面,结合以上四个方面,谈一下构建注意教学理论在当今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是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的,即认知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因而知识是暂时性的,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当现在的教学中,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的,是人类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知识会发生的动态的变化,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要呆板的传授给学生那些死的知识,而是要灌输给学生,知识也会增加与淘汰,让学生以一种灵活的态度来对待不断变化的知识。
(2)学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积极、活跃的因素。
即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认知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认知结构的主体,因此,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被动的学习过程会逐渐被淘汰,逐步对学生发现性学习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
(3)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意义的过程,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即学习不是简单的传授和接受知识。
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肩负着传递的使命,而且肩负着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使命。
学习者通过互相协作达到与外部世界的理解共识,学习发生在真实情景中会变得更为有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无法充分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崭露头角,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地对新知识进行解读和建构。
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而应是知识的创新和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不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过程,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合作过程。
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教学环境创设、教学策略设计等方面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将揭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1.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
它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它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来实现学习。
在教师教育领域,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师至关重要。
通过引导教师了解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提升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首先,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在教师教育中,教师也是学习者的一种。
通过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教师培训课程,可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接受建构主义理论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参与多种教育实践活动,如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竞赛等形式,实现知识的建构和理解,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其次,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在教师教育中,教师需要具备与学生、家长、同事等各方面的合作能力。
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教师可以培养与他人共同建构知识的意识和技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例如,可以组织教师参与团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另外,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在教师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激发教师的思维和创造力。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教学环境、虚拟实验室等方式,让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建构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提升其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导教师了解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促进教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需要教师教育者和教师本身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通过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教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实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实践策略和实施步骤等方面,探讨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实践。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1. 学生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应以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经验为基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知识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起来的。
3. 教师角色: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4. 真实情境: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5.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果。
三、建构主义教学实践策略1. 创设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2. 问题导向: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分析、讨论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
3. 互动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方式,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拓展。
4. 多元评价: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技术支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知识的建构。
四、建构主义教学实施步骤1. 教学准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创设教学情境,设计问题。
2.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毛新勇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一、建构主义教学原则(一)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任务或问题中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
任何学习活动的目的对于学习者都是清楚的。
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是任何类型——关键的问题在于学习者清楚地感知和接受特定学习活动与较大的复杂任务间的相关性。
(二)支持学习者发展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主权传统的教学计划特别强调学习目标,但不幸的是,学生通常并不接受这些目标,而只是关心能否通过考试。
因而,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达到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
我们可以从学习者那里获得问题,并用这些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推动力。
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三)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
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四)设计任务和学习环境,可反映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能适应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建构主义教学不是简化环境,而是要学习者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学习并工作。
这与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和认知弹性理论是一致的,反映了背景在确定学习者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中的重要性。
(五)给予学习者解决问题过程的自主权学习者不仅应该确定所要学的问题,而且必须对问题解决过程拥有自主权。
教师应该刺激学习者的思维,激发他们去自己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索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一个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探索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学习观,其理论应用于教学中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者以“学为中心”,是一个主动、积极的知识构造者,并注重情境的作用,用实例阐明用其理论如何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活动。
建构主义教育技术教学观学习观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但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法,也改变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教师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教育思想的形成。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学习观,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特征,也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过程,学习者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环境提供的信息,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发生重组与改造,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环境的刺激作用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赋予实际意义,却是由个人的主观意识而定的。
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但由于人的经验不同,则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所以建构主义更关心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新知识。
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环境中直接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特别注重学习情境的作用;即对学习环境的设计,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资源,使其有条件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在他们构建新的信息内容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通过其主动的认识活动,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应用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 的自主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
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 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 能力。
提高学习动力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 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方式, 提高其学习动力和兴趣。
05
案例分析与应用探讨
案例一
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主动性和建构性,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深化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优化建构主义教学的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 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 知识是建构的: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建构的。 • 学习是情境化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情境和文化背景对学习者的认知和行为
产生重要影响。 • 协作与交互是重要的: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互和合作,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问题的解决。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核心理念 • 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和建构知识的机会。 • 情境创设:为学习者提供真实、丰富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 交互与协作: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和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和问题解决。 • 个性化与差异化教学: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
06
4. 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跨文化交流活动,提高交际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一种理论,即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注个体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的教育理论。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认为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个人经验的构建来建立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
它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的个体。
这一理论与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传统模式中,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然而,建构主义的教育模式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鼓励他们通过实践和互动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建构主义学习。
其中之一是问题解决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是指学生通过面临和解决问题来建构知识。
教师可以提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案。
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个应用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与同学合作,学生可以共同建构知识。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他人进行讨论和辩论。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还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和理解力。
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教师需要创造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安全和自由,才能更好地参与学习和建构知识。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如图书、实验室设备、计算机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除了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还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
他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风格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此外,教育政策应该鼓励和支持建构主义的教育实践,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运用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的认识,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流行。
建构主义,又可译为结构主义,有学者认为最早有建构主义思想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但学界大多认为其最早提出者应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由此,也就产生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的科学家提出了更为完善的观点。
比如,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
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对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别人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那么,站在教师的角度,这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如此一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填鸭式”教学的对象,教师也不再是“一站到底”的“填鸭者”。
浅谈教育技术理论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作用
浅谈教育技术理论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作用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基础理论中学习理论的一部分。
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观念;教育技术前言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哲学基础,另一层是科学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科学理论基础中的学习理论的一个发展阶段。
它是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
其在当代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旧符合教育技术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改革需要。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源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本质,认知发展要经历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过程。
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的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较好的说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那些主要因素等等。
要想深入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什么是学习和如何学习。
1.1什么是学习对于学习观念的界定,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研究角度,形成了不同的学习观,纵观古今中外学者关于学习概念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十余种。
学习是建构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进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协作和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建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而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相关推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7篇)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篇1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为教育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合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营造了另一种氛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学;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更好的建构新的知识经验而创造有利的教学情景,促进其交流与合作。
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很好的发挥,也是教育教学所一直向往的境界。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20世纪8O年代建构主义兴起,并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哲学上,建构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知识社会以及科学史的影响。
因此正如斯拉文所说:“在教养心理学中正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他叫法不一,但更多的称他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体学派学习理论在当今的进一步发展,其奠基人皮亚杰明确指出,人不是发端于主客体,而是发端于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其核心主旨是知识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来的。
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心理中的图式理论等均对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了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理解来探思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知识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且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于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
而且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虽然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相同的理解。
试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极其对现实教育发展的影响
试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极其对现实教育发展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理解和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实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它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应该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并且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与传统的认知理论相反,传统的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是被动的,需要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促进了教育界转变观念,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进而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发展。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速度,因此应该采取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
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反,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学习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所有的学习者都应该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促进了教育界转变观念,强调学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推动了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教育的发展。
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强调学习的交互性和协作性。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学习者应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协作来构建和理解知识。
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反,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学习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学习者应该自己完成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促进了教育界转变观念,强调学习的交互性和协作性,进而推动了小组合作学习和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教学方式的发展。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实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推动了教育界转变观念,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学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习的交互性和协作性,进而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教育、小组合作学习和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教学方式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也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成了辅助学习者的角色。
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而不是直接传递知识,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指导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实际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实际应用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种有适应某种条件而设定的教学策略,而是一种学生或教师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式。
我们通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教学,在教学中运用这种理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好知识。
通过建构情景,以及把常用的教学方法:如随机通达教学,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理地在教学中进行应用,让学生把新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其内部知识,也就是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内化。
同时按照“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让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更易一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全面,正确地理解。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
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一、进行“意义建构”在教学实际中的应用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在相关的E某cel统计教学中,如果单纯的把一些复杂的数据进行分组的话,学习的学习兴趣相关来说就减少了好多。
再者,缺少情境的数据,也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更多的深思。
如果把数据结合情境来进行设计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
所以我们应当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把E某cel中的数据参数改成各个小组在科学课中的测量学校绿化面积的数据,然后,以第一列以自然序数为值,让学习学习如何按顺序来进行填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教育心理学,对学习过程的理解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其核心思想强调学习不仅仅是对信息的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社会文化背景及个人经验的整合,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这一理论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许多领域,尤其是科学、数学、语言学习等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策略。
建构主义的关键在于“建构”这一过程,具体而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并非简单地接收信息,而是通过问题探究、合作学习和反思实践,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经验相结合,从而形成个人的认知结构。
在具体应用中,建构主义强调以下几个重要原则: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习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学习者的背景经验和兴趣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
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通过提问、设计任务和创造针对性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科学原理,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这是对知识建构的一个直接体现。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PBL)和探究式学习(IBL)等策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项目式学习通常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或主题展开,学生在小组中进行研究和讨论,通过综合分析信息,最终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探究式学习则强调学习者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索、实验和反思的方式寻找答案。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也帮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应用第一篇: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应用【摘要】:论文的开始力求在教学技术、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发展的心理学依据等方面完成铺垫工作,为下文问题的提出和观点的展开打下基础。
第一章首先分析了教育技术、教学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开发等若干定义,在把学习看作是蕴涵着文化的活动基础上,回顾了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在二十世纪推动教学改革的主要过程。
然后,对作为学习理论发展的心理学基础(主要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基础)的主要学者(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纳)的思想进行分析。
第二章力求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国际案例的分析出发,完成本论文问题的提出。
该章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对这些案例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开始回答本论文的核心问题,即在世纪之初,学习理论、教学实践和技术到底应该如何整合?作者认为应该在建构主义理论下进行这样的整合,并且分析了理由。
所以,随后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建构主义理论来完成整合?本文第一、二章的任务是进行背景描述和提出问题。
而第三、四章则是针对问题展开理论上的分析,提出价值上的判断。
而第五、六章则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我国教育界在教学实践中对理论与技术整合的实际情况,在现实和价值之间构筑联系,提出改进的方向。
本文由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构成,大致说来,分为目标、分析、实践三大块。
前两章提出了目标,中间两章陈述了理由,而最后两章则是现状和实践。
当然,在各个子问题的展开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交织着理论思考、实践描述和结果分析,也不可避免地在心理学、教育学、信息科学和技术、哲学等学科之间进行跨越。
因此,文章框架的设定明确了行文的逻辑体系,却并没有限制论述的展开。
如果换一种视野来看,本文各章总是在教学和技术这两大主线的交织下展开的,当这两条主线各自延伸时,前者在课程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观点等领域上下工夫,后者在教育技术、信息工具、计算机科学等问题上做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运用
2013级汉语言五班
贾艳民 2013041796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运用
摘要:作为当代重要的学习理论之一,该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现代教育技术中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而教育技术则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技术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种为适应某种条件而设定的教学策略,而是一种学生或教师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式。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等工具,再现课堂、实验、实习、报告等教育教学的实际场景,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经校园网络传输到学校或个人的多媒体计算机并展示在学生面前。
这样,学生的学习处于完全自主状态之下,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方法、专业方向,可选择适应自己学习方式的教师、课程和多媒体课件。
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与已有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对多媒体课件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建构新的理解,而不是被动接受,使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实现了从教向学的转变,这将使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和培养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并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建构主义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问题为核心驱动力和学习环境的创设,其认为设计合理的驱动性问题或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假如现在需要你申报一个科研项目,你应该如何选择你的研究课题、设计你的研究方案、开展你的研究过程呢?”接着,教师给出具体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方案,通过对这个研究方案的分析,引出建构教育技术研究的几个关键步骤,并向学生讲解了这几个关键步骤的知识点。
通过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发散他们的思维,选择一个既切实可行又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后来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建构主义与网络教学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在网络的支持下,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面向个体的、小组的、和班级的(甚至大群体的)三种组织形式。
首先教师和学生处于网络的两端,教师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向教师咨询;其次网络教学材料也不同于传统的印刷教材,一方面是来自于Internet上的浩瀚的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是由教师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组织起来并放置在特定服务器上的网络课程等多媒体形式的交互式教材;最后网络学习环境成为虚拟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士的帮助。
学生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化学习,并且能自主管理其学习过程。
从教育理论与实践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具有合理性。
它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但由于建构主义理论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导致往往忽视实际知识内容的教学和那些常识性的、系统性的知识的传授,这样学习者通过自身意义建构学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会带有一定的片断性、不连贯性,甚至出现知识断层现象。
这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
其次,建构主义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对教师来说,要协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课下要做的事情更多。
这可能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过高。
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这些问题,发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作用,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1]刘俊强:《现代教育技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
[2]严云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教育探索与实践,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8期上半月刊。
[3]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4]李芳:基于建构主义的多媒体网络教学[J],网络教育理论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