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杰出人才的成功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荣德 湖州师范学院数学系总支书记、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1年3月
西南联大培养杰出人才的成功经验
王荣德
【摘 要】 西南联大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其成功的经验主要有:校长开明、
教授治校的办学方针;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思想;大师云集、甘于奉献的育人环境;不拘
一格、选拨人才的宽广视野;严格要求、主张“通才”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西南联大 人才培养
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于1938年在昆明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由于在异常艰苦的9年时间里培养出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对西南联大研究了十年之久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史学教授约翰・依色雷尔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据统计,从1938年至1946年,先后在西南联大就读的学生约8000人,毕业生约3800人。在他们中间,有1000多人先后成为国内外诸多领域知名度颇高的院士、高级教授和研究人员、高级工程师、高级记者和编辑、诗人、作家、总经理、高级法官和政府高级官员。在西南联大一些院系的毕业生中,有接近半数甚至超过半数的人在其后来的工作领域内有突出的贡献和很高的知名度。截止到1996年6月,西南联大的学生中有80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6人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另外,有5名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后来成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师学院院士。面对西南联大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人们不禁要问:西南联大在师生栖身茅屋,食不果腹,有时还要躲避日寇飞机轰炸的战争环境下,为什么能培养出众多杰出的人才?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视,其成功的经验主要有:
1.校长开明、教授治校的办学方针。
一流大学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杰出校长以其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才能、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开创学校的今天和未来。联大校长梅贻琦既是著名的学者,又是杰出的教育家。他把北大、清华、南开3校之优良传统熔于一炉,努力倡导爱国、民主、科学、奋斗的精神。他深知,只有依靠广大教师,民主办学,才能办出水平和特色。在他的领导下,联大建立了教授治校、民主决策的制度。凡是学校发展的大政方针、各项重大决策和涉及全校师生员工利益的重大举措,都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特别是广大教师意见,通过教授会或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并在由教授和高级职员组成的各种专门委员会领导下,制定计划,督促指导各有关部门落实办理。加强科学民主管理,有利于学校方针、决策的正确制定,是学校政令“言必信,行必果”・
07・
的有力保证,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也是创建一流大学、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发展、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保证。
2.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思想。
组成联大的清华、南开两校一贯坚持学术自由,北大更是如此。早期,北大校长蔡元培曾反复强调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党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联大组成后,在梅贻琦的领导下,上述办学思想得到坚持和发展。
这种自由思想反映在教学上是很明显的。学校鼓励不同学派观点的教师开设课程,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将自己的观点新知应用于教学之中。陈寅恪公开宣布“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的,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他说到做到,每节课都可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很多课程,同一门课程常常有两位教师讲课,学生们可以听到不同观点的讲解。8年中联大共开出课程1600多门(重复课不在内),选修课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基本上都是教师们自己多年来研究的成果。听了这些见解新颖的讲课,学生们都感到受益无穷。这些讲课对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钻研、创新能力,起了积极引导作用。
实践证明,联大倡导民主治学、学术自由的精神,为师生治学、出好成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成为激发人们探索真知、勇攀科学高峰的动力。正如杨振宁说的那样:“回想起西南联大的情形,我有非常亲切的感受,而且非常感谢那时我在学校受到的良好教育。从我自己讲,我一生最幸运的是,在西南联大念书,因为西南联大的教育传统、学风是非常好的,在我身上发挥了最好的作用。”
不仅如此,依靠教师、民主治校、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思想和优良学风,还成为联大3校之间精诚团结的精神支柱。正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所刻:“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校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齐奏,终和且平”。西南联大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既是奇迹,亦属必然。
3.大师云集、甘于奉献的育人环境。
联大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的水平和成果代表了学校的水平和声誉,因而世界一流大学都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联大作为艰苦条件下一所成功的大学也不例外。对名家大师,联大无不设法聘而用之。该校教授、副教授大多是二三十年代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他们不仅知识结构新、知识面广,而且许多人学贯中西,文理融通,有的教授还兼通二三门学科。当时联大教授180人左右,有117人在国外留过学;联大常务委员会的3名常委中两人留美,蒋梦麟是教育学博士,梅贻琦是工学硕士;5名院长都是留美博士,26位系主任除中文系外,皆为留学归来的教授。所有教授都是科学、文化、学术素养很高的新型专家。自然科学方面有吴有训、陈省身、华罗庚、周培源、任之恭、赵忠尧、吴大猷等;社会科学方面的陈寅恪、金岳霖、沈从文、张奚若、闻一多、冯友兰、朱自清、费孝通等著名学者、一代宗师、文坛泰斗济济一堂。这样强大的师资力量,加上国难当头、同仇敌忾的激情,培养出来的人才之优可想而知。
联大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有口皆碑的。这些教师无一例外地成长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使他们抱定了“科教救国”的信念。他们中的许多人放弃了
・17・西南联大培养杰出人才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