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调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复习题答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复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18685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13.png)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复习题答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复题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目前已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55个,约占全国12亿人口的8%(1990年统计)。
2.根据现今的居住特点,中国少数民族可分为定居民族和游牧民族两大部分。
3.藏族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五种。
4.《蝴蝶泉边》是喜剧故事片《五朵金花》中的插曲,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
5.XXX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丽江,其著名的音乐作品包括白沙细乐等。
6.《摆时》是傈僳族民间歌曲中较为著名的歌曲之一,也被称为“摆时摆”或“摆时摆哦”。
7.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其中大多聚居在大、小凉山一带,人口约为657万。
8.彝族的传统音乐丰富多彩,包括歌舞音乐和乐舞音乐两大类别。
乐器有呐、小闷笛、毕鲁、直笛、横笛、箫、三弦(大中小)、四弦等30余种。
9.傣族的戏曲音乐被称为傣剧或傣戏,主要流传在云南省的德宏、西双版纳、保山以及缅甸北部的傣族聚居区一带。
10.象脚鼓是傣族的传统民族乐器,因其外形体酷似象腿、象脚而得名。
11.《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词曲作家XXX根据傣族传统民间音乐素材改编的。
12.侗族民间歌曲一般可分为劳动歌、宗教歌和俗歌三类。
13.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其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木卡姆(古典套曲)和XXX音乐三大类别。
14.XXX是一种广泛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民间自娱性舞蹈,依其地域风格可分为伊犁XXX、喀什XXX和刀郎XXX等。
15.十二木卡姆中最著名的有喀什木卡姆、XXX、哈密木卡姆和伊犁木卡姆。
16.西北回族民歌中最著名的是花儿,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白牡丹令等。
17.塔吉克族最著名的边棱气鸣乐器为鹰笛。
18.高山族是中国大陆对生活在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统称,其较为著名的民间乐器有杵等。
19.壮族“八音”的传统曲目包括《走马街》、《采花》等八个。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_节日庆典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_节日庆典](https://img.taocdn.com/s3/m/5baa664ef242336c1eb95eba.png)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们都知道,白族山美、水美、人更美,而白族的人们都有着什么样的传统节日跟文化风俗呢?在节日当天白族的人们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举行什么样子的活动呢?橙子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白族的传统节日1、青姑娘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
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
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
最后把“青姑娘”送进海尾河里。
传说剑川白族妇女的青姑娘节是为了纪念古代青姑娘的。
青姑娘聪明美丽,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当了一家的童养媳,在婆家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还受着婆婆的百般虐待。
一天小姑挑唆其丈夫毒打青姑娘,她被逼得走投无路,于是跳入海尾河自尽。
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白族妇女便于这一天集会纪念她,以此反对封建礼教和对青姑娘的怀念。
1 / 72、白族接三公主: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白族接三公主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始于南诏时期。
据史籍记载,南诏时期,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把王位禅让给乌蛮细奴罗时,为保持和乌蛮蒙氏部族的友好关系,同时把白蛮女三姑娘给细奴罗为妻,并于每年都到蒙舍川(今巍川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后来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众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到这里举行祭扫活动,并按生前习俗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区的白族群众身着白族盛装,按时到达龙于山举行念经和朝拜三公主的纪念活动,并和当地彝族群众举行联欢,打霸王鞭、打歌和对唱调子,于十三日凌晨用白马驮着从三公主身上换下的白族服装(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参加绕三灵等节日活动。
他们打着红旗,吹着喷呐,敲锣打鼓,边走边喝白族调子,兴高彩烈地离开巍山返回大理。
白族调儿歌八首
![白族调儿歌八首](https://img.taocdn.com/s3/m/2678d11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9.png)
白族调儿歌八首白族调儿歌历史悠久,曾经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白族调儿歌八首。
下面,就为大家带来这八首优美的白族调儿歌。
一、《阿婆说书》阿婆说书,情景真,笑容可掬,满脸皱纹。
小儿蹲在她身侧,屏着气听她讲,越听越有意思。
娃儿们都爱听,阿婆的故事多奇妙。
二、《共稳康乐》共稳康乐,是我们大家的心愿。
和睦相处,这才是家园的真相。
红太阳升起来,离不开父母的温情。
少年儿童,还有大人们,只要心中有信念。
三、《庐山秀色》庐山秀色,如画中仙境,令人陶醉。
翠色山峦,碧水潺潺,看起来格外明媚。
独特风貌,人人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四、《橄榄岛》橄榄岛,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让人忘了所有烦恼。
沙滩白如雪,海水清澈见底,岛上异国风情浓郁。
所有的人都在这里欢笑,我们才是真正的好伙伴。
五、《阳光明媚》阳光明媚,心情格外美丽,满怀期待。
翱翔的飞鸟,嘤嘤鸣唱,草香四溢。
跳跃的小鱼,缤纷又鲜活,让人心旷神怡。
六、《温馨家园》温馨家园,是我们最美妙的幸福。
亲情、友情,邻里之爱,都在这里结晶。
平安、和睦,相互慰藉,温暖相伴。
七、《蓝色天空》蓝色天空,是大地的庇佑,让所有人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穹顶下鸟儿飞翔,云朵在不停变幻。
风轻轻吹拂,让人留恋不舍,期待着下一次相遇。
八、《勤劳善良》勤劳善良,是我们白族人民的传统美德。
脚踏实地,心怀真诚,坚定路上的的步伐。
在白族大地上,人人互帮互助,手牵手共奋斗。
论白族调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论白族调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af2ae5625c52cc58bd6becb.png)
National folk music论白族调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李沙容(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才匚漫漫历史进程中,民歌在人们的 仕■生产和生活中形成,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大理是一个 自然风光绚丽,历史文化悠久的好地方,孕育着能歌善舞的白族。
白族民歌风格多变,体裁丰富,是白族人民生活的艺术结晶。
白族调是白族民歌的一个重要体裁,在当下全球化和社会化的冲击下,白族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和影响,使其无论是演唱方式还是演唱场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因而以保持白族调的原始特性为前提 条件,如何发展和传承口族调就成为 撒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白族民歌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按体裁可以分为白族调、白族汉调、小调、叙事歌、祭祀调、哄娃娃调及 儿歌”白族调的传承(-)白族调的传承途径白族调是云南各地白族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一种山歌体民歌,主要流行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剑川等地。
白族歌手将此曲种与其他民歌区 分开而称为“白枯”,意即为“白曲”,汉族和其他民族称之为“白族调”或 “民家调”。
白族调所用题材广泛,历史故事、爱情生活等都可涉及,这类歌体仅限于人们用来抒发情怀。
各地的白族调传统歌唱形式主要是男女对唱,一部 分是个人之间的对唱、一部分是群众之间的对唱,有时也有个人独唱,多数在田间、林间等,其次就是在喜庆 的场合。
几乎所有的白族调歌词具有诗歌 的形式特征,句式、韵律以及衬词的运用都与汉族民歌以及其他民族民歌 有所不同。
句式方面,一般由非对称性的七字、五字、三字等组成一句, 七句、八句一段。
韵律方面,有时也因歌词句式不同产生不同的方式。
声律方面,一般有中平调、高平调、低平调3种类型。
在衬词方面,有句式衬词、句前衬词、句尾衬词和句中衬词。
几乎所有白族人都会唱白族调,人们祖祖辈辈地传唱,在潜移默化的 影响下,下一辈的人学习了上一辈的技艺,这样称之为家庭传承。
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家庭教育是教育里的重要场所,白族调也不例外。
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
![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https://img.taocdn.com/s3/m/5197c5b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3.png)
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知识文章】探索白族音乐艺术的瑰宝——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引子:在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中,白族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其中,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白族音乐的代表之一,以其特有的音乐元素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将以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为主题,探索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音乐艺术的瑰宝。
一、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起源与发展1. 什么是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是白族音乐中一种重要的演唱曲牌,源于大理白族文化,是白族民间歌曲的代表之一。
2. 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肖枝朝是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知名演唱者和传承人,他以其出色的演唱技巧和深厚的音乐造诣,在传承和发展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音乐元素及特色1. 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音乐元素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融合了白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技巧使其在音乐领域中独树一帜。
2. 音乐元素的传达与表达在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中,音乐元素不仅仅是音符和旋律,更是通过声音和唱腔的表达,传达着浓厚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文化内涵1. 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文化背景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白族音乐的瑰宝之一,反映了白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不仅传承了白族音乐的独特性和传统文化,同时也在当代发展中融入了现代的艺术观念和创新元素。
四、对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个人看来,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不仅仅是白族音乐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
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元素,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
总结与回顾:通过深入探索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起源、音乐元素、文化内涵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了解了这一音乐艺术的瑰宝。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aea61a3dd36a32d737581dd.png)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本文是关于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们都知道,白族山美、水美、人更美,而白族的人们都有着什么样的传统节日跟文化风俗呢?在节日当天白族的人们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举行什么样子的活动呢?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白族的传统节日1、青姑娘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
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
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
最后把“青姑娘”送进海尾河里。
传说剑川白族妇女的青姑娘节是为了纪念古代青姑娘的。
青姑娘聪明美丽,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当了一家的童养媳,在婆家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还受着婆婆的百般虐待。
一天小姑挑唆其丈夫毒打青姑娘,她被逼得走投无路,于是跳入海尾河自尽。
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白族妇女便于这一天集会纪念她,以此反对封建礼教和对青姑娘的怀念。
2、白族接三公主: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白族接三公主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始于南诏时期。
据史籍记载,南诏时期,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把王位禅让给乌蛮细奴罗时,为保持和乌蛮蒙氏部族的友好关系,同时把白蛮女三姑娘给细奴罗为妻,并于每年都到蒙舍川(今巍川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后来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众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到这里举行祭扫活动,并按生前习俗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区的白族群众身着白族盛装,按时到达龙于山举行念经和朝拜三公主的纪念活动,并和当地彝族群众举行联欢,打霸王鞭、打歌和对唱调子,于十三日凌晨用白马驮着从三公主身上换下的白族服装(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参加绕三灵等节日活动。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998dd0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0.png)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那么白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白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篇1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
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
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
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
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
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
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
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
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篇2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
从创作角度谈剑川白族调的传承与发展
![从创作角度谈剑川白族调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913807bf5335a8102d2205c.png)
第34卷第6期Vol.34. NO.6攀枝花学院学报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2017年11月Nov2017•金沙江文化研究•从创作角度谈剑川白族调的传承与发展柳琳(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74100)[摘要]白族调是白族地区的一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它的歌词体例被称为“山花体”这种体例是白族独 有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
[1]本文在分析剑川白族调流行现状及传承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其艺术表现特 征,从加强培养更多的白族调歌词创作者谈白族调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创作;白族调;传承发展;山花体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0563(2017)06 -0006 -06引言白族调自古从民间流行起来,有着深厚的群 众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及现代化、网络化的影响,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日渐衰微,其传承发展问题不 断凸显出来。
虽已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设立了一部分非遗传承人,但如何才能从根 本上保证其传承发展的延续性依然是值得思考和 探讨的问题。
有的学者从“口头诗学”的角度总结 了白族调传统的传承机制:听——模仿—成 熟。
[2]但在今天这个网络化时代,人们听到的音乐 形式非常丰富,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一传承机 制显然已不能全然保证传承的继续。
本文试从培 养研究创作型的白族调人才入手去谈白族调的传 承发展。
一、白族调流行现状白族调是白族地区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传 统民歌,流行地区以云南剑川为中心,并辐射到周 边地带,传统唱本基本都从剑川传入。
[]剑川是白 族调的发源地,作为白族调演出集中的石宝山歌 会将白族调的发展推向了顶峰。
但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白族调演唱并不是当地多数白族人 的喜好,白族调的流行呈现出地域差异和年龄差 异。
(一)地域差异1.白族调盛行的偏远山区对白族调感兴趣爱听能唱的更多是来自于剑 川的偏远山区,尤其是石宝山附近隶属于沙溪镇 的石龙村,村民爱唱又唱得好的占了白族调艺人 的绝大部分,这与其靠近石宝山、天然闭塞的地理 环境分不开。
试论白族民歌及演唱法
![试论白族民歌及演唱法](https://img.taocdn.com/s3/m/4e0f81106edb6f1aff001f3a.png)
试论白族民歌及演唱法关键词:白族、民歌、历史、文化、演唱法内容简要:白族民歌演唱法,一、白族民歌的历史与发展白族人民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于散居于云南的怒江、保山、丽江、楚雄、玉溪、昭通等地区,还有部分居住在湖南省的桑植、四川的西昌、贵州的毕节等地区。
白族人口约有159.8万人,其中云南有141万人,大理州约有97.8万人。
白族的先民自称“白子”、“白尼”,汉意即“白人”,他称较多,较有依据的是唐宋史籍称“白蛮”,元明称“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建国以后,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1956年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
白族在3000多年前就已在洱海地区过着游牧生活。
使用白语,无书面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彝)语支,通用汉语、汉文,元明时曾使用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音”。
白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为加强与中原的关系,曾组织过庞大的乐舞队赴长安向唐皇室进献歌舞,经韦加工排练演出了《南诏奉圣乐》,并被列为唐王朝十四部乐之一(见《唐会要》),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时已传入中原,历史上这些比较重大的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对洱海地区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构成有着不同成度的影响。
明代实行屯田和移民的政策,大量的汉族人民迁居大理地区,和白族人民共同耕耘于洱海边。
元明以来,白族地区比较稳定的自给自足村庄农耕生产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市镇商业贸易繁荣,为白族民歌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并为男女老少聚会歌唱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场所。
尤其在白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本主节、三月街(白语称“桑汪子”)、栽秧宗(白语称“撒直”)、火把节、石宝山歌会节等。
节日里均有丰富的民间歌舞活动,例如在“石宝山歌会节”上,赴会朝山的中老年人都要以“唱足百余首白族调,才算了却心愿之举”作为一种歌唱习惯,甚至在婚丧嫁娶、节日等活动中,白族村寨还要搭戏台请本地的老艺人唱大本曲,赶“三月街”也是年轻人在野外对歌,以此相互认识,如果对歌合意就立即确定恋爱关系,著名电影演员杨丽昆主演的“五朵金花”就真实地反映了白族青年谈恋爱的全过程。
白族调发展历程
![白族调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2f6565a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f.png)
白族调发展历程
白族调发展历程:
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中,白族调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白族调起源于云南省的白族民族,是他们对自然、历史和生活的表达。
早期的白族调是以民间歌谣形式存在的。
逐渐地,它们与戏曲和舞蹈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多样化的表演艺术形式。
白族调的演唱方式以纯净、高亢、豪放的嗓音为特点,歌词多为五言或七言句式,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20世纪初,白族调开始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不少音
乐学家和文化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和记录白族调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白族调也逐渐走向舞台,成为云南省民族音乐舞蹈团和其他演艺团体的重要演出项目。
20世纪中叶以来,白族调的发展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政府部门开始加大对白族音乐的扶持力度,建立起专门的音乐学院和艺术团体,培养出了一大批具备专业技艺的白族调演唱家和乐手。
近年来,白族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不仅在云南省内,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渐扩展到全国乃至国际舞台。
白族调的声音也在现代音乐中得以融合和创新,展现出更加多元化和时尚化的风貌。
然而,白族调的传承和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古老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被冲击和遗忘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白族调,需要加大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和传统歌谣的收集整理工作。
总之,白族调作为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形式,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变革。
它不仅是白族人民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丰富多样的音乐遗产之一。
通过加强传承和创新,相信白族调能够继续为人们带来美妙的音乐体验,并留下更加丰富的艺术瑰宝。
大理白族调音乐教案
![大理白族调音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75314d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0.png)
大理白族调音乐教案教案标题:大理白族调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大理白族调音乐的特点和文化背景;2. 学习大理白族调音乐的基本音乐元素和表演技巧;3. 培养学生对大理白族调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4. 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教学内容:1. 大理白族调音乐的特点和文化背景介绍;2. 大理白族调音乐的基本音乐元素(如调式、节奏、旋律等);3. 大理白族调音乐的表演技巧(如演唱技巧、舞蹈动作等);4. 大理白族调音乐的欣赏和表演。
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大理白族调音乐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大理白族调音乐与其他音乐风格的区别和共同点。
理论学习(20分钟):1. 介绍大理白族调音乐的基本音乐元素,如调式、节奏、旋律等。
2. 分析并比较大理白族调音乐与其他音乐风格的音乐元素差异。
3. 解释大理白族调音乐的表演技巧,如演唱技巧、舞蹈动作等。
实践训练(30分钟):1. 分发大理白族调音乐的歌曲歌词和乐谱,让学生学唱歌曲。
2.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并进行适当的情感演绎。
3. 教授大理白族调音乐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进行舞蹈表演。
欣赏和总结(15分钟):1. 播放大理白族调音乐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引导学生总结大理白族调音乐的特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3. 鼓励学生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并展示他们的表演成果。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大理白族调音乐的歌曲,进行深入研究,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唱歌曲和表演舞蹈时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对大理白族调音乐的欣赏和理解的书面反馈。
3.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和评价。
教学资源:1. 大理白族调音乐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2. 大理白族调音乐的歌曲歌词和乐谱;3. 大理白族调音乐的舞蹈动作教学视频。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大理白族调音乐表演或邀请专业音乐人进行指导;2. 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音乐比较研究,探索大理白族调音乐与其他文化音乐的交流和影响。
洱源县民族民间歌舞概况
![洱源县民族民间歌舞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612173edfe4733687e21aae4.png)
洱源县民族民间歌舞概况洱源县民间歌舞艺术历史悠久,西山“打歌”是白族最古老的歌舞文学样式,被《白族文学史》列为开卷首篇。
一些民间歌舞家喻户晓,许多民歌小调优美动听,题材广泛,传播甚远。
现将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族民间歌舞及音乐、器乐介绍如下:一,民歌(一)对歌。
洱源县各族人民都有对唱民歌用于交流情感的习俗,其中以白族对歌较为普遍。
每年的茈碧湖海灯会、海西海歌会等,是盛大的对歌场所。
有的还专程赶赴大理三月街、蝴蝶会、“观上兰”会对歌。
无论是熟人相遇、旧友重逢,或是初次相识,意欲交好,普遍都用白族“山花体”诗歌传情达意。
年轻人谈恋爱,鳏夫寡妇重找对象,往往用歌表情达意,唱到情深处,就会难舍难分,以对歌结成夫妻的常常是最美满的姻缘。
西山一带娶亲路上,常常会有拦路对歌,3次胜了才能把媳妇娶回家。
平时上山下地劳作,也时常对歌逗趣。
(二)白族调。
白族语称“白枯”,是指用白族语歌唱的山歌体传统民歌,一般在田间、山野或节日喜庆中歌唱。
白族调分男腔、女腔两种。
男女腔曲调由上下两个乐段构成,但女腔三乐句加一个扩冲性乐句,男腔一段为四乐句,也有紧缩或扩冲乐句的情况。
唱调的句式、韵律、声律都与白族传统诗歌格律相同,在对唱时起呼、应对,曲头或一、五句后加白族语衬句,如“几秋勒”(唱得好)、“早奴胎”(说给小妹)等。
洱源白族调分为西山白族调和凤羽白族调。
唱词格律句式基本相同,句式固定,格调十分严谨。
在坝区有“四大韵”的说法,在西山有“三十六韵”的说法。
凤羽白族调流行于凤羽、茈碧湖、牛街、乔后、炼铁等地。
旋律与剑川白族调相似。
演唱多用三弦伴奏,唱词前常有较长前奏,并插入长短不等的间奏。
演唱至最后加衬词、尾声结束,大多数唱腔的终止落在半终止性质的属音上,由伴奏延续乐意,结束在调式主音上,形成独特的风格。
西山白族调流行于西山、炼铁、乔后等地,属二段体乐段。
乐段末尾加“啊依哟”衬腔,或在后乐段第一乐句后加“啊茵哟”拖长音。
有的女腔在第一乐段第一句后加赞叹词“呗”或“啊呗”的喊声,增加了乐曲质朴、豪放的山野风味,淳朴动人。
白族民族民俗
![白族民族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49272cd65022aaea998f0fa4.png)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 • 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 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 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 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新娘出嫁要一路哭到男家。新娘迚入 洞房要由新郎背着,并且吃放了辣椒面的 交杯酒。吃辣椒面表示亲亲热热、白头到 老的意思。
白族の饮食习惯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 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 时,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黄色时为止。 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 蒜、炖梅、辣椒、芜美等调料,又香又鲜, 为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饮食习惯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 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 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麦为主 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 、 乳扇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 、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 辣椒等。
白族火把节
时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 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 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风俗 节日前夕 ,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 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 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 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 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 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 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 彩旗。
艺术
• 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 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 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元 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 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 ,巧夺天工,经久不圮。 • 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 “宋剔”。 “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九九年 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一一七二年张盛 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
大理剑川石龙村白族调的传承现状
![大理剑川石龙村白族调的传承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3d69b3c5770bf78a65295489.png)
文山学院学报Vol. 32 No. 1Feb. 201945第 32 卷第 1 期2019 年 2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8 - 04 - 20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项目“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口头传统的重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杜娟,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大学文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俗学研究。
大理剑川石龙村白族调的传承现状杜 娟(云南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摘要:白族调是大理白族地区流传较广的民间文学说唱艺术,对白族民间文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当下享有“白曲之乡”盛誉的剑川,其白族调在传承场域、传承途径、传承群体、传承中的唱法等多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异,对这些变化进行深入的观察、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传承白族民间文化,并在传承过程中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和保护。
关键词:大理剑川;白族调;民歌类型;传承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19)01 - 045 - 05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of Bai Local Folk Songs in the Shilong Village ofJianchuan, DaliDU Juan(School of Humaniti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Abstract: Bai Local Folk Songs is a popular folk literature rap art in Dali Bai nationality area,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Bai folk literature. At present, Jianchuan, which enjoys the reputation of “The Hometown of Local Folk Songs”, its Bai nationality has produced certain variation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field of inheritance, the way of inheritance, the group of inheritance, the singing method in the inheritance, and so on. These changes have been deeply observed and studied. It is good for us to inherit Bai folk culture better, and to innovate and maintain with the times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Key words: Dali Jianchuan; Local Folk Songs of Bai People; folk song type; inheritance白族调是一种题材较为广泛的民间说唱艺术,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白族风情
![白族风情](https://img.taocdn.com/s3/m/e516dcd328ea81c758f5789d.png)
白族艺术(中)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 中外。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 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 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 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 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 怎么 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 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 剔”。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 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它将南诏建立的 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我国 珍贵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 “南天瑰宝”。该画全长十丈,一百三十四开,以“护国人王经” 为主题,画着六百二十八个面貌不一样的人像。笔法精致娴熟,工 巧细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白族艺术(下)
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 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 白族能歌善舞,唐朝时南诏歌舞 即已流行到中原并列为宫廷乐。白族民歌分为白族调、汉调、长歌、 白族小调、叙事歌等,流传最广的是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 和洱源西山的白族调最有代表性。它们常在山野间吟唱,节奏自由, 曲调悠扬,纯朴自然。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南 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 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 《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 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 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 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 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 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 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白族历史概述
![白族历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d594817866fb84ae45c8d28.png)
白族文学概述摘要: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灿烂悠久的文化。
白族文学渊源悠久,分为南诏以前白族文学、南诏大理国时代的白族文学、元明清时代的白族文学、国民党统治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族文学以及解放后的白族文学。
其在形式上,分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其中靠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具有很高的造诣。
白族文学顺历史潮流,受到了汉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不过仍然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
关键词:白族文学;白族文学的分期;白族文学的特点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使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绝大部分使用汉语。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其在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上独树一帜、名扬中外。
白族人民所创造的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白族文学的社会背景及发展状况距今三千多年前,洱海地区的古老民族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时代。
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剑川海门口的铜石并用文化是洱海地区石器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这些历史遗迹足以表明白族人民历史的悠久长远。
秦汉时期已经产生了不同的部落和公社。
正是在形成这些部落或氏族公社形成之时,出现了白族的打歌①《创世纪》等传说。
汉、晋王朝在大理设置郡县,汉王朝的统治及汉民、士兵的驻居不仅促进了白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是一次本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流。
当时便出现了反映社会变迁的传说,如“白子国”、“六诏”等。
及至蒙社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起了南诏政权。
在南诏奴隶政权的统治下,云南各族人民曾被迫来往迁徙,这段时期不仅带来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白族与中原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
同时洱海地区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洱海地区的人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共合体。
南诏文化相当繁荣,就文人文学,出现了杨奇鲲、段义宗等有名诗人,也出现了大量民间口头创作,如《望夫云》、《辘角庄》等。
民族歌曲白族调听后感
![民族歌曲白族调听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c1d700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6.png)
民族歌曲白族调听后感白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动活泼,诸如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山川景物、爱情婚姻等等都融于歌词之中。
歌词结构,突破了传统歌词的固定模式,歌词多是七句或八句一段。
这些由非对称性七字、五字、三字句组成的歌词,改变了传统歌词的严整呆板,使格式变异的歌词焕发出青春的活动。
在白族民歌中,最受群众喜爱而又流传最广的当属“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白族调”最有代表性。
这类民歌多在山野、田间演唱,既可伴随栽秧、打柴、放牧等生产活动,亦可用于男女相互倾诉爱情,并大都节奏自由、曲调悠扬、气质粗放,有着浓郁的山野风味,故属山歌类民歌。
而其中的剑川“白族调”,又常在三弦的伴奏下,用以演唱长篇叙事诗,故又具有叙事歌曲的特点。
主要流行于剑川的“泥鳅调”属于较古老的小调类白族民歌。
全曲高吟低唱,起伏跌宕,再贯穿以紧迫急促的三弦伴奏,抒发了波翻浪滚、难以遏制的愤懑之情,流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反抗压迫的传统战斗精神。
其他如“麻雀调”之类的白族小调,则活泼轻快,幽默风趣,亦颇受群众喜爱。
在白族民间,还流传着几种叙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区和剑川东山区的《打歌调》,二是《青姑娘》,三是《大帛曲》,四是《本子曲》。
《打歌调》虽在“打歌”这一歌舞活动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
《青姑娘》则以组歌形式,咏唱了青姑娘的悲惨命运,是一首深深打动人心的反封建悲歌。
《大帛曲》亦名《花柳曲》,专在白族传统风习“绕三灵”中演唱。
《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剑川,大都以单一的曲调演唱长篇叙事诗。
这些演唱形式运用的曲调均属叙事性歌曲。
而《本子曲》则初具曲艺形式的特点。
因白族接受汉文化较早,故白族民歌中亦有不少白族化了的汉族民歌,白族群众惯称这为“汉调”。
如“邓川汉调”既属有一定白族特色的汉族民歌,而又在白族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深爱白族人民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镕铸成一个生命共同体,融化成为血肉相连及休戚与共的一家人,与大陆的同胞同文同种,血浓于水。
因此台湾岛内族群间本应相互尊重、容忍歧异,充分发挥多族群社会的优势,以扶助弱势与和谐互
利的公共政策,建构平等发展、共存共荣的族群关系。
”[5]令人欣慰的是,台湾社会已经感受到了“省籍—族群”被政治撕裂所付出的代价和由此引发的伤痛。
台湾的一些公民社会组织和学者,已经自觉意
识到了这个社会责任,他们从民间从草根做起,以组织《
面对族群与未来———来自民间的对话》座谈和制作播放记录片等方式,尝试着进行台湾内部的“省籍—族群”和解这样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
[9](p.53)我们真诚希望台湾最终能够走出族群政治的漩涡,台湾人民能够共同致力于社会的和解与和谐。
参考文献:
[1]王甫昌.当代台湾社会的族群想象[M ].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3.
[2]萧新煌.敏感、不满、疏离原住民的集体意识[N
].台湾:联合报,2000-11-18(15).[3]吴乃德.省籍意识、政治支持和国家认同———台湾族群政治理论的初探[A ].张茂桂.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C ].台北:业强出版社,1993.
[4]萧新煌.新政局下的族群意识变化[M
].台北县:立绪文化出版社,2002.[5]刘性仁.族群意识与台湾政治[J/O L ].青年文化评论,ht t p://m .ycreview .com /node/217.
[6]徐晓萍.台湾族群问题与“台独”势力的政治利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7]夏德峰.台湾意识建构的结构性分析[J].法制与经济,2007,(12).
[8]郝时远.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9]王茹.台湾民间的“省籍—族群”和解运动[J].台湾研究集刊,2005,(3).
(责任编辑:石
船)2010年第1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10年2月版白族调,是白族民间最为普及的一种演唱艺术,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唱,即便唱不出口的人也会背上几首歌词。
但凡白族人,父母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也通过教唱白族调来进行。
白族调的唱词从文学上来说已经形成了本民族所独有的诗歌格律,通称为“三七一五”体,即每节歌词以三个七字句和一个五字句构成,(大凡白族的韵文都基本遵循这个格律)。
明代白族诗人杨黼创作的《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的白语抒情长诗就以这种格律写成,因而又被称作“山花体”。
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一般以三个字的“韵头”起韵,然后是两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下阙为三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上下两阙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白族民歌讲究押韵和声调高低相协的格律,在对歌当中如一方跑了韵便算是输家。
曲调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高亢粗犷,有的幽婉动人。
内容也十分多样,不但有山歌、情歌、习俗歌、咏物歌、儿歌等,还有大量幽默诙谐的“反意歌”,正话反说,表现了白族人民乐观自信、开朗活泼的的民族性格。
(整理、编辑:阿土)白族调贵州民族知识集锦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