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控规技术导则编制探索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专家团零距离】程俊——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1导则参考依据23导则编制主体内容——主讲人:程俊(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二所主任工程师)一、导则编制内容导则编制参考依据有其他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美国的理念: 低影响开发(LID) ;德国的理念: 雨水综合管理和利用(分散式和集中式雨水处理系统的整合); 英国的理念: 可持续排水系统(SIDS) ;荷兰的理念: 优化的分流制排水系统(要求将90%的年降雨进行调蓄处理)。
我国现行的海绵城市建设参考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 其他相应的国家、地方、行业相关法规标准 导则框架在国家指南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20151114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中心4导则编制研究深化内容1导则编制目的本原则、规划总体目标、控制目标以及安徽省各城市具体目标,构建其技术框架。
明确了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重点强调原则、导向性问题,又凸显安徽地方特色、突出针对性和可实施性。
(1)明确安徽省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2)结合安徽实际情况,提出了16个城市的具体目标及控制侧重点(3)明确了城市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中应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和相关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加强与城建其他专项规划、控制性规划的协调和融合(4)典型用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指引深化(5)雨水控制利用设施指引深化(6)强化了综合管理内容,融入了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7) 提出安徽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推荐植物二、总则部分为有效改善安徽省城市水生态环境,控制径流污染,减轻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规范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推动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安徽海绵城市创建工作,特制定本导则2导则适用范围3建设原则4建设目标1海绵城市的内涵2分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是指导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的编制及管控; 二是指导相关项目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维护;三是是指引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作。
《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导则》
CECS XXX:201X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导则Guideline for the Compilation of SystematicSolution of Sponge City(征求意见稿)201X-XX-XX 发布201X-XX-XX 实施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前言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8年第一批协会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18]015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5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编制要求、编制内容及技术要点、编制成果。
本导则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海绵城市工作委员会归口管理,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标准规范所(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邮编200092)或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街1号北矿金融大厦805,邮编100044)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源华建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起草人:马洪涛吕永鹏王家卓吴连丰郭迎新邓婧许可张春洋李运杰周丹吕梅赵晨辰梁雨雯黄黛诗曾坚王宁刘世龙莫祖澜张格刘鹏飞主要审查人: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编制要求 (4)3.1 编制原则 (4)3.2 编制目的 (5)3.3 编制期限 (7)3.4 编制范围 (7)3.5 其他要求 (8)4 编制内容及技术要点 (9)4.1 一般规定 (9)4.2 现状及本底条件分析 (9)4.3 排水分区划分与模型构建 (14)4.4 现状问题分析 (19)4.5 目标和指标确定 (22)4.6 方案制定 (25)4.7 保障体系 (35)4.8 与规划设计的承接与传导 (37)5 编制成果 (39)本导则用词说明 (43)引用标准名录 (44)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金昌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实践与思考
金昌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实践与思考汇报人:2023-11-28contents •引言•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实践•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思考•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影响与效果•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未来发展与展望•结语目录引言背景介绍金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中温带干旱气候,降水较少,干旱灾害频发。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城市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对金昌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是金昌市贯彻落实国家和甘肃省有关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金昌市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
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实践详细规划公示与审批缺乏经验海绵城市涉及多学科交叉,技术难度较大,需要具备生态、水利、市政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技术难度协调难度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思考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公众参与030201规划实施建议生态优先刚性管控弹性适应规划与城市发展关系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监督与反馈规划调整与修订建议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影响与效果生态修复生态教育生态保护03水质改善01水资源保障02水文调控交通便捷绿色交通交通安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未来发展与展望生态修复与保护推广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如湿地修复、生态廊道建设、植被恢复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
智能化监测与预测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水文气象数据的实时监测和预测,为海绵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雨洪管理技术创新如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雨水收集利用等。
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政策扶持与激励规划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推动与制度建设社会参与与公众意识培养提高公众认知01社会组织参与02搭建互动平台03结语01 02 03规划成果实施建议未来展望结语感谢观看。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探讨—以武汉蔡甸区为例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探讨—以武汉蔡甸区为例摘要: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及相关技术文件,以武汉市蔡甸区城关镇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为例,探索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方法。
关键词: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方案2016年3月,住建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1],提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2月,蔡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蔡甸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于2019年底前,完成蔡甸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1规划编制思路1.1规划原则(1)尊重自然城关镇规划范围内大小山丘散布其间,汉江、后官湖、莲花湖等湖泊水系串联成网,自然资源丰富,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协调保护“山、水、林、田、湖”等重要生态要素[2]。
(2)因地制宜根据蔡甸区城关镇的自然地理特征、水文特点、降雨规律等合理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并科学构建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及水资源体系,与城市发展目标要求相结合[3]。
(3)规划引领城关镇新一轮总体规划、相关专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4)统筹建设统筹长期规划与近期建设计划,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对城关镇进行长期系统性安排,避免不断反复和过程中难以协调的矛盾出现。
1.2技术路线(1)收集整理水文气象、降雨径流、地质地貌、排污治污等相关资料,分析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及水景观现状情况,对规划区内水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在对现状生态本底总结分析及水问题识别的基础上,结合总体规划及海绵城市专项、排水防涝规划等对本规划区的定位及要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
(3)从城关镇的生态环境本底特征出发,确保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明确保护与修复要求。
(4)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4],制定河湖水系生态修复、内涝防治、污染控制等措施,并提出与道路交通规划、排水防涝规划、绿地景观规划、水系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衔接的建议。
《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导则》
CECS XXX:201X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导则Guideline for the Compilation of SystematicSolution of Sponge City(征求意见稿)201X-XX-XX 发布201X-XX-XX 实施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前言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8年第一批协会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18]015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5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编制要求、编制内容及技术要点、编制成果。
本导则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海绵城市工作委员会归口管理,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标准规范所(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邮编200092)或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街1号北矿金融大厦805,邮编100044)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源华建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起草人:马洪涛吕永鹏王家卓吴连丰郭迎新邓婧许可张春洋李运杰周丹吕梅赵晨辰梁雨雯黄黛诗曾坚王宁刘世龙莫祖澜张格刘鹏飞主要审查人: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编制要求 (4)3.1 编制原则 (4)3.2 编制目的 (5)3.3 编制期限 (7)3.4 编制范围 (7)3.5 其他要求 (8)4 编制内容及技术要点 (9)4.1 一般规定 (9)4.2 现状及本底条件分析 (9)4.3 排水分区划分与模型构建 (14)4.4 现状问题分析 (19)4.5 目标和指标确定 (22)4.6 方案制定 (25)4.7 保障体系 (35)4.8 与规划设计的承接与传导 (37)5 编制成果 (39)本导则用词说明 (43)引用标准名录 (44)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海绵城市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技术导则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Tianjin2016年4月5日发布2016年6月1日实施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Tianjin主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实施日期:2016年 6月1日2016年天津前言本导则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根据《天津市建委关于下达2015年天津市建设系统第一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津建科[2015]286号)文件,由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
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先进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规划;4.设计;5.施工与验收;6.附录。
本导则由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和平区营口道239号,邮编:300051)。
本导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中铁五院集团公司天津分院、天津市交通科学研究院、天津第四市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市勘察院、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生态城、中建新塘(天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赵乐军、王秀朵、孙杰、刘建华、梁佳斌、高斌、王洪成、白繁义、田乃婷、周玉明、王卫红主要审查人:赵世明、曾捷、阚薇莉、贾海峰、杨宪云、郁片红、王和祥、辛玮光、赵健目次1 总则 (1)2 术语、符号 (2)2.1术语 (2)2.2符号 (4)3 规划 (7)3.1一般规定 (7)3.2规划目标 (7)3.3总体规划 (9)3.4专项规划 (9)3.5控制性详细规划 (12)3.6修建性详细规划 (12)4 设计 (14)4.1一般规定 (14)4.2降雨参数 (15)4.3技术措施 (18)4.4设施计算 (21)4.5建筑与小区 (25)I 一般规定 (25)II 系统设计 (25)Ⅲ雨水收集与截污 (26)IV 雨水入渗、滞留 (27)V 雨水调蓄 (30)VI 雨水处理及回用 (30)4.6市政工程 (31)I 一般规定 (31)II 系统设计 (31)III 城镇道路 (32)IV 公路(高速公路) (33)V 立交桥桥区(下穿地道) (34)VI 城市绿地与广场 (34)VII 郊野公园 (35)VIII 市政场站 (35)IX 河道水系 (36)X 人工湿地 (36)5 施工与验收 (38)5.1一般规定 (38)5.2施工 (38)5.3工程验收 (44)5.4功能性验收 (46)本导则用词说明 (48)引用标准名录 (49)附录A 天津市降雨量资料 (50)A.1暴雨分区 (50)A.2设计雨型 (51)A.3暴雨强度查算表 (60)附录B 天津地区多年平均逐月降雨量、蒸发量 (93) 附录C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适宜植物名录 (94) 附录D 天津市浅层土渗透系数统计 (96)附录E 植草沟曼宁系数确定 (100)E.1曼宁系数N值 (100)条文说明 (102)1 总则1.0.1为减少城镇开发建设行为对自然水文环境和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天津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水生态破坏、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风险、水文化消失等问题,制定本导则。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设计技术导则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设计技术导则一、项目简介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科学规划、绿色建筑和智能化技术等手段,实现城市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管理等方面具备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的城市发展理念。
本方案旨在通过制定技术导则,指导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二、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依据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城市现状,在确保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
2.综合性原则:将城市建设各个领域的技术要求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方案。
3.适应性原则:根据厦门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指南。
4.创新性原则:鼓励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不断创新。
三、基础设施建设1.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城市中设置雨水收集设施,收集并储存雨水供后续使用,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桶等。
2.绿色屋顶系统:鼓励在新建、改建和翻修的建筑上设置绿色屋顶,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雨水的滞留和透水能力。
3.慢行系统:设置步行和非机动车道,优化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减少机动车污染和道路拥堵。
4.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高效、集中的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再利用,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依赖。
5.河道改造和生态修复: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改造,增加河岸带植被覆盖,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四、绿色建筑设计1.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节能材料、设备和技术,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
2.雨水利用:在建筑设计中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如设置雨水收集设施、雨水花园等。
3.绿化设计:在建筑周边设置绿化带、绿化景观和绿色屋顶,增加植被覆盖率,并增加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度。
4.太阳能利用: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太阳能的利用,如设置光伏发电设备、太阳能热水器等。
5.绿色交通:在建筑设计中设置有机交通系统和绿色交通设施,减少汽车尾气和道路拥堵。
五、智能化管理系统1.数据监测与分析:通过传感器和GIS技术,实时监测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水环境的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杭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设计文件编制导则
杭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设计文件编制导则2020 年4 月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 年〕75 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 年〕98 号)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杭政办〔2016〕1 号)等有关文件要求,指导和促进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导则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针对杭州市实际情况和需求编制本导则。
本导则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方案或初步设计内容及深度要求、方案或初步设计审查要点、施工图设计内容及深度要求、施工图审查要点及附录。
目次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5)4方案或初步设计内容及深度要求 (10)4.1设计说明书 (10)4.2设计图纸 (14)5方案或初步设计审查要点 (18)5.1主要审查内容 (18)5.2主要审查要点 (18)5.3审查结论 (19)6施工图设计内容及深度要求 (20)6.1设计说明书 (20)6.2设计图纸 (21)7施工图审查要点 (30)7.1主要审查内容 (30)7.2主要审查要点 (30)7.3审查结论 (31)本导则用词说明 (32)相关规范和文件 (33)杭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方案或初步设计自评表 (35)1总则1.0.1为推进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规范杭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设计文件编制和审查,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杭州市公园绿地及广场、道路、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城市河道类建设项目中与海绵城市相关的设计文件编制和审查。
1.0.3海绵城市设计应统筹考虑工程可行性和综合效益,贯彻“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理念,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相结合,因地制宜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理念下控规编制对策分析 梁慧敏
海绵城市理念下控规编制对策分析梁慧敏发表时间:2018-12-28T17:13:28.13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作者:梁慧敏[导读] 海绵城市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并且减少降水引起的城市内涝问题。
淮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淮北 235000摘要:本文首先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然后分析传统城市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最后给出海绵城市理念下控规编制的策略。
指导城市更好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控规编制;对策引言海绵城市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并且减少降水引起的城市内涝问题。
但是,我国的城市控规编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海绵城市的建设无法有效时实施。
一、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1.1 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如同海绵一样,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通过渗透的方式对雨水进行净化;当城市需要用水时,储存的水就可以供城市使用。
如果降水量过多,超出了海绵城市能吸收的范围,海绵城市也有足够的渠道将雨水排出,避免城市出现洪涝灾害。
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将雨水视为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有效地将雨水利用了起来,避免了像从前一样,在雨水落地以后迅速被作为污水排放掉而产生的资源浪费。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海绵城市需要尊重自然环境,有效利用地形地势,通过保护和规划实地、胡泊、下沉式的绿的广场用来储存雨水。
同时,还要减少雨水的地表径流同时减少面源污染,保证蓄水的品质,并补充城市的地下水。
1.2 低影响开发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低影响开发中心在2000年10月提出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这是一种分散是的源头处理技术,通过对雨水进行分散的、小范围管理,保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的稳定。
该方法利用了大自然的植被吸收雨水,使用了渗透、储存等方法,减少雨水的排放量。
同时,还需要控制雨水的峰值流量,使用滞留、渗透、储存减缓雨水的汇聚速度。
二、传统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2.1 传统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不注重河流等生态环境的保护传统的城市建设中,雨水排放思想导致了缺少对水体绿地的重视,规划用地时,会根据雨水快排的需求,将河流的宽度设计到最小;在设计城区中的绿地时,通常都采取最低标准设计绿地,并将城市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出让,以换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江苏海绵城专项规划编制导则-江苏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1 总则 ..........................................................................................................................- 3 1.1 规划目的 ...............................................................................................................- 3 1.2 规划范围 ...............................................................................................................- 3 1.3 规划期限 ...............................................................................................................- 3 1.4 规划依据 ...............................................................................................................- 3 1.5 规划原则 ...............................................................................................................- 5 2 综合评价 ..................................................................................................................- 5 2.1 水安全评价 ...........................................................................................................- 5 2.2 水环境评价 ...........................................................................................................- 6 2.3 水资源评价 ...........................................................................................................- 7 2.4 水生态评价 ...........................................................................................................- 7 2.5 相关规划评价 .......................................................................................................- 7 3 规划目标 ..................................................................................................................- 8 -
海绵城市控规技术导则编制探索
海绵城市控规技术导则编制探索背景及趋势:由总规向控规深化我国普遍存在洪涝频发及水资源紧缺并存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的袭击,“去看海”成了流行词,但及此同时,又有很多城市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旱灾频发等困扰。
对此,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基本达成了“工业化割裂雨水微循环模式,从而引发洪涝及缺水并存”的共识,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雨水资源利用的理论,如可持续城市排水(SUDS)、低影响开发(LID) 及海绵城市等。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4 年10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以下简称《指南》),对海绵城市有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整合,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总体技术方法框架。
笔者以此为指导,进一步对控规层面的海绵城市技术导则展开研究,以便为下一步的详细设计提供指引。
海绵城市控规技术导则的主要内容:空间管控+ 指标控制一、空间管控:四大类分区+四种设施要素管控方式1.四大类分区:高、中、低雨水径流调出区和雨水径流调入区划分出雨水径流调出区和调入区是实现《指南》提出“基本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这一核心目标的重要基础。
这是因为在单个地块层面,海绵城市的目标和现实之间存在“要求消化但又消化不了”的困境。
所谓“要求消化”,是指《指南》中提出的开发地块要按场地开发前的绿地状态来控制雨水,而绿地的雨水外排率仅为10%~ 15%,也就是说开发地块理论上要“消化”高达85%~ 90%的雨水;而“消化不了”是指在现实中任何开发都会将场地中原来的绿地变成建筑或者铺地,这势必会导致地块“消化”雨水的能力减弱。
在我国,城市建设强度普遍较高,资金和技术又相对缺乏,即使按照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技术标准( 如以深圳光明新城为标杆),一般单个开发型地块( 如居住区和商业区) 在建设后仍然比建设前至少多出15%的雨水“无法消化”①。
海绵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初探
海绵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初探海绵城市建设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项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加强和逐步落实的一项重要任务。
城乡规划编制也应适应这一新的要求,文章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层面,与时俱进补充相关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内容,确保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开展。
标签: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编制1 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
2 国内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动态根据2014年国家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各个试点城市也先后出台了各地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对相关规划进行修编,增补、细化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内容,同时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以南宁市为例,目前正在编制的规划有《南宁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蓝线管理办法以及相关专项规划修编。
各试点城市具体编制动态如表2-1所示。
3 各层次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编制的主要内容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多主体、多专业协调,需统筹协调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等多个城市建设责任主体,注重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
需要结合当地水文、气象、土地、土壤、水系等条件,统筹考虑建筑、景观、道路、水系等功能和美观需求,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优化措施搭配,构建便于实施和维护管理的系统。
3.1 总体规划层面这个层面的重点在于注重战略性。
从战略的高度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彻到整个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并落实到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领域。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正式版)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2017年11月前言为规范福建省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本导则。
编制组经过广泛调研,深入分析各地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吸收相关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针对福建省实际情况和需求编制。
本导则共分九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建设标准、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维护管理、监测评估与能力建设、附录。
本导则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编制组(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体育路95号,邮政编码 36100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导则自 2017年11月1日起施行。
主编单位: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关天胜王泽阳陈嫣马洪涛王开春王盼郑晓光吴连丰周丹许可兰邵华林守青郑诗怡主要审查人:谢映霞刘建林功波王建龙俞露目录1总则 (1)2术语 (2)3建设标准 (5)3.1一般规定 (5)3.2年径流总量控制 (6)3.3年径流污染控制 (6)3.4排水防涝标准 (7)3.5雨水资源利用 (8)4规划 (9)4.1一般规定 (9)4.2规划编制 (10)4.3规划衔接 (15)4.4规划实施 (19)5设计 (21)5.1系统方案 (21)I 一般规定 (21)II 自然水文特征的保护和修复 (21)III 内涝防治 (22)IV 水环境治理 (23)V 方案的评估与优化 (24)5.2建筑与小区 (25)I 一般规定 (25)II 设计流程 (25)III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27)IV 技术措施 (28)5.3道路与广场 (30)I 一般规定 (30)II 设计流程 (31)III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32)IV 技术措施 (33)5.4公园与绿地 (36)I 一般规定 (36)II 设计流程 (37)III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37)IV 技术措施 (39)5.5城市水系 (42)I 一般规定 (42)II 设计流程 (43)III 水体布局 (44)IV 技术措施 (44)5.6设施规模计算 (46)6工程建设 (49)6.1一般规定 (49)6.2建筑与小区 (49)6.3道路与广场 (50)6.4公园与绿地 (51)6.5城市水系 (51)7维护管理 (53)7.1一般规定 (53)7.2建筑与小区 (53)7.3道路与广场 (54)7.4公园与绿地 (55)7.5城市水系 (56)8监测评估与能力建设 (58)8.1实施效果评估 (58)8.2平台建设 (60)9附录 (62)9.1相关规范和文件 (62)9.2福建省各地市多年平均逐月降雨与蒸发量参照表 (63)9.3福建省各地市径流总量控制率曲线 (65)1总则1.0.1 为推进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实现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提高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性,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编制、工程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监督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制订本技术导则。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为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转变,统筹推进全省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以规划先行为原则,率先提出应编制在全省层面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以期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全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改善安徽省城市水生态环境,控制径流污染,减轻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规范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推动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安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特制定本导则。
1.2 主要内容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规划目标、规划指引、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流程、典型用地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指引、雨水控制利用设施、规划设计管控、附则共九章。
1.3 适用范围本导则主要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导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的编制及管控; 二是指导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维护;三是指导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作。
1.4 编制原则(1)坚持规划引领的原则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2)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尊重生态本底、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格局。
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安徽省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选用适用于本地的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4)坚持经济高效的原则根据安徽省实情出发,选择控制指标适当,合理选用低影响开发的技术、设施,投资经济,效果明显,形成示范作用。
福建省海绵城市技术导则
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2017年5月为规范福建省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本导则。
编制组经过广泛调研,深入分析各地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吸收相关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针对福建省实际情况和需求编制。
本导则共分九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建设标准、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维护管理、监测评估与能力建设、附录。
本导则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编制组(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体育路95号,邮政编码 36100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导则自 2017 年月日起施行。
主编单位: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目录1总则 (1)2术语 (2)3建设标准 (5)3.1一般规定 (5)3.2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6)3.3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6)3.4排水防涝标准 (7)3.5雨水资源利用目标 (8)4规划 (9)4.1一般规定 (9)4.2规划体系 (9)4.3规划管控 (17)5设计 (20)5.1系统方案 (20)I 一般规定 (20)II自然水文特征的保护和恢复 (20)III内涝风险的评估与应对 (21)IV水环境治理 (22)V系统方案的评估与优化 (23)5.2建筑与小区 (24)I一般规定 (24)II设计 (24)III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25)IV技术措施 (27)5.3城市道路与广场 (29)I 一般规定 (29)II设计 (30)III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31)IV技术措施 (32)5.4城市公园与绿地 (35)I 一般规定 (35)II设计 (35)III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36)IV技术措施 (37)5.5城市水系 (41)I一般规定 (41)II设计 (41)III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42)IV 技术措施 (43)5.6设施规模计算 (45)6工程建设 (48)6.1一般规定 (48)6.2建筑与小区 (48)6.3城市道路与广场 (49)6.4城市公园与绿地 (50)6.5城市水系 (50)7维护管理 (52)7.1一般规定 (52)7.2建筑与小区 (52)7.3城市道路与广场 (53)7.4城市公园与绿地 (54)7.5城市水系 (55)8监测评估与能力建设 (57)8.1实施效果评估 (57)8.2平台建设 (59)9附录 (60)9.1相关规范和文件 (60)9.2福建省各地市多年平均逐月降雨与蒸发量参照表 (61)9.3福建省各地市径流总量控制率曲线 (63)1总则1.0.1 为推进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实现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提高福建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性,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编制、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监督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制订本技术导则。
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设计流程探索
海绵城市设计流程探索海绵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部分海绵设施由于设计、管养的不到位,已经失去了海绵城市设计的初衷。
本文从海绵城市设计的总体流程入手,探索海绵城市设计的方法和思路。
标签:海绵城市;问题导向;多学科随着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引导与推广,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已逐步融入景观工程设计,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大家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大部分仅停留在建设一些下沉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层面。
工程建设完成以后,却发现仅靠这些设施,对场地内雨水收集、利用、排放的作用微乎其微。
同时,由于海绵设施的后期维护管养因素,导致海绵设施不能发挥其作用,反而成为景观场地中的败笔。
本文结合实际海绵城市设计案例,对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首先,海绵城市设计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设计。
随着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雨水的“渗、蓄、滞、净、用、排”六字方针越来越深入人心。
各个场地存在不同的现状条件,对雨水的利用开发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分析现状场地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设计为导向,确定场地内的雨水收集偏重于哪方面。
例如在北方缺水城市,多需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可以考虑以“渗”为主;而在南方很多城市中,场地的下垫面基本以淤泥为主,土壤透水率很低,渗透效果不好,基本可以排除“渗”的可能。
若场地周边有河流等因素,以错峰排放为主,则场地内可以考虑以“滞”为主;若场地内同时需要考虑景观效果等因素,则可以尝试“蓄滞”结合,利用收集的雨水作为场地内的景观用水。
因此海绵城市必须针对不同场地和不同需求,明确场地内的雨水利用以哪方面为主,从而选择适合场地的海绵设施,这样也就不会造成海绵城市场地千篇一律的雨水花园,植草沟等设施的泛滥。
其次,海绵设施大小的确定必须以计算作为设计依据。
在项目明确了海绵设施种类以后,设计具体海绵设施时,很多设计人员往往不经过计算,随意确定海绵设施的大小,经常会导致海绵设施过小,对雨水收集利用没有任何作用;或者海绵设施过大,这些雨水花园、下沉绿地内的雨水从来没有水满过,景观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控规技术导则编制探索背景及趋势:由总规向控规深化我国普遍存在洪涝频发及水资源紧缺并存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的袭击,“去看海”成了流行词,但及此同时,又有很多城市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旱灾频发等困扰。
对此,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基本达成了“工业化割裂雨水微循环模式,从而引发洪涝及缺水并存”的共识,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雨水资源利用的理论,如可持续城市排水(SUDS)、低影响开发(LID) 及海绵城市等。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4 年10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以下简称《指南》),对海绵城市有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整合,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总体技术方法框架。
笔者以此为指导,进一步对控规层面的海绵城市技术导则展开研究,以便为下一步的详细设计提供指引。
海绵城市控规技术导则的主要内容:空间管控+ 指标控制一、空间管控:四大类分区+四种设施要素管控方式1.四大类分区:高、中、低雨水径流调出区和雨水径流调入区划分出雨水径流调出区和调入区是实现《指南》提出“基本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这一核心目标的重要基础。
这是因为在单个地块层面,海绵城市的目标和现实之间存在“要求消化但又消化不了”的困境。
所谓“要求消化”,是指《指南》中提出的开发地块要按场地开发前的绿地状态来控制雨水,而绿地的雨水外排率仅为10%~ 15%,也就是说开发地块理论上要“消化”高达85%~ 90%的雨水;而“消化不了”是指在现实中任何开发都会将场地中原来的绿地变成建筑或者铺地,这势必会导致地块“消化”雨水的能力减弱。
在我国,城市建设强度普遍较高,资金和技术又相对缺乏,即使按照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技术标准( 如以深圳光明新城为标杆),一般单个开发型地块( 如居住区和商业区) 在建设后仍然比建设前至少多出15%的雨水“无法消化”①。
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跨地块间的雨水调节,即结合城市规划的用地类型,分成不同等级的雨水径流调入区( 如绿地、水体) 和调出区( 如各类居住区、商业区),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雨水水文特征的平衡。
在城市规划中,除去大型自然要素,一般雨水径流调入区( 即绿地) 的设置都是以2 ~ 10 km2 的控规单元( 北京称为“街区”,武汉称为“编制单元”,其余城市的提法基本类似) 为基本单元,那么跨地块进行雨水调节的范围,就应当及控规单元的范围进行统一。
换言之,一般控规单元的界线就可当作雨水区域平衡的界线。
因此,海绵城市控规导则中空间管控的第一步,就是基本参考控规单元的界线范围,通过整体统筹布局,将单元内的各地块划分成雨水径流调出区和调入区。
参考一般控规中对各类用地的绿地率和建筑密度的相关控制要求,笔者尝试设置四个等级的雨水径流调出/ 调入分区( 表1),经过简化的下垫面渗透水率计算,可以实现雨水整体水文特征的平衡,并保证排泄顺畅。
2.四种设施要素管控方式:实线+虚线+ 点位+ 功能标识在划分雨水径流调出/ 调入分区的基础上,第二步就是设置各分区中关于海绵城市的各项设施要素。
在传统控规中,对于设施要素的管控,主要采用实线控制予以确定,但随着控规体系的不断完善,设施管控的方式和内容也不断进步。
例如,在方式上,武汉的控规采取了“实线、虚线加点位”的控制形式,形成了刚柔并济的空间管控模式;在内容上,广州教育城规划额外增加了透水铺装设置区域、集水设施标识等。
笔者综合上述思路,建议设施要素的管控采取实线、虚线、点位和功能标识四种方式( 表2)。
其中,实线的控制力度较为刚性,在进行必要的调整时需要保证原有面积、容积等功能指标不减少;虚线和点位的控制力度相对弹性,调整时只需要保证在方向和主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其线型和位置可以根据实际设计进行灵活变动;功能标识则主要为详细设计或专项设计提供参考。
二、指标控制:整体控制指标+建设技术指标根据控规“承上启下”的特点,笔者认为,控规层面的海绵城市指标控制应包括两部分内容:①整体控制指标,将上位规划提出的指标( 如年径流控制总量等) 在控规单元层面进行落实和细化;②建设技术指标,将上述整体指标分解至各个地块,并转化成便于直接操作的具体工程技术标准( 如透水铺地率、下凹式绿地率等),从而便于指导详细设计。
1.整体控制指标:核心指标+ 特色指标整体控制指标面向整个控规单元,其意义在于一旦控规出现大规模的调整,变动后的方案仍必须满足整体控制指标,从而在总体框架层面保障海绵城市的建设实施。
具体来看,笔者建议将整体控制指标分成核心指标( 必选) 和特色指标( 可选) 两类。
其中,核心指标包括渗水、蓄水和排水三大内容,这是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推导得出的。
“自上而下”即从深化上位总规指标出发,《指南》提出上位规划指标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等。
径流总量控制的途径为雨水的下渗和直接集蓄;径流峰值控制的途径主要为蓄水和排水;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前提是雨水储存。
由此可见,实现上位规划目标的基础是对雨水进行渗/ 蓄/排的处理。
“自下而上”即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反推,所有技术可分成集水、径水、渗水、蓄水、储水和净水六大类。
集水及径水仅涉及过程,其下一步的结果还是渗水和蓄水;储水及蓄水的功能类似,只是空间载体形式不同;净水贯穿于雨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而且仅对部分地区有控制要求。
因此,同样可将六类功能归纳成蓄水、渗水和排水三种,且蓄水、渗水和排水指标是指标控制必须要完成的“规定动作”。
在此基础上,结合《指南》的要求,可扩展出净水和回用水两个特色指标,作为有条件地区实施的“额外动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地区为方便操作,将渗水及蓄水指标合并,形成径流控制总量,并及降雨厚度进行挂钩,如昆明设计的径流控制指标按降雨厚度25.5mm 计算,深圳设计的径流控制指标按降雨厚度50mm 计算。
但是,为防范“只修蓄水设施而不修渗水设施”这种极端情况的出现,建议有条件的地区还是将指标进一步拆分成渗水和蓄水指标来管控。
接下来,要对核心指标和特色指标进行具体设置。
在设置之前,首先要明晰各指标的先后顺序。
按照“小雨不排、中雨不涝、大雨排得快”的理念,渗水、蓄水和排水三项指标应采取“渗水优先,蓄水次之,排水最后”的逻辑顺序,而净水和回用水指标则相对独立。
(1) 渗水指标,指控规单元内雨水渗入土壤、植被,最终汇入地下水系统的雨水比例( 渗入绿色屋顶的雨水,由于并未汇入地下,笔者认为应该算作蓄水)。
该指标的计算方法多样,其中相对简单的方法可直接参考已有地区的经验,按年降雨量进行比例估算,如可参考深圳光明新城,其55%左右的年降雨量能被渗透吸收。
如果要对其进行更精确的计算,就需要按照《指南》提出的“基本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的要求,分析地区未开发前的渗水量,一般选取土质或植被等要素,分别计算孔隙度和含水量等相关数据。
在土质方面,粘土是渗透潜力最小的土壤类型,砂土的渗透潜力最大( 表3);在植被方面,由于植被及土壤难以剥离,实际上在计算其蓄水量时也会将土壤因素考虑在内,不同植被的吸水能力按针叶林、阔叶林、灌木、农田和草地依次递减[5],但在具体指标方面,大到受气候和土壤厚度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小到受植被郁闭度、密度和枯落度等自身情况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植被的吸水能力差距较大,在此笔者仅列出中部地区常见植被的蓄水数据( 表4)。
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进一步利用GIS 的地下水模型来分析地下水的水文情况,以提高数值的精准性,其分析因素包括土壤厚度、地下水位高程和含水层厚度等。
在计算出开发前渗水量的基础上,可按美国LEED标准提出的 1 ∶ 1 或1 ∶ 0.75( 开发前/开发后) 的标准来确定开发后的渗水量,然后根据不同的降雨厚度分别计算相应的渗水比例。
(2) 蓄水指标,指控规单元内自然水体、洼地和人工蓄水设施所储蓄的雨水比例,储蓄的雨水可作为部分回用水的水源,再通过渗水设施逐步渗入地下。
该指标的设定要考虑储存( 一般为蓄水量下限) 和峰值调节( 一般为蓄水量上限) 这两类功能的蓄水要求。
具体来说,首先按年蓄水比例计算蓄水指标下限,根据《指南》中提出的“一般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 85%”[2]的要求,可以得出地区内蓄水和渗水的总比例,而渗水量根据上文所述已经可以确定,因此年径流总量减去年渗水总量即为年蓄水量,再扣除一定比例的水量损失后,可换算成平均单次降雨蓄水比例。
其次,计算蓄水比例上限,考虑地区内暴雨和冰雪快速消融等特殊降水情况,参考《指南》中提出的“径流控制率不低于60%”的要求,再根据上述步骤进行计算即可。
以实际项目为参考,按照潘国庆等人的研究,北京某处面积约为2hm²的地块,设计容积约为1000m³ 的蓄水空间( 包括水池和下凹式绿地),即满足两年一遇降雨( 降雨厚度为86 mm) 的蓄水要求,其他降雨厚度的蓄水要求可进行相应换算。
(3) 排水指标,指控规单元内通过地表径流( 不包括雨水管等人工雨水设施)自然排出的雨水比例。
《指南》中提出“排水按建设前自然地貌( 往往按照绿地考虑) 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绿地外的排水量一般为15%~ 20%;在暴雨发生时,排水量需要适当增加,《指南》提出排水量要控制在40%以内,因此总排水量应控制在15%~ 40%。
至于雨水设施的设计,仍建议按照我国雨水设计规划中常见的地表径流控制系数40%~ 50%进行计算。
(4) 净水指标,指通过人工湿地、土地处理和稳定塘等技术去除降雨中各类污染物的比例。
由于该指标贯穿屋顶集雨、绿地渗透和雨水储蓄回用等多个阶段,难以进行分别统计,一般按降水或者径流总量的一定比例来控制。
在具体取值方面,《指南》提出SS( 悬浮物,一般作为净水控制的主要参考要素) 消减应控制在40%~ 60%,而深圳则提出以汇水面积作为重要因素的径流污染控制量的控制公式:Vwq=10HwRwF 公式(1)其中,Vwq 为径流污染控制总量(m³),Hw 为径流污染控制降雨厚度(mm),F为汇水面积(hm²),Rw 为径流控制系数( 取值为0.005+0.009I;I 为汇水区域内部透水面积比例,取值为60% )。
(5) 回用水指标,指控规单元内利用储存和调节的雨水,供工业冷却、景观浇灌和日常清洁等循环使用的水量。
该指标数值的设置受所处的区域降水环境、用地类型和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美国根据LEED 标准,一般将所节约的50%的雨水作为灌溉用水,而我国的标准相对较低,如深圳光明新城提出回用水量的比例在30%左右,北京提出按商业区、居住区和绿地公园三种用地类型分别设置不同的回用水量( 表5),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来看,其回用水比例也基本控制在30%~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