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共7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共7篇)给你一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一,教育智慧来之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思考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是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希望你能喜欢这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范文。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If one day I have money or I am completely out of money, I will start wandering.(页眉可删)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1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王晓春老师著作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
这本书收集了100个小学教育案例分别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进行点评和剖析。
此书案例扣人心弦,王老师的点评独特,读后让我如醍醐灌顶,感触颇深。
下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说实在话,我是一边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一边进行反思的。
因为书中的案例如此真实,它们就存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很多时候我也有遇到过与书中案例类似的情况。
我在想自己遇到案例中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是不是明智的措施呢?我教现在的班级已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了。
对这班孩子也算是知根知底了。
有一个叫做“詹俊烨”的小男孩,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个小男孩在开学没几天就已经被全班同学甚至于学校领导认识了。
主要是因为他的纪律问题。
那时他几乎是我们班课堂纪律最不好的学生。
这个小男孩在课堂上表现很好动,活跃,手脚不协调。
就是满堂跑的那种。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又很积极举手发言,但往往回答不到点子上。
语言表达不清晰。
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起来稍微有点困难。
每天其他同学都会在我跟前投诉他,说老师詹俊烨又怎么怎么了。
有时候甚至不是他的错,其他同学也会把矛头指向他。
然而他却什么都不跟老师说。
就算有其他男生欺负他,他也是只会在一旁默默地流泪。
当看到这种情况,我心想:这样子下去是不行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思,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性格有点内向,脾气倔犟,但又很善良,单纯,天真的孩子。
别的小朋友欺负他,他只会默默地忍受,偷偷落泪,从不向老师告状。
这也许是因为他还不敢跟老师交流。
但他从来都不会欺负别人。
有一次别人又欺负他了。
于是我俯身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跟他说:“以后是欺负你,你就跟邓老师说。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相关推荐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
如果你不注意生活的细节,不去用爱的眼光看待他们,你就不可能把他们的潜能彻底挖掘出来,学生的才华就不可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如对学生宽容、理解、尊重、呵护、希望等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整日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但唯一的感受就是累,从没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是一种悲哀。
这样的老师永远都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也永远不会成功。
如果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将生活在天堂里。
如果你把学生看作魔鬼,那你将生活在地狱里。
如果你不热爱你的职业,不把自己的爱洒向学生,就不可能在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一个心中充满爱的教师会去仔细挖掘这个职业当中的快乐,从而获得事业上的乐趣。
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
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态度来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呢?如果面对学生充满想象的回答,教师用貌似温柔的话语给否定了,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以成人的思维为标准来评价、引导孩子,教育、制约孩子,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何而来呢?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
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开放的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多种思维不仅得到了呵护,而且在老师的理解、宽容下,孩子心灵上也真正感受到了一份师爱。
所以,我认为:理想的教师首先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精力,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的献给孩子,献给自己的教育事业。
但仅仅有“爱”就足够了吗?并不是这样的。
爱心对教师来说很重要,但爱不是万能的。
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有时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读书分享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读书分享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读书分享活动。
该书通过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的方式,深入剖析其中的教育智慧和启发,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借鉴的机会。
在这次读书分享活动中,参与者可以分享自己对这本书的阅读心得和体会。
每个教育案例都有不同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通过与他人的分享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案例,并从中汲取教育智慧。
在活动中,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参与者共同探讨其中几个教育案例,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这样的小组讨论可以促进思维碰撞和启发,让参与者更深入地思考教育问题。
通过这次读书分享活动,参与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理解教育智慧,获得更广泛的思考和启示。
同时,活动的总结部分可以对本次活动的主要收获和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今后的教育智慧探索提供指引。
总的来说,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的读书分享活动将是一次富有收获和启发的经历,能够推动参与者对教育智慧的思考和探索。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书心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书心得第1篇:《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
他在书中讲述了100个教育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诠释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教师与家长的问题以及管理问题。
驻足于一百个案例,不禁被那一个个智慧的火花所折服。
作为读者,读着也想着,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他做得好在哪里?我正是在这样身临其境的阅读中收获教育的智慧。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
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老师都有切身的经验和感受。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教育视野更宽阔,教育办法更有效。
智慧来自了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时时站在学生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多替孩子们想想,师生彼此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时也会让师生多收获一份快乐和欣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蹲下身来,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想,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书心得假期中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书中的教育案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感觉每个案例都是那么的鲜活,从中我也学到许多的教育智慧。
比起以前读过的一些理论*很强的教育书籍,这本书读起来更轻松,更加乐于去读,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读过了书中的一些教育案例,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个个场景也浮现在眼前,和书中的一些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做法也进行比较,也反思了一些做法,如果换一种方式可能教育的效果会不尽相同,这也就体现出了教育的智慧和策略的重要*。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12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12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12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1读了这本书后,我不由地想到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张红老师:面目清秀,温文尔雅,学识渊博,气质非凡。
我深深地被她吸引。
与其说被张红老师吸引,不如说是被她的理论深深地吸引了。
我参加教育工作几十年,也算是一名老教师。
但我对教育的理解是如此的浅薄,让我倍感愧对“人民教师”的这个光荣的称号,愧对敬仰我的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
教育相对软,管理相对硬。
管理追求“有序”——公正,教育追求“向善”——仁慈。
不断提升,不断遇到更好的你,这就是教育。
学生在你的强权之下屈服,是因为他惧怕,那是生存教育;学生在你的关爱之下绽放,是因为他喜悦,那是生活教育。
这是教育的本质转变。
我们教师要有爱,要把爱传递给学生。
一个人得到的爱越多,就越有勇气去尝试不一样。
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会害怕,会犯错,会有挫折,陪伴他的始终是爱和指导。
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改变。
爱固然重要,但拥有智慧更重要。
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农村学校的高一班会,主题是“花开应有时”。
显然,这节班会是针对学生早恋而开展的。
老师的理论不外乎三点:1、年龄小。
2、成不了。
3、影响学习。
这是传统经验。
(我从上学到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
)不曾想,学生把这三项理论,统统推翻。
学生问:老师,您知道世界平均法定结婚年龄吗?是16岁。
(我国法定结婚年龄相对较晚,非洲、东南亚比较早)所以年龄刚刚好。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希望曾经拥有。
再说,不努力,怎么知道一定成不了。
宁可过错,不可错过啊!关于影响学习,也不尽然。
有一年北京市的理科状元和第三名就是一对儿。
老师素手无策,向听课的张红老师请教。
张红老师莞尔一笑,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你读过《爱情三元论》吗?”听者恍然大悟,教育要有智慧啊!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觉得不仅仅是书,还有……原来这就是教育:不断提升,不断遇到更好的你。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智慧来自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哈尔滨市复华小学校梁艳昕假期里,读了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尤其是第一部分,教师问题。
文中的一篇篇案例就好像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写照。
读过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和收获就是,教师除了要有“爱的能力”之外,还要有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呼吁我们教育群体要爱学生。
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一出现,对学生造成伤害以后,媒体的报道更是让社会质疑教育者的爱心。
我们每一位做教师的,扪心自问,没有谁会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我们都是真心真意地爱着我们的学生。
但是为什么还会对教育者有质疑的声音呢?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似乎找到了答案。
我们的教育中并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爱的方法”。
所以,我们爱的很累。
总觉得对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什么回报,却不见学生有明显的进步。
因此,我们的爱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细细反思我们的教育,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已经掌握了很好的教学方法,对教材把握的也比较准确,能较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还能全心全意地爱学生,以为这样就能做一名好老师了。
其实不然。
怎样才能让智慧与爱并存,让我们的教育生动而有意义呢?我想,我们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
因为我们面对的`儿童,他们每天都在身体上、心理上和思想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所以,我们只靠自己积累的那些“经验”,现在看来,已经远远不够了。
那么,我们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学会智慧的爱。
那么教育智慧来自于哪里呢?我想这种智慧应该来自于渊博的学识,来自于对教育和课程的理解,来自于娴熟的教学技能,来自于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等多个方面。
当下的教育,所谓的“经验”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要从多方面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最为重要的。
那样我们才能成长为一名名符其实,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作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作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作文前些日子看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本书通过100个案例的描述与点评,体现了王老师过人的见解与教育的智慧。
我一拿到这本书,就被王老师书中那另类见解,独特的看法所深深吸引。
现就其中的一二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启发。
一、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这也许是我们教师的一个通病,我们总以为爱可以解决一切,有了爱学生就会听话,有了爱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
而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关于教育的论著上也无不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爱让差的学生变好,爱让调皮的学生变乖。
而事实呢。
我也曾在自己的教育一线上努力,也对学生温柔的笑过,也拿着放大镜找过学生的优点,也不遗余力地表扬过学生,最后,有些学生是进步了,但我不能否认的是,更多的学生还是在原地踏步。
看了王老师的书后,我才找到了答案: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光有爱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教育智慧,这正如医生和病人一样,光靠医生和病人关系好,病人的病是不会好的,还需要医生的.专业技术。
医生和病人和关系好,只能给治病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我们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我们用爱心筑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还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理智、智慧、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
二、批评不是研究方法。
书上记述了这样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一个调皮的不能再调皮的孩子,一天到晚惹事生非,老师忍无可忍时,问他为什么,孩子回答:因为你们都是女的,老师怒火中烧,愤怒到了极点,孩子才惊恐地说出是因为妈妈和爸爸离婚以后,再也没见过妈妈,他听到老师骂他,就像妈妈还在身边一样。
所以才经常捣乱。
读完这个故事时,我感受到这孩子太可怜了,他居然用这种方式寻找失去的母爱。
我们老师是不是在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只是想到了批评,然后来一句下次别再这样了,知道了吗?而孩子到底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却没有去想过,也没有去研究过。
是没有研究的工夫和精力吗?不是。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21团中学何茵教师只有读书,才能拥有不竭的水源,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通过学习我有所收获。
一、课堂上,作为教师最讨厌那些坐不住或者不时做小动作说话的学生。
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但仍不见起色,真是恨铁不成钢。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案例30讲的是黄老师向王晓春老师求教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支招,我觉得受益匪浅。
其实,原来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王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
现在有不少学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东张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
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
这是教师最头疼的。
而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艳,哪个人动作怪异,什么事情新鲜好玩,他就会往哪里看,这种情况小学生中表现很突出。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生理、心理所处阶段出发,灵活多样的采取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
一种方法集中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使学生感觉厌恶、疲劳,分散注意,从而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的现象。
以一种方式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进行,降低学生的紧张度。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多以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子介绍,甚至穿插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绝对不能单一化,从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松紧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二、勤于观察学生各方面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学生暗示。
也就是说要提前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这样会避免造成大错。
例如:有几位调皮的男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我暗地里调查,他们经常玩网络游戏。
与家长取得联系,相互协调,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34团教师赵文娟教师只有读书,才能拥有不竭的水源,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学校组织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我选择的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该书为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所著,本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老师教育学生中的种种问题;文章短小,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思路独特,发人深省,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课堂上,作为教师最讨厌那些坐不住或者不时做小动作说话的学生。
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但仍不见起色,真是恨铁不成钢。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案例30讲的是黄老师向王晓春老师求教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支招,我觉得受益匪浅。
其实,原来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王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
现在有不少学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东张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
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
这是教师最头疼的。
而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艳,哪个人动作怪异,什么事情新鲜好玩,他就会往哪里看,这种情况小学生中表现很突出。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生理、心理所处阶段出发,灵活多样的采取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
一种方法集中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使学生感觉厌恶、疲劳,分散注意,从而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的现象。
以一种方式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进行,降低学生的紧张度。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示例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示例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示例「篇一」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读好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集结了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老师对这一百个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点评。
读完书给我最深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王老师的点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向我们解释了如何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如何对待特长生、学困生、问题生;教师发展方向;班主任工作;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一点启示:批评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
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
往往在没搞清孩子们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
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而且有把握不伤害孩子?当你理解了孩子,批评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
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孩子,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
案例《爬树风波》讲的是学校刚刚种植了许多小树苗,一位二年级的老师对学生们说:“大家要爱护小树苗”可第二天在楼上看见本班意学生使劲地摇着一个小树苗,老师顿时火冒三丈,真想狠狠批评他一顿,可转念一想,还是看看究竟。
老师走到摇小树的学生前,看到一个口袋挂在小树上,老师帮学生把口袋拿下来并说:“你这样摇,小树会受不了的,他也会流泪,也会疼的?”学生听了重重地点了点头。
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他就找来木棒挑下口袋,或者找个人来帮忙。
这就是有作用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应该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也就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孩子进步。
这条思路来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学生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100个案例》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100个案例》读后感新疆第二师21团中学张建芳王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这本书写得很深刻,发人深省,给人点点滴滴的启示。
我最大的收获是自己思维方式的转变,要做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教学者,除了要对孩子们付出爱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相信教育的科学,并且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上多下功夫。
我感觉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逐渐走上了一条崭新的、正确的科学之路。
其中的教育案例,几乎每个都能撞击我的心灵和思维,给我新的视野,看问题的不同思路,具体的思维方式方法的指导。
几乎每个案例都能体会到王晓春老师处事的冷静和深刻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方法。
在很多具体的问题是给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我也开始认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案例式的学习法。
因为本人有十几年当班主任和老师的经历,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很多切实的、相近的体验,有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原来,不止我一个人遇到这样的问题呀。
同时,本人也发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身上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王老师在书上所提到的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给我很大的启迪。
这个词、我们经常会说到它,但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并不能说到,做到。
看了这本书,让我深思,豁然开朗,使我不断提醒自己:要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对孩子们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期盼,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式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孩子们多一份轻松和快乐,就会多一份惊喜和收获。
王老师在书中所说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
”一语道出我们老师要是比别人更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还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差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帮助其自主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2023年《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_2
2023年《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2023年《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1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教育案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些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是多么不易,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丰盈一个人的智慧,开阔一个人的眼界。
王老师做教育确实是有心人,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那份全身心的投入与激情,从而让他对案例研究情有独钟,书中的一个个教学故事他似乎是信手拈来,而细细读来,每一个案例是那么真实、科学、经典而又富有典型性。
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师一样,认为一个好老师只要有爱心,有耐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是后来我发现在那些问题学生面前,即使一个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靠老师的爱心和耐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我开始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尝试着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家庭,然后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
像我们班的随班就读生,王琼瑶同学是班中一位女同学,这个孩子智商不足,有时候自己都无法照顾自己,身上总有很重的臭味,大家经过她时,都要捂着鼻子走,还有人骂这个女孩子了,王老师常常见她低着头坐到了教室最后面。
经了解,这个孩子根本没人管她,王老师找出自己孩子的鞋子衣服给她穿,现在这个女孩爱干净也变得漂亮了,不再自卑,能快快乐乐地跟大家一起玩。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100个案例,无一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碰到的真真切切的事情,实实在在的问题。
王老师在对多篇的教学案例的剖析中,用他切身的体验给我们做教师的一忠告:教师应形成研究与反思的习惯,要学会思考,学会理性思考。
王老师注重于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诊断,想办法把原因和结果分析得深入浅出,让人心服口服,应该说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经得起质疑和推敲。
我会好好的思索,细细的去品味感悟学习教育的智慧,把它应用的教学当中。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700字1假期中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书中的教育案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感觉每个案例都是那么的鲜活,从中我也学到许多的教育智慧。
比起以前读过的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教育书籍,这本书读起来更轻松,更加乐于去读,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读过了书中的一些教育案例,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个个场景也浮现在眼前,和书中的一些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做法也进行比较,也反思了一些做法,如果换一种方式可能教育的效果会不尽相同,这也就体现出了教育的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是,一个学生在老师刚讲完不许爬树之后,他仍然爬树,当老师问他问什么爬树时,他的回答仅仅是:“找比不到小朋友,我看不到他们,我就爬到树上想看看他们在哪里。
”而老师则微笑的问他:“如果我找不到小朋友站到你的肩膀上去找,你愿意吗?”多么巧妙的处理,让孩子换位思考,引导孩子而不是去一味的去否定。
想想自己在处理类似事件的做法,当老师讲完要求,学生再次犯错时,常常简单的认为学生故意捣乱,想和老师作对,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向了老师的对立面,从这样的角度去说教学生,效果可想而知。
而这位老师巧妙的处理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聪明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化敌为友的做法,让学生欣然接受。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相类似的情况,如果我们都能像这位教师一样,把问题进行转换来处理,那样的效果会大不一样。
在《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中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
书中提到的100个案例,只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情况需要我们利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处理。
我想读过每一本书,不仅仅是把书中的内容记住,更重要的是领会书中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在我们遇到不同情况的时候,能转换处理问题的角度,并且能够举一反三。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读书分享活动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读书分享活动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本书,书名为《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这本书的作者是王晓春,一位深谙教育之道的专家。
此书对100个教育案例进行了深入的点评,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智慧的来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每一个案例都让我深思。
无论是对于新手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这本书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接下来,我想分享其中一个案例。
这个案例讲述了一位名叫小华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表现得懒散,不愿意参与讨论,也不按时完成作业。
在和家长沟通后,老师发现小华在家里的表现完全不同,非常活泼好动。
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误解。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可能是学生对于某个科目不感兴趣,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他们表现得懒散。
通过这个案例,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并从中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育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关注,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总之,这本书是一本充满教育智慧的好书。
它不仅提供了许多具
有参考价值的案例,还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学生,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最后,我想邀请大家在阅读这本书后,与我们分享您的感受和收获。
让我们一起探讨教育智慧的来源,共同成长为更好的教育工作者。
谢谢大家!。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7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精选7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精选7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1 假期间首次捧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引起了我的许多考虑,让我深化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老师是多么不易。
作者王晓春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对每个教育案例进展了点评和剖析。
字里行间闪烁着王晓春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
我们常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考虑、质疑,因为小疑那么小进,大疑那么大进,无疑那么无进。
读完本书,掩卷长思: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遇到问题,想过为什么吗?考虑过该怎么办才更好的问题了吗?反思过去好似没有。
遇到问题,一般的处理方法是简单、粗暴,老师以自己的强势暂时解决所有问题,没去找问题的根由,所以也不会解决问题的根本。
看似成功的解决了一个问题,实际上遗留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有教育智慧吗?我的教育智慧从哪儿来的?做一个智慧的老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种种情况,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压制,而是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究学生表现背后的根本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理解情况,再考虑才是智慧的表现。
愿我们所有的老师,多读书,多考虑,多研究,努力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2 近期,我阅读了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
此书聚集了100个小学老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
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历,从“老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老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局部,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展点评和剖析。
这本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老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p ,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历;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化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阅读了之后给了我一种思想的启迪:老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老师不够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索教育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在思考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的出路。
近日,我看完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它深刻地谈到了当今教育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教育问题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教育的一个最主要问题在于“升学至上”。
教育制度的改革不彻底,学生的考试分数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学生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应试培训机构层出不穷,让很多学生沉迷于“应试”之中,而忽略了人生的其他方面。
同时,我们也发现,现代教育注重了学科知识的学习,但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缺乏培养,导致很多年轻人缺乏必要的道德修养。
以上都是属于教育制度问题,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教育思想的问题。
教育思想的转变在读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当前教育思想需要进行转变。
书中提到,教育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这样的教育目标,才是真正与时代背景相适应、适应未来人才发展需要的目标。
从“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再到“重视素质”,这是教育思想所需的转变。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知识只是教育中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养,让他们拥有更多技能、知识,更有能力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在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参加社会和义工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质。
通过探究和实践,让学生学会创造、协作、沟通等技能,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真正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育智慧的源头书中还提到了一些聪明、智慧的人对于教育思想的思考。
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和困惑中思考出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思想,不仅为自己的子女,更为后人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这本书点评了发布在“教育在线”网站上的100个教育案例,鲜活生动,可操作性强。
虽然说这些案例都出自小学,但我想教育都是相通的,从一个个案例中,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尤其是那些精辟有效而独到的点评,更让我深有体会,似乎找到了一剂良药,一拿到书就“啃”了起来。
我们一直在说教育案例,也一直在做案例研究,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案例研究呢?本书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同时也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引用王晓春老师的话来说:“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案例,科学的案例。
这种案例不侧重于是否成功,而侧重于过程的逻辑分析;不侧重于激情燃烧,而侧重于理智的诊断。
一定要想办法把原因和结果分析得让人心服口服,而且经得起质疑和推敲,也就是说,确实是那么回事,就好像人体有炎症白血球就会增多一样。
只有这样的案例多起来,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向科学,才不致满怀着可爱而盲目的热情。
”的确,真正的研究,先要摆脱“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束缚。
事先已经确定成功了,还需要什么研究?需要的只是气势如虹,巧舌如簧,或做艰深之状,能把人唬住就行了。
于是我们只是在探索:遇到问题可以怎样去思考,才有解决的希望。
从本书中,我们能学习到教育的点滴智慧,可谓受益匪浅。
一般说来,最廉价的“灵丹妙药”就是“爱”呀,“表扬”呀,“找闪光点”呀,“赏识”呀,“你真棒”呀等等,因为这些东西大家似乎都觉得他们有奇效,虽然很少有人认真地、较真地进行过科学论证。
于是每到说不出什么道理的时候,就可以用他们挂牌了。
再看我平时的教学反思,也经常用到这些“灵丹妙药”,往往很少往深处去考虑,也缺乏理论知识作后盾,从这里,我深刻感受到自己读的书太少了,实在需要时刻去“充电”。
可如果为了读书而读书的话,那也失去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带着兴趣和需要去看,去思考,那样的效果会更明显,自己也乐意去打开书本细细研读,因此,我们看书也需要先激发起兴趣,那样才能有恒心将读书坚持到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教师只有读书,才能拥有不竭的水源,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学校组织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我选择的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该书为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所著,本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老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短小,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思路独特,发人深省,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课堂上,作为教师最讨厌那些坐不住或者不时做小动作说话的学生。
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但仍不见起色,真是恨铁不成钢。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案例30讲的是黄老师向王晓春老师求教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支招,我觉得受益匪浅。
其实,原来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王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
现在有不少学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东张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
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
这是教师最头疼的。
而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艳,哪个人动作怪异,什么事情新鲜好玩,他就会往哪里看,这种情况小学生中表现很突出。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生理、心理所处阶段出发,灵活多样的采取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
一种方法集中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使学生感觉厌恶、疲劳,分散注意,从而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的现象。
以一种方式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进行,降低学生的紧张度。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多以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子介绍,甚至穿插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绝对不能单一化,从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松紧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但读到这儿,我已经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
只有既有爱
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