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效率管理和人员计算

合集下载

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效率计算方法是判断企业生产效益的关键之一。

生产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而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效率计算方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对企业总生产效率进行评估的方法。

一、理解全员劳动生产效率
全员劳动生产效率是工业企业衡量生产率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员工的工作能力。

如果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效率高,就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计算全员劳动生产效率
计算全员劳动生产效率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效率=总产量÷全员劳动力
其中,总产量就是企业生产的全部产品数量,全员劳动力指的是企业的所有员工,也包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三、注意事项
在使用全员劳动生产效率计算方法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差异性考虑:不同工种的员工生产效率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计算全员劳动生产效率时,需要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分类考虑。

2、最佳水平计算:企业应根据工作流程和自身生产情况,确定合理的全员劳动生产效率水平。

3、持续改进:企业应不断改进生产流程,提高员工技术和能力,创新管理模式,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全员劳动生产效率计算方法是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反映出员工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在使用该方法时需要注意问题的分类考虑、计算最佳水平以及继续改进等。


有通过不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效率,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效率管理)管理效率计算公式

(效率管理)管理效率计算公式

管理效率的计算方法1引言经济的现代化有赖于管理的现代化,经济的落后归根结底是管理的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出效益”和“向管理要效益”可以说已经成了管理学界许多人的共识。

这其中的道理是不难理解的,因为管理的首要任务,乃在于实现各种生产要素间的有机结合,而这种结合的状况如何,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如果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不当,要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运转是根本不可能的。

要实现生产要素使用的高效率,各种生产要素就必须合理配合,而这正是管理的任务所在。

实际上,从宏观上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转,也正是我们目前正在全面实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性任务所在。

然而正如众所周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总体上目前仍然属于传统管理,这主要的表现就是管理的效率不高,这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

比如,有人说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一个项目从动议到最后批下来,一般要经过200多个关口,盖200多个戳子。

这样的管理效率又如何能够适应经济现代化的要求呢?实践表明,管理的效率不高这已经成为障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

然而,究竟如何提高管理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从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入手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工作,这也就必然涉及到如何对管理效率进行评价的问题。

毫无疑问,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很多,比如管理体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等等,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管理效率的高低。

然而,如何对管理效率进行评价和定量分析,这在理论上至今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在习惯上,人们通常把管理效率简单地归结为就是办事效率,并使用下述简单的公式来表达[1]:毫无疑问,办事效率是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这一公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办事效率的状况。

然而在实践应用中,这一公式的使用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第一,在管理上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便是苦乐不均,一个单位或者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应办的事件多少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多些有的少些。

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与举例子

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与举例子

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与举例子
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与举例子
生产效率指的是一定时间内工厂或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情况。

它是衡量企业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也是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即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以及生产效率举例子。

1、生产效率计算公式
(1)总体生产效率计算公式
总体生产效率=(实际产出/实际用时)×100%
(2)机器效率计算公式
机器效率=(实际产出/机器可使用时间)×100%
(3)人员效率计算公式
人员效率=(实际产出/人员可使用时间)×100%
2、生产效率举例子
(1)一家汽车制造公司在一个月中生产了1000辆汽车,实际用时为500小时,则该公司的总体生产效率为:1000÷500×100%=200%。

(2)一家贴纸集团在一天内,使用了5台印刷机,实际产出为18000张A4尺寸的标签,机器可使用时间为8小时,则该集团的机器效率率为:18000÷8×100%=2250%。

(3)一家文具厂在一天内,使用了20名员工,实际产出为30000件文具,员工可使用时间为8小时,则该厂的人员效率为:30000÷8×100%=3750%。

以上就是关于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与举例子的介绍,可以看出,正确的计算生产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IE生产效率管理和人员计算

IE生产效率管理和人员计算
=6000*2=12000
11
总实际工作时间
总实际工作时间是生产现场每名员工工作时间的合计
在工作时间当中,设备故障、品质不合格、发生异常等现 象所浪费的时间全部包含在内。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改善这些异常,使实际工作时间 降低。
为了掌握准确的总实际工作时间,我们现在要导入《时间 记录表》
2019年11月16日10时0分
12
时间管理 时间记录目的是掌握直接、准直接人员的工作时间
班长负 责每日
记录
2019年11月16日10时0分
工作人员(包括班长)A 550 120 130
缺勤人员
B 53 10 12
出勤人员 C=A-B 497 110 118
出勤率 D=(A-B)/A*100% 90.36 91.67 90.76
13
时间管理 车间实施全员的生产性提高
车间 基点 实施 倍率
A
根据班 组的记 录进行 统计
当月 总工 作时 间B
当月 总加 工时 间C
当月实施 基点总工
倍率
作时间
D=B/C E=A*C
生产性提 高率
F=(E-B) /E
C不变
车间对 数据统 计确认
2019年11月16日10时0分
14
总加工时间
总加工时间可以说是制造产品所必须花费的时间的合计
06年目标
日产柴BM
4
零部件
直接人员
生产效率提高的目标
修正 10%
辅助 8.6%
1.6 倍
等待 27.3%
步行 搬运
9.1%
100人

体 作
45%

34.3%
3.1

什么是生产效率

什么是生产效率

效率=生产实绩(良品)/人员X稼动时间(工数)X100(以100为基准每人单位时间的产量)生产效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人力×(8.00小时挡产工时+加班工时))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生产效率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生产率的计算公式:生产效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 - 损失工时)X100%生产率用来考核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能力,是制造成本的标示之一。

生产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X100%、生产效率计算方法2008-01-10 20:44:47| 分类:工作学习|字号订阅一、公式:生产效率=标准总工时÷实际总投入工时*100% 标准总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实际总投入工时=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二、定义: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标准工时:根据PIE提供产能表所计算出来的工时。

总投入工时:是指当日考勤表上的总工时。

损失工时:因生产异常或其它原因使生产受影响的工时。

补助工时:每个订单在排拉时所需的工时。

三、计算时的注意事项1、损失工时的计算①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时影响生产效率时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IE确认。

②生产过程中因异常而停线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其它原因所造成的生产过程中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责任部门确认。

2、补助工时的计算①新订单生产成品,排线时补助1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②新订单生产半成品或包装排线时分别补助半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同一订单非因本生产线原因而停线,然后又重新排线生产,按①②进行计算补助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3、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成品时只需如实统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生产效率管理

生产效率管理

平常工作中可以提升效率的方式
制作效率提升的提案。
有志者事竟成,有心者事必成。 不要轻易说不行。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理由。 以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工作态度,把“IRLAB” 打造成世界品牌,为中国制作争光。 谢谢大家
企业内常见的库存形态有:原材料、零部件、辅助材料库存,半 成品、在制品库存、成品、在途品库存等 库存将带来额外的搬运储存成本,造成空间浪费,占用资金及孳 生的利息和可能的投资回报损失,还有可能使物料价值衰减造成 呆料废料,造成先进先出作业困难。库存会掩盖诸多问题、造成 假象,难怪日本专家大声疾呼”库存是万恶之源”。
出勤工时:班组当日所有直接人员出勤总工时。 耗外工时:用于工单生产以外的工时,比如待料、 支援生产以外的间接部门。 支援工时:本班组人员支援其他班组工时。 被支援工时:本班组受其他班组支援工时。
工时的计算单为:时、分、秒 以时为工时计算单位的制程,是生产过程及其复杂 的制程 ,工单量较大生产过程,单个产品生产时间 在1小时以上。 以分为工时计算单位的制程,是生产过程较简单的 制程 ,批量较小,单个产品完成时间在1小时以内。 以秒为工时计算单位的制程,是生产过程极其简单 制程 ,单件产品完成时间在1分钟以内。
制造过多、制造过早都会造成库存,违背“适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适时,适量”的准时制生产(J1T)原则。可能造成的 浪费有:造成在库、计划外消耗或提早消耗.增加 滞留在库的风险,降低应对变化的能力等
提升生产效率就是消除浪费的过程。 同时我们可以认为,提高生产效率就是降低RT分值。 降低RT分值从二方面入手,一是时间不变,提高生 产数量;二是数量不变,减少作业时间。 下面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多余的动作、不合适的动作增加员工作业强度、降低 生产效率,因此也是一种浪费。

东风日产生产效率管理和人员计算

东风日产生产效率管理和人员计算

期间(04年)实施倍率
生産效率提高率 = (1-
)×100%
基点(03年)实施倍率
基点实施倍率-当月实施倍率
生産效率提高率=
×100%
基点实施倍率
基点总工作时间-当月总工作时间

×100%
基点总工作时间
总加工时间不变的前体下(产量不变、品种不变)
23.03.2020
8
生产效率计算公式
等含义:
➢生产效率是根据投入工时或人数来提高生产量 进行评价的;
发动机 变速箱 铸造 锻造 车桥十
日産BM 40% → 30% → 49% → 40% → 44% →
东风03年 65% 75.5% 84% 78.2% 69%
间接/直接比例
发动机 变速箱 铸造 锻造 车桥
日産BM 23% → 26% → 20% → 18% → 20% →
东风03年 60% 76% 52.75% 51.2% 42.6%
人员计算的必要性 人员分类 人员成本 人员计算方法
23.03.2020
19
人员计算的必要性
要提高生产效率,如果不用更少的投入就不能实现, 因此目前在生产数量是以计划为准的情况下,如果 没有实施最适合的人员体制那么要达到提高生产效 率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
换句话说,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进行人员计算
23.03.2020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用少的投入来获得量的产 量或者用等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生产量
➢由于生产量是在每月计划中被决定的,因此为 了提高生产效率不得不追求更少的投入
23.03.2020
9
(基点)实施倍率 实施倍率是评价生产效率管理重要指标
IN Put(总投入) 总实际工作时间

人员生产效率计算公式

人员生产效率计算公式

人员生产效率计算公式人员生产效率是衡量一个组织或团队工作效能的重要指标。

那人员生产效率到底咋算呢?咱们先来说说人员生产效率的基本概念哈。

简单来讲,它就是看一定数量的人员在一定时间内产出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说,一个工厂里的工人,在一天里能生产出多少合格的产品;或者一个办公室的员工,在一周内完成了多少重要的任务。

人员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通常是这样的:生产效率 = 产出总量÷投入的人工总量。

这里的产出总量可以是生产的产品数量、完成的服务次数、撰写的报告份数等等,而投入的人工总量呢,一般是工作的小时数或者人数乘以工作时间。

我给您讲个我曾经在一家小工厂观察到的事儿。

这小工厂主要生产一些小零件。

当时,我在那待了差不多一个月,专门观察他们的生产情况。

有个小组,一共 5 个人,每天工作 8 小时。

在一周内,他们生产了 1000 个零件。

那按照公式来算,这一周他们的生产效率就是1000÷(5×8×5)= 5 个/人·小时。

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个人每小时能生产 5 个零件。

可别小看这个公式,它能帮咱们发现好多问题呢!比如说,如果生产效率低,咱们就能通过这个公式去分析,是产出总量太少了,还是投入的人工总量太多了。

要是产出总量少,那可能是生产流程有问题,设备老化,或者员工技能不够熟练;要是投入的人工总量太多,也许是人员安排不合理,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

再比如说另一家公司,做软件开发的。

他们一个项目团队10 个人,花了两个月完成了一个软件项目。

这个项目带来的收益是 50 万元。

那平均每个人每个月的生产效率就是 50÷(10×2)= 2.5 万元/人·月。

通过这样的计算,公司就能清楚地知道每个团队成员的贡献价值,也能更好地制定奖励机制和人员调整策略。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人员生产效率还得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比如说,产品的质量。

如果生产的东西质量不过关,那就算数量多,实际的效率也不能算高。

计算原煤生产人员效率有关问题的规定

计算原煤生产人员效率有关问题的规定

计算原煤生产人员效率有关问题的规定煤规字[1994]第152号原煤生产人员效率计算:一、计算公式数(工日)生产人员实际工作工日报告期参与计效的原煤产量)(吨)报告期原煤产量(计效=工)效率(吨原煤生产人员/ 式中:参与计效的原煤生产人员是指在原煤生产过程中,直接从事原煤生产活动的工人和部分管理人员。

包括以下各类人员:1.井下工人:指以矿井井口为界,凡在井下直接从事原煤生产活动的生产工人均属井下工人。

在井下工人中参与计效的工人有:回采工人、掘进工人、井下运输工人、巷道维修工人和井下其它生产工人。

2.露天工人:是指在露天矿场由剥离到采煤装车外运为止所有从事原煤生产活动的工人。

包括采、剥、穿孔、爆破、机电、运输、装运、排土等工人。

3.直接从事原煤生产活动的部分管理人员。

包括:井口或露天坑口直接从事生产管理的正副井、区、段长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局、矿两级机关为原煤生产服务的正副局、矿长,局、矿三总师,局与矿采、掘、机、运、通、地测、调度等部门的行政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

4.地面运输工人中的井口推车工、摘挂钩工、翻罐笼工人以及绞车、压风机司机。

以上各类人员中凡属于“生产服务线各种专业队”,即企业实行生产、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三条线分头管理,且由井上、井下工人共同组成,各自内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专业队(组),由于它们与生产线的各生产队组是经济往来关系,各专业队按采、掘等队组的要求定时定点实行专业承包和专业保障,因此可不统计为原煤生产人员,亦不参与计算原煤生产人员效率。

二、计算原煤生产人员效率的几项具体规定1.在参与计效的人员中,对招收的新工人(包括为本企业新井投产培训的人员),自进入生产岗位六个月以内不参与计算效率;对为外单位培训人员一律不计效率。

2.生产矿井中直接从事改扩建工程的所有人员一律不计效率。

3.井下包工队的计效问题:按照计效产量和计效工数相一致的原则,凡在正规工作面采煤掘进的工人均参加计算效率,其产量统计为计效产量;在非正规面(如采边角煤柱、三角煤等)的工人不参与计算效率,其产量亦不纳入计效产量。

生产效率怎么算

生产效率怎么算

生产效率怎么算生产效率是以计量单位中生产的产量和生产的成本等为基础,通过统计和比较来衡量一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水平。

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这种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只需记录一个生产周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再除以这个周期的时间,即可得到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这种方法计算的效率是比较直观的,但它并不考虑生产的成本,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另外,不同的产品生产周期不同,计算结果的可比性较差。

二、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成本这种计算方法是以单个产品的生产周期为基础,统计出所有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机器使用等,再除以这个周期的时间,可以得到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成本。

该方法反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水平和效率,但它并不能反映出产品质量问题,这也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范围。

三、销售收入与总生产成本的比值这种计算方法主要考虑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方法计算的方式非常简单,只要将销售收入除以总生产成本,即可得到销售成本比率。

这种方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但它并不能反映出单个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成本问题。

四、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对生产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通过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设备、技术和劳动力的利用率,以达到增加生产效益和降低产品制造成本的目的。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方法,它可以综合考虑产品的质量、数量、生产成本和销售利润等因素,对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行全面技术和经济分析。

总的来说,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不是单一的,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实际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进行生产效率的分析和评价。

当然,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来综合考虑。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企业都应该不断完善生产管理体系,优化产品的生产流程,增强生产技术和员工的技能,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生产部管理制度KPI

生产部管理制度KPI

生产部管理制度KPI一、概述生产部是企业的核心部门,负责生产产品,保证产品质量,并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有效管理生产部,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并通过KPI来评估和监控生产部的运作情况。

KPI(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评估企业绩效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追踪关键业务指标,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本文将结合生产部管理的特点,制定相应的KPI,并详细介绍每一个KPI的定义、计算方法和目标值,以期帮助企业建立一套科学的生产部管理制度。

二、生产部管理制度KPI1.生产效率KPI(1)生产效率定义:生产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2)计算方法:生产效率=生产总量/生产时间(3)目标值:持续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2.产品质量KPI(1)产品质量定义: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符合规定标准的程度。

(2)计算方法:产品质量=合格产品数量/总产量(3)目标值: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次品率。

3.原材料利用率KPI(1)原材料利用率定义:原材料利用率是指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有效利用程度。

(2)计算方法:原材料利用率=实际使用原材料量/理论使用原材料量(3)目标值: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减少原材料损耗。

4.设备利用率KPI(1)设备利用率定义:设备利用率是指生产设备的工作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

(2)计算方法:设备利用率=设备运行时间/总时间(3)目标值: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设备故障率和停机时间。

5.人员效率KPI(1)人员效率定义:人员效率是指单位人力资源的生产水平。

(2)计算方法:人员效率=生产总量/人员数(3)目标值:提高人员效率,减少人力成本。

6.工艺改进KPI(1)工艺改进定义:工艺改进是指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整,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计算方法:工艺改进=工艺调整次数/总生产次数(3)目标值:持续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7.设备维护KPI(1)设备维护定义:设备维护是指保养和维修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计算方法:设备维护=维修次数/设备总数(3)目标值:减少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可靠性。

【效率管理】生产效率计算方式及相关公式套入

【效率管理】生产效率计算方式及相关公式套入

随着生活互联网,IT,计算机信息化,电脑互联网,
有关互联互联网,IT,计算机创业计划书详情:
创业计划互联网,IT,计算机,网络创业者叩响投资者大门互联网,IT,计算机“敲门砖”,互联网,IT,计算机,网络创业者计划创立互联网,IT,计算机业务互联网,IT,计算机书面摘要,一份优秀互联网,IT,计算机创业计划书往往会使创业者达到事半功倍互联网,IT,计算机效果。下面互联网,IT,计算机,网络小编为大家整理互联网,IT,计算机关于互联互联网,IT,计算机创业计划书,欢迎大家互联网,IT,计算机阅读。
生产效率及达成率 培训教材
RVE:00
生产效率计算方式
线别
日期 3-1 3-2 3-3
实用工时目标产能 (PCS)
360 0
3600
3600
总产能(PCS)
2400 2400 2600
产能达成率(%)
66.7 %
66.7%
72.2%
总出勤人数(人) 93
96
100
人均出勤工时(H) 12
12
12
电子商务产业背景及地位
在我国至1998年开始发展电子商务以来,他也惊人互联网,IT,计算机速度蓬勃发展,几乎各行各业都在电子商务方面有所成就。电子商务现在占全国总消费水平互联网,IT,计算机13%,而且正在以高速互联网,IT,计算机增长速度发展。
XXX(你选择互联网,IT,计算机商品类型)发展现状分析
出勤总工时(H) 1116 1152 1200
人时产能(PCS) 2.2 2.1
2.2
产出标准工时(H) 692 692
560
每PCS平均标准工时(s)
总生产效率(%)
1038
62.0 %

生产管理常用计算公式

生产管理常用计算公式

生产管理常用计算公式
生产管理涉及到许多计算公式,主要用于量化和优化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指标。

下面是常见的生产管理计算公式。

1.生产效率计算公式:
生产效率=(产出数量/工时)*100%
2.良品率计算公式:
良品率=(良品数量/总产出数量)*100%
3.不良品率计算公式:
不良品率=(不良品数量/总产出数量)*100%
4.剔除率计算公式:
剔除率=(剔除数量/总产出数量)*100%
5.制造周期时间计算公式:
制造周期时间=生产总时间/总产出数量
6.累计生产时间计算公式:
累计生产时间=单位时间工作小时数*总产出数量
7.累计停工时间计算公式:
累计停工时间=停工时间1+停工时间2+...+停工时间n
8.累计开动时间计算公式:
累计开动时间=总工作时间-累计停工时间
9.生产设备稼动率计算公式:
生产设备稼动率=(实际开动时间/累计开动时间)*100%
10.生产线平衡度计算公式:
生产线平衡度=(各工位的工作时间差异/生产线总工作时间)*100%
11.人力需求计算公式:
人力需求=总产出数量/单位时间工作小时数
12.设备利用率计算公式:
设备利用率=实际运行时间/机器可利用时间
13.规模经济程度计算公式:
规模经济程度=(单位成本1/单位成本2)*100%
14.生产能力计算公式:
生产能力=单位时间产出数量/单位时间
15.柔性制造系统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
柔性制造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生产效率指标+设备利用率+良品率)/3
以上是一些生产管理常用的计算公式,但需要根据不同的生产环境和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85780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85780

效率(efficiency)是指有用功率对驱动功率的比值,同时也引申出了多种含义。

效率也分为很多种,比如机械效率(mechanical efficiency)、热效率(thermal efficiency )等。

效率与做功的快慢没有直接关系。

工厂效率的含义太广泛了,不好用统一的公式表示。

而设备的利用率可以用以下公计算:公式一: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 每小时理论产量×100%公式二:设备利用率=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 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100% 公式三:设备利用率=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 设备总台数×100%数控机床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低”。

用户缺少高级编程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用户若选购一台较复杂、功能齐全、较为先进的数控机床,如果没有适当人去操作使用和编程,没有熟练的维修工去维护修理,再好的机床也不可能用好。

编程“效率低”。

据国外统计,手工编程时,一个零件的编程时间与机床实际加工时间之比约为30:1,而数控机床不能开动的原因中有20%~30%是由于加工程序一时编制不出而耽搁的。

维修“时间长”,维修工作跟不上。

目前国内除少数大厂配有专业维修队伍以外,大部分使用单位很难配备技术水平高的维修人员。

1.1 标准工时: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

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

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备注:直接工时:指直接作业的人员作业工时;间接工时:指对现场直接作业工人进行必需的管理和辅助作业的人员,根据现车间管理组织的特点,车间除主任和直接作业人员外产生的工时;1.2 标准人力:指在设定的产量目标前提下,根据标准工时和实际生产状况,生产单位所配置的合理的人力数量。

生产效率计算公式

生产效率计算公式

生产效率计算公式生产效率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劳动生产效率,指的是工人的劳动效率;二是设备生产效率,指的是机器设备的工作效率。

企业管理者要对生产效率进行有效的管控,首先必须给该指标建立一个科学的量度方法暨计算方法。

从概念上理解,生产效率就是在一定的生产“投入量”之下,所获得的生产“成果”。

用公式表示就是“生产效率=成果/投入”。

所谓生产投入,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对于一个工厂来说,生产投入包括了开展生产活动所必须的人力、设备、厂房、资金和工具等要素。

然而,在讨论劳动生产效率的时候,生产投入特指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它包括工人数量和劳动时间。

为了说明劳动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概念——一、直接员工。

指生产线上从事操作劳动的工人,包括装配、调整、检查和不良品修理人员。

他们是生产线上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员,是劳动生产效率的管理对象。

二、间接员工。

指不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人员,包括办公室工作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材料配送人员、设备保养和工具管理人员。

间接员工虽然不从事直接的生产操作,但对于提升生产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正常作业时间。

指以每天8小时即480分钟为基准的作业时间,其单位是分钟。

通常,劳动生产效率以正常作业时间为基准来进行计算和管理。

四、追加作业时间。

指每天8小时正常工作时间以外的加班作业时间,其单位也是分钟。

五、总作业时间。

即正常作业时间与追加作业时间之和。

六、工时。

指以时间来表示的工人所做的工作量,其单位是分钟。

工时在本质上就是经过量化的工人的劳动量,它与作业人数和每个工人的作业时间均有关系。

七、生产工时。

指一条生产线内投入生产作业的总工时,它是劳动生产效率定义中“经过量化的的劳动投入量”。

其计算可由实际投入作业的工人的全部作业时间(包括加班时间)相加而得,即生产工时=工人#1的作业时间+工人#2的作业时间+……+员工#n的作业时间。

特例:生产线一共有N名员工,他们同时上下班,当天在生产线作业了T分钟,则生产工时=N·T(分钟)。

最新生产效率和人员计算

最新生产效率和人员计算

03年(基点)实施倍率 =10000/5000=2
04年实施倍率 =10000/6000=1.67
基点总实际工作时间 =04年总加工时间×03 (基点)实施倍率 =6000×2=12000
8
上一目录
总实际工作时间
总实际工作时间是在生产现场每名员工工作时间的合计
在工作时间当中,设备故障、品质不合格、发生异常等现 象所浪费的时间全部包含在内。
生产效率管理和人员计算


前言 生产效率管理简介 人员计算简介 我公司生产效率和人员如何计算
24.12.2020
2
(基点)实施倍率
实施倍率是评价生产效率管理重要指标
IN Put(总投入) 总实际工作时间
实施倍率 =

Out Put(总产出) 总加工时间
24.12.2020
7
上一目录
(基点)实施倍率
生产数量指合格品的数量,废品等不合格产品不包含在内
为了掌握准确的总加工时间,我们现在导入《生产量记
录表》 24.12.2020
10
上一目录
时间分类表
实作工时 补正实作工时
标准时间
漏失时间
休息 新设
基准 工程 作业 产生 故障 等待 其他 会议 备调
时间 时间 熟练 不合
原因 等 试
漏失 格品
24.12.2020

×(1-生产效率提高率)
1个人的工作时间×计划出勤率
计划出勤率使用上 年度的实际出勤率
24.12.2020
计划总加工时间×基点实施倍率

×(1-生产效率提高率)
1个人的工作时间×计划出勤率
上一16目录
人员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勤率 D=(A-B)/A*100% 90.36 91.67 90.76
基本工作体制 E=25*8
基本工作时间合计 F=C*E
加班时间(G)
7
4
对象人员(人) H
9
5
加班时间合计 I=G*H 99400 22000
迟到、早退时间 J
5
总工作时间 K=F+I-J 99458 22020
班组会议
2
5S活动
10000 6000
04年实施倍率=10000/6000 =1.67
提高率=(1-1.67/2)100
=16.5%
基点总实际工作时间 =04年总加工时间*03 (基点)实施倍率
=6000*2=12000
总实际工作时间是生产现场每名员工工作时间的合计
在工作时间当中,设备故障、品质不合格、发生异常等现 象所浪费的时间全部包含在内。
为人提供服务的,是服务人员)
人工成本:直接、准直接(元)=1/3间接(元)
我们把通过人员计算算出的结果 称为目标人员
目标人员=基点人员*(1-生产效率提高率)
基点总实际工作时间
= *(1-生产效率提高率)
1个人的工作时间*计划出勤率
计划出勤率使用上 年度的实际出勤率
4
改善活动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维护、保养
8
QC小组
5
间接时间 合计
25
车间对 班组记 录确认
车间实施全员的生产性提高
根据班 组的记 录进行
统计
车间对 数据统 计确认
总加工时间可以说是制造产品所必须花费的时间的合计
总加工时间等于生产某一零件的数量与该零件在某一生 产环节的标准时间乘积的合计
∑ ( 生产数量 Х 标准时间 )
计划总加工时间*基点实施倍率 = *(1-生产效率提高率) 1个人的工作时间*计划出勤率
现状
没有与国际化可比较的标准时间 没有按生产台数配置适当的人员 时间管理不严格,无法掌握生产性
方案
导入基准时间 实施作业编成 导入总工作时间管理 修改薪酬制度(由计件向计时和 技能水平过渡)
实施倍率 = = Out Put(总产出) 总加工时间
举例:
03年(基点)实施倍率 =10000/5000=2
03 年



工 作 03年 时 总加 间 工时 10000 间
5000

点 04 总年
实总
际实
工际
作 工 04年 时 作 总加 间 时 工时 12000 间 间
生产数量指合格品的数量,废品等不合格产品不包含在内
为了掌握准确的总加工时间,我们现在导入《生产量记 录表》
标准时间是相对固定的,通过改善尽管标准时间会发生变 化,但是新的标准时间尽可能在下一年度用来计算总加工 时间。
每日上报
每月上报
每月上报
要提高生产效率,如果不用更少的投入就不能实现, 因此目前在生产数量是以计划为准的情况下,如果 没有实施最适合的人员体制那么要达到提高生产效 率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
直接人员
生产效率提高的目标
不在 7%
1.38
其他 5%

等待
步行 搬运
主 体 作 业
27% 16%
45%
100人
7%休息 5% 15%
7%休息 5% 3%
10%
13%
59人 1/1.4倍
60%
75%
2.2 倍
42人
03年1~2月
06年目标
日产柴BM
直接人员
生产效率提高的目标
修正 10%
1.6
换句话说,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进行人员计算
直接人员:指从事本企业主要产品的零件毛坯下料、零件
加工、产品组装以及进行产品测试、现场工序间检查、工序 间物流和成品包装的人员。
准直接人员:指为本企业主要产品的基本生产过程提供直
接服务的人员。分成现场保障人员、物流人员(不含工序间 物流)、产品检验人员(不含现场工序间的检查人员)及其 他人员。
间接/直接比例
日産BM 东风03年 发动机 23% → 60% 变速箱 26% → 76% 铸造 20% → 52.75% 锻造 18% → 51.2% 车桥 20% → 42.6%
期间(04年)实施倍率 生産效率提高率 = (1- )×100% 基点(03年)实施倍率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改善这些异常,使实际工作时间 降低。
为了掌握准确的总实际工作时间,我们现在要导入《时间 记录表》
班长负 责每日
记录
时间记录目的是掌握直接、准直接人员的工作时间
工作人员(包括班长)A 550 120 130
缺勤人员
B 53 10 12
出勤人员 C=A-B 497 110 118
辅助 8.6%

等待 27.3%
步行 搬运
9.1%
100人

体 作
45%

34.3%
3.1
17.1%

65.7%
61人 1/1.9倍 82.9%
32人
03年1~2月
06年目标
日产柴BM
商用车 零部件
准直/直接比例
68% 68.7% 58.5% 55.5%
日産BM 东风03年 发动机 40% → 65% 变速箱 30% → 75.5% 铸造 49% → 84% 锻造 40% → 78.2% 车桥十 44% → 69%
×100%
×100%
等含义:
Ø生产效率是根据投入工时或人数来提高生产量 进行评价的;
Ø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用少的投入来获得量的产 量或者用等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生产量
Ø由于生产量是在每月计划中被决定的,因此为 了提高生产效率不得不追求更少的投入
实施倍率是评价生产效率管理重要指标
IN Put(总投入) 总实际工作时间
间接人员:是指为保证企业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而配备的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
人工成本分析
直接人员是从事体力劳动,直接制造产品,创造价值。 准直接人员是从事体力劳动,直接为制造产品提供辅 助劳动的,也创造价值。
间接人员是从事脑力劳动,主要任务是管理人。 (从事体力劳动,但不是为制造产品提供劳动的,只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