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太平天国运动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一、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②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③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准备:(1)组织准备: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借此发动组织群众。

(2)理论准备: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撰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号召群众起来推翻清朝统治。

(3)实践活动: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组织拜上帝会,发展会员,并逐步形成了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六人的领导核心。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2)东乡称王: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

(3)永安建制:1851年秋,太平军攻占永安。

整顿建制,分封王爵(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初步建立政权。

(4)定都天京:1853年初,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三、《天朝田亩制度》:(1)颁布: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颁布的革命纲领。

(2)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②规定土地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方法,即“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与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③规定产品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方法,即“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加之当时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作保证,因此,根本无法实施。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1 太平天国运动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1    太平天国运动

考点11 太平天国运动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有学者认为:如果排除革命史观的需要,太平天国除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实现改朝换代以外,它不可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他们的使命就是破坏和与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社会改革方案B. 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C. 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错失战略发展机遇期D. 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2、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

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地。

由此可见,列强“助剿”的主要目的是( )A.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B.保证在长江流域投资设厂的权利C.攫取苏州和杭州等通商口岸特权 D.保护在议定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3、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

这实质上表明了太平天国()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4、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

这说明( )A. 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B. 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C. 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D. 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5、历史学家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太平天国运动中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A.拜上帝教违背伦常 B.《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C.定都天京贪图享受 D.《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6、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第13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第13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

第13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1)原因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②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

(2)标志: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前期斗争(1)初期①永安建制:1851年9月,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②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廷对峙。

(2)全盛①北伐:北伐军打到天津郊区,孤军深入,最后失败。

②西征:西征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石达开进军江西,夺取许多州县。

3.后期斗争(1)转折:1856年天京变乱(事件)。

从此,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为重振国威,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让洪仁玕总理朝政。

(3)防御战:1858年,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局势暂时稳定。

1860年,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

(4)天京陷落: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纲领二、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3)思想: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①兴中会:1894年成立,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是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军事:1911年黄花岗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6)时机:四川发生保路风潮,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3.高潮(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内容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种民主权利。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评价a.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总结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1.时间及过程: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1851 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通过北伐、西征。

1856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 年同年,天京(现在南京)变乱之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由盛转衰。

1864 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失败原因①主观战略上的失误。

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③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根本原因)2.太平天国两大文件(1)《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内容:①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民众选举。

②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鼓励技术发明。

③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

评价:是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是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④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4.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二.时期: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时间:1894 年 7 月开始到 1895 年 4 月结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1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1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1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兴起(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发起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

3.全盛(1)北伐: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但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征:西征军不断胜利,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5.失败(1)天京变乱: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2)后期斗争①组织:重建领导核心。

②政治:颁布《++++资政新篇----》,重建纲领。

③军事:组织军事防御战。

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轻巧识记]太平天国运动二、辛亥革命1.背景(1)经济基础:清末实行所谓“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3)组织基础:++++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4)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2.爆发(1)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

3.中华民国的成立(1)成立:1912年元旦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人教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知识整理和小题强化

人教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知识整理和小题强化

⼈教版⾼三历史第⼀轮复习:必修⼀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知识整理和⼩题强化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知识整理背景:1.鸦⽚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盾的激化。

2.⾃然灾害严重(⼴西),进⼀步激化了阶级⽭盾,⼈民起义此起彼伏。

3.洪秀全创⽴拜上帝会,成为太平天国的理论基础。

(局限性)过程: 1851年⼴西⾦⽥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军事上全盛。

——1856年天京变乱——1864年天京陷落。

纲领:《天朝⽥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较:败因:1.根本原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联合剿杀。

意义:1.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2.意义: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教训: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命的胜利。

⼆、⼩题强化1.马克思指出:“鸦⽚不曾产⽣催眠的作⽤,倒产⽣了惊醒作⽤,历史的发展好像⾸先要⿇醉这个国家的⼈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状态唤醒似的。

”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A.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B.鸦⽚战争期间的爱国官兵抗英⽃争C.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D.孙中⼭领导的⾟亥⾰命答案:C。

依据题⼲所给材料中“⼈民”“唤醒”和所学知识判断鸦⽚战争使阶级⽭盾激化,中国⼈民开始反对腐朽的清王朝,太平天国运动符合题⼲要求,故C正确2.《天朝⽥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

这⼀评价是基于《天朝⽥亩制度》( )A.否定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C.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的理想答案:A。

结合所学知识《天朝⽥亩制度》提出的按农村⼈⼝平分⼟地的⽅案,是对封建地主⼟地所有制的彻底否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命性,彻底摧毁地主所有制,消灭地主剥削,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故A正确3.1851年12⽉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全⽂共分四部分:三、实⾏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国家;四、采⽤新的刑法制度。

人教版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专题复习精品课件:太平天国运动

人教版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专题复习精品课件:太平天国运动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教材整理 3 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 (1)概况 ①1856 年 8 月,韦昌辉杀死杨秀清 及其家属。 ② 韦昌辉总揽大权,围攻天王府,被洪秀全诛杀。 ③洪秀全疑忌石达开,石达开带着十万精兵负气出走。 (2)影响: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它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教材整理 2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 《天朝田亩制度》 (1)中心:解决土地问题,废除 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2)目的:在小农经济 基础上,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3)内容 原则 方法
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经济上,注意提炼《资政新篇》的 发展工商业 ,奖励技术发明;文教上设立新式 具体主张,特别是“向西 学堂;外交上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 ,但不准干 方学习”的主张。 涉中国。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有何进步性? 【提示】 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调动了
2.天京陷落 (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 后,外国侵略者开始同清政府勾结,共同镇压太 平天国。 (2)表现:1864 年 6 月,天京 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 4.启示 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 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 承担不起领导中 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47“学习思考”,谈谈你对太平天国领导人治理方 针的理解。

《太平天国运动》知识体系梳理

《太平天国运动》知识体系梳理

.
. 《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结构体系梳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1.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外在原因
3.自然灾害——直接原因
4.思想基础:拜上帝会——主观原因
二、过程
1、大事记(略)
2、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①土地分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产品平均分配,实行圣库制度
不能实施原因:小农经济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处于战争环境。

《资政新篇》
内容:发展资本主义
不能实施的原因:(1)不符合农民愿望和要求;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3)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缺乏实施条件)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反思
1、失败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领导集团特权思想膨胀等等)
2、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3、评价:
历史功绩:(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深远影响。

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2)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3)与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推动、相互影响。

局限性:纲领:不能制订正确的纲领;
阶级: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
思想:他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借助宗教;
组织:他们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4、启示: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题7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学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题7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学案(含解析)

课题7 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课程要求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一、太平天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背景:(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和地主阶级严重剥削人民,阶级矛盾尖锐。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2.过程:爆发1851年初,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全盛北伐、西征、天京突围的战斗,进入军事全盛时期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1)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2)评价。

①革命性:它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局限性:它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1859年):(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3)评价。

①进步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愿望。

②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没能实施。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1.天京事变:1856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2)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客观上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现代化。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区别。

高三一轮复习太平天国运动

高三一轮复习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 3
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阶级局限性。
点拨:从经济上: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① 从政治上:农民阶级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 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 命的缺陷。 ② 从思想上: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的理论 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④从组织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农,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 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性 都说明了这一点。
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胜利) ----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加 剧
根本原因
地主阶级(清
政府)
阶级矛盾
激 化
农民阶级
★马克思说:“推
动了这次大爆炸的 毫无疑问是英国的 大炮”
自然灾害
理论组织准备
二、太平天国运功的过程
• 1、时间:1851——1864 • 2、对手:咸丰帝、曾国藩、李鸿章等 • 及外国武装 • 3、事件: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 都天京——孤军北伐(战略失误)——天 京变乱(阶级局限)——天京陷落
《资政新篇》
1859年为改革内政, 发展 衰弱时期 私有制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 资本主义经济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 要求,群众基础薄弱 未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 农民反应不积极
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 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 实施 加上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结论 :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 ,《天》不符合历史发展 相同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趋势,而《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都未能真正实施
总结《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异同

太平天国运动+讲义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太平天国运动+讲义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点总结复习重点:太平天国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颁布纲领性文件一、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①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冲击了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导致部分手工业者破产。

②鸦片输入连年激增,白银外流更为严重,引发了银贵钱贱的货币危机。

③战争费用和赔款分摊到各省,官吏借机搜刮,吏治腐败,百姓负担加重。

④水旱蝗灾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宗教因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将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提出“拜上帝教” 的教义,为起义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动员的方式。

二、过程(1)金田起义:1851 年 1 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1851 年9 月,太平军攻克永安,进行初步政权建设。

洪秀全发布封王诏令,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以上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基本上确立了太平天国的初期官制。

(3)突围北上:1852 年 4 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之后一路北上,攻克全州、湖南道州、郴州、长沙等城市,萧朝贵在进攻长沙时阵亡。

(4)定都天京:1853 年 3 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起与清朝政府对峙的政权。

之后,太平军又分兵东下,占领了镇江、扬州等地,形成了对天京的拱卫之势。

(5)军事全盛: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和西征。

北伐军因偏师深入,孤立无援,全军覆没;西征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攻占了汉口、汉阳和武昌,并取得了湖口、九江大捷,给湘军以重创。

1856 年 6 月,太平军攻破了清政府围困天京的江南、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南面、北面的威胁。

(6)天京事变:1856 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严重的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这一事件被称为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7)后期斗争:天京事变后,洪秀全重用陈玉成、李秀成等年轻将领以扭转危局。

太平天国取得了三河镇大捷,并再次攻破江南、江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四单元第2节 太平天国运动.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四单元第2节 太平天国运动.doc

第2课太平天国运动【考试说明】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考情分析】【命题规律】本讲内容全国卷高考考查频率比较高,题型上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重点考查辛亥革命。

【命题趋势】今后高考仍以选择题为主,主观大题的备考以宏观线索为主;具体内容上,注意对太平天国运动不宜评价过高,多分析其不足。

【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背景1.根本原因:激化了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3.起义准备:洪秀全创立“”,力量迅速壮大。

[轻巧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二、经过1.兴起发展(1)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起义,建号。

(2)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定都于此并改称“”。

2.进入全盛(1)军事上:进行和,至1856年,达到全盛。

(2)政治上:颁布了纲领性文件——《》。

3.由盛转衰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严重内讧,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4.后期斗争(1)军事: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士气重新高涨。

(2)政治: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

5.走向失败1864年7月,湘军轰破天京城墙,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在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易混辨析]《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区别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上,两者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各自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人间天国;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三、意义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2.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3.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轻巧识记] 太平天国运动【史论归纳】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比较项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背景 1853年定都天京后处于强盛时期 1859年天京事变后的衰落时期 经济主张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地上天国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目的 建立理想的天国振兴太平天国实质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 向西方学习,带有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群众基础 拥有群众基础缺乏群众基础作用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和要求,直接推动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未能付诸实行,对运动没有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天国运动
1.正确认识“拜上帝教”
鸦片战争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拜上帝教把基督教教义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带有深厚宗教迷信色彩的农民革命思想和信条,并借传教为名发动群众,举行反清起义。

应当承认,拜上帝教在洪秀全组织、发动群众参加反封建的斗争中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在太平天国的斗争实践中,拜上帝教成为了太平天国的领袖们维护自己特权地位的一种工具。

2..《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特点
①革命性: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了系统的革命纲领;它从各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纪(《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②空想性:首先,它主张平分土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

1854年,太平天国规定“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的土地私有制。

其次,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

③落后性:它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3.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断送了革命前程。

②战略上的失误。

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犯了兵家之大忌。

(2)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5.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多是用宗教思想来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农民具有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6.太平天国新的时代特色
(1).起义背景新:以往的农民起义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而发生,而太平天国运动则是因战争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而发生的。

(2).起义形式新:过去的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宗教是外来宗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的拜上帝教。

(3).革命任务新:太平天国运动在承担传统的反封建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成为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4).指导思想新: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有进步意义。

(5).对外交往新:太平天国曾与洋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起义所不曾遇到的新问题。

(6).失败原因新: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这是以往的农民运动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7、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1)“倡导社会改革”——太平天国主张土地公有,财产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

(2)“播下革命种子”——太平天国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

(3)“汉人势力抬头”——清廷依靠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平定太平天国,他们都被封为地方总督或巡抚,自此汉人势力上升,逐渐掌握了地方实权。

(4)“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

(5)局限性
①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是小私有者,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这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
主革命取得胜利。

②时代局限性: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形成,先进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未产生,因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而失败。

8、多角度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1)从近代史观的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其地位已经大大降低,因此,近几年高考试题开始辩证地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很多高考试题重点考查其存在的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就体现了这一点。

(2)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很多高考试题要求考生认识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真实目的。

9.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

③催生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
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③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