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与沟通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交往心理学与沟通模式

一.人际交往心理学起源

学科起源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与社会的连结中,必然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来进行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这些关系因对象不同,也会指向不同的发展方向。良性的关系是吸引与合作的;但由于环境影响、性格因素、心理因素等原因,许多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难免会陷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关系中的当事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由此带来的自己内心的冲突,则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甚至会出现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从容、友爱、助人、谦虚、宽容等等,这些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人舒缓压力、平复情绪,对人们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的人,也会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负、自卑、干涉他人、多疑、敏感、嫉妒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的一次次挫败。因此,研究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就应运而生。

二.人际交往学简介

一.基本理论: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比行为更为深层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时,也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4、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

(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当然,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等。而人际关系则是人与人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受社会关系所制约,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但却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

5、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2)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3)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4)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6、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3)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4)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总之,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不但是历史的必然性,更是现实的需要。

7、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接触-融合。

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二.主要学派

1、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

(1)圆形传递(无核心,各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

(2)轮式传递(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

(3)链式传递(信息一个接一个地传递)

(4)Y式传递(先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

2、戴维斯的人际交往模式:

(1)单线型(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

(2)集中型(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

(3)偶然型(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与交际面有关)

(4)流言型(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

3、人际关系结构的类型: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4、霍桑实验--梅奥:由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态度调查等组成。p40-43

5、符号相互作用论--米德

(1)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2)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3)从人的心理特点出发,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即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4)人与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可以用模式图表示。

符号相互作用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内容,所有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它把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观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的倾向。把人的行为仅仅归结为是对符号的理解,过分夸大交际符号的作用,这是不足取的。

6、社会交换论--霍曼斯

(1)社会交换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2)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3)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间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甚至献身的行为,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其缺陷。

另一方面,这个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重视交往中的物质利益,重视交往的效果,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特别是在遵从行为、竞争过程、社会影响等领域的是有启发的。7、人际特质理论--修茨

修茨的人际反应特质理论,重视人际关系的需要及其变化的分析,人助于我们对人际关系实质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交互作用,而采取适当的配合行为,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理论忽视了阶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及意识形态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巨大作用,在运用这个理论观点的同时,应当引起注意。

8、人际激励理论:

(1)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

(2)归因理论(海德的通俗心理学、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

(3)期望理论--弗罗姆

(4)公平理论--亚当斯

三. 态度及转变

1、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基础(2)情感成分--核心(3)行为成分

2、态度的功能: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调节功能。

态度的特性:社会性、具体性、协调性。

3、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人际关系、人际影响、个性心理特征、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4、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登门拜访法、团体规定论、全面宣传法、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