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中数学新课程(选修系列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高中数学新课程(选修系列一、二)教学讨论班发言材料

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揭阳市教育局教研室黄开明

大家都知道,从2004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及其他省(区)(山东、宁夏和海南)开始实验,到目前为止,虽然已实验了一年,但总的印象是:这次高中课改,绝大多数学校是课程换本不换法,老师备课、上课老样子,改革意识不强,与过去相比没有实质性变化。这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大部分一线老师们(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的说法主要是:

(1)2007年我们的学生还是要参加高考,但到时数学高考怎么考还不清楚;

(2)高一学生在初中未开展课改,初高中衔接上出现了困难;

(3)新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紧;

(4)班级人数超编,学生新的学习方式难以实施;

(5)实验教材缺乏系统性,教学难以把握;

(6)学校资源、设备不足;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面对课改,我们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从教学目标来看:老师们重视的是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且普遍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的渗透、整合难以实现。

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个方面来看,教方面:老师们未能很好的把握新教材的特点,课的设计未能从传统的“以教定教”转向“以学定教”,教学过程重结果强于重过程,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的主宰,课堂上,老师们普遍还是以讲授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或练习、感悟,包得过多、过死,课的设计依然跳不出:“复习旧课——新课引入——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小结——布置作业”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旧的模式。有一些课,虽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看起来是新了,但我们看不出教师行为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也没有改变,其实质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课堂上,学生依旧是端坐聆听,自主探索、主动构建远远不够,课堂上很少看到合作交流(甚至是形式化的合作交流)、操作实验等学习方式,由于重结果轻过程,许多问题的结论,老师不是以推迟判断为前提,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独立思考意识不强,层次不

深,这些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从教学效果来看:在听课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节新课,新的知识(概念、公式、定理、运算法则)在老师的讲授下,学生才刚刚有点印象,老师就忙于讲例题,接着就是练习,这往往使得知识目标落实不到位,从而导致能力目标的落实缺乏实效。还有另一种情况,知识目标落实得比较到位,而对能力目标的落实却比较短视,只顾眼前的利益,最突出的表现是:课本中的例题一定要先讲,讲例题的课程中,对用新知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可能碰到的问题还要反复强调(先为学生修路搭桥),而不敢先放手让学生练习、感悟,没能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能力目标的落实,一节课下来,看不到学生有什么愉悦感或成功体验,《标准》重视的三维目标的整合只能停留在纸上。

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我们都知道,新一轮的课改,其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完成这个任务,作为教学载体的教材应该是先导,能有符号《标准》要求的,有广泛适应性的高质量的数学教科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特点

在座的老师所在学校都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或B版),这套教科书主编们正是通过:

1.讲背景,讲思想,讲应用;

2.强调问题性、启发性;

3.强调基础性;

4. 突出数学思考方法的引导;

5.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这几个方面引导教、学方式的变革。特别是编写过程中强调的“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可能;使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可能。

以上老师们的说法许多涉及的问题是政府的问题,我们解决不了,但《标准》既然给了我们目标,教材给了我们示例且赋予我们教学一定的可操作性,那么我们应当在主观上作些努力。因为上课始于备课,所以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应该是备课。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数学新课程的试验普遍都认为内容多、时间紧,这也许是客观事实,但主观原因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我们应该知道,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与未来,教材内容都不等于教学内容,首先教材的内容常常是以一种学术的形态出现,其次除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外,许多内容仅仅是教学的例

子,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就必须通过我们的教学设计,对教材进行一番增减、取舍、重组,优化,进而把教材学术的形态转化为教学形态。也就是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引下,通过我们的智慧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下面我想以《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中的“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简单设计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希望对老师们以后的教学能有所启发。

《数学选修2-1》这册书从内容的安排可以看出,除了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中的“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外,其它内容都是老师们非常熟悉或比较熟悉的。“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这一节教材是从思考开始的:(以下是教材P23的思考栏目)

教学的设计也就从思考这一栏开始。

1.思考、分析

说明:与教科书相比,这里除了设问方式变外,还增加了几个命题,注意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选修2-1》“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内容要求是:

①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②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课程标准解读》P136中关于“常用逻辑用语”的教育价值又有这样的论述: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使表达更加准确、清楚、简捷,我们常常要用一些逻辑用语。因此,正确的使用逻辑用语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送我基本素质。无论是进行思考、交流,还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正确的运用逻辑用语表达自己的思维,使得思维清晰明了,说理有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