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智慧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对力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对力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对力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对力的观点可谓是深刻又有趣。

他就像个古代的“科学家”,把自然现象看得透透的。

想象一下,那时的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还很有限,亚里士多德却在琢磨力的本质。

他认为,力不是简单的推动或拉扯,而是事物运动的原因。

他的观点就像一个好奇的小孩,总是想要深入挖掘事情的根本。

他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赖于外部的“力”,这一点简直让人眼前一亮。

你看,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不仅仅是因为重力的作用,还因为它受到了自然规律的影响。

他还提出了“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的概念。

自然运动就像是水流向低处,或者小鸟在空中飞翔,完全是顺其自然。

而强迫运动嘛,就是你推着一块石头跑,或者把车子推上坡,嘿,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搞笑?想象一下,如果石头能说话,它肯定会喊:“放我下来,我不想动!”亚里士多德觉得,只有外力能让物体脱离它们的自然状态,真是贴切得让人忍俊不禁。

再说说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

他相信,万事万物都有其目的,就像是人们吃饭是为了活下去,树木生长是为了提供氧气。

他认为物体的运动也是有目的的,不管是苹果掉下来还是小鸟飞翔,都是在追求某种自然的目标。

这种想法让人感到很温暖,仿佛每个动作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还有个特别之处,就是他强调了“本质”的概念。

啥是本质呢?简单来说,就是每个物体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原因和它的特性。

比如说,石头是石头,水是水,各有各的“身份”,这就是它们的本质。

这种想法让我想起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每个物体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独特的见解。

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更多的自然规律。

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像一场大革命,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推翻了个彻底。

牛顿用他的三大定律解释了运动的原因,力的作用和反作用,让人们对力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像一位老前辈,虽有智慧,却也难逃时代的变迁。

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仍然存在。

他的思想启发了后来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优缺点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优缺点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优缺点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的主体性: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认为人的本性在于其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发挥。

这种思想使得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更加注重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强调人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

2.强调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将实践智慧视为一种高级的智慧,认为实践智慧是指导人们实现善和幸福的重要因素。

这种思想使得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和实践智慧的培养和应用。

3.关注道德问题: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强调道德问题的重要性,认为道德问题是人类实践的核心问题。

这种思想使得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强调人们在实践中应该遵循道德原则。

然而,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也存在一些缺点:
1.过于强调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根据目的因的不同把人的活动在广义上区分为制作与实践两类。

这种划分过于强调目的因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如环境、机遇等对实践的影响。

2.忽视社会环境: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对人们实践的影响,这使得他的理论在解释社会现象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过于强调个人作用: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过于强调个人的作用,而忽略了社会和集体对个人实践的影响。

这使得他的理论在解释社会
现象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需要在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中加以批判和继承。

亚里士多德的成就

亚里士多德的成就

亚里士多德的成就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在逻辑、科学、实证学、认识论、政治理论、伦理学、文学和其他领域都有重大成就。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分析》和《类论》中,他用逻辑的方法论述了问题的形式、思考的步骤和证明的要求,为后世的逻辑学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物理》和《星象学》中,他对力学、天体运行、地心说、气象学等科学领域都有着重要贡献,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实证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实证学》中,他开创了科学实证方法,主张以实验结果作为科学理论依据,使得科学研究更加客观准确。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智慧》中,他提出“内在的智慧”的概念,提出人们理解世界的根源在于内部活动,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奠定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学》中,他提出了“正义国家”的概念,提出政府权力应该受到道德限制,强调政府应该为民众谋福利,为现代政治理论奠定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原则》中,他提出“平衡论”,提出人们在道德上应当保持平衡,即避免过分的激情和极端的情感,为现代伦理学奠定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戏剧学》和《诗歌学》中,他提出了“三大主题”,提出作品应该精确而完整地反映生活真实,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从美德伦理学视角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

从美德伦理学视角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

从美德伦理学视角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有独特的内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就是理智德性中关注人类实践事务的能力,反映了美德拥有者处理情感的某种方式或态度。

拥有实践智慧的行为者不仅能够正确把握住其总体之善,而且在具体行动领域中,能够把握适度状态。

1 实践智慧的内涵及其来源实践智慧的希腊原文为phronüsis,根据Ross的英文译文practical wisdom译出。

也有人译为行动智慧或实用智慧。

Irwin 的英文译文为prudence,苗力田的中文译文为“明智”,还有人翻译为“精明”、“慎思”、“智能”等。

翻译的不同主要在于亚里士多德在使用“phronüsis”这个词的多样性,在不同层面上来使用它,它就有不同的意义,如表示人的理智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的审慎和明智等。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的论述中。

他将灵魂分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但是灵魂的这种区分是理念意义上的区分,并非是一种能观察到的具体事实,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的活动。

在亚里士多德的语境中,人的活动不仅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从根本上构成人存在的基本内容。

包括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和制作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功能就在于理性。

他又将理性部分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它们各自的德性就是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

理论智慧包含思辨知识和理性直观,它考察的是必然的、恒常不变的对象,不关注人的幸福问题。

实践智慧虽然也涉及普遍知识,但它更倾向于特殊的事物和具体的实践行为。

因此实践智慧不是那种纯粹工具性的理性。

实践智慧和哲学智慧不一样,哲学智慧可以是最精确的科学知识,也可以是非工具价值意义上的哲学思考。

它和聪明也不一样,聪明只是寻找实现目的的最佳手段的思考,但不管目的本身是否高尚。

实践智慧既考虑实现目的的手段如何,也考虑目的本身是否高尚。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摘要:德育思想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西方德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育的前提、德育的特点、德育的目标、德育的方法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的四个重要维度。

对其加以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对我们当代道德教育富有意义的启示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启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博学的教育家。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达到了古希腊的最高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德育思想也是如此。

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作一个初步的梳理与分析。

一者为我们较系统、深入分析透视现代西方学校德育提供参考,二者为我国应对当前德育的实践困境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的前提:道德可教“德是否可教、德是否需教”这是自苏格拉底以来西方无数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标志着希腊道德哲学的开端”[1],亚里士多德对该问题的探讨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和智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重要标志,并由此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重要命题。

在分析人是理性的存在物时,他用了潜能和现实这对范畴来解释[2]。

他认为,潜能和现实是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

潜能是指具体事物中处于潜在状态的一种能力,它还没有获得现实;现实是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实现了自己本质或目的的事物。

潜能变为现实,或者说潜能得到了实现,也就是事情完成了、达到了它自身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生成变化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潜在的有到现实的有。

它不只是一种潜能,也不只是一种现实,而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渡,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已潜在于起点之中。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善是人类生活的目的,而且善存在于人类生活中[3]。

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 论文分享

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  论文分享

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论文分享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1.关于“实践智慧”,phronesis)的语词传统随着实践哲学的复兴,“实践智慧” ,phrcmesis)逐渐成为哲学话语的一个关键词。

对于这个词语,学者们已经有了许多考证和说明。

在汉语读物中, “实践智慧”较早专题考察Phrcmesis的论文有洪汉鼎的《当代诠释学与实践智慧概念》、《论实践智慧》等。

[1]考证较为详尽的是汪子嵩等著的《希腊哲学史》。

在讲到巴门尼德时,该书对巴门尼德所用过的跟“思想”有关的几个词作了比较分析,它们是,noema、nous、phronein 和 logos。

其中,phronein 的词根是 phren, phronesis的词根也是这个。

该词根指的是心或横膈膜,midriff), 有视之为思想器官的意思。

赫拉克利特也大量使用以phren为词根的动词、分词、名词,并且混入了“深思熟虑”、“持重”、“慎重”等伦理性含义。

该书作者认为,“在哲学上,nous引申为不牵动意志、目的的心灵活动,如积极理性、沉思等,而同心、胸膜相联系的phren,则引申为牵动意念和追求的理性,所以英文有译,指译phronesis, ---- 引者,为prudence、 practical wisdom的。

《希英大词典》将这个词作两类解释,一是广义的指目的、意向、思想、感觉、判断等,二是狭义地指实践智慧,practical wisdom)和治理事务中的深思熟虑,prudence in government and affairs)。

” [2] 我想指出的是,最早考证该词的可能耍算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而且他特别揭示了一层很重要的意思。

在《克拉底鲁篇》中,苏格拉底说, “phronesis这个词可以表示phoras kai roee noesis (运动和流变的观念,, 或许是phoras onesis (运动的好处,,但不管怎么说,它与pheresthai (运动,有关。

人一生最应该知道的原理 — 第一性原理(中)

人一生最应该知道的原理 — 第一性原理(中)

上篇讲了第一性原理的概念、意义、影响。

这是连载的文章,本文是中篇。

还会有下篇,相信文章会对你的认知有提升。

这是 学习的感悟 第 8 篇文章一、伟大人物的第一性原理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亚里士多德关于世界的解释是建立在两个基石假设之上,这两个基石假设是:1、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所有的行星绕着地球转,包括太阳。

2、宇宙是有目的论和本质论。

这两条基石假设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条不用解释,解释一下第二条,什么是目的论和本质论,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上的任何物体本质上都是由土元素组成的,土元素的目的是什么,任何土元素都有一个天生的倾向,就是有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内禀的属性。

天上的物体都有以太构成,以太做完美匀速圆周运动。

我在上篇中提到,第一性原理是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虽然后来他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鉴于当时所得的数据,在那个时候是最正确的答案,所有的证据全部证明上面的两个基石假设,亚里士多德有充足的理由信任他的理论。

虽然后来被后人推翻了,但是是他先建立的这个基础,后人才能推翻他。

亚里士多德的观念影响了西方两千多年,在这之后的两千年时间里,所有的哲学家都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的修修补补。

所以说, 亚里士多德是有史以来最智慧的一个人,没有之 一。

牛顿的第一性原理牛顿关于世界的解释也是建立在两个基石假设之上,这两个基石假设是:1、力的假设。

2、惯性的假设。

这两条基石假设就是牛顿的第一性原理。

牛顿指出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作用,地球上的物体围绕地球运动是因为地球给了物体一个外力的作用,同样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太阳给了行星一个引力作用的结果。

垂直向上扔出一个物体,既然地球是在运动,为什么物体还是回到了原来的位置,牛顿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惯性力,物体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完美解释了物体落下来还是回到了原来位置。

这个惯性力的假设是极端反直观的,但是这个假设解释了物体运动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及其主要哲学

亚里士多德及其主要哲学

亚里士多德以及主要哲学亚里士多德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人的研究有很大影响。

他对科学进行了分类,对原因论进行了归纳与概括,形而上学的思想提出该怎样研究问题,逻辑学指引人们追求智慧与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世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柏拉图的思想被认为是为西方哲学定下基调,而亚里士多德则被认为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有史以来第一位百科全书试的思想家。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黑格尔曾经说过:“我们不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去寻找一个哲学系统。

亚里士多德详细记叙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

”我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做出如下分类:一、科学分类亚里士多德是历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的为哲学分类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哲学活动体现了希腊哲学的基本知识,就是学以致知,为知识而追求知识,为智慧而追求智慧的探索精神。

在《论题篇》中,亚里士多德以知识的目的为依据,将科学或知识分为三大类,具体如下:(一)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神学”;(二)实践知识实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包括“伦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创制知识创制知识是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包括“修辞学”、“诗学”和“辩证法”。

二、四因说亚里士多德对以往的哲学做了概括与总结,他认为哲学对于自然的探索主要是为了认识事物的原因。

所谓的原因是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

他总结以往哲学家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分别如下:(一)质料因质料因是指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与其中的东西。

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

所以,质料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

(二)形式因形式因有两层含义:1. 内在形式内在形式是指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如雕像之所以为雕像,不在青铜,而在雕像的本质。

2. 外在形式外在形式是指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即形状。

闲暇出智慧

闲暇出智慧

闲暇出智慧“闲暇出智慧”,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智慧之语。

亚里士多德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在许多领域都留下广泛著作,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

、公元前三八四年,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

从他的家庭情况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

他于公元前三六七年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成为了柏拉图学院的积极参加者。

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

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

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

有记载说,柏拉图曾讽刺他是一个书呆子。

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

他曾经隐喻的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

当柏拉图到了晚年,他们师生间的分歧更大了,经常发生争吵。

公元前三四七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

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

公元前三四三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起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腓力于公元前三三六年被刺身亡。

他的儿子、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即位为王。

尽管自己的学生已经贵为国王,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一直留在国王身边,他决定回到雅典,建立自己的学园,教授哲学。

亚里士多德得非常重视教学方法,他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于是他经常带着学生在花园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因此后人把亚里士多德学派称作“逍遥学派”,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是“漫步的哲学”。

析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

析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

析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和研究广泛影响了现代的思想,其中包括对音乐教育的研究。

他认为音乐有助于陶冶情操和养成崇高精神,因此他认为音乐不仅是娱乐,而且是一种文化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可以表达安详、愉悦和感伤等情绪,他将情绪表达称为激情,这种情绪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的文化,促进对艺术的探索。

而且,每一种激情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他认为通过学习和掌握音乐,将能够唤醒激情,帮助人们理解其价值。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音乐教育有利于社会和心理发展,他提出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提升潜能,增强研究技能,丰富学术思维,并培养良好的情感,使倡导文明和友善的道德观念。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最著名的成就之一就是强调音乐在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作用。

总结而言,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开发长处和提升能力,激发人的智慧和情感。

他非常重视音乐,认为它对人类的进步具有重要性,可以增进文明而和谐的社会氛围。

因此,音乐教育是当今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倡导和维护。

《最大的麦穗》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最大的麦穗》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最大的麦穗》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和观点(一)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

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

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

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

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

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

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

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

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

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

亚里士多德的“立德树人”思想研究及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立德树人”思想研究及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立德树人”思想研究及启示[摘要] 作为一个德性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德性对于城邦和谐的至关重要性。

为此,政治上他提出要建立一个能实现公民善德的优良城邦,倡导中产阶级掌权的优良政体,实行法治;经济上他提出崇尚德性,德富兼容的德富观;道德建设上他坚持理性的指导地位,在保障公民拥有充分自由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在德性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立德树人;和谐城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最早思考和研究“立德树人”问题的大师之一,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在整个社会提倡“立德树人”,但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著作,便可发现,“构建和谐城邦”是他思想的理论支点和他本人的现实追求,而作为一个德性伦理学家,他非常重视德性对于个人和城邦和谐的至关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的城邦必然首先是道德上最为优良的城邦,而且构成这个城邦的个人及群体,必然是具备基本德性的人,这样的城邦才是真正和谐的、幸福的城邦。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一、政治上主张“德治”与“法治”并重为了实现“建立和谐城邦”的政治理想,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措施,包括建立优良的城邦,优良的政体,为此,必须实行法治和多数人统治,而且必须建立权力制衡机制等等。

(一)建立优良城邦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一个著名命题即“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1] 7。

他说,人类的目的是实现三种善业: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

其中,良好的道德是最本质的善。

因为人只有实现了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才可能实现人的本性。

而唯有城邦才能使人实现这三种“善业”,除此之外,任何孤立的个人和小规模的社会团体都不能。

亚里士多德的永恒生命认知

亚里士多德的永恒生命认知

亚里士多德的永恒生命认知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的重要人物,他对永恒生命认知的思考影响了整
个西方哲学史。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是永恒的,可以在死后继续存在。

他将灵魂分为三个部分:感性、理性和欲望,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属性。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感性部分是最低级的灵魂部分,它与动植物的共同之处
在于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但人类的感性部分受理性部分的控制。

感性部分的功能是感知物质世界,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但它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其次,理性部分是人的最高级的灵魂部分,它使人类能够思考、推理和判断。

理性部分能够超越感性部分的限制,追求真理和智慧。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部分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它使人类能够超越动物的本能行为,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和意义。

最后,欲望部分是介于感性和理性部分之间的一部分,它包括人类的情感、欲
望和冲动。

欲望部分同时受感性和理性部分的影响,它既受到理性部分的引导,又受到感性部分的诱惑。

亚里士多德认为,欲望部分是人类灵魂中最难以调和的部分,它需要受到理性部分的正确引导才能实现灵魂的完整。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是永恒的,它可以在死后继续存在,并且
经过修炼和提升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真正的幸福和意义来自于理性部分的发展和掌控感性和欲望部分。

通过不断地修炼和提升,人们可以实现永恒生命的认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这种关于灵魂和永恒生命的认知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思想,也对后世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对智慧的描述

亚里士多德对智慧的描述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智慧是人类最高的品质之一。

在他的著作《尼古拉斯·传》中,他描述智慧如下:
“智慧是一种深奥的知识,是理解人生真正意义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学习和磨练的。

智慧是一种把自己的思想变得清晰的能力,是一种理解事物本质的眼光,是一种优秀的判断力和判断能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是人类最高的品质之一,是理解人生真正意义的智慧,是一种优秀的判断力和判断能力。

他认为,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学习和磨练的。

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

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

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一、故事类从前有个地方叫雅典,那时候有个超级聪明的人叫亚里士多德。

这亚里士多德啊,不仅学问做得好,对生财之道也很有自己的一套呢。

时间大概是在古希腊时期,那时候的雅典是个很热闹的城邦。

亚里士多德呢,他发现大家都喜欢看戏剧表演。

他就想啊,这戏剧表演可是个赚钱的好机会。

于是他就开始琢磨着怎么在戏剧演出周边做点小生意。

他看到很多人在看戏剧之前,没地方歇脚,也没什么东西吃。

他就把自己的一点积蓄拿出来,在剧院附近租了个小房子,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小茶馆。

还准备了一些简单的点心,像那种用小麦粉做的小饼之类的。

这一开始啊,大家都没太注意这个小茶馆。

但是亚里士多德可聪明啦,他请了几个小年轻在剧院门口发小传单,上面写着“看剧前的惬意小歇处,美味点心和热茶等待您”。

这一下,就吸引了好多人的注意。

随着来看剧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小茶馆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他又想到,看剧的人看完剧后,肯定想带点什么纪念的东西回去。

他就又去联系了一些手艺人,让他们做一些和戏剧相关的小工艺品,比如小的面具啊,有戏剧角色图案的小陶片之类的。

他把这些小工艺品放在小茶馆里卖,这又赚了不少钱。

这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啊,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那就是要善于观察周围人的需求,找到那些被大家忽略的小机会。

就像他看到戏剧观众的需求,从简单的歇脚喝茶到纪念品,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生意。

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不要总是盯着那些大的赚钱项目,有时候小的需求里藏着大的商机呢。

二、句子/文案类1. 亚里士多德都能找到独特的生财之道,我们也要学会发现身边的赚钱机会呀。

2. 生财不是难事,就像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发现戏剧周边的商机一样,我们也可以。

3. 亚里士多德靠着智慧开启生财之道,我们靠智慧也能创造财富。

4. 看,亚里士多德从戏剧观众的需求里挖掘生财之路,我们从生活里也能挖掘。

5. 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是从一个小茶馆开始的,我们也可以从一个小点子开启赚钱旅程。

6. 他能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找到生财之道,如今我们在现代社会也有无限机会。

亚里士多德语录

亚里士多德语录

亚里士多德语录标题:亚里士多德语录:追求卓越之道导言: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思想对于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许多语录都蕴含着智慧和哲学的思考,激励着人们追求卓越和完美。

本文将以亚里士多德的语录为标题,探讨追求卓越之道。

主体:1. 人类的目标与追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目标在于追求幸福和卓越。

他认为幸福不仅仅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完整而有意义的生活。

而要达到这种完整的生活,就需要追求卓越。

卓越是一种追求完美和优秀的态度,它要求人们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 追求卓越的方法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追求卓越的方法,即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来实现。

他认为,卓越不是一时的努力,而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培养,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例如,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获得卓越的知识和智慧;只有通过不断锻炼身体,才能获得卓越的健康和体魄。

3. 卓越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卓越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关键。

只有通过追求卓越,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卓越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只有每个人都追求卓越,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4. 克服困难与挑战追求卓越并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其中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亚里士多德认为,面对困难和挑战,人们应该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只有通过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团队的力量,才能共同克服困难,实现卓越。

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语录激励着人们追求卓越和完美。

追求卓越不仅是个人的追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克服困难,才能实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让我们以亚里士多德的语录为指引,追求卓越之道。

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的名言

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的名言

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的名言
1、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

2、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
3、人类是天生社会性的动物。

4、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亚里士多德
5、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亚里士多德
6、上帝所做的、胜过一切想象中的幸福行为,莫过于纯粹的思考,而人的行为中最接近这种幸福的东西,也许是与思考最密切的活动。

7、美是一种自然优势。

8、幸福属于满足的人们。

9、教育应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务。

10、好感是友谊的先决条件,但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11、劳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闲暇。

12、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

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13、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亚里士多德
14、教育在顺境中是装饰品,在逆境中是避难所。

——亚里士多德
15、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16、青年希望表现自己的优越性,在荣誉和金钱之间,更喜欢前者,因为他们还没有感觉到对金钱的需要。

亚里士多德经典语录

亚里士多德经典语录

亚里士多德经典语录:【1】: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2】: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

--亚里士多德【3】: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人谦逊是安全。

--亚里士多德【4】: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亚里士多德【5】:卑微的人服从恐惧,高尚的人服从爱。

【6】: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亚里士多德【7】:嫉妒者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自己本身的失败和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功! --亚里士多德【8】:一个纵情恣乐毫无节制的人,会变成放荡的人;一个像乡下人一样忌避一切快乐的人,会变为麻木不仁的人。

--亚里士多德【9】:工作的目的便是获得空闲。

--亚里斯多德【10】: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亚里士多德【11】:Happiness is the settling of the soul into its most appropriate spot. 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

--亚里士多德【12】:教育是富人的装饰品,穷人的避难所。

--亚里士多德【13】: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

--亚里士多德【14】:即使上帝也无法改变过去。

--亚里士多德【15】:事业是理念和实践的生动统一。

--亚里士多德【16】:人,在最完美的时候是动物中的佼佼者,但是,当他与法律和正义隔绝以后,他便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7】:He who has overcome his fears will truly be free. 克服了恐惧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亚里士多德【18】:坏人因畏惧而服从,好人因爱而服从。

--亚里士多德【19】:对谁都是朋友,实质对谁都不是朋友。

--亚里士多德【20】:所谓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 --亚里士多德【21】: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的智慧
2009071331 张志辉
摘要:古希腊哲学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已经充分展开的基础上,终于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达到系统全面的综合,并在层次上飞跃到纯粹形而上学的、即超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哲学境界,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的完成。

正文:《形而上学》一书是亚里士多德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是亚里士多德对先哲大家们的哲学思想总结,着重介绍他们关于世界本源问题的方法。

从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主张水是万物之源说,到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学说、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直至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都引证许多史料并做了分析。

他在总结这些哲学家思想时指出,我们虽然重他们的哲学观点中得益不少,但他们都有片面性,没有找到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四种原因,即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四因说”。

而后,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及科学分类原则进行了讨论。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共相”与“个体”做了修订‘个体’是指不能用上述方法描述东西。

他与柏拉图关于此的不同认识点在于,他认为一个本质既然已经确定,其间各个环节的关系就应该得到解决,共相在相关的范畴中,是个简单的概念。

在柏拉图的著作里,他把相关的理念规定为至善、目的、最普遍的共相,她把存在及存在的必然形式归纳为“共相的最基本的形式”,但却缺少了实在性的内容。

换句话说,她所认同的共相只是空想世界里的东西,在官能世界中无从下手。

而亚里士多德显然意识到了柏拉图的错误,他不失时机的指出,柏拉图只是把一个普遍存在的通式当做世界的共性提了出来,实际上更详尽的本质内涵还隐藏在这个原则之中,而且要更加复杂,“特别是当原型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的时,它们将保留着这一矛盾产生对事物本体的否定”,即对柏拉图所指的某一个体的时候一个小小的个体分享的一个理念的时候,必然存在着一个大大的群体共享这个概念的外延,这个大大的群体必然和小小的群体有性质上的相似关系,如此“理念”的循环必然无穷无尽————这是一种在专有名词逻辑上犯的错误,这就是把各自独立和存在的否定引回自身的矛盾。

柏拉图的理念所“设计”出的轮廓,只适用于简单的一般事物,或者说是一种乐观的理想化原则,缺乏细致的生物性分类概述和偶然性的分析。

于是,亚里士多德把共相的概念作出了修订,使得它比柏拉图的理念更具体更有论述性,其本质目的是要详细规定专有名词,探讨这些字的意义。

在进一步的规定中,他说:“‘共相’是具有可以用于描述许多个主体这样性质的东西,‘个体’是指不能用上述方法描述的东西。


共相说和理念说虽有一些共同点,但仍存在大量分歧,这是亚里士多德驳斥“数型”和“理念”的另一重要原因。

亚里士多德致力于此,正是要把形式因素努力从单纯的原型四届中分离出来,但依然从时空的辩证法上受其制约,使人感觉到这样的割裂是十分不彻底的———即一方面强调形式是物质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暗示存在着一种可以遵循的规律性的理念在起作用。

但亚里士多德这种现实性的建立于柏拉图相比,却是大大的进步,因为这首次树立了一种新的模型,它具有活性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价值突出表现在否定自身存在上,并以“活动性、可行性”这种不确定因素作为它的本质属性,不在是自为的存在,而是“而是为他的存在”,这就是建立了统一的否定关系。

在探寻科学的本性及目标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显然继承了七师柏拉图“哲学王”的意识,在他看来,所有事物必定属于那种最高程度的普遍知识的人,智慧的人不应接受命令,而且他不应服从别人,相反,较少智慧的人应当服从他。

显然,拥有“哲学”的人才配有以上的“资格”。

假设智慧的人知道几乎所有的事物,而且相当广泛,虽然他对每一事物的细
节没什么贡献,但那些能够克服学习困难的、理解一般人不容易懂得的事物的人,仍是智慧的;在知识的每一个分支中,那些能够更确切、更有能力教导原因的人是更为智慧的。

而且在各门学科中,由于其本身特性以及为了认识它加以追求的科学,比之于为了它的结果而加以追求的科学,更具有智慧的本性;而高级科学比之于辅助科学,更具有智慧的本性,因为智慧的人应当服从他。

人对事物的惊奇大致是这样开始的。

如像他们关于自动的窄线木偶,或关于冬至、夏至的至点,或者关于四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不可通约性的惊奇;因为对于所有还没看到原因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令人惊奇的的,竟然有一种东西,即使用最小的单位也不能度量。

但是,我们必须终止于相对立的状态,正如谚语所说,较好的状况就是当人们学习到原因的时候。

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比对角线如果变得可以通约会更加使集合学家吃惊的了。

关于真理的探索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探索是有难易之分的,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往往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

而哲学也是真理。

引出真理的东西都是与存在有关的,它们也是真实的。

表现这一点的事实是: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探索到真理,而另一方面,我们全体又不会失败,每一个人对于事物的本性都能说出某些真理。

当一个人对于真理贡献极少货没有时,通过所有人的联合则积累了数量相当大的真理。

因此,由于真理像谚语中所说的:“谁会弄错门呢?”这样看来,它又是容易的。

但是我们拥有整体而不能掌握的部分的情况则表明它的困难。

哲学作为真理的知识这一提法是正确的。

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而实践知识的目的是活动,因为即使为了实践活动的人考虑到了事物是怎样的,他们也并不研究永恒的东西,而只研究那些相对的东西和在当前的东西。

但是离开原因我们就不知道真理;而且一个事物,由于它的缘故,一种性质也属于其他事物,那么这个事物就在较高的程度上具有了这种性质。

所以,引出真理之为真的东西就是真实的。

也没有任何它们存在的原因,而是它们自身即使其他事物存在的原因。

所以,正如每个事物都是与存在有关的,它也是与真理有关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在各种德性中是最主要的,它亮于星辰,集一切德性之大成。

被不公正对待和不公正待人,都不是好事,这勿须证明。

行事不公正总是坏事,因为行事不公正就要带来邪恶和责备,或者一般的邪恶,或与此相近,而被不公正对待则并非邪恶和不公正。

被不公正对待就对其自身而言不是件什么大坏事,但这不是说他不会碰巧成为大的坏事,这是无法以技术来设想的。

西方古代伦理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对于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的伦理学发展皆有深远的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史偏重理论的,而伦理学则是偏重实践的。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伦理学唯理智论,认为伦理知识虽然是普遍的,但却不能顾及到个别行为的无限多样性。

亚里士多德还批判了柏拉图有关统一的善理念的观点,指出如果这种善恶不能实现,那就是毫无意义的。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视为柏拉图之后世界古代史的另一位大思想家,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博学的人”。

他是世界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都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亚里士多德的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