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为学生提供心理学最一般知识,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研究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完整、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心理学各分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特别是对心理学有关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动机、情绪、能力、人格等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道《普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情况。

2.使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建立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心理学奠定基础。

3.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帮助学生加深对心理现象及规律的认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4.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

《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

娄底潇湘职业学院《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幼儿心理学》2.课程代码:05132503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4.适用专业: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5.学时:6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2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

6.建议开课学期:2020级,三年制大专第1学期二、课程标注基本结构(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基本理念:按照“以理论思想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促进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幼儿园实践需要为中心构建学前教育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幼儿园对教师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幼儿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向学生一味的讲授理论,而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以后的工作实践,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幼儿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效地教育创新和改革,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将有助于要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根据本门课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有针对性的列举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来发现问题、归纳总结问题,找出某些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采用小组教学模式,针对问题学生共同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引导。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教育方法、策略的运用。

教师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幼儿游戏教学的新路子,为学生提供发展广阔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幼儿教师的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

心理学课程标准

心理学课程标准

《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课程性质《心理学》是各师范专业及师范方向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属于心理学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以及认知领域、运动技能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学习的具体心理学规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学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

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师范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为学生学习教学论、心理咨询学等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体系。

学习本课程应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学科的理论体系。

掌握好本学科的一些基本理念、原理和理论观点,有利于理解其他具体的知识,让学习轻松入手。

(2)研究方法。

学习本课程要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关注获取可靠、科学的方法,将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改变单纯依靠经验描述与理论思辨来分析教育问题的思考模式。

(3)教育实践。

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密切联系教育实际和生活实际。

这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密切联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可通过接触中小学工作实际,或利用录像或网络资源,学会利用本课程中学得的观点和知识,分析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密切联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三是联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运用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提高个人学习效率,改善自身的素养。

(4)问题意识。

注意学与思的结合,培养问题意识,对教学内容可发表不同意见,注意了解本学科在各个领域的前沿问题,并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广泛搜集资料,开展探索性的研究,或为研究做准备。

(5)阅读与练习。

系统阅读教科书,有条件的可充分利用图书资料或网络资源,扩充所学内容。

教材配有练习题,学习中可独立完成这些练习,并从参考答案中获得反馈。

二、课程目标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品德发展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将围绕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学习动机、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过程及其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2. 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策略。

3. 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课堂观察、测验、实验、咨询等,提高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育心理学概述(10课时)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2. 学习动机(10课时)学习动机的理论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与策略3. 记忆与思维(10课时)记忆的原理及影响因素记忆与思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记忆与思维能力的策略4. 情感与学习(10课时)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师生情感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提高学习效果5. 个体差异与教学(15课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6.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20课时)课堂观察与评估的方法实验设计与实施咨询与干预技术的运用7. 实践环节(20课时)学生分组实践活动,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指导与学生反思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50%):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成绩(50%):考察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情况。

3. 学生分组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综合评价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资源与建议1. 建议学生提前预习相关资料,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教学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时学分:51学时,每周3学时编写单位:编写人:审定人:编写时间: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教育心理学是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主要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既要探讨学生如何学习,又要研究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

该课程主要阐述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对将来要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与行为、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等内容。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四、课程实施建议(一)师资条件1.专任教师具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知识,了解相关教学要求,并且熟悉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而且能够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主讲教师必须具备2年以上带学生去幼儿园见习、实习的实践经验。

2.兼职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幼儿园等教育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幼儿园一级以上职称。

(二)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教育心理学》,尚金鹏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课程资源与开发利用应具有校企融合的多家幼儿园可供师生进行考察与实地研究;教材需配备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案、课程标准等方便教学。

(四)其它条件教学条件:应配备多媒体、幼儿园仿真实训室、网络教学平台等硬件教学设施。

心理学课程标准

心理学课程标准

《心理学》课程标准教育学教研室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是阐述心理学基本原理、原则,实施要领与细则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二、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心理学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的心理现象以及心理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对基本原理规律的应用,难点是运用所学的心理学原理规律对心理现象的解释与运用。

三、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本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分析儿童心理现象,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已有的日常心理学知识为基础,以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儿童心理现象,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同时,课程从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出发,关注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联系,强化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服务今后教育教学的意识。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教育理论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XL00001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授课系(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部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一、课程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学生众多关键能力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的成人成才成长,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幸福。

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在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生涯规划等方面正确认知,学会珍爱生命,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应对心理危机,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成人成才成长教育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本课程标准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二、课程基本目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知识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2.认识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能够识别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能够对其进行调适,建立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3.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特点及类型,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因素,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技巧;4.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恋爱的利与弊,形成对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5.了解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与学习心理特点,了解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学会调适学习心理障碍,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6.了解情绪的产生、情绪的内涵,了解负面情绪的积极作用,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7.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了解不同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8.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帮助大学生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维护生命安全;9.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适应大学生活,获得自我发展。

2023年最新心理学课程标准

2023年最新心理学课程标准

2023年最新心理学课程标准一、导言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最新的心理学课程标准,以帮助教育机构和教师设计和实施心理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学知识。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2.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实践的掌握;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心理学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心理学的专业道德与伦理2. 生理心理学- 神经系统与行为- 感觉与知觉- 认知与记忆3. 发展心理学- 儿童与青少年发展- 成人与老年人发展- 社会与文化因素对发展的影响4. 认知心理学- 研究与记忆- 思维与决策- 语言与沟通5. 社会心理学- 个体与群体行为- 感情与情绪- 种族、性别与文化差异6. 应用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组织心理学7. 实验与统计方法- 心理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统计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四、研究评估1. 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2. 书面报告与研究论文3.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 期末考试五、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结合,提倡师生互动;2. 探究性研究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3. 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践与实,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上为2023年最新心理学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教育机构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与补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目标。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指通过对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的研究,以及对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学科。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轨迹,掌握一些基本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于教师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课程目标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模型,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2. 掌握与幼儿心理发展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幼儿的心理问题;3. 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设计和干预;4. 培养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幼儿教育的热爱和关注,具备持续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模型a. 脑神经发展理论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b. 基于儿童的发展任务理论;c. 幼儿言语发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d. 社会认知理论对幼儿教育的指导意义。

2. 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a. 幼儿感知与认知能力的发展;b. 幼儿情感与社交发展的特点;c. 幼儿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d. 幼儿自我概念的建立和发展。

3. 幼儿心理问题分析与解决a.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途径;b. 幼儿自卑、焦虑、攻击等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c. 幼儿自闭症、多动症等特殊心理问题的教育干预;d. 幼儿共情能力和冲突解决的培养。

4.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应用a. 幼儿情绪教育设计及实施;b. 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c. 幼儿行为规范和自我管理的训练;d. 幼儿教育评估与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

三、课程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掌握情况,可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 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于幼儿心理学理论和模型的理解程度;2. 论文写作:鼓励学生针对幼儿教育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3. 实践报告:要求学生参与实际的幼儿教育活动,撰写活动设计和心理观察报告;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幼儿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讨论。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标准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标准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课程编码:310181课程类型:B(理实一体化)开课部门:儿童发展研究中心规定课时:48一、前言1.课程性质普通心理学是文化事业管理、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该专业的其他必修课的前导课程。

课程内容涵盖心理学所涉及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情感、意志、能力以及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通过对现有心理学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掌握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和方法。

2.课程定位普通心理学课程是根据文化事业管理、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中的幼儿教师基本工作任务来设置的,同时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必考科目。

是文化事业管理、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核心课程, 主要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前导课程:无后续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0-3婴幼儿保育、中西方婴幼儿早期教育3.课程设计思路多年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证明,只有紧紧地依托行业、企业,与其合作,才能培养出切合企业、行业需要的专门人才。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下:本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采用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对后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以及未来就业岗位,广泛开展调研,在邀请幼儿园园长或教育集团负责人对学前教育专业创业典型的职业工作进行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技术,遵循“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学习领域目标和学习领域情境设计。

紧紧围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来选择和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项目任务中学习各种手工制作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本科心理学课程标准

本科心理学课程标准

本科心理学课程标准1. 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在本科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标准旨在为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继续深造或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包括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病理学等领域。

2.2 技能与能力学生应具备以下技能和能力:- 掌握心理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 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擅长沟通和团队合作。

2.3 情感与价值观学生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关注心理健康和社会福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3. 课程设置3.1 必修课程- 心理学导论- 生物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心理测量学- 心理病理学- 心理学实验方法- 心理学统计方法3.2 选修课程- 组织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心理辅导与咨询- 心理测评与评估- 心理干预与治疗- 跨文化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方法论3.3 实践与实习- 心理学实验实践- 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 心理测评与评估实践- 社会实践和调查4. 教学方法与评价4.1 教学方法- 讲授:传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实验: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习: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

4.2 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 考试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 实践成绩:包括实验实践、实习和社会实践。

5. 教学资源与设施- 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实验室:具备心理学实验所需的基本设备和软件;- 图书资料:提供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书籍、期刊和网络资源;- 实习基地:与合作单位建立实习和就业通道。

《心理学》课程标准

《心理学》课程标准

《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心理学课程代码:020403课程类型:公共课学时/学分:66/4.5适用专业:美术教育专业修订时间:2012年3月5日课程负责人:郑军课标审批人:李秀梅课程团队:姜晓燕、陈瑶、王学坚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1.课程定位《心理学》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是教育学等课程的先修课程,基于学校定位与培养目标,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突出实践性、应用性,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培养其组织和实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从教能力。

教师通过教学、观摩、见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熟知小学儿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小学儿童心理学知识,使学生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小学儿童、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提高自我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2.课程设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基础为主线,以学生已有的日常心理学知识为基础,以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背景,从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出发,关注与小学教育教学的联系,强化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服务今后教育教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儿童心理现象,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科学的基础。

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既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理解、掌握并会结合实际科学解释和应用心理学中的主要术语、概念、观点和基本原理,又能在学习中通过谈话、小组讨论、实践探究等形式,科学地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了解并解释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具备教育反思的基本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增强对专业的情感,对儿童的了解与热爱,逐步形成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本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小学儿童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用理论来解释和解决儿童心理发展的问题的能力;以应用为目标,学生学习从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探索和学习心理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自我,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掌握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等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应学会自我评估,制定心理健康计划,通过积极思考、行为调整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沟通、压力应对、心理危机应对、心理疾病预防与康复等。

三、教学要求与方法1.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2.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应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与评估1.考核方式:考核应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来评定;期末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或操作等形式进行。

2.评估标准:评估标准应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度和积极性等方面。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改善,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五、师资要求与资源条件1.师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处理能力,制定的教育课程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

以下是一些心理健康课程的标准:
1. 知识体系:课程应包含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发展、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问题,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心理素质: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和品格。

3. 问题处理能力:课程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心理问题处理方法,如情绪调节、压力释放、解决冲突等,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应对心理问题,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培养心理辅导能力:课程应培养学生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使其能够帮助他人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5. 实践与体验:课程应包含一定的实践教学和体验活动,如小组讨论、心理测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体验心理知识和技能。

6. 考核与评估:课程应设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

《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

《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服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服务行业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应用心理学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服务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以满足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是服务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相互衔接,共同构成服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服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服务心理现象的规律;2. 了解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3. 学会运用服务心理学原理解决服务行业中常见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4.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提高职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服务心理学基本理论:介绍服务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发展等基本知识;2. 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心理:分析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沟通技巧等心理现象及其影响因素;3. 服务对象心理:探讨不同类型服务对象(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的心理特点及需求,提高服务针对性;4. 服务环境心理:分析服务环境对服务对象和服务人员的影响,提高服务环境的设计和管理水平;5. 心理调适与干预:介绍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预防和干预方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服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实践应用;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服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服务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原题目: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

原题目: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

原题目: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
心理学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以以下方式进行:
1.知识与理解:通过研究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学生将能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原理。

2.应用与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场景的训练,学生将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反思与评价:学生将被鼓励思考自己的心理发展,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以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4.情感与人际:学生将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加强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

5.创新与创造: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鼓励他们
探索新领域、提出新观点,并能够以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6.价值与伦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意识,培养
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行为准则。

通过心理学新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我们期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11.3.403.1490, please register!
理特点,注意病患心理如何影响口腔工艺技术工作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7.具有良好的心理 素质并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和一定的心理卫生 与心理健康宣教能力。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绪论 第一单元 1.简述课程渊源,即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医学、医学心理学 关 系; 2.简述口腔工艺技术学生学习《心理学》的背景与意义,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 医 学、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略。 第二单元 心理学基础知识:个体心理 一、心理过程 1.说明心理的本质; 2.简述心理过程、人格是心理现象的动态、情态表 现形式; 3.叙述个体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叙述 并掌握认知过程中感觉、知觉、意识、记忆、想象、思维的概念、基本特性; 5.简述情绪情 感的分类及主要情绪理论的观点,能够用理论观点解释情绪情感现象; 6.正确认识意志行动 中的冲突,正确处理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二、人格(理论 2 学时,实践 2 学时) 1.对人 格概念、人格特性宏观掌握; 2.了解并叙述需要的概念、需要与动机的关系及 Maslow 需 要层次理论; 3.了解并叙述能力、气质、性格的基本知识与理论,说明三者如何共同展示 个体人格心理 特征; 4.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与结构。 实验:人格测试 第三单元 心理卫生 1.准确叙述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心理健康 7 项评估标准、心理卫生原则; 2.阐述个体不 同年龄阶段的独特心理特点及心理卫生问题,主要关注青年心理卫生; 3.阐述不同群体独特 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卫生问题,主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卫生; 4.能利用青年心理、大学生心理及 心理卫生特点分析社会典型案例。 第四单元 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 1.准确叙述心理应激的过程及心理应激的含义; 2.了解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 ,理 解心理社会因素对个体心身疾病的影响; 3.掌握心理防御机制等主要的心理应激应对策略; 4.学生自学对常见心身疾病有基础的认识并形成初步的心身疾病预防观念。 第五单元 变态心理 1.学生回忆教学影片《飞越疯人》所直观展示的典型的变态心理行为; 2.结合教学影 片经典片断,准确解释并复述变态心理的含义及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标准; 3.解释人格障 碍的概念并复述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 4.初步了解各种类型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行为特 征,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5.分析、总结各种类型人格障碍共同的形成因素; 6.自 学性心理障碍概念、致病心理社会因素、常见类型,结合正常性心理发展特点能够 分析辨别 性心理障碍的典型案例; 7.记忆并复述神经症概念及共同特征,对恐怖性神经、强迫型神 经症、抑郁性神经症 等常见神经症类型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能够准确叙述; 8.形成 对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神经症等心理疾病的科学观念和正确的态度,具有积 极应对、预 防个体自身及个体周围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的态度。 第六单元
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11.3.403.1490, please register!
本文由曰女优贡献 pdf 文档可能在 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 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心理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一、 课程定位 《心理学》 是基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及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借鉴临床 医 学专业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要求,有机结合医学与心理学知识体系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本 课程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病患心理问题、心理评估、心理咨 询与治 疗以及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等内容。 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环境适 应能 力,能初步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未来口腔医学技术职业生涯之中。 本课程通过讲授、 自学、 练习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进行, 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采用提问、 讲评、问卷解答 等评价教学效果。 导言 二、 课程基本理念 结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职业取向及职业特点,本课程对心理学及医学心理学知识体系进 行了适合专业特点的筛选。本课程设计基于以下知识、能力及情感三个方面的标准,也即课 程 的基本理念。 1.知识的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在其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广泛应用 的基本的 心理学知识与理论: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心理应激、病人心理 及各种心 理社会因素对疾病与疾病关系等。 2.能力的目标:学生具备把心理学知识、心理 学理论与其职业生涯发展实践、日常生 活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并促进养成基本的心理卫 生与心理健康保健能力;通过自学、案 例研究与论文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的能力。 3.情感的目标: 在明确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发展及职业取向的基础上, 在心理学 知识与理论 的指导下,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学生提高对未来 工作生活环境 的适应能力, 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的尊重与热爱, 引导学生形 成对个体生活的 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课程设计思路 1. 《心理学》课程总学时为 32 学时,理论 26 学时,实践 6 学时,在第 1 学期开 设。 2.《心理学 》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学 单 元 理论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 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绪论 心理学基础知识:个体心理 心理卫生 心理社会 因素与疾病 变态心理 心理评估 2 9 2 2 2 2 实践 0 3 0 0 2 1 合计 2 12 2 2 4 3 时 第七单元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第八单元 病人心理及医患沟通 机动 合 计 2 2 3 26 0 0 0 6 2 2 3 32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从心理过程与人格两个方面说明个体的心理现 象。 2.依据心理健康评估标准及个体、 群体心理卫生特点, 准确判断并评价个体心理卫 生、 心理健康状况,并在心理卫生原则指导下实施基本的自我心理保健。 3.说明心理社会 因素与健康、疾病的相互关系。 4.科学地看待并解释变态心理,了解人格障碍、神经症等 常见变态心理的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及预防等。 5.正确认识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 把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 理念:实施原则、理论基础等。 6.了解病患心
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11.3.403.1490, please register!
心理评估 1.心理测验作为心理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要了解并简述心理测验特别是标准化测 验的基本特征; 2.学生初步了解常见智力测验(韦氏量表) 、人格测验(EPQ、16PF)的 设计原理、实施 原则及主要内容; 3.通过回忆课堂施测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过程,能 够叙述几种常见临床评定量表内 容并可以在专家指导下实施标准化测验。 第七单元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1.简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概念、类型、过程与机制、原则; 2.了解心理分析疗法、 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 3.形成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科学、公正 的态度。 第八单元 病人心理及医患沟通 1.掌握并准确复述病人的一般心理特点、心理需要及疼痛病人的心理特点 2. 结合专 业特点, 掌握职业生涯中所需的基本的医患沟通技巧以及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 第四部分 一、教材选择建议 课程实施建议 教材应能够充分考虑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特点。教材选择适合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序 列的教材,而不是简单借用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教材。对于医学相关专业人才,特别是 口 腔工艺技术专业, 其专业特点、 职业特点对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学活动建议 根据《心理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应真正考虑学生的参与,引 导 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让学生对抽象的心理学知识、 理 论形成直观的认识。另外,考虑到心理学教学案例、理论知识信息量较大、直观性强,教 师 可以较多地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学习评价建议 对于学生学习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导向,关注学生对教学讨论等活动的参与度、关 注 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效果,评价内容、目标多元化,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不 是 简单的背诵记忆-默写输出。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