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ppt课件
合集下载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课件PPT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 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 暗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思考题
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文 中出现了几类人,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 公的人物形象。 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既然主角是 “那人”,文章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 写别的喜欢热闹的女子,对于些主角有什么作 用和好处吗?)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 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 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
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视觉;暗喻。表达效 果:形象地写出了元宵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嗅觉; 借代(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 戏耍的女子)。表达效果:写出了元宵夜一派奢华的景象。 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听觉;暗喻。 花灯(明月):玉壶光转——光彩夺目。视觉;暗喻。 (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而且拉近月亮与人 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且契合节日的氛围。) 仕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 之美。嗅觉、视觉;借代。表达效果:以人的欢笑更加衬 托出元宵节的盛况以及热闹。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 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 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本词主旨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 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 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 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 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 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 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 暗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思考题
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文 中出现了几类人,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 公的人物形象。 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既然主角是 “那人”,文章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 写别的喜欢热闹的女子,对于些主角有什么作 用和好处吗?)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 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 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
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视觉;暗喻。表达效 果:形象地写出了元宵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嗅觉; 借代(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 戏耍的女子)。表达效果:写出了元宵夜一派奢华的景象。 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听觉;暗喻。 花灯(明月):玉壶光转——光彩夺目。视觉;暗喻。 (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而且拉近月亮与人 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且契合节日的氛围。) 仕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 之美。嗅觉、视觉;借代。表达效果:以人的欢笑更加衬 托出元宵节的盛况以及热闹。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 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 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本词主旨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 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 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 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 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 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青玉案-元夕ppt
结合全词,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那人” 孤高不群形象的?
对比
灯火辉煌与灯火阑珊对比,渲染后者的清 冷氛围。烘托出那人的孤高脱俗。
“宝马雕车”中的人儿、“笑语盈盈”的 盛装贵女与那人对比,反衬出“那人”的不慕 繁华、卓然不群。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中的“他”是"自怜幽 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 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 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 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 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 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 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雕”、“凤”、 “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 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 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阙:“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 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 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 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 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同意。 下片塑造了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清
冷佳人形象,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 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这反 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 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中心:
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 面,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反 衬出一个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寄 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自甘寂寞,不慕荣华富 贵,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课件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课件 》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诗人简介 • 《青玉案·元夕》赏析 • 诗词中的传统文化 • 教学方法与策略 • 扩展知识
01
诗人简介
辛弃疾的生平与背景
出生于金国占领区的济南府 青年时期起义反金
祖父辛赞影响下的成长 南宋朝廷官员
重要作品与成就
作品数量丰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成就
作学习等。
教学环节设计
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如 导入、新课学习、拓展延伸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
度。
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
01
பைடு நூலகம்
02
03
情境教学
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 等形式,营造诗歌情境,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 感。
诵读教学
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小组诵读等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 力。
《青玉案元夕》的背景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作品之一,写的是元宵节夜晚的 景色和情感。该词以景起,以情结,表达了作者对国破家亡 的深切哀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04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分析
明确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结合 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
学目标。
教学方法选择
选择适合诗歌欣赏的教学方法 ,如情境教学、诵读教学、合
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开展诗歌鉴赏、分析等活 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效果反思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跟 踪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和方法。
教学策略总结
总结本次课件的教学策略 及优点,为今后的教学提 供参考和借鉴。
学生发展评价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诗人简介 • 《青玉案·元夕》赏析 • 诗词中的传统文化 • 教学方法与策略 • 扩展知识
01
诗人简介
辛弃疾的生平与背景
出生于金国占领区的济南府 青年时期起义反金
祖父辛赞影响下的成长 南宋朝廷官员
重要作品与成就
作品数量丰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成就
作学习等。
教学环节设计
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如 导入、新课学习、拓展延伸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
度。
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
01
பைடு நூலகம்
02
03
情境教学
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 等形式,营造诗歌情境,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 感。
诵读教学
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小组诵读等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 力。
《青玉案元夕》的背景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作品之一,写的是元宵节夜晚的 景色和情感。该词以景起,以情结,表达了作者对国破家亡 的深切哀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04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分析
明确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结合 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
学目标。
教学方法选择
选择适合诗歌欣赏的教学方法 ,如情境教学、诵读教学、合
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开展诗歌鉴赏、分析等活 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效果反思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跟 踪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和方法。
教学策略总结
总结本次课件的教学策略 及优点,为今后的教学提 供参考和借鉴。
学生发展评价
青玉案元夕古诗文教学PPT课件
贰
感知课文
宝 马 雕 车 香 满 路 。
贰
感知课文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 玉壶:比喻明月。
贰
感知课文
上阕(第二句)
译文: 游玩的人,熙熙攘攘,比肩接踵,骏马、彩车来来往往 ,路上弥漫着一种让人兴奋不已的香味。
贰
感知课文
初读诗词,理解句意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肆
小结讨论
讨论二:
1、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她们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盛妆的贵族女子和“那人”。 作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肆
小结讨论
如何理解“那人”的形象含义? (这是一首爱情词吗?)
肆
小结讨论
小结: 主旨: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 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贰
感知课文
初读诗词,理解句意
“东风夜放花千树”
• 东风:春风。 •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贰
感知课文
初读诗词,理解句意
“更吹落,星如雨。”
• 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贰
感知课文
上阕(第一句)
译文: 元宵节的晚上,春风轻拂,到处张灯结彩,焰火璀璨, 像千树的繁花怒放,落时又如漫天的星斗被春风吹落, 化作流星雨。
青玉案·元夕
古风高中语文课件
目录页
壹
贰
叁
肆
新
感
品
小
课
知
味
结
导
课
内
讨
入
语文基础模块青玉案.元夕ppt课件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古典诗文诵读
青玉案·元夕
指导朗读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答案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古典诗文诵读
青玉案·元夕①“众里寻他千”,一个“寻”,一个“千”,表达 对“那人”的钦佩与执着。
②“蓦然回首”、“却”传达出一种踏破铁鞋,忽然相见的 惊喜。
答案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古典诗文诵读
青玉案·元夕
①描写元夜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情景; ②描写妇女盛装打扮、结伴观灯的情景; ③描写在灯火暗淡处终于找到了“那人”的情景。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青玉案·元夕》是词人落职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词中大力 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情景,以反衬“那人”与众不同的形象。作者 当时因政见不合遭到排挤,他的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但他操守不变、 志向不改,不愿随波逐流,不肯同流合污。“那人”的形象,正是 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青玉案-元夕》课件
“众里”一句 可见词人对“理想”追寻的执着和艰辛。 “蓦然回首” 反映词人历经千辛万苦后突然获得的惊喜。 “灯火阑珊处” 点明灯火幽黯,暗示“孤寂”。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 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自怜幽独, 伤心人自有怀抱”,谈谈自己的体会。
• 从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 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 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 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 ’——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 辛弃疾《青玉案》,此第 三境也。”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 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1.词人看到了哪些热闹景象?
火树银花(烟火),宝马雕车,凤箫,玉壶、鱼 龙。
2.这些热闹景象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
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 服饰美、情态美。热闹非凡 、盛况空前。
(1)两句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繁多的灯火比 作千树花,把满天的烟火比作雨点般落下的星星。 极为形象生动地渲染了元宵节张灯结彩,烟花怒 放的喜庆景象。
修辞手法 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 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 戏耍的女子。 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 出了后者的可贵。暗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入夜,一城花灯像东风吹开千树繁花一样, 又像吹落了满天繁星,如雨一般洒落。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PPT
⑿蓦然:突然, 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 疏的样子。
诗词翻译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 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 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 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 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 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 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 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 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 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 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诗句赏析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 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 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 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 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 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 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 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 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 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
⑵元夕:夏历正 月十五日为上元 节,元宵节,此 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 形容元宵夜花灯 繁多。花千树, 花灯之多如千树 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 火纷纷,乱落如 雨。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 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 指笙、箫等乐器 演奏。凤箫,箫 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 月。亦可解释为 指灯。
中心思想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 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 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 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 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目
第四章
录
相关练习
默写题
1、《青玉案元夕》中作者藉那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暗 示自己不(随波逐流),不(趋 炎附势),(自甘寂寞)的孤高 性格。
⒀阑珊:零落稀 疏的样子。
诗词翻译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 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 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 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 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 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 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 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 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 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 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诗句赏析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 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 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 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 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 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 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 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 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 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
⑵元夕:夏历正 月十五日为上元 节,元宵节,此 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 形容元宵夜花灯 繁多。花千树, 花灯之多如千树 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 火纷纷,乱落如 雨。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 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 指笙、箫等乐器 演奏。凤箫,箫 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 月。亦可解释为 指灯。
中心思想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 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 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 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 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目
第四章
录
相关练习
默写题
1、《青玉案元夕》中作者藉那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暗 示自己不(随波逐流),不(趋 炎附势),(自甘寂寞)的孤高 性格。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ppt课件
法
渲染等
他人与我、乐与悲)
以乐写哀等。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1、再次大声朗读课文。 2、概括词上下阕的内容: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1、请您介绍你了解到 的辛弃疾;
2、请背诵您积累的辛 弃疾诗词或名句。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 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 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 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 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 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 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 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 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 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 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 一代大家。
花灯闪亮,烟花怒放, 流光溢彩,舞鱼弄龙, 万人空巷,美女云集, 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2、“那人”是个 怎样的人?为什么 没加入狂欢的行列?
3、作者塑造这样 一位美人,用意是 什么?
《青玉案_元夕》ppt课件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 “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 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 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 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 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10
谢谢大家!
11
Page 5
Page 6
上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下阕: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 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凤箫声动,玉壶光 转,一夜鱼龙舞。
Page 7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不与 慕众 荣不 华同 不寂 流寞 时孤 俗独
Page 8
女火 “ 子阑 蓦 呢珊 然 ?处 回 ”首 这, 是那 个人 怎却 样在 的灯
Page 3
思想内容:辛弃疾的词今存六百二十
余首,主要表现了抗金救国、收复中 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批判南宋 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政策,抒发 自己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思想内容 及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辛弃疾继承苏轼和南宋以 来爱国词人的豪放词风,气势壮阔的 艺术境界,也接受婉约词人的影响, 形成了自己瑰丽多姿的艺术风格。
学习表现手法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 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 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 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 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 的喜庆景象。
9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 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 么表达作用?
Page 4
辛弃疾名句知多少?
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 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③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青玉案-元夕课件-PPT
情感渲染
通过“光如昼”等词句,渲染出一种热闹、欢快的氛围,为后续的情感抒发做铺 垫。
词的下片解析
主角出场
下片开始,主角“我”出场,通过“凤箫声动”、“玉壶光 转”等词句,描绘出“我”的形象和动态。
情感抒发
在“我”的视角下,词人通过“宝马香车”、“鱼龙舞”等 词句,进一步描绘了元宵夜的繁华,并抒发了自己对这种热 闹的感慨和向往。
词牌名的含义
青玉案是词牌名,代表词的格式和韵律,也是词的标题。在《青玉案·元夕》中,青玉案作为词牌名,限定了词的 格式和韵律,同时通过标题传达了词的主题和情感。
词牌名的运用
在《青玉案·元夕》中,词人通过运用青玉案这一词牌名,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技巧和艺术修养。他严格遵循了青 玉案的格式要求,通过精心的构思和布局,将情感和意象融入词中,使得整首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完美的 统一。
感谢您的观看
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在现代文化中的应用与传承
影视剧改编
青玉案-元夕被改编成多部 影视剧,通过影像艺术形 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音乐创作
青玉案-元夕被谱写成多首 歌曲,成为音乐创作的重 要素材,丰富了现代音乐 的内容和形式。
文学作品引用
青玉案-元夕被广泛引用在 文学作品中,提升了文学 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重要地位
青玉案·元夕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被视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 一,对宋词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艺术价值
青玉案·元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 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研究价值
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青玉案·元夕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助于深入 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文学风格和 艺术特点。
通过“光如昼”等词句,渲染出一种热闹、欢快的氛围,为后续的情感抒发做铺 垫。
词的下片解析
主角出场
下片开始,主角“我”出场,通过“凤箫声动”、“玉壶光 转”等词句,描绘出“我”的形象和动态。
情感抒发
在“我”的视角下,词人通过“宝马香车”、“鱼龙舞”等 词句,进一步描绘了元宵夜的繁华,并抒发了自己对这种热 闹的感慨和向往。
词牌名的含义
青玉案是词牌名,代表词的格式和韵律,也是词的标题。在《青玉案·元夕》中,青玉案作为词牌名,限定了词的 格式和韵律,同时通过标题传达了词的主题和情感。
词牌名的运用
在《青玉案·元夕》中,词人通过运用青玉案这一词牌名,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技巧和艺术修养。他严格遵循了青 玉案的格式要求,通过精心的构思和布局,将情感和意象融入词中,使得整首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完美的 统一。
感谢您的观看
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在现代文化中的应用与传承
影视剧改编
青玉案-元夕被改编成多部 影视剧,通过影像艺术形 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音乐创作
青玉案-元夕被谱写成多首 歌曲,成为音乐创作的重 要素材,丰富了现代音乐 的内容和形式。
文学作品引用
青玉案-元夕被广泛引用在 文学作品中,提升了文学 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重要地位
青玉案·元夕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被视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 一,对宋词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艺术价值
青玉案·元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 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研究价值
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青玉案·元夕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助于深入 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文学风格和 艺术特点。
青玉案.元夕古诗词PPT课件
火阑珊处。
文
赏
析
课
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
文
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
赏
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
析
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 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
索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南宋·辛弃疾
苦理有 的想理 。无想
法是 实幸 现福 ,的 是, 痛
课
青玉案-元夕
文
赏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
析
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文
赏
析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课
文
赏
析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展
• 执著
• 顿悟
南宋·辛弃疾
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排)手法,渲染元
宵节的热闹气氛。
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
?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研
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读
写贵族女子,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她的服饰,她们戴着蛾
词
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
作
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
外
没有登高望远,难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拓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蝶恋花)
展
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业、大学问者经历
课
的三种境界
外
文
赏
析
课
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
文
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
赏
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
析
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 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
索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南宋·辛弃疾
苦理有 的想理 。无想
法是 实幸 现福 ,的 是, 痛
课
青玉案-元夕
文
赏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
析
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文
赏
析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课
文
赏
析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展
• 执著
• 顿悟
南宋·辛弃疾
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排)手法,渲染元
宵节的热闹气氛。
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
?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研
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读
写贵族女子,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她的服饰,她们戴着蛾
词
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
作
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
外
没有登高望远,难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拓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蝶恋花)
展
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业、大学问者经历
课
的三种境界
外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课件
辛弃疾通过元宵夜的繁华与孤独的女主角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情冷漠。
社会的现代问题
现代社会中,贫富差距、人际关系疏离等问题依然存在。这首词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现实,反思自己 的行为和态度。
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哲理
这首词表达了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感慨,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 实。
具体描述
辛弃疾在诗中通过对元宵夜景的细腻描绘,如花灯、烟火、人群等,展现了人 生的热闹与繁华。然而,在这繁华背后,诗人感到人生的虚无和无常,表达了 对美好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诗词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概述
该诗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和 深刻。
具体描述
辛弃疾在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花灯如昼”,形象地描绘了元宵夜的繁华; 同时,通过对比热闹的元宵夜与孤独的自己,突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此外,诗 中还运用了象征手法,如“烟火”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美好。
04
青玉案-元夕的现代解 读
对爱情的探讨
爱情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元宵夜景的描绘,表达 了对一位神秘女子的深深思恋,展现 了爱情的苦闷和执着。
爱情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爱情常常面临各种挑 战和困境,如距离、时间、价值观等 。这首词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爱情, 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对社会的反思
社会现象的隐喻
03
青玉案-元夕的文学价 值Leabharlann 对后世的影响成为经典之作
青玉案·元夕被广泛传颂,成为后 世诗人学习的典范,对后来的诗 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新词牌
辛弃疾通过创作青玉案·元夕,创 新了词牌的写作手法,为后来的 词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灵感 。
社会的现代问题
现代社会中,贫富差距、人际关系疏离等问题依然存在。这首词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现实,反思自己 的行为和态度。
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哲理
这首词表达了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感慨,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 实。
具体描述
辛弃疾在诗中通过对元宵夜景的细腻描绘,如花灯、烟火、人群等,展现了人 生的热闹与繁华。然而,在这繁华背后,诗人感到人生的虚无和无常,表达了 对美好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诗词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概述
该诗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和 深刻。
具体描述
辛弃疾在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花灯如昼”,形象地描绘了元宵夜的繁华; 同时,通过对比热闹的元宵夜与孤独的自己,突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此外,诗 中还运用了象征手法,如“烟火”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美好。
04
青玉案-元夕的现代解 读
对爱情的探讨
爱情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元宵夜景的描绘,表达 了对一位神秘女子的深深思恋,展现 了爱情的苦闷和执着。
爱情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爱情常常面临各种挑 战和困境,如距离、时间、价值观等 。这首词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爱情, 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对社会的反思
社会现象的隐喻
03
青玉案-元夕的文学价 值Leabharlann 对后世的影响成为经典之作
青玉案·元夕被广泛传颂,成为后 世诗人学习的典范,对后来的诗 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新词牌
辛弃疾通过创作青玉案·元夕,创 新了词牌的写作手法,为后来的 词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灵感 。
《青玉案》ppt课件
青玉案
· 元夕 [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词人如何描写元夕景象的?
焰火 花灯 音乐 士女 花千树 星如雨——五彩缤纷 玉壶 鱼龙——光彩夺目 凤箫声动——悦耳动听 宝马雕车——华丽车马 蛾儿雪柳——盛装丽人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 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 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 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 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小结
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 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谴责,又有 “商女不知亡国 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 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的痛苦。结尾 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 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在人们趋奉竞进之际,耐得 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这是辛弃疾屡遭排 斥后,借灯夕所见以自述怀抱,托意甚高。进则 轰轰烈烈,惊天动地,退则斯人独处,自甘淡泊, 安于寂寞,这两者同是志士的操守和襟抱。前者 是英雄本色,后者也是英雄本色。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 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 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 “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 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 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 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 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 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 合污的自我写照。
· 元夕 [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词人如何描写元夕景象的?
焰火 花灯 音乐 士女 花千树 星如雨——五彩缤纷 玉壶 鱼龙——光彩夺目 凤箫声动——悦耳动听 宝马雕车——华丽车马 蛾儿雪柳——盛装丽人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 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 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 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 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小结
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 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谴责,又有 “商女不知亡国 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 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的痛苦。结尾 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 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在人们趋奉竞进之际,耐得 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这是辛弃疾屡遭排 斥后,借灯夕所见以自述怀抱,托意甚高。进则 轰轰烈烈,惊天动地,退则斯人独处,自甘淡泊, 安于寂寞,这两者同是志士的操守和襟抱。前者 是英雄本色,后者也是英雄本色。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 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 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 “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 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 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 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 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 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 合污的自我写照。
《青玉案-元夕》ppt课件
象征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灯火象征
词中的灯火不仅仅是节日的象征,更 是词人内心情感的寄托。通过描写灯 火的辉煌灿烂,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 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月亮象征
月亮在词中象征着团圆和思念。词人 通过描写月亮的皎洁和圆满,表达了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团圆的渴望。
独特审美意境营造
意象叠加
词人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叠加手法,如“花千树”、“星如雨”、“玉壶光转”等,通过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意象, 营造了一个梦幻般的审美意境。
理想追求
词中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 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以 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对时代精神体现
革新精神
批判精神
词中所描绘的元宵盛况和人们的欢乐 情绪,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革新精神和 开放风气。
通过对世俗繁华的描绘和对“那人” 的塑造,词中隐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批 判精神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民主意识
词中对万民同乐景象的描写,反映了 作者初步的民主意识和对平等、自由 的追求。
应用二
学习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和人生观。
应用三
通过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和 底蕴。
谢谢
THANKS
呼唤改革
通过对元宵盛况的描写, 寄托了作者对政治清明、 国家富强的期望,以及对 改革的呼唤。
民族自尊心
词中流露出对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彰 显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对个人遭遇和人生理想抒发
怀才不遇
词中隐约透露出作者怀才 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 情,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 感慨。
超脱世俗
通过对元宵夜景的描绘, 表达了作者对纷扰世俗的 超脱和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感官体验
词人在描写元宵佳节时,充分调动了动”、“一夜鱼龙舞”,嗅觉上的“香满路”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 感。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其实就是作者自己人格 的写照。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被迫退 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 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是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 “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 “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 不愿随波逐流过着醉生梦死的奢华生活,而甘愿在这疯 狂的热闹中独守着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美好品格。
▪ 相同之处: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 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 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 不同之处: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 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 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
▪ 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 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 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 守和高洁人格。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 文中出现了几类人,主角是谁?请分析概 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 两类人:“笑语盈盈”的仕女;“灯火 阑珊处”的“那人”。
▪ 主角是“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 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既然主角是
“那人”,文章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 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 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 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 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 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 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 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
▪ 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视觉;暗喻。表达效 果:形象地写出了元宵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 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嗅觉; 借代(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 戏耍的女子)。表达效果:写出了元宵夜一派奢华的景象。
▪ 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听觉;暗喻。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 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 暗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思考题
▪ 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
▪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文 中出现了几类人,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 公的人物形象。
写别的喜欢热闹的女子,对于些主角有什么作 用和好处吗?)
▪ 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 繁华热闹景象。反衬手法:越写灯火热闹, 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
▪ 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 语欢快的情景。反衬手法:她们越高兴,笑 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
▪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是为了加 强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而灯火场景,对 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 衬。)
▪ 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既然主角是 “那人”,文章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 写别的喜欢热闹的女子,对于些主角有什么作 用和好处吗?)
▪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 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 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Hale Waihona Puke 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 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 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 刻的启示。例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 学问三境界)。
▪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 别的痛苦。闺中人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 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 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 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 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
▪ 表现手法上,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 人的对比;而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 的对比。
▪ 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 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 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 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 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 花灯(明月):玉壶光转——光彩夺目。视觉;暗喻。 (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而且拉近月亮与人 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且契合节日的氛围。)
▪ 仕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 之美。嗅觉、视觉;借代。表达效果:以人的欢笑更加衬 托出元宵节的盛况以及热闹。
▪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 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 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本词主旨
▪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 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 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 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 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 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拓展延伸,对比阅读
▪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写思念一个女子,为 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 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 奋斗。故也称为“追求”。
▪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诗写上元 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 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 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 竟看见他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 而止,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 三境界:豁然开朗,亲手得之。故也称为 “获得”。
▪ 相同之处: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 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 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 不同之处: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 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 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
▪ 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 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 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 守和高洁人格。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 文中出现了几类人,主角是谁?请分析概 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 两类人:“笑语盈盈”的仕女;“灯火 阑珊处”的“那人”。
▪ 主角是“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 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既然主角是
“那人”,文章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 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 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 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 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 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 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 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
▪ 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视觉;暗喻。表达效 果:形象地写出了元宵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 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嗅觉; 借代(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 戏耍的女子)。表达效果:写出了元宵夜一派奢华的景象。
▪ 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听觉;暗喻。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 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 暗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思考题
▪ 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
▪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文 中出现了几类人,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 公的人物形象。
写别的喜欢热闹的女子,对于些主角有什么作 用和好处吗?)
▪ 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 繁华热闹景象。反衬手法:越写灯火热闹, 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
▪ 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 语欢快的情景。反衬手法:她们越高兴,笑 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
▪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是为了加 强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而灯火场景,对 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 衬。)
▪ 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既然主角是 “那人”,文章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 写别的喜欢热闹的女子,对于些主角有什么作 用和好处吗?)
▪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 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 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Hale Waihona Puke 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 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 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 刻的启示。例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 学问三境界)。
▪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 别的痛苦。闺中人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 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 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 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 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
▪ 表现手法上,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 人的对比;而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 的对比。
▪ 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 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 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 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 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 花灯(明月):玉壶光转——光彩夺目。视觉;暗喻。 (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而且拉近月亮与人 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且契合节日的氛围。)
▪ 仕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 之美。嗅觉、视觉;借代。表达效果:以人的欢笑更加衬 托出元宵节的盛况以及热闹。
▪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 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 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本词主旨
▪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 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 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 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 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 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拓展延伸,对比阅读
▪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写思念一个女子,为 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 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 奋斗。故也称为“追求”。
▪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诗写上元 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 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 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 竟看见他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 而止,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 三境界:豁然开朗,亲手得之。故也称为 “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