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中的交际策略

同声传译中的交际策略
同声传译中的交际策略

同声传译中的交际策略

虽然学者们对“交际策略”有不同的定义,但总的来说,交际策略指某人在完成某种交际任务时,为了克服表达的困难而采取的一种潜意识的技巧。对交际策略研究的不同角度导致了交际策略分类的多样性, 但最具影响力的分类有三种: Tarone: 社会交互策略( social interactional strategies)模式、

Fraech & Kasper: 心理策略( psychological strategies)模式

Nijmegen Project ( cf. Poulisse. N. ): 综合心理因素和语言因素的分类。

Tarone按话语功能分类的社会交互策略模式:

1. 转述(paraphrase) (包括近似、迂回、造词三个次类) ;

2. 借用( borrowing) (包括母语直译、语言转换两个次类) ;

3. 求助( asking for assistance) (包括提问、查询两个次类) ;

4. 回避( avoidance) (包括回避话题、放弃内容两个次类) ;

5. 手势语( gesture) 。

考虑到同传的特点, 就真实的同传资料中常见的七种交际策略进行分析, 探讨译员采用各种交际策略的原因及它们对同传质量的影响。

1省略(omission)

省略是一种回避行为,是一种减缩策略。省略发生在语言的不同层次,省略的信息不仅有单个词或词组,有时甚至包括一些句子。省略分为主动省略和被动省略。当译员认为某些信息多余(如语言差异、同义项、先行提到、不影响连贯性的内容) ,往往主动使用省略策略以便留出更多的精力和处理能力来理解和记忆输出后面的信息;由于听到的信息难以理解,译员忘记等原因,当译员的总处理能力小于同传任务所需要的处理能力时,译员则被迫省略一些信息,避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没有把握的信息上,避免提供条理不清晰或理解度低的译文。

例1 ( SL) : . . . the Rede lectures established in the 16th century. I would like to say a little about the almost 500 years’ history of these lectures.

(TL) : 瑞德演讲是在16 世纪开始的一项学术活动。我想简单地说一下瑞德

演讲活动的由来。

由于前面已经提到了“瑞德演讲”开始的时间,为了使语速自然、翻译流畅及节省时间以理解和记忆后面源源不断的信息,译员并没用很快的语速译出听众可以轻易推断出来的信息,而是主动把冗余的信息省略了。

例2 ( SL). . . The free exchange of views and opinions is vital in a context of change and global interdependency. But. . .

(TL) 现在我们面临的世界发生着剧变,人们变得越来越互相的依赖。但是…理查德校长讲话速度较快,提供的信息量大,译员跟不上她的讲话或记忆能力有限,只是抓住了后半句信息,于是被迫放弃斜体部分的信息。当总处理能力小于同传任务所需的处理能力时,放弃一些信息比提供错误或不连贯甚至令人费解的信息更可取。实践及研究证明,不管语速快慢、口音轻重,省略几乎存在所有的同传之中,是一种很常见的交际策略。虽然省略会遗漏一些信息,但是只要译文条理清晰,易理解,译员不会乱了阵脚, 相反,恰当地使用省略有助于减少译员的压力、简化表达,可以使语言准确、语调自然, 能使译者与听者之间的交际效果最大化,从而提高同传的整体质量。

2 近似表达( approximation)

Gile的引力模式( Gravitational model)认为,口译中可随时供产出的单词处于“活跃区( active zone)”,而外语活跃区常会受到限制。当用外语进行产出时,由于时间紧迫或语言知识欠缺,译员没能及时在译语中搜寻到与源语意思一样的对等词,译员常被迫使用其他意义相近的词以成功地解决语义方面的问题,这种策略就叫近似表达。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发言人欲意表达的意思基本上被译出来了,近似表达并不影响同传质量。

例3 ( SL). . . I would like now to apologize to all the people for all the suffering that has been caused. . .

(TL) 我要为大家所付出的这些代价来道歉….

这是陈冠希不雅照记者会同声传译中的一句话。在这个例子中,译员可能一时没想到汉语中“suffering”的对等词,于是用“代价”来替代。虽然“代价”不能与“痛苦”完全对等,但是它大体上表达了原意,并不会在发言人与听众之间造成误解。

另外,笔者认为当发言人提供较长较大的数字时,译员也可以利用近似表达策略。例如,译员可以把“八百五十一亿六千五百万元”译成“about 85 billion yuan”。当然,我们的目标是力求准确,尤其是数字更要力求精确。但是,一旦碰到记忆任务超负荷的情况,不妨近似表达,这样总比错译好得多。

3 释意(paraphrasing)

科技发展迅速,新词层出不穷。另外,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词汇空缺”现象屡见不鲜。当译员碰到新词、习语、成语和典故等,由于时间紧迫或能力有限,译员也无法在译语中找到一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或短语,通常可用较长的语言解释或描述它的意义。

例4 ( SL)当时我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写下了“多难兴邦”几个字。

(TL) I wrote down 4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blackboard, meaning“A country will emerge stronger from adversities.”

温家宝提到“多难兴邦”,而译员一时没法在英语中搜索到一个意义类似的词语,于是她利用解释的方法清楚地把其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了。听者明白,译者省力,可谓一举两得。

4 替换( substitution)

替换是指由于译员处理能力欠缺,在其传译时把源语中的信息替换成其他的信息。在通常情况下,由于译员理解错误或者瞬时记忆缺失,不能很好地甚至完全不能传达讲话人的意思,被替换的信息会在不同程度影响同传的质量。

例5 (SL) We appreciated your readiness to engage an open dialogue with your audiences about China’s policies and p rospects.

(TL) 我们知道您和今天的听众当中将会开展一场开诚布公的讨论,来讨论中国的政策和中国的状况。

为温家宝做同传并且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直播,译员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许多信息被替换,上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译员根据语境很巧妙地进行了替换。虽然温家宝很乐意与剑桥大学师生对话的意思及剑桥大学师生的感激之情没有得到体现,但是译文并没有严重地歪曲原意。情急之下,译员应该根据语境判断

如何替换才能确保译文不会提供错误和不连贯的信息。

5 形式压缩( compression)

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在不改变发言人原意的情况下,简单而概括地表达一个较长的短语或句子时,译员常使用压缩策略压缩话语的长度,即长话短说。尽管表达简化了,但译员似乎保留了原信息的语义。与近似表达不同,原信息的语义并没什么变化。译员常在传译一系列具有共同性质的事物或隐喻时使用压缩策略,发言人讲的通常是一些比较详细而具体的事物,而传译时常使用的是它们的上限词或更具概括性的词语。

例6 (SL) The academic staff of our faculties and departments are engaged in more than 130 collaborations with Chinese universities, academies and institutions.

(TL) 我们剑桥大学现在同中国的大学、学术组织和机构开展了130多项学术活动。

在这个例句中,如果译员照斜体部分原意传译的话会多花不少时间组织词语。但是她使用了“我们剑桥大学”概括了原意,这样译员省去了搜索和组织词语的时间和精力。

6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即直接按照源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组织句子并翻译成译语。译员采用直译策略主要是因为时间紧迫没有抓住源语的整体意义或者有时译员没有足够的时间重新组织句子。

例7 (SL) These photos were stolen from me illegally and distributed without my consent.

(TL) 这些照片是从我的手中被偷走的,这是非法的事件。

汉语中带“被“字的结构被动句较少,而英语常用结构被动句。由于时间紧迫,译员受到英语的影响,顺着英文的句子结构把斜体部分直译成了结构被动句。尽管有时直译出来的话听起来比较生硬、别扭,没有经过字斟句酌后的译文优美。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用笔译的标准来衡量同传质量。只要译文能让听众理解,译员可以紧跟发言人的节奏进行传译从而节省时间和防止因进行信息重组式调整而遗漏

重要的信息,如此直译也是可取的。

7 修正( repair)

同声传译既要同步又得快速而准确,这难免发生漏译和误译。当译员意识到之前的传译是对说话者意思的曲解或构思出更好的表达方式时,常会加以修正。

例8 (SL ) We are most grateful that you have agreed to . . .

(TL) 我们也非常高兴,非常感谢你们能够同意…

刚开始译员可能下意识地把斜体部分翻错了,后来发现了错误便立即提供了正确的信息。尽管精力有限,修正错误会争夺认知资源,使译员无法把足够的注意力分配到随后源源不断的信息,只要不会因修正而牺牲译文的自然、流畅与连贯,译员应从容不迫地把握时机,讲究策略、适当地修正错误,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以尽可能达到交际效果最佳化。

总结

策略能力是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际策略的使用是策略能力的表现之一。同传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即使是熟练的职业同传译员,在碰到问题时也会采用一些交际策略进行弥补,以保证同传任务的顺利进行。恰当利用一些交际策略既可以缓解译员由于时间紧迫造成的压力,又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同传的质量,是处在困境中译员的一项权宜之计(a make-shift)。但也不要过度或错误地使用交际策略,否则同传的质量会因此下降。希望以上心得对同传实践有所帮助,对同传教学也有所启示。

图示理论指导下日中同声传译预测教学探究-精品文档

图示理论指导下日中同声传译预测教学探究 1 什么是预测 Gile将同声传译中的预测定义为在某种特殊情景下对发言人的反应和发言方式的了解。也就是说,预测不仅是对源语字词句子的预测,也包括了对某些外在因素的预测。譬如发言人的讲话风格,发言背景等等。 2 为什么预测 常见的同声传译策略主要有:预测、等待、延迟和组块化,其中讨论最广泛的就是预测。预测的主要作用有两点:第一,英汉语法结构的差异要求进行预测;第二,为减少记忆负担要求预测。这两点虽然来自英汉汉英同声传译的总结,但是对于日中中日同传同样奏效。众所周知,日语动词处在句尾,不听到最后很难对整句话的意思下定论,因此如果能够提前预测动词,对于同声传译无疑将产生莫大的助推作用。 3 预测的种类 关于预测的分类也是百家争鸣,翻译界大家们各抒己见,难于统一。Besien将预测分为语言性预测和言外预测。语言性预测是指发言人在说出之前,译员用目的语将相关内容翻译出来。而言外预测则指译员通过语境或其他相关条件进行预测。与此相似,“巴黎学派”将预测分为语义预测和内容预测。这种预测在意义上和前者分类类似。这两种预测分类虽然存在着差别,但也

有着共性,总结起来就是大预测和小预测。大预测就是对大背景,发言人背景等的预测,而小预测则是对语言内部的预测。 4 图式理论 所谓图式,就是人在同外部世界的交往过程中围绕不同事物和情景所形成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人们赖以认识和理解周围事物的基础。关于图示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语言图式 语言图示指的是人们学习一种语言时对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等的掌握程度,是内容图示和形势图示的基本条件。 4.2 内容图式 内容图示则是指人们了解世界的情况,是和某些关联性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相联系的。是在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背景知识推理等知识储存。 4.3 结构图式 结构图式又称形式图式,指涉及不同题材与不同主题等语篇结构方面的知识。 5 预测方向及预测方法 通过以上探究,预测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即言外预测和语言内预测,换言之则是大预测和小预测。笔者从这两个方面提出一些预测教学方法。 5.1 图示记忆法 即建立个人词库和知识储备库,但是并不是简单地建立知识

英语交际教学法

英语交际教学法 交际功能项目如问候、邀请、作客、看病等主要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面,加强针对性。外语教学主要不是讲解语言规则和机械操练句型,而是在真实的情景中恰当使用真实的语言。 一、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 “用英语学英语”(using English to learn it )“学用英语” (learning to use English )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 交际能力主要指的是达意(能够用目的语将所指的意义表达清楚)及得体(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 (1)设置真实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逐词、逐句去进行教学,而要把整个交际过程放在一个恰当的情景中让学生很自然地去理解,通过反复练习,进而掌握交际内容。 (2)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活动进行教学。课堂的交际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担任主角。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大量使用信息转换、模拟情景、扮演角色、游戏活动等形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声、色、形相结合,寓教于乐,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4)教师要有容忍的态度。教师在学生用英语交际训练中不必有错

就纠,以免挫伤学生语言交际的积极性。 三、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途径 1. 加强听力训练,增加语言输入与储备 2. 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英语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以习得为主要形式的英语思维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族语或本族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没有经过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人,大都是把听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后再储存在记忆里。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母语的干扰。这样借助于母语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地道的,大都是中式英语。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一些英语学习者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常说成:You go first ,或Go first ,please 。而地道的英语表达是:After you 。再比如,中国人与朋友道别时,经常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语。一些喜欢用母语思维的英语学习者不了解英美人士常常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他们会习惯地说成:Go slowly ,walk slowly 或Ride slowly 。这些说法听起来很不自然。运用这种方式与人交际经常会导致交际出现障碍甚至失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培养他们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 忆里的习惯,以及培养他们克服母语干扰,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良好习惯。 3. 采用分级教学

口译问题及策略

口译问题及策略研究 吴羡 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口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处理加工的过程,它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机械转换,而是涉及到人复杂的思维转换过程,需要口译员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储备和其它各种能力。本文指出对口译员的要求,对口译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供可行的解决策略,为以后的口译实践进行指导。 关键词:口译;信息处理;策略 On Interpretati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Abstract: Interpreting is a complex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which is all about sophisticated switch of different thinking modes. It needs rich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languages and many other abil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ommon problems in interpreting and providing practical interpretation strategies, which will guide interpreting practice. Key words: interpret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rategy 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和一种双语交际活动,口译因其实用性和高效性在近些年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口译活动是一项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较好掌握的技能,它不仅对两种(或以上)语言的掌握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而且对其他很多非语言能力也有严格要求。口译被定义为一种特定的语言行为过程,是人们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为消除彼此语言之间的障碍,由

名师详解同声传译中的4大难点

名师详解同声传译中的4大难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进入口译备考的复习状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昂立口译培训中心专家就同声传译中的4大难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希望能够对广大口译备考生知识积累和了解有所帮助。 同声传译难点1、对倒装句的处理 英、汉语的语序差别很大,这就给口译造成了较大困难。例如:Japan surrendered in 19 45 after Americans dropped two atom bombs。同声传译时,往往是刚刚译出前半句"日本人在1945年投降了",接着又出现了后半句"美国人投了两颗原子弹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译员已按英文语序译出,只好把句子重新组合,再重复说一遍。但这又显得翻译水平不高。如何处理好呢?昂立口译培训中心老师建议以下二种方法不妨试一试。 第一种:不要接得太紧,而是等讲话的人将大部分句子说出后,再开始翻译。但是,在快速的同声传译中,往往等不了这样长的时间。这样,我们可以采取第二种方法:将一个句子断为二、三个简单句,在简单句之间,适当补充一些字、词,把它们有机地联结起来。上述例句可以译成:"日本人投降了,那是在1945年,在这之前,美国人投了两颗原子弹。"这样译,虽然不完美,但是主要意思都译出来了,而且句子也比较通顺。 同声传译难点2、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 英语常用被动语态,相对来说,汉语则多用主动语态。了解这一点,在互译时,就会避免译出英文式的中文,或中文式的英文。例如:In some of the European countries the people ar e given the biggest social benefit such as medical insu rance.此句英文用的是被动语态,翻译时应将其改为主动语态,译为:"在有些欧洲国家里,人民享受到最广泛的社会福利,如医疗保险等等。"在同声传译时,由于时间紧迫,译员很容易顺着英文的句子结构往下译,译成"……人民被给予最大的社会福利……"。仔细听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就会发现不少译员经常犯这一通病。因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同声传译中的交际策略

同声传译中的交际策略 虽然学者们对“交际策略”有不同的定义,但总的来说,交际策略指某人在完成某种交际任务时,为了克服表达的困难而采取的一种潜意识的技巧。对交际策略研究的不同角度导致了交际策略分类的多样性, 但最具影响力的分类有三种: Tarone: 社会交互策略( social interactional strategies)模式、 Fraech & Kasper: 心理策略( psychological strategies)模式 Nijmegen Project ( cf. Poulisse. N. ): 综合心理因素和语言因素的分类。 Tarone按话语功能分类的社会交互策略模式: 1. 转述(paraphrase) (包括近似、迂回、造词三个次类) ; 2. 借用( borrowing) (包括母语直译、语言转换两个次类) ; 3. 求助( asking for assistance) (包括提问、查询两个次类) ; 4. 回避( avoidance) (包括回避话题、放弃内容两个次类) ; 5. 手势语( gesture) 。 考虑到同传的特点, 就真实的同传资料中常见的七种交际策略进行分析, 探讨译员采用各种交际策略的原因及它们对同传质量的影响。 1省略(omission) 省略是一种回避行为,是一种减缩策略。省略发生在语言的不同层次,省略的信息不仅有单个词或词组,有时甚至包括一些句子。省略分为主动省略和被动省略。当译员认为某些信息多余(如语言差异、同义项、先行提到、不影响连贯性的内容) ,往往主动使用省略策略以便留出更多的精力和处理能力来理解和记忆输出后面的信息;由于听到的信息难以理解,译员忘记等原因,当译员的总处理能力小于同传任务所需要的处理能力时,译员则被迫省略一些信息,避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没有把握的信息上,避免提供条理不清晰或理解度低的译文。 例1 ( SL) : . . . the Rede lectures established in the 16th century. I would like to say a little about the almost 500 years’ history of these lectures. (TL) : 瑞德演讲是在16 世纪开始的一项学术活动。我想简单地说一下瑞德

英语教学中交际策略的有效利用

英语教学中交际策略的有效利用 [ 2010-12-26 9:04:00 | By: 木易] 1 推荐 我们知道训练口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交际。从口头交际的直接角度来看,为了促进意义的表达和思想的沟通,学生可在交流中适当采用一些交际策略。 (1) 积极回应对方 与别人交谈时, 要不断地对对方的谈话内容作出积极的响应,通过使用各种停顿词,答语和感叹词表明你在注意倾听对方的交谈,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交谈的礼貌。例如:可以用“Yeah”, “Good”, “How interesting!” 表示赞许,同意,附和等;用“Wow”, “My goodness”, “really?” “How strange!”等表示惊讶或难以理解;用“Pardon?”, “What did you say?” 请求对方重复;用“You mean…?”, “So you are saying that …?”, “If I’ve understood correctly,…” 等确认自己是否完全理解对方的意图。有效的响应不仅使交谈显得十分自然,而且能使交谈双方得到进一步沟通,进而实现交际意图。 (2) 借助形体语言 面对面的交流除了语言的输出输入之外,更多的信息是通过点头,微笑,耸肩等非言语手段来传递的,特别是对我们学生来说,词汇相当溃乏。有时很难用有限的词汇表明自己的意思,那么借助表情,动作,手势,姿态等形体语言可弥补语言使用上的有足。Gabor曾归纳了利用形体语言进行友好交谈的S-O-F-T-E-N 技巧,即:微笑(Smile ),开放式的站立姿势(Open posture ), 身体微微前倾(Forward Lean ),接触(Touch ),目光交流(Eye-contact ),点头( Nod ) (文秋芳,1996a,109-113) 我们学生如能掌握这一技巧,在口语训练中将会受益匪浅。 (3) 掌握常规程序套语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给我们学生口语会话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在日常会话中熟悉一些较为固定的程序性套语,有助于达到服务于交际的目的。如怎样想与熟人或与陌生人交谈;怎样表示喜爱与厌恶,赞同与异议;怎样问路和指路;怎样发出与接受邀请;怎样处理电话;如何购物, 求医,求学,节假日或旅游时的交际用语等。 如:在和熟人见面问候或开始交谈,先说的一方要引起另一方的注意,往往使用这样的套语表示与人说话的意图。比如: Hello/Hi/Hey! 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 How is everything (with) you? 如果和陌生人攀谈,则使用: Excuse me。 How do you do! A very nice day, isn’t it? Haven’t we met somewhere before? …… 总之,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大胆练习。无论什么样的策略,如果不进行实践,也体现不出来它们的价值。聪明的学生总能在实践中比较各种方法的

口译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口译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1-08-14 11:51:51 Tag: 英语学习资料 学习 我要评论(0) 口译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口译人员要懂得翻译的基本理论和要求,同时必须掌握和运用翻译技巧。在临场翻译之前要尽可能做一些语言上、技术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口译时兼做编辑工作,对讲话人的语意进行调整和删减,使译出的话语条理清楚;脑记和笔记有机并用,避免遗漏讲话内容;知识广泛是做好口译工作的基础;树立信心、注意礼仪是做好口译工作的前提。 口译和笔译虽然同属翻译工作,但两者各有特点,其理论技巧和要求各有不同。口译的最大特点是时间的紧迫性,理解表达的准确性,工作的独立性。它对措辞很少有时间进行推敲,甚至根本不容推敲,而且大多数场合不可能借助任何工具书,译员要善于在短促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两种语言的反复转换。 无论是谈话,还是谈判或讲课,译员能否以清晰流畅的语言把交谈者的讲话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是谈话、谈判或讲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那么,怎样做好口译工作呢?根据自己在口译实践中的探索和研究,笔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事前准备是做好口译的基础 接受口译任务后,一定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时间可长可短,视具体情况而定),包括语言上、技术上和心理上的准备。首先要对翻译的内容有所了解。有一次,我临时接到一个翻译任务,世界银行一个代表团要来我市考察一个水利投资项目,代表团中有农业专家、水利专家、环保专家,还有金融专家,作为首席翻译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翻译中必然会有很多自己不熟悉的专业术语。为了不负众望,在不到一天的准备时间内,我查阅了水利、金融和环保方面的相关资料,请教有关专家了解这些专业的常用术语。这样一来,我对这些方面的相关词汇和常见专业术语就有一个大概了解,甚至对将来几天的口译范围也有一个基本估计。再则,就是找项目负责人了解情况,对项目情况熟悉了,翻译起来自然就比较顺手。 口译工作有时侯是以讲课方式进行的技术交流。遇有这种情况,应对讲课人的课题内容,听众的基本情况都有所了解,才不至于临场慌乱。要重视和外宾的第一次见面、安排日程等活动。这种活动一般不涉及很深的技术内容,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正式翻译的一种准备。首先,你可以通过这种初次见面了解并逐渐适应外宾的语言、语调。搞翻译的人都知道,外国人的语音、语调五花八门。比如一个讲英语的代表团并不一定每个成员都来自英美国家,即使这样,也不一定都是正宗的英国人或美国人,其中往往有亚裔、非裔或欧裔等,其口音大不相同。这就要求口译人员不仅能听懂标准外语,而且要能很快适应各种怪腔怪调、不规范的外语。再则,通过初步接触,也能对谈判或讲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在事前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案头准备的情况下,这种了解十分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初步接触可以消除临场的紧张感,为下一步正式场合的翻译做好心理准备。 另外,还有一种准备方式,效果更好,这就是和讲话人共同准备,商定讲话纲要,这实际上等于先打一个草稿。有些场合可以这样做:如谈判时中方要提的问题、宴会或其它比较正式的场合可以预先准备讲话内容的开幕词和祝酒辞等。 口译任务中最让人头疼的是讲话人事先准备了讲稿,照稿宣读,而译员对这份讲稿事前又一无所知。这无异乎用口译的方式做笔译的工作。一旦遇到这种情况,译员当然也不能回

同声传译中的几个难点

Chinese puts in a good word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 中文对英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福州新航道外语培训学校Words of Chinese origin are playing a key role in driving the ongoing 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experts in both languages say. 一些中英文语言专家表示具有中文渊源的单词在英语中出现是英语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The fact that some 300 million Chinese people are now studying or have studied English means the important impact of Chinese on the language can't be denied, " said Paul J.J. Payack, president and chief analyst at Global Language Monitor. “三亿中国人正在学习或曾经学习过英语,这意味着中文对英语的影响力是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全球语言监测机构主席Paul J.J. Payack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It says some 10, 000 words are added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annually, with about 1.83 billion people using English as their native, second, business or technical language. 该机构数据显示,每年新增英文单词在10,000个左右。目前全球大约18.3亿人在使用英语,包括母语、第二语言使用者以及用于商业或技术用语。

英语交际教学法

英语交际教学法 English Communicating Teaching Approaches 丰县中学:李宗兵 摘要:交际教学法的核心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因而主张以具体的交际功能项目如问候、邀请、作客、看病等主要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面,加强针对性。它认为学习外语不能脱离使用外语的社会情景。外语教学主要不是讲解语言规则和机械地操练句型,而是在真实的情景中恰当地使用真实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设立交际情景,学生是交际者,教师发起学生间的各种活动,有时自己也参加进去,而学生间的活动是大量的。 关键词:英语交际教学法、情景英语教学交际法; 英语教师的素质 一、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60年代后期,随着情景教学法在英国等欧洲国家的逐渐失宠,许多应用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教受了功能主义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开始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70年代中期,交际教学法的范围大大扩展,大多数语言教师已经开始将它看作是一种将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目标并承认语言与交际的相互依赖关系是培养学生四项语言基本技能的语言教学法。交际法强调语言是通过交际获得的,因此这并不是一个激活已有的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促进掌握语言系统本身的问题,也称为“用英语学英语”(using English to learn it );交际教学法同时也强调向学习者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的重要性,将这类交际活动置于更大范围的语言教学中,称为“学用英语”(learning to use English)以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已成为近年来国际外语教改的主流。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正在由语言结构教学法为主走向以语言实际运用为主的功能法,即交际法的轨道,顺应了国际外语教改的主流。而传统教学却往往忽视了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这两个特征,而且也忽视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仲伟合)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高级翻译学院首任院长仲伟合 1、同声传译的概念 口译按工作方式分为连续(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又叫交替传译、逐步传译)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同声传译因为与发言人同步进行翻译,无须占用会议时间而受到了会议组织者的欢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行于许多国际组织。所谓同声传译指的是用一种语言(译入语)把另外一种语言(原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与原语发言人几乎相同的速度,用口头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式。近年来,世界很多地方称这种翻译为“会议传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在大多数情况下,同声传译是通过会议设备来完成的。译员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发言人的讲话内容,随即通过麦克风把原语发言人的讲话内容用译人语传达给大会的听众,听众则利用耳机选择所需要的语言频道,接受翻译服务。 与交替传译相比,同声传译具有以下优点:(1)在同声传译中,发言与翻译同时进行,不占用会议时间;(2)同声传译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在同一时间内对多种语言同时进行翻译。(3)在大型国际会议中,译员有时可以事先得到发言稿件,早做准备,提高翻译的准确率。因此,现在国际上的会议,百分之九十都是采用同声传译的方式进行。 同声传译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常规同传:在翻译中,译员没有稿件,靠耳听、心想、口译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声传译工作。(2)视译:译员拿到讲话人的书面讲话稿,一边听讲话人的讲话、一边看稿、一边口译。(3)耳语传译:不需要使用同传设备。译员一边听讲话人的发言,一边与会代表耳边进行传译。 (4)同声传读:译员拿到书面译文,边听发言人念稿,边宣读译文。同声传读需要注意发言人在宣读论文过程中增加及减少的内容,有时发言人也可能会突然脱稿进行发言。 2、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 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可能简单表示为:也就是原语发言人在会议厅主席台(或会场)对着麦克风发言,同传译员则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原语信息,同时用目的语言准确传达原语信息,通过麦克风把信息传达出去。面听众则通过耳机接收翻译内容。在上述同声传译程序中,以下几个方面对同声传译的质量会带来影响:(1)发言人:信息发出者。其讲话内容、发言速度、言语逻辑、讲话口音等都对同声传译员对原语的理解带来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翻译质量; (2)同传译员:同传译员是翻译成败的关键。同传译员在工作中要做到“一心多用”,听、想、记、译几乎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因此同传译工作极具挑战性; (3)同传设备:同传译员的翻译结果要靠设备才能为听众所接受。同传活动中,译员要熟悉设备的操作。特别是遇到多语种翻译要用“接力翻译”(relay interpreting)时,更应该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同传译员一般要在工作前30分钟到场检测设备。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找有关的技术人员解决。在口译过程中,始终应该有设备技术人员值班,以解决应急问题。

同声传译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https://www.360docs.net/doc/4d3374843.html, 同声传译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召开国际会议的时候,为了方便各国人员能够听得懂会议的内容,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员进行实时翻译。像这样的同步翻译我们称之为同声传译,保证能够及时传递出有效而准确的信息。相比其他的纸面翻译来说开展同声传译工作要困难的多,要求在短时间内将听到的内容准确无误的翻译出来。那么,同声传译的过程中有哪些基本原则呢? 1、顺句驱动 顺句驱动就是说将听到的原文进行分割,整合成以意群或信息为单位的句子,然后再把语句进行串联。作为同声传译,要求翻译的句子同原文发言人的发言是同步的。也就说,发言人结束了发言之后,翻译人员也刚好将说有语句进行了翻译,这个时间差是非常短的。时间差越短,翻译人员收取到了内容就越多,翻译的内容也就越多。通过顺句驱动的原则,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也是翻译人员必须要掌握的一个技能。 2、随时调整 因为中文的语序同外文的语序会存在一定的不同,外文的时间地点可能会在语句的末尾出现。为此同声传译人员在根据内容进行随时调整,必须要传递出最完整的意思,这个原则是一定要去遵守的。 3、适度超前 适度超前是同声传译中的一线“预测”技能,也就是说同声传译人员可以根据平常的经验,在发言人发出类似“预祝”、“仅代表”等等关键词语的时候,就可以将整句话进行翻译出来,这样能够节省后面语句的翻译时间,给自己争取到有效时间。如果没有掌握这项原则的话,作为同声传译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https://www.360docs.net/doc/4d3374843.html, 4、合理简约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忠于原作,但是同声传译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毕竟是时间有限。为此,同声传译中有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可以进行合理简约。翻译人员通过对整个主题的把握以及关键词的收集,理解所有传递的信息之后,用简练的语句进行翻译。有效的节省时间,同时能够让信息及时的传递出去。 以上便是有关同声传译的事项基本原则,可以看出难度还是非常大的,看过之后对于同声传译工作人员是不是更加的敬重了呢。 文章来源:上海翻译公司

同声传译中的泰译中与中译泰区别

同声传译中的泰译中与中译泰区别 作者:宋志寿来源:酷博士泰语翻译网 泰语同声传译工作中,有泰语同声翻译为中文(汉语),也有中文同声翻译为泰语。那在中文-泰语同声传译中的两个不同的方向,即泰译中与中译泰有区别吗? 答案是肯定的,泰译中较为轻松,而中译泰较为紧张与辛苦,难度与更大。汉语-泰语同声传译工作者普遍认为,泰译中容易,而中译泰较难。其中原因主要如下: 原因一:如果同声传译译员是中国人,把泰语(外语)翻译成汉语(母语),当然会显得轻松些。 原因二: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比第一个原因更重要。中译泰对译员来说,难度更大。因为同样内容的讲话或文件,用中文演讲,如果要用1000个音节表达完的话,用泰语演讲,至少要用1200-1400个音节或更多,才能完整表达出来。泰语同声传译,就像两个人同时演讲同样的内容:一个人用中文讲(原演讲者),另一个人用泰语演讲(同传译员)。因为演讲人讲话与译员翻译的时间基本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中文演讲者讲10个字,译员要讲12-14个字。换句话来说,同传译员的讲话速度,要比原来讲话人的速度要高,才能实现“同声”。 假如演讲人的中文讲稿是提前准备好的,同传译员也提前准备好要翻译的泰语书面稿子。工作时,两人的讲话完全按稿进行,这时泰语译员的讲话速度,要比原来中文讲话人的速度要高,速度是他的大约120%-140%。 事实上,并非如此而已,同传译员的实际翻译速度,要远比上述的理论速度要高。因为讲稿一般是秘书代拟的,演讲者经常不按事前准备好的稿子念,或增加或减少,或调整先后顺序,或中途插入即兴演讲,或者……一句话,译员不可能照念稿子。这样演讲者每一句话,译员都必须认真听,同时快速翻译出来。多数情况下,译员只能是“现炒现卖”,即事前没有准备,现场一边听一边同时翻译。假如演讲人用5秒钟中讲完的一句话,译员可能要用2秒来听,2秒来翻译,还要腾出1秒时间准备下一句(这几个时间只是大概时间,非精准统计数字)。换句话来说,演讲人5秒讲一句话10个音(字)的话,译员要用2秒钟讲12-14个音的泰语。 这样讲,你大概明白了,为什么泰语翻译讲话那么快。所以,为了让听众听起来是“同声”的翻译,译员有时要使用缩略语,要把一些非关键性的、可有可无的词汇或音节省去,才能顺利完成“同声”传译。

小学语文阅读预测策略的教学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d3374843.html, 小学语文阅读预测策略的教学探究 作者:李维碧 来源:《新一代》2019年第15期 摘要:预测教学是指将学生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进行引导,使其转变为有意识的阅读策略,并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不断预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初始期待。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阅读策略指导的重要性反复强调:“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若是没能够给予学生一点儿帮助,等同于没有指导。”以此为根据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即使读书破万卷,其阅读理解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教会学生掌握适当的阅读策略,并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使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够活络,是提高其阅读效率的关键问题所在。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测策略;探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策略的教学意义 无论成人还是学生,阅读都是一个动态构建的再造过程,其并不只是简单的单向、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过程。阅读的本质是将读者与文章之间互相作用,对意义进行构建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作者与读者思维摩擦与心灵交流的渠道。阅读,以字义解释为阅读文字背后的意义。纵观世界十几年来的教育制度改革活动,无一不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放置于首要位置。由聂震宁先生所著的《阅读力》一书中明确强调:“一名好的阅读者是能够有意识地在阅读中使用联结、提问、图像化、确定重点、推测、分析、综合、监控理解等此类策略,从而与文本进行互动,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阅读力》一书中所讲述的七种阅读策略已演变成七种阅读能力,而这七种阅读能力则需要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哪怕是低龄、低年级的学生。 二、小学语文阅读预测策略的教材编排 统编版教材的重新制订,使语文课堂迈出了从“教课文”至“教阅读”的脚步。在实际中,大部分语文教材单元都会或多或少地渗透一些阅读策略意识,关于课文预测的渗透其实早已展开,在看见课文题目时,每个人都会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 所谓阅读预测,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借助相关提示信息,凭借自身日常生活经验与已掌握的知识对课文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假设,而后在阅读过程中找寻有利信息,检验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以达到对课文最终理解的目的。通俗来讲,阅读预测是一名优秀的阅读者对作者的意图进行揣测。 三、小学语文阅读预测的教学策略

同声传译中状语的处理方法

在英汉翻译中,状语的处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汉语的状语一般在前面,英语的状语就很灵活了,有的前置,有的后置。前置状语跟汉语习惯相同,同声传译中不存在太大问题。但是遇到后置状语,我们还是需要采用一些技巧予以应对。 1、译为欧化句式 (1)People of the same trade seldom meet together even for merriment and diversion, but the conversation ends in a conspiracy against the public or some contrivance to raise price. 同行很少相聚,哪怕是为了娱乐和消遣。可是一旦相聚,结果总是阴谋对付百姓,或想方设法提价。 (2)Frankly, ideas and goods will travel around the globe with or without our help. 坦率地讲,思想和商品将会在全球流通,不管有没有我们的帮助。 (3)People who for years have been denied their pasts,have began searching for their own identities,often through peaceful and constructive means,occasionally through factionalism and blood shed. 多年来,有些民族的历史被否定,但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寻找自我,通常以和平和建设性方式,偶尔也诉诸宗派主义和流血。 (4)The American people were shocked by these events. We were greatly surprised to learn of our diminished economic and military strength;we were demoralized by the treatment of our hostages in Iran; and we were outraged by the harsh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美国人民对这些事件感到震惊。我们感到十分惊奇,因为我们得知自己的经济、军事力量在缩小;我们士气低沉,因为我们的人质在伊朗受到如此的待遇;我们义愤填膺,因为我们在联合国遭受大肆攻击。(by短语较短时可以逆向翻译,如第一句) 如果汉语中将本应前置的原因、条件、让步状语从句等后置,语调一般应比较低。 2、重复被修饰部分(与定语类似) (5)We were all affected,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by developments beyond our borders. 我们都受到了影响,或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都受到了边界之外事态发展的影响。 (6)Everyone was optimistic,because everything had changed----it appeared for the better----since I first attended a session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at the height of the cold war back in the 1950s. 人人都感到乐观,因为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似乎变好了──自从我第一次参加联大、在冷战高峰期50年代参加联大以来,一切都变了。 3、借用书面语句式 (7)In the changing world today,with problems increasing both in number and in dimension,human society in general ----and small countries in particular----are placing special hope on the United Nations. 在不断变化的当今世界上,各种问题在数量和范围上都在增加,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小国,特别寄希望于联合国。 4、独立成句 (8)It has been 16 years since I first stayed in this district of Beijing on my first visit when I stayed at the friendship hotel. 十六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北京这个地区,那是我初次访华,当时住在友谊宾馆。

交际教学法应用

交际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短短的十年之内, 被广大英语教师所接受, 并且在英语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自从交际教学法传入中国以后也得到广泛地普及, 特别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 并提出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遵循的三项原则、要处理的三对主要关系及教学过程中的三种典型活动. 交际教学法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 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它的目的是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使语言学习中的四项技能: 听、说、读、写得到进一步发展。无可否认交际教学法是一种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学者如胡文仲等人把交际教学法传到了中国, 并在中国外语教学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根据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学生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交际教学法正是适应新《课程要求》下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有效方法, 特别对促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水平 教学法产生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1.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学说。在1972年, 海姆斯发表了题为“论交际能力”的文章, 他提出交际能力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形式是否可能; 实行履行是否可能; 根据上下文是否恰当; 实际上是否完成。这四部分包括了语言能力和语法能力, 也包括可行性和恰当性。他的交际能力学说为后来的交际教学法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学说。20世纪80年代初, 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学说充实并丰富了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学说。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包括: 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策略能力。实践证明他们的交际能力学说是指导语言教学和测试的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标准。 3.巴克曼关于交际语言能力的学说。20世纪初, 巴克曼在总结前人各种学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交际语言能力的学说。他认为交际语言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机制能力。他使之系统化, 最后还把心理机制包括在交际语言能力之内。他除丰富了交际能力中的语言能力的阐述外,还将策略能力作为一个独立于语言能力的部分来处理, 并说明实施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三、交际教学法在口语教学中遵循的三项基言的精确性。在交际过程中, 学生使用语言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 有错必纠的做法反而会使学生因为害怕再犯错误而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思, 最终妨碍了学生的自由交际。 四、交际教学法在口语教学中应处理的三对主要关系 1.师生关系。传统的英语教学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 而忽视对学生英语口语的锻炼, 因此在课堂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而学生就是被动的听课者, 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听和记笔记。但是交际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该改变一下他们各自的角色。作为一名教师, 他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转化为课堂组织者。而作为一个学生, 他必须从一个被动听课者转变成一个积极参与者, 成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信息的反馈者。总之, 交际教学法口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过程。 2.准确性与流利性。传统的教学相对交际教学法来讲, 更加侧重语言的准确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时时监控学生的语言准确性, 遇到学生口语上的错误, 马上帮助学生改正。长期如此会让学生有所顾虑, 甚至每位学生在说话之前会先考虑好自己要讲的内容, 然后表达出来, 而不是所谓的脱口而出, 自由地交谈。因此, 过分强调语言的流利性将会妨碍语言的自然使用。只有完整地使用语言来完成互相之间的交流才算是真正的交际。因此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在确保学生语言的流利性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的语言知识的学习, 达到学生使用语言的准确性。 3.学得与习得。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 语言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明显的途径, 即学得和习

会议口译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迎来了融入全球化的新时代,各行各业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广泛。优秀的会议口译员在其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前,许多大专院校都已为外语专业学生开设了口译课。口译培训也在外语培训市场上办得如火如荼。许多接受过口译培训的人员,虽然具备良好的双语语言能力,却没有机会从事会议口译工作,只能纸上谈兵。部分译员从事过一些会议口译工作,但由于这样的机会也不多,刚开始做时效果也不尽人意。因此,会议口译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值得探讨。 一、会议口译的种类 口译方式主要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大类。这两大类都惯用于各种会议中。 交替传译又称接续口译或即席口译(consecutivein- terpretation),简称交传,指的是译员等讲话人用原语 (sourcelanguage)讲完一部分或全部讲完以后,再用译语把讲话人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口头的形式,重新表述给听众的一种翻译实践。这种会议口译形式多用于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外事会见、商务谈判及培训研讨会等,如一年一度的总理记者招待会、国家领导接见外宾的会议使用的都是交替传译。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interpretation),简称同传,指的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与讲话人几乎同步的速度用口头形式重新表述出来的一种翻译实践。同声传译一般用于国际会议,译员通常坐在同传箱(booth)内,通过耳机,听到说话人的发言 (sourcelanguage)后马上口译成另外一种语言,通过话筒,把目标语(targetlanguage)传送出去,听众使用耳机接收译员的译语。 此外,还有两种不太常见的同传形式,即耳语传译和视译。 耳语传译(whisperinginterpretation),指当绝大部分听众和发言人使用的都是同样的语言,只有少数听众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时,口译员只需在这些听众身边轻声把会议内容同步传译给他们听就可以了。笔者曾参加过一次研讨会,在100名与会代表中,除了4名外方专家外,其余全是中方代表,在场项目翻译人员共计15名。因此,会议在外方专家做大会发言时采用了交替传译。中方人员发言时,在场翻译们为外方专家进行耳语传译。 视译(sightinterpretation),指译员在事先得到讲稿的情况下,对照着书面讲稿,边看边同步翻译。发言人实际上很少完全照稿宣读,译员通常仍以听为主,边听边参照讲稿,随时按听到的内容调整翻译。 二、会议口译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为一名会议口译员,只有过硬的双语语言能力和口译技能还远远不够。从事会议口译工作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怎样才能做好会议口译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笔者根据自己聆听和观察其他译员从事会议口译以及自己在一些会议中做交传和耳语传译的经历,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做好会议口译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口译是一种在两种语言间进行的意义转述活动,具 收稿日期:2006-03-05作者简介:柳 莉(1978—),女,助教,重庆工学院国际处,研究方向:国际合作与交流、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文 波(1975—), 女,在读硕士,重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主要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状况;黄旭(1980—),男,在读硕士 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经济法。 会议口译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柳莉,文波,黄旭 (重庆工学院,重庆400050)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国正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社会,因此,更需要优秀的会议口译员。本文介绍了会议口译 的几种主要形式并通过作者的实践和观察,从口译准备、译员素质、口译笔记、译员礼仪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阐述了会议口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会议口译;种类;体会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67(2006)03-0110-03 第15卷第3期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5月Vol.15No.3JournalofChongqingVocational&TechnicalInstitute May.2006 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