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教学实录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通用2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通用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f9f47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e.png)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通用2篇)金色的鱼钩篇1教学过程一、题解,领略思想内容1“金色”是什么意思?2(轻声朗读)把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写出来。
3说说本文记叙一件什么事?4(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抓住关键,问得中肯,富有启发性〕生:因为老班长曾用这个鱼钩救过三位小战士的生命,而自己却牺牲在河边。
生:鱼钩上有老班长的血汗,看到它,仿佛看到了老班长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心。
生:“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看到它,仿佛又见到了老班长。
生:这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这精神永放光芒。
二、绘形,激发思想感情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生: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描写来揭示的。
(从课文中画出老班长外表的句子)〔既动脑又动手,紧扣课文,由表及里。
〕(出示小黑板)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问得妙!一石投水……〕生:因为在长征途中,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战斗生活。
生:说明在长征路上老班长为革命十分操劳。
生:“满脸的皱纹”足以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生:“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生:从老班长这些外貌,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金子般的内心世界。
生:对,看到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答得好!一问数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突出老班长的形象。
〕师:老班长这种崇高的品质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抓住不放,步步深入。
〕生:从他的行动表现出来。
他是“一棵一棵地摸着”找野菜来和青稞面当饭吃的。
生:他挖草根,想尽办法做鱼钩钓鱼。
生:他翻了很多草皮,才能找到鱼饵。
生:他那么苍老,还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
师: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老班长那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忠诚。
(出示小黑板)“合不拢眼、喜出望外、收敛笑容、露出笑意”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为什么这样描写?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老班长的神情的。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5cd2089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7.png)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引言本文档是针对教学活动《金色的鱼钩》的实录和教学指导。
《金色的鱼钩》是一款基于团队合作的游戏,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教学活动,学生将学会如何有效地沟通、合作,以达到共同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活动的实施,学生将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3.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在进行《金色的鱼钩》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一台电脑或平板电脑,安装好游戏软件。
2.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
3.准备游戏指南和教学材料。
4.安排好教学场地,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空间进行活动。
教学步骤步骤一:介绍游戏规则和目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游戏规则和目标。
可以使用投影仪或黑板来展示游戏规则和目标,并向学生解释清楚。
步骤二:组建小组和分配角色根据学生人数,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队长和一些其他角色。
队长负责组织和协调整个小组的活动,其他角色负责执行指令和解决问题。
步骤三:开展游戏实践让学生按照角色分工进行游戏实践。
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给予指导和提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达到游戏目标。
同时,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的表现,并记录他们的沟通和合作情况。
步骤四:总结和讨论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和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游戏过程,分析团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以下指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1.团队合作能力: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协调合作,分工明确,互相支持。
2.沟通与协调能力: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顺利进行沟通和协调。
3.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并成功解决问题。
4.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是否能够提出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展示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_1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_1](https://img.taocdn.com/s3/m/01888500c850ad02de804176.png)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题解,领略思想内容1、“金色”是什么意思?2、(轻声朗读)把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写出来。
3、说说本文记叙一件什么事?4、(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抓住关键,问得中肯,富有启发性。
〕生:因为老班长曾用这个鱼钩救过三位小战士的生命,而自己却牺牲在河边。
生:鱼钩上有老班长的血与汗,看到它,仿佛看到了老班长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心。
生:“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看到它,仿佛又见到了老班长。
生:这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这精神永放光芒。
二、绘形,激发思想感情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揭示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生: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描写来揭示的。
(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班长外表的句子。
)〔既动脑又动手,紧扣课文,由表及里。
〕(出示小黑板。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问得妙!一石投水……〕生:因为在长征途中,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战斗生活。
生:说明在长征路上老班长为革命十分操劳。
生:“满脸的皱纹”足以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生:“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生:从老班长这些外貌,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金子般的内心世界。
生:对,看到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答得好!一问数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突出老班长的形象。
〕师:老班长这种崇高的品质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抓住不放,步步深入。
〕生:从他的行动表现出来。
他是“一棵一棵地摸着”找野菜来和着青稞面当饭吃的。
生:他挖草根,想尽办法做鱼钩钓鱼。
生:他翻了很多草皮,才能找到鱼饵。
生:他那么苍老,还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
师:这一连串感人肺俯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老班长那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忠诚。
(出示小黑板)“合不拢眼、喜出望外、收敛笑容、露出笑意”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为什么这样描写?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老班长的神情的。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c6c00171a6c30c2258019e4b.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这个感人的故事。
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体会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4、练习运用快速阅读法,简要复述课文故事。
教学重难点:练习快速阅读,透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课题,提出质疑。
师: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这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师:你来读课题。
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鱼钩”上)师:为什么这么读?生:我想明白为什么用“鱼钩”做题目?师:加上自己的理解去读书,好习惯。
谁还读?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金色”上)师:你读的和刚才XXX不同阿?生:我想明白为什么这鱼钩是金色的?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你还想了解什么?预设:生: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课文围绕鱼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读文章,提纲契领。
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看一看谁最先找到答案?(生默读课文,找答案)师:透过这次的阅读,你找到了哪个问题的答案?预设:生:故事发生在长征时期,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同学们都有预习的习惯,那么你还了解到了故事的哪些资料?预设:出示时代背景师出示课件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理解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师: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依据勾画的词,小组合作学习,看一看这篇课文能够分成几部分?并用小标题把每部分的资料归纳出来。
《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
![《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67fe8b8c7f1922791788e83e.png)
《金色的鱼钩》师: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生答)本文讲一个小东西,什么东西(鱼钩))(B 板书”鱼钩”)师:你们同意我这句话吗(不同意)为什么?生:1虽然这个鱼钩体积很小,但在课文里,没有它,就不能钩上鱼,小红军就吃不上东西,所以它关系到生命。
2虽然这个鱼钩很小,但却包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代表着老班长的一种高贵的意义是重大的品质……师:说得真好,蕴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大家从一个小鱼钩里看到了那么大的意义,说明大家很会学习。
因为它有很大的意义,蕴含着感人的故事,代表着一个人伟大的精神,所以课文上说它是什么鱼钩(金色的)师:(B板书“鱼钩”前加“金色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要带着赞颂和仰慕的情感来读(齐读)师:我看你们已经对课文的总体意义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不知道你们对课文的具体头绪把握得怎么样了,根据课文里说,进了草地不到半个月,一袋干粮就怎么样(吃完了)师:后来有一次在夜晚,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老班长说过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
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后来说大概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去。
你们想一想,他们在草地上大概一共走了多少天(三十多天)师:光说出来的就三十五天了,再加上陆陆续续的大约共有四十天。
这位作者还真会写文章。
要让我写这四十多天,将会成为一篇长篇小说,但是人们看起来恐怕没味。
因为有好多日子,没有特殊的事,也把它写下来,你们想这样写四十天,是一篇好文章吗(不是)师:所以作者在组织材料的时候,很费了一番脑子。
你们想想,作者这样组织材料的意图何在?这可与你将来写作文的方法有关系。
生1:把一些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多,而没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少。
师:第一太笼统,第二听不懂。
这文章里什么叫“有中心的地方”,什么叫“无中心的地方”,你可能心里明白,但没说明白。
生2:把一些有关中心的事例写得很详细,而把与中心没关系的写得很少。
师:第一,你的发言是按照他的思路说的,第二是给他的发言作了一个解释,是不是,你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金色的鱼钩》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金色的鱼钩》](https://img.taocdn.com/s3/m/a3c1206ca8114431b80dd841.png)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3.体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5.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重点语句理解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的精神,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重难点分析: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读书,边读边思考,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学习时教师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从而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出示课件:诵读毛泽东写的《长征》。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在这个奇迹的背后,一个个红军战士历尽千难万险,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出示课题的课件:金色的鱼钩。
二、自读自悟,理清线索(一)速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归纳每一个部分的小标题。
(三)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初读结果。
(四)出示课件:汇报小组意见。
第二课时一、精读品析,体会情感(一)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多读几遍。
(二)了解课文围绕金色的鱼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三)小组内交流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段落,说说理由。
同学们都被老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感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整合阅读课《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整合阅读课《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12e62295a8102d276a22f67.png)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动中国(整合阅读课)【学习内容】《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学习目标】1.学习教材中的两篇文章,感受人间冷暖,回味感人画面。
2.通过教材的阅读分享,学习群文中细节描写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会理解运用。
【学习难点】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领悟情感。
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
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形象却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当自然灾害来袭,身边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闪亮了他的人生,为我们排忧解难。
生:《金色的鱼钩》主要讲了老班长和三个小战士在长征时的艰苦经历,最后老班长为了那三个小战士而牺牲,歌颂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梦想的力量》讲的是讲述一个加拿大年仅6岁的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的孩子们挖一口井,处处升华着浓浓的人性之美.将一个美好善良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而且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爱和帮助别人.这就是梦想的力量!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能创造出奇迹二、学习方法,分享交流。
1.阅读《金色的鱼钩》,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或自己最喜欢的一幕,填入学习单整合阅读型学习单三、运用方法,分享交流。
1.阅读《梦想的力量》,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或自己最喜欢的一幕,填入学习单。
整合阅读型学习单四、知识迁移,读写结合。
1、再次阅读《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分别找出每个细节描写的语段,填入学习单。
六、读写结合:当自然灾害来袭,身边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闪亮了他的人生,为我们排忧解难。
《金色的鱼钩》主要讲了老班长和三个小战士在长征时的艰苦经历,最后老班长为了那三个小战士而牺牲,歌颂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梦想的力量》讲的是讲述一个加拿大年仅6岁的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的孩子们挖一口井,处处升华着浓浓的人性之美.将一个美好善良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而且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爱和帮助别人.这就是梦想的力量!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能创造出奇迹。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44e85440c22590102029dd0.png)
《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理解中心是重点。
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师:看课题文章重点应该写什么?生:经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角是老班长,可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生:“鱼钩”前面为什么加上“金色”一词?生: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二、抓中心句,释疑解难1.默读课文并思考: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2.(出示小黑板)“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代表他个人吗?生:这是指导员代表党组织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师:你怎么理解“上级、保姆、勤务员”的?生:上级就是领导,老红军是班长,其他三个病号是战士,老班长要领导这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这能理解,可保姆一般指带孩子的阿姨,为什么称老班长为“保姆”?生:“保姆”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可老班长是男同志呀?生:勤务员就是勤杂工,什么活都干,老班长怎样当勤务员的?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怎样完成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生:(默读课文,略)师:现在说说老班长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生:为了照顾好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杂工,什么活都干。
生:老班长在水塘边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千方百计给病号加强营养。
生:老班长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对病号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生: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那极少的鱼汤维持着三个病号的生命,为了把他们带出草地,老班长自己忍饥挨饿,还不让别人知道。
《金色的鱼钩》课堂教学实录
![《金色的鱼钩》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126531b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64.png)
《金色的鱼钩》课堂教学实录《《金色的鱼钩》课堂教学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孩子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
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短片,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播放短片)这是红军长征过草地的一个纪录片,从短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1:我觉得红军过草地非常艰难。
生2:我觉得红军过草地时牺牲巨大。
生3:我觉得草地上条件恶劣,非常危险。
生4:红军过草地时缺少吃的喝的,很不容易。
是啊,红军在草地上历尽了千难万险,茫茫草地上留下了太多战士的生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过草地有关的故事。
(ppt1)上课!伸出手,和老师来齐写课题。
齐读课题!二、前置作业检查1、课前大家进行了自主学习,这些词语你会读吗?(ppt2)三生领读。
(预习的真不错,怪不得我听说咱们班的孩子会学习呢)2、老师还布置了一个题目,(ppt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生展示。
(谁能说的更简洁?)师:概括叙事文章,要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力求简洁明了。
(板书:老班长)三、交流感受深刻的地方老班长为了照顾别人而牺牲了,这多么令我们感动啊。
下面就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ppt4)1、谁先来分享你的感动之处?(1)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e88aa1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e.png)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鱼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学会正确使用鱼钩。
3.掌握鱼钩的种类和选择。
4.能够正确判断鱼的咬钩信号。
教学重点:1.鱼钩的结构和功能。
2.鱼钩的种类和选择。
教学难点:1.鱼钩的种类和选择。
教学准备:1.板书:鱼钩的结构和功能。
2.课件:鱼钩的种类和选择。
3.实物鱼钩。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0分钟)1.引入问题:游泳的鱼要用什么工具接住?2.学生回答:鱼网、渔网。
3.教师解释:游泳的鱼确实需要鱼网或渔网,但是对于钓鱼来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和鱼有关的工具,就是鱼钩。
步骤二:介绍鱼钩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来展示鱼钩的结构和功能。
2.板书:鱼钩的结构和功能鱼钩的结构:-钩子:用来扎住鱼嘴或鱼身。
-眼子:用来连接钓丝。
-鸬:用来帮助提升鱼钩整体的浮力。
-钓丝:用来连接鱼线。
鱼钩的功能:-抓住鱼嘴或鱼身,实现钓鱼的目的。
步骤三:学习鱼钩的种类和选择(3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来展示鱼钩的种类和选择。
2.再次强调鱼钩的种类和选择的重要性。
3.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鱼钩:-钓鱼的地点:不同水域的鱼需要不同类型的鱼钩。
-钓鱼的鱼种:不同鱼种对鱼钩的要求不同。
-鱼钩的大小:根据目标鱼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鱼钩。
-鱼钩的形状:根据目标鱼的咬钩方式选择合适的鱼钩。
步骤四:实践操作,训练正确使用鱼钩(30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正确使用鱼钩。
2.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方法,练习正确使用鱼钩。
3.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步骤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1.由学生总结鱼钩的结构和功能。
2.教师进行评价,提供反馈。
拓展活动:1.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钓鱼者如何使用鱼钩。
2.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鱼钩模型。
3.让学生了解鱼钩的制作工艺和历史发展。
13 金色的鱼钩 教学实录
![13 金色的鱼钩 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22685febceb19e8b9f6ba6c.png)
13、《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生:“金色的鱼钩”。
师:啊,今天讲一个小东西,(板书“鱼钩”)什么东西?生:鱼钩。
师:你们同意我这句话吗?生:不同意。
师:这么小的东西(做一个手势),怎么不同意?生:虽然这个鱼钩体积很小,但在课文里,没有它,就不能钩上鱼,小红军就吃不上东西,所以它关系到生命。
师:很好,你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了。
生:虽然这个鱼钩很小,但是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生:平常的鱼钩是钓鱼用的,而这个鱼钩,还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得真好,蕴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生:虽然这个鱼钩是很小的,但是代表着老班长的一种高贵的品质。
师:很好,大家从一个小鱼钩里看到了那么大的意义,说明大家很会学习。
因为它有很大的意义,蕴含着感人的故事,代表着一个人伟大的精神,所以课文上说它是什么鱼钩?生:金色的鱼钩。
师:(在板书“鱼钩”前加“金色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要带着赞颂和仰慕的情感来读,开始。
生:“金色的鱼钩”。
师:好,我看你们已经对课文的总体意义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不知道你们对课文的具体头绪把握得怎么样了?根据课文里说,进了草地不到半个月,一袋干粮就怎么样?生:吃完了,是两袋。
师:后来有一次在夜晚,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老班长说过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
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后来说大概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去。
你们想一想,他们在草地上大概一共走了多少天?生:三十多天。
师:光说出来的就三十五天了,再加上陆陆续续的大约共有四十天。
这位作者还真会写文章。
要让我写这四十多天,将会成为一篇长篇小说,但是人们看起来恐怕没味。
因为有好多日子,没有特殊的事,也把它写下来,你们想这样写四十天,是一篇好文章吗?生:不是。
师:所以作者在组织材料的时候,很费了一番脑子。
你们想想,他动的什么脑子?这可与你将来写作文的方法有关系。
生:把一些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多,而没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少。
五下4单元 15.《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阅读实践课
![五下4单元 15.《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阅读实践课](https://img.taocdn.com/s3/m/cecf9ec55ef7ba0d4a733b83.png)
语言描写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 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 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 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 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非常艰难。他是靠革命 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和坚持。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15金色的鱼钩 17梦想的力量
寿光市明珠小学 王翠翠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 “长征”,是第二次国内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 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 1934 年 10 月开始,到 1936 年 10 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 五千里。中央红军长征前约 8.8 万人,到达陕北后只剩下
约七千。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老班长 接受党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 员,在即将走出草原时,自己却牺牲了。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班长的句子来 体会他的思想和品质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外貌描写
第一次: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 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 了。
说明了: 这时的炊事班长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第二次:他那十分严峻的布满红丝的眼睛。
说明了: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睡眠不足,老班长 的眼里布满了红丝,但丝毫不影响他照顾小红军, 表现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第三次: 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 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2)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2)](https://img.taocdn.com/s3/m/569903824693daef5ef73da0.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2)《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理解中心是重点。
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师:看课题文章重点应该写什么?生:经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角是老班长,可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生:“鱼钩”前面为什么加上“金色”一词?生: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二、抓中心句,释疑解难1.默读课文并思考: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2.(出示小黑板)“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代表他个人吗?生:这是指导员代表党组织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师:你怎么理解“上级、保姆、勤务员”的?生:上级就是领导,老红军是班长,其他三个病号是战士,老班长要领导这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这能理解,可保姆一般指带孩子的阿姨,为什么称老班长为“保姆”?生:“保姆”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可老班长是男同志呀?生:勤务员就是勤杂工,什么活都干,老班长怎样当勤务员的?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怎样完成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生:(默读课文,略)师:现在说说老班长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生:为了照顾好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杂工,什么活都干。
生:老班长在水塘边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千方百计给病号加强营养。
生:老班长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对病号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生: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1)](https://img.taocdn.com/s3/m/fbe4eef96529647d26285267.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1)《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题解,领略思想内容金色”是什么意思?轻声朗读)把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写出来。
说说本文记叙一件什么事?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抓住关键,问得中肯,富有启发性〕生:因为老班长曾用这个鱼钩救过三位小战士的生命,而自己却牺牲在河边。
生:鱼钩上有老班长的血汗,看到它,仿佛看到了老班长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心。
生:“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看到它,仿佛又见到了老班长。
生:这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这精神永放光芒。
二、绘形,激发思想感情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生: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描写来揭示的。
(从课文中画出老班长外表的句子)〔既动脑又动手,紧扣课文,由表及里。
〕(出示小黑板)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问得妙!一石投水……〕生:因为在长征途中,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战斗生活。
生:说明在长征路上老班长为革命十分操劳。
生:“满脸的皱纹”足以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生:“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生:从老班长这些外貌,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金子般的内心世界。
生:对,看到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答得好!一问数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突出老班长的形象。
〕师:老班长这种崇高的品质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抓住不放,步步深入。
〕生:从他的行动表现出来。
他是“一棵一棵地摸着”找野菜来和青稞面当饭吃的。
生:他挖草根,想尽办法做鱼钩钓鱼。
生:他翻了很多草皮,才能找到鱼饵。
生:他那么苍老,还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
师: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老班长那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忠诚。
(出示小黑板)“合不拢眼、喜出望外、收敛笑容、露出笑意”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为什么这样描写?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老班长的神情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生:“金色的鱼钩”。
师:啊,今天讲一个小东西,(板书“鱼钩”)什么东西?生:鱼钩。
师:你们同意我这句话吗?生:不同意。
师:这么小的东西(做一个手势),怎么不同意?生:虽然这个鱼钩体积很小,但在课文里,没有它,就不能钩上鱼,小红军就吃不上东西,所以它关系到生命。
师:很好,你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了。
生:虽然这个鱼钩很小,但是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生:平常的鱼钩是钓鱼用的,而这个鱼钩,还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得真好,蕴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生:虽然这个鱼钩是很小的,但是代表着老班长的一种高贵的品质。
师:很好,大家从一个小鱼钩里看到了那么大的意义,说明大家很会学习。
因为它有很大的意义,蕴含着感人的故事,代表着一个人伟大的精神,所以课文上说它是什么鱼钩?生:金色的鱼钩。
师:(在板书“鱼钩”前加“金色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要带着赞颂和仰慕的情感来读,开始。
生:“金色的鱼钩”。
师:好,我看你们已经对课文的总体意义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不知道你们对课文的具体头绪把握得怎么样了?根据课文里说,进了草地不到半个月,一袋干粮就怎么样?生:吃完了,是两袋。
师:后来有一次在夜晚,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老班长说过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
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后来说大概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去。
你们想一想,他们在草地上大概一共走了多少天?生:三十多天。
师:光说出来的就三十五天了,再加上陆陆续续的大约共有四十天。
这位作者还真会写文章。
要让我写这四十多天,将会成为一篇长篇小说,但是人们看起来恐怕没味。
因为有好多日子,没有特殊的事,也把它写下来,你们想这样写四十天,是一篇好文章吗?生:不是。
师:所以作者在组织材料的时候,很费了一番脑子。
你们想想,他动的什么脑子?这可与你将来写作文的方法有关系。
生:把一些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多,而没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少。
师:第一太笼统,第二听不懂。
(众笑)这文章里什么叫“有中心的地方”?什么叫“无中心的地方”?你可能心里明白,但没说明白。
生:把一些有关中心的事例写得很详细,而把与中心没关系的写得很少。
师:第一,你的发言是按照他的思路说的,第二是给他的发言作了一个解释,是不是?你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
生:作者动的脑子是把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写下来。
师:换汤不换药。
(众笑)意思差不多。
生:与中心关系大的……师:(打断)还是这样。
你们就不能独立地想一想,别人这么说过了,我就不能这么说了,换一个角度思考。
生:我觉得是抓住了人的话语来显露人的特点。
师:思路是新的,你们想想,要会听话。
我刚才说了一共四十多天,他是一天一天挨着写的吗?如果不是的话,他是怎么写的呢?生:作者是综合写的。
生:作者是把四十天来一天一天情况在脑海里写下来。
师:意思是作者把这四十天来的情况在脑海里进行了回忆,这是在整理材料,下一步呢?生:他把四十多天思考出一个中心,然后把重要的几天选择出来,就成了这篇课文。
师:好,思路很好。
生:把这四十多天里和中心有关的句子综合起来……师:(打断)什么是有关无关?写在文章里的每一个句子都和中心怎么样?生:有关。
师:你不能说把有关的怎么怎么样,无关的怎么怎么样。
如果作者把无关的东西也写进文章里面的话,那他就是个蹩脚的作者。
这回你们顺着她的思路(指刚才发言的女生)往下想,因为她的思路是正确的。
生:前二十天感人的事情比较少,后二十天感人的事情比较多。
师:错了。
生:作者把这四十天记忆最深的写下来,记忆不深的就是无聊的,所以他就没写。
师:你说的话我又不太同意了,你可以说有些记忆不太深,或者印象不太深的,不可以说是“无聊”的,革命战士克服困难在草地上行军,怎么能说是无聊呢?生:我觉得是无聊的。
因为在草地上走啊走啊,觉得是无聊的。
师:我明白了,他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
他心里想那些战士们又饥饿、又疲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行走,心里是无聊,没意思。
但是你那样表达,容易让人想成另一个意思,要注意表达方式。
好,大家注意,这四十多天,作者没有一天挨着一天写,他选择了几个印象最深,发生了特殊事情的日子,重点写,别的都是用概括的语言带过去,对不对?生:对。
师:你们都预习了课文了。
你们想想,作者都抓住了哪几个日子?那些日子发生了什么事?不看书行不行?就看看你预习后在脑子里留下多少东西?(对一些看书的学生)现在看书是缺乏自信。
生:二十天后,他们没有干粮吃了。
老班长在洗衣服的时候,发现水面上跳出一条鱼。
师:对,大家正在饥饿威胁中,那一天老班长偶然发现了一条鱼,从这以后他就给同志们钓鱼吃,同志们就喝上了什么?生:鱼汤。
师:这是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日子,对不对?生:对。
师:咱们给记录下来,起个名字叫(板书“鱼汤”)有鱼汤的日子,谁还记得哪一天?生:在有鱼汤的日子后,老班长总是在池塘里给我们钓鱼吃,可是……师:(打断)简单点说,你记得哪个日子发生过什么事?生:我记得那个日子发现了老班长吃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
师:他发现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是不是?生:是。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去写“秘密”,在“鱼汤”的后面。
(学生板书)谁还想起了哪个日子?生:我还记得有一天老班长在钓鱼的时候昏迷不醒了。
师:奄奄一息,后来接着就怎么样啊?生:牺牲了。
师:你想起了老班长牺牲的那一天。
你们说,是老班长奄奄一息,接着牺牲了;还是他最后说的那些话,哪个给你印象最深?生:老班长临死前说的那些话。
师:给你的印象深是吧?临死的时候说的话,你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生:遗言。
师:对,可以。
咱们写这儿吧。
(在黑板后部的空处写下“遗言“)谁还想起哪天?生:那一天,鱼汤特别少,由于小梁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就不喝,其余两个小同志也不喝。
师:那么老班长就怎么样?生:就不高兴了,批评小梁同志。
师:说得太多,概括一些,那天老班长命令大家怎么样?生:命令喝鱼汤。
师:对,非常概括地说,(在板书“秘密”和“遗言”之间加“命令”)你们看看选出几天来?生:四天。
师:对,四天。
其实这四天里也有详有略,哪一个写得最略?生:是“喝鱼汤”。
师:对,这个就是发现了鱼,大家有鱼汤喝了,生活有了转机,很简单。
所以这一天写得相对来说比较略。
最详细的写了几天?生:三天。
师:发现秘密的那天,命令喝鱼汤的那天,临死留下遗言的那天。
这是最详细的三天,这个作者有办法没有?生:有办法师:四十多天,他选择了这三天详细地写,又把必须交代的发现鱼那天,稍微略写。
但是你看到这几天是不是就能够想到整个儿四十多天的情况呀?生:能。
师:这就是作家的艺术手法。
比如你们将来写“愉快的假期”是不是要一天一天挨着写呢?生:不是。
师:你也选几个最高兴的日子,印象最深的日子,重点来写对吧?生:是。
师:那么其他的日子就不管了吗?生:一笔带过。
师:有的可以一笔带过,有的捎带着略写。
那么,《金色的鱼钩》这一篇文章是怎么捎带写的?大家看看书,先看最后,老班长牺牲后,作者就放下笔不写了?生:没有。
师:最后又写了一段。
那给最后一段起个名字叫什么呢?(有学生说“纪念”,有说“遗物”,有说“鱼钩”……)师:作者把这个鱼钩包了一层又一层,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把它珍藏起来,准备将来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吧?但现在还没送,把它怎么样?师:珍藏起来。
师:那这个名字该怎么起?生:“珍藏”。
师:(在板书“遗言”后加“珍藏”)这是最后写的,但又是必须要写的。
你们往前面找一找,看看开头写什么?生:开始是写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
师:进入草地了,是写整个红四军还是他们几个人?生:红四方面军。
师:是吗?你好好看一看。
生:开头写的是我们几个人。
师:几个人怎么样了?生:几个人得病了。
师:得病怎么了?住院了吗?生:落后了。
师:也就是说,在后面跟着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跟队”行不行?生:行。
师:(在板书“鱼汤”前加“跟队”)不是正式地与大队一起行军,而是跟在后面走,看看“跟队”后面应该写什么?生:写老班长的样子。
师:这个可以同“跟队”放在一起,因为带领我们的人是什么样呢?所以可以和“跟队”算同一部分内容。
后面写什么呢?生:两袋青稞面吃完了。
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起个名字生:饥饿。
生:威胁。
师:什么威胁没说。
生:没粮食了。
(众笑)生:在粮食两字后面加上个问号,表示“粮食成了问题”。
师:也可以,再想想,明确一点,粮食怎么了?生:吃完了,缺粮食。
师:缺粮,还不够艰难。
生:断粮。
师:对。
(在板书“跟队”后加“断粮”)断粮的情况应该不应该介绍?生:应该。
师:那么,我们跟着队走,由谁来带领,应该不应该介绍?生:应该师:作者所写的,都是应该写的,有没有跟中心无关的东西?生:没有。
师:大家看一看一共写了几个小标题?生:七个。
(至此,板书的七个小标题依次为:跟队、断粮、鱼汤、秘密、命令、遗言、珍藏)师:这么说课文可以分几段?生:七段。
师:现在你们把课文分一分段,其实找到每段的止点就可以了。
(学生各自在书上给课文划分段落)师:这就告诉你们了,以后给课文分段,不要拿起书来一边看,一边急急忙忙地划,要先把整个文章整体掌握了,看看它究竟写了哪几个内容,把每一个内容弄清楚了。
起止点好找不好找?这就告诉你,给文章分段,不要先找起止点,要先有一个小小的哪怕是朦朦胧胧的段意,或者是小标题。
有了这些,再去找起止点,分段就不容易错了。
你如果开始就找起止点,再想想段意,那容易搞错。
(学生分段完成,教师稍作订正)师:大家打开书,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一般讲课我不先范读,这一课写得特别好,我忍不住想读一读,你们想听吗?生:想。
师:大家看好书,我来读。
(教师读课文,因读得投入,竟落下眼泪。
听课的学生和几百老师也都心情沉重,潸然泪下,礼堂内唏嘘不断,无法继续上课)师:大家先休息一会吧,换换情绪,好。
下课。
第二课时师:咱们接着上课,看到老班长这样一个人,他在危难的时候,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别人,保全革命下一代人,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
(有学生举手)你想说什么?生:我为有这样一位革命烈士而感到骄傲。
师:对,应该有这种自豪感。
生:我看出一个现代的小学生和一位革命战士是有差别的。
这位革命战士是无私的,而我们有的同学却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
师:好,说得不错。
生:我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了红军叔叔的汗水和鲜血,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师:肺腑之言。
生:老班长真是好党员,是党的好儿子。
生: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忘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很多很多像老班长这样的人,我们一定要珍惜黄金时光,认真学习知识,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生: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师:对,大家这样想,就没有辜负这个作者对大家的希望,也确实为我们有这样一位战士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