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总结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建议分析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建议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采煤工作面是煤矿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矿压情况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
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和采煤难度的增加,采煤工作面的矿压问题也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煤矿生产中普遍存在矿压显著增强、矿压突然突变等问题,给矿井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在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传统的矿压观测手段存在数据采集不全面、观测精度不高、响应速度慢等问题,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矿压条件下的实时监测需求。
加强对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研究和改进势在必行。
只有不断提升矿压观测技术水平,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矿压灾害的发生,保障矿井生产的安全稳定。
1.2 研究意义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水平。
矿压是导致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准确地观测和监测矿压情况可以帮助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2. 优化采煤工艺,提高采煤效率。
通过对煤层的矿压情况进行观测和分析,可以及时调整采煤工艺,提高采煤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3. 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矿压观测技术可以为煤矿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和管理措施,提升矿井的整体运营水平。
4. 推动矿压观测技术的创新发展。
通过对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研究,可以不断完善和提升监测设备和方法,推动矿压观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其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和效率。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加强地质勘察工作、引入先进的矿压监测技术和优化采煤工艺等改进建议,旨在提高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矿工的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动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89下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
2089下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摘要:煤矿矿山压力对煤矿危害很大。
本文首先介绍了矿压观测的目的及内容,然后介绍了开滦(集团)东欢坨矿2089下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结果,并对观测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矿压观测分析开滦(集团)东欢坨矿2089下回采工作面位于中央采区南翼8煤层中,北至中央采区煤8辅助斜巷,同煤层斜上方为2089下采面(已回采完毕),上、下煤层无采掘工程。
该工作面到5月25日可采走向长347 m,平均倾斜长84 m,地面标高+16.84。
工作面标高-276.3~-313.1。
根据地质资料分析,该煤层稳定,结构简单。
2089下工作面煤厚在2.7~3.4 m,平均3.1 m,煤层倾角19°~23°,平均21°。
煤层可采指数1.0,变异系数3.4%,煤层稳定,结构简单,有时有0.1 m的夹矸。
1 矿压观测的目的及内容矿压观测是为了保证正常生产和掌握其现场的实际规律,以便指导安全生产,达到预测预报效果。
观测内容包括:围岩变化及周期来压工作面风运道使用十字测点进行观测,两帮移近量及底臌量。
采煤工作面的周期来压:工作面初次来压后(由于安装在线监测设备KJ327时间晚,未能见能监测道初次来压),随工作面向前推进,直接顶和老顶形成的悬臂梁愈来愈大,当其超过强度极限时,就会开始折断垮落;这种随工作面推进,直接顶和老顶悬臂梁周期性折断时出现的压力变化叫作周期来压。
周期来压规律与矿方的推进速度(即每天工作面的割煤速度)、回采巷道的地质条件(是否有断层、夹矸的厚度等)、液压支架初撑力大小、平均工作阻力等有关,下面仅是参考KJ327型矿山压力监测系统监测到的工作面液压支架各个支柱的平均工作阻力来分析寻找压力变换规律。
通过以上步骤寻找平均工作阻力曲线中比较明显的大的波峰,大的波峰的到来就可能是工作面老顶或者是直接顶(老顶)压力(周期来压)“来到了”,此时煤壁可能片帮严重、工作面有掉渣、震动、声响以及气浪等现象。
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3月
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3月一、引言本报告是关于3月份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的分析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回采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矿山管理和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二、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数据分析根据我们的观测数据,3月份回采工作面的矿压变化情况如下:1.压力变化趋势矿压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观测数据来看,整个3月份,回采工作面的矿压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表明矿山内部的应力受到了明显的增大。
2.矿压异常情况在3月份的观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矿压异常情况的发生。
具体来说,工作面西侧的矿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且压力变化幅度较大。
该异常情况可能与工作面附近岩层的变化有关,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3.矿压与地质条件关系回采工作面的矿压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观测和历史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矿压与矿体的岩性、构造、倾角等地质因素有较强的相关性。
在3月份的观测中,矿压的明显增加可能与工作面附近岩层的特点有关,需要加强对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分析。
4.矿压与采矿方式关系矿压的变化还与采矿方式密切相关。
回采工作面的采矿方式不同,其矿压变化也存在差异。
根据观测数据,我们发现不同采矿方式下工作面矿压的变化幅度有所不同。
因此,在制定采矿方案时,需要考虑工作面的矿压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压力。
5.安全生产建议根据以上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安全生产建议:(1)加强矿压观测: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观测频次,加强对回采工作面矿压的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强化地质条件分析:加强对回采工作面附近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其与矿压变化的关系,为制定科学的采矿方案和安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优化采矿方式:根据回采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优化采矿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压力,保障工作面的安全稳定运营。
(4)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对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
综采工作面初采矿压观测分析
综采工作面初采矿压观测分析摘要:随着矿产开采的延伸,由于受地质条件的限制和采区边界的影响,为提高资源回收率,为确保顺利回采,文章针对综采工作面初采矿压观测分析,为综采工作面初采矿压观测分析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综采工作;采矿;分析1 工作面概况及工作面支护1.1工作面概况寸草塔二矿31202综放工作面位于31煤二盘区,22煤22111、22113采空区下方,31煤回风大巷西北侧,为31煤层二盘区第二个工作面,辅运外侧为31201工作面采空区。
工作面推进长度2635.7m,工作面宽度310m,煤层厚度为4.0-7.8m,平均煤厚6.42m。
工作面掘进过程中揭露6条断层,所有断层均为正断层,产状分别为:F3170:311°∠55°H=1.2m、F3169:111°∠60°H=1.0m、F3168:303°∠55°H=2.5m、F3145:164°∠55°H=2.4m、F3144:228°∠40°H=5.8m、F3149:256°∠55°H=1.5m。
预计该6条断层将会对回采产生影响,其中F3168、F3145和F3144对回采影响大。
工作面回采至距切眼约2070m处可能揭露22煤层揭露的F28(F28:86°∠43°H=6.3m)断层在31煤的延伸,预计断层落差H=6.5m(靠近辅运顺槽)。
断层附近煤层顶底板破碎,容易发生片帮和冒顶。
1.2支护方式工作面选用液压支架共155台,郑煤机生产的ZFY18000/25/39D型支架145台,其中工作面中间支架143台,过渡架头尾各1台,机头组合支架1台,机头、机尾端头头支架ZY12000/20/40D共9台。
表1-1 郑煤ZFY18000/25/39D液压支架主要技术特征表1.3液压支架的确定1.3.1选型原则和要求:1、支架的初撑力和工作阻力要适应直接顶和老顶岩层移动产生的压力;2、支架的结构和支护特性,要能适应和保护暴露顶板的完整性;3、支架底座要适应底板岩石的抗压强度;4、支架支撑高度要与采高或煤层厚度相适应;5、支架的安全性能要好。
2024年煤矿矿压观测制度(三篇)
2024年煤矿矿压观测制度近年来,在矿压观测方面,已初步掌握采区内各工作面顶板活动特点,为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提供了时间保障;同时为配合矿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矿压观测、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此特制定矿山压力预测预报制度如下:一、观测范围采煤面及巷道定点观测。
二、观测内容掘进头观测内容:顶板离层观测2、采煤工作面观测内容:回采放顶煤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两巷顶板下沉量;回采工作面:初次来压、老顶来压、周期来压,支柱初撑力、工作阻力、顶板下沉量;工作面及两道超前支护质量等。
观测方法1、顶板离层仪____天记录一次显现数值。
2、工作面支架初撑力、工作阻力每班检测____次。
3、工作面顶板及两道超前支护质量、煤壁片帮、单体状况每班进行正常的观测。
四、预报内容1、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不符合下列要求的: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支柱初掌力不小于90KN/棵,合格率达____%以上,综采工作面支架初撑力液压不小于24MPa;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泵站的压力不小于18MPa,综采工作面泵站的压力不小于30MPa。
2、掘进工作面支护质量不符合下列要求的:锚杆支护巷道顶部锚杆锚固力不低于____吨、帮部锚杆锚固力不低于____吨,预紧力矩帮顶均不小于100N.m,巷道围岩位移控制在300mm以内,顶板离层仪安设及时,牌板内容齐全。
3、两巷超前顶板运动规律、巷道变形量等其它出现异常现象时。
五、观测制度1、严格执行班中检测、记录制度,严禁空岗、漏检。
2、原始数据记录要准确,不得随意乱改,严禁做假表。
3、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应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
六、资料整理1、技术科对每天的资料必须及时进行整理,如发现情况异常,应及时汇报有关矿领导并安排处理。
2、矿压观测人员针对所观测内容必须填写相应的《单体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表》、《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表》、《顶板离层仪观测记录》2024年煤矿矿压观测制度(二)一、引言煤矿矿压是指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煤层开采导致的矿山压力的增加。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建议分析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建议分析采煤工作面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矿压问题一直是制约煤矿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现状及改进建议分析对于提高煤矿生产安全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压观测技术现状1. 传统矿压观测技术传统的矿压观测技术主要依靠人工巡视和手动测量,存在观测范围狭窄、数据采集不及时、人力成本高等问题。
这种技术主要通过采用测点设置和人工观测方法来监测矿压变化,但受限于人力和仪器设备的局限,无法进行连续监测和实时数据采集。
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矿压观测技术逐渐应用于煤矿生产现场。
这种技术通过安装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矿压变化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通过数据传输技术将监测数据传输至监测中心,实现远程监测和集中管理。
集成化矿压观测系统是将传统的人工观测、自动化监测和数据分析等功能整合在一起的系统。
通过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不同类型的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提高矿压变化的预测和预警能力,同时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
二、矿压观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1. 技术监测手段不完善传统的人工观测和自动化监测技术存在监测范围狭窄、监测精度低、数据采集不及时等问题,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应该加大对传感器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提高监测手段的完善度和可靠性。
2. 监测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目前,矿压观测系统对于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还不够强大,无法有效地进行预测和分析矿压变化规律。
应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研发智能化的矿压观测系统,提高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提升预警和预测的精准度和准确性。
3. 现场监测与远程监测融合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监测技术在煤矿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现场监测和远程监测之间的融合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应该加强对远程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监测系统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实现现场监测与远程监测的无缝衔接,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和安全性。
工作面矿压观测及分析
工作面矿压观测及分析发布时间:2021-03-02T05:35:01.83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3期作者:祁伟[导读] 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及支架类型、加强顶板管理、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皖北煤电集团朱集西煤矿安徽淮南 232098摘要:工作面矿压的观测与分析是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工作,多年来一直为广大煤矿管技人员重视,工作面压力显现及控制方法研究是煤矿设计、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及支架类型、加强顶板管理、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工作面;矿压观测;矿压分析为研究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能有效地指导工作面安全回采,为掌握我矿压力及显现规律,改善合理支护方式,确定合理支护参数,优化巷道支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巷道支护效果。
同时为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保障我矿安全生产,特提交此次工作面矿压观测及分析报告。
1.概述矿井首采11501工作面倾斜长壁为1800m,其中可采长度1480m,面长220m,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1.6米,平均倾角5°,工作面可采储量为74.5万吨;工作面采用单一倾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工作面主要设备有ZZ10000/14/28型中间支架125架,ZTZ14500/21/40型端头支架2架,ZQL2×4000/23/50型超前支架8架,ZQL2×6000/23/45型超前支架4架,MG400/890-WD1型采煤机1台,SGZ800/800型运输机1台,SZZ800/400型转载机1台,PML2000型破碎机1台,BRW400/37.5乳化泵3台(2用1备),BPW315/10型喷雾泵2台,DSJ-150/2×75/60型胶带机2台,DTL120/2×110型胶带机1台,工作面采用远距离集中供电、供液。
11501工作面生产原煤经11501运输顺槽、西翼11煤胶带运输大巷、中央胶带运输机巷到主井井底煤仓,经主井提升至地面,通过栈桥运输至选煤厂进行洗选处理。
2024年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的总结(2篇)
2024年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的总结____年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总结引言:本文旨在总结____年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工作的重要性、研究目的、方法和结果,并分析其中的问题与挑战。
本次矿压观测的工作对于研究工作面的稳定性、矿山安全以及矿压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目的:1. 确定工作面矿压变化规律:通过记录和分析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以了解矿山地质条件和挤压变形行为的规律。
2. 评估工作面稳定性:根据矿压观测数据,分析工作面的稳定性,为工作面的布置和支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矿压控制技术:通过矿压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并改进矿压控制技术,提高矿压控制的效果。
二、观测方法:1. 定点压力监测法:选择工作面不同位置进行固定点位的压力监测,以研究某个点位的矿压变化规律。
2. 定向压力监测法:选择多个不同方向的点位进行压力监测,旨在了解不同方位的矿压变化情况。
3. 综合监测法: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和设备,对矿压进行全面、多角度的监测,以更全面地了解矿压变化情况。
三、观测结果:1. 工作面矿压变化规律:通过观测和分析矿压数据,得出工作面矿压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压力有逐渐传递的趋势。
同时还发现在采动煤矿中不同工作面的矿压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与地质条件、采动方式和支护措施等有关。
2. 工作面稳定性评估: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分析,评估工作面的稳定性,得出工作面整体稳定,但存在局部失稳和短期变形的情况。
工作面支护措施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工作面的稳定性。
3. 矿压控制技术研究:通过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在矿压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调整采煤工序、优化支护措施和改进预警系统,有效控制了矿压的变化,并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观测数据采集不够全面:在观测过程中,由于工作面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面地采集矿压数据,导致对矿压变化的研究有一定的缺失。
2. 矿压控制技术仍有待提高:目前的矿压控制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准确预测矿压的变化,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
矿压观测个人总结
矿压观测个人总结
矿压观测是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可以帮助预测和监测地下矿山中的压力变化,提早发现潜在的危险情况,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在进行矿压观测时,个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经验:
1. 了解地质背景:矿压观测需要对矿区地质背景进行充分了解,包括矿体性质、构造特征、岩性等信息。
这有助于判断矿区可能存在的地压类型和变化规律,为观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选择观测点位:观测点位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矿区地质条件、工作面开采情况以及观测成本等因素。
一般来说,观测点位应位于矿井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能够反映整个矿区的矿压情况。
3. 观测设备的选择与布设:观测设备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观测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一般包括应变计、压力计、位移计等。
设备布设应均匀分布在矿井系统中,以覆盖关键地点,并确保设备的稳定可靠性。
4. 观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观测数据的获取可以通过定期巡视观察、远程监测等方式进行。
对于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利用专业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绘制矿压变化曲线和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危险情况的判断与处理:根据观测数据分析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危险情况,如地压突增、围岩松动等。
一旦发现危险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采取支护、加固等措施,确保矿山的安全生产。
总之,矿压观测是矿山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个人在进行矿压观测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熟悉观测点位的选择、设备的使用和数据分析等方面,以确保矿山的安全运营。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建议分析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建议分析随着我国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研究和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分析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现状,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当前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主要包括挡板法观测、钢筋、电缆应变观测以及测绘法观测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但整体来看,存在准确性不高、操作繁琐、数据获取周期长等问题。
由于煤矿化及煤与岩石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会导致观测数据的不稳定性和不一致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进行改进:可以结合现代测量技术,如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实现全自动化数据采集和处理。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对数据的干扰,同时也能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可以结合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煤矿矿压观测中。
通过在采煤工作面各个重要位置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矿压变化,并将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处理。
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远程监测,还可以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如地质雷达、虚拟现实技术等,进行矿压观测。
地质雷达可以通过测量地下的物理参数,提供更为精确的矿压数据。
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在矿压观测中进行辅助预测,通过模拟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
需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技术研发。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活动,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加大对观测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面临着改进和发展的机遇。
通过结合现代测量技术、物联网技术、相关行业的先进技术以及加强培训和研发,可以有效改进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并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
10月份掘进工作面矿压分析
10月份掘进工作面矿压总结
10月份掘进工作面新开口巷道为8108顶板高抽巷、二盘区回风巷延伸,新开口顺槽构系统巷期间顶板易破碎,需加强矿压观测和顶板管理。
1、5107顺槽:10月份5107顺槽顶板平整,未揭露明显的地质构造,未发生顶板冒落,我们重点加强了支护质量及施工工艺的监管,目前巷道顶板平整。
2、2107顺槽:2107顺槽10月份未揭露较明显的地质构造,顶板较平整,目前巷道未发生顶板离层下沉现象。
3、8108顶板高抽巷:该巷道10月份新开口巷道,构系统巷期间,顶板及断面为全煤,我们重点加强了支护质量及施工工艺的监管,目前巷道顶板平整。
4、二盘区回风巷延伸:该巷道10月份新开口巷道,构系统巷期间,顶板及断面为全煤,我们重点加强了支护质量及施工工艺的监管,目前巷道顶板平整。
生产技术部
2012年10月30日。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建议分析
当代化工研究〔aModern Chemical Research丄Q 2021・09行业动态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建议分析*田伟宁(晋能控股煤业集团赵庄二号井山西046605)摘要: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顶板事故,会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使企业的财产受到巨大损失,直接影响煤矿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
根据一些相关的数据可以看出,很多的煤矿安全事故都是由顶板引起的,而且工人的死亡数量比较多,损失很严重。
顶板事故的影响范围比较广泛,极易引起其他的一些变化,矿山压力也会发生改变。
针对此种情况,本文分析了观测矿山压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问题,积极提出了比较有利用价值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关键词:采煤工作面;问题;改进措施中图分类号:TD263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of Mine PressureObservation Technology in Coal Mining FaceTian Weining(Zhaozhuang No.2Well,Jinneng Holding Coal Industry Group,Shanxi,046605) Abstracts In the p rocess of c oal mine p roduction,safety accidents,especially roof a ccidents,are prone to occur,which will threaten the safety of w orkers,cause huge losses to the property of enterprises and directly affect the normal production of coal mine enterprises.According to some relevant data,it can be seen that many coal mine safety accidents are caused by roof,and the number of w orkers f deaths is relatively high,and the losses are very serious.Roof a ccidents have a wide range of i nfluences,which can easily cause other changes,and the mine p ressure will also change. In view of t his situ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ba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o bserving mine pressure,and actively puts f orward some valuable improvement measures,hoping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 ccidents and p romote the safe p roduction of c oal mining enterprises.Key words:coal mining f ace;problems i improvement measures煤矿企业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采煤工作的矿压观测是比较常见的技术,而且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利用此项技术可以第一时间了解采煤工作面在支护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然后进行及时的解决,与此同时还可以准确分析出采煤工作面的压力变化,给以后的支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工作顺利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2015年1月份矿压观测总结211302工作面1月23日开始生产,截止到1月底,211302工作面机头累计推进51.2m;机尾累计推进48.6m。
工作面初次来压分布不均衡,压力分段显现,来压时顶板破碎,煤帮有破断的声音,部分支架安全阀打开。
(1)由上部测站(133#、148#、162#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上部测站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为30.6~34.3m,三支架平均初次来压步距为32.58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413.12~2914.22kN,平均动载系数为1.32。
来压持续长度为0.8~5.6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长度2.21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煤壁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上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2)由中部测站(58#、74#、90#、109#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中部测站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为20.6~25.8m,三支架平均初次来压步距24.2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526.89~3228.65kN,平均动载系数为1.36。
来压持续长度为0.8~4.8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长度2.46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煤壁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中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3)由下部测站(14#、27#、42#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下部测站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为28.2~32.3m,三支架来压步距平均值为30.86 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283.25~3102.36kN,平均动载系数为1.70。
来压持续长度为0.4~14.2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2.56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工作面端头煤壁略有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下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现场矿压监测表明:基本顶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分段来压比较明显,来压次序一般为先中部后上、下部。
上、中、下三段来压强度也有差异,下部来压比上部强烈,这主要与采空区冒落程度有关,应加强对工作面下部支架支护质量的管理。
但总体来说,211302工作面基本顶来压并不强烈。
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存在顺槽老塘的悬顶情况,并适当在排头支架放煤,拆卸两顺槽锚索,控制老塘悬顶距离。
回采过程中加强端头支护管理,保证端头和1#支架、超前单体的支护质量,保证单体液压支柱迎山有力;回、支支柱时首先观察接顶材料是否可靠,有无坠落的危险;保证每班的巡查工作,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周期来压在75#-115#周期来压相对剧烈,部分支架安全阀卸载,支架工作阻力较大,支架工、煤机司机要相互配合,控制采高,并保证支架初撑力;确保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并随时观察煤壁片帮,顶板破碎情况,发现意情及时汇报。
2015年11月份矿压观测总结截止到11月底,211302工作面机头累计推进1580.6m,当月推进158.2m;机尾累计推进1580m,当月推进153.4m。
工作面周期来压13次,来压步距在11.9m左右。
211302工作面周期来压分布不均衡,压力分段显现,75#—105#支架段先来压,来压显现明显,来压时顶板破碎,煤帮有破断的声音,部分支架安全阀打开。
(1)由上部测站(133#、148#、162#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上部测站顶板周期来压步距为7.5~20.3m,三支架平均周期来压步距为12.58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413.12~2914.22kN,平均动载系数为1.58。
来压持续长度为0.8~5.6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长度2.21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煤壁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上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2)由中部测站(58#、74#、90#、109#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中部测站顶板周期来压步距为6.9~25.6m,三支架平均周期来压步距11.12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526.89~3228.65kN,平均动载系数为1.52。
来压持续长度为0.4~8.2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长度2.46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煤壁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中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3)由下部测站(14#、27#、42#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下部测站顶板周期来压步距为6.2~26.3m,三支架来压步距平均值为9.86 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283.25~3102.36kN,平均动载系数为1.70。
来压持续长度为0.4~14.2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2.56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工作面端头煤壁略有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下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现场矿压监测表明:基本顶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分段来压比较明显,来压次序一般为先中部后上、下部。
上、中、下三段来压强度也有差异,下部来压比上部强烈,这主要与采空区冒落程度有关,应加强对工作面下部支架支护质量的管理。
但总体来说,211302工作面基本顶来压并不强烈。
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存在顺槽老塘的悬顶情况,并适当在排头支架放煤,拆卸两顺槽锚索,控制老塘悬顶距离。
回采过程中加强端头支护管理,保证端头和1#支架、超前单体的支护质量,保证单体液压支柱迎山有力;回、支支柱时首先观察接顶材料是否可靠,有无坠落的危险;保证每班的巡查工作,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周期来压在75#-115#周期来压相对剧烈,部分支架安全阀卸载,支架工作阻力较大,支架工、煤机司机要相互配合,控制采高,并保证支架初撑力;确保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并随时观察煤壁片帮,顶板破碎情况,发现意情及时汇报。
2015年11月份矿压观测总结截止到11月底,211302工作面机头累计推进1580.6m,当月推进158.2m;机尾累计推进1580m,当月推进153.4m。
工作面周期来压13次,来压步距在11.9m左右。
211302工作面周期来压分布不均衡,压力分段显现,75#—105#支架段先来压,来压显现明显,来压时顶板破碎,煤帮有破断的声音,部分支架安全阀打开。
(1)由上部测站(133#、148#、162#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上部测站顶板周期来压步距为7.5~20.3m,三支架平均周期来压步距为12.58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413.12~2914.22kN,平均动载系数为1.58。
来压持续长度为0.8~5.6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长度2.21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煤壁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上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2)由中部测站(58#、74#、90#、109#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中部测站顶板周期来压步距为6.9~25.6m,三支架平均周期来压步距11.12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526.89~3228.65kN,平均动载系数为1.52。
来压持续长度为0.4~8.2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长度2.46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煤壁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中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3)由下部测站(14#、27#、42#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下部测站顶板周期来压步距为6.2~26.3m,三支架来压步距平均值为9.86 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283.25~3102.36kN,平均动载系数为1.70。
来压持续长度为0.4~14.2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2.56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工作面端头煤壁略有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下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现场矿压监测表明:基本顶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分段来压比较明显,来压次序一般为先中部后上、下部。
上、中、下三段来压强度也有差异,下部来压比上部强烈,这主要与采空区冒落程度有关,应加强对工作面下部支架支护质量的管理。
但总体来说,211302工作面基本顶来压并不强烈。
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存在顺槽老塘的悬顶情况,并适当在排头支架放煤,拆卸两顺槽锚索,控制老塘悬顶距离。
回采过程中加强端头支护管理,保证端头和1#支架、超前单体的支护质量,保证单体液压支柱迎山有力;回、支支柱时首先观察接顶材料是否可靠,有无坠落的危险;保证每班的巡查工作,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周期来压在75#-115#周期来压相对剧烈,部分支架安全阀卸载,支架工作阻力较大,支架工、煤机司机要相互配合,控制采高,并保证支架初撑力;确保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并随时观察煤壁片帮,顶板破碎情况,发现意情及时汇报。
2015年11月份矿压观测总结截止到11月底,211302工作面机头累计推进1580.6m,当月推进158.2m;机尾累计推进1580m,当月推进153.4m。
工作面周期来压13次,来压步距在11.9m左右。
211302工作面周期来压分布不均衡,压力分段显现,75#—105#支架段先来压,来压显现明显,来压时顶板破碎,煤帮有破断的声音,部分支架安全阀打开。
(1)由上部测站(133#、148#、162#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上部测站顶板周期来压步距为7.5~20.3m,三支架平均周期来压步距为12.58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413.12~2914.22kN,平均动载系数为1.58。
来压持续长度为0.8~5.6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长度2.21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煤壁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上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2)由中部测站(58#、74#、90#、109#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中部测站顶板周期来压步距为6.9~25.6m,三支架平均周期来压步距11.12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526.89~3228.65kN,平均动载系数为1.52。
来压持续长度为0.4~8.2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长度2.46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煤壁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中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3)由下部测站(14#、27#、42#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下部测站顶板周期来压步距为6.2~26.3m,三支架来压步距平均值为9.86 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283.25~3102.36kN,平均动载系数为1.70。
来压持续长度为0.4~14.2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2.56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工作面端头煤壁略有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下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现场矿压监测表明:基本顶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分段来压比较明显,来压次序一般为先中部后上、下部。
上、中、下三段来压强度也有差异,下部来压比上部强烈,这主要与采空区冒落程度有关,应加强对工作面下部支架支护质量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