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晚清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近代中国留学史研究综述
社会文化探析近代中国留学史研究综述李军伟【摘 要】近代中国留学运动和中国人民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过程联系在了一起,也配合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民主、富强等进步运动。
近代中国的留学活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关键词】留学活动 留学生 近代化一、时间范围1872年清朝首派赴美留学生,下限到新中国成立。
容闳是近代中国外出留学的第一人,并推动了随后留学运动。
随后大的留学潮有洋务运动中的官派留美、留欧学生;清末留学限制逐渐放开,出现了留日学生的高潮。
民国成立后,留学政策更是松动,大革命时期国共共同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庚款留学也是此时的重要事件。
二、空间范围实藤惠秀在其著作《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借助日中双方的历史资料对近代中国留日任数、翻译资料、对中国语言发展和出版行业的影响作了详细的统计和考察。
实藤惠秀指出“自从1896年日本开始接受中国留学生以来,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到了1905、1906年间逐渐达到最高峰”[1];“1907年留学生已见减少,1909年约有五千人,其后更锐减;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留学生几乎全部返国。
”著者以清晰的脉络勾勒出了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活动轨迹。
1909年,美国率先把部分庚款退还中国,此后,英、日、法等国也先后把部分庚款退还。
这些退款中的一部分被用于派遣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史称“庚款留学”。
第一批利用庚子退款留美的学生于1909年赴美,其中包括梅贻琦、王世杰等。
次年,又派出了第二批留美学生,有赵元任、竺可桢、胡适等。
1911年成立的清华学堂,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备送到美国深造”[2]。
“庚款留学不仅反映了美国对华长远利益的要求,也适应了当时中国一般民众的心理,而且与清政府的新政和民国后的留学政策相统一。
”1912年初,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等在北京发起成立留法俭学会。
“1919年至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达到高潮。
”在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遭受挫折。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网络财富Intemet fortune Theory Studies研究表明,人具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即趋向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5]。
对于能满足或是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目的的对象,人们倾向于有积极情绪体验,产生肯定态度。
反之,对于阻碍自己达到目标或引起挫折的对象,则倾向产生消极情绪体验,产生否定态度。
具体来说,特定的情境引发了人的移情体验,产生了悲伤、同情、内疚、愤怒等情感体验,这些体验促使人产生行为,使得移情所引起的负性情感体验得到减弱,同时获得相应的愉悦体验,也就是人通过采取行为追求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个体对自我的一种奖赏,成了促进情境与行为产生联结的自我强化物,也促进了行为规范的内化。
而这一过程将促使人在下一次的类似情境中产生类似的移情体验,进而再次产生一定的行为。
而在多次的行为中所获得的积极道德情绪体验会促进个体对行为准则的认同和接纳,进而促进态度的形成。
因此,若能在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中,从激发个体的移情体验人手,让个体学会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更多地去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感,让个体在切身的体验中掌握艾滋病的相关知识、预防艾滋病对于他的积极意义,体验到相关行为对于他的生活的影响,个体就更易于把外在输入的知识转变为内在的态度、信念。
参考文献[1]Dennis Coon,John O. Mitterer著.郑钢等译.心理学导论(第11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72-473.[2]刘俊升,周颖.移情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概述[J].心理科学,2008,31(4):917-921.[3]岑国桢,王丽等.6-12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781-7851.[4]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26-191.[5]乔建中.情绪心理与情绪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6.作者简介:于海涛(1978—),男,内蒙古宁城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博士,石河子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论晚清文化以及影响
论晚清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人物摘要纵观中国近现代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晚清的中国社会是东方各种矛盾的焦点。
民族危机,阶级对抗,中华文化冲突和交融所引发的社会剧变,对晚清王朝力求救亡图强的爱国人士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
在内外交困的晚清,救亡图强成为时代的主题。
面对日亟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晚清国民中一些先进的积极分子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热潮。
其中有我们所熟知的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以及其好友魏源,林则徐学习西方、尝试现代化的活动并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 而是近代中国谋求国家富强的一个侧面。
在鸦片战争前后, 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 和林则徐做着相似的事情, 他们关注、研究和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 主张学习西方例如: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
我将以这些先驱为代表研究闭关锁国的中国逐步引入西方文化和科技的过程以及对当时的中国的影响。
(一),林则徐对西方文化科技的学习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后, 开眼看世界, 了解西方、学习西方, 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最初的尝试, 启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使中国人不了解外部世界。
如果不破除陈腐、愚昧的思想观念, 对西方国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就不会有新的目标, 中国就不可能主动学习西方, 当然谈不上搞现代化。
林则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到历史舞台的前面, 理所当然地肩负起特殊的历史使命。
林则徐起初也不能正确对待西方文明, 刚到广州时, 对西方文明知之甚少, 甚至有许多可笑的地方。
林则徐比同时代人英明的地方在于, 当他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后, 不是抱残守缺, 固步自封, 而是与时俱进, 果断地与自己陈旧的思想观念决裂。
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了解西方, 认识西方:第一, 直接和外国传教士、商人及其家属等交谈第二, 翻译西方的资料。
林则徐“日日使人刺探西事, 翻译西书, 又购其新闻纸。
第三, 指派人员打听西方国家及其商人活动的情况第四, 亲自调查和考察。
晚清留学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推进
2008年6月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 un.2008笙2垒鲞笙圣翅.!Q丛!望垦!Q至鱼垒婴g垒垫型墨垦照坚g垦!i Q璺!旦§!i!婪!旦..!Q!:星垒基Q:圣晚清留学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推进廖容,汪兴权(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摘要: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出于各方面的需要,先后在洋务运动时期和清末新政时期掀起两次留学高潮,这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从19世纪末起步到20世纪初深入的两个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晚清;留学教育;教育近代化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08)02-0042-03鸦片战争后,晚清统治阶级从“天朝上国”的美梦和“万年和约”的迷梦中清醒过来,开始革新变法,就像病入膏育的病人四处求医问药,但这却无法阻止它经历数载的“风化”累积之后的最终“解体”和近代化的蹒跚而来。
在这个巨变的过程中晚清留学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向近代化的转型嬗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两次留学高潮把中国教育推入了近代化的进程之中,使中国教育走向了世界。
一、晚清留学教育演进废除科举制度,派遣留学生和兴办新式学堂,三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构成晚清教育近代化的三重变奏曲。
在留学教育方面,1847年1月,就读于香港一所传教士办的教会学校的广东青年容闳、黄胜和黄宽,在美国传教士勃郎带领下赴美求学,揭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序幕。
此后,近代留学教学在晚清经历了两次高潮。
(一)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19世纪末)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了大门,看到了自己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探索一条救国救亡之路。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追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需要,一批洋务大臣发起了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积极选派留学生赴美国和欧洲各国学习“西艺”,这是晚清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留学高潮。
晚清法科留学生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收稿日期】2009-08-06[摘要]晚清法科留学活动经历了从萌芽到迅速扩大的过程。
19世纪末,在西学东渐的时代浪潮中,法科留学生远赴欧美,研习“公法之学”。
20世纪初,赴日研习法政运动兴起,法科留学规模急剧扩大。
作为沟通中西法律文化的桥梁,法科留学生在传播法治观念、投身法治实践、开展法学研究、致力法学教育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进了中国法制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关键词]法科留学生,法制近代化,近代中国[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8-0018-06Abroad Law Student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Law Modernization of ChinaAbstract:The activity of studying law abroa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cominginto being to flourishing profoundly.At the end of 19th century,the students went to the Europe and America to study law.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with the emerging of going to Japan for studying law,the number of law students increased rapidly.As the bridge of connec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law culture,the students of studying law overseas ha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modern legal system transition.Key Words:The Student Studying Law Science Abroad,the Law M odernization of China,M odern China晚清法科留学生与中国法制近代化董节英(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总第583期Sum No.5832009年第18期No .18,2009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一百多年前,在西学东渐的时代浪潮中,法科留学生漂洋过海,或留学欧美,或东渡日本,研习“公法之学”。
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最新文档
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最新文档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派遣学生店铺,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清朝末年。
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变革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
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西方社会和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奏。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
也有人将容闳、黄宽、黄胜于1847年在传教士的带领下赴美留学,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开始,但是容闳等人留学美国,只是一种小规模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
在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留学运动应该包括派遣留美幼童、派遣留欧学生、留学日本浪潮和派遣庚款留美学生。
1854年,容闳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耶鲁大学)的中国人,从纽约启程回国。
他回国后始终坚持“当使后予之人以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教育理想,推动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形成。
1870年,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提出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
曾国藩当即表示同意。
从这个时候起到1872年3月曾国藩病逝,为派遣留学生一事,容闳积极倡导,竭力主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选拔及管理办法,后又多次与李鸿章联名上奏清政府,终获批准。
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留学生监督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的带领下赴美留学。
此后三年,每年均按计划派出幼童留美,这四批幼童共120人,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公派留学生。
然而,由于清政府接受封建守旧势力陈兰彬及其后继者吴子登的意见,以留美幼童腹少经书、囿于异学、沾染外洋恶习为由,将其提前撤回,绝大多数幼童没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仅2人大学毕业)。
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及中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与贡献
括 :人 文学 科 ( 学 、历史 学 、文 学 、艺术 ) 哲 ;社 会科 学 ( 会 社
历史 上只 有百 家争 鸣可 以与 之媲 美 。中 国人经 过西 学 的洗礼 , 对
于世 界 、历 史发 展 、政 治 、经济 、社会 、 自然界 万事 的看 法 ,都
有 了巨大 的改 变 。而 中国传 统 的思想 文化 中 的许多 成分 , 被 以 则 西方 的标 准重新 估定 其 价值 ,部 分诸 子百 家思 想获 得重 新重 视 ,
Co p r t n ym o m t e t b o d o e ai b de sud n sa r a . o
【 y od 】S dns bod Ke rs t etara Mo e i t n ne ao aecag d op r i w u dr z i It t nl xhn e n o eao n ao n r i a c tn
教育 的理 论体 系 。 ( )思想 文化影 响 1 留学 生对 中 国的思 想文 化所 造成 的影 响 和变化 之大 , 中国 在
化交 流 的重要 桥梁 和纽 带 ,成为 国际合 作 与交 流 的媒介 。对 中 国 而言 ,他们 对 中国近 现代 的思想 文化 、革命 历程 、学术 建构 、教 育发 展 以及近 代化建 设 等方 面都 有着极 大 的影 响 , 中国近 代化 在
晚清至五四时期出国留学潮的特点及影响
晚清至五四时期出国留学潮的特点及影响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晚清以来出国留学潮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且取得了诸多重要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涉及出国留学潮的起因,出国留学潮的人员构成,出国留学的目的,出国留学的学习内容,出国留学的资金,出国留学潮对中国社会有关领域的影响等许多具体方面。
但是,有些研究还显得肤浅,对于其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探讨得还很不够。
本文力图在有关研究基础上对晚清至五四时期出国留学潮的主要目的、学习对象演变的内在原因以及留学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出国留学学习内容的演变晚清出国留学潮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经历了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个阶段。
(一)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学习物质文化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老百姓和政府官员,尤其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深刻认识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的巨大威力。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认为“夷之长技”便是西方的军事技术和近代工业。
曾国藩曾提出要“师夷智以造炮制船”,认为“欲求自强之道,莫如制器造械”。
因此,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制造之术和“养兵练兵之术”。
曾国藩和李鸿章在关于派遣游美幼童的奏折中说:“……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造船、制器等事,无一不与用兵相表里。
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归即延入书院,分科传授,精益求精,其军政船政,直视为身心性命之学。
今中国欲仿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风气既开,以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
其所谓算术、天文等都是为军事服务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军政、船政方面。
这也是洋务运动早期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目的——唯在强兵,造就军事人才。
后来,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渐知道了“强”与“富”是不可分割的,明白了西方列强之强是由于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中国必须走“寓强于富”、“先富后强”的道路。
这样,光绪初年渐渐兴起了“重商富民”思潮,提倡和大力发展工矿、贸易、交通、电讯、金融等实业。
试论留日学生与中国的近代化
试论留日学生与中国的近代化摘要:鸦片战争的爆发打开了中国人对外学习的大门,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他们努力寻求救亡之道。
于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的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他们在中国的近代化道路上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痕迹。
本文就是从留日学生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况、近代中国出现大量留日学生的原因和留日学生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贡献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关键词:留日学生;中国近代化。
鸦片战争之后,在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大潮的冲击下,古老的中国也开始了艰难而缓慢的近代化历程,中国近代化的产生和发展,固然是由于中国内部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外部资本主义的影响所致,但近代留学生运动所造就的知识分子大军,却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社会力量,而留日学生又是这支大军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生力军,那么,留日学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呢?一留日学生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概况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大清帝国的惨败,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很沉痛的教训,而统治阶级中的顽固保守派只知道墨守成规,不变祖宗的成法,但惨败的刺激却使他们看到,再墨守祖宗成法,已不可能保住。
维持他们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了,向以开明自居的洋务派在事实面前也认识到,不从根本上加以变革,任何改变也都是不可能的、他们还害怕广大人民的起义和武装变革,又不能不设法应付日益高涨的要求变革的呼声,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条件下,把持政权的清廷权贵们为了继续保全其统治地位,就不得不寻思变革,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威胁其统治基础的。
和缓的变革方式,主要是教育方面的改革,以利用这种和缓性的活动来对应各方面的压力,平息人民的反抗。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顽固派或洋务派,都把教育方面的改革视为一件重要的事,虽然顽固的保守分子还多方面阻拦,科举并没能立时撤废,但学堂的设立却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兴起,学堂中所教授的也不再是旧的一套,而是掺杂有新的西欧先进文明的课程,但当时能教授这些新课程的师资实在是凤毛麟角,就是请外国人也解决不了,要谈教育改革,要兴办学校,就得解决师资问题。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学生的作用与影响研究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学生的作用与影响研究近代化进程中,留学生作为重要的传播者和推动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晚清开始,留学生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各种思想运动中,他们显示出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分别是外援、思想倡导和科技创新。
一、外援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学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中国引入外援。
随着中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引进外援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缺少外援。
留学生为了打破中国的“科技困境”,积极出国寻找外援。
他们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引入国内,为中国进行技术转型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例如,在电力工业方面,留学生引进了美国的电力设备和建造技术。
在电力建设方面,留学生将欧美先进技术引进国内,通过建设大型水电工程,推动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在铁路建设方面,留学生引进了铁路技术,并打破了中国铁路的封锁。
这使得中国的交通瓶颈得到了缓解,带动了国家工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思想倡导留学生不仅仅为中国引进外援,还在文化和思想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们将国外先进思想的理念引进国内,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动力。
例如,王国维、梁启超、梅兰芳等留学生在文化领域表现出了突出的作用。
他们走到国外吸收现代文化精华,然后回到国内,推广“新文化运动”,倡导崇尚人性、自由平等、民主法治。
这一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形成顶峰。
在其影响下,不仅文学艺术得以吸收西方文化创造独具中华特色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来民主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历史基础。
三、科技创新留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果。
他们在海外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训练,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杨振宁、李政道等多位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先进的物理学和数学知识,在回国后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大大推动了中国现代物理学和数学的发展。
而徐特立、陈省身等大批留学生在化学和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让中国在相关学科领域取得很大进步,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发声立威奠定了基础。
论晚清时期历史及对现代中国的启示
论晚清时期历史及对现代中国的启示班级:1202 学号:6511939 姓名:赵雅馨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在明朝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与成就一多半均出自于中国。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
”①这些发明传入西方国家后,又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直至乾隆时期,中国的经济总量仍居世界第一。
然而辉煌的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危机,在康乾盛世之后的几百年里,中国经济水平不断下降。
直至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大量白银如流水般流出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过:“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成就的本身。
”巨大的成就背后是巨大的危机。
中国在短短的一百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独领风骚数千年的泱泱大国,何以沦为列强瓜分的鱼肉?本文将着重论述晚清时期中国的衰落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中国五千年历史虽经历代王朝更迭,但本质从未发生改变。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皇权社会,从秦始皇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
中央集权为政府带来了足够的权力调动国家资源,为建立并维护一个统一的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带来了所需要的安定环境,促进了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在世界独占鳌头的因素之一。
然而专制的弊端却在清末日益显现。
专制阻碍了近代前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晚清时期达到巅峰,巩固了自然经济基础,以及晚清王朝的统治。
把人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以满清政权的长期稳定。
雍正时期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抵御外族入侵,这切断了中西文明的交流,阻碍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传播。
思想上,满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愚民政策,试图控制人民的思想,抑制了新思潮的传播。
实行文字狱、八股取士严重摧残了人民的民族精神与自由思想。
它加固了旧制度、旧思想在中国的继续。
清末留学运动与现代留学运动比较
比较
清末 目的 国家分布 主要为政治因素 日本 当代 经济因素 世界各地 主要为 欧美
原因
影响
政治原因 民族危 经济全球化的影 机 响
促进国内革命运 动的发展,促进 中国近代化
有利于个人发展 也有利于国家吸收 先进理念,促进本 国发展
晚清留学运动的主要特征:
1. 教授的内容并非专门之学,而是普通之学; 2. 并非正式的教育,而是速成教育。晚清末 年法制近代化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大批法 政人才,许多留学生负笈东渡,在日本学 习法政。 3. 留学的方向由欧美转向日本
晚清留学运动的时代特征
1. 从留学生的途径来看,既有官费公派生,又有私费 生;由于学生来源不一,目的不同,学生素质也参差 不齐。 2.留学生在日期间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留学生很容 易接收各种维新抑或革命的主张,并渐次加入各种政 治组织和参加各种政治活动 主要形式有组织结社, 出版各种政治理论宣传刊物,举行罢课、示威乃至结 成拒俄义勇队和为抗议日本政府对留学生的不公正对 待而愤然返国等。
当代留学运动的原因
• 1.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国内通货膨胀,其负面影响 就是国内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逐年下降。在这样趋 势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出国留学。 • 2.国内教育资源持续稀缺由于教育的稀缺性,在 未来三到五年,中国留学生逐渐显示30%强劲增 长 • 3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是中国留学生往国外留学的一 大动因。“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传统观念使得中 国传统家庭和学生本人认为出国是一个很好的深 造的选择,这样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
清末留学运动与现代留学运 动比较
第七小组 PPT制作:陈俊宏 谭柏熙 资料收集:杨伟鑫 梁诗铭 祝敏敏 演讲:叶颖恒 郭莉敏
一:清末留学运动
• 背景及起因 •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的崛起极大的震撼了中国, 空前的民族危机感促使留学教育迅猛发展。而学 习日本的经验,成为中国人寻求富强之路的一个 主要着眼点 • 1904年新的教育体制建立,留学教育成为其中重 要组成部分,清政府提倡新学、新政而又缺少师 资和相关人才。同时清政府颁发了一系列的章程, 使其进一步制度化,归国的留学生得到重用。
清末留学与现代留学的差异
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中国近代史论文论文名称:清末留学与现代留学的差异学生姓名:王文君学生班级:卓越1441指导老师:颜湘颖完成时间:2014年12月6号清末留学与现代留学的差异摘要:本论文主要针对时代背景、主要原因、主要特点及影响展开对清朝末期的留学与现代留学的比较。
清朝末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被迫打开国门,认识世界。
派遣学生外出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世界的途径。
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的留学情况有非常大的改变。
中国国际地位的极大提高,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等构成了现代留学的多样化原因。
关键词:清末现今留学一、清朝末期与中国当今,时代大背景及原因的比较两个时期,就国际环境而言,清朝末期处于一个动乱的国际大环境之下。
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迫切的掠夺扩张,对外殖民,企图瓜分世界;另一方面,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的崛起极大的震撼了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感促使留学教育迅猛发展。
而当今的中国则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大环境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再从国内环境的角度来看,清朝末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集团腐败无能,对外一心求和,对内镇压人民群众,甘心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另一方面,1904年,新的教育体制建立,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清政府提倡新学,新政又缺少师资和相关人才。
与此同时,一方面最早的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国人,企图通过洋务运动拯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维护封建制度;另一方面,爱国知识分子积极的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当今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地位也越来越高。
人民的生活相比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人们的生活观念也越来越开化。
清朝末期,清政府内忧外患,兴办洋务巩固统治需要大量新式人才,从而外出留学得到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爱国知识分子争取到海外学习,寻求挽救中国的道路。
而在现代,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留学市场也旺盛起来留学的最终目标是良好的就业和经济的保障,留学生群体的发展壮大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所以,各国经济的往来才是留学的根本原因。
清末留学生运动与现代留学生运动分析比较
清末留学生运动与现代留学生运动分析比较专业:审计班级:1442 姓名:徐怡婷学号:1420717240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的崛起极大的震撼了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感促使留学教育迅猛发展。
而学习日本的经验,成为中国人寻求富强之路的一个主要着眼点。
由此,开启了清末留学生运动的热潮。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现代留学市场顺带着也旺盛起来。
现代留学生最终目标是很好就业和良好的经济保障,留学生群体的蓬勃壮大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下面让我们分析比较一下清末与现代中国留学生运动。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
从1872年到1875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
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计划学习十五年,由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
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现代中国留学热潮兴起于1978年改革开放,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要增大”,“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中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邓小平的指示使留学热潮出现新的特点,拓宽了留学渠道,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留学牵动千家万户,国人的留学意识空前提高;全方位的社会影响。
留学生真正成了中国和世界联结的纽带。
从目的来说,清末留美幼童和现代留学生总的方针路线上都是富强国家,学习先进的科技,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清末留美幼童的目的是清政府为“洋务运动”引进人才;维护封建制度;对抗外国侵略者在政治、经济上的压迫。
而现代中国留学生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则更具有多样性,不与清政府时期单纯为政府建设相同。
而其原因则可以从人员派遣及负责单位方面来分析。
从人员派遣方面来说,清末幼童留美由政府主导,资金来源与负责单位都是政府,留美幼童在国外学习的时间由清政府安排,可以说即使留美幼童身在美国,其是否可以继续在美国的权利都“收归国有”,这也在后来的中断留美幼童学习的事件中体现。
浅析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浅析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摘要:晚清时期,一批中国幼童带着祖国对他们的厚望来到美国,学习先进的知识、技能。
虽然这次大规模官派留学计划以夭折而告终,这批留美幼童也不为多数人所知,但他们用自己的进步思想和卓越能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外交发展史上扮演着开路领航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留美幼童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教育外交历史影响引言:在李鸿章的大力支持及中国近代首位留学生容闳的推动下,1872至1875年间,每年清政府派遣约30名幼童前往美国留学,4年共120名左右。
由于美国排华浪潮和国内反对势力不断施加压力,此次官派留学计划被迫中断。
而这些留美幼童回国后虽遭国人排斥,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各行各业中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建设。
他们中的多数人成为中国的科技专家,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科技建设,为我国的采矿、通信和交通做出贡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了晚清的官员,在政体转变、近代化的教育和民主自由思想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阐述留美幼童对于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教育现代化和外交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论证他们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推动者。
一、留美幼童对中国早期科技发展的贡献(一)对中国近代地质采矿业的推动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此时已从“自强”转变到“求富”,目的在于以民用工业带动军事工业。
而清政府之前对地质矿业不够重视,因此,中国的大部分矿产资源都被外国人所掌控。
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地质矿产的重要性,在美国选读矿产专业的留美幼童正可以在这一行业大展身手。
在1881年召回幼童后,经统计共有15名幼童从事矿冶工作,约占回国幼童的16%。
在这15名幼童中又以吴仰曾、邝炳光和邝荣光最为著名。
作为中国第一代矿冶工程师,他们不仅参与了许多重要矿区的勘探开采,还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基础。
吴曾仰是第一批留美幼童,虽未能在美国完成学业,但于1886年受命到英国伦敦皇家矿冶学校继续学业,成为留美幼童中得以完成学业的幸运儿。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及其历史意义
赣南师范大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授课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考试形式:课程论文题目: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及其历史意义摘要1847年出现的国内近代留学教育历经艰辛,在经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三个阶段后,取得丰硕成果,在近半个世纪的时代进程中,借由留学教育,我国出现了大量高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
对于当时的中国发展时期而言,留学教育不仅逐渐承担起改革开放国策的组成部分角色,更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观察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现状可以发现,留学国家的选择存在普遍性,大部分集中于美国、日本、苏联三地。
近代留学教育行为伴随着著名人物的产生,他们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文化创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历史起源入手,对其发展历程及所带来的历史意义进行分析,对近代留学教育人才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相关阐述,帮助人们回顾教育现代化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更重要的是,对近代留学教育发展进程的研究,将有益于推动有关留学教育未来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而实现调动国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来推动国内现代化经济发展。
关键词:近代留学教育;历史发展;影响;走向AbstractIn 1847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through hardships, in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nd new period China,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nearly half a century in the process of time, by studying abroad, China has integrated a large number of high level and all-round talents. For the period of China's development, study abroad education not only gradually assume the role of the national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but als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crucial impact.Observ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y abroad in modern China can be found, the choice of studying abroad is universal, most of which are concentrated in three pla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 behavior of studying abroad in modern times is accompanied by the generation of famous people.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novation of economy and culture.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Chinese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analysis, related to elaborate on the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talents China modern history, helping people to review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More importantly,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will be beneficial to promote research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education, and mobilize overseas talent to return hom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KeyWords:Modern Education;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fluence1、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起源1.1晚清时期初见端倪1.1.1具有历史环境特点的起始阶段我国最早一批留学教育学生为1847年赴美学习的包含容闳在内的三位留学生。
浅议中国近代留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浅议中国近代留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中外文化交流很早便已有之,无论是唐朝时期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还是元朝时期的马可波罗来华,这些见诸于史册的行径均属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到了近代,随着帝国主义用侵略的途径打开中国的大门,留学更是成为了中国向外国学习、企图拯救民族与危亡,实现国家的独立与解放的重要大事。
而从总体的情况来看,中华近代留学生不管是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方面还是在对西方文化的汲取方面均起到了相应的积极作用。
总所周知,在清政府统治末期,统治者为了维护其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实现了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而相比之下,西方各国却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取得根本性地胜利,他们以开放的姿态开始向世界各地进行扩张,掠夺,诸如中国这样一个拥有着广阔地域、丰富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巨额财富的国家自然成为了侵略者的新型目标。
所以帝国主义为了敲开中国的大门,实现自己的资本扩张梦想,便以鸦片战争攻陷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让这个古老的过渡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急需变革,国家和民族急需重新站立起来,因此,在改变国家现状,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近代留学生便应运而生,且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中国近代留学生的概念界定根据中国历史的划分,所谓近代是指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时间。
与此相适应的是中国近代留学生也应该是指自从1840年以后知道1949年之间的留学生。
通过调查发现,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近代留学生的兴盛于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期间,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2 中国近代留学生的基本概况因为晚清政府的落后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留学生之路并不顺畅,通过整理之后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
鸦片战争的爆发让中国一部分分子觉醒,他们看到了国外的先进之处,并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改变教育、培育人才开始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少年行:1840—1911晚清留学生历史现场》
《少年行:1840—1911晚清留学生历史现场》
李书纬
【期刊名称】《红岩春秋》
【年(卷),期】2016(000)012
【摘要】<正>晚清时期,中国的传统体制已成败落之势,不能融入世界文明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
少年行,在动荡的时代,漂洋过海,负笈游学。
剪辫,易服,觉醒,革命。
天朝,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西方,是侵略的敌人,也是富强的榜样。
他们以赤子之心拥抱未知,开启中国近代文明的新一页。
被包办婚姻的顾维钧如何大谈
【总页数】1页(P77-)
【作者】李书纬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管窥晚清上海教育事业——以上海新教教会学校为考察对象(1840-1911) [J], 李彦谋
2.英国与晚清中国邮政发展研究(1840-1911) [J], 金燕;叶美兰
3.晚清国人编纂的英汉词典分析(1840—1911) [J], 陈晨
4.晚清(1840—1911年)域外游记的西学诠释 [J], 陈室如
5.晚清(1840-1911年)天津小说的兴起与繁荣 [J], 李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晚清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学院: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班级: 2010级研究生班学生姓名:庞媛学号: 1201000830试论晚清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摘要: 留学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 并随着变革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发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清政府派遣了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
虽然是中途而废,但是清政府的这一壮举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第一页,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留学生以其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特有的才能, 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变革,对促进中国近代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留学生历史影响19世纪40年代,在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大清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轻而易举地打开了。
清政府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严酷事实,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师夷长技以制夷”。
一些务实开明的封疆大吏也逐渐对当前的形势和西方列强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从19世纪60 年代起掀起了一场以“求富”、“求强”为主要内容,以“中华两用”为主要纲领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当时闭关自守的封建制度和落后守旧的社会风气。
洋务派在发展洋务运动时深感急需具有一定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传统旧教育却难以培养这样的新式人才,因而洋务教育应运而生。
所谓洋务教育,就其内容而言,包括兴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两个方面。
特别是在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冲破樊篱不可阻挡地流入中国的时候,洋务派深感科技人才的缺乏。
一些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开始考虑派遣留学生,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最早提倡留学教育的是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
容闳自幼受西方教育,抱有借西方文明以改良东方文化的理想。
他曾于1860年会见太平天国王洪仁上陈七事,其中特别重视学校教育。
但未被采纳。
1867 年,容闳又向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得到赞许。
后又得到曾国藩的赞同,并由曾国藩等四大臣联衔奏,1871 年冬奉旨照准。
这时的洋务派认为“选募学生肄业西学、培养人才,实为中国自强之本”,并把选送学生出洋学习,看成是“当务之急”。
这里所谓肄业西学,就是到国外留学。
另外,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出于了解列强和御侮图强的愿望,于1866 年奏派斌椿率员出洋“游历”。
次年又派志刚等赴各国考察。
这些出洋考察的官员真切感受到西方的文化教育,也极力主张“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
在近代大教育家容闳的努力下,加上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外交条件已经具备:1868 年,中美两国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确定“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美国人欲入中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亦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
”①从而为中美两国互派留学生提供了条约依据。
当美国公使1871 年春路过天津时,李鸿章同他商议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一事,希望他转达本国,美国公使欣然答应。
于是清政府于1872 年8 月派遣第一批幼童詹天佑、容尚谦等30人乘船远渡重洋赴美“远适肄业”。
这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学教育之先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近代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94名留学生回国后在不同的岗位工作,在铁路部门工作的16人,有5人是铁路局长;从事矿务的10人;从事外交和行政的有21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的外交官12人,公使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阁总理1人;从事海军者20人,海军将领14人;从事教育、新闻和法律工作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电报工作者17人,其中3人任过电信局长;从事商业者7人;从医者3 人②。
其中詹天佑和唐绍仪是代表人物。
詹天佑1894年设计、施工、建造了中国第一座近代化桥梁———滦河大桥,当时在英、德、日等国工程师施工多次失败的情况下,詹天佑独立地完成了设计和施工任务,填补了我国历史的一项空白;他还修建了京张铁路,施工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修建经费较之外国人修建预算节约了白银28万两。
唐绍仪曾任内阁总理大臣,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英国殖民者1903年与达赖、班禅签订了《拉萨条约》,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唐绍仪作为清政府的全权代表与英国谈判,他据理力争并且巧妙地利用英国内阁更迭之机,迫使英国政府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完全的领土主权”,挫败了英国分裂西藏的阴谋。
他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收回海关控制权的人,在中日、中俄关于东北问题的谈判中维护了祖国的利益。
此外,晚清留美生在医学、职业教育、矿冶、农林、机械制造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金雅妹、柯金英、石美玉、康爱德等留学回国后,一边行医,一边创办医院,设立医科和护士学校,培养新式医学人才,推动中国医学的现代化。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刘瑞恒,回国后任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任华人院长和中华医学会会长,是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创建者之一。
费起鹤回国后在北京创办育才学校,他任校长20余年,为社会培育财会、英语、商业管理和统计等方面专门人才,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家和先驱者之一。
王宠佑回国后致力于采矿冶金事业,是我国近代第一批矿冶专家,锑矿开发第一人。
他撰写了第一部锑矿专著,为我国近代钢铁及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凌道扬1912年毕业于美国麻省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旋即入美国耶鲁大学林学院继续深造,于1914年获得林学硕士学位并归国。
回国后,他先在北京政府农商部任职,与韩安等人提出设立“植树节”的建议并被政府采纳。
他是中国近代林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林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郑之蕃是20世纪上半叶在我国从事近代数学教学工作的先驱者之一。
他在1907年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美国,立志学习数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数学系共修了18门数学课程。
从1920年开始,他一直在清华大学主持数学教学工作,终身以此为业,培养了周培源等一批优秀学生。
耶鲁大学法学博士王宠惠主持起草了第一部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刑法典》,被褒称为“近代法政精英第一人”,是中国近代法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再者,晚清留美生回国后,在民国初年投身政界任政府要员,不少人从事外交、法律、银行等职,其中,顾维钧就成为民国时期叱咤风云、蜚声国际的外交家。
颜惠庆、王宠惠、王正廷、孔祥熙、伍朝枢、刁敏谦、施肇基、陈锦涛等,都是民国时期在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第二,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第一页,促进了国内教育的发展。
自留美幼童出国留学之后,留学教育已成为中国一百多年来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根据《中国科学家辞典·现代卷》记载,在869名科学家中,1949年之前有留学经历的626人,占总数的72 %,他们有的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有的是各个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学术带头人。
当时,留学生把高校作为他们传播科学的主阵地,把西方的一些新兴学科(比如说人文科学方面的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等) 移植到国内来。
他们在大学里设置专系,开设课程,创办学术刊物,组织学术团体,使新兴学科很快在中国生根发芽。
同时,他们介绍和引进西方现代的教育思想,谋划建立新的教育制度,例如五四后的“六三三四学制”则取法于美国,并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近现代的重大教育活动,如平民教育运动、职业教育运动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也都与留学生有关。
其次,他们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领头人。
晚清留美生回国后,大多数首选高校任教。
晚清留美生里担任大学校长的有: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 1913) ,北洋大学校长赵天( 1914-1920) 、冯熙运(1920 - 1924) ,游美学务处总办、清华学堂监督(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 周自齐(1911) ,清华学堂第一任教务长、大同大学校长胡敦复( 1911) ,清华大学校长周诒( 1913) 、张煜全(1918 - 1920) 、曹云祥(1926) 、温应星(1928) ,北洋工学院院长蔡远泽(1930 - 1932) ,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1923) ,北大第一任教务长、浙江大学校长马寅初(1949) 。
他们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和开拓者,实际上也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
第三,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为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耶鲁大学校长朴德为首的知名人士在写给清总督衙门的信中曾这样评价:“贵国派遣之青年学生,自抵美以来,人人能善用其光阴,以研究学术。
以故于各种学科之进步,成绩极佳。
即文学、品行、技术,以及平日与美人往来一切之交际,亦咸能令人满意无间言。
论其道德,尤无一人不优美高尚。
其礼貌之周至,持躬之谦抑,尤为外人所乐道。
”“, 学生既有此良好之行为,遂亦收良好之效果。
美国少数无识之人,其平日对于贵国人之偏见,至此逐渐消失。
而美国国人对华之感情, 已日趋欢洽之地位。
”③142这种评价应当说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也正是幼童们早期给美国人民留下的这种美好印象,为中美人民一百多年来的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晚清的留学生充当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
历来的研究普遍认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锋多在留日学生中。
根据考察,晚清留美生较之留日生参与反清革命的人数较少,但他们绝非革命的旁观者,相反他们大多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和支持者。
华侨子女自幼赴美,从中学开始接受西方教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也随之萌芽。
作为民主革命领袖的孙中山本身就是在美国接受了最初的思想启蒙。
美国5年的中学教育对他的青年成长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回忆说:“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下,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
当时所怀,必一若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
”④其后,他“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约有一半时间奔走于海外。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拒后,从上海到美国檀香山,在华侨中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第五,留美幼童对中国早期军事科技的贡献。
多达50名留美幼童曾直接或间接参加过中国海军的学习或工作。
在列强进逼的近代中国大批留美幼童的加人, 无疑为中国海军的科技现代化注人一股新鲜血液。
从加人中国海军事业的留美幼童后来的工作简历看, 他们中多数人都曾贡献卓著, 甚至为国捐躯。
在1884年的中法海战中, 共有六位留美幼童在中国军舰任军官, 四人壮烈牺牲, 其中三人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过。
据1884年9月2日美国驻华公使照会记载“中法闽省之战, 中国官兵均甚出力, 其中尤为出力者, 则系杨武船内由美国撤回之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