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的社区 教学反思1

我生活的社区  教学反思1

我生活的社区教学反思

《我生活的社区》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区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个主题内容。《品德与社会》是在学校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占着举足轻重位置的学科,所以在上好这种课,我们花了相当

多的精力,在备课时,我就抓住了两点:

一、了解生活的社区

对于社区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就让学生先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观察本社区里有些什么设施,新增添了哪些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使用情况。亲身感受一下这些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并且写好调查报告,在上课的时候分小组进行汇报。重视对学生进行社区生活观察的指导,让学生先做好计划,要求学生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对社区的定义不要给学生解释得太复杂,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社区的真正概念,也没必要让他们知道的太清楚。所以我只让学生知道社区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即可,重点在于感受社区,感受社会进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激发学生热爱社区的情感,树立保护社区公用设施的思想。

通过上述的活动,学生基本都明白了公用设施都是国有财物或集体财物,都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是方便、改善、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公用设施是公共财物的一部分,爱护公用设施是社会公德,每个公民都要爱护公用设施。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就通过课件展示,先激起学生的情感,再让学生小小组讨论辨析生活中的一些是是非非,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宣传爱护公用设施的广告,进一步深化学生爱护公用设施的思想。

《我生活的社区》教案2

《我生活的社区》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社区里的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要爱护社区的公共设施;尊重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们。 能力:观察、了解、归纳、掌握调查和搜集资料的方法。 知识:通过自己的调查活动和实际生活体会,了解城市型社区和乡村型社区的不同特色,以及社区里的设施和机构。知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人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感受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 教学重点 体验社区里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管理机构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要爱护社区的公共设施,尊重村镇、街道干部。 教学难点 了解城市型社区和乡村型社区的不同特色,知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人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不同社区的图片或照片。 学生准备: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机构。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社区里的生活”“社区里的公用设施”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社区的变迁”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社区里的生活 1.[播放动画: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有什么相同之处,各自又有什么特点?你居住的社区在哪里?社区里人们一天的生活是怎样的?(板书:我生活的社区)

小结:社区是一些人生活相对集中的区域,这里有各种服务设施和管理机构。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各有自己的特色,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快乐地生活在自己的社区里。 2.[出示图片:社区服务和管理机构]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服务和管理机构?这些机构和在机构中工作的人们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哪些方便和保障?使学生知道相关机构的作用,生活中怎样利用这些设施。 小结:我们生活的社区为我们提供着方便,和谐的社区生活更为每一位居民带来了快乐。保护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社区良好环境,要靠我们生活在社区中的每一个人!(板书:方便快乐) 3.[出示图片:社区的活动]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生活的社区开展了哪些活动? 【设计意图:了解社区的服务和管理机构,以及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熟悉自己的居住环境。】 活动二社区里的公共设施 1.[播放课件:猜谜语]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猜一猜谜底,并说说在自己居住的社区里还有哪些公共设施。(板书:公共设施) 2.[出示图片:公用设施]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给社区里的公用设施分类,并想一想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将社区的公共设施与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联系起来。 3.[出示图片:社区公共设施被破坏]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谈谈:还有哪些破坏公共设施的事例。了解社区公用设施易损坏的原因(人为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4.[播放动画:严重的后果]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看到这样严重的后果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社区里的公共设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们。 5.[播放课件:假如没有了……]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这些公共设施会怎么样,再讨论怎样合理使用和保护。 【设计意图:了解本地区公用设施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认识千米教学 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片断及反思 片断一: 师: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 生:我们学过1厘米、1分米、1米。(用手比划)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

教室的长约6 课桌的宽约5数学书的长约18 生:教室的长约6米,课桌的宽约5分米,数学书的长约18厘米。 师:姜堰到南京的公路长约252000南京到北京的铁路长约1160000 生:应该填厘米,因为252000、1160000这两个数太大了。 生2:我想应该填分米。因为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了。 生3:我想应该填米。 师:这道题看来把大家难住了,老师通过查资料得知:这两个空应该以“米“作单位。

大家思考一下,假如用厘米或分米作单位,姜堰到南京的公路长还是252000吗?应是多少? 生:应该把这个数扩大10倍。 师:这么大的数读起来方便吗?怎么办? 生:不方便,应用更大的单位来表示。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计量两地较远的距离我们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板书“千米的认识”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因此课一开始就复习以前所学

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填两地路程的“单位”,让学生感悟到到计量两地较远的距离时,用“米”不方便,必须寻找更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让新知产生于学生的需要之中。 片断二: 星期六上午,小明和爸爸准备从姜堰坐出租车去泰州。 师:谁知道出租车是怎样计价的? 生:起租价7元,每超过一公里付元。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绥阳县思源实验学校--高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较好,抽象思维能力一般。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知识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从特殊到一般规律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同类项的认识,加强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 4)例题讲解与巩固练习: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拓展延伸与挑战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在重难点突破的问题上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概念的探讨,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与交流的活动,自

主得到同类项的概念,并利用实际问题和学生一起观察并归纳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在课堂上运用实际例子,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探讨出知识的规律性,找到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探讨出知识的规律性,找到学数学的乐趣。利用小而贴近生活的情景,给出的例子、习题节约了书写时间,把多余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 本节课虽采用了合作教学,但还有些传统教学的模式,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致使为学生设计的知识延伸的题目。习题及课堂小结没有有效进行,我觉的是一大遗憾也是不成功的地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很好的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驾驭课堂。在教学设计上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重点放在学生的活动的层面上,教师活动主要是组织,让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最大力度发展学习潜能,突出合作交流,实现自主学习,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我生活的社区 2教案 鄂教版

(鄂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社区是我们的大家庭 1.我生活的社区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生活的社区》。 学情分析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都生活在社区里,社区就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城市社区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农村社区则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孩子们对社区有一定的感知,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使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融入社区,很多孩子都缺乏参加社区公益、娱乐活动的机会。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够初步感知自己生活环境的整体风貌和特点,但对“社区”这一概念还比较模糊,对社区的经济、文化、自然特点更是没有深入的了解,实践活动参与少。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的环境、特点及变化。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参与社区调查的实践活动,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发展与变化,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社会生活能力,激发学生对社区的热爱之情。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社区”这个概念的理解很抽象,对社区里的常用公用设施见过,但了解的还不深入,更不谈使用的方法了。很多城市的孩子父母是双职工,孩子课业负担重,经常是回到家整理完一天的生活和学业后便休息了,周末即使有时间也更多的面向社区之外的公园等游乐景点,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参加社区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由于城乡差异和城市的改建,一部分孩子还生活在老的社区里,对社区的关注和了解就更单薄了。本课知识点的内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所以如何有效地教给学生探寻社区变化的方法(访问居委会委员、查找资料相片、拟定调查提纲等)也是教师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设计思路 1.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对社区这一概念有比 较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探究社区里的公用设施,深入了解自己的社区,提高其认知水平。 2.在学生走进社区的同时,亲身去感受、去体验,拉近社区与孩子的距离,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3.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课堂,提供自主选择、合作的机会,在互动的基础上 完成初步的社会实践。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的生活环境、公用设施以及发展变化,激发对社区的热爱之情。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增进邻里间的感情。 能力:了解公用设施的作用,正确利用它们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难题。积极参与社区调查的实践活动,培养社会生活能力。 知识:正确使用社区的公用设施,学会探寻社区变化的方法。

一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点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有多高吗? 二、自主合作探究: 动物们要一起去游乐园玩,其它小动物都顺利的进入游乐园了,可是小鹿却被挡在了外面,你知道为什么吗? 1、认一认,想一想: 小老鼠摆小棒的活动,带领学生由厘米引出新的单位米。 教师提示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板书课题 2、比一比,说一说 帮助学生体会米的意义 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米的长度 3、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 组织学生利用已经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 学生看情境图,思考原因并汇报 学生体会100根小棒就是小米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学生利用米尺来认识1米 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

打开自己的手臂等 学生小组合作 估计后测量比较,体会米 四、归纳反思: 1、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 门高约2() 一拃长约15() 黄瓜长约20() 2、完成54页估一估,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4、布置课后习题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 橡皮长约3() 树高约10() 李老师身高约175()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完成习题 学生汇报收获 板书设计: 1米有多长 1米=100厘米 1m=100cm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优选稿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围场二中佟彦风 《整式的加减》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运算中的第二节内容。教材的安排是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继而介绍了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并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最后将这些法则应用于整式的加减。 这部分课,我按照“学习目标——预习指导——展示提升——当堂检测”这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大胆尝试,找出规律,进行应用。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但讲完以后却发现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教学的整个过程做出一些回顾和思考。学习目标的问题,我觉得设计的还是很好的。就要学生去读,总结目标内容重点,让学生得到数学问题。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很有用的。从上课的过程也可以看出,他们是很感兴趣的。这对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对于指导自学的环节,我要排学生依据导学案自学引导学生很自然地就过度到新知识上了。其实整式的加减本质上就是合并同类项的问题(即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的过程),只是需要让学生知道前面所学的就已经是整式的加减了,只不过没有明确的讲罢了。所以这一个环节还是做的较好的。对于去括号法则的记忆,我觉得这是一个亮点。只要把知识点记起来,长久不忘。对于整式的教学就轻松多了。因此,在展示提升中,我

重点是让学生较好的记住法则,论依据法则去解决问题,学生的疑惑被一点点的解决了。并能在当堂检测中反应出学习的效果。总之,这样的课,总体上是还可以的,教学过程中仍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练习的量小,时间太紧,来不及深化与拓展,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发散。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太长,老师指导的时间少。 2、问题都是让学生先进行试算,然后集体讨论,使得部分学生的解题步骤不规范。教师应该选择一个例题,进行规范的、完整的板书,给予学生书写规范性的示范与指导。 3 、知识处理方面还存在欠缺,预习指导花的时间太多,学生接受的能力不同,使整个课堂显得松紧不调。 4 、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多数时间还是以个别回答为主,主动参与的学生少,个别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还是不能全力的投入学习,虽然全部参与了,但仍需注意实效性,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从与它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5 、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有待加强,计算出现的错误比较多,说明学生计算的基本功有待加强。有理数的学习不够优秀是本章学习的一大难题。 经过这部分知识课时的教学,我深深感到,上好一节课,教师除了要仔细认真地钻研教材之外,还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较好的把握学生的基础,实事求是的去看待学生的学习,一步一个

《1千米有多长》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封面) 《1千米有多长》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太大了,学生很难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借助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针对这一重点,在设计本课时,我想通过实践活动完成本课教学活动。于是在课前做设计课时,我计划让学生在操场上走一走一百米大约有多少步,步行一百米大约需多长时间,体验一百米大约有多长,从而让学生推理一千米大约有多少步,步行大约用多长时间,实际生活中从哪到哪大约有一千米。 再实际走一走,感受实际长度。我感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生活中体验,才能更好地感知我们的数学,运用好我们的数学。 因此,我在本课中分成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并用手势比划,接着提问如果要表示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需要选用什么单位呢?那么如果从学校这里到青泥洼桥需要选用什么单位呢?学生思考着好像选用这些长度单位都不行,于是引入新课。 第二阶段:在室内进行,让学生代表实际走一走10米的距离,其他同学记录时间,学生代表说一说走完后的感受。为突破重点做好铺垫布置室外实践的主题与任务。 第三阶段:室外体验。体验〈1千米有多长〉。先组内交流,想象出一千米有多长,再实际走完一千米要用多少时间,同时说出自己的

感受,大部分同学的感受不错:“因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只有200米,1千米要跑5圈,要我们走5圈。有意思的是,我们一边走老师让我们一边数数,数一个数大约用一秒。”孩子刚开始还兴致浓厚,后来就没有耐心了。而且走完一圈还轻松,两圈后有点累,三圈就喘不过气了,走完5圈已筋疲力尽了。这时候他们不由自主的感叹:一千米真长啊! 这里学生通过体验,在原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之上充分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同时对生活中米与千米的运用才会灵活。 第四阶段:单位互换。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是学生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但他们往往停留在有关单位的互化上,不能够理解千米的实际意义。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千米的度量意义,注重了所提供的材料都是真实的。这样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到千米的意义。这些活生生的材料,必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这节课让我感受到有些数学知识必须让学生感受、体验不能嫌麻烦,学生没有理解的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在做题就不能灵活运用好知识。为什么有的学生小小年纪就厌学,是我们的课堂没有感染学生,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这里,我也得到启发,运用新教材教学,要注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的社区我的家

社区体现我地人生价值 年月日至今我在社区工作眨眼间已经年多了,面对每天忙忙碌碌地工作,来来往往地居民群众和热情友好地同事,我感觉到有家地温暖、家地可靠.至此我对社区工作这个概念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让我懂得了与身边地同事相处要真心,对不同性格地办事群众要耐心,解决工作中遇到地困难要细心,对需要帮助地群众要爱心,面对压力要有一颗乐观地心. 地确,在工作年间我学懂了很多.在到社区工作以前,我只是一个平凡地业务人员,每天在马路上奔跑地时间比休息时间还要多,面对风吹日晒,我并不感到辛苦,然而生活较之平淡,每天面对地只有自己和客户,我感到这并不是我所要地,我需要更大地平台来帮助有需要地人.投入到社区工作者队伍后,就给了我这个很好平台,社区工作需要地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需.简单几字,言之易,为之难也.以下简单谈谈我对社区工作地感悟: 与时俱进地社区居委会.现在进去社区居委会,再不是以前地“老大妈”形象,社区注入了很多新鲜地血液,社区班子成员年轻化,带给了社区活力,让社区工作带来了一股冲劲,游刃有余地面对每天繁琐地工作.电算化成了社区日常工作地趋向,每天有大量地信息要通过电脑处理,单靠我在学校地微薄知识有点招架不住,这时,同事成了我最好地老师,每天虚心地求教成了我地必修课,几个月锻炼下来,所学到地应用知识比学校里地还要多,在社区这个团队里,我们地电

算知识都是一起提高,共同进步地.有时我也不忘挖出以前地书本自学,让团队知识更上一层楼,当然,我们都在这方面努力!同事间更像是亲人,每天工作上地繁琐事,都会首先对同事倾诉,共同商议,以团队间地智慧和经验解决问题.同事间生活上地关怀更是无微不至,有时工作累了,趴在桌子上小休一下,同事为你搭上一件暖衣,一句真诚地问候,真地让你感到家地温暖! 社区工作千丝万缕.社区居委会是跟群众联系最直接地组织,工作上是千头万绪,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社区工作者地身份是担当群众和政府之间地桥梁纽带,是上传下达,是穿针引线.社区工作包括党建、党务、司法调解、综合治理、社保、计生、征兵、双拥、科普、安全、环保、妇联、关工委、社区居民地文体活动以及各类创建活动.每十年一次还得承担人口普查地任务.此外,还有上级安排地各项任务.各司其职,尽心尽力. 用心为居民办实事.正如乔布斯所说,只要“用心”,就能让基层地一切繁杂事等“迎刃而解”.作为社区工作者,摆正自己地位置,有“人民地公仆”地认识,把为人民服好务作为自己工作地出发点和归宿点,真诚地为老百姓服务、扎根基层.正如十八大中提到地:群众是真正地英雄,群众是力量地源泉,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我们心中装载着群众,用心在基层,用心于工作,相信“为人民服务”就不会成为一句“理想化”地口号.“用心”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对工作地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因此,我们首先就要有一颗真挚热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没有语文知识那么生动有趣,就会使课堂 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同时还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活泼 的学习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把深懊 的知识变得容易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身 实践活动去感受知识,理解过程,掌握方法,把知识深 刻的印在学生心中。 教学《千米的认识》这节课时,学生根本不理解1 千米之长短,在作业中常会出现一座楼房高18千米之类的笑话,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1千米有多长,我经过 深思熟虑设计出这样的教学过程: 我事先利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组织全班学生赛跑。 路程是1千米,(不告诉学生具体路程,跑道每圈200米,告诉学生让他们只跑5圈)然后在上数学课时,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这次赛跑的感觉,学生高兴之极,畅所欲言, 气氛一度达到灼热化。这时,我因势利导跑道每圈200米,谁能算出这次每人跑多少米?学生很快说出答案:2005﹦1000(米)。于是我又告诉他们1千米有1000米,,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示,即1000米﹦1千米。现在 你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学生异口同声的说:知道了! 学生就是在爱这样的实践中知道了1000米﹦1千米的概

念。在课后作业中也没有出现别的笑话, 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发挥,个性 得到了张扬,成绩得到了肯定,从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节课的有趣获取知识的过程之后,学生充分 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因此为了更 好的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在那之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常常努力为学生们创造趣学、爱学、能学、会学、善学的氛围。充分挖掘实践活动这一学好数学的最好资源。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台,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 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 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打印版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整式的加减》教材中首先是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数。了解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并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去括号的法则,最后将这些法则应用于本章的重点——整式的加减,全章知识体系井然有序,层层深入。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的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数到代数的进步。 我在《整式的加减》复习课教学中尝试了“相互交流,归纳提升”的教学策略,学生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中系统整理学习的知识。 1、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再让全班合作交流。 课前,我再次要求学生去观察家里衣服的摆放,课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东西这样摆放的好处。这些事情看似与数学学习毫不相干,但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就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分类思想,为“合并同类项”概念及方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使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里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引起学生进行数学探索活动的热情。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对“合并同类项”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中,提出问题“多项式-3+5xy+2xy+5中。①这个多项式中有哪些项?②各项的系数又是多少?③哪些项可以合并在一起?为什么?”然后安排了小组活动。这样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再全班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并从中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探索和创造的乐趣,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抽象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2、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对学困生的关注 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多了,机械模仿的时间少了。再加上是学过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就采用你问我答的游戏为学困生创造了切实参与学习的机会,有意地让他们与其他同学组对,先让他们提问,然后倾听他人的回答,从中让他们能逐步学会表达知识,然后再把回答的次序倒过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多鼓励,排除他们学习中的障碍,增强学习的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果他们的学习每天都能得到及时的辅导,将减少学生的两极分化。这种做法体现了人人获得数学知识思想。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活动时间的掌控上,活动的时间过长,以致后面的教学实践不足,预计的内容没有完成;评价的方式有些单一等。 因此,今后应注意: 1.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2.要最大程度的相信学生,要学会放手,让学生真正的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初中-数学-打印版

我 生 活 的 社 区

《我生活的社区》教学设计 教者:赵金鑫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的生活环境、公用设施以及发展变化,激发对社区的热爱之情。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增进邻里间的感情。 能力:了解公用设施的作用,正确利用它们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难题。积极参与社区调查的实践活动,培养社会生活能力。 知识:正确使用社区的公用设施,学会探寻社区变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的环境、特点及变化。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参与社区调查的实践活动,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发展与变化,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社会生活能力,激发学生对社区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全面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 学生准备:照片、绘画、记录的形式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P7页内容,话题为“我家在这里”。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8-P9页内容,话题为“我喜欢社区里的······”。 第三课时完成教材P10-P11页内容,话题为“社区的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我家在社区

1. 家是爱的港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你们想看看老师的家吗?(出示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图片,对社区做简短的介绍,要介绍清楚社区的名称以及社区的整体印象。) 2.你们的家住在哪里呢?赶紧向你的小伙伴介绍介绍吧!(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用照片、绘画、文字等多种形式介绍自己的社区) 4.所有社区都一样吗?城市社区又是什么样的,说说你的了解?(考虑有的孩子在城市) 5.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认识农村、城市社区,了解异同。 小结:社区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中。不论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出发,以介绍自己的家为话题,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具体形象的理解“社区”这一概念,知道社区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活动二:社区的设施 1. 你们生活在社区里,那么你们熟悉社区里的一切吗?社区里有那些公用设施呢? 2.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社区的设施和机构给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3.是呀,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社区里有很多的设施和机构,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并介绍标志性的建筑等,具体介绍用途。重点是教堂。)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1米有多长》的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1米有多长》的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1米有多长》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节中关于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课。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设计想向学生们渗透: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没什么好怕的,可以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围绕重点,多层次展开 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1)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1米有多长。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2)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3)实物测量,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本节课孩子们对米的认识较好,能正确地用长度单位——米,并进行有关测量。 三、存在的不足 1、反思这次的教学设计是没有把“估计”运用到实际测量以前的教学活动中,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要牢固树立此观念,因为学生掌握此项技能,在今后的实际生活当中受益匪浅。 2、有关长度单位的认识只是一个开始,后面教学中要给学生不断的强化和运用,丝毫不能懈怠——这是MS-EEPO有效教育理念中的由于强化次数不够导致的知识遗忘,这也是我教学中要汲取的一点失败的教训。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及反思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及反思 金秀县民族中学吴秀鲜 一、关于基本理念 1、高立意,低起点。如活动一的回忆与思考“前面我们学过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这五种运算。那字母之间可以进行什么运算呢?为什么?整式之间呢?”起点虽低,但立意上体现了类比猜想的数学思想。如活动六的做一做,起点低,但立意上体现了不完全归纳、数学建模的思想。 2、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过程中,力图通过八个基本活动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主体性以及合作交流的社会性,教师成为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力图改变“教师权威,学生被动”的局面。 3、最近学生发展区。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训练,本节课的四个例题学生已见过做过。于是,我以此为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经验基础展开教学。在老师的帮助下,落实增长点:学生在老师提供的问题支架下,实现从算式到方程的发展。 二、关于内容选取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等知识。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弱化了教材中心地位,整合了教学内容的资源。对于教材中的内容,我主要是让学生自主习得。节省出来的时间主要是用于解决一些变式题、探究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是充分尊重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及其应用进行筛选。如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例7、例8体现出来的用字母表示数、整式加减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关于方法策略 通过“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算一算”、“做一做”、“看一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类比、猜想、归纳、探究等自主活动,通过合作交流、变式训练进行意义建构,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增长,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同时也追求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语境,营造师生、生生的互动和交往的和谐探究环境,充分体现数学探究及数学应用的基本“精神”。 四、关于过程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实际走一走 亲身体验1千米有多长

实际走一走亲身体验1千米有多长 徐儒雁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测量这一单元“千米的长度观念。不像学习“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几个较小的长度单位,学生可以实际测量建立起长度观念。它需要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 在上“千米的认识”课前天下午我就布置家庭作业:《体验1千米有多少多长》,和家长一起测量出自己正常行走时一步有多长,家长帮助计算出1000米有多少步,然后以家为起点步行出计算出的步数,并记录出所用时间。 第二天课上直接问学生:1000米有多长?有的学生说1千米是从家到学校那么长,有的说1000米是从家到华诚超市那么长,……每个学生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但每个学生真正体验了1000米的长度。接下来我顺理成章地直接讲授1000米为了书写方面可以写成1千米,2000米=2千米,反过来1千米=1000米……,最后再次感受1000米的实际长度,带领学生从教学楼北墙向学校门口沿学生进校黄线测量出100米,学生先捡10个小石子,每边走边数出步数,一次扔掉一个,直到扔完记录出走10次的步数。在这个过程学生中对1千米有了深刻的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 如果单单以书为教材,灌疏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米”,也许学生接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感知。正如郭老师讲到的我们要避免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单位的换算,而是带领学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不足处:只量了一条100米的线,学生多在行走过程中有学生越过别人时走弯路,使步数出入太大。 解决办法:多测量出几条100米的路线,让学生排几队走。

整式的加减化简求植教学反思

整式的加减化简求植教学反思 整式的加减化简求植教学反思1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从实际背景中去体会进行整式的加减的必要性, 并能灵活运用整式的加减的步骤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概括、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4、学习重点:正确进行整式的加减。 5、学习难点:总结出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 ※复习检测 复习: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去括号。 ※数学小游戏 把你的出生月份数乘2,加10,再把和乘5,加上你家的人口数(小于10),记录结果;

我就知道你出生月份和你家有几口人。若结果为133 答案:你出生于8月份,你家有3口人 ※ 新课引入※整式生活秀 1、苹果每斤4元,小红买了x斤。桔子每斤3元,小丽买了y斤。(1)两人买水果共花了______ 元。(2)小红比小丽多花了______ 元。(3)你能表示两人共花了多少钱吗? (4)你能计算两个整式的差吗? (5)你能把结果化简吗? 2、七年级 (二)班分成公益活动小组,第一组有m人,第二组比第一组的2倍少10人;第三组人数是第二组的一半。七年级 (二)共有到少人? (1)第二组人数为:(2)第三组人数为:(3)全班共有到少人: 注: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整式加减 ※探索方法 计算:2b3+(3ab2-a2+b3)-2(ab2+b2) 注:探究整式加减的的实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总结整式加减的步骤。

※自主探究 1、求多项式2a2+3a-1 与4a2-4a+2的差。 22、先化简,后求值(5a2-3b2)-3(a2-b2)-(-b2) 其中a=5,b=-3 注:灵活运用整式的加减的步骤进行运算。 ※巩固提高 ,B??2x?x?1;1若多项式A?3x?2x?1计算多项式A-2B。 2005,y??12、求(2x2 -3xy+y2-2xy)-(2x2 -5xy+2y-1)的值,其中x??222004※大家谈一谈(小组合作) 3、有这样一道题:已知A=2a2+2b2-3c 2,B=3a2-b2-2c2,C=c2+2a2-3b2,当a=1,b=2,c=3时,求A-B+C的值.”有一学生说,题中给出b=2,c=3是多余的,他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 ※课堂小结: 1.整式的加减实质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这两个知识的综合。 2.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①如果有括号,那么先算括号。 ②如果有同类项,则合并同类项。 ※作业设计:课本P138 A组2.3.4.P139B组3.4.※补充 2一个多项式A加上

一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反思一:一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在认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认识千米。部分学生对学过的四个单位,有了空间上感性的认识。学生对寓学于乐的数学教学方式,很感兴趣,乐于参与。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室里的有限资源,从1米有多长开始入手。再让学生感受10米有多长(十个学生张开双臂手拉手的距离),接着引出100米有多长,让学生分组到走廊看学校操场的一百米直道,并告诉学生,这个距离就是100米,如果10个这样的100米会有多长呢?学生开始思考,利用之前学习过的知识:10个100是1000,知道了10个100米就是1000米,我们还可以这样记录1千米。这样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1千米到底有多长。 由于1千米的距离比较长,仍有个别学生在空间想象上存在困难,较难理解。这是客观条件限制。 反思二:一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太大了,学生很难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本课中分成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并用手势比划,接着提问如果要表示株洲到长沙的距离选用什么单位呢?学生思考着好像选用这里长度单位都不行,于是引入新课。 第二阶段:在室外进行,让学生分小组实际走一走,10米和100米的距离,在小组内交流所走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以及走完后的感受,为突破重点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课外体验。今天的家庭作业是体验〈1千米有多长〉。先组内交流,想象出一千米有多长,走完一千米要用多少时间,同时写出自己的感受,交一篇数学日记,其中部分同学的感受不错。 如钱青青写到:大家都知道不同的长度单位,可1千米是一个很长的长度单位。今天一下课,数学老师让我们体验1千米,我班同学一听,跳了起来。我知道1千米=2里,天啦,要跑2里,那我会累死去。因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只有200米,1千米要跑5圈,真巧体育老师下午就要我们跑5圈,每跑一圈还画正字,跑完一圈还轻松,两圈后有点累,三圈就喘不过气了,跑完5圈我已筋疲力尽的扒在地上了。一千米真长啊! 袁柳写到:星期六,我和龙铮一起去中学操平跑步,体验跑1千米的感觉,跑完一圈感觉还可以,2圈后我就跑不动了,龙铮鼓励我坚持跑完1千米,也就是2圈半,结果还是跑完了1千米,真是累啊,如果我们坚持锻炼就不会累了。另外我还知道学校操场跑道长200米,跑5圈才1千米,中学操平跑道长400米,跑2圈半才1千米,如果从我家里跑到学校,一个来回大约1千米。我们到中学操平跑5圈,就是2千米,如果跑10圈就是4千米。 学生通过体验,充分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经验,巩固学生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上完整式加减之后进行的,对用字母代替数进行运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字母代替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还是认识不足,同时对整式的加减还不够熟练,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字母代替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2、巩固整式的列式与运算 3、培养学生对规律性问题的探索能力 4、数形结合能力的培养 在对整式加减还不够熟练的情况下开设这一节课,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老师在分析问题时,尽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课前小测]部分的第二题,先让学生代入具体的数字去计算,让学生品尝“上当”的滋味,然后再引导学生引入字母,问题就简洁多了,让学生在本节课一开始就有了强烈的字母代替数的意识。再如[自学辅导]和[活动1],本人都是通过列表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得出答案的,既减轻了学生思考的难度,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为学生在日后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思考的方法。[活动2]要求学生具备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属一种综合应用。本人采取的是具体运算的方法,避开了不等式的生硬套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解决了问题。[活动3]难点在第3个小问题,如何适时地引入字母,而且如何去表示相关式子,

都有一定的难度,本人在讲第1个小问题时就刻意引导学生注意中间数,所以到第3个问题时用字母代替“中间数”就水到渠成了。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本人还安排了[巩固练习]和[当堂测试]两个配套练习借以检测学生所学,效果良好。 在上完本节课后,本人深以为,若是把这一课时折成两节课来完成,效果会更好一点,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有更强的锻炼。再者,由于是按排在整式的加减之后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整式的加减之相关知识点时要非常到位,否则会影响本节课的效果。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2 整式的加减是第一节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这节课学习整式的加减,它是整式运算的基础。我在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在教学中尝试了“创造情景,提出问题;层层推进,提出猜测;相互交流,归纳提升”的教学策略,学生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中捕捉到学习的知识。 1、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再让全班合作交流。 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课前去观察家里的衣橱和碗柜,去看看餐具的摆放、衣服的摆放,课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东西这样摆放的好处。这些事情看似与数学学习毫不相干,但适当的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却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分类思想,为“合并同类项”(把具有某种相同特征的归为一类)概念及方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家庭、学校和社区 3 我生活的社区》_39

《我生活的社区》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型社区的不同特色以及社区里的设施和机构。知道城市社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2、体验社区里的功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要爱护社区的公共设施。 3、初步了解社区的一些机构,以及村镇,街道干部为搞好社区建设所做的努力,懂得要尊重他们。 4、了解社区的发展,感受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 教学重点: 了解城市型社区的不同特色以及社区里的设施和机构。知道城市社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学习调查访问的方法,会运用考察的方法进行社会研究。 教学准备: 收集社区的照片。 教法: 引导法、谈话法 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大家都有一个可亲可爱的家,今天我们来说我们的家住在哪里? 2、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都有些什么? 二、社区里有什么 1、说说你家附近除了商店、邮局、派出所,还有些什么? 2、谈谈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地方?为什么?引导学生尊敬,感谢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人。 3、学生说说社区有哪些设施?感受这些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小小聪明泉:我们应该这样保护使用这些设施呢? 三、社区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1、比一比:社区里多了什么变化? 2、你喜欢这些变化吗?为什么?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变化 四、社区的日常生活

1、说一说:自己平时都在干些什么?早上,中午和晚上。你的邻居们有干写什么? 2、你觉得生活得开心吗?为什么?感受社区带来给我们的快乐。 五、归纳总结 1、说说自己的家是在哪种社区? 2、你眼中的城市社区是怎样的?农村社区呢? 3、比一比:城市社区和农村的不同之处。 4、城市社区和农村的相同之处。 六、小结 社区虽然不同,但生活环境都不断改善,这里共同的我们的生活必定会更加幸福电脑播放轻松的背景音乐再展开谈话,引入话题。 七、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