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大纲范文
《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范文
![《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af3726a767f5acfa0c7cd0f.png)
《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前言实验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与基础医学间的桥梁学科。
也是临床医学与实验医学研究都必须具备的一门独立学科。
近年来,医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飞速发展,实验诊断学也因此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在更新。
故而,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组织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大纲以王鸿利教授主编的《实验诊断学》英文版教材为依据,重点讲授临床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并通过对临床一般检验的实际训练,达到理解实验诊断对临床诊治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评价实验结果。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45,其中实验课15学时,理论授课30学时。
教学中,学生可以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专业五年制的《诊断学》和John Bernard Henry 主编的《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by Laboratory Methods》中的相关内容。
一、临床血液学一般检验【目的要求】1.掌握:外周血细胞计数的方法和临床意义;Hb、Ret、Hct、RDW、红细胞三个平均指数、血沉、测定的方法和临床意义;贫血实验室诊断;溶血实验室检查。
2.熟悉:血细胞分类、血细胞形态异常的意义。
3.了解:血液分析仪全血细胞计数的内容和参考值。
【教学时数】理论课3学时【讲授内容】1.血液一般检验:(1)外周血细胞计数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2)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3)红细胞比容测定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4)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5)红细胞三个平均指数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7)血涂片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2.血液分析仪:检测项目和参考值。
3.贫血的检查:贫血的诊断和分型、溶血检查、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和分类。
【自学内容】1.红细胞的起源、主要生理功能。
2.五种白细胞的起源、主要生理功能。
诊断学教学大纲2024
![诊断学教学大纲2024](https://img.taocdn.com/s3/m/8b13c14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d.png)
引言概述: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培养医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疾病诊断。
本文旨在讨论诊断学教学的大纲,其中包括教学目标、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学教学。
正文内容: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包括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为有效的临床诊断提供基础。
2. 培养学生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
3. 培养学生掌握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通过临床实习和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疾病诊断。
4. 培养学生掌握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医学诊断通常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学生需要培养与患者、家属和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二、内容设置1. 病史采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有效地采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了解患者的疾病背景和可能的诱因。
小点1: 学习有效的病史采集技巧,包括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使用。
小点2: 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病史信息来推测可能的诊断,建立初步诊断。
2. 体格检查: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体格检查技巧,包括观察、触诊、叩诊、听诊等,以获取患者的体征信息。
小点1: 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医疗器械进行体格检查,如听诊器、血压计等。
小点2: 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体征信息来推测可能的诊断,进一步完善诊断。
3. 实验室检查:学生需要学习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技巧,包括血液学、尿液学、生化学等,以获取患者的生化指标和病理改变。
小点1: 学习各种实验室检查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小点2: 学习如何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辅助诊断,包括正常范围的判断和异常结果的解读。
4. 影像学检查:学生需要学习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技巧,如X线、CT、MRI等,以获取患者内部结构的影像信息。
小点1: 学习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1]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1]](https://img.taocdn.com/s3/m/3d60e8b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4.png)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1] 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本科教学使用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熟悉诊断、诊法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1.“诊断”的含义.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衡变.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要求1.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2.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衡变的典型例证.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温病条辨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籍、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的作者及主要内容.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第一章问诊目的要求熟悉问诊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主诉、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2.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含义,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3.问现在症: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经带等的内容,常见症状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问诊的意义及方法熟悉问诊的意义;问诊的具体方法;问诊的注意事项.二、问诊的内容1.熟悉问一般情况的内容.了解问一般情况的意义.2.掌握主诉的含义;书写主诉的要求.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3.掌握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熟悉现病史的询问方法.了解问现病史的意义.4.熟悉既往健康状况和既往患病情况询问的内容.了解问既往史的意义.5.熟悉个人生活史询问的内容.了解问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等内容的意义.了解小儿的病理特点;问小儿的主要内容;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6.了解问家族史的内容和意义.三、问现在症1.熟悉问现在症的含义;“十问歌”;问现在症的方法.2.掌握问寒热的含义;恶寒、恶风、寒战、畏寒的区别;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和临床意义.了解“寒热”产生的机理.3.掌握问汗的内容;有汗无汗、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的概念、分类、表现及临床意义;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表现及临床意义.熟悉“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和诊断意义.4.掌握导致疼痛的病因和病机;疼痛的性质.熟悉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了解问疼痛的要点.5.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阳痿、遗精的含义.熟悉各症的临床意义.6.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了解目昏、雀盲、歧视的异同.7.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和临床意义.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8.掌握临床常见饮食异常症状的含义和意义.了解不欲食、纳少和纳呆的区别.9.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10.掌握问月经、问带下的内容;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表现.熟悉异常月经、病理带下的表现和意义.第二章望诊目的要求掌握望神、望色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熟悉望异常形体、姿态和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了解望诊诊断病证的原理,局部望诊的主要表现.教学内容1.望诊的概念,望诊的方法,望神色形态和局部望诊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临床意义.3.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症证.4.望形: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的表现及临床意义.5.望姿: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临床意义.6.望头面、五官:望头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唇、齿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7.望肢体:望颈项、望胸部、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8.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10.望排出物:痰涕、涎唾、呕吐物、大便、小便等的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11.望小儿指纹: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全身望诊1.掌握望神的概念;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2.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与病色、主色与客色、善色与恶色的概念及特点;五种病色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色与泽的临床意义;望色十法的内容.了解望色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3.熟悉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形体诊病的原理;体质形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4.熟悉望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姿态诊病的原理;衰惫姿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二、局部望诊1.熟悉小儿囱门、颜面、目、口唇的病理形态、临床意义.了解头发、耳、鼻、齿与龈、咽与喉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2.熟悉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病理形态、临床意义.了解腰背部、四肢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3.熟悉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的表现和鉴别.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三、望排出物1.掌握痰涕、呕吐物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大便、小便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四、望小儿指纹1.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望小儿指纹的方法.2.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3.掌握风、气、命三关的划分;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舌诊目的要求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和病理舌象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和舌象分析要点.教学内容1.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内容,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望舌质:正常舌质的表现、意义;舌色淡白、淡红、红、绛、紫的表现、临床意义;舌形老、嫩及胖大、瘦薄、点刺、裂纹、齿痕的表现、临床意义;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短缩、吐弄的表现、临床意义;舌下络脉的诊法、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3.望舌苔:正常舌苔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色白、黄、灰黑的表现、临床意义.4.舌质与舌苔互参,舌诊的一般临床意义,临床常见舌象及其意义.教学要求一、舌诊概说1.熟悉舌质、舌苔、舌象、舌诊的含义.2.熟悉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质;舌的形态结构.了解舌的组织结构;舌乳头的分类及各种乳头的形态特征;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对舌象形成的影响.3.熟悉脏腑在舌面的分布理论;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4.熟悉舌诊的体位,伸舌姿势,诊舌的顺序,诊舌的注意事项.了解刮舌、揩舌的方法和临床意义.5.掌握诊舌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意义.熟悉舌象的生理变异;望舌质、望舌苔的临床意义.二、望舌质1.掌握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的表现、临床意义.2.掌握正常舌形的特征;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舌形的表现、临床意义.3.掌握正常舌态的特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态的表现、临床意义.4.熟悉诊舌下络脉的内容;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三、望舌苔1.掌握舌苔厚薄、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苔质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白苔、黄苔、灰黑苔等苔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四、舌象综合分析1.熟悉舌之神气有神、无神、胃气有胃气、无胃气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舌质、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临床意义.2.熟悉临床常见舌象的临床意义.了解舌象的动态分析;舌诊的临床意义.第四章闻诊目的要求掌握常见病变声音的一般规律、特点及意义;熟悉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了解正常声音的特点,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教学内容1.听声音:咳嗽、哮、喘、喷嚏、谵语、心音变化等的临床意义,发声、呼吸、语言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等声音的临床意义.2.嗅气味: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听声音1.了解听声音的含义、听声音诊病的原理、意义;正常声音的特点;影响正常声音的因素;异常呼吸音﹑啰音、心音异常的临床意义.2.掌握发声、音哑、鼻鼾的表现、临床意义;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特点、临床意义;喘和哮、短气的特征、区别、临床意义;常见咳声的特点、临床意义;虚实寒热诸证呕吐的特点、临床意义;呃逆、嗳气、呵欠、喷嚏、太息的表现、临床意义.3.熟悉病理语声的一般规律;失音与失语的区别;呻吟、惊呼的表现、临床意义;语言异常所主病证的一般规律;顿咳和白喉的咳声特征;肠鸣异常的表现、临床意义.二、嗅气味1.熟悉口气、痰涕之气、汗气、呕吐物之气、二便之气、经带恶露之气的异常变化和临床意义.2.了解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第五章脉诊目的要求掌握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组合与主病规律;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了解妇人脉、小儿脉和真脏脉的特点.教学内容1.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2.诊脉部位: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诊法.3.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举按寻、平息、五十动、脉象要素.4.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5.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6.相似脉的鉴别比较.相兼脉及其主病规律.真脏脉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7.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和特点.8.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教学要求一、脉诊概说1.了解脉象、脉诊的含义;心脏博动、脉道、气血直接影响脉象;脏腑组织的作用与脉象的形成间接相关.2.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方法、三部九候和分候脏腑.了解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3.掌握诊脉的时间、体位和指法.熟悉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名词的含义.4.熟悉脉象要素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的含义与意义.二、正常脉象1.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有胃、有神、有根脉象的特征.2.熟悉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特征与胃、神、根的关系;内外环境因素对脉象的影响.三、常见病脉1.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等1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熟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等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2.熟悉模拟脉、对举脉的含义;常见模拟脉与对举脉的内容.3.熟悉相兼脉的含义;脉象相兼的原理.掌握脉象相兼的原则;脉象相兼所主病证的规律.4.了解真脏脉的含义;“十怪脉”的名称、特点及临床意义.5.了解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小儿脉象的意义.四、脉诊的临床意义熟悉脉诊对判断病变性质、辨别病证部位、分辨邪正盛衰、推断病证进退预后的意义.第六章按诊目的要求掌握按诊的方法,按脘腹的内容和意义;熟悉按诊的意义,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内容和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按诊的体位、方法、注意事项.按诊触、摸、按、叩等法的操作方法,按诊的意义.2.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方法、内容与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熟悉按诊的含义和意义;按诊的体位、手法、顺序.了解按诊的注意事项.二、按诊的内容1.熟悉诊虚里的部位、方法和临床意义;按胸部、按乳房、按胁部的一般临床意义.2.掌握腹部按诊的一般方法;脘腹部位的划分;按脘腹异常变化的意义;腹满、腹水、腹部肿块的按诊特点和临床意义.3.熟悉肌肤寒热、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的常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尺肤的部位和诊尺肤的临床意义.4.熟悉按手足寒热变化的临床意义.5.了解按腧穴诊病的理论依据;诊断各脏腑病变常用的腧穴名称.第七章八纲辨证目的要求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教学内容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7.八纲辨证的意义.教学要求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二、八纲基本证候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2.熟悉寒热辨证的意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证候分析.掌握寒证与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3.熟悉虚实辨证的意义.掌握虚证与实证的概念,实证、虚证的一般临床表现.4.熟悉阴阳两纲归类证候的依据与内容.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熟悉证候相兼的概念;证候相兼的常见证型;表虚证与表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了解证候错杂的概念;证候错杂夹杂常见证型.熟悉证候错杂中,矛盾双方均反映疾病的本质,辨证时主要分析其中的主次缓急.3.熟悉证候真假的概念;证候真假的四种类型.掌握真寒假热证与真热假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概念.熟悉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基本病机.4.熟悉证候转化的概念;证候转化的三种类型;表里出入的含义;里邪出表、虚证转化为实证的本质.掌握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化为虚证的概念.四、八纲辨证的意义熟悉八纲辨证的特点;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八纲基本证候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第八章病性辨证目的要求了解病性、病性辨证的概念;掌握辨六淫证候、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证候、辨津液证候、辨情志证候中常见证型的概念、临床表现.教学内容1.病性及病性辨证的概念、意义.2.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3.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4.气病证候、血病证候、气血同病证候的分类,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5.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6.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教学要求一、辨六淫证候1.掌握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熟悉内风与外风、伤寒与中寒、内湿与外湿、寒湿与湿热、内燥与外燥的区别.二、辨阴阳虚损证候1.掌握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掌握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汗出特征,了解其证候分析.三、辨气血证候1﹒了解常见气病证候的分类.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 了解常见血病证候的分类.熟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证候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血瘀证的成因.3.了解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熟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证候表现的原则、病机.四、辨津液证候1.掌握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掌握“痰饮”、悬饮、支饮的概念、病位及临床表现,了解饮证的证候分析.3.了解病性“水”的特征、形成机理.掌握水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4.熟悉痰、饮、水、湿的异同与关系.5.掌握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了解津亏与液脱的一般差别.五、辨情志证候熟悉情志为病的病理和症状特点;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情志证的证候分析.第九章脏腑辨证目的要求熟悉脏腑辨证是以辨脏腑病位为纲,并分辨病性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的意义、运用范围.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各脏腑证候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各脏腑常见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相关证的鉴别.教学内容1.脏腑辨证的概念、适用范围和意义,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2.心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心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3.肺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肺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4.脾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脾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5.肝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肝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6.肾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肾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7.腑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腑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8.脏腑兼病证候的概念、各脏腑兼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教学要求辨心病证候熟悉心的病变范围;心病的常见症、征.掌握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痰蒙心神证、热闭扰心神证与痰火扰闭神证的鉴别.熟悉心火亢盛证临床表现的几类特点;引起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及其各自的证候特点.辨肺病证候1.熟悉肺的病变范围;肺的常见症、征.2.掌握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蕴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相搏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风寒犯肺证与风寒束表证,风寒犯肺证与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肺热炽盛证与痰热蕴肺证的鉴别.辨脾病证候1.熟悉脾的病变范围;脾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辨肝病证候1.熟悉肝的病变范围;肝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滞肝脉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四证的鉴别.辨肾病证候1.熟悉肾的病变范围;肾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的鉴别.辨腑病证候1.熟悉各腑病的病变范围;各腑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寒饮停胃证、寒滞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虫积肠胃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胃阳、气虚证与脾阳、气虚证,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胃肠气滞证与寒滞胃肠证,湿热蕴脾证与肠道湿热证,心火下称证与膀胱湿热证的鉴别.辨脏腑兼病证候1.了解脏腑兼病证候的概念.2.掌握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胆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心肾不交证与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经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与胃肠气滞证,脾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与心肝血虚证的鉴别.第十章其他辨证方法概要目的要求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的概念;了解其各自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1.六经辨证的概念,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六经病证的传变.。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1e243ed998fcc22bcd10dc2.png)
《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使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诊断学》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重要医学专业课程,是建立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诊断临床各科疾病的基础。
技能性强、实践操作多是本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疾病诊断的原理,利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学会采集、综合、分析以获取临床资料,在熟悉临床资料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思维方式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并能完成规范的病历书写。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
依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面向社会、适应未来岗位竞争需要的总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对疾病作出初步诊断、完成规范病历书写的能力。
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分述如下:【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各种常见症状的概念、病因与临床表现,熟悉各种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了解各种常见症状的伴随症状。
2、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熟悉问诊的方法与技巧,了解问诊的概念和系统问诊要点。
3.掌握体格检查的正确方法,熟悉体格检查内容的正常状态及其临床意义,及其重要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实验室检查常见检查项目的参考值,熟悉常见检查项目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了解常见检查项目标本采集的方法。
5.了解常用X线、CT、MRI及超声检查的指征及其临床意义,了解X线检查的基本原理和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熟悉各系统重要器官X线正常表现和常见疾病X 线表现、重要器官正常声像图和常见疾病异常声像图。
6.熟悉心电图机的操作,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异常心电图的分析及其改变的意义。
7.熟悉胃、肠镜检查和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8.掌握病历书写的内容与格式、诊断的内容与格式,熟悉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了解诊断的步骤和病历的重要意义。
【能力培养目标】1.进行系统的问诊,了解病人的主诉、体征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2.能独立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动作规范,结果贴近实际。
诊断学教学大纲范文
![诊断学教学大纲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599d165727a5e9856a613a.png)
诊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诊断学(Diagnostics)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7.0学分;总学时为128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实验60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临床医学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诊断学是研究和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的一门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也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
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是通过理论讲授和临床实践,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采集与诊断疾病有关的全部临床资料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客观、系统的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为学习临床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要求学习者应通过对问诊、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等方面的学习,能正确掌握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提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做出诊断。
能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种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六、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接触病人;如何通过问诊确切而客观地掌握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如何正确地运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物理检查方法来发现和收集患者的体征;如何选择针对性的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如何联系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基础把握患者的异常征象发生机制和判断哪些征象属于正常生理表现、哪些属于异常病态征象;如何通过正确临床思维方法分析思考,以获得诊断疾病的某些线索,从而提出可能发生的疾病,并做出正确的诊断结论等是诊断学的教学重点。
七、主要先修课程: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及病理学等。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如下: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诊断学概念与地位;诊断学学习要领和基本要求。
3.了解如何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诊断学概念,性质与任务。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7d7d953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f.png)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对诊断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探讨,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课程目标诊断学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医学生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临床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技巧,学会合理运用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辅助诊断手段。
同时,还应具备分析和解释临床检查结果的能力,形成科学、准确的诊断结论。
二、教学内容1. 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介绍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帮助学生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技巧:教授学生如何有系统地收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全面而有序的体格检查,以获取更多的体征线索。
3.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介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症、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
4. 临床推理和鉴别诊断:培养学生进行临床推理的能力,通过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建立初步诊断和进行鉴别诊断。
5. 诊断技能培养:通过病例分析和模拟临床操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提高他们对临床情况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和交流。
2. 病例分析:通过真实或模拟的病例,引导学生进行临床推理和诊断,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思维。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如体格检查技巧的训练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与团队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临床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诊断学》教学大纲(ⅳ模块).doc
![《诊断学》教学大纲(ⅳ模块).doc](https://img.taocdn.com/s3/m/38559cf958fb770bf78a55fd.png)
《诊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诊断学英文名称:《Di agnost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0学时讲课学时:45学时实习学时:15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护理学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检体诊断学年制本科教学大纲基本要求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木理论、基木知识和基木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是为医学生学完基础医学课程后,过渡到学习医学专业课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诊断原理和方法的学习,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木知识和基木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检体诊断学是诊断学的主要及重要部分,包描:绪论、问诊、体格检查、病历帖写、心电图、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等。
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木科教育的实际情况,检体诊断总学吋为60学时,其屮安排45学时理论讲授和15学时见习学习。
通过专业理论和见习实践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木理论、基木知识和基木技能,为进一步学习齐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理论课和自学的学习,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通过见习课的学习,熟悉基本技能的操作方法。
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电子标准化模拟病人、临床典型病例示教及学生互帮互学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曲于学时教少,冇部分需要熟悉或了解的内容必须曲学生自学完成。
因此,教师应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应加强学习主动性,以使检体诊断学的课程教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断捉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诊断学中未列入大纲的内容,供学生门学参考。
本大纲根据第6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人民一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写, 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部分章节屮的某些叙述作了必要的调整,以便同学学习。
诊断学的教学大纲
![诊断学的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63839d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6.png)
诊断学的教学大纲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以后临床课的学习。
《诊断学》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各类临床表现的发生进展规律、机制及建立诊断的思维程序,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疾病。
诊断学的内容,包含收集临床资料的步骤与方法,对症状、体征与各类检查结果的评价、分析与推理,是医学生务必学习与掌握的,为临床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诊断学》与其他医学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内容是建立在医学基础课的基础上的,是把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体地结合并应用到临床实践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也是打开临床医学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诊断学》的教学环节包含课堂讲授、临床技能培训、课间实习、临床技能考试等。
其中课堂讲授是教师对指定教材的部分章节进行讲解,结合CAI课件、VCD、录象、录音、投影、模型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方法与思维程序。
《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课堂教学外,大量的实践课是在技能训练室与病房中进行,在病房中熟悉病史采集方法,熟悉各类特殊体征及正规的检查手法。
在反复医疗实践中,逐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检查方法与检查技术,逐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
考试是检验《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理论考试(占80%)与实验考试(占20%)两部分,理论考试是对学期末医学生学完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实验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查体的能力,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课程总学时根据教务处下发的教学计划、诊断学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症状、问诊、理学检查等40学时(理论30,实习10),心电图20学时(理论12,实习8),内镜4学时(理论2,实习2)。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篇问诊第一章问诊的重要性第二章问诊的内容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掌握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4f1fb3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a.png)
引言概述:《诊断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本文将对《诊断学》教学大纲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正文内容: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熟悉临床诊断的整体思路和方法,掌握系统的体格检查技巧和必备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2.培养学生准确判断疾病种类和临床表现,提高诊断能力和临床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了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构建临床诊断决策的系统化思维。
4.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了解新的临床诊断技术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体格检查技巧的教学a.检查整体健康状况,包括生命体征、皮肤、头颈、心肺、腹部等主要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
b.学习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特殊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
2.实验室检查项目的教学a.熟悉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等。
b.学习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和临床诊断的关联。
3.临床病史采集和分析的教学a.学习合理的病史采集流程和技巧,包括主诉、既往史、家族史等内容。
b.熟悉病史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掌握临床问题的提炼和假设的建立。
4.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原则与方法的教学a.掌握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疾病的概念、分类和诊断标准的理解。
b.学习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5.临床诊断决策的教学a.培养学生构建临床诊断决策的系统化思维,包括问题解剖、病史推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b.学习临床诊断决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化验结果与临床病情判断的结合等。
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a.通过教材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b.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提高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a.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践,与真实病例接触、观察和分析。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7274b4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e.png)
诊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诊断技能。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诊断学基础,为将来成为优秀的临床医生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临床诊断的概念和作用,熟练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 学习各种常见疾病的典型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培养对不同疾病进行准确诊断的能力;3. 掌握与临床诊断相关的各种医学技术和仪器的使用方法;4.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病例和疑难病例的能力;5. 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临床诊断的基本理论a. 临床诊断的概念和意义b. 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步骤c. 临床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方法2. 疾病诊断a. 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典型症状b. 临床病例分析和诊断思路训练c. 疾病鉴别诊断技巧和方法3.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a. 常用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指标解读b. 实验室检查结果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 实验室技术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4. 影像学诊断a. 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技术原理b. 各类疾病在影像学上的典型表现c. 影像学报告阅读和诊断思路培养5. 病例讨论与实践a. 临床病例的分析和讨论b. 解决复杂病例和疑难病例的思路和方法c. 实际临床实习中的诊断操作和技能培养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座式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 实验室实践:学生将亲自操作各种实验室仪器,学习常见实验室检查方法;3. 病例讨论:教师将提供一系列真实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临床实习:学生将在医院实际科室进行临床实习,通过观摩和亲身实践,提升诊断技能。
五、考核与评价本课程的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10%;2.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教材和内容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50%;4. 临床实习评价:医院指导教师将对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占总成绩的10%;5. 学生评价:学生将对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估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学》教学大纲(供医事法律、医疗保险专业使用)《诊断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医事法律、医疗保险专业总学时:6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20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诊断学是应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为医学生学习完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课程后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是一座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诊断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仔细了解患者所存在的体征,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器械检查,来揭示或发现患者的整个临床表现。
学习获取这些临床征象的方法,掌握收集这些临床资料的基本功。
应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理论,阐明患者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并提出可能性的诊断,为学生今后从事医事法律、医疗保险工作打下一定的医学知识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在学习了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后,学习诊断学为学生今后从事医事法律、医疗保险工作打下一定的医学知识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常见症状与体征、体格检查、问诊、心电图检查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病史、综合的、客观的分析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提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作出诊断。
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及基本技能,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种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通过常见症状与体征、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及基本技能,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一定的医学知识基础四、学时分配(理论)五、课程考核(理论)考核方法:闭卷考试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一)教科书[1] 主编:陈文彬.《诊断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8年11月(二)参考书[1] 主编:赵凤琴.《心电图实习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月:1998年2月[2] 主编:黄宛.《临床心电图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月:1982年3月七、教学内容(理论)绪论【教学内容】1 学习临床诊断的意义。
2 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3 诊断学的基本内容:问诊、常见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心电图等)、病例书写以及诊断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4 诊断学的学习要领与要求。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从基础过度到临床的桥梁过程,是临床个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
它是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基础技能的关键学科。
强调指出掌握正确的问诊和系统体检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忽视;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实验检查项目和正确评价其结果也十分重要;此外,还必须建立客观的思维方法方能达到正确认识疾病的目的。
【重点与难点】重点:诊断学的内容难点:诊断学的学习要领第一篇问诊第一、二、三、四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内容、常见症状【教学内容】1 问诊的重要意义2 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 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4 问诊的内容:(1)一般项目(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及生育史、家族史。
(5)各系统的问诊要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
(6)常见症状:发热、水肿、咳嗽与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恶心与呕吐、呕血、便血、腹痛、腹泻、黄疸、血尿、少尿、无尿与多尿、意识障碍发热1)发热的概念,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发热的机理2)发热的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3)发热的起病方式、过程、临床分度和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水肿1)水肿的发生机制、病因及临床表现2)全身性水肿的鉴别诊断: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营养不良性、其他原因的水肿,重点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要点3)局部性水肿咳嗽与咳痰1)咳嗽与咳痰的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2)咳嗽与咳痰的临床表现:咳嗽的性质、时间、规律、音色,痰的性质和痰量咯血1)咯血的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
2)咯血的临床表现及与呕血的鉴别。
胸痛1)胸痛的病因与发生机制2)胸痛的临床表现:胸痛的年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的概念2)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①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②心源性(左心衰竭、右心衰竭)③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等)呕血1)呕血的常见病因2)呕血的临床表现便血1)便血的病因2)便血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鲜血便、柏油样便黄疸1)黄疸的概念、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及黄疸的分类2)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的发生机制及鉴别诊断血尿1)血尿(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的概念、病因。
2)血尿的临床特点:确定真性血尿或假性血尿;判断出血的部位与确定病变的性质。
意识障碍1)意识障碍的病因与发生机制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教学基本要求】问诊是病史采集,了解病情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等的重要方法,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
要求学生充分认识问诊的重要性,并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使诊断、鉴别诊断的线索和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要求学生掌握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症状。
【重点与难点】重点:问诊的内容与方法、常见症状难点:问诊的方法、常见症状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二章基本检查法及一般检查【教学内容】1)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方法2)嗅诊在诊断特殊疾病中的重要意义3)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4)体温的测量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误差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
5)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不同疾病的面容、表情、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姿势与疾病的关系,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6)皮肤的颜色、弹性、皮疹、出血点、瘀斑、蜘蛛痣、水肿等体征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7)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顺序及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检查方法2)熟悉一般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3)了解体格检查的意义及注意事项【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
2)熟悉一般状态包括的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难点:触诊、叩诊的基本方法及淋巴结的检查方法第三、四章头、颈部【教学内容】1)头颅检查2)眼、耳、鼻检查及临床意义3)口腔检查:唇、口腔粘膜、牙与牙龈、扁桃体、咽和腭、舌等检查及临床意义。
4)颈部检查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颈静脉怒张的判断及颈静脉怒张颈动脉搏动的临床意义,甲状腺及气管位置的检查,甲状腺肿大的分度,气管偏移的临床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颈静脉怒张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掌握甲状腺、气管的检查方法及甲状腺肿大的分度。
2)熟悉头颅及头部器官、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
3)明确头颅及头部器官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正常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难点:颈部的检查顺序、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五章胸部第一、二、三、四节胸壁、胸廓及肺脏检查【教学内容】1)胸部常见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胸廓检查:正常及常见的病态胸廓类型3)乳房:视诊、触诊的方法4)肺部检查(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的类型、频率、节律、深度等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胸廓扩张度的检查方法,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
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及语颤异常的临床意义。
胸膜摩擦感临床意义。
(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叩诊与直接叩诊法。
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及正常叩诊音的分布范围;肺上界、肺前界、肺下界及其移动度的叩诊法、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胸部异常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4)听诊: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听诊特点及分布。
病理性呼吸音(异常肺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
啰音:啰音的发生机制、分类、听诊特点和其临床意义。
湿性啰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
干性啰音:哨笛声、鼾音。
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及异常时的临床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检查胸廓及肺部时的应用。
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2)通过临床实习、熟悉常见的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
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2)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难点:叩诊、听诊方法的应用第五、六、七节心脏、血管检查【教学内容】心脏1)视诊(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1)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震颤的产生机制、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3)叩诊(1)心脏叩诊方法及顺序。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4)听诊(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制,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3)心率与心律。
(4)心音的变化。
a、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b、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c、舒张期奔马律的临床意义d、开瓣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5)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分析杂音的注意点:部位、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性质、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
各瓣膜听诊区杂音的临床意义。
(6)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血管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情况。
3) 水冲脉、奇脉及交替脉的触诊方法及临床意义。
4) 毛细血管搏动征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5) 血管杂音、枪击音及Duroziez双重杂音。
6) 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7) 正常血压、高血压、低血压诊断标准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心力衰竭。
【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心脏浊音界的叩诊,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
2)熟悉心脏各种震颤的临床意义3)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4)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各辨膜听诊区杂音的临床意义,熟练掌握心脏杂音的听诊要点,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的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