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机试验大纲
小麦生产中不同播种方式试验小结论文
小麦生产中不同播种方式试验小结为实现小麦种植全程机械化目标,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及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趋势,2010年秋播我市特地引进山东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江苏高邮2bg—6a免耕条播机、省江苏省农科院小麦均匀摆播机等进行机械播种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试验设计1.试验地点:十二圩办事处弓尾村2组2.供试品种:扬麦133.播种方式设计:a1:山东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行距27cm左右,播幅8cm;a2:常规条播机(江苏省高邮2bg—6a 免耕条播机)播种,行距20cm;a3:机摆播(江苏省农科院小麦均匀摆播机);a4:人工撒播为对照。
4.面积与重复:每个小区面积0.1亩,重复2次,共8个小区。
5.生产经过:试验地前茬为早熟晚粳,10月20日机械收割,秸秆切碎。
11月6日中型拖拉机进行旋耕灭茬。
11月8日播种,常规条播机播种(a2)、机摆播(a3)、人工撒播每亩播种量11kg(a4),山东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a1)由于播量不便调整,每亩播种量达13kg。
基肥亩施控释肥(24-12-6)20kg、碳铵15kg,2月11日追施返青平衡肥,亩施尿素15kg,4月6日追施孕穗肥,亩施尿素7.5kg。
除草、防病治虫同大面积生产。
6.调查内容(1)不同播种方式田间出苗情况调查(2)茎蘖动态:调查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茎蘖数及最终亩穗数。
(3)冻害、冷害、倒伏等抗逆性调查。
(4)产量结构及籽粒产量:收获前进行理论测产,成熟后每小区收获有代表性的5m2小麦晒干后计算实产。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1.不同播种方式对田间出苗的影响试验田采用山东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2bg—6a免耕条播机和均匀摆播机三种机械播种和人工撒播后机械盖籽,由于播种方法不同,落籽深度不一,导致小麦田间出苗率不同,出苗均匀度不一致。
(1)不同播种方式对田间出苗率的影响条播机械麦种均从排种管排出,播种深度2~3cm,加上播种机上自带振压轮或振压磙等振压装置,土壤被压实,种子易吸水,较有利于出苗。
实验十二 播种机构造观察与调整
实验十二播种机的构造观察和使用调整一、目的要求1、了解播种机的构造2、掌握播种机的使用和调整方法3、掌握播种作业质量的检查方法二、设备与工具1、条播机、穴播机2、随车工具、卷尺、直尺等3、种子(小麦,大豆或玉米)、盘秤、袋子、小容器等三、实验内容及方法步骤1、播种机技术状态的检查机架应成矩形,并在同一平面内;地轮应正圆,搬动地轮不应过度旷动;双圆盘开沟器圆盘转动应灵活,圆盘摆动不得过大;开沟器拉杆不得扭曲;卷片输管弯曲后中间不得漏种;离合器和各转动装置运作应正常等,这些应事先检查,若出现故障,经维修或换件后才能投入作业,去报播种质量。
2、开沟器的安装多行条播机开沟器安装的个数,是根据播种的要求的行距和固定开沟器的横梁的有效长度计算确定的。
设安装开沟器的横梁的有效长度(横梁的实际长度减去一个开沟器拉杆前段的宽度)为L(cm),播种行距B(cm),则横梁上实际可安装的开沟器个数n 为n=L/B + 1求出开沟器个数后,如n为单数,从横梁的中心线安装一个前列开沟器,再按行距向两侧逐次安装;n为双数,在横梁的中心线左右两侧各半个行距处安装一个后列开沟器,再按行距向两侧逐次安装。
前后列开沟器必须互相错开安装,避免作业中开沟器发生拥土和托堆现象。
对于旧的播种机,开沟器固定后,必须将其落下,检查各开沟器之间的实际行距,如不准确,应进行校正。
安装输种管。
3、播量实验检查各外槽轮在排种杯内的工作长度是否一致,如有不一致的应进行单个外槽轮的调整,使其一致。
检查各个排种舌是否都固定在排种杯侧壁上的凹槽中。
播种机发放在水平地面上,垫起机架,地轮微离地面能自由转动。
将袋子中的麦种倒入种子箱中,麦种量不小于种子箱容量的1/4。
落下开沟器,拔出开沟器导钟管中的输种管,每一个输种管下口放一小容器,并与排种器作出相应的记号。
转动几圈地轮,使排种杯充满种子,有少许种子会顺着输种管流入下面的小容器中。
将各小容器内的种子倒回种箱,放回原处。
播种施肥机械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播种施肥机械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2. 掌握播种施肥机械的操作方法。
3. 分析播种施肥机械的作业效果。
4. 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播种施肥机械:包括播种机、施肥机、输送带等。
2. 种子:小麦种子。
3. 肥料:尿素。
4. 土壤:沙壤土。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步骤(1)组装播种施肥机械,确保各部件连接牢固。
(2)将种子和肥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装入输送带。
(3)启动播种施肥机械,进行播种施肥作业。
(4)观察播种施肥机械的作业效果,记录相关数据。
(5)分析播种施肥机械的作业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2. 数据记录(1)播种量:每亩播种量。
(2)施肥量:每亩施肥量。
(3)播种均匀度:播种点间距的均匀性。
(4)施肥均匀度:施肥点间距的均匀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播种量:每亩播种量为20kg。
(2)施肥量:每亩施肥量为10kg。
(3)播种均匀度:播种点间距均匀,误差小于5cm。
(4)施肥均匀度:施肥点间距均匀,误差小于5cm。
2. 分析(1)播种施肥机械的作业效果良好,播种均匀度、施肥均匀度均达到预期要求。
(2)播种施肥机械具有以下优点:①提高播种施肥效率,节省人力物力。
②实现播种施肥一体化,减少作业环节。
③播种施肥均匀,有利于作物生长。
(3)播种施肥机械存在以下不足:①对土壤适应性较差,易发生堵塞。
②结构复杂,维修难度较大。
③成本较高,推广应用受限。
五、实验结论1. 播种施肥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播种施肥效率和质量。
2. 播种施肥机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进一步优化设计,提高适应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3. 为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应加大播种施肥机械的研发力度,提高其性能和推广应用水平。
六、实验建议1. 加强播种施肥机械的适应性研究,提高其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作业性能。
2. 优化机械结构设计,提高机械的可靠性和维修性。
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
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播种密度对于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在小麦种植中,行距宽幅匀播是一种常见的播种方式,通过不同的行距和密度来进行试验,寻求最佳的播种方式。
本篇文章将介绍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一、试验目的1. 确定不同行距宽幅匀播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2. 寻求最佳的播种密度和行距,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3. 为小麦的种植提供科学的播种建议。
二、试验方法1. 试验地点:选择小麦种植面积较大、土壤条件较好、气候适宜的地区进行试验;2. 试验品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小麦品种进行试验;3. 试验设计:随机分布设计,设置不同的行距和密度组合,例如10cm、15cm和20cm 的行距,20kg/亩、25kg/亩和30kg/亩的播种密度;4. 施肥管理:根据试验地的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入适量的氮、磷、钾等肥料,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5. 灌溉管理: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水量,进行科学的灌溉管理,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6. 病虫害防治:对小麦病虫害进行科学的防治管理,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7. 采集数据:在小麦成熟期进行产量和质量的测定,包括单株穗数、单株穗粒数、千粒重、亩产量等数据。
三、试验结果经过一定时期的试验,得出以下结果:1. 不同行距宽幅匀播对小麦产量和质量有显著影响,不同的行距和密度组合产生了不同的产量和质量表现;2. 在相同的行距下,较高的播种密度通常会带来更高的产量,但对于单株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指标却呈现出负向影响;3. 在相同的密度下,较大的行距通常会带来更高的产量,但对于单株穗数和千粒重等指标却呈现出负向影响;4. 产量和质量指标的最佳组合为15cm的行距和25kg/亩的密度,其产量和质量表现均较好;5. 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不仅受行距和密度的影响,还受到土壤、气候、施肥、灌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四、试验结论通过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行距宽幅匀播对小麦产量和质量有显著影响,不同的行距和密度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2. 在实际生产中,应结合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和种植管理水平,选择合适的行距和密度组合;3. 不同的品种、土壤、气候等因素可能会对小麦的最佳行距和密度提出不同的要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4.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小麦种植的播种方式和管理方式将不断优化和改进,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
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一、试验目的通过对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探讨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优化小麦播种方式提供参考。
二、试验材料和方法1. 试验材料小麦品种:本地适宜品种2. 试验设计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
处理组包括:A组:15cm行距宽幅匀播;B组:20cm行距宽幅匀播;C组:25cm行距宽幅匀播;D组:30cm行距宽幅匀播。
每个处理组设置相同数量的小区和相同数量的重复,每个小区的面积为10m×10m。
3. 试验方法(1)土壤准备:在试验地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田地种植小麦。
根据试验设计,对试验地进行充分翻耕,清理杂草,施入足够的有机肥。
(2)播种:按照处理组设置的行距宽幅进行播种,每个处理组按照相应的行距宽幅进行均匀播种。
(3)田间管理:对各处理组的小麦田进行规范的田间管理,包括灌水、施肥、除草、防病、防虫等。
(4)采集样品:在小麦成熟后,对各处理组的小麦田进行样品采集,包括产量、品质等指标的测定。
三、试验结果根据对各组处理的小麦田进行观测和数据分析,得出如下试验结果:1. 生长发育情况:A组的小麦生长势健旺,株高、穗粒数和穗粒重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而D组的小麦生长势相对较弱,株高、穗粒数和穗粒重都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
2. 产量情况:A组的小麦产量最高,达到了X kg/亩,B组次之,产量为X kg/亩,C组和D组的小麦产量分别为X kg/亩和X kg/亩。
3. 品质情况:A组的小麦品质最佳,籽粒饱满、色泽均匀,品质优良;B组次之,品质为中等;C组和D组的小麦品质相对较差,籽粒不够饱满、色泽不均匀,品质较差。
四、试验结论通过对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的观测和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 在本地条件下,15cm行距宽幅匀播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和品质的小麦;2. 30cm行距宽幅匀播对小麦的生长势和产量有明显的不利影响;3. 20cm和25cm行距宽幅匀播对小麦的生长势和产量影响相对较小,但较15cm行距宽幅匀播稍逊色。
田间技术小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索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田间技术,我们于2023年在XX县XX镇XX村开展了小麦田间技术实验。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播种密度、施肥量、灌溉制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小麦品种为XX,供试土壤为壤土,有机质含量为1.5%,pH值为7.5。
2.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
具体处理如下:- 处理1:播种密度为3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225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2:播种密度为4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300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3:播种密度为5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375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4:播种密度为6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450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5:播种密度为7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525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3. 实验方法:- 播种:于2023年10月20日进行播种,采用机械播种,播种深度为2-3cm。
- 施肥:基肥于播种前施入,追肥于拔节期施入。
- 灌溉:根据土壤水分状况,适时进行灌溉。
-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及时防治病虫害。
- 测产:于2024年7月10日进行测产,每个小区随机取5个样点,测量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处理1、2、3、4、5的产量分别为7890kg/公顷、8100kg/公顷、8300kg/公顷、8550kg/公顷、8750kg/公顷。
结果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产量逐渐提高,但超过600万株/公顷后,产量增加幅度逐渐减小。
播种的实验报告
播种的实验报告播种的实验报告一、引言播种是农作物种植的第一步,也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播种方式和方法,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因此,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播种方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选择了小麦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三种不同的播种方式进行对比。
分别是:手工播种、机械播种和直播。
实验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每种播种方式各设立三个重复,共计九个试验组。
三、实验步骤1. 土壤准备:选取具有相似土壤质量的试验地点,进行适量施肥,保证土壤肥力均衡。
2. 种子处理:将选取的小麦种子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以确保播种时的卫生和种子的活力。
3. 手工播种:在试验区域内用手工将小麦种子均匀撒播在土壤表面,并轻轻覆土。
4. 机械播种:使用播种机进行播种,确保种子的均匀分布和适当的播种深度。
5. 直播:将小麦种子直接插入土壤中,并确保种子与土壤接触良好。
6. 管理与观察:对各试验组进行相同的管理措施,包括浇水、施肥和除草。
同时,定期观察和记录作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颜色和数量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如下实验结果:1. 手工播种组:小麦生长较为缓慢,株高较低,但叶片颜色较为鲜绿,且数量较多。
2. 机械播种组:小麦生长较为迅速,株高较高,但叶片颜色较为黄绿,且数量较少。
3. 直播组:小麦生长速度适中,株高和叶片颜色与数量均处于手工播种组和机械播种组之间。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手工播种方式使得小麦的生长较为平稳,株高和叶片数量较多,可能是因为人工撒播时更加细致,种子分布更加均匀。
机械播种方式虽然能够提高播种效率,但可能由于种子的密度过大,导致小麦生长不够健壮。
而直播方式则在两者之间,既能保证播种效率,又能够保持作物的生长品质。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手工播种方式适合小规模农业生产,能够保证作物的生长品质。
2. 机械播种方式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能够提高播种效率,但需要注意种子的密度控制。
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
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引言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且产量稳定。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小麦的行距和宽幅的选择对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本次试验旨在探讨小麦不同行距宽幅的匀播方式对产量的影响,为小麦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1.材料本试验采用的小麦品种为XX品种,该品种适应性强且产量稳定。
试验地点位于中国农业大学农场,土壤肥沃且气候适宜。
2.方法(1)试验设计本试验采用的是随机区组设计,共设10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计30个试验单元。
行距宽幅的不同组合作为不同处理,具体如下:A组:行距30cm,宽幅30cmB组:行距30cm,宽幅40cmC组:行距30cm,宽幅50cmD组:行距40cm,宽幅30cmE组:行距40cm,宽幅40cmF组:行距40cm,宽幅50cmG组:行距50cm,宽幅30cmH组:行距50cm,宽幅40cmI组:行距50cm,宽幅50cmJ组:对照组,使用常规行距宽幅播种方式(2)试验操作在试验地点,按照以上10个处理分别进行遵循相应行距和宽幅的小麦播种。
播种密度统一为每亩100kg,施肥量和保水措施等基本一致。
在整个生育期间,对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及时观察和记录,包括植株高度、生长状态和产量等指标。
结果与讨论在试验结束后,对所有处理的小麦进行收割和产量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不同行距宽幅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
具体来说,行距宽幅较小的组别(A组、B组、C组)的小麦产量较高,而较大的组别(G组、H组、I组)的产量较低。
对照组的产量居于中间。
这一结果与预期一致,表明行距和宽幅适当缩小对小麦产量是有益的。
结论通过本次试验可以得出结论,小麦不同行距宽幅的匀播方式对产量有显著影响。
行距宽幅较小的组别,如行距30cm,宽幅30cm,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
这是因为行距宽幅适当缩小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量,从而增加产量。
在小麦的种植中,可以适当调整行距宽幅,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农学农机实验指导书
农机实验指导书(农学专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农机教研室实验一 播种机构造及排种器性能试验及播量调整一、目的与要求运用所学排种器理论,结合农业物料物理特性,根据农业技术所要求的播种量对播种机进行播量调节的方法步骤以及对排种均匀性的测定方法,以及给定的实验设备,设计出以最快速度确定播种机正常工作参数。
要求学生掌握播种机的构造及播量调整原理和方法。
掌握排种器排种能力,均匀度、均齐度的测定方法。
二、原理与方法1. 通过观察熟悉播种机的构造2. 播量调整原理是通过改变槽轮在排种杯内有效工作长度和槽轮转速来调整播量的。
槽轮在排种盒内的伸出长度,称为槽轮的有效工作长度。
对于播种机总播量的调整,工作中可轴向移动排种轴,改变槽轮的工作长度,以调节整台播种机的播量,一般要求总播量误差在±4%,最大不超过10%;对于排种器单体的播量调节是通过调整单个外槽轮在排种杯内的长度而改变播量的,一般要求单个排种器排种误差在±1%,最大不超过4%。
2. 排种器性能实验是播种作业前检查排种器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排种器性能实验可以检查总播量稳定性,排种一致性,条播均匀性等性能指标。
在进行上述项目的测定时,常需应用排种器试验台(图1)。
它由电动机、传动装置、承接种子带、种子箱、试验排种器和机架等组成。
工作时,电动机一方面带动种子上的主动轮,一方面带动排种器轴。
传动装置采用调速电机带动,具有无级变速,能保证种子带的线速度和机器前进速度相当,并使排种器轴的转速符合机器工作时的转速和方向。
排种器轴转速一般在8-10转/分之间变化。
工作时可在种子带上涂抹黄油以保持种子原有的均匀性。
三、设备、仪器和用具1. 48行谷物条播机、排种器试验台及各种排种器。
2.扳手、卡尺、天平、杆秤、接种布袋、塑料桶。
3.小麦。
四、步 骤1、通过观察熟悉播种机的构造及工作过程。
2、均齐度测定由于制造和装配,调整误差等原因,播种机上各行排量存在差别,各行排量的一致性叫做排种器的均齐度。
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
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为了探究小麦不同行距对它的生长和收成带来的影响,本试验按照不同行距进行了宽幅匀播。
试验中使用的品种为普通小麦。
一、试验设计本试验设计了4个不同的行距进行宽幅匀播,具体分别为15厘米、20厘米、25厘米和30厘米。
每个不同的行距设置了3个相同的重复。
为了减小误差,选取了面积相等的4个试验区域,每个试验区域大小一致,选取这4个区域的原因是为了让不同行距的小麦处于相同的环境下进行生长测量。
每个试验区域分别为3米宽,10米长,共计30平方米。
二、试验过程1. 土地准备在试验前,进行了对测定区域的整顿和修整。
需要清除杂草,并且用拖拉机对土地进行耕作,使土地更加适合种植小麦。
2. 施肥为了保证小麦种子发芽率和生长的健康,对每个试验区域进行了相同的施肥,并且使用了相同的施肥配比。
施肥后应进行踩实土壤,保持土壤湿润。
3. 播种在土地为适宜种植小麦的状态后,针对4个行距开始进行宽幅匀播。
每个试验区域的播种量均匀,每个试验块中播种量相等。
在播种后,立即对小麦进行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
4. 管理过程在种植初期,每天要对小麦进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施肥和浇水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
每个试验区域的小麦生长情况全部记录,在生长初期需要控制杂草生长并及时进行防治,从而保证小麦在同样的环境下生长。
5. 收获小麦生长期结束后,采取了对于不同组的小麦进行摘除成熟的发穗部分,进行清洗晾干并进行称重处理。
三、分析数据根据4个行距所得到的小麦产量数据以及生长情况,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便得出结论。
下面是数据的相关分析。
1. 小麦产量根据4个行距所得到的小麦产量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下述结论:小麦的产量不同行距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线性趋势为:增加行距小麦产量呈现下降趋势。
设置小麦的15cm行距,每平方米的小麦产量为0.93kg~0.99kg;20cm行距,每平方米的小麦产量为0.84kg~0.90kg;25cm行距,每平方米的小麦产量为0.76kg~0.81kg;30cm 行距,每平方米的小麦产量为0.73kg~0.76kg。
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
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前言】行距和宽幅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也非常重要。
本次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行距和宽幅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为小麦种植提供科学的种植方式,也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材料与方法】1. 材料试验品种:鲁冰8号肥料:复合肥工具:锄头、铲子、测量工具等2. 方法2.1 地面准备选取耕地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区域作为试验区域。
根据试验设计,将试验区域根据不同行距和宽幅划分为20个小区域。
2.2 施肥在试验田地施肥前,将化肥拌入土中。
施肥量和肥料种类以当地农业技术推荐的标准为准。
2.3 播种将小麦种子按照试验设计的不同行距和宽幅整齐地播放入试验区域。
播种深度为种子直径的两倍左右,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不同的小区域按照不同的压条数进行播种。
2.4 管理试验期间,进行定期的浇水、除草、松土等管理工作,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
2.5 采样在小麦灌浆成熟期,选择不同的行距和宽幅区域进行样品采集。
采样时,取样数应具备代表性。
【结果】在不同行距和宽幅的试验区域中采集的小麦样品进行测量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 不同行距对小麦单株平均穗数和产量的影响行距/产量(克)| 800 900 1000------------| ----------------------------------- |----------------------------------- | -----------------------------------20 厘米 | 25.6 株,38.6 克 | 24.3 株,35.2 克 | 21.8 株,30.5 克25 厘米 | 27.4 株,41.2 克 | 26.6 株,38.5 克 | 23.2 株,34.2 克30 厘米 | 28.8 株,44.2 克 | 28.2 株,42.5 克 | 25.4 株,38.5 克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小麦行距的增大,小麦的单株平均穗数逐渐减少,但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
小麦的种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小麦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了解小麦的生长规律、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评估不同种植条件下小麦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小麦种子:选用优良品种,如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
- 土壤:选取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 肥料:有机肥、碳铵、过磷配钙、氯化钾等。
- 浇水设备:喷灌、浇灌等。
2. 实验方法:- 种植时间: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华北地区一般是在冬季的十一月份左右播种,东北地区是在春季的三四月份播种。
- 选种整地: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及土壤情况的种子进行种植。
整地时至少要深翻土层三十厘米左右,并将土块整细,将田间填平,然后撒上农家肥,再翻耕一次土地。
- 合理播种:在整好的地中按照每行间隔三十厘米的距离起一条小沟,将种子均匀的撒在沟中,用土掩种即可。
- 田间管理:- 施肥:一般要求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中低产田2500—3000公斤。
高产田要控氮、稳磷、增钾、补中微,氮磷钾配比为1:0.6:0.5—0.7,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补充硫、硅、钙、锌、硼、锰等中微量元素。
- 浇水:根据土壤湿度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 病虫害防治:定期观察麦田,及时防治病虫害,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蚜虫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表明,小麦在不同种植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状况。
在适宜的土壤、肥料、水分和光照条件下,小麦生长旺盛,植株健壮,叶片翠绿。
- 在土壤肥沃、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小麦的分蘖数、茎数、穗数等均较高,产量也相应提高。
2. 产量:-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高产田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
- 中低产田亩产在300-500公斤之间。
- 适当增加肥料投入、合理施肥、科学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3. 影响因素:-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小麦生长,提高产量。
DG-T 007―2006播种机
DG/T 007—2006
播种机
1 范围
本大纲规定了播种机推广鉴定的内容、方法和判定规则。 本大纲适用于谷物条播机(包括点条播玉米播种机)、单粒精密播种机和穴播机的推广鉴定。播 种机的其他鉴定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大纲的引用而成为本大纲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大纲,然而,鼓励根据本大纲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大纲。
1
DG/T 007—2006
3.2.1.3 对肥料的容积质量、含水率、自然休止角等特性进行测定,测定方法按 GB/T 5262 有关规定
进行。
3.2.2 性能试验用地
3.2.2.1 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田块作为试验用地。地势应平坦,无障碍物,整地质量应符合农业技术
要求。
3.2.2.2 试验地测区长度应不小于 50m,两端预备区不小于 10m,宽度应满足性能试验项目要求。
3 基本要求
3.1 申请方需补充提供的文件资料 3.1.1 产品规格确认表并加盖单位公章; 3.1.2 样机照片(应能充分反映样机特征); 3.1.3 三包凭证; 3.1.4 产品注册商标(如有)批文复印件或产品注册商标申请证明文件; 3.1.5 产品生产、销售、技术服务报告。 3.2 试验条件 3.2.1 试验用种子和肥料 3.2.1.1 按样机使用说明书的规定选择试验用种子和肥料。不应为改善种子的物理特性而对其进行任 何处理。用于精密播种试验的种子,其品质应符合精密播种农业技术要求。 3.2.1.2 对种子的外形尺寸、千(百)粒质量、含水率、容积质量、自然休止角、原始破损率等特性 进行测定,测定方法按 GB/T 5262 有关规定进行。
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技术试验示范报告
的 技 术 优 势和 主 要 特 点 , 探 索 和 完 善 与 该 机 械 播 种 技 术相 适 应 的 小 麦 高 产 栽 培 技 术 要 点 , 为 小 麦 宽 幅 精 量播
种 机 的 改 进 和 播 种 技 术 的逐 步 大 面 积 推 广提 供 相 关 的 科 学 技 术 依 据 。 关键词 : 小麦; 宽幅 ; 播 种技 术
精 量 播种 机 和 目前 生 产 中 的传 统 条 播 机 ( 户 县 生
产的2 B一9双 永牌 6行 小麦 条 播机 ) 进行 对 比试 验播 种 , 6 6 7 m 播 量 为 1 2 . 5 k g , 面 积各 占 0 . 1 3
h m 。试 验地 前 茬 为玉 米 , 秋 播 前 对 试 验 地 土 壤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小麦宽 幅精量播 种技术试验示范报告
王 晓 红 ( 兴 乎 市 农 技 站 ,陕 西 兴 平 7 l 3 1 0 0 )
摘 要 : 通 过 对 小麦 宽 幅 精 量 播 种 技 术 和 传 统 播 种技 术 的 对 比 试 验 , 探 讨 小 麦 宽 幅精 量 播 种 机 在 生 产 实践 中
1 . 2 试 验基 本 情况 2 0 1 1年秋播 , 在 西吴 镇 良村实 施 了 0 . 2 7 h m
苗壮 , 有助 于 构建 合 理 群 体 , 促 进小 麦 分 蘖 , 根 系
发达 。 比常规 播 种 技 术 基 本 苗 6 6 7 m 增加 0 . 9 万, 冬 前单 株 分 蘖 增 加 . 5个 , 三 叶大蘖增 加0 . 2 个, 次 生根 增加 1 . 5条 ( 所用数 据 见表 1 , 下 同) 。 ( 2 ) 小 麦生 长 中后期 , 有 利于 田间 通风 透光 和 浇水 、 施肥 等作 业 , 同时成 穗率 提 高 , 穗粒 数 增多 ,
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
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广阔,产量丰富。
而小麦的种植技术也一直是农业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小麦的种植技术中,行距和播种方式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探究小麦在不同行距宽幅匀播下的生长状况和产量表现,我们进行了一项针对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的试验研究。
一、试验目的本次试验旨在探究小麦在不同行距宽幅匀播下的生长状况及产量表现,为小麦的种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民朋友提供种植小麦的技术支持。
二、试验材料和方法1. 试验材料:本次试验选取了适合小麦生长的土壤作为试验用地,选择了小麦的种子作为试验材料。
2. 试验设计:本次试验设置了不同行距宽幅匀播的处理组合,包括不同的行距和宽幅,共设5个处理组合。
3. 试验方法:在试验用地上按照设计好的处理组合进行播种,同时进行了对照组的播种。
在播种后的生长季节里,对小麦的生长状况、产量表现等进行了观测和记录。
三、试验结果通过本次试验观测和记录,得出了以下试验结果:1. 不同行距宽幅匀播对小麦的生长状况有显著影响。
在较宽的行距和宽幅条件下,小麦的生长状况良好,叶面积较大,叶片色泽翠绿,叶片厚度适中;而在较窄的行距和窄幅条件下,小麦的生长状况相对较差,叶面积较小,叶片色泽稍显黄褐,叶片厚度不够。
2. 不同行距宽幅匀播对小麦的产量表现也有显著影响。
在较宽的行距和宽幅条件下,小麦的产量较高,穗粒饱满、粒重较大;而在较窄的行距和窄幅条件下,小麦的产量相对较低,穗粒不饱满、粒重较小。
四、试验结论通过本次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在种植小麦时,较宽的行距和宽幅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提高小麦的产量。
因为较宽的行距和宽幅有利于小麦的光照和通风,使得小麦生长更加健康。
2. 在实际种植中,农民朋友可根据自家的种植条件和需求,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合适的行距和宽幅,以达到最佳的种植效果。
五、试验展望本次试验为小麦的种植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如不同品种对行距宽幅的适应性、不同土壤类型对行距宽幅的影响等。
播种机的类型和构造实验
种子箱
合成种子与空气旳混合物, 沿垂直气送增压管路向上
输送,经褶皱式扩压管增
排种定量器 压进入气流分子流均等旳分为若干细
种子流,沿多种子输送管
输送至开沟器,实现气流
统一输送旳一器多行排种。
离心风机
④锥盘式排种器
工作原理:种子在锥面型孔 盘旳旋转带动下,靠重力和 离心力作用沿斜面下滑。充 斥圆周旳平面环带,一部分 进入型孔随圆盘转动,多出 旳种子被刮种器推下,沿输 种管排出。
磨盘与种子筒底座之间留有一定间隙,磨盘回转时,在离心力及磨纹 推力作用下,使种子由中心向外移动,从种子筒底座上旳排种口处强制排 种。多出种子在磨盘边沿处按螺旋线方向上升,再经过磨盘上旳喂入口进 入排种间隙。
磨盘式排种器构造示意图 1.种子筒 2.立轴 3.磨纹盘 4.排种孔盘 5.排种器底座
棘轮式排种器:构造及工作原理与外槽轮式排种器基本一 致,利用钉轮旳转动将种子排出 。
1.棘轮 2.种子箱 3.插板 4.排种舌
(3)气吸式排种器构造及工作原理
视频
工作原理:它由吸种盘、搅 拌轮、吸气管、吸气室和风 机等构成。吸气室经过吸气 管道与风机相连。当风机吸 气时,在吸种盘旳两面便形 成压力差,吸种盘上旳吸种 孔便成为气流通道。种子受 吸力旳作用被吸附在吸种孔 处,吸种盘转动,带有吸附 种子旳吸种孔在经过刮种器 时,多出旳种子被刮去,并 确保吸种孔吸住一粒种子。 当带有种子旳吸种孔转到吸 气室以外之后,种子失去了 吸附力,靠自重经输种管落 入种沟内。
(4)观察滑刀式开沟器旳构造 滑刀式开沟器
芯铧式开沟器
返回目录
(5)观察星轮式排肥器旳构造﹑工作原理及排肥量调整措施。
(6)观察圆盘式﹑锄铲式开沟器旳构造﹑起落机构及其 深浅调整机构旳构造及播深调整措施。
冬小麦播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冬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探究冬小麦播种技术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实验旨在通过不同播种方式、播种时间、播种密度等处理,分析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冬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地点:河南省某农业大学试验田供试品种:郑麦9023实验材料:小麦种子、肥料、农药、播种机、施肥机、测量工具等。
2. 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以下处理:A组:常规播种(播种深度3-4厘米,播种量150千克/公顷,播种时间10月20日)B组:深播(播种深度5-6厘米,播种量120千克/公顷,播种时间10月15日)C组:浅播(播种深度2-3厘米,播种量180千克/公顷,播种时间10月25日)D组:稀播(播种密度300万株/公顷,播种时间10月20日)E组:密播(播种密度500万株/公顷,播种时间10月20日)(2)实验操作1. 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试验田,进行深耕、平整,确保土壤墒情适宜。
2. 在播种前,对小麦种子进行筛选、消毒,提高种子发芽率。
3. 根据各处理方案,分别进行播种、施肥、喷药等操作。
4. 播种后,定期观察小麦生长发育情况,记录各处理小区的出苗率、株高、分蘖数等指标。
5. 成熟期,对各处理小区进行测产,记录产量及品质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出苗率经统计分析,各处理小区出苗率差异显著。
A组出苗率为85%,B组出苗率为90%,C组出苗率为75%,D组出苗率为80%,E组出苗率为85%。
结果表明,深播处理有利于提高出苗率。
2. 株高与分蘖数各处理小区株高和分蘖数存在显著差异。
A组株高为80厘米,分蘖数为15个;B 组株高为85厘米,分蘖数为18个;C组株高为75厘米,分蘖数为13个;D组株高为78厘米,分蘖数为14个;E组株高为82厘米,分蘖数为16个。
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
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产量高。
而小麦的行距和宽幅对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小麦不同行距宽幅匀播试验结果。
1. 试验设计本次试验选取同一品种的小麦,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播种,共设置了三个处理,分别为:a. 行距30厘米,宽幅30厘米;b. 行距25厘米,宽幅20厘米;c. 行距20厘米,宽幅15厘米。
2. 试验方法选取试验地块,在播种前进行地面平整,去除杂草,并施入适量的有机肥。
将各种小麦种子计量分配到相应的处理中,然后按照相应的行距和宽幅进行匀播。
在生长过程中,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并合理施肥。
3. 试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小麦的生长情况良好,经过收获后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以下为三个处理的主要指标和结果:a. 行距30厘米,宽幅30厘米:平均株高:50厘米;平均穗数:300个;平均千粒重:50克;单位面积产量:3000公斤。
4. 结果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处理的试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a. 行距和宽幅的减小,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这是因为小麦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空间,适当的减小行距和宽幅可以使植株之间的互相竞争减少,从而提高产量。
b. 行距和宽幅的减小,也会导致株高的减小。
这是由于植株之间的空间减小,无法迅速获取足够的阳光和营养,导致生长受限。
c. 千粒重的变化不显著。
这是由于不同处理的肥料供给基本相同,没有对千粒重产生明显的影响。
5. 结论在本次试验中,行距30厘米,宽幅30厘米的处理获得了最高的单位面积产量,但是与行距25厘米,宽幅20厘米和行距20厘米,宽幅15厘米的差距并不明显。
在实际种植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经济效益选择合适的行距和宽幅,以达到最佳的产量和质量。
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小麦的生长规律,为农民提供更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试验大纲本试验大纲主要参照以下标准:GB/T 9478-2005 谷物条播机试验方法NY/T 996-2006 小麦精少量播种机作业质量农业机械试验方法汇编一、性能指标1、播种作业通过性能:在满足残茬覆盖率不小于40%,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不小于85%,残茬覆盖量0.3kg/m2-0.6 kg/m2(秸秆含水率不大于25%)的条件下,能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作业速度作业,不允许发生重度堵塞。
2、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的排种性能在规定的排种量150kg/hm2(约10kg/亩),排肥性能在颗粒状化肥含水率不大于12%,小结晶粉末状化肥含水率不大于2%,排肥量150 kg/hm2-180kg/hm2(10-12kg/亩)的条件下其性能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3、小麦免耕施播机作业时,播种深度合格率不小于70%(以当地农艺要求播种深度为h,h±1cm为合格)4、小麦免耕施播机在施肥作业时,种肥间距合格率不小于90%(种肥间距大于3cm为合格)。
5、小麦免耕施播机使用可靠性(有效度)不小于90%。
平均首次故障前作业量:与大于15kw拖拉机配套的小麦免耕施播机不小于25 hm2/m。
表1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性能指标表2小麦精少量播种机作业质量指标二、试验方法与检验规则1小麦少量免耕施肥播种机组整机状态主要技术参数测定试验前对样机主要技术参数进行测定,按附表逐项测定填写。
将样机臵于水平混凝土或坚实平坦的地面,调整至水平状态进行测定。
2 试验条件及准备2.1试验用种子采用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种子进行性能试验,种子的千粒重、含水率、原始破损率按GB/T5262的规定进行。
2.2试验地根据免耕施播机机型和当地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当地的作物种植情况,前茬作物种类、地表情况等),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为试验用地。
试验地长度不小于50m,两端预备区不小于10m,宽度应满足机具4个往返程。
按GB/T5262的规定对试验地状况进行调查测定,调查测定的内容为:地形、土壤类型、土壤含水率、土壤坚实度、前茬作物、小麦、玉米秸秆含水率、残茬覆盖率、残茬覆盖量、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等。
2.2.1土壤绝对含水率: 在测区内对角线上取5 点,每点按。
0 -5 , 5 -10 , 10-15 , 15 - 20cm分层测定,每层取样量不少于3 0g ( 去掉石块和植物残体等杂质) 装入铝盒后称重在105℃恒温下,约烘6h ,到质量不变为止。
然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到常温称重, 并分别算出分层和全层平均值;2.2.2土壤坚实度: 测点与土壤绝对含水率的测点相对应, 测试后分别算出各层和全层平均值。
2.2.3残茬的测定方法 2.2.3.1 残茬覆盖率的测定用100m 长的绳子沿地块对角线拉开,每隔20cm 做记号,统计记号下有残茬的点数D2,再除以总记号数(测定点数)D1,每个地块测定5次取平均值。
残茬覆盖率按公式(1)计算。
10052⨯∑=D F (1)式中:F ———残茬覆盖率,%; D1———测定点数; D2———测定有残茬的点数。
2.2.3.2 植被覆盖量的测定在测试的地块,按照对角线选10点,每点用1m ×1m 的测试框取样;捡出测试框内的全部植被(不包括埋在土下面的根茬);将植被烘干至含水率不大于25%,称重后求平均值。
植被覆盖量按公式(2)计算。
101∑=W W (2)式中:W ————测区残茬覆盖量,单位为千克每平方米(kg/㎡); W1——— 每个测点残茬覆盖量,单位为千克每平方米(kg/㎡)。
2.2.3.3 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在测试的地块,按照对角线法选5点,每点用1m ×1m 的测试框取样,分别测出每测点秸秆的总质量和粉碎长度合格的秸秆质量(玉米秆不大于10cm )按公式(3)计算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并求其平均值。
10021⨯=M M F (3)式中:F———测点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M1———测点秸秆粉碎长度合格质量,单位为千克(kg);M2———测点全部秸秆质量,单位为千克(kg)。
3性能试验3.1 性能试验目的评定样机作业质量能否满足当地农业技术要求及与拖拉机的配套合理性,并考核样机是否达到设计指标。
3.2测定项目小麦免耕施播机的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总排种量稳定性变异系数、种子破损率、排肥性能、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播种深度合格率、种肥间距合格率、使用可靠性等项目的测定按GB/T9478的规定,平均首次故障前作业量按JB/T6274.1-2001附录的规定测定。
断条率按NY/T 996-2006的规定测定。
3.3 检测方法3.3.1抽样方法沿地块长宽方向的中点连十字线,将地块分成4块,随机选取对角的2块作为检测样本。
3.3.2测区的确定采用5点法测定(不包括播种深度测定)。
在随机选取的样本地块中,从四个地角开始沿对角线交叉点算起,在四分之一至八分之一对角线长的范围内选定一个教值,以此数值为长度,确定四个测区,再加上对角线的交叉点。
3.4作业性能测定3.4.1排种、排肥能力的测定对同一排种器(排肥器)可排几种作物(肥料)时,应对每一种作物(肥料)进行最大和最小排种(肥)量的测定。
试验时种(肥)箱内的种子(肥料)应不少于箱容积的四分之一。
室内试验时,将播种机架起,使镇压轮轮缘离开地面,机架应基本处于水平状态,按相当于常用作业速度的转速旋转地轮,其回转圈数相当于行进长度50m折算而定(取整圈数),分别接取各排种(肥)器排出的种子(肥料),称其重量。
称量精度0.5g。
重复五次,求平均数。
每亩播量按下式计算。
Q=q/1.5πDnam (4)式中:Q ——亩播量,kg/亩;q ——各次总排量的平均数,g ; D ——镇压轮直径,m ; n ——镇压轮转圈数; a ——平均行距,m ;m ——试验排种(肥)器个数。
当考虑种子用价和播种机的滑移率时,实际排种能力按下式计算:Q 实 =Q/1+δ移 (5)式中:Q ——实际亩播量,kg/亩;Y ——种子用价,%; δ移——滑移率,%。
3.4.2总排量稳定性及各行一致性的测定按农业技术要求的排量进行测定,测定方法和排种(肥)能力测定相同。
重复5次,测定后进行标准差S 和变异系数V 的计算,并将结果记入附表。
种子破损率的测定,可与总排量稳定性同时进行。
从各个排种器排出的种子中取出5份种子样本,每份重约100g (小粒种50g ),选出其中破碎损伤的种子并称得重量,称量精度不低于0.1克,计算破碎损伤种子重占样本总重的百分数,再减去试验前测定的种子原始破损率。
重复5次,将结果记入附表。
3.4.3播种深度合格率测定播种深度合格率是指覆土深度在(h ±1)mm 范围内的点占总测定点的百分数。
沿对角线等距离取5个测区,测区宽度为1个工作幅度,长度为5,每个测区内随机取10测点,测定种于至地表的距离。
覆土深度也可在出苗整齐后进行测定。
播种深度在当地农艺要求范围内为合格,按式(6)计算播种深度合格率。
1100%h h α=⨯ (6)式中:α——播种深度合格率,单位率为百分率,%;1h ——播种深度合格点数; 0h ——测定总点数; 3.4.4播种均匀性测定按照4.1和4.2确定5个别区,随机取3个测区,以10cm 为分段,每行连续等分10段,测定每段的种子粒数。
测定6行(少于6行的机型全测)。
检测时先去掉覆盏在种子上面的大部分覆士,在接近种子深度时,连同种子和土壤一起取出,放在孔隙小于种子的筛子内,压碎土块,筛去粉状土壤,捡出种子,数其粒数,做好记录。
按式(7)、(8)、(9)计算平均值X 、标准差S ,变异系数VX Xn=∑ (7)S =(8)SV X =(9)式中:S ——标准差,单位为粒;V ——变异系数,单位为百分率,% X ——各段内种子粒数,单位为粒; n ——测定段数,单位为段; X ——种子平均粒数,单位为粒。
3.4.5种子破损率的测定种子破损率的测定可与总排量稳定性同时进行。
从各个排种器排出的种子中取出5份种子样本,每份重约100g (小粒种50g ),选出其中破碎损伤的种子并称得重量,称量精度不低于0.1克,计算破碎损伤种子重占样本总重的百分数,再减去试验前测定的种子原始破损率。
重复5次,记录结果。
3.4.6断条率测定随机抽取单行检测长度l m ,分10段检测,查看断条数。
按式(10)计算每一测区的断条率β,5个测区的平均值即为最终断条率1100%A A β=⨯ (10)式中:β——每一测区断条率。
单位为百分率,%; 1A ——1m 长度内的累计断条长度,单位为米,m ; 0A ——每一测区的检测长度,单位为米,m 。
3.4.7种肥间距合格率测定测区同4.2,测定6行(少于6行的机型全测)。
取种子、肥料播行的横断面,测量种子行与肥料行之间的空间距离,种肥间距3cm 一4cm 为合格,按式(11)计算,5个测区的平均值即为最终种肥间距合格率。
1100%E E φ=⨯ (11)式中:φ——种肥间距合格率,单位为百分率,%; 1E ——种肥间距合格数; 0E ——种肥间距总数 3.4.8衔接行距合格率测定测区同4.2,在测点取衔接相邻行长度3 m ,均匀取3处,侧量其衔接行距,若在行距±20%之内为合格,按式(12)计算衔接行距合格率,各测点平均值即为最终衔接行距合格率1100%F F ψ=⨯ (12)式中:ψ——幅间行距合格率,单位为百分率,%1F ——幅间行距合格率; 0F ——幅间行距总数。
3.4.9 播种量误差 3.4.9.1实际作业播种量在测定播种均匀性时,收集所有检测段内的小麦种子,通过烘干使其含水率与播种时小麦种子的含水率相同,并称其重量,假设为w 。
检测段总长为Ll 。
在播种作业后的田块中随机选取100m2,测量其播种行总长度为L ,按式(13)计算实际作业播种量1100LWL η= (13)式中:η—— 实际作业播种量,单位为千克每公顷,kg/h ㎡ W ——检测段内小麦烘干后重量,单位为千克,kg 1L ——检测段总长,单位为米,mL ——100㎡播种作业田块的播种行长度,单位为米,m 。
3.4.9.2播种量误差计算播种量误差为实际播种量与农艺要求播种量之差。
3.4.10滑移(转)率及镇压轮下陷深度测定播种机滑移率采用定圈数测距离的方法测定,播种机镇压轮(传动轮)转动圈数不少于15圈,往返行程各测两次,随机选择10个点测定各轮子下陷深度,取其平均值与滑移率等测定结果记入试验报告。
播种机在田间作业中,传动轮运转时,相对于地面的滑移程度,按公式(14)计算;100221⨯-=Rn RnS ππδ (14)δ1—滑移率,单位为百分率(%); S — 镇压轮走过的实际距离,单位m;R—镇压刚性轮测轮子的外缘,不计轮缘外凸出物;橡胶轮测量轮胎承载后的静半径)单位m;n—镇压轮在路程 S内的转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