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一、教科书的特点
1、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
2、注重探究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
3、形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5、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基本内容概述
(一)本册的物理知识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章“机械运动”从长度的测量,和运动的问题出发,对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章“声现象”,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等问题。
第三章“物态变化”,介绍温度计的使用及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第四章“光现象”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几何光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应用。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介绍透镜的概念、生活中的透镜和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初步知识。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在质量,密度,以及相关的测量方面进行学
习,然后又对密度和社会的联系进行了介绍。
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机械、声、光、到透镜,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巨大力量。
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在序言中通过各种实验、图画等形象化、趣味化方式刚刚调动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紧接着的内容却是非常枯燥的测量、速度计算等逻辑性、规范性强的力学内容,从而很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而本册教材不再出现传统力学内容,代之以学生感兴趣的、不涉及任何公式及运算的内容,避免了上述弊端的出现。
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来完成,科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本册教材在体现探究这一内容标准重要组成部分上,有着如下的特点。
(1)探究面广。从“科学之旅”中介绍伽利略的探究过程,到
本册书结束前对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探究,整个教材几乎每一章节、每一隐含规律的知识点都以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人对该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感受到本教材对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大刀阔斧,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
(2)探究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由部分环节到完整探究。在教材前面的部分中,探究的内容是简单的,思维程序也仅仅是完整探究过程中的几个环节。如探究声怎样从产生的物体传到远处,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等等。这些内容的探究一般仅仅经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说──进行实验等环节。随着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理解,探究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也日趋完整。如当学习到本册书最后一章“电流和电路”时,就要求学生运用完整的探究步骤去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特点等复杂问题了。另外,对探究各个环节步骤的操作方法也是逐渐放手,开始时每一步都给学生写出来,指导得非常详细,逐渐地就只是列出操作要点,到本册书最后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各个环节的操作就要求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设计。这些做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教材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翁的特点。
(3)探究的题材丰富。本册书的探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设计出的探究知识点,还体现在各个栏目中,如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等中都显现或隐含着许多的探究内容,有些内容还需要学生运用课外的诸多手段、利用较长的时间去完成,这些内容已经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动手动脑学物理、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栏目也为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机会。
三、教材内在结构的意义
本册教材为什么在编写上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呢?原因十分简单,它是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服务的。
1.课程目标的组成。
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第二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方法的掌握是能力形成的标志,方法可分为两种,即程序化方法和具体化方法。
第三层次──意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方法的获得及其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2.教材的内在结构与实现课程目标的关系。
在探究与创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作为进行探究与创造的手段,并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必要条件。通过探究与创造活动,实现两种目标:显性的结果是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隐性的结果是使学生体验了过程,获得了一些探究与创造的方法。最终,在前两种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就
是教材中所隐含的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内在结构的意义与作用。
四、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物理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