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与乡土
第六讲市井乡土小说
![第六讲市井乡土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02e444ff770bf78a652954c1.png)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象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象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1、对人性善和人性美的讴歌与赞美
? (1)、《受戒》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小和尚和小姑娘的故事,把纯洁的爱情引入诗的境界。
? (2)、打破人与宗教之间的隔膜。
? (3)、小和尚明海和小姑娘英子相爱的过程描写是一种返朴归真的象征,表明了对健康人性的礼赞。
2、艺术特色
? 汪曾祺以其“文化小说”著称,风格清新隽永,生趣盎然,象一幅风俗画。
? (2)、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格。
? 汪氏小说擅长风土人情的描写,在浓烈的乡土风俗的氛围中蕴含其深刻的人文内涵。所谓“文化小说”,即是说在汪曾祺的小说中,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气息,特别是道家文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讲情趣,讲意蕴,不媚俗,显得高雅。
(3)、捕捉精彩的细节,
? (1)、散文化和诗化
? 汪氏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跌宕多姿的故事情节,也不扣人心弦、紧张、恐怖,读起来平和淡泊。
? 它不但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其叙述也好象是在不受拘束地信马由缰。
? 汪曾祺说:“《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 这种顺其自然的闲话文体表面上看来不象小说笔法,却尽到了小说叙事话语的功能。正是这种随意漫谈,自然地营造了小说的虚构世界。这个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
乡土文学与市井文学课件
![乡土文学与市井文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e9e26cddccda38376bafd2.png)
高晓声
高晓声
一、高晓声(1928-1999年)江苏武进县人,他 的家乡,北靠长江,南依太湖,是一片美丽富饶的 地方,文化也很发达。 高晓声从小喜爱文学。 “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 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 1947年高中毕业后,他顺从父意,进入上海法 学院经济系。1949年,他参加了革命,1954年发 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解约》,后来他和陆文 夫、方之等人创建探求者文学社,提出“干预生 活,探求人生”的口号,1957年被打成右派,直到 1979年才回到文学队伍。
“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
四十年代以及解放后的十几年内 这一时期的农村 题材小说创作不能称之为乡土小说, 因为它丢 失了地域色彩和风土人情这两个乡土小说的 “灵魂” 。 以农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创作是几经变化的, 它 时而是狭隘的乡土小说, 时而是宽泛的农村题 材小说。在这种演变中, 乡土小说的内涵也发 生了变化。一些评论家认为,乡土小说不能仅 仅被单纯地看作是书写原乡情韵,揭示乡土地 域风情的小说,只要作品中表现了一种乡土情 结,都可以称作乡土小说。
第二、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 论
茅盾在1936年2月1日《文学》第6卷,第2号的 《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说: “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 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象看一幅异域的图画, 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 奇心的餍(yan)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 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 运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 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 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 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 《不能走那条路》 《人民日报》编者按: 这篇小说,真实、生 动地描写了几个不同的农 民形象,表现了农村中社 会主义思想对农民自发倾 向进行斗争的胜利,这是 近年来表现农村生活的比 较好的短篇小说之一。 宋老定:自发的资本主义 倾向 东 山: 自觉的社会主 义思想
明代市井文化与士人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明代市井文化与士人文化的碰撞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303e0a2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5.png)
明代市井文化与士人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明代中国,市井文化和士人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
市井文化是指广大民众自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以其民间性、生活性、群众性、时代性和非正规性等特点而具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
士人文化则是指文化精英即士人所形成和传承起来的文化。
这两种文化都在明代得到了大力发展,而在市井文化和士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中,亦产生了一些特殊的现象。
首先,市井文化为士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市井文化的发展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吸纳了广大民众的艺术才华和智慧,具有民众化、生活化的特点。
在明代,民间文艺的组织、活动、传播等自发形成的民间文化,如杂剧、评话、说书、曲艺、扭秧歌等成为了明代市井文化的主要内容。
这些文艺形式由于鲜明的思想性和生活性,深受民间欢迎,并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艺风格。
这些文艺形式为士人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他们了解了社会上广大的民众生活和思想风貌。
其次,士人文化也影响了市井文化的发展。
士人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与精神风范,士人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明代是士人文化十分繁荣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多士人将自己研究的学术知识、道德观念、审美意识以及艺术才华等借助民间文艺的形式进行表现,贡献了很多震撼人心的文学名篇。
传统士人文化是非常重视文化自觉性和人类本质的,同时,还有很强的职业精神和忠诚度。
这些思想和素养的文化影响已经渗透到了民间文化的发展中,丰富了民间文化表现形式,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审美品位,改善了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学识水平,市井文化在这些影响下也开始向着正规和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市井文化与士人文化之间的融合也导致了文化的整合和新的文化成果的诞生。
市井文化与士人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和交融的特点。
例如,在宗教及其信仰、医药及其知识、商业及其制度、木版画及其制作等方面,士人和民间有非常密切和合作的关系。
在民间文化的创作中,士人为这些文艺提供了老师和评价的角色,对其制作、表现、主题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为深入和全面的把握。
《评剧与乡土市井文化》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评剧与乡土市井文化》读书笔记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74ca36d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e.png)
第三节 文人染指乡 土市井艺术
第四节 乡土市井的 放纵与政治话语的规 训
第三章 演戏与看戏:乡土市井的 狂欢
第二节 演戏之地: 撂地儿卖艺与茶楼
酒肆
第一节 看戏之人: 乡野村夫与市井众
生相
第三节 演戏之俗: 婚丧嫁娶与节庆庙
会
第四章 评剧开山鼻祖——民间戏 圣成兆才
1
第一节 滦南乡 野育戏圣
第二节 闻名乡 2
梓“东来顺”, 评剧筚路蓝缕...
3 第三节 剧本创
编:向民间艺 术取真经
4 第四节 审美旨
趣:乡土气, 市井味
5
第五节 民间戏 曲革新家
第五章 饱尝民间疾苦,唱尽人世 悲欢的白玉...
第二节 白玉霜与评 剧“四大名旦”
第一节 市井风尘里 的“评剧皇后”
第三节 小白玉霜与 《秦香莲》——白
派艺术...
第六章 新凤霞:旧天桥走出来的 艺术家
第一节 喧嚣市 1
井中的出水芙 蓉
第二节 《新凤 2
霞回忆录》: 评剧艺人的市 井...
3 第三节 妇孺争
唱《花为媒》, 谁人不晓 “刘...
4 第四节 新凤霞
的“硬里子”: 赵丽蓉
5 第五节 “雏凤
清于老凤声”: 新派翘楚谷 文...
参考文献
《评剧与乡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乡土
艺术
艺术家
戏
白玉霜
新派
土疙瘩
评剧
民间
文化 杨
染指
市井
赵丽蓉
创始人
小白玉霜
乡野
三姐
绪论
目录
01 绪论 评剧:乡土与市 井文化的联姻
02
第一章 冀东乡土市井 孕育的民间艺术
16.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16.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c758918cd4d8d15abe234e63.png)
3、汪增祺与《受戒》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1943年毕业 于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建国前先后担任过中学国文教师 、历史博物馆馆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调北京市文联和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曾担任《北京文艺》、《说说 唱唱》、《民间文学》等文艺刊物的编辑。1962年调入北 京京剧团任编剧,在60年代轰轰烈烈的戏改工作中,曾成 功编剧革命现代京剧剧目《沙家浜》(《芦荡火种》), 风云一时。40年代汪曾祺开始文学创作,因为在西南联大 上学时曾师从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著名作家和学者 ,所以其创作不可避免地烙印上了这些先贤哲人们的仙风 遗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80年代初期,因为创作了 散淡、悠远、韵味悠长的《受戒》、《大淖记事》、《异 秉》、《岁寒三友》、《故里三陈》等风格鲜明的乡土小 说,表现出了迥异于同时期其他风格刚烈、激越的小说特 色,从而确定了自己在文坛的地位,被誉为“最后一个士 大夫”。汪曾祺还写过许多散文作品,出版过《汪曾祺文 集·散文卷》等。
汪曾祺的影响:
汪曾祺重新写小说,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作品发表后,有见 识的读者和评论者,都有一种惊奇的感觉,觉得总是在作深沉、痛苦状的文坛忽 然有了一股清新柔和的风气,和别人不一样。但是,因为他的作品所描写的事情 一般都远离现实生活,又没有重大、敏感的主题,所以并未立即产生比较大的轰 动效应,与当时轰轰烈烈的伤痕、反思、改革浪潮相比,倒显得有点过于平静。 他是越到后来越引起普遍文坛关注的。当那些名噪一时的作家和红极一时的作品 失去初时的魅力与轰动效应而渐归沉寂时,汪曾祺与他的作品开始凸现出来。在 此后许多年里,他一直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2、出现背景及重新崛起的原因
市井乡土小说早已有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茅盾、王鲁彦、王任叔、许 钦文、台静农、许杰、许地山、萧军、萧红、端木蕻良、沈从文、沙汀、艾芜、吴 组缃、李劫人、施蛰存、穆时英、刘纳鸥等人,就构成了庞大的城市或乡土作家群 ,写出了众多杰出的作品。但在建国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大一统的原因,这 类作品便少有人问津了,市井乡土小说出现了荒漠化的现象。80年代初期,随着思 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随着作家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意识的逐步觉醒,这 种不受时尚影响、具有较多审美价值和文化色彩的市井乡土小说,便又重新进入了 作家们的视野,并在80年代前中期形成了一个创作高潮。主要原因:
《2024年乡土情怀与市井风情的文化想象——基于《小小得月楼》《美食家》等电影的苏州形象考察》范文
![《2024年乡土情怀与市井风情的文化想象——基于《小小得月楼》《美食家》等电影的苏州形象考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229f9d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2.png)
《乡土情怀与市井风情的文化想象——基于《小小得月楼》《美食家》等电影的苏州形象考察》篇一一、引言苏州,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园林风光、精致的江南水乡风情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于世。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其影像语言,展现了苏州的乡土情怀与市井风情。
本文以《小小得月楼》《美食家》等电影为例,对苏州的形象进行深入考察,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乡土情怀与市井风情的文化想象。
二、苏州的乡土情怀1. 园林风光与自然景观《小小得月楼》等电影中,苏州的园林风光被细腻地展现出来。
画面中的古典园林,布局精巧,融自然景色与人工建筑为一体,凸显了苏州自然景观的秀美与独特。
这些影像语言向观众传递了苏州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尊重,也展示了苏州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2. 传统建筑与文化传承电影中,苏州的传统建筑如粉墙黛瓦、马头墙等元素被频繁呈现。
这些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苏州文化的载体。
通过电影的呈现,观众可以感受到苏州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以及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三、市井风情的文化想象1. 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美食家》等电影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苏州的市井生活。
电影中的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小吃摊点等场景,生动地展现了苏州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影像,感受到苏州人的热情好客、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 美食文化与味觉盛宴苏州的美食文化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影片中各种精致的苏菜,如得月楼的招牌菜等,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味蕾需求,更传递了苏州人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
通过美食文化的呈现,观众可以进一步了解苏州人的生活态度与文化内涵。
四、电影中的苏州形象塑造电影通过影像语言,成功塑造了苏州的形象。
电影中的苏州,既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城,也是一个充满现代气息、充满活力的城市。
电影中的苏州形象,既有古典的美感,又有现代的活力,这种形象的塑造,使得观众对苏州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五、结论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其影像语言,成功地展现了苏州的乡土情怀与市井风情。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47de4de3f90f76c661371a19.png)
拓展:“荷花淀派”
代表人物:孙犁
主要作品:《荷花淀》《白洋淀》(水生嫂)
成就:“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是新 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两 个文学流派。
出现背景及重新崛起的原因
1)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让作家们重新连接起了传统; 2)作家文体意识和审美意识不断觉醒,让作家们看到了市井乡土小说的魅力; 3)受80年代世界范围文化热的影响,作家们开始追求文学与文化的联姻。在众 多作家眼里,风俗民情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表现。
冯骥才的“津门小说”钟情于津门重 地,一般通过对清末民初天津卫的闲人 杂事和奇谈怪事的不懈挖掘,来展现带 有浓厚“津味儿”色彩的津门生活,通 过闲人杂事和奇谈怪事这种载体,再现 或重新审视民族传统文化,要么歌颂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伟岸深厚、博大精深 的一面,要么批判民族传统文化中俗陋 粗鄙的一面。
◆ 由于政治因素,“山药蛋派”一路坎坷,“文革”时几 乎遭遇灭顶之灾,80年代后继续蓬勃发展。
冯骥才与“津门小说”
197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早期作品主要是 伤痕或反思文学,后来转向地域文学创作。代表 作品有《啊!》、《铺花的歧路》、《高女人和 她的矮丈夫》、《雕花烟斗》、《神鞭》、《三 寸金莲》、《阴阳八卦》等。
◆ 三十年代乡土小说 形式”,一种“优美、 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 ——沈从文
◆ 四十年代乡土小说
“山药蛋派”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高度理性的封建文化批判精神,同样从启 蒙和反封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封建文化对农民的精神毒害, 展现了一代农民的精神变化。
80年代初期因为创作了散淡悠远韵味悠长的受戒大淖记事异秉岁寒三友故里三陈等风格鲜明的乡土小说表现出了迥异于同时期其他风格刚烈激越的小说特色从而确定了自己在文坛的地位被誉为最后一个士大汪曾祺作品艺术特点将一个地方的民情风俗习惯提高到与人物同等重要的地位或者说上升为审美观照的主要对象让人们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欣赏到了另一种更加赏心悦目的民间风俗画形象
市井乡土风情小说
![市井乡土风情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a8e13b1c52d380eb62946d9c.png)
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 均获全国文学奖。
• 冯骥才小说创作特点: • 1、小说创作视野相当广阔,其笔触 深入到历史的、社会的、人生的、文 化的、心理的各层面。 • 2、小说善于描绘各个阶层的各式各样 的人物来,以此表现不同时空中的人 生图画。 • 3、小说对民族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刻思 考。
市井和乡土风情小说
一、概述
1、何为“风情”小说? • 以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俗文化、 风土人情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小说。
• 风俗文化、风土人情不是作为客观背景存 在,而是小说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 小说的灵魂。
2、“市井”和“乡土”:
• 1)“市井”和“城市”:
• 2)“乡土”和“农村”:
3、主要作家及代表作:
形文化和这种文化培养熏陶下的“特殊市 民阶层”为表现对象,绘制了一幅独具色 彩的民俗画和众生相。在某种程度上这是 对老舍等人的颇具北京地方色彩的文学传 统的继承和发展,也为以后的文学脱离政 治意识的干扰,自由地表现民俗世界提供 了先例。
• 2.艺术特色 • (1)长于描写北京的风俗民情,仪 式礼节,典章文物,并将之穿插在对 人物命运的叙述中,成为人物命运的 一部分,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 2)用白描手法写人状物,擅长 以人物语言、行动以及细节描写来刻 画人物性格。 • •
市井风俗派小说的特点 • 1、平民化的取向; • 2、轻喜剧的风格; • 3、小说语言的地域色彩; • 4、注重故事性。 市井风俗派小说的意义与局限 • 1、意义 • 突出了风俗文化这一文学维度; • 文学慢慢地回归传统; • 增加了文学的知识性于趣味性。 • 2、局限 • 无法超越民俗,不能深入地探索人性; • 这些小说展示的是对人生的生存性关注而不是存 在性关注。
现代文学中的乡土与城市题材
![现代文学中的乡土与城市题材](https://img.taocdn.com/s3/m/bdf57e6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7.png)
现代文学中的乡土与城市题材乡土与城市,是现代文学中常见的题材之一。
这两个概念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差异。
在现代文学中,乡土与城市题材常常被用来探讨人与环境、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乡土题材是指以农村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这类作品通常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展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气息,通过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描写,反映了他们对土地的依赖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就以一个乡村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阿Q的形象塑造和对农村社会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无奈。
相比之下,城市题材则更多地关注都市生活和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城市作为现代化的象征,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城市题材的文学作品往往以都市的繁华和现代化的进程为背景,描绘了城市人的生活、工作和情感。
这类作品通常反映了城市中的人际关系、社会问题和现代化进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就以城市为背景,通过对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描写,展现了他在现代都市中的迷茫和困惑。
乡土与城市题材在现代文学中的并存,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
乡土题材通常强调传统文化和土地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城市题材则更多地关注现代化进程和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
这两种题材在现代文学中的并存,既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也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然而,乡土与城市题材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在现实生活中,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乡村地区也面临着城市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挑战。
因此,现代文学中的乡土与城市题材也常常交织在一起,揭示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总之,乡土与城市题材是现代文学中常见的题材之一。
《2024年乡土情怀与市井风情的文化想象——基于《小小得月楼》《美食家》等电影的苏州形象考察》范文
![《2024年乡土情怀与市井风情的文化想象——基于《小小得月楼》《美食家》等电影的苏州形象考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9b2dce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b.png)
《乡土情怀与市井风情的文化想象——基于《小小得月楼》《美食家》等电影的苏州形象考察》篇一一、引言苏州,这座被誉为“东方水乡”的古老城市,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风情一直是众多艺术家与文学创作者的心头好。
近年来,电影作为最直接的文化表达形式之一,对苏州的形象塑造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小得月楼》《美食家》等电影,探讨其中所展现的乡土情怀与市井风情的文化想象。
二、苏州的乡土情怀在电影中,苏州的乡土情怀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一方面,影片通过对古城、水乡、园林等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细腻描绘,将苏州的自然美景和历史人文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另一方面,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体现了对乡土的深深眷恋。
他们或是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生活的小市民,或是在园林中品茗赏景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仰。
《小小得月楼》中,通过对老街小巷的描绘,展现了苏州人生活的日常与烟火气息。
影片中的居民们虽然生活节奏缓慢,但却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和满足感。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感正是乡土情怀的体现。
而《美食家》则通过美食这一文化符号,将苏州的饮食文化与乡土情怀紧密结合,展现了苏州人对于家乡味道的怀念与执着。
三、市井风情的文化想象市井风情是苏州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影中,市井风情的描绘往往是通过小商贩、市井人物的生活琐事、邻里间的交往等细节来展现的。
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苏州人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小小得月楼》中,影片通过描绘老街上的小商贩、街头艺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市井人物的生动形象。
这些人物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而《美食家》则通过美食文化的展现,反映了市井人物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无论是街头的小吃摊还是高档的餐厅,都是他们展示生活态度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舞台。
四、电影中的苏州形象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电影中的苏州形象是一个充满乡土情怀和市井风情的城市。
乡土·市井·人生-刘志坚散文主题考察
![乡土·市井·人生-刘志坚散文主题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59916a49336c1eb91a375de8.png)
怀 , 录着市 井小 民 的悲喜 歌哭 , 记 寄寓 着 自己坚韧 而智 慧的 人生感 慨 。 在他 的散文 作 品中 , 少 浮夸 , 很 没有 滥情 , 尚 自 崇 然淡远 , 张扬 良知 和正 义 , 文颇 显精 致 其 秀美 、 而且节 俭。
神秘 乡土 : 生不解 的情结 终
关 于作 家地域 文 化 的心 理寨 质 , 北京 学 者何 西来是 这 有人 说 , 真正 的散 文 家 恰 是那 孤 独 的农 夫 , 不知 疲 倦 洋解 释 的 “ 种心理 素质 ,首先 来 自于作 家童 年和少 年时 这 地 只身劳 作于 一 种永 远 只属 于 他 自己的精 神 氛 围之 中 , 这 代 的生 长地 , 自他 的故 乡 故 园 , 里 的 自然风物 , 俗人 来 那 乡 种 氛 围常常呈 现 为 天高 地邈 , 山明 月 , 风暴 雨 , 空 急 寒石 春 情 , 史遗 迹 , 化传 统 等等 , 历 文 从他 刚 刚能 够理解 这 个 世界 深 。 声茅 店 , 鸡 落花 断 虹 … …等 等 , 与此 相 对 应地 透示着 苍 的时候开 始 , 感 染他 、 陶他 , 便 熏 日积月 累。 形成他最 初的 遂 凉、 忧郁 、 悲壮 、 淡远 抑或还 有 异常智 性 的复合 情绪 。 这就掏 也是最 基本 的地域 文化 心理 素质 。 l l 刘志坚 先生 是农 民的 成 了作家心灵 与 宇宙 的对话 、 诗意 和情 感 的交融 。 有此境 儿 子 , 然也 早 已迁 居城 市 , 他对 土地 、 能 虽 但 庄稼 以及 那些 风 界者 , 自然须 具备 非常 个性 化 的文 字 表述 , 常敏锐 的生活 雨之 中的耕种 岁月 , 终难 以释怀 。这种来 自乡野 、 活在 超 始 生 领悟 , 更需要 冲淡 平 和的 人生态势 。 城市 , 着浓 郁 的乡 愁 , 带 出没于 灯 红酒绿 的市井 之 中 , 有时 我 常常 固执地 认定 , 志坚先 生 就 是 一位 这样 的散 文 刘 家 :于是 , 为 自己能与 他 同饮一河 之水 , 讲一方 土话而 便 同 感到欣慰 和幸福 。 散 文 虽 然是 一 种 自由 、 便 的 文体 , 也 是 一种最 能 轻 但 表现作者功 力 、 检验 作 家才情 的 文体 。然 而 , 就是散 文这种 无拘 无柬 、 泼 自由 , 满 足 了一 些人 的 怠惰 思 想 , 活 却 他们错 误地 以 为散 文 就是 非 常 容 易摆弄 的 小 儿科 , 以 不花功 夫 可 沉 淀思 想 , 以不 用 心 思感 悟 人 生 , 以 不 花气 力锤炼 语 可 可 言 。 些青年 作者 , 然 豆腐 扳块 多多 , 骄情 、 某 虽 可 浮躁 、 浅 , 肤 难免 不滋 生 出“ 栖 人 ” 两 的矛盾 心 态 } 渴望 1 返而 终究 无法 月 再 陶醉 于 田园牧 歌里 , 为城 市疆域 的扩充 而 为之欢 欣 , 远 可 去 的 故乡却 总是 在不 安 地 飘动 ; 市 道德 伦理 观 念 的嬗 变 城
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4cd693736c85ec3a86c2c560.png)
汪曾祺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一方面:他把被曾 经中断的散文化小说传统延续了下来,这个传统上可以追溯到废名、沈从 文、萧红。另一方面他又开启了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更新了小说观念,启 动了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和语言感觉,这在阿城、何立伟等一系列小说家 那里可以看到汪曾祺的影响。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
追求语言的整体性和口语美。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曾说:“语言的美不 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 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象树,枝 干内部汗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象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 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好的语言应当是每一句单独拿出来都平淡无奇,但 放在整体中,在前后的文气相接中,却每一句都如嚼橄榄。
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翠翠、外祖父、天保、傩送)
何立伟《白色鸟》(七月、河边、白皙少年、黝黑少年、白色水鸟、 “斗争会”)
4、邓友梅与“京味市井小说”
邓友梅(1931——),原籍山东平原,生于天津。1942年参加北路军,后因 年龄太小被精简,1943年在天津做工时被强招到日本做劳工,1年后回国。1945 年重新参加八路军,当过文工团演员。1948年开始写散文。1956年写出了著名 短篇《在悬崖上》,赢得了一定的声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沉入 生活底层,在体味人间酸甜苦辣的同时,也了解了北京民间的风土人情。新时期 重新复出后,先是创作革命斗争题材的小说,写出了《我们的军长》、《追赶队 伍的女兵们》等作品,随后就转向了描写老北京的京味市井小说,从而成了继老 舍之后又一位描写老北京的著名作家。
这篇小说采用的是复线交迭式的结构,在有限的篇幅内,融进了清朝贵族、八 旗子弟、市井子民、三教九流等四十多个人物,真正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清 明上河图”。
宋朝市井生活
![宋朝市井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df1ef0a4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9.png)
宋朝市井生活
在宋朝时期,市井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烟火气息和生活的真实感。
无论
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在市井中度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着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
在城市的市井生活中,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如陶瓷、织锦、雕
刻等,这些都是宋朝时期市井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市井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摊和小商贩,他们售卖着各种美食和日常用品,为城市的居民提供了方便。
而在乡村的市井生活中,人们可以看到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耕种着土地,
收割着庄稼,为家庭和社会创造着财富。
此外,乡村市井中还有各种各样的乡土文化活动,如戏曲表演、民间歌舞等,这些都是乡村市井生活的一部分。
在市井生活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真实的人情世故,可以体验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市井生活中的人们,有的忙碌于生计,有的享受着闲暇时光,有的在为梦想奋斗,有的在为家庭劳作。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市井生活都是宋朝时期生活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记录着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市井生活是宋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多彩,充满着生活的烟火气息。
在市井中,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感受到了人情世故的魅力。
正是这种市井生活,让宋朝时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6943ad4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d.png)
汪曾祺小说旳整体美学和文学史意义:
汪曾祺小说旳整体美学趋向于友好与唯美。这种友好既是人与自然旳相 融相洽,也是人与人之间旳真纯质朴。他旳小说文本中,没有把环境作 为异质性旳力量进行描写,写人在充斥异化旳环境里出现旳精神分裂与 心灵冲突,而要点写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旳内心旳 友好。
但应注意旳是,友好轻易泯灭深刻与锋利。
冯骥才旳“津门小说”钟情于津门重地,一般经 过挖掘清末民初天津卫旳闲人杂事和奇谈怪事, 再现带有浓厚“津味儿”色彩旳津门生活重新审 阅民族老式文化,或歌颂中华民族老式文化中伟 岸深厚、博大精深旳一面,或批判民族老式文化 中俗陋粗鄙旳一面。
《神鞭》经过傻二不断进取旳行为,歌颂了中华民族不 愿落后旳进取精神。(傻二、“玻璃花”)但是也有人 从中读出了抨击自古以来中国老式永远不败旳正统意识。
出目前1980年代前期,几乎与改革小说同步出现。它旳出现, 标志着小说在突破了社会政治层面旳新旳文学启蒙后来,开 始进入一种文化旳层面,并由此引出了文化寻根小说。
市井乡土小说和文化寻根小说有联络,但又有区别。前者以 风俗民情为主要体现对象,社会人生故事就在风俗民情中展 开,后者以风俗民情为窗口,主要体现风俗民情中蕴含旳文 化原因。
“好旳语言应该是每一句单独拿出来都平淡无奇,但放在 整体中,在前后旳文气相接中,却每一句都如嚼橄榄。”
如《求雨》写大旱时节孩子们敲锣打鼓求雨旳事。写到人们 因为大旱而望云霓时:“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 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旳颜色把人旳眼睛都映蓝了。雨呀, 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背面一句话看似闲话,读 后却觉得有意味。
写到孩子们求雨回来后:“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 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 睡着了。”后一句是地道旳口语,却很有味。
乡土情怀与市井风情的文化想象——基于《小小得月楼》《美食家》等电影的苏州形象考察
![乡土情怀与市井风情的文化想象——基于《小小得月楼》《美食家》等电影的苏州形象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53e30e2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3.png)
乡土情怀与市井风情的文化想象——基于《小小得月楼》《美食家》等电影的苏州形象考察近年来,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对乡土情怀和市井风情的关注。
从这个角度出发,苏州这座西方通常称之为“东方威尼斯”的城市,自然成为了电影创作者的取景、创作对象之一。
特别是《小小得月楼》和《美食家》等电影,通过对苏州的形象描绘,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既有着浓厚的乡土情怀,又富有市井风情的城市。
本文将以这两部电影为切入点,考察苏州形象在电影中的文化想象。
首先,从乡土情怀的角度来看,《小小得月楼》通过讲述一个平凡家庭的故事,着重展现了苏州人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情感纽带。
该电影以苏式园林文化为背景,将城市的特色巧妙地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
苏式园林不仅是苏州人居住的特殊空间,更是一种身心交融的哲学追求。
电影中的主人公江老师,为了重修小小得月楼,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种对传统文化情感的执着与承担,展现了苏州人对乡土的热爱和追求。
在苏州,《苏州园林》、《古箫声》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传承,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通过这些文化符号,电影成功地表达了苏州人对乡村的眷恋之情。
其次,从市井风情的角度来看,《美食家》通过对苏州美食的呈现,突出了苏州市井的特色与魅力。
苏州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苏菜的发源地,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深厚的烹饪文化而闻名。
电影中的主人公美食家张艾德,在追寻苏州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嚐遍了各种传统苏州小吃,还发现了美食背后的文化与情感。
通过对苏州美食的描绘,电影向观众呈现了一幅鲜活的苏州市井生活画卷:鲜美的姜鸭、滑嫩的本帮狮子头、软香的松鼠桂鱼,每一道菜品都透露着苏州独特的风味,勾勒出苏州市井生活的丰富多样。
这种市井风情的描绘,不仅体现了苏州人对美食的热爱,更展现了苏州城市文化的魅力。
在《小小得月楼》和《美食家》等苏州形象的电影中,乡土情怀与市井风情的结合是关键。
苏州作为一个千年古城,其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阳春白雪、相思梅花等诗词早已将这座城市的美好描绘得淋漓尽致。
13第七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13第七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ee6fe1fe7c1cfad6195fa795.png)
2)将一个地方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提高到与人物同等重 要的地位,作为审美观照的主要对象,让人们在欣赏人物 形象的同时,欣赏到了另一种更加赏心悦目的民间风俗画 形象。 如《大淖记事》,表面看写了小锡匠十一子和农村姑娘巧 云之间的爱情悲剧,实际上赞美了“大淖”自古以来的风 俗习惯。(保安队、刘号长、老锡匠)
武先生,武大爷,武老太爷!我跟您认错儿。我是个混蛋。什么也不懂 ,信口雌黄。您大人不见小人怪,犯不上跟我这样的人动肝火!我......“ 老头绷着绷着,噗哧一声笑了出来。欠起身说:”起来起来,别这样啊 !““我这儿给您赔礼了!”那五就地磕了一个头,这才起来。——《 那五》 烟壶中有一种做法叫作“内画”。水晶瓶也好,料器瓶也好,只要是透 明的瓶体,全可拿来当作坯子。由画家在瓶子内部画上山水人物、花鸟 草虫,写上正草隶篆、诗词文章。工笔写意,水墨丹青,透过瓶壁看来 ,格外精致细腻。这一技术极难。因为鼻烟壶在造型上有定例,瓶口阔 者放不进一粒豌豆,窄者只能插一根发簪。一般人用掏耳勺插进瓶内掏 烟还难以面面俱到,要想往内壁画图谈何容易?更何况不论多精多美的 图画文字,画时一律要反面落笔,看起来才成正面图像。所以赏玩那方 寸天地内的“壶里乾坤”时,人们难免产生各种臆想。有人说这东西是 躺下来仰面朝天画的,不然看不清瓶内壁落笔点;一说这是用头发沾着 颜料一点一点勾抹成的,一个壶要画半年;还有人认为这东西并非人所 能为,多半是仙家游戏之作。——《烟壶》
紫云奶奶、过大夫、《紫罗兰画报》、醉寝斋主、《鲤鱼镖》、“听 风楼主”、武存忠、贾凤楼)
《烟壶》塑造了一个与那五相对的八旗子弟形象:乌世保。 如果说,那五代表的是自甘堕落的腐朽的八旗子弟,那么乌 世保所代表的就是在逆境中重新奋起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乌世保在民间艺人寿明、聂小轩等人的言传身教下,终于从 一个没落的八旗子弟成长为一个掌握了高超的内画技艺的民 间艺人,完成了人生的巨大嬗变。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5章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5章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1e18d37daef5ef7ba0d3cb3.png)
第15章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15.1复习笔记一、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一)80年代文学的发展1.以建构现代审美原则为宗旨的“文学的启蒙”传统崛起;2.文学的审美精神愈显多样化,作家提出“民族文化”的审美概念。
(二)80年代文学创作的类型1.乡土小说以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花街》等为代表。
2.市井小说以邓友梅的《烟壶》、《那五》,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为代表。
3.民俗风情小说以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为代表。
4.西部文学以周涛、昌耀的文学创作为代表。
二、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受戒》(一)作品概述《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80年代民俗风情小说的代表作。
(二)主题意蕴以主人公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纯洁、朴素的爱情为主线,赞美了江南水乡的风俗美、人性美,表达了作者“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三)艺术特色1.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2.随意漫谈、顺其自然的闲话文体;3.小说塑造的空间是诗意的,充满梦幻色彩;4.善于通过地域风情的描写,衬托纯朴的民俗;5.笔调不失甜俗,清雅之中略有苦味;6.语言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之中自有法度。
三、市井文化的描绘与反思:《烟壶》(一)作品概述《烟壶》是邓友梅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80年代市井小说的代表作。
(二)主题意蕴1.揭露了市井世界中人民和时代的矛盾冲突,展现了市井文化中的高尚与卑鄙、狡诈与善良,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时代忧思;2.讽刺了“奴性”与“自大”的心理状态,批判了没落封建文化和半殖民文化的生活风气。
(三)艺术特色1.采取从描绘日常生活、日常习俗的角度来表现历史变迁的叙事策略;2.情节性强,以全知的视角讲述故事;3.小说充满市井细民的趣味;4.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的白描出发来刻画人物形象;5.善于运用插叙、章回小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技巧;6.善于运用类似于相声与评书中“抖包袱”式的悬念制造。
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怀与城市生活
![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怀与城市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0b915f4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9.png)
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怀与城市生活在文学作品中,乡土情怀与城市生活是两个常见的主题。
乡土情怀通常指的是对乡村生活、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怀念;而城市生活则强调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变迁。
这两个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对比与冲突。
乡土情怀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在许多作品中,作者通过描写乡村的美景、淳朴的人民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例如,鲁迅的《呐喊》中,他以一种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乡村人民的苦难与困境,同时也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现代社会的不满。
另外,余华的《活着》也是一部充满乡土情怀的作品。
小说中,他通过一个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农村人民的坚韧与乐观,以及他们与土地的深刻联系。
然而,乡土情怀并不意味着对城市生活的排斥。
在现代文学中,城市生活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城市的繁华与变迁给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就是一部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作品。
小说中,他通过描写城市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压力和人性的扭曲,展现了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挑战。
同样,莫言的《丰乳肥臀》也是一部以城市生活为主题的作品。
小说中,他通过一个家庭的兴衰史,反映了城市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乡土情怀与城市生活在文学作品中的交织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现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这种变化也导致了乡土情怀与城市生活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人们怀念乡村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人情和传统的文化。
另一方面,他们也渴望城市的机遇、繁华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这种矛盾和冲突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总的来说,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怀与城市生活是两个常见的主题。
乡土情怀表达了对乡村生活、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怀念;而城市生活则强调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变迁。
这两个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对比与冲突。
乡土情怀与城市生活的交织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现实,人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怀念着传统的乡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城小说的文化力量 《棋王》中,执著坚定的儒学精神和安贫 乐道的道家思想得到集中体现,《孩子王》体 现一种从容、淡然、平静并带有一种随遇而安 的道家风范。人物形象都呈现出一个相同的倾 向--执著,构成了阿城笔下顽强的生命意志, 体现出传统文化的血脉。 其他知青小说大多采用社会批判与政治批 判的视角,侧重表现人生的苦痛、人性的压抑。 而阿城却淡化了政治色彩,不去表现人物所遭 遇的精神磨难和生存困境。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中的商州文化 从商州的地理风貌到历史沿革,再从商州 的习俗,勾勒出商州文化的灵魂。落后、保守、 无知和愚昧,与商州强悍的民风、质朴的民情、 阳刚的气质以及坚韧的生活态度共同构成商州 文化的精神本体。 ※贾平凹的文化特点 站在现代意识的立场上,对发展变化着的 商州进行了理性审视;从纯粹民俗学的意义上 升华为人生与生命的认知,表现出审美主题对 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黑骏马》的诗化倾向 作品重点不是人物性格,而是作家自己的 心灵世界以及作家对理想的精神世界的探索。 一方面,作品采用赞歌的抒情方式倾诉激情; 另一方面,古朴悲怆的歌词与人物命运交相辉 映,体现作品的音乐感、节奏感。是一篇具有 主观抒情性的诗化小说。 ※《残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杨三老汉的一生,可以看出张承志作品中 对信仰的忠诚;寺庙顶端那“铜月牙”既是宗 教的标志又是信仰的象征,构成了一种内在的 文化结构,表现了中国西部回族人民超越世俗 和生理层面的文化精神。
※邓友梅的《烟壶》 作家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方法。乌世保:虽游 手好闲,可一向讲情义、重感情。聂小轩:生 活并不富裕,但宁折不弯、刚正不阿。 ※《神鞭》中冯骥才对民间文化的态度 从“物”(从民间文化中选取的具有典型 意义的素材)和“神”(充盈着民间气息的文 化碎片中透视出来的精神分量)两方面来体现。 ※邓友梅通过风情风俗的表现来构筑宏观的整体 市井氛围,不带有文化审视意味;冯骥才则直 接将那些已经僵死的文物化民俗材料作为审视启蒙话语与“五四”时期对民族劣 根 性的批判主题相呼应;以文化概念取代 政治概念,突出小说本体的审美意义; 用审美的方式感受民间;马尔克斯及拉 美文学的成功,使中国作家看到了走向 世界的希望与可能。
※《矮凳桥风情》主要表现方法 通过“矮凳桥”的命运和矮凳桥人的命运, 表现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现状;努力探索人 性,展示了矮凳桥人的文化性格;侧重于民间 文化对矮凳桥神秘氛围的营造。 ※陆文夫的“小巷文学” 着重表现小巷中寻常百姓、市井小民的生 存状况,透过这个窗口,陆文夫表现出的是生 活的本质。“糖醋现实主义”一指小说比较 “温情”,二指小说常略带一点甜丝丝、酸溜 溜的感觉,体现出幽默的风格。在揭露和批判 的同时,主义带给人们温暖的感受。
※昌耀诗歌 分为两类:一是借助西部的独特自 然和人文风貌,来表达西部情结的作品; 二是深入地将西部精神融进生命血液之 中,直接以西部的文化性格来展现诗人 的生命感受。前者作品中的意象是直观 可视的具体西部景物,而后者是通过诗 人主体积淀过的意念化的对象。
※周涛散文 表现出明显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动物 既作为西部大自然中重要生灵而存在,又作为 象征性的形象而存在,都被作家赋予了人的品 格;也直接书写自我的生命态度,将人蕴藏着 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文化反思的基点建 立在对生命的尊重之上。 在《战争总结》中,对战争所作的思考上 升到关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文化冲突的高 度,借助游牧文化的强悍与农耕文化的软弱的 对比,来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作家对重构热爱 生命、张扬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的思考。
※《爸爸爸》中的文化批判意识 作家从集体意识的描写视角出发,描绘出 与丙崽个体存在相呼应的集体存在,从而对带 有原始蒙昧意识的民族劣根性和畸形心理进行 了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整体的全面展示, 表现出了尖锐的文化批判意识。 ※韩少功作品独特的时间处理方法 小说将作品的时间拉回到远古时期,在封 闭状态中呈现出时间的凝固性,却又暗示出实 际时间的当代性。过去、现在、将来成为周而 复始或始终如一的生存团块,从而呈现出人类 从历史到现实可悲的生存状态。
※《受戒》中的“世俗理想” 通过少年明海刚到荸荠庵当小和尚的经历, 表现了和尚出家的习俗、寺庙中的生活方式、 小和尚受戒的仪式和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画面。 ※汪曾祺的风俗小说的主要特点 散文化的笔法,接近口语的文学语言。 ※《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 乡村优美的风景画所表现出的浓郁乡村气 息;质朴动人的风俗画;人物的民间心理和性 格;注重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说形式。
第十八章 市井与乡土
※市井文学、乡土文学的共同特点及作品 共同特点:“文化化”(表现出鲜明的反思意 识、理性意识和文化意识)、“风俗化”(带 有鲜明地域性风情的画面和浸透着浓郁文化气 息的风物)。 市井:邓友梅、陆文夫、冯骥才、陈建功、刘 心武。 乡土:汪曾祺、刘绍棠、高晓声、林斤澜、赵 本夫、陈军。
第十九章 文化寻根
※文化寻根小说出现的原因 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结果;得益于 当时学术界出现的“文化热”;文学发 展的必然结果;来自异域文化的影响。 ※“寻根文学”主要特征 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 中首次明确地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 场。
※《棋王》的独特个性 作家在小说中所营造的小说环境与氛围是 非政治化的文化环境,构成了对现实政治氛围 的反讽,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内化为他自我心理 结构的传统文化,一种“儒道合一”的环境氛 围。 作家有意识地淡化了主人公作为知青的社 会角色与身份,着重描写他关于“吃”和“下 棋”两件事,吃为身体之必须,下棋为精神之 必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合璧的人格 精神和文化心理积淀,使他的形象和性格成为 一种文化形象和文化性格的“符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