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

合集下载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以云南省曲靖市为考察中心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以云南省曲靖市为考察中心

成 比较完善 、 有曲靖市地 区特 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具 一是要调整科研 O 引言 结 构 。打 破 行 业 、 域 分 割 , 快 院所 、 业 之 间生 产 要素 的 流 动 , 地 加 企 鼓 当代 经 济 出现 的信 息化 、 识 化 、 球 化 和 区 域 化 等 特 征 , 区 知 全 使 励 互 相 兼 并 、 股 控 股 和 多 种 形 式 的 科 技 交 流 联 系 , 现优 势 互 补 。 参 实 域经 济 发 展 面 临着 新 的挑 战 和 机 遇 。 此 新 的 时代 背 景 中 , 在 区域 创 新
妻 社科 论坛
试 论 区域 创 新 系统 建设 的 问题 及对 策
— —
以云南省 曲靖市 为考察 中心
( 河南省南阳油田精蜡厂人力资源部)
刘俊 珂
摘 要 : 文 围 绕 区域 创 新 体 系建 设 理 论 , 合 云 南 省 曲靖 市 区 域 创 新 等 能 力 不仅 来 自于 企 业和 研 究 机 构 内在 活 力 的 增加 ,更 来 自于 良好 的 本 结 方面 的成 功 实践 , 行 深 入 分 析研 究 , 建 了 曲 靖 市 区 域 创 新 系 统 的 总 体 模 创 新 环 境 , 括 科 研 、 研 活 动 、 技 产 业 化 保 障 等 基 础 设 施 的 硬 环 进 构 包 科 科 型, 并进 ~步 提 出 了构 建 四大 集 成创 新 子 系统 ( 域 宏 微 观 新 集成 子 系统 ; 域 民营 企业 创 新 集 成 子 系 统 : 业 创 新 集 区 区 工 于 高 新技 术 企 业创 新发 展 的 社 会环 境 。 育 和 建 设 完善 的创 新环 境 , 培 成子 系统 ) 建 立 区域 创 新 系统 的重 要 支 撑 。 后 通 过理 论 归纳 , 支撑 区域 是 然 将

如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新思维

如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新思维
在构建 区域创 新体系 中 ,地方 政府所 扮 演的角色不容忽视 ,所起的作用 也举足
企 业在创新 中的作用 ,取 消对 民营企 业参
与政府 重大计划 、进入市场 和融资 中的限
制。
轻重 。 在新 的形势下 , 地方政府应该创新管 理模式 ,建设 区域创新 体系也应该 有新的
内容和措施 。 真正推 动企业成 为创新 的主体 ,鼓励
和交易的成本。浙江的许多地区都走向了
集群化 的发 展道路 , 一镇一业 , 出现 了有特
真正建立 以企业 为主体 的产学 合作模
式 。在考察 日本 、韩国的产业竞 争力提高
色 的产业 群 , 温州 的皮革 、 兴 的纺织 、 如 绍
义乌 的小商 品、 永康 的五金 。 同时充分发挥 高新 区作为 自主创新基地 的作用 。
区 ,一个特 定的地理边界 ,如一条 河的流
能成 为创新 主体的怪圈 。政府 给外资企 业
系 。侧 重 于 技 术 层 面
域, 或是一种语言 区域 。 系内的重要要素 体 有 企业 、 大学 、 究机构和与创新相 关的其 研 它机构 、 门。 部 区域创新体 系建设 的关键是 通 过促进 企业 、 大学 、 研究机 构 、 中介机 构
为 创 新 国 家 。 必 须 发 挥 区域 创 新 体 系的 重 要作 用。
及 银行 、 会等的有效联系 , 区域 内新 协 促进
知识的产生 、 传播和商业化 。
了鼓励各 类企 业参 与政府 的科 技计 划 , 这
是一个大进步 。政府应该重 视并发挥 民营
地 方政府 : 推动企业成 为创新主体
维普资讯
增 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l 6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_以南京为例_王春梅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_以南京为例_王春梅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以南京为例王春梅(南京大学,南京市委党校,南京,210000)摘要: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南京为案例来分析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发展和进化的过程,根据区域创新体系中行动者所处位置和角色的不同将行动者分为核心行动者、主要行动者和共同行动者三类,通过追踪行动者的行动我们发现区域创新体系中核心行动者经历了从政府到科技创业创新人才的转变,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是科技创业创新人才成为转译者来表达各行动者利益并进行互动、磋商并联结起来形成行动网络,同时联结行动者的手段也从政府主导政策向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演变。

最后指出南京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关键是要让企业成为行动者网络中的核心行动者;政府从通过更多的服务来加强行动者网络联结的强度、缩小网络联结的长度、扩展网络的范围;政府与大学要建立基于利益共享联结的协同创新。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行动者网络科技人才案例研究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C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许多城市都将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但是每个城市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创新路径各不相同。

南京作为一个科教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也一直在进行着区域创新发展的探索,如何吸引科教资源融入区域的创新活动一直是南京创新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本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来追踪区域创新体系中行动者的互动、联结、转化和协同过程,分析行动者网络联结、转译的原因,并对南京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1、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主要内涵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ANT)是法国学者拉图尔、卡龙、劳等人创立的,拉图尔在1987年出版的《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一书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阐述了他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人和非人的因素(如技术等)都可以成为行动者,非人行动者的意愿需要通过代言人来表达;并用网络这个词将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以同等的身份并入其中,认为行动者网络的建立依赖于这些异质性要素的组合、联结和扩张。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_以淄博市为例_付晓东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_以淄博市为例_付晓东

文章编号:1003-2363(2001)02-0001-05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以淄博市为例付晓东(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摘要:针对区域在国家内部相对的完整性、独立性以及独特的“个性”等特征,区域创新系统在其构建时,就不能完全照搬国家创新系统的做法,需要按照各个区域的特色来设计区域创新系统。

文章以淄博市为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设计原则、目标定位、时序进程和基本框架构建进行探讨。

关 键 词:区域创新系统;框架设计;目标定位;淄博市中图分类号:F124.4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1-02-10;修回日期:2001-05-16作者简介:付晓东(1960-),男,江苏丹徒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评价研究。

1 区域创新系统与典型模式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来源于国家创新系统。

最早提出国家创新系统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

此后,美国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框架设计上,各自提出了一套有代表性的做法。

1.1 美国的模式美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在结构上一般分为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国际互动五大部分。

(1)创新执行机构———指企业、大学、国立科研机构、中介机构。

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的主力,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主体,国立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补充力量,中介机构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环节。

(2)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国家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和图书馆等基本条件。

(3)创新资源———指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资源和资金。

(4)创新环境———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

(5)国际互动———是指国家创新系统应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包括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及国际贸易。

上述国家创新系统的5个部分,构成相互密切关联和互动、缺一不可的网络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的发展,有效的运行。

1.2 经合组织模式经合组织认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

城市基层党建——天津市和平区:探索构建“1+3+3”党建引领体系 不断增强城市基层整体效应

城市基层党建——天津市和平区:探索构建“1+3+3”党建引领体系 不断增强城市基层整体效应

天津市和平区:探索构建“1+3+3”党建引领体系不断增强城市基层整体效应一、案例背景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持续涌现,大量“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城市基层治理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街道社区面临越来越重的治理任务,要对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人”进行兜底管理,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心;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管理服务资源开始向基层集聚,特别是一些体制外资源,散落在街道社区,一旦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如何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轴心”作用,把基层各类资源有效整合起来,让群众自己有组织地去引领、服务群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和平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地带,面积9.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2万,金融业底蕴深厚,楼宇经济发达,高档商业繁荣,教育医疗资源丰富,尤其需要回答好这一课题。

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面对基层治理新形势新要求,和平区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创新构建“1+3+3”党建引领体系,建强街道社区党组织“轴心”地位,通过街道社区集聚整合辖区内政治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并搭建三大载体用足用好资源,形成资源极化、放大效应,不断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

二、做法成效1.打造“一个轴心”,增强城市基层党建向心力。

把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联结辖区内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轴心”,形成强大的资源整合调度能力。

一是构建“五位一体”基层治理架构。

理顺各类治理主体关系,突出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着力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居委会指导、业委会自治、物业公司服务、居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五位一体”社区治理体系。

推动各街道成立物业企业联合会并建立党组织,选派专职干部担任书记,将辖区内所有物业企业串在一起,既确保了党组织对物业企业的领导,又发挥了行业联动效应。

大力打造“红色业委会”,结合业委会换届,选优配强班子,全面推行党员比例过半、党员担任业委会主任,成立业委会党支部,目前全区各小区业委会中共有党员217人、占委员总数44.4%,业委会主任为党员的32个、占46.4%。

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分析——以新新疆为例

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分析——以新新疆为例

不论哪种模式 ,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可 或 缺 ,即使 是在 崇 尚 自由市 场经 济 的美 国 ,也 始终 有政府作用的影子。因此 ,准确定位政府职能,发 挥其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对于我国新疆这样 个计划经济色彩较为浓郁 、市场机制亟待完善的 民族地 区显得 尤为重 要 。



从 国外经 验看政 府角 色
1 .政 府 主导 型 。在 韩 国 ,采 取 的是 典 型 的政 府 主导型 的技 术 创新 模 式 。政 府 为 鼓励 科 技 创新 , 提 供 了大量 的税 收优 惠支持 政策 ,包 括技 术开发 准 备 金制 度 、新技术 推 广所需 资产投 资税 金减免 或折 旧制 度 、研 究 实 验 用 设 备 投 资 税 金 减 免 或 折 旧制 度、技术及人才开发费税金减免制度等。此外 ,政 府 还加 强对 技术 创新 的资 金支援 ,主要 形式有 政策 性金融扶持和技术开发基金等形式。不仅鼓励吸引 外资 和引进 技术 来发 展高新 技术 产业 ,同时还 通过 “ 产学研 协 同技术 开 发 ” 行 为 ,提高 企业 技 术研 官 发 的水平 和 效率 ,使 韩 国 的区域创新 体 系取 得 了令 世 界瞩 目的业 绩 。 2 .市场主导型。美 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全以 市 场为 主导 ,其完 善 的市场运 行机 制 、健 全 的市 场 法 律法规 ,明 显 体 现 出 “ 市 场 、弱 政 府 ” 的 特 强 征 。企 业 以市场 为导 向 , 自觉 增加对 科研 开发 的资 金 投入 ,建 立企业 技术 中心 ,并 吸引优 秀的人 才加 盟 。美 国还 形成 了以市 场为 核 心 的 区域 创新 网络 。 由于企 业作 为 市 场 创 新 主 体 的 作 用 得 到 了充 分 发 挥 ,政 府 的作用 退居 幕后 ,主要 承担政 策引导 与环 境营 造 的 职 能 ,发 挥 辅 助 、 协 调 和 监 管 的 间 接 作用 。 3 .政 府市 场 双重 推 动 型 。战后 日本 经 济 迅猛 发展 ,究 其 原 因 ,在 于 日本 实 施 了 “ 以技 术 创 新 为主 导 ,辅 以组 织 创新 和制 度创 新 ” 的 国家 战略 。 通 过 市场 、政 府 这两 只手 ,一 方 面 推动 了社会 的 、 科技 的创 新 资源 向研 发方 向倾 斜 ,另一方 面在成 功 进行 技 术引进 与应 用创 新 的基 础上 ,对各 种技术 加 以消化吸收 ,进而发展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 ,推 动 了 日本 经 济 的快 速发 展 。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调整(一)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调整(一)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调整(一)内容摘要:区域创新体系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部分,如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已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内容。

文章对区域创新体系涵义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分析了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原则,对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存在问题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动力的重要源泉,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对区域创新体系在认识和实践都不够成熟,有许多内容尚在积极的探索之中,本文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如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进行初步探讨,目的在于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新的思维和路径。

区域创新体系的涵义和构成(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涵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在参与城市、区域开发与管理及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过程中,开始关注创新体系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密切关系,由此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被提出来。

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将区域创新体系定义为:“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英国的库克在《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的作用》一文中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因而可定义为“地理上确定的、行政上支持的创新网络和机构的安排,这种安排以有规则的强力相互作用提高了区域内企业的创新产出”。

瑞典的阿希姆和伊沙卡森(1997、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其中第一类主要行动者是域内产业集群及其支持产业的公司;第二类主要行动者是制度基础结构,包括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中介机构、职业培训组织、产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它们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能力,这个概念突出了创新主体的多元性。

区域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存在问题与构建策略

区域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存在问题与构建策略


内容 摘 要 : 中 国 正值 经 济 发展 方 式 转 变 的 重 要 时 期 , 亟待 加 快 从 要 素投 资
拉 动 向创 新 驱 动 的转 变 , 而知 识 经 济 、
的机理和有效模式 ,有助于从理论层面丰
富区域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理论体 系。
( 二 )具 有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对 于丰 富和发展 区域创新 和开放式 创新理
论体 系具有 重要 的理论价值 ,能够 为国家
和地方 自主创新工 程建设提 供理论依 据。
区 域 开 放 式 协 同 创 新 体系 存 在问 题与 构 建 策 略
■ 魏政福 博士 生 高
首先 ,目前关于 区域创新 的研 究更多地是 以省级 行政 区域 为研 究对 象向内审视本地
化 区域 创 新 系 统 的 构 建 问 题 ,较 少研 究 区
域 内外 之间的知识流 动和学习模式 ,以及 区域创新系统嵌 入国家创 新系统和全球 创 新系统的机理和路径 ,而相关的研 究也 尚 存一定的争议 ,研究的深度和系统 性也 有 待提高 ;其次 ,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多 从企业维度展开 ,国 内相关的深层次理论 问题探讨和案例 实证研究才刚起步 ,而扩
信 息 经 济 、经 济 全 球 化 、创 新 国 际化 、 区域 经 济 一 体 化 将 给 区域 发 展 带 来 深
远 影 响 。 本 文 重 点探 讨 区 域 开 放 协 同
探索区域开放式 自主创新机理和路径 对于提升 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 ,实现
潜力, 既为企 业带来难 以模仿 的竞争优 势 , 又让 穷人参与到价值创造 的过程 中,帮助 其公平合 理地分 享经济 增长 。
区域 开 放 协 同创 新 的 必 要 性

关于加快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快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宁波市科技局党的十六大之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各地区共同发展的新方向,率先实现现代化又成为一些较发达地区的中心议题。

各地方无一例外地把新的希望和措施诉诸于科技创新这一不竭的动力之源。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

区域创新体系既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其必要的实践支撑体系。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正成为各地方加速整合创新资源、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宁波“一号工程”实施以来,我市科技、教育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这为新时期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当前,面对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面对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发展和统筹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发展“大港口、大都市、大产业、大文化”的现实要求,通过对国内和市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一、宁波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一)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又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追赶科技创新步伐,迎接新世纪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挑战,都非常迫切需要国家和地方加快科技发展,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并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从过去那种“重视引进和跟踪”的发展思路,向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转变,并强调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在集成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以及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投入和支持创新创业。

这一新的战略思维将使我国未来科技事业的发展步入新的轨道,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在全球科技发展中地位。

随着突出创新和产业化导向的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行将进入到在国家层次上进行整体设计、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这为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提供了新的机遇。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体系探索与优化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体系探索与优化

7第2卷 第26期〈区域发展〉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体系探索与优化*贾 宁,白笑怡,许真真(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河南 洛阳 471000)摘要:积极探索如何发挥郑洛新自创区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中的“试验田”作用,对于“十四五”时期郑洛新三市乃至河南的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章主要介绍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体系现状以及在推广落实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为进一步深化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政策体系优化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26-0007-03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

自2009年3月,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已经有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复建设。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12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依托郑州、洛阳、新乡3个城市高新区,举全省之力将其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

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既是我国在新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在河南的缩影,也是河南省贯彻落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体现,对全省转换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1+N”的政策体系构建建设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关键的问题是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自批复以来,河南省全力推动构建“1+N”的政策体系。

作为自创区政策体系中的“1”,《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印发,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高水平的顶层设计,创建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意见》提出的30条先行先试政策,最大程度发挥激励引导作用,推动示范区建设尽快破题、取得成效。

中原经济区跨行正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

中原经济区跨行正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
创新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 科学 的解决方案。组建中原经济区 行业协 会 、 商会 , 突破行政 区划 障碍 , 制定区域行业 发展规 划 、
区域行业技 术标准 , 推进 区域市 场秩序 的建立 , 探索 各类 资源
1促使企业成为技 术创 新的主体 。中原经济区企业研 发人 、 员数量少 , 研发经费少 , 发成果 少 , 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研 企业
【 要 】 中原 经 济 区创 新 体 系是 一 个跨 行政 区域 的 创 新 体 摘
系, 而行 政 壁 垒是 构 建 此 体 系 的特 殊 障碍 。 本 文 针 对 中原 经 济 区 的 实 际情 况 , 创 新 协 调 体 系 、 识 创 新 体 系 、 术 创 新 体 从 知 技
系、 新服务体 系、 新环境体 系等五个子体 系 , 层次 、 类 创 创 分 分 别 地 提 出了构 建 中原 经 济 区创 新 体 系的 总 体 思路 。
作的基本原 则 , 就科研 、 技术和 人才的合作 与交流的 相关问题
科研基地 、 共同承担科研任务 、 与多种形式的人 员交流 , 鼓励有 条件的科研机构与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人才等。借鉴欧美发达国 家 的经验 , 逐步将一部分高水 平的科研院所并人名牌大学或委
托 名牌大学管理 , 以发挥大学 的学科综合 优势 , 力发展交叉 大 学科 , 占领 国际科学前沿 。推进行业共性技术体系的建设 , 整合

建 立 中原 经 济 区 创新 协 调 体 系
1 、建立政府层 面的协调 机制。由各地区科技行政部 门牵 头, 筹建 中原经 济区创新协 调委 员会 , 作为 区域创新 体系 的组 织机构。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中原经济 区科技合作与发展整
体规划 , 中原 经济区各 地区利益关 系 , 各地 区创新 资 协调 推动 源的整合和利用 。 每年定期在中原经 济区各地市轮流举行供科 技主管部 门负责 人参加 的联席会议 , 平等 、 坚持 互信 、 沟通 、 合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RISS)是一个新兴的概念,自国家创新体系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

1992年,英国加的夫(Cardiff)大学的库克教授最早提出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篇文章《区域创新体系:新欧洲的竞争规则》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得到重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硅谷崛起,硅谷的神奇让人们认识到区域在创新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产业集聚。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另一个是渐进经济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是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区域创新体系由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

区域创新定义强调一个区域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怎么与影响创新过程的公司活动相互作用。

它强调区域的创新过程的相互作用、社会性和学习性,强调区域的制度性结构。

区域创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整个区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狭义仅指与区域新技术、新知识创造、产生、流动、应用有关的过程,即熊彼特所指的创新,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区域创新概念都在狭义上进行定义。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区域创新战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一些国家已明确地制定了自己的创新战略,如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

一些国家,虽然没有正式的创新战略,但积极支持创新,如美国和瑞典(瑞典在今年开始进行“通过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实现经济增长计划”)。

欧盟在1996年启动了“欧洲创新行动计划”,在2000年启动了“里斯本战略”(创新是此战略的基础),按照此战略设置了“欧洲创新趋势图”,按一定指标每年给欧洲每个国家打分,以进行创新比较和评估。

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之研究_付晓东

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之研究_付晓东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济南市行政学院 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3/2001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之研究付晓东[内容摘要]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不能简单照搬国家创新系统的做法,需要按照各自的特色来设计,坚持渐进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等原则,以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为目标。

区域创新系统框架的建设主要包括创新机构、创新资源、中介服务系统、管理系统四个部分,同时要注重做好创新系统关联机制的建设与调控。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机构;创新资源;中介服务系统;管理系统作者简介:付晓东,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博士(邮政编码 100872)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89(2001)03-0057-07一、区域创新系统与典型模式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来源于国家创新系统。

最早提出国家创新系统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

此后,美国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框架设计上,各自提出了一套有代表性的做法。

(一)美国的模式美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在结构上一般分为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国际互动5大部分:(1)创新执行机构———指企业、大学、国立科研机构、中介机构。

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的主力,大学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主体,国立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补充力量,中介机构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环节。

(2)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国家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和图书馆等基本条件。

(3)创新资源———指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资源和资金。

(4)创新环境———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

(5)国际互动———是指国家创新系统应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包括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及国际贸易。

上述国家创新系统的5个部分,构成相互密切关联和互动、缺一不可的网络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才能有效地运行。

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熊必军(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1)[摘 要]在创新改变生活的时代,一个区域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尤其一些区位、资源等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则更为重要了。

因此,在借鉴国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经验与模式之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一是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二是引导产业集群化,建立自主创新的创新基地;三是打造政府创新的制度环境;四是营造自主创新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氛围。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 湖南 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06)03-0068-03一区域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区域创新体系由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

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及国内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一)美国20世纪90年代大力推动区域创新的活动。

美国区域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企业、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及各级政府等。

美国各级政府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两方面对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进行创新支持。

其行为主体的内部运行机制是以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研究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使本国企业可创造垄断利润,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创新集群和技术扩散源。

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构建——以湖南省为例

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构建——以湖南省为例

较为严重,极易出现低端供给饱和带来的产能过剩。

湖南省被要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对此而言,整合创新资源、建立创新格局是破局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①有利于在产业链关键“卡脖子”环节实现技术的重大突破;②有利于占据重点产业领域制高点,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③有利于加快形成促进产业创新的整体合力与良好生态体系。

针对创新格局,现有研究内容主要基于专利面板数据分析时空变化特征与创新的溢出效应[1-3],以及创新与其他多因素的耦合关系[4-6];其研究尺度大多较为单一,主要包括全国尺度[7-11]、区域尺度[12,13],也有少数城市尺度的研究 [14, 15]。

除此之外,创新空间格局研究还被当作城市规划项目,全国各地涌现了诸多创新型产业规划研究,主要是各大科创走廊的规划研究[16-18]。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创新成果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强烈的聚集特征,若仅以面板数据中创新成果的总量为基础,在行政区乃至更大尺度的研究区进行研究,这默认了创新成果在该尺度范围内是均质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此要探索更为精密的时空规律,需要溯源每个创新成果发生的具体空间位置。

2数据来源及前期处理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中国专利数据库”,选取专利公开日在2006—2018年的湖南省数据,将13年的数据每隔2年进行一次数据采集,经过相加汇总后进行分析,得出有效专利共 204 648条(有误差专利个数小于1%),运用地址匹配(geocoding)方法,将所有专利的申请人地址转换为地理坐标并定位到地图上。

通过对申请人单位名称中“公司”“大学”“研究院”等关键词进行提取,识别出各个专利的创新主体;根据提取专利申请号的第5位代码识别出专利类型,进而得到不同摘要 文章关注2006—2018年的湖南省创新发展过程,基于20多万条专利大数据,从多尺度的视角分析了湖南省创新成果产出的时空演变特征,结合湖南省产业发展战略,提出湖南省的创新空间格局为“一核、一环、全域”,支持新型产业格局与创新格局协调发展。

“株洲·中国动力谷”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研究

“株洲·中国动力谷”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研究

“株洲·中国动力谷”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协同创新正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中,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区域协同创新的核心环节。

近日,研究人员在株洲市进行了“株洲·中国动力谷”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研究,旨在探索实现区域协同创新的最佳途径。

“株洲·中国动力谷”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南部,占地面积166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重点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园区。

该区域主要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

研究团队表示,该区域具备开展区域协同创新的良好基础,如技术密集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

研究团队认为,要想构建一个有效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研究人员提出,通过建立企业联盟、行业协会等机构,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研究人员指出,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资源和人才的重要来源,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借力创新,推动技术应用与产业化。

同时,要加强机构协同,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提出,在实现区域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建设,为区域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研究团队表示,对于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以满足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需求。

总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机构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素质等途径,可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论文内容摘要:在界定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概念时,应全面考虑不同行政区划的地理邻近性、产业关联性,本文基于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与跨行政创新体系的辩证关系以及借鉴美国、日本的都市圈模式等因素,对跨行行政区创新体系进行研究综述。

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行政区域跨行政区域创新创新体系我国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基于行政区域的,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这种创新体系往往加强了行政区域意识,人为地隔断了创新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主体与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在区域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从而降低了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与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现状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如Saxesonian(1994)等强调的区域都是特定地理、历史、文化因素的区域,如硅谷、麻省128号公路,并不以行政区域为重点。

但在我国,国内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多偏重于行政区域单位评价之上的城市竞争力分析,打破行政界限进行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很少。

根据Kaufmann 和Todtling的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形成的障碍之一,是占优势的市场与互动空间处于区域之外。

随着生产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剧、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的延伸,区域之间的合作愈加密切,跨行政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随着邻近地区的创新主体联系与合作的加强,一些跨行政区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创新合作,增强大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必须加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研究(龙开元,2004)。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与核心特征(一)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龙开元(2004)认为跨行政区创新体系是指跨行政区划的一种区域创新体系,是由不同行政区划内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科研院所、大学以及政府在具有统一创新环境下相互作用,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一种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创新体系。

如跨二省一市的长三角10多个地区组成的创新主体间形成密切的创新联系与合作后,可称之为长三角创新体系,是一种典型的跨行政区创新体系。

它与基于行政区划的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创新主体特别是政府的多元化、跨行政区划的密集联系、多行政区创新活动的明确分工。

跨行政区创新体系的核心特征:创新主体的多元化、跨行政区划的密集联系、多行政区创新活动的明确分工。

孙超英,贾舒(2007)采用龙开元(2004)对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并指出这种跨行政区域的区域创新体系与基于行政区的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内的各种主体都是跨地区的,且各种主体都是从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

第二,跨行政区的企业之间在创新链与产业链上有密切的创新联系和相互作用,由此产生跨行政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

这种密集的联系是跨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基础。

第三,跨行政区各个行政主体的政府之间能够引导创新主体进行跨区域的合作,通过建立跨行政区的创新平台的建设,促进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

第四,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要求各个创新主体能够共享创新的基础设施,降低互相之间的交易成本,这是提高跨行政区区域创新效率的根本保证。

第五,跨行政区区域内部要有共同的创新文化氛围,有利于各种创新机构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不同创新知识的扩散。

许超(2008)认为跨区域创新系统即指跨越传统的行政区划而形成的一种区域创新系统,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不同行政区划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知识的频繁流动以及创新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形成统一的创新环境,即有密切联系的企业、科研院所、大学以及政府在具有共同创新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一种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创新系统。

跨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而更加强调创新行为的跨区域特性,是不同区域之间创新诸要素的复杂交互作用网络。

贾蓉等(2006)认为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是由不同行政区域间多个城市形成的,也可以说是系统的城市群,各个城市之间的联动形成一种系统地互动流通的网络关系。

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必然存在着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

王鹏(2009)认为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是建立在各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上的,它通过一个跨越行政区划的协调组织把不同行政区域的创新要素,经过有效整合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以减少要素摩擦,降低交易成本,共同推动跨行政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特征:创新主体的多元性、内在联系的紧密性、地理范围的模糊性。

上述对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从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方面进行的,共同目标是通过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跨行政区域创新能力。

龙开元、孙超英等还指出了跨行政区域创新与行政区域创新的区别,但是却没有阐述二者之间的联系。

(二)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特征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必须在优先考虑如何进行区域合理分工进而建立产业发展互补机制的前提下,兼顾行政区域作为单独经济利益主体的因素,谋求形成不同行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各行政区域通过比较优势进行区域产业分工,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福利水平,增强跨行政区域创新合作的动力,达到“1+1>2”的整合效果,使跨行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宏观福利取得最大化。

许超强调了有着相似之处的不同行政区划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知识的频繁流动以及创新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形成统一的创新环境。

这里的知识应该包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需要直接交流的特性与创新的背景依赖,地理邻近性在创新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Michael(1996)指出,地理距离、可达性和集聚对知识流动、学习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常常超出了区域范围内部(可达性,技术扩散以及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之间存在密切互动关系,这些内容袁立科等(2007)有详细论述)。

所以“相似之处的不同行政区划”的含义有些模糊。

同时,区域创新系统不是系统要素的简单相加和偶然堆积,而是各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

区域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网络关系。

在区域创新系统运行过程中,要素与系统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以及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知识、信息、资金与人才的交换,存在着有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系统呈现出单个组成要素所不具备的功能(顾新,2001)。

贾蓉认为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可以说是系统的城市群。

城市群理论和都市圈理论是关于中国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经济组织形式的两个主要理论。

它们都研究城市体系的发展,研究对象具有相似性,但是又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冯,2006)。

笔者认为,应该对城市群与都市圈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为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模式提供借鉴。

构建都市圈的本质在于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袁家冬等,2006)。

都市圈是”点-线-圈”式的空间结构,其中“点”主要是指圈内的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线”是指连接各“点”的快速通道和交通干线,“圈”是依据受中心城市影响的大小和距离中心城市距离的远近分别形成的核心区、紧密区、边缘区和影响区,这些区域呈“圈”层式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周围。

都市圈一般为单核心都市圈,也有双核心都市圈。

“人多地少、资源短缺”是我国基本国情,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大都市圈已呈现雏形,都市圈化正在初级阶段,要充分借鉴日本都市圈化的经验,扬长避短。

我国三大都市圈各具特色,既适应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我国的人口和经济仍然在继续向三大都市圈聚集。

三大都市圈是目前,更是未来我国人口高度密集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推动全国经济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和辐射作用(原新等,2008)。

中国是一个大国,创新体系必须是多层次的。

巨文忠提出区域创新网络的三级架构,第一层是城市创新体系,第二层是都市圈创新体系,第三层是大区域创新体系。

应以提高国家竞争力为目标,而不能就区域创新体系而论区域创新体系,陷入行政边界与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迷雾中,必须着眼于区域之间的合作,形成一个流动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

而这种合作首先必须建立在地理接近性、经济关联性等基础上(巨文忠,2004)。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组合,涉及区域和行政区域等多个概念。

其中行政区域是国家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按照法律规范将国内的疆土和居民进行有层次的管理划分而形成的,地域管理区域行政区域不同于地理范畴上的地理区域,也不同于从宏观经济运行角度出发界定的经济区域,其内部存在行政管理的一致性,政策的统一性和自然条件的相似性。

体现国家行政力量的分配和组合。

行政区域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通过各种联系形成跨行政区域,并且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形成新的行政区域边界。

从系统运行机制上看,行政区域的行政主体是政府,它依托一套自上而下的纵向行政管理系统运行,具有高度的组织化特征,而经济区域的运行主体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企业,它们依托的是发育不均衡的横向经济网络系统。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运行,具有高度的市场化特征。

从区界的角度看,在不同的区划标准下,经济区域的区界与行政区域的区界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龚荒(2003),陆立军等(2009)关于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的关系都有详细论述。

巨文忠(2004)对行政边界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对应性与非对应性进行了分析,指出行政边界与区域创新体系之间既是对应的也是不对应的,这一判断的政策含义是:地方政府应在推动本地区创新体系中扮演积极角色;同时要着眼于跨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在地理接近性,经济关联性等基础上,构建中心城市、都市圈、大区域三级创新体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界定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概念时,应全面考虑不同行政区划的地理邻近性,产业关联性,基于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与跨行政创新体系的辩证关系、以及借鉴美国日本的都市圈模式等因素。

跨行政区创新体系的核心特征也是围绕概念来进行归纳的。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模式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是由不同行政区域间多个城市形成的。

各个城市之间的联动形成一种互动流通的网络关系。

作为一个网络,必然存在着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要么各个城市节点间平等共存,要么存在共同的发展核心,带动周围的节点发展,或者是中心城市带动,与其他节点城市互补互存的网络。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按城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中心城市带动型、平等互补型和带动互补并存以及多级圈层网络等多种类型。

根据不同的区域特性以及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特征,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往往是多种类型混合的发展模式,如核心城市带动型、平等互补型、带动互补并存型、多级圈层网络型等。

跨区域创新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市场牵引型跨区域创新系统;研发驱动型跨区域创新系统;政府主导型跨区域创新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