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课题(《认识负数》)策略分析.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课题(《认识负数》)策略分析

04教育技术吴娜娜0406210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屮,知道负数的具体含义。利用丰富的索材,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初

步认识负数。

2、使学生初步知道一些有关负数的基础知识,能够辨认正数和负数,会读、写负数。

3、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初步使用正数和负数,感受正数与负数表示具冇相反意义的数

量。

教学难点(补充):

1、温度计的读取

2、在数轴上表示整数

情景创设:

准备材料:温度计一只,教学图表四张

课前准备,了解你感兴趣的城市笫二天的温度。这里由于学生年龄和认知结构的特点,以及课程内容的特点,更多的是采用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以及教师的先行纟R织者教学。

1、这一部分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对于五年级认知的学生来说,模仿能力很强,对于新知识的接

受能力也很强,对于教学目标Z外的额外要求,通过嚴快速的方式学会可以促进教学。首先通过实物教学引入温度计,经过温度计教学确定学生可以读取温度计的数值Z示,再用图片教学。所以下面的关于图片屮温度计的阅读就没有多少问题了,同时也引入以前的知识点一一自然数,基于自然数的基础对负数展开教学,包括会读、会写,并与0摄氏度进行比较。

2、在第一个例题Z后有三道课后练习,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小组Z间互相讨论这三道题目给出的

信息,并互相交流一下H己找到的城市的温度,并站起来告诉大家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以及知道的哪些城市温度是零上的,哪些是零下的。教师在这个过程屮有选择性的记录学生提供的城市温度,然后再次进行比较正负的复习,加深前面听课的印象。而在这里组织小纟R讨论,一是让学生学会信息交流与共享;二是让有些没有掌握的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屮学会知识点。当让学生在实践屮运用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对知识的影响才会更加深刻。最后让学生在木子上写上练习题的答案,同时让三位同学上来写,然后教师与学生一同校对,让学生在写的过程屮更加深刻。

3、例题2的授课。这个部分采用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先由教师提问,学生冋答地球不是光滑

的,是凹凸不平的,再由学生说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以及我国比较低的地方。然后教师设疑:两棵树相对于地面有个高低,那么山和低洼的地方乂是怎么比校的呢?在这里引出海平血的概念,通过讲解Z同川到负数关于海拔的表示。通过前血温度的学习,这里的话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应该怎么读、怎么写,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联想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性。因为五年级学生的想彖力还是比较强的,如果学生冋答不岀来,教师就可以通过相应的引导将知识点进行传授,这样一来可以复习前面的知识,二来将两者进行联系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在例2的教学屮还要让学生明白0即不是止数也不是负数。在这块内容的学习中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发挥主动性,归纳负数和正数,然后从屮得出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对于例题2的课后练习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冋答,可以让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重新冋到书

本也对正数和负数的归类做个复习,对前面温度计的学习有做了一个复习。

5、基于前血两个例题的学习,这个例题的学习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在例题3关于正负数表

示营业额的讲解中,主要是让学生H行看图然后表达图屮的意思。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说出负数在生活屮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

6、例3后面的习题依然利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冋答,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例4依然选择情景——陶冶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创设情景,共需要7位学生上台共同完成。A

表示公园B超市C邮局D少年宫E学校F同学G同学。F从学校岀发向东走2100 米到达哪里?

然示F从学校出发向西走2100米到达哪里?F、G都从学校出发分别走1240米会到达哪里呢?根据各个情景展开教学。促进课堂的生动性。

8、例4的试一试里血涉及一个新的知识点:数轴。这里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以教师讲授为

主,然后由学生进行冋答。在练一练里面第一部分迸•行小组讨论,第二部分开火车冋答。(这块知识点的讲述可以放在例题4 Z前讲述)

教学评价

表课堂教学评价表

授课教师:_________ 课程名称:__________ 授课班级: ___________ 评价人:____________

对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

二.整体学习水平与成绩分布状态分析

1 •

学生得分 n =

2

5= 1 1 1 1 1 | | | | | ' Illi

b

0 12 3 4 5 ( 7 8

9 KM) f

8

6

4 2 0

x — S 平面分析图

组别 中值 人数 所占比例

97. 5以上 100 92.〜97. 4 95

87.〜92. 4 90

82.〜87. 1

85 77.〜82. 4 80 72.〜77. 4 75

67.〜72. 4 70

62.〜67.彳 65 57.〜62. 4 60

57. 4以下 厂L

03 2.分组人数 对设计方 案的评论

您的总体感受和建议。

评价人: 评价日期:

年 日

教学效果分析评价表

学牛不稳定率

学生不稳定与问题不确切关

测验 内容 学习目 标层次 (爲) 本层次 试题号 试题 分值 3) 理论满

分值 (Q • 77) 实际 得分 (珈 得分率 (Q 总体R 标系数 (Q 综合加 权得分 (//)

达标度

(7)

达标 程度

分析

n =

问 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