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解析
观潮课文解析讲解

观潮课文解析讲解
《观潮》是一篇描写钱塘江潮盛景的散文,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
作者首先描绘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数百艘艨艟战舰分列两岸,然后写潮水涌动的景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最后写潮水褪去,江面恢复平静的情景。
在结构上,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先总写观潮人数之多,再分写潮水汹涌和余波之平静。
在语言上,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描绘手法,如“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等,将战船操演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水军操演的情景的描绘,暗示了宋朝的军事力量和抗击外敌的决心。
这也是作者在文中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的深意所在。
总的来说,《观潮》是一篇描写生动、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对钱塘江潮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和宋朝时期的水军实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
《观潮》课文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期。
这一天,我们早早地来到了江边,等待着大潮的到来。
起初,江面上风平浪静,只有远处的船只在水面上缓缓移动。
突然,有人喊道:“潮来了!”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条白线从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显现出来。
那白线越来越近,越来越粗,像一堵移动的墙向我们扑来。
伴随着轰隆隆的巨响,大潮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潮头高达数米,犹如一座移动的山峰,汹涌澎湃。
江水翻滚,白浪滔天,一片壮观的景象。
大潮过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但人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深深打动。
赏析:
《观潮》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绘,展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自然奇观的壮观景象。
首先,课文通过描述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时间和地点,为读者设定了一个具体的场景。
接着,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先描绘江面的平静,再描绘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描绘大潮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将潮水比喻为“一堵移动的墙”、“一座移动的山峰”,形象地表现了大潮的气势和力量;将大潮的声音比喻为“轰隆隆的巨响”,生动地描绘了大潮的震撼效果。
最后,课文以人们对大潮的深深感动作为结尾,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总的来说,《观潮》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成功地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观潮》疑难解析

《观潮》疑难解析
《观潮》疑难解析
1、《观潮》一文是怎样由景到情勾画出一派欢腾场面的?
答:章前半部分写观潮所见,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记写雄伟壮丽的江潮、骁勇善战的水军和勇健善泅的吴儿。
这三幅画面给人的感受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便是“惊心动魄”。
三幅画面又各具特色。
写江潮主要表现其气势:那登城越岭的高度,那直接天际的广度,那似玉似雪的水色,那如雷如霆的声响,汇成一派吞天沃日、震撼寰宇的气象,雄浑豪壮,势不可挡。
写水军集中展示其声势:数百巨舰,分列布阵,刀枪旌旗,壁垒森严──这是战前的阵势;突然黄烟四起,炮声轰鸣,声如崩山,势如破竹──这是进攻的威势;最后则以烟消波静、一舸无迹的静态反衬先前攻势的猛烈。
这就活现出一支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水军的赫赫声势。
对吴儿的描写则突出再现其踩波踏浪的姿势,那些披发文身、手持大旗、腾身百变、奋勇争先的弄潮勇士们的雄姿,直令惊涛骇浪为之减色。
三幅画面,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江潮是大背景,又是主旋律;水军操演和吴儿踏浪,就是在这大背景上演出的威武豪壮的活剧;而江潮的气势、水军的声势和吴儿的姿势,更是一气贯穿,组成一曲暴风骤雨般的交响曲,惊心骇目,动人魂魄。
接着,作者在文章的下半部分将视线由江中转向江边,记下。
人教版小学语文《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观潮》课文原文及赏析《观潮》课文原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期。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准备观看一年一度的潮水盛宴。
远处,江面上一片平静,只有几只白鹭在悠闲地觅食。
然而,岸边的人群却早已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大家都翘首期盼着大潮的到来。
突然,有人喊道:“来了!来了!”我们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远方的江面上出现了一条白线,越来越近,越来越宽。
那白线像一堵移动的墙,带着雷霆万钧之势向我们扑来。
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
随着潮水的逼近,声音也越来越大。
如同万马奔腾,如同雷霆轰鸣,那种震撼人心的气势让人无法忘怀。
潮水撞击岸边,溅起十几米高的水花,场面壮观至极。
然后,潮水开始缓缓退去,留下的是满地的贝壳和淤泥,以及人们惊叹不已的表情。
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让人既敬畏又赞叹。
赏析:《观潮》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自然奇观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
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从清晨的平静到潮水的到来、高潮的展现再到潮水的退去,层次分明,节奏紧凑。
课文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将潮水比喻为“移动的墙”、“一线潮”,形象地表现了潮水的形态和动态;将潮水的声音比喻为“万马奔腾”、“雷霆轰鸣”,生动地传达了潮水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同时,课文也寓含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叹之情。
通过对潮水壮观景象的描绘,作者引导读者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总的来说,《观潮》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散文,不仅让读者领略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也启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观潮原文及注释赏析

观潮原文及注释赏析观潮原文及注释赏析导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各类的诗词歌赋,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原文及注释赏析文章,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观潮》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课文《观潮》教材解析

课文《观潮》教材解析
课文《观潮》教材解析
1、层次结构: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
2、《观潮》的内容及语言描写的特点:
本文虽只有二百多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受到美的陶冶。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的描写为例就可体会出来。
课文运用形象的比喻,艺术的夸张,由远而近地描写了钱塘江涨潮的壮观。
那初潮时“仅如银线”的美丽景色,那潮近时“玉城雪岭”的奇特景象,那“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的巨大声响,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又联想引出了杨万里的名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更为钱塘潮增添了诗情画意。
《观潮》原文译文及赏析

《观潮》原文译文及赏析《》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节选自《武林旧事》第三卷。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
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观潮白话译文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
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看上去)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接着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乘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8单元课后习题答案与解析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与解析第一单元课文1·《观潮》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
答: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读到“潮来前”这一部分时,我们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上笼罩着一层雾气;江边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在晨光中屹立着,远处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钱塘江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江面上很平静,大家翘首期盼,期待着潮水的到来。
读到“潮来时”这一部分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白浪翻滚,万马奔腾,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读到“潮过后“这一部分时,我们好像看到了江潮的余波还在翻涌,江面风号浪吼。
钱塘江面久久才恢复平静,江水已经涨了两来高,使人觉得余波汹涌。
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潮来时,潮水排山倒海,向我们扑过来。
白浪形成了一堵堵水墙,观潮的我们感觉坚不可摧,而声音越来越大,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声音震耳欲聋,感觉整个钱塘江的观察口都要被震塌一般。
读下面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与“八月涛声吼地来”相关的句子: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与“头高数丈触山回”相关的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与“须臾却入海门去”相关的句子: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课文2·《走月亮》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交流。
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解析(精选5篇)

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解析(精选5篇)《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并由忠诚参与朗读。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解析,希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解析篇1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
周密《观潮》原文、注释及解析

周密《观潮》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观潮[宋] 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②。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③,际天而来④,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⑤:“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⑥,艨艟数百⑦,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⑧,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⑨,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⑩,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11),皆披发文身(12),手持十幅大彩旗(13),争先鼓勇,溯迎而上(1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15),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而豪民贵宦,争赏银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16),珠翠罗绮溢目(17),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18),而僦赁看幕(19),虽席地而不容闲也(20)。
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21),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22),真若箫台蓬岛也(23)。
〔注释〕①本文选自《武林旧事》。
此书是周密人元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即杭州)旧事而写的一部笔记。
“武林”,杭州的别称。
②既望,阴历十六日。
③玉城雪岭,形容潮头高如城、岭,色似玉、雪。
④际天,接天。
⑤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
“诚斋”是其号。
⑥京尹,京城地方长官。
教阅,操练,检阅。
⑦艨(meng盟)艟(chong冲),巨舰。
⑧尽,极尽。
五阵,五种阵势。
⑨倏(shu舒)尔,忽然。
⑩水爆,在水面施放烟幕弹之类。
(11)泅,游泳。
(12)文身,身上刺花。
(13)十幅大彩旗,用十幅布缝制的大旗。
(14)溯迎,逆潮。
(15)鲸波,鲸鱼掀起之波;此谓巨浪。
(16)江干,江边。
(17)珠翠罗绮,此旧指插戴珠翠首饰、穿着绫罗衣裳之观潮者。
(18)皆倍穹常时,指价格都比平时加倍的高。
穹,高。
(19)僦(jiu就)赁,租用。
看幕,观潮的帐幕。
《观潮》原文及赏析

观潮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观潮》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
观潮宋代·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
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
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
(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观潮》小学课文解读参考

《观潮》小学课文解读参考在小学课文《观潮》中,作者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潮汐变化,寓意人生的起伏潮汐,并表达了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本文将通过解读课文内容,探讨潮汐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
课文开篇,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潮汐的壮丽景象:“大海一会儿像是一个喷泉,一会儿又像一面高大的屏风,就像是变戏法似的。
”这一描写生动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潮汐中,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潮汐的变化蕴含着一种秩序和规律,正如人生中的起起伏伏,人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变化才能成长。
潮汐的变化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时也给了作者启示。
课文中作者写道:“我也想出一份力。
长大了以后,我一定要参观一下真正的潮汐,亲眼看看它的美丽。
”这表明作者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期待,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勇往直前的态度。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变化,作者都希望能够积极面对,超越自己。
潮汐的变化也让作者认识到时间的流逝。
作者写道:“一会儿,拍打,冲刷。
久久地,大河像一条银色的蛇。
”这里作者以大河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潮汐的连续变化,同时也传达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有限性。
正因为时间的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
潮汐的起伏变化,还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
作者写道:“水来了,倒也罢;水走了,不久也罢。
”这句话表明作者对潮汐变化的接受态度,无论是潮水涨潮还是退潮,作者都能够以平常心对待。
正如人生中的起伏,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变化。
通过观察潮汐,作者进一步引发了对自然力量的思考。
作者写道:“潮汐是谁使它冲上冲下的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思考。
尽管我们无法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但我们可以尝试去探索,去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总之,小学课文《观潮》通过描绘潮汐的壮丽景象和变化规律,向读者传递了关于人生的思考与启示。
潮汐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变化,我们需要积极面对并勇往直前。
此外,开放的思维和对自然力量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融入自然。
观潮原文及解析

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原文+预习+知识点+图文解读+课件知识点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我会写:潮cháo(热潮、观潮、心潮澎湃)据jù(据守、据说、据为己有)堤dī(河堤、大堤、千里之堤)阔(广阔、宽阔、高谈阔论)盼pàn(期盼、盼望、左顾右盼)滚gǔn(翻滚、滚动、滚瓜烂熟)顿dùn(顿悟、顿时、茅塞顿开)逐zhú(追逐、逐渐、随波逐流)渐jiàn(渐渐、渐变、循序渐进)堵dǔ(堵塞、堵车、堵截、围堵)犹yóu(犹豫、犹如、虽死犹生)崩bēng(崩溃、崩盘、土崩瓦解)震zhèn(地震、震动、震耳欲聋)霎shà(霎时、一霎、片霎、半霎、霎时间)余yú(剩余、余波、高兴之余)多音字:笼:lónɡ(鸡笼、蒸笼)lǒnɡ(笼罩、笼络)闷:mēn(闷热、闷声不响) mèn(烦闷、闷闷不乐)号:háo(号叫、风号浪吼)hào(号令、括号)隆:lōnɡ(轰隆、黑咕隆咚) lónɡ(隆隆、兴隆)观:ɡuān(观看、奇观)ɡuàn(道观、白云观)薄bó (薄弱、单薄、薄雾) bò (薄荷)近义词:顿时——立刻奔腾——奔驰依旧——依然屹立——矗立犹如——如同宽阔——宽广反义词:宽阔——狭窄平静——喧闹人声鼎沸——鸦雀无声风号浪吼——风平浪静理解词语:霎时:形容时间极短。
余波:指事件结束以后留下的影响。
课文中指潮头过去以后留下的水浪。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苏轼《观潮》全诗翻译及赏析

观潮宋·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
恨:遗憾。
翻译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
无缘去一饱眼福则会遗憾终身。
终于亲眼看到庐山、浙江的景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赏析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
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
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
《观潮》一诗,也是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
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
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究竟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也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
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
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都是例证。
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烦恼即菩提的真实价值。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经历妄念躁动,转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
《观潮》全文赏析

《观潮》全文赏析《观潮》全文赏析《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本篇主要描绘“钱塘观潮”的盛况。
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披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潮》全文赏析。
观潮宋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全文赏析“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点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
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
接写潮来之状,进入直接描写。
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
以“银线”为喻,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线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
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
“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
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
有其色:“玉城雪岭”,见其“白”,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
《观潮》内容赏析

《观潮》内容赏析《观潮》内容赏析引言:《观潮》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观潮》内容赏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观潮》内容赏析(一)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
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
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
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
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
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
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
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
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
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
如果追求受挫,则此心决无安定之时。
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欣赏了这两个地方的景致后,这才觉得它们虽然美丽,却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像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
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
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剌激,如此永远陷于无聊——痛苦——无聊的恶性循环中,精神的流浪从不停止。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的课文讲解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的课文讲解一、课文背景钱塘江大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奇观之一,它以雄伟壮观的景象吸引着无数人。
本文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
二、生字词1. 生字- 盐(yán):本义指食盐,一种有咸味的白色结晶体。
如“盐巴”“盐田”。
- 薄(bó):在文中“薄雾”一词中读bó,表示轻微、少。
它还有其他读音,如báo(薄片)、bò(薄荷)。
- 屹(yì):形容山势高耸,也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如“屹立”,文中“屹立”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潮来时观潮台上的人所站的状态,像山一样稳固。
- 昂(áng):有仰起、抬起的意思。
“昂首东望”描绘了人们等待大潮到来时的动作,表现出人们的期待之情。
- 顿(dùn):有停顿、忽然的意思。
“顿时”表示时间极短,刹那间。
- 鼎(dǐng):在“人声鼎沸”中,鼎是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 沸(fèi):沸腾,液体受热到一定温度而急剧气化。
“沸腾”一词在文中既写出了人群的喧闹,也从侧面烘托出钱塘江大潮即将到来时人们激动的心情。
- 贯(guàn):贯穿、贯通。
“横贯江面”描绘出大潮来临时,潮水像一条线一样从江的这头延伸到那头,场面十分壮观。
- 浩(hào):浩大、广阔。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奔腾而来时的磅礴气势。
- 崩(bēng):崩塌、崩裂。
“山崩地裂”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用来形容钱塘江大潮到来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和潮水汹涌的力量。
- 震(zhèn):震动、震惊。
“震动”一词写出了大潮的气势给人的强烈感受。
2. 词语-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文中“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描绘了江面在大潮到来前的一种朦胧状态。
四年级语文第一课《观潮》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第一课《观潮》知识点
《观潮》是一篇描写潮汐变化的作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和父亲一起去观看潮汐的情景。
以下是《观潮》的知识点:
1. 文章的主题: 文章以观察潮汐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景观的热爱和惊叹。
2. 文章的结构: 文章采用记叙文的方式进行叙述。
开头直接进入主题,先描述了作者
和父亲一起去海边观潮的情景;接着描述了潮汐的变化过程;最后表达了作者观潮后
的感受。
3. 物理知识: 文章中提到了潮汐的原因,解释了潮汐是由地球和月球引力相互作用所
导致的现象。
4. 描写技巧: 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来表现出潮汐变化的场景,比如“涨潮时,海面
像几千匹野马一齐向沙岸冲锋”;“退潮时,海潮像马蹄一样闷响着”。
5. 情感表达: 通过观察潮汐,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变幻无穷,对自然景观产
生了敬畏之情。
6. 人物形象: 文章中描写了父亲和作者一起观潮的情景,展现了父爱和亲子关系。
7. 教育意义: 通过观察潮汐,作者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变化,激发了对自然的探索
欲望。
文章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态度。
以上是《观潮》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观潮教学目标:1、认识7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 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
“浪越来越近,……颤动起来。
”这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
2、利用电教手段进行辅助,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图画,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
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介绍钱塘江大潮1、同学们见过潮起潮落吗?在哪儿见过?2、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
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共同感受江潮那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
(板书课题)4、提问:为什么钱江潮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课前,谁查到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能不能把你最感兴趣的知识简要地向大家做个介绍。
(要求:对查到的资料不要照本宣科,而要把最感兴趣的内容做简要的介绍。
既节省时间,又初步培养学生捕捉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思考: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读时,有什么不 足的地方,予以指正。
(指导读准生字的字音。
强调“潮、罩、逐、霎、涨”都是翘舌音,不要错读成平舌音。
“鼎、崩、涨”是后鼻韵母,不要读成前鼻韵母。
“风号浪吼”的“号”是 多音字,读第二声。
)2)读准多音字。
3)理解词义。
山岳倒塌,大地裂开。
形容自然界的巨大变化或声响巨大。
猝不及防:猝:突然。
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漫天卷地:弥漫天空,充满地面。
形容势头极大。
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鼎沸:用来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4)理清文脉,给课文分段。
②交流:说说按什么方法来分的?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再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懂的或认为重要的、需要提请大家深入理解的问题。
4、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为什么钱塘江被称为“天下奇观”?三、学习第 1、2 自然段——潮来前 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
讨论:“奇观”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天下”指什么?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 “天下奇观” 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
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为中国之最, 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 ,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 2、你知道作者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吗?3、为什么要描写远处近处的景物呢?(说明江大)越往东越宽”这写出了钱塘江的什么?(地形)教师告诉学生 : 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4、“人山人海”一词说明了什么?(奇特卓越的江潮吸引了许多人们。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人们这时的心情怎样?(急迫、兴奋) 5、点拨学生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6、学生读第 2 段,读出江面的宽阔和人们的兴奋、急迫的心情。
闷(m e n )雷薄(b 6)雾 风号(h a o ) 涨(zh a ng )起人山人海: 人群如山如海。
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 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风平浪静: 指没有风浪。
比喻平静无事。
山崩地裂:7、师小结。
第二课时、回顾复习。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了解了什么?、学习第3、4 自然段——潮来时1、师:看来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早已涌进每个同学的心里。
文中哪些地方最感动你的,带着自己的感受,细细品读。
2、讨论:潮来时,江面有什么变化?用“ ___”画出描写潮水声音的语句。
用“ ~~~”画出描写潮水形态的语句。
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
3、知潮声:江面先是风平浪静,后来听见了什么?声音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山崩地裂说明了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说明潮涌时,浪叠浪,潮水奔腾咆哮、呼啸,声势浩大。
)4、知潮形:1)为什么江潮涌来时成白线呢?因为作者极目远眺,水天相接之处,潮来时如同银线)2)为什么要把江潮比作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因江口呈喇叭状,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
犹如城墙和万匹战马。
气势壮阔。
)3)比较句子。
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5、小结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受到大潮的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受震撼。
6、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7、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令人惊心动魄,大潮气势磅礴,赞叹不已,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8、熟读背诵。
1)钱塘大潮声巨大、浪涌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从大潮来时到潮头西去这一部分,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2)教师引入,指导背诵: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读这些句子。
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
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
*9、抓住关键词,把潮来时的形态、声音及人们的反应用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设计一份板书。
学生根据板书有声有色地读、背第3、4 段课文。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这段主要写什么?从哪个词体现出来?1)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2)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说明潮来时的气势之大,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3)从“过了好久”可以知道余波持续的时间很长。
(4)从“水位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可以看出:这是从水量很大讲江潮的壮观,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2、潮已退了,为什么余波还是在“漫天卷地地涌涞,江面风号浪吼”?(说明钱塘大潮声势浩大,余波未息。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五段。
四、学习作者有顺序,有特点的观察及写作方法: 1、从钱塘江潮的“形态和声音”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一一动一一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2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 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
这是留心观察的结果。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
4、在课文的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五、作业设计:1摘抄课文中精彩生动的句子和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
补充:近义词:颤动------ 抖动犹如——好像屹立——耸立反义词:平静一一喧闹昂首一一低头变化一一稳定2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收集一些奇观的资料或者下载有关海潮的资料,与同学交流信息。
*4、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学生以电视台记者身份,以课文为蓝本,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写一段解说词,作为“观潮”做现场直播。
(1)讲解、报道可按江面平静一潮水涌动一潮头西去的顺序;(2)也可按人群昂首东望一一人群沸腾起来一人群欣赏余波的顺序;(3)还可只讲解其中的一个片断。
但都要突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观潮厂潮来之前平静L声音:隆隆的响声一响声越来越大一如同山崩地裂彳形态:一条白线一白线横贯江面一白色城墙一白色战马I人们反应:人声鼎沸一一沸腾起来风号浪吼漫天卷地相关链接: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中游称富春江,流经杭州始称钱塘江。
钱塘潮是世界著名涌潮之一,国际地理学界将钱塘江与南美亚马逊河、南亚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
钱塘江发生这样壮观的潮涌,与入海的杭州湾的形状,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关。
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变成陡立的水墙,形成初起的潮峰。
每年秋分后的一段时间,地球离太阳最近,所受引力特别大,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以千古绝称的“海宁潮”闻名天下,海宁县盐官镇东南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
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王在晋《望江台》: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李廓《忆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李白《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徐凝《观浙江涛》: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毛泽东《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