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三五高等教育规划

合集下载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教育法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教育法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教育法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沪教委法[2016]40号【发布部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日期】2016.11.03【实施日期】2016.11.0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教育法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沪教委法〔2016〕40号)各高等学校、各区县教育局:现将《上海市教育法治建设“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上海市教育法治建设“十三五”规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6年11月3日附件上海市教育法治建设“十三五”规划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落实教育部《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根据《上海法治政府建设“十三五”规划》和《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本市教育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一)主要成就与经验“十二五”时期,上海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布局,围绕中心、深化内涵、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了教育法治建设。

立法工作多维度展开。

组织开展了《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订起草工作,逐步形成了立法调研年度规划制度。

积极开展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

“十二五”时期,通过教育地方性法规4部,教育政府规章1部,市政府规范性文件9件。

依法行政工作稳健落实。

推进权力清单梳理、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完善规范性文件管理长效机制,规范和提升了依法行政工作水平,建立健全教育法治工作机构和人员,明确行政执法依据和职责,依法处理各类教育行政复议、诉讼及申诉案件80余件。

依法治校工作逐步推进。

高等教育领域,组建了本市高校章程核准委员会,加强高校章程建设的研究、指导、交流和检查工作。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

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制定地方高校基本建设标准,做好校舍基本建设及保障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基本建设和校舍资源配置,重点支持一批与产业应用技术发展紧密对接的职业教育建设项目.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 P P)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发挥专业化服务功能.(四)制度保障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评估机制.各区县政府和有关单位要结合«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和本规划,制定本地区㊁本单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十三五 规划.要结合年度计划的制定,把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㊁任务落到实处.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组织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明确问责对象与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广泛宣传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发展,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 十三五 规划»的通知(2016年8月15日)沪府发 2016 62号各区㊁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㊁办㊁局:现将«上海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 十三五 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上海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 十三五 规划为深入推进本市现代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根据民政部㊁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民发 2016 107号)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㊁ 十二五 时期上海民政事业发展回顾十二五 时期,上海民政事业围绕创新驱动发展㊁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以落实民政部㊁上海市政府«共同建设国家现代民政示范区合作协议»为契机,强化民生保障,拓展社会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不断加强社会救助,保基本㊁广覆盖㊁有梯度㊁相衔接的托底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1.社会救助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出台本市贯彻«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意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统筹低收入困难家庭专项救助政策,建立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制度,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建立城乡低保与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相协调的动态调整机制,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2010年的450元和300元,统一提高至2015年的790元,分别提高了76%和163%,实现全市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取消低收入家庭住院医疗救助病种限制并提高救助标准,推行医疗救助 一站式 实时结算.稳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2.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全市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本市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强化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并扩展应用至共有产权保障房㊁廉租住房㊁因病支出型贫困㊁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等项目,确保社会救助政策实施的公平公正.进一步强化了街镇 一口上下 实施的工作机制.3.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开展国家层面减灾救灾领域的科学研究㊁技术开发㊁业务运行和服务示范,发布«城镇社区防灾减灾指南»地方标准.本市163个社区被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命名为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218个街镇开展社区风险评估,培训社区灾害信息员8300名.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平稳有序.建立救助管理工作气象等级响应机制,妥善应对寒潮和高温天气期间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应急救助管理,圆满完成重大赛事期间和重要节点的救助管理任务.建立本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不断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符合上海特点的福利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1.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深化构建 9073 养老服务格局.不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699家,养老床位总数12.6万张;累计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442家,长者照护之家22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634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5407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30.2万人,其中,享受政府养老服务补贴13万人;推动3万名低龄健康老人为15万高龄独居老人开展家庭互助服务的 老伙伴计划 ,完成4000户困难家庭的居室适老性改造,在全市100个街镇开展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出台全国首个养老机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编制了«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3-2020年)»和«上海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规划»,发布了«养老机构服务与设施要求»«老年人照护等级评估要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导则»等地方标准.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机制创新,着力在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㊁医养结合等方面聚焦突破.开展第9至13期沪疆 银龄行动 .2.残疾人和儿童福利工作不断发展.做好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福利企业服务和管理工作,五年内全市新办福利企业113家,提供残疾人集中就业岗位2890个.实施残疾人集中就业社会保险费补贴,惠及1100家福利企业近3万名残疾人.修订发布«上海市福利企业资格认定实施办法»,编制出台«假肢和矫形器装配机构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从基本生活㊁医疗康复㊁教育保障㊁住房保障和就业等5个方面保障孤儿生存和发展权益.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3.慈善事业取得新进展.制订«上海市募捐条例»,制定«促进本市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 善之桥 慈善公益沙龙等活动.全社会捐赠总额(含物资折价)五年累计超过125亿元,连续三届在 中国城市慈善指数 排名中位列前茅.慈善捐助网络体系逐渐形成,全市共建有3387个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站点㊁180个慈善超市和28家慈善爱心屋.全市福利彩票五年销量总计突破200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超60亿元.(三)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格局进一步深化1.基层社区治理的制度化建设得到加强.按照市委㊁市政府 创新社会治理㊁加强基层建设 的总要求,出台系列文件,确立了上海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在社区共治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拓展社区代表会议和社区委员会的议事协商功能.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明确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序列㊁薪酬标准㊁绩效考核等内容,提升社区工作者发展空间,增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凝聚力.2.体现基层民主的居民自治深入推进.顺利完成2012年㊁2015年居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一大批有能力㊁有热情从事基层工作的社区工作者充实到服务一线.开展居村委会自治家园创建活动,建成212个居村委会自治家园.全面建立 三会 制度㊁居村事务公开制度,大力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推动居村委会减负增能,明确居村委会依法协助行政事项清单,全面推广居村委会电子台账建设.3.特大型城市社区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区划体制创新,研究提出本市基层政区适度规模㊁基本管理单元资源配置标准,开展首批67个基本管理单元试点.优化市中心行政区划格局,撤销黄浦区和卢湾区,合并设立新的黄浦区;撤销闸北区和静安区,合并设立新的静安区.促进浦东功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设立川沙新镇㊁祝桥镇和南汇新城镇.推进析出街道工作,设立普陀区万里街道㊁闵行区浦锦街道㊁松江区九里亭街道和广富林街道㊁奉贤区西渡街道,撤销普陀区真如镇设立真如镇街道.(四)不断拓展社会服务,民政专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1.社区政务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全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达到215家,分中心和延伸点建设不断完善.大力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各中心的 一门办理 一口受理 和 全年无休达标率均为100%.2.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到2015年底,全市具有社会工作资质人数为1.5万人,有5人入选 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 .全市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共147家,有15家社工师事务所被民政部命名为 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 .社会工作服务涵盖民政㊁司法行政㊁卫生㊁统战等20多个领域.市㊁区两级初步建立了岗位培训㊁实务督导和绩效考评等制度体系.3.志愿服务工作继续深化.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215万人㊁志愿者组织1.55万,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初步形成.全市有204个街镇建成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培育了多个社区志愿服务品牌.积极开展了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推进志愿服务资源整合,依托 962200 热线开通 上海市志愿服务热线 ,实现市级志愿服务信息互通共享.4.民政专项服务不断加强.婚姻(收养)服务进一步优化,积极规范结婚登记颁证服务,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平稳推进.进一步完善收养家庭评估流程和方法,探索收养评估试点.殡葬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开展以节约土地资源为目标的葬式结构调整,墓葬㊁室内葬和海葬的葬式结构比例达到70ʒ28ʒ2.界线地名工作稳步开展,完成第三轮沪苏线和沪浙线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地名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五)不断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激发多元主体活力㊁推进社会多元合作的机制探索取得积极成效1.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社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运作上海公益新天地园.市㊁区两级共建成社会组织孵化基地23个,浦东㊁静安㊁虹口成功获评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到2015年底,全市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1.3万余个,街镇备案的社区群众活动团队总数2.3万个.全市参加年度检查的社会组织年度总支出约330亿元,从业人员约27万人.出台«上海市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若干规定»和«关于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建成社会组织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强规范化建设评估,加大社会组织违法案件查处力度.2.大力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五年累计超过200亿元.全市700多名社会组织工作人员担任市㊁区党代表㊁人大代表㊁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程度大幅提升.优化公益招投标和创投机制,五年累计安排福彩公益金5亿元,用于购买1420个公益服务项目和创意.3.跨界合作汇聚社会各界智慧与资源.市民政局与上海广播电台合作开通«直通990»节目,构建了以广播为纽带的 空中社区 ,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成为汇聚公众智慧㊁完善公共政策的重要平台;与上海教育电视台合作开通«银龄宝典»栏目,依托新闻媒体打造新型的民生服务窗口.(六)不断加强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1.双拥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出台上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修订完善本市双拥模范创建命名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和考评标准,深入开展 双拥在基层 活动,完善社会化拥军体系.建立基层拥军优属社会组织4300多个,参加经常性拥军优属活动的社区单位1.1万家,参与基层日常拥军优属活动的服务人员3 4万名.着力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十大双拥品牌,推进双拥文化 五个一 工程建设(一组雕塑㊁一本书㊁一台戏㊁一组书画㊁一个国防教育基地),营造军民同心㊁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2.优抚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完善优抚法规政策,逐步形成普惠加优待共享㊁物质与精神并重的优待抚恤机制.抚恤补助标准年增幅在10%左右,实现抚恤补助标准城乡一体化.建立 基本医疗㊁政府补助㊁优惠减免和临时困难补助 四位一体的保障模式.全面推广 关爱功臣 活动,不断提升优抚对象生活质量.弘扬烈士精神,编纂«上海市烈士英名录»和«上海市烈士纪念设施汇编»,强化烈士纪念设施教育功能,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力度.3.双退安置保障机制逐渐完善.建立与国家和军队改革要求相适应的安置保障机制,为退役士兵提供教育培训㊁就业指导㊁创业协助等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军休人员各类待遇保障,新建(改建)一批标准化㊁现代化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军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连续五年实现接待转运安全年目标.五年累计接收退役士兵22803人.其中,各级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2143名,安置就业率近100%.二㊁ 十三五 时期上海民政事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三五 时期是上海贯彻落实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㊁全面深化改革㊁全面依法治国㊁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按照中央要求,建成 四个中心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冲刺阶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上海民政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充分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化挑战为机遇,迎难而上,乘势而为.创新社会治理提出新任务.按照转变政府职能㊁激发多元主体活力的要求,民政部门必须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厘清职责和定位,承担好政府保基本㊁兜底线㊁促公平职能.同时,充分激发社会活力,构建起政府㊁社会㊁市场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提出新要求.围绕本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任务,如何完善公共政策,努力提供广覆盖㊁多层次㊁精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强化救助㊁福利等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切实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民政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人口结构变化带来新挑战.一方面,快速深度老龄化给养老服务带来严峻挑战,到2020年,全市户籍老年人口总量预计超过530万,约占户籍总人口36%,要求本市必须加快构建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引发的新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对民政领域很多仍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制订提出了新课题.新媒体时代带来新考验.随着互联网持续纵深发展,信息革命使生产力㊁生产关系㊁社会结构等产生巨大变革,要更加注重运用 互联网+ 思维提升民政工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服务理念㊁手段㊁方式㊁流程的创新,推动民政工作水平全方位提升.三㊁ 十三五 时期上海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㊁基本原则㊁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㊁四中㊁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㊁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改革㊁提升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补足短板㊁提升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服务㊁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立足需求和解决问题导向.民政事业贴近群众最关心㊁最直接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群众得实惠上㊁放在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上.同时,更加聚焦问题,大胆创新探索,敢于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统筹.一方面,坚持民政事业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加大政府投入,提高政府投入效益;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满足群众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坚持国际视野与上海实际兼顾.一方面,按照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要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以全球眼光谋划民政事业发展;另一方面,立足上海实际,尊重基层实践探索,制定符合国情㊁符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的民政公共政策.坚持设施建设和内涵发展并举.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建成一批与民政事业发展要求相匹配㊁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坚持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协同.一方面,降低准入门槛,为民政事业发展的各类主体尽可能地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注重完善法规㊁制度㊁规范和标准,加强行业监管,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总体目标未来五年,上海民政事业要根据国家和上海市 十三五 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解决突出问题,着力补足短板,努力构建与 四个中心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民政.通过保基本㊁兜底线,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通过搭平台㊁促整合,努力提供发展更加均衡㊁供给有效扩大㊁服务方便可及㊁群众普遍满意的公共服务和产品.通过强基础㊁激活力,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新路径,塑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生活共同体.经过努力, 十三五 时期,民政体制机制更加规范而富有活力,保障措施更加科学而公平公正,设施网络更加健全而便捷可及,服务体系更加高效而亲民务实.到2020年,涵盖 社会救助㊁社会福利㊁社区治理㊁社会服务㊁社会组织㊁国防保障 的现代民政体系基本健全.(四)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15年现状2020年目标指标类型1低保标准增幅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比-1.2>1约束性2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个209369预期性3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总数万张12.516约束性4全市街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总数个-200预期性5全市累计建设社区托养机构个4421000预期性6市㊁区儿童福利机构个24预期性7全市居村委会自治家园个212400预期性8社区事务受理中全市通办事项数量占比%18>30预期性9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数个5.2>6预期性10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8.6>10预期性11五年全社会捐赠总额亿元125150预期性12新开墓区小型墓比例(0.8平方米以下)%3080预期性13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安置率%100100预期性14本市民政行业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35预期性15五年全市福利彩票销售总量亿元200240预期性㊀㊀四㊁ 十三五 时期上海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一)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和社区综合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本市社会救助工作水平,夯实社会救助托底保障作用.不断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和受益面,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救助和慈善事业.坚持以社区为防灾减灾工作载体,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社区防灾减灾治理新模式.1.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加快本市社会救助地方立法进程,推动出台«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继续调整最低生活保障及相关社会救助标准,扩大社会救助范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幅高于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并适时扩大低保救助覆盖面.完善分类施救制度,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提高本市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完善支出型贫困生活救助政策,研究扩大计入家庭刚性支出的内容.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根据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负担能力,形成特殊救济对象㊁低保家庭㊁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梯度政策体系.到2020年,本市低保㊁低收入家庭住院医疗救助取消封顶线,自负医疗费救助比例不低于90%.完善和优化医疗救助 一站式 服务工作及流程.探索建立 救急难 制度,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2.完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强化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功能,聚焦社会救助碎片化问题,进一步统筹专项救助,有效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强化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将核对机制引入所有低收入专项救助项目.强化社会救助信息工作机制,实现社会救助帮困主体㊁社会救助资源以及困难对象三方的信息互通共享.改进粮油帮困等实物救助发放形式,推动电子信息化平台结算.强化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㊁设立帮扶项目㊁创办服务机构㊁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3.完善流浪乞讨救助管理体系完善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市㊁区两级工作机制,确保本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获得临时食宿㊁急病救治等紧急救助.开展分类救助管理试点,提升救助管理精细化水平.破解职业乞讨㊁重复救助等瓶颈性问题.加快本市救助管理机构设施改建,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达标率为100%.探索并完善社会力量和专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的新模式.4.完善社区综合减灾体系提升科技备灾实力,结合北斗综合减灾应用等项目,持续推进减灾救灾领域的科学研究㊁技术开发㊁业务运行等工作,构建包括风险管理㊁救助准备㊁应急救助㊁灾后救助等一体化减灾救灾综合业务平台.夯实社区减灾基础,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社区综合减灾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为建设大城市社区综合减灾标准化体系先行先试.创建160个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推进市级防灾减灾体验馆建设,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健全应急救助保障,适时修订«上海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完善救灾物资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制度,提升物资管理和物流配送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推动市㊁区㊁街镇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5.推进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结合本市实际,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形成政府㊁社会和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慈善事业推进机制,营造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建立慈善领域联合型㊁行业性组织,增强慈善行业的自我管理㊁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市㊁区㊁街镇㊁居村四级经常性捐助网络,进一步推动经常性社会捐助点建设.创新慈善超市发展机制,提高慈善超市的活力和自身 造血 机能.加强慈善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和专业运作能力.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引导和支持社会公众通过捐款捐物㊁慈善消费和慈善义演㊁义拍㊁义卖㊁义诊等方式奉献爱心.积极探索 网上捐赠 联合劝募 等新兴捐赠模式,鼓励创新募捐形式,拓展与产品销售㊁金融等合作的募捐渠道.(二)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全面建成涵盖服务供给㊁服务保障㊁政策支撑㊁需求评估㊁行业监管 五位一体 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面向儿童㊁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政策,逐步从基础保障向适度普惠发展,不断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1.加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加大养老设施建设力度,到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16万张左右,重点发展面向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料护理服务.按照建筑面积40平方米/千人的规划要求,兼顾服务半径,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大力发展各类社区托养机构,推广 长者照护之家 ,到2017年,实现全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的街镇全覆盖;新建40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完善社区老年人助餐布点及服务.全面完成居村委会老年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大力培育社区老年人睦邻点.实现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街镇基本覆盖,科技助老信息化建设形成 两级平台㊁三级网络 ,深化开展 老伙伴计划 ㊁家庭照料者培训㊁喘息服务㊁居室适老性改造等家庭养老支持项目.全面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发展 养老服务包 ,让老年人都能获得就近㊁便捷㊁适宜的养老服务.2.加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培养.优化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建设养老护理实训基地,制定出台养老护理员从业年限津补贴等激励制度,逐步建立与标准工时对应的市场化收费机制,稳步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薪酬待遇.到2020年,全市养老护理员总数达到9.8万人,其中,持有国家资格证书的超过30%.深入推进医养结合,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支持,推动规模在15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普遍设置内部医疗机构.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扩大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覆盖面,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增强老人支付能力.积极。

上海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变迁研究

上海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变迁研究

上海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变迁研究作者:张露露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4年第14期摘要:“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是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保障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力量。

上海市从2010年开始受国家政策引导,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直在进行探索和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依据上海市“双师型”教师政策的文本内容,将上海市“双师型”教师政策的演进变迁大致划分为初步探索期、持续推进期和深化发展期三个阶段,包含“命令”“激励”“权威重组”三种政策工具类型,体现出上海市“双师型”教师政策坚守“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原则和注重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不断加强对“双师型”教师认知的特征。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政策演进;政策特征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4-0134-04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与教师队伍素质密切相关。

优秀的教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发展高质量院校的重要资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尤其对于具有“教育”和“职业”双重属性的职业教育来说更是如此,更要注重教师素质建设、注重教师队伍能力的提高。

自1995年国家教委提出应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来,国家和地方都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制定出台推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政策、方针,从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引发了职业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新关注浪潮。

然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实际操作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准入机制还不够完善、评价标准缺乏特色、发展机制还不完善等等[1]。

研究表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能否取得成功,与地方是否有效贯彻落实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此,深入探讨和研究地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方针和做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多年来,我国学界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较多的探讨研究。

具体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

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家教育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具有引领作用,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引领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十二五"期间,高校科技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精心谋划,奋发有为,实现了科技工作新突破。

高校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5936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约78%。

高校牵头承担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牵头承建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的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的5项,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60.0%,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占全部授奖数量的60%以上。

在暗物质、干细胞、拓扑绝缘体、量子隐形传态、高强度氮化硼、半浮栅晶体管、超级计算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主动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取得新跨越。

"十二五"期间,高校服务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028亿元,占高校科研经费总量的33.8%;科技成果直接交易额超过196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年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26.3%。

依托高校建设的各类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创新创业和创客空间的主要聚集区。

新型科技智库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成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2016-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2016-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2016-2010)为加快提高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等文件精神,制定学校的“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科现状(一)学科基础学科结构:学校设有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

学校设臵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项目1个,本科专业33个。

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培育计划,工商管理列入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开放经济与贸易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会计学、金融学、国际贸易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科研成果:“十二五”期间,学校在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学术成果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际权威期刊论文(SSCI、SCI、EI)发表论文124篇,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篇;国家级课题6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科研成果奖18项。

表1 主要科研成果一览表(2011-2015)社会服务与决策咨询:“十二五”期间,应用经济学科和工商管理学科的多项应用成果分别在5家金融机构实质性上线应用,对1100家企业实施贷后管理,对4000家企业进行评估验证与银企对接。

横向课题、企业咨询项目189项;政府决策咨询成果149份,其中,入选重要内参24份,有关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和碳金融发展等12份内参获得了中央领导、市委市府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

国际合作:“十二五”期间,学校通过实施双轨特聘、柔性引进、“常任轨”等特殊人才政策,在校内主干学科上,建立了10支国际一流教授与校内教授、青年博士紧密结合的学科团队,共同凝练学科方向,目前已在权威期刊发表一批高质量论文。

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

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

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背景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特别制定了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标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推动教育现代化和质量提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担当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教育公平与优质并重。

重点任务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包括:1. 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和质量: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2. 加强中小学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加大高等教育建设力度: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产学研合作。

4. 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强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确保教育质量和公平。

措施和政策为实现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包括:1. 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2. 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科设置,推进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4. 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

5.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合作,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总结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社会形势的分析报告范文

上海社会形势的分析报告范文

A person is like a watch whose value is determined by actions.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上海社会形势的分析报告范文20__年是“十三五”起步之年,上海稳步推进社会建设各项工作,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快社会领域改革,社会发展的各项成效明显,为“十三五”时期社会领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开局。

展望20__年,上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共享发展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需要在更高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守牢底线、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全力攻坚克难,为上海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一、上海社会建设评价(一)上海社会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特点20__年上海突出强本固基补短板,努力夯实民生基础,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市府发展研究中心民生调查问卷显示,20__年上海居民对自身民生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数”再攀新高。

1.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坚持把托高底部水平作为促进教育均衡的重中之重,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多途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推进实施二期课程改革,实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积极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医药卫生改革释放红利。

进一步完善医药价格体系,全市公立医院药品(除中药饮片)加成率降至5%,共调整658余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深化社区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推进“1 1 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试点工作,全面实施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成功举办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启动“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面展开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全市完成近3000名需求评估员培训。

积极推动养老福利制度整合和改革,建立并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

多种类型的养老基础设施不断增加。

住房保障有序推进。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增加公租房供应量,扩大租金配租受益家庭数量,累计开展5批次共有产权保障性住房申请,积极推动棚户区改造。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06.15•【字号】沪教委高[2012]51号•【施行日期】2012.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沪教委高〔2012〕51号)各高等学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现将《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一二年六月十五日附件: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与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和《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成就与问题“十一五”时期,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实施由外延扩展为主向内涵建设为主的战略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支持和服务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主要成就1.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上海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为97.76万人。

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为51.57万人和11.17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6.5%和41.9%;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为4580人。

“十一五”期间,上海继续完善包括各类奖、助、贷学金在内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了全覆盖。

2.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探索转型“十一五”期间,上海高校办学条件整体得到提升,形态布局调整基本完成。

2010年上海高校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含学校产权和非产权独立使用)为3948.36万平方米和2147.49万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11.9%和19.3%。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一、引言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是指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框架下,学校制定的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学校在这一时期内的发展方向、目标、策略和措施。

二、发展背景学校是一所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学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学校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三、发展目标1.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设施等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推进科学研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引进高水平科研人才,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3. 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加强社会服务: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

四、发展策略1. 优化学科布局: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调整学科布局,提升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 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五、发展措施1.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学设施和实验室建设水平,改善师生学习环境。

2. 加强学科建设:设立学科发展专项经费,支持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学科竞争力。

3. 加强科研支持:设立科研项目基金,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4. 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开展学生交流项目和学术研讨会议,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高校十三五规划方案

高校十三五规划方案

高校十三五规划方案一、总体目标二、发展方向1.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同时,加快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加强科学研究:着力打造一流的科研创新平台,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3.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高高校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同时,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提高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满意度。

4.加强社会服务:加大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的支持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加强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的融合,提高中小学教师和职业教育人员的培训水平。

三、主要任务1.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和地方发展需求,合理布局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强学科间的协同与融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加强思政课建设,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加强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身体健康。

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待遇水平。

4.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5.加强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的支持:加强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合作,开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合作研究。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7.01.25•【文号】教发[2017]3号•【施行日期】2017.01.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教育十三五规划》),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现就“十三五”高等学校设置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设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十三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所面临新的形势主要是,高等教育将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迈进,同时又呈现出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量总体下行、局部上升的不均衡态势,需要高等教育的类型更加多样,质量更加提高,布局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实力雄厚的社会资本对举办高等教育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急需在引导社会力量进入高等教育,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上做好制度设计与政策保障。

高等学校设置工作还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是,国家层面需要完善分类设置标准的顶层设计,在做好高等学校设置事前审批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评价;一些地方对高等学校设置规划论证较为粗放,对存量高等学校与增量高等学校的综合分析不够深入,缺乏增强存量高等学校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的有力举措,在增设高等学校类型和数量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财政支撑能力之间衔接力度有待加强,规划执行的严肃性有待提高;一些高等学校定位不清,热衷于层次提升或更名,盲目增设学科专业,办学特色弱化,同质化倾向明显。

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分)

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分)

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发展理念第五章发展主线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

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49351元(折合7924美元)。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居民消费率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差距趋于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全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经济体制继续完善,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

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7.26•【字号】沪府发〔2021〕18号•【施行日期】2021.07.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21〕1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21年7月26日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与一流城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效服务市民终身发展,显著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和水平,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与环境形势(一)“十三五”发展回顾“十三五”时期,上海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强化教育市级统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一系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突破,率先达成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主要指标,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育人探索实现新突破。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圈三全十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以大中小幼一体化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改革在全国推广。

深化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完善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机制,探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学生艺术素养评价机制,系统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大中小学衔接开展劳动主题活动,将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初步构建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共建机制。

2.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

各级各类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建立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五项标准”全面落实,实施百所初中强校工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75%以上义务教育学校。

上海市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十三五规划上海市“十三五”规划是指2016年至2020年上海市发展的总体规划。

下面是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一、总体要求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是“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可持续性全面提升,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这一总体要求表明上海市要在五年内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

二、发展目标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实现GDP年均增长7%左右,人均GDP达到2.5万美元,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三、发展战略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的发展战略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开放发展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基础,以绿色发展为方向。

推动上海向科技创新中心、全球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五个方向发展。

四、重点任务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推动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上海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环境和生态保护状况,深化改革和加强党的建设等。

五、推动世博会遗产的发展利用上海市“十三五”规划中还提到了推动世博会遗产的发展利用,包括加快世博会地区转型发展,推动世博会遗产的创新利用和转化,提高世博会遗产的使用效益。

六、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上海市“十三五”规划中还提出了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包括加强服务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加强城市运营和管理,推进城市体系协调发展等。

总体来说,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都市,通过提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学院学生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DOC

高校学院学生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DOC

高校学院学生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DOC一、背景及意义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优秀的学生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的未来成功奠定基础。

因此,在高校学院学生工作中,我们需要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指导我们的工作。

二、目标及原则1.目标: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设一支专业化、服务型、创新型的学生工作队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2.原则:(1)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教育为主导,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服务;(2)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推动学生工作与学校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学生发展与学校目标的协同;(4)加强与家长、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三、主要任务1.完善学生工作机制:建立多元化、灵活性强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创业精神。

3.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问题,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4.强化实践教育:深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实践能力。

5.加强学生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品味和修养,推动学生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融合。

6.推动学生工作与社会各界合作:加强与家长、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支持。

四、保障措施1.资金保障:增加学生工作的经费投入,保障学生工作的基本运行和特色项目的开展。

2.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3.政策支持: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和落实,确保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4.设施建设:对学生工作场所和环境进行改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五、评估与调整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后,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全国高等院校十三五国家级部委级规划经管类教材

全国高等院校十三五国家级部委级规划经管类教材

全国高等院校“十三五”国家级、部委级规划经管类教材会议通知您好!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最新教改精神,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经管类教材水平和质量,中国纺织出版社现组织申报“十三五”国家级、部委级经济类、管理类规划教材。

为做好此次教材申报、出版工作,中国纺织出版社、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拟于2014年10月24日,在上海联合召开全国高等院校“十三五”规划经管类教材会议。

现特函诚邀贵院校莅临指导并共同组织参编该套教材。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主办单位:中国纺织出版社承办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二、会议议题:1.选择并确定拟申报的经管类课程教材项目;2.确定整套编委会及各教材编委会组成人员;3.统筹教材编写工作(包括课时、编写体例等);4.确定教材编写进度;5. 确定教材编写合同有关细节。

三、会议日期:2014年10月24日13:00-17:00报到时间:2014年10月24日上午四、会议报到地点: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东华大学旭日楼514室交通路线:【虹桥国际机场】步行至虹桥2号航站楼站(820米),乘坐地铁10号线(新江湾城方向),在宋园路站下车(2号口出)(5站),步行至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950米),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虹桥火车站】乘坐地铁10号线(新江湾城方向), 在宋园路站下车【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乘坐机场3线达到终点银河宾馆(现新业中心),马路对面即是。

或乘坐机场七线,在上海南站下车(4站),步行至上海南站(330米)乘坐地铁3号线(江杨北路方向),在延安西路站下车(2号口出)(6站),步行至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540米)五、与会要求:拟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请认真填写全国高等院校“十三五”国家级、部委级规划经管类核心课程教材参编简表(见附件),以便会议讨论。

并请于2014年10月15日前回告。

会议不收会务费,食宿自理。

需要预定东华大学喜天游大酒店请于10月10号以前联系朱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序言当前,上海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升级新变化,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上海高等教育面临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内涵质量等重大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加快建成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为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挑战,引导并激发高校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上海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学统筹、超前谋划、合理确定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科学规划上海未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和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急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统筹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评价高校办学水平以及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制度保障,引导各高校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立足不同类型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推进上海高等教育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一、现状与挑战(一)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结构现状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展,层次结构不断优化。

截至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为6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7所,高职高专院校31所;中央部门所属院校10所,市属高校58所。

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为93.12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为64.03万人,成人和网络在校生为29.09万人。

与“十五”末期(2005年)相比,普通在校生总规模增长了22.8%,其中普通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分别增长了14.5%和69.8%。

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向纵深,办学资源日趋多元。

深入推进“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依托“部市共建”大力支持在沪部属高校发展,与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共建部分地方高校,快速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

实施行业高校管理体制改革,10所行业高校的隶属关系划归市教委,初步形成共建共管新模式。

创新政府扶持社会力量办学机制,民办高校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成为上海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与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相呼应的格局。

以改善办学条件和拓展办学空间为重点,积极推进上海高校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了围绕杨浦知识创新区、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校集聚地,以及松江、奉贤、临港等大学园区,基本形成了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布局相呼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

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持续推进,高等教育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显著提升。

全面推进落实“985工程”、“211工程”配套支持和重点建设,统筹引导、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探索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高起点、高水平的上海科技大学。

汇聚国际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立由中美合作举办的上海纽约大学。

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全球化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获得新的提升。

高校分类发展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以“扶需、扶特、扶强”为原则,启动实施了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引导高校明确定位、聚焦内涵、注重特色,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大力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上海市特色高职建设,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不断深入。

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民办高校初步实现了健康发展、特色发展。

加快构建开放性终身教育学习和服务平台,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组建成立上海开放大学,率先开放本科专业招生,引导开放大学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承担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任务。

率先建立了以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探索建立了学历教育学分认定标准、“学分银行”合作高校联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证书的转换和非学历教育的课程建设标准等新机制。

(二)上海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高等教育对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支撑度有待提升。

上海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相对不足,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有待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上海常住人口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使得上海“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25~6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等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指标偏低,与上海城市地位不相称。

高等教育与上海产业结构布局的契合度有待增强。

目前,上海正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大力发展金融、航运、贸易等行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但是,上海在这些领域的高端人才数量与比例明显不足;同时,高等教育培养相关领域高端人才的能力也有待提升。

高等教育对人民群众优质、多样需求的适应度有待提高。

部分高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同质化办学倾向明显,与高等教育逐步迈向普及化阶段的发展特征及需求变化不相适应。

高校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理念有待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还存在盲目追求“高、大、全”、学科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等问题。

针对上海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急需科学规划上海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布局,合理确定各类高校功能定位、有效进行分类管理和评价,使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更加合理优化。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度超前谋划上海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优化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类型、层次结构和空间布局,有效提升上海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为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领。

(二)基本原则需求导向,引领发展。

根据国家战略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以本市人口变化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为主要依据,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形成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格局,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为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立足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多方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高等教育统筹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推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之间,政府、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平台和制度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共进。

全球视野,创新发展。

确立与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吸收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国情和上海实际,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模式、新路径,以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上海高等教育迈入世界发达高等教育之列。

分类引导,卓越发展。

构建以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主干学科专业集聚度为主要区分标准的上海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估、绩效拨款,引导上海高等学校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促进错位竞争、特色办学和多样化发展,在各自领域内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形成上海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

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30年,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类型、层次结构、学科布局及空间布局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海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以及城市空间布局有效匹配,在全国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总体水平比肩国际大都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引领上海城市文化传承和创新,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

(二)人才培养规模目标稳步扩大上海高等教育规模。

到2020年,上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达到105万人左右,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包含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规模70万人左右,继续教育本专科规模35万人左右。

到2030年,上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预计达到140万人左右,其中普通高等教育规模90万人左右,继续教育本专科规模50万人左右,上海高等教育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

(三)人才培养层次目标着眼于提升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和受教育水平,适度提高上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重心。

扩大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学历留学生比例;适度扩大本科生规模,基本稳定本科生比例;适度减少专科生规模,相应扩大应用技术型本科生的规模和比例。

到2030年,上海普通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在校生规模预计25万人左右,占比约为27%;本科生规模预计53万人左右,占比约为59%;专科生规模预计13万人左右,占比约为14%。

(四)人才培养学科结构目标立足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转型,合理优化人才培养类别结构。

根据上海高校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综合考虑未来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变化,将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归集为医学、艺术学、经管、法学、理工农和文史哲教六大类别,统筹规划上海普通高等教育分学科在校生规模及结构。

主动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多措并举推进各类学科人才培养持续发展,使各类学科人才培养结构达到合理比例。

到2030年,上海普通高等教育的医学类在校生规模预计8万人左右,占比约为9%;艺术类在校生规模预计8万人左右,占比约为9%;经管类在校生规模预计23万人左右,占比约为25%;法学类在校生规模预计6万人左右,占比约为6%;理工农类在校生规模预计35万人左右,占比约39%;文史哲教类在校生规模预计11万人左右,占比约为12%。

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划目标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未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上海常住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结构等规划目标,确保上海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战略举措(一)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统筹全市各类高等教育资源。

围绕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通过合并组建、新设增设、调整撤并、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相对独立运行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上海高校布局结构,提升学科发展整体水平,促进上海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多途径提高医学类高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能力。

支持部属高校医学院、部市共建医学院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优化学科设置,培养急需的高水平临床医学类人才和公共卫生人才;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调整,提升地方医学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与能力,培养全科医师、康复医师以及其他高层次医技、医护人才,加强医教协同,为上海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优质充裕的人力资源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