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九溪村地戏历史及现状
贵州安顺地戏的详细介绍

贵州安顺地戏是中国贵州省安顺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也被称为“地脚戏”或“地旦”。
它是贵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地戏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目体系。
它融合了贵州当地民间艺术、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呈现出富有地方特色和浓厚民族风情的艺术形式。
安顺地戏主要由唱、念、做、打、舞五大艺术门类组成。
演员在表演时,采用一种独特的传统咬字唱腔,结合脸谱、身段和手势等表演技巧,以及精妙的曲艺和音乐伴奏。
角色分为正面角和丑角,正面角通常扮演英雄、仙人或正派人物,而丑角则扮演憨厚可爱、滑稽幽默的角色。
地戏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
同时也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剧目。
安顺地戏在演出形式上有大戏、小戏和评弹等形式,大戏通常是在剧场进行的全剧演出,小戏则是在村落、集市等地演出的节目,评弹是以独唱和伴奏形式演出的一种戏曲曲艺。
安顺地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人们娱乐休闲的方式,也是传承和弘扬贵州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

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安顺地戏是贵州省安顺地区的一种地方传统戏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顺地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种类型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地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冲击,安顺地戏传承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对安顺地戏传承发展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安顺地戏的传承和发展。
一、安顺地戏的历史与发展安顺地戏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其剧种类型包括武戏、文戏、高甲戏、大秧歌、对口戏、拾年戏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安顺地戏以活泼、生动、风趣的表演形式和传统的曲艺形式为主要特点,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安顺地戏的发展受到地理、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剧种发展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民间戏、传奇剧、曲艺、小戏等,内容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多个方面。
安顺地戏传统的韵文和音乐也非常独特,旋律优美动听。
安顺地戏在地方各县市乡镇都有演出,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二、安顺地戏传承面临的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安顺地戏传承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安顺地戏的受众范围逐渐减少。
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淡薄,导致传承受阻。
原生态演出场所的减少,使得安顺地戏的演出面临诸多困难。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戏曲表演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使得安顺地戏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安顺地戏传承中也存在一些内在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安顺地戏传承师傅的年龄逐渐增大,年轻人参与传承的意愿不足,导致了后继乏人的问题。
安顺地戏的创新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保护机制。
三、促进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了促进安顺地戏传承发展,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应加强安顺地戏的保护与振兴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安顺地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应加强对安顺地戏传承师傅的培训,鼓励年轻人参与在传统戏曲学校设立安顺地戏的专业课程,并举办安顺地戏相关的比赛和活动,激发年轻人对安顺地戏的热爱。
介绍安顺地戏的作文三百字左右

介绍安顺地戏的作文三百字左右English:Anshun Di Xi, also known as Anshun local opera,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that originated in Anshun, Guizhou province. It has a history of over 400 years and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tradition in the region. Anshun Di Xi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unique singing style, colorful costumes, and vivid storytelling. The opera is performed by a combination of singing, acting, and acrobatics, and often features historical and legendary stories. The performers use a variety of props and music instruments to enhance the storytelling, and the colorful costumes and makeup add to the visual appeal of the performance. Anshun Di Xi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and continues t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local cultural celebrations and festivals in Anshun.中文翻译:安顺地戏,也被称为安顺本地戏,是起源于贵州安顺地区的中国传统戏曲。
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

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安顺地戏,是贵州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地方传统戏曲形式。
地戏是黔南地区特有的一种地方曲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在当地有着极高的艺术地位和民间影响力,被誉为“小型京剧”,也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目前安顺地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和积极推动。
一、安顺地戏的历史渊源安顺地戏起源于明清时期,源于本地曲艺,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戏曲风格和表演特色。
安顺地戏早期多为民间表演,其内容多取材于古代历史故事和当地民间传说,表演形式活泼、生动、传神,以其独具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情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喜爱。
安顺地戏的传承发展史记载了当地的社会历史演变及人文发展,是安顺地方文化的一个缩影。
二、安顺地戏的艺术特色安顺地戏在表演形式上,以其独特的唱腔、音乐、表演形式和服饰等,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唱腔方面,安顺地戏以贵盐二线音调为主,服饰上常用锦床被褥、着装较丰富华丽、头面出,音乐伴奏为二胡、鼓曲、琵琶等。
在表演形式上,安顺地戏的表演形式活泼、生动,表演技巧独特,行跌、飞扑、花腔、变脸等丰富多样,以其独具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批戏迷和观众。
三、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安顺地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安顺地戏的年轻传人逐渐减少,传承人口的断裂使安顺地戏的传统技艺面临衰退和失传的危险。
随着大众文化的入侵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安顺地戏在市场上的吸引力逐渐减弱,观众群体的缩小,观赏需求的不断减少,导致了安顺地戏的经济困境和艺术传承的危机。
针对安顺地戏传承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来加以解决。
加强安顺地戏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培养一批能够继承和发扬安顺地戏传统技艺的年轻传人。
加大对安顺地戏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安顺地戏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

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安顺地戏是中国地方戏曲中的一支重要派别,其传承发展的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安顺地戏是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曲形式,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该剧种在贵州以至全国范围内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声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需要对安顺地戏的历史和演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对于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来说,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戏曲形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安顺地戏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其形成的背景和特点,以及其与其他戏曲剧种的关系。
需要研究其演艺特点,如唱腔、表演和服饰等方面的特色,以及与其他地方戏曲的异同之处。
需要深入研究安顺地戏的传承现状和问题。
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缺乏、演员队伍老龄化等。
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安顺地戏传承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安顺地戏的传承发展提供参考。
需要关注安顺地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剧团、演员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可以研究安顺地戏的保护与传承经验和模式,如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
需要关注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加强对青少年和社会大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他们对安顺地戏的认识和兴趣。
还可以研究安顺地戏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可以研究安顺地戏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在旅游业中的表现和发展潜力等。
通过研究安顺地戏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可以推动其传承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其历史与特点、传承现状与问题、保护与传承工作以及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可以为安顺地戏的传承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可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贵州省安顺市九溪村地戏现状调查研究

贵州省安顺市九溪村地戏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地戏作为中国戏曲中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安顺市九溪村地戏作为贵州传统地戏中的代表,经历了从盛行到衰落的历程。
为了深入了解九溪村地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该地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地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然后介绍了九溪村地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通过采访村民和地戏演员,了解了该地戏目前的演出形式、场地、演员队伍、票价等情况,进一步分析了九溪村地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包括资金不足、演员缺乏培训和传承、观众不够、场地狭小、演出感染力不足等。
结合九溪村地戏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加强地方政府对地戏的资金支持、加强演员的培训和传承、提高演出质量和感染力、拓展观众群体等。
最后,本文对九溪村地戏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强演员传承和培训,提高演出质量和感染力,扩大观众群体,九溪村地戏才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地戏;九溪村;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发展前景。
介绍安顺地戏的作文

介绍安顺地戏的作文
哎呀呀,你知道吗?在我的家乡安顺,有一种非常神奇的戏剧,叫做地戏!
地戏可是我们安顺的宝贝呢!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
听大人们说,那时候朱元璋派了大军南征,军队留在了这里屯田戍边,就形成了我们独特的屯堡文化,地戏也就这样流传下来啦。
地戏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演员们都戴着面具表演。
那些面具可神奇了,它们都是用白杨木或丁木雕刻而成的,然后再涂上漂亮的颜色。
每个面
具都代表着不同的角色,有忠臣、有奸臣、有英雄、有美人。
嘿呀,看
着那些面具,就好像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你面前表演呢!
而且哦,地戏的服装也很有特色呢!演员们穿着黑色、白色、蓝色的长袍,虽然没有绣花装饰,但是看起来却非常朴素大方。
他们脚蹬布鞋、胶鞋,不穿靴子,看起来非常干练。
武将们的服装就更威风了,他们腰
间系着两片战裙,背上插着四枝花布制成的靠旗,面具上方还插着两枝
二尺以上的野鸡尾,看起来可神气啦!
地戏的表演也非常精彩呢!演员们的唱腔虽然平板,但是很有激情,每一句唱词的尾声都拖得长长的,挑得高高的,让人听了感觉很有力量。
他们的动作也非常豪迈大方,气宇轩昂,让人看了忍不住为他们鼓掌喝
彩。
看着他们的表演,你会觉得他们就像是一群可爱可敬的艺术家,在
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演奏出一曲曲关于历史和文化的赞歌。
我最喜欢看地戏啦!每次看到那些演员们戴着面具,穿着漂亮的服装,在舞台上尽情地表演,我都会被他们的热情和才华所感染。
我觉得地戏
不仅仅是一种戏剧,更是我们安顺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
如果你有机会来安顺,一定要来看一看地戏哦!相信你一定会被它的神奇和魅力所吸引的!。
安顺地戏商品化影响研究_董武诚

安顺地戏商品化影响研究董武诚∗(贵州民族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摘 要笔者在安顺地戏生存现状研究中发现: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地戏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地戏作为“屯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已经被包装成为一种旅游商品。
地戏的商品化趋势为地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但也给地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何传承和发展地戏,解决地戏商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发展屯堡文化旅游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安顺地戏 商品化 影响屯堡人是明朝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的后裔,他们定居在贵州省安顺地区之后,世代恪守着自己祖先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即“屯堡文化”。
安顺地戏就是“屯堡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地戏是一种深植于农民之中的民间戏剧,因演出不用戏台和庙宇,而在村野旷地间进行而故名。
在民间,农民习惯于称之为“跳神”。
地戏主要流行于贵州的安顺、贵阳、平坝、普定、镇宁、紫云、清镇、广顺县的广大农村,尤以安顺流传最广。
[1] 地戏一般每年演出两次,一次在春节期间,称为“玩新春,另一次在七月半谷子扬花的时节,称为“跳米花神”安顺人演出地戏,既是为了休息娱乐,也是为了敬神祭祀,驱那纳吉。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地戏已经成为安顺地区屯堡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资源。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屯堡人对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地戏倍加重视,并推动其更快地走上商品化道路。
地戏商品化,就是把地戏表演及其相关的工艺品当作一般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以实现其自身的经济价值。
地戏作为商品进行买卖自然具备了商品的一般属性:它与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也都耗费了一定量的人类劳动;它生产的目的不是供自己消费,而是满足别人的需要;它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其价值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由于分工的不同,地戏表演者也要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游客的报酬,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地戏的生存现状、商品化带来的影响及解决方案等。
贵州安顺地戏简介

贵州安顺地戏简介贵州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其中,安顺地戏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安顺地戏的历史、表演形式和特点。
安顺地戏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已成为贵州省内最具特色的地方戏剧之一。
它主要流行于安顺市及周边地区,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和欢迎。
安顺地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宫廷戏、丑角戏、武戏、舞蹈等,其中以宫廷戏最为精彩。
安顺地戏的表演场所多为露天舞台或临时搭建的舞台,以方便观众观赏。
演员们身着传统戏装,化妆艳丽,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和高亢的唱腔,将戏剧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还常常与观众互动,增加了戏剧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安顺地戏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传奇剧目,如《李秀英》、《王宝钏》等,也有现实题材剧目,如《老鬼骗人》、《婆媳斗法》等。
这些剧目既展示了贵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又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剧中的角色形象鲜明,语言幽默,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倍感快乐。
安顺地戏的音乐和唱腔是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之一。
安顺地戏音乐以民族乐器为主,如板胡、扬琴、二胡等,搭配演员们高亢激昂的唱腔,给人一种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演员们的唱腔技巧独特,既有高亢激昂的快板,又有婉转柔情的慢板,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艺术享受。
安顺地戏的舞台美术设计精美细致,以其华丽的布景和道具为观众们呈现了一个幻想中的世界。
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和华丽的服装,与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相得益彰,使观众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完全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
安顺地戏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不仅在贵州地区享有盛誉,也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它不仅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艺术形式,也是贵州地区民众娱乐、交流和传承的重要方式。
通过安顺地戏的表演和传承,不仅能够让观众们领略到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也能够促进贵州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

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安顺地戏是贵州省安顺地区的一种传统地方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作为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安顺地戏在当地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随着时代的变迁,安顺地戏的传承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安顺地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传承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一、安顺地戏的历史渊源安顺地戏起源于贵州省安顺地区,据史料记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安顺地戏在演出形式、音乐曲调和表演技巧等方面融合了本地的音乐、舞蹈和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安顺地戏的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为主题,既有《白蛇传》、《孟姜女》等经典戏目,也有《罗汉镇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地方戏剧。
在当地社区,安顺地戏常常成为各种节庆活动和民间庆典的重要演出项目,为人民群众带来欢乐和娱乐。
二、安顺地戏的传承困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市场的多元化竞争,安顺地戏面临着一系列的传承困境。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安顺地区的传统社区意识正在逐渐减弱,原本支撑起安顺地戏传承的社区基础也在不断削弱。
许多年轻人移居到城市工作,老年艺人退休或过世,导致安顺地戏的传承人口日渐减少,相关的专业人才和技艺传承也面临着断代的风险。
随着新型传媒技术的普及和文化消费观念的转变,传统戏曲形式的受众在减少,安顺地戏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萎缩。
传统戏曲表演的观众主要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对于安顺地戏的兴趣也日益减少,市场需求的下降使得安顺地戏的经济收益面临严峻挑战。
安顺地戏的传承机构和传统戏曲保护力量较为薄弱,相关政策和保护措施也相对不足,导致安顺地戏的传承发展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支持。
针对安顺地戏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以推动安顺地戏的传承发展,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安顺地戏的保护和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等手段,加强对安顺地戏的传统保护和扶持。
贵州安顺地戏音乐渊源与流变

贵州安顺地戏音乐渊源与流变摘要:安顺地戏来源于傩戏,地戏音乐来源于弋阳腔,又不同于弋阳腔。
地戏继承江西弋阳腔的传统,曲牌连缀为音乐结构,通过各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曲牌连结而成,这些曲牌来源广泛,但与原本的各地域风格已大不相同。
关键词:安顺地戏;音乐;渊源;流变中图分类号:J607.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85-04安顺地戏属于傩戏,它与宗教关系密切。
安顺地戏又属于军傩,源自明初朱元璋用兵云南,军队到了贵州,把军傩带到了那里。
但是,军傩不完全等于傩戏,也不等于地戏。
前者是宗教祭祀,后者是戏曲艺术。
二者的结合,似在清初。
《贵州通志?卷三》记载:“除夕逐除,俗于是夕具牲礼,扎草舡,列纸马,陈火炬,家长督之,遍各房室驱呼怒吼,如斥遣状,谓之逐鬼,即古傩意也”。
这《贵州通志?卷二十九》较为清楚地记载:“土人所在多有之,盖历代之移民。
在广顺新贵新添者与军民通婚姻,岁时礼节皆同。
男子同贸易,妇人力耕作,种植时,田歌相答,哀怨殊可听。
岁首则迎山魈,逐村屯以为傩,男子妆饰如社火,击鼓以唱神歌,所至之家,皆饮食之”。
中说乡民劳作是“田歌做答”,这是民歌。
而驱鬼逐疫时“击鼓以唱神歌”,是“跳神”之歌即傩戏。
后的《贵州通志?卷三十》又增加了一幅《土人跳鬼画图》,其中有两个手持大刀武将对阵,旁有击鼓助威者,四周有许多村民围观,对阵武将,据说是今传《关羽战长沙》和《关羽斩蔡阳》中的人物,这戏是在空地上进行,没有舞台和戏楼,已和今日的地戏(跳神)基本一致了。
但是,地戏的名称真正见诸文字是道光七年《安平县志》卷五载:“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龙灯狮子灯花灯地戏之乐。
”清代安平县是今天的平坝县,地归安顺府管,所以前面所说的“跳神”或“跳鬼”实际上就是“地戏”这种表演形式。
一、安顺地戏的渊源安顺地戏的渊源从两方面来说法:一是由傩戏发展而来。
傩戏的发展经历了傩舞、傩仪、傩戏三个阶段。
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

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安顺地戏是贵州省安顺市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形式,源于明末清初,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安顺地戏面临着传承断裂、观众减少、演员队伍老龄化等困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地方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安顺地戏的传承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背景部分将主要探讨安顺地戏作为地方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通过对安顺地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也可以揭示安顺地戏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和措施提供依据和方向。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可以为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奠定基础,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戏曲形式。
1.2 研究目的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深入挖掘安顺地戏的历史渊源,探究其起源与发展过程,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历史依据。
其次是分析当前安顺地戏传承的现状,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找出不足之处,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
再者是探讨如何有效推动安顺地戏的传承工作,制定具体的对策和措施,帮助地方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发展。
最后是展望安顺地戏传承的未来,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和设想,为安顺地戏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
通过对以上研究目的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安顺地戏传承领域的现状与问题,为推动安顺地戏的传承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安顺地戏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分析安顺地戏传承的困境和对策,可以为其他地方传统戏曲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安顺地戏传承的未来展望,可以为地方文化传统的持续传承提供指导和建议,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深入研究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意义重大,对于推动地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顾之炎:发有地戏就等于没有生命

到我的孙子,都 ‘ 跳神 ’。”
在安顺 市九 溪村 ,当地 “ 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 目代表性传承 人”
顾之炎 一谈起地 戏来 ,就双 目炯 炯有 , 神 ,兴头 十足 。虽 已年过七旬 ,比划
起 动作 来 依 然 神 气 十 足 。
顾 之 炎 的老 伴 在 一旁 说 ,近 段 时 间他身体 有些不适 ,但只要提起地 戏 ,他浑身上下 就来劲 ,像重新被 灌
栏 目 持/ 主 熊
莺 邮 箱/ o g7 @ 6. m x就等于没有生命
屯堡人特别钟爱地戏 ,他们通过地戏表演 ,表达对祖先的一种追忆 。他 ● 文, 本刊记者 陈正府
们面罩青纱 、额顶面具 、腰 围战袍 、背插战旗 、手执刀枪 ,在 咚咚锣鼓声中
通过唱、念 、打 、杀 、拼 、刺等动作 ,形象地再 现了屯堡族群古老 的生活方 式和军旅生涯 ,同时也形成 了屯堡人忠、义、勇等道德伦理价值观 的传递。 顾之炎是他们 中的代表。
“ 地戏 ?那 是文化人 的叫法,在
这 里 我们 叫 ‘ 神 ’。 ” 跳 “ 们 家是 地 戏 世 家 ,从 曾祖 父 我
注 了一股 精 气神 似 的 。
九溪村的地戏名人
九 溪 村 是 安 顺 市 最 大 的屯 堡 自然
村寨。据 当地人介 绍 ,九溪村 因坐落 在九溪 汇流 的河边而得名 ,有 一千余 户人家 ,因此这 里又被人称为 “ 千户
屯 堡” 。
顾之炎说 : “ 我经常发现观众随着我的表演或悲、或喜、或怒、或哀 。从他们的脸上和眼 神里我看到了感动。那是对我表演的认可 。 是对我最高的评价。” ( 访者 受 供图)
的他只得辍 学,到煤 厂挖煤 ,赚 取微
薄 的工 资 。
从“安顺地戏”看传统武术与中国戏曲的发展

为了应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危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武术学校、推广武术比赛等方式, 提高武术的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挖掘和整理武术典籍、传承武术技艺等方式,保护和传承 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
中国戏曲的传承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
要点一
传承挑战
要点二
未来发展路径
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 魅力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审美的变 化,中国戏曲面临着观众流失、剧种消亡等问题。
武术套路与戏曲程式的结合
地戏表演中,演员将武术套路融入戏曲程式,使得表演既具有武术的力量感和 技巧性,又符合戏曲的艺术规范和审美要求。
武术在安顺地戏中的角色和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武术表演,安顺地戏中的角色形 象更加鲜明、生动,如英勇善战的武 将、身怀绝技的侠客等。
推动情节发展
武术表演在安顺地戏中往往承担着推 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如通过激烈 的打斗场面展现矛盾冲突,或通过精 彩的武术对决塑造高潮。
为了推动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可以通过创新戏曲表演形式、推广戏曲文化等方 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戏曲的传承;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加强戏曲教育、培养戏曲人才等方式,为戏曲的 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与 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舞台。
安顺地戏还具有娱乐功能,为当地民众提供精神寄托和娱乐空间,促进社区和谐与 稳定。
02
传统武术在安顺地戏中的体现
安顺地戏中的武术表演和技艺展示
武术动作与戏曲表演的融合
安顺地戏中,演员通过精湛的武术技艺展示角色性格和情节发展,如刀、枪、 剑、戟等兵器的熟练运用,以及身法、步法、手法等武术基本动作的表演。
国家非遗第一案中国的安顺地戏

国家非遗第一案中国的安顺地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地戏,俗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
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
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
”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演出单位,演员的地道的农民。
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
演出时间为每年的新春佳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
成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为了祈盼一年的辛劳获得丰收,为了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以大姓为主体的农民戏班在寨中空地围场跳起了地戏。
届时,全村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围场观看。
娱神与娱人相得益彰。
安顺地戏是古老的戏剧,显著特点是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
(《续修。
其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是表现争战格斗的打杀。
所演的三十来部大书,是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
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
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
安顺地戏分布于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为中心及市属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开发区,以及邻近的清镇、花溪、长顺等地。
在全部300堂地戏中,仅西秀区就有190多堂。
(一个地戏队只演一部大书,称一堂)安顺地戏已有六百来年的历史,其存在与明初开发黔中安顺有关。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调集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三十万大军远征云南,一举击溃元朝盘踞云南的残余势力。
战事既平,朱元璋虑及云南地处边陲,贵州又是土司势力长期占据之地,若无重兵屯戍,“虽有云南,亦难守也。
”故把战略重点转向贵州,命征南大军沿云南到湖广驿道就地屯守,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普定、安庄、平坝),2个守衙千户所(关岭、柔远)。
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

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安顺地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传统戏剧形式,起源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安顺地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深受当地市民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安顺地戏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境,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对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安顺地戏的历史渊源安顺地戏,是贵州省安顺市地方传统戏剧的一种,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
地戏在明朝万历年间以它专门文化的表演风格和观念而成为大众娱乐的艺术形式,有明朝嘉靖年间至万历年间。
清朝康熙年间,廣東人羅諭之移民到貴州,發展地戲。
地戏在全省的二十个州进行剧种比赛或市县比赛,表演集训。
次年在正月初五的戏唱完毕,回到占城(古代属安顺)发展地戏,地戏本来有民间秦戏之形式,再经过之后有川剧、黔剧的融合,科技的提高。
本来是齐鲁秦腔之排演,经贵州舞台编导的执战,人物的塑造上,并把科技有影响的设备连环画的宣传后,大家才认识了西变和屯纽之传统音乐艺术,后来由原首席编导剪裁出新屯纽之地戏,属江皋忠义。
担著以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
更重视精细与励诲.此目地在前时绶演至今留存了一些uffles of thrensic whole二、安顺地戏的艺术特点安顺地戏是一种集歌唱、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戏剧。
其表演风格独特,以悠扬婉转的唱腔、优美大方的舞姿和生动传神的表演著称。
其剧目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历史传说、军事战争、家族恩怨等丰富多样的题材,深受观众喜爱。
安顺地戏的音乐伴奏以独特的“八板”为主,与表演相得益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安顺地戏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是贵州省乃至整个中国戏剧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安顺地戏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尽管安顺地戏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其传承与发展却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表演的受众群体日渐减少,安顺地戏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演出场次减少,导致了剧团的生存压力增加。
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

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安顺地戏是贵州省安顺市的传统戏曲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自宋代以来,安顺地戏一直在当地广泛传承发展,并且在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本文将对安顺地戏的传承发展进行研究。
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后代接班人的努力和支持。
安顺地戏的传承发展同样需要有才华横溢的年轻演员和相关从业者。
在安顺地戏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年轻人努力学习传统戏曲技巧和表演艺术,并致力于推广和传承安顺地戏。
他们通过参与各种戏剧表演和比赛,提高了自己的演技水平,并且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积极推广安顺地戏,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支持者。
传承发展还需要有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政府和文化机构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出台扶持措施,为安顺地戏的传承发展提供保障。
可以建立专门的戏曲培训机构和基地,为年轻演员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
可以加大对安顺地戏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或者提供经济支持,为安顺地戏的演出和制作提供资金支持,创造更好的艺术环境和条件。
传承发展还涉及到戏曲剧目的创新和推陈出新。
安顺地戏可以通过改编一些经典戏剧以及创作一些新的剧目,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和审美。
可以借鉴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色,提升安顺地戏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力。
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合作和交流,促进戏曲剧种的融合和发展。
传承发展还需要加强对安顺地戏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安顺地戏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文献,建立安顺地戏的档案和数据库。
可以加强对老艺人和老师傅的采访和记录,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艺术传承。
可以推动安顺地戏的申报和保护工作,争取将其列入国家级或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一步推动安顺地戏的传承和发展。
安顺地戏的传承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通过年轻演员的努力学习和才华展示、政府和文化机构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剧目创新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安顺地戏的传承发展必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试析安顺市九溪村民间组织如何做好屯堡文化的传承工作

1
“
一
,
也 是 屯 堡 村寨 中 最 大 的 村 寨 九 溪 素 有
,
村 的 美誉
”
。
据 九溪村 支 书 顾海 江说
“
:
20 1 0
年的 人 口 普查 中 九溪 村 有
,
23 7
户 人口
,
45
69
人
” 。
现九 溪 村 的 民 间 组 织 多 也 较 为 活 跃 在 举 办 大 型 节
神 灵 庇 护 祈 求 风 调 雨 顺 同 时 也 是 为 了 娱 乐 和 锻 炼 身 体 好 在 战 时 参加 战 斗 这 也 是 屯
, , ,
,
堡 地 戏 与 其他 地 方 地 戏 目 的 不 同 的
内 卫 生 大 整 治 等 活动 的 开 展
”
、
,
一
个方 面
。
从
2 0 02
年 九 溪 村 向 全 市人 民 大拜 年 及村
,
、
、
的 几 大 特征
。
在我 国 农村 民 间 组织 贴 近 生 活 贴 近现 实 贴近 村 民
,
“
”
、
、
的 三 大 特性 确 立 了
。
农村 民 间 组 织 在 传 承地 方 特色 文化 和 对 农村提 供公 共 产 品 中 的 市 场和 作 用
作者 简 介 兰 定 松
:
( 1
98 1
,
。
同 时 在挽 救 频 临 消 失
,
的 特 色 民 族 区 域 文 化 方 面 也得 到 了 相 应 的 重 视 采 取 多 种 渠道 和 途 径 对 其进 行 保 护 和 传
安顺地戏调研

安顺地戏调研安顺地戏调研2010-05-20 09:05贵州安顺,有着"滇之喉,黔之腹"之称,历来是军事要地。
在明清两代,伴随着人口的迁移,大量江南人氏来此戍边屯田。
当硝烟散尽,生息繁衍数百年后,这些移民的后裔,依然"习俗多与汉人同,与各苗迥殊",逐渐被人们称为"屯堡人"或"老汉人"。
地戏,就是他们区别于西南其他族群的标志性文化之一。
地戏是当年明南征军随军开展娱乐活动及武功训练的一种形式,它兼有娱乐性,扬振国威军威和军事训练的目的.2006年,安顺地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戏,亦称"跳神戏",是一种以头戴面具(民间俗称"脸子"),演绎征战故事为主要特征的民间宗教祭祀类戏曲,盛行于贵州安顺屯堡一带。
众多的研究者对地戏做过历史溯源研究和戏曲本体研究,据考证安顺地戏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关于其来源,一种说法是由江南移民带入贵州,与屯军有密切关系。
地戏的题材都是宣扬正统的内容,《水浒》这样的造反题材和《红楼梦》这样卿卿我我的题材绝不会出现在地戏当中,究其原因,地戏是封建王朝的高尚娱乐,只能表现爱国忠军的思想,属于主旋律。
地戏以堂为单位,一堂地戏只排演一个剧目。
屯堡村寨,基本一村有一堂,有少数村为一村两堂或三堂地戏。
据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戏曲志?贵州卷》记载,贵州有370多堂地戏。
地戏演出活动主要在农历七月半和春节期间,演出的剧目全系战争故事,如《三国》、《说岳》、《薛丁山征西》、《四马投唐》等。
"大门"与"小门"的竞争詹屯,位于安顺西秀区旧州镇南面,全村共有350多户,1400多人。
詹、叶、曾为村中大姓。
在村民的口传记忆中,三姓的祖先是在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调北征南"时来到此地的。
当时詹姓祖先为主帅,曾姓祖先为副帅,叶姓祖先为文书。
大山里神秘的地戏

大山里神秘的地戏
宁坚
【期刊名称】《铁道知识》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在贵州高原中西部的大山里,生活着一群特殊的移民屯堡人,尽管他们周围生活的民族都是苗族或者布依族,可他们却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黔中腹地,他们生活了600多年,创造了中国古朴、神秘的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中最令人注目的应该是神秘的地戏,地戏又称为“跳神”,是屯堡人自己组织的具有表演、娱乐和欢庆性质的一种集体活动。
贵州安顺九溪村的地戏班子在安顺一带颇有名气,这次我们有幸目睹了地戏的“庐山真面目”。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宁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1
【相关文献】
1.古老神秘的贵州安顺地戏
2.神秘的“三大迷宫”不神秘
3.大单品·大品类·大健康——泸州老窖养生酒神秘单品即将上市
4.奇幻×玄幻×魔幻,三大神秘力量场
套路大揭秘5.2015全国各地戏剧“春节演出季”大搜罗——北京:共推63合、85场各类传统戏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顺市九溪村地戏历史及现状张廷兴(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贵州这块神秘的土地上,产生了无数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安顺市九溪村的地戏就是这其中之一。
九溪村的地戏,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接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与本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在不断的发展和融合当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内容、特色和艺术风格,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现实等各方面的,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和人们的喜爱。
对于我们民族和国家来说更有着重大的意义,有极强的传承和保护的价值。
[关键词]九溪村地戏历史现状传承价值Zhang tingxin(Guizhou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National Culture Institute, Guiyang in Guizhou 550025)[Abstract]In the vast river of history, in Guizhou this mysterious land,and generated countless colorful ethnic folk culture, Anshun City, the nine Xicun to show is that one of them. 9 Xicun to the opera, its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has a long history in receiving foreign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customs, in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which formed its own unique content, features and artistic style, Has a very history, arts and other areas of reality, experts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by the wide acclaim and people's favorite. For our peoples and countries have a more significant meaning, a very strong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of the value.[Key words]9 Xicun To show History Status Heritage value在贵州,很多地方都盛行着地戏,在安顺市,地戏则较为普遍和典型,这其中,安顺市九溪村的地戏不仅有着其久远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而且可以反映出安顺地戏的价值和特色,是我们研究整个地戏的活化石。
为了对九溪村的地戏做出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在参考了各方面书本知识的前提下,并在九溪村做了为期一定的实地调查,以求通过书本上的知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获得最准确,最客观的相关九溪村地戏的第一手材料。
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把相关九溪村地戏的历史、特点、现状等其他方面的知识介绍给人们,让更多的人对地戏这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它进行传承和保护,以使得地戏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
一、九溪村地戏的历史九溪村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距离安顺城区仅有27公里的路程,交通十分便利,主要居住着屯堡人(主要是汉族),根据支书张文生介绍,这里共有1300多户人家,总共4000多人,多数(大约为80%)是600年前随着军队迁来的屯堡人的后代。
现在,大多数青年已外出打工。
走进村子,虽然很多东西已经变迁,而且很多现代化的东西展现在人们面前,但是屯堡文化的气息仍然十分浓厚,强烈的地方历史气息向人袭来,这里的人们对地戏的热爱也可以从有的人家家门上悬挂的地戏脸子上看出。
据史书记载,14 世纪中叶,朱元璋平定天下一统中原之后,为了肃清盘踞在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领江南30 万大军出征云贵高原。
征战结束后,为了巩固西南边疆的防御,以防止夷蛮复反,明朝廷命令这些士兵携家眷在黔中“屯田戍守”,因此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屯堡人,也有了今天丰富多彩的屯堡文化。
据村里的老人们讲,他们的祖先就是在那个时候从江苏南京跟随着军队迁过来的。
后来逐步与当地的一些民族融合,形成了现在的屯堡人,地戏也是在这个时候进入该地区的。
地戏,俗称跳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其产生和出现,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
其起源可以大致追溯至原始社会的“傩舞”,③这是一种原始巫术舞蹈,在远古社会,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先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傩舞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各种猛兽的面具舞蹈,其目的在于驱邪酬神、消灾避难,乞求神灵赐福保佑,之后出现了在军队当中盛行的军傩,地戏便是在这种军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而根据村民们介绍,村里有关传说提到,九溪村的地戏来源于南京应天府,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二、九溪村地戏主要简介在九溪村,我采访了村里在地戏方面德高望重的两个老人,刘金文老人和顾知渊老人。
在他们的介绍以及在与村里人的交谈当中,对九溪村地戏的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九溪村,地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一个村寨演出一场或专门的几堂戏。
九溪村所演出的地戏就主要有三堂,内容多取材于古代的征战故事,以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为线索,主要演出的剧目为:《封神演义》、《四马投唐》、《五虎平南》。
地戏的演出,无需搭建戏台,而是在村中院落里宽敞平坦的地方举行,地戏的名称也是因此而得来的。
在九溪村,地戏的演出通常情况下是每年两次,一次是在春节期间,另一次则是在阴历七月稻谷扬花之际。
春节期间的地戏,从正月初一一直演出到元宵节,持续时间教长,叫“跳新春”,场面十分热闹。
另一场地戏演出的时间则是在每年六、七月稻谷扬花的时候,叫“跳花灯”“跳鬼节”或是“跳米花神”,断断续续的演出,时间也要持续半个月左右。
从地戏演出所持续的时间上来看,我们就不难看出人们对地戏的热爱和地戏演出的热闹程度了。
三、九溪村地戏演出的主要过程九溪村地戏演出的主要过程,虽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但是总的方面和其他地区的大致一样。
演出的整个过程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开箱”“扫开场”“跳神”和“扫收场”。
③姜尚礼,等.中国傩戏傩文化【M】. 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7“开箱”又叫“请脸子”,是地戏正式演出之前举行的一种仪式,即“祭祀”。
这个仪式举行的时间,通常要选择在黄道吉日,这样才有利于整个地戏演出的顺利进行。
届时,全体演员都身着戏装,将装有面具的木箱子搬到戏场,焚香化纸来祭奠众神,祈求神灵的保佑并念诵恭贺地方的吉利词文。
接着开箱取出面具,演员将各自所扮演的角色的面具戴上,列队前往有关场所趋邪除疫。
每到一处,鞭炮连天,热闹非凡。
村民们扶老携幼,都尾随观看,一路上充满了一股神秘而又热闹的氛围,所有的人们都沉醉在欢乐详和的氛围当中。
“开箱”仪式结束之后,便是“扫开场”。
在锣鼓声中,观众来到戏场,两名头戴面具的小童手持扇子、手帕走进场内,边舞边唱扫开场吉利诗文。
紧接着便是跳神,这是地戏的主体,也是整个地戏中最为精彩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最为精彩的表演情节和故事也将在这一环节中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跳神”又称“正戏”,演出时间少则三五天,如果多,就会有半个月之久。
其整个演出过程一般都是模仿战争场面进行的。
伴随着台上精彩的表演和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整个地戏的演出便达到了高潮。
“跳神”结束后,便举行“扫收场”仪式,全体演员身穿戏服,按照演出事的敌对双方站成两个弧形,接着由和尚念唱纳吉的诗文、宰杀雄鸡、焚香化纸来酬谢众神。
自此,整个演出就拉下了帷幕。
演出结束后,把面具及各种道具收拾好,以便下回演出事能继续使用,最后,把演出场地打扫干净,整个演出过程就在人们的掌声和欢笑声中宣告结束。
四、九溪村地戏演出的主要器具地戏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戏剧形式,其整个演出过程所涉及的面十分广泛,正因为如此,在演出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器具也相当的复杂多样,各种器具的使用,也构成了地戏演出的一大亮点。
九溪村的地戏,同样有着和大多数地方一样的器具。
地戏的演出,会根据不同的情节和内容配备相应的音乐。
正因为如此,锣鼓、笛子、二胡、月琴等乐器则成了戏台上不可缺少的器材和道具,这些乐器的使用,使得整个地戏更加具有真实感,不仅吸引了人们的眼睛,而且也吸引了人们的耳朵。
在地戏演出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为其准备相应的戏服,这些戏服样式独特,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且符合人物的性格,是地戏演出的重要道具之一,也让整个地戏演出更加妙趣横生、精彩动人。
完成一场地戏所需要的器具是十分多样的,除了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些器具外,在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且有特色的器具则要属面具了。
面具不仅是地戏演出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更构成了地戏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老艺人们常说“地戏玩的就是脸子(即面具)”。
但是根据刘金文老人的介绍,最初在演出地戏时是不用面具的,而是画脸,每次演出之前就根据各自演出的不同的角色画上人物的画像,待到演出结束的时候又把它给洗掉,这样一画一洗的,人们都觉得很不方便,于是,面具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慢慢的出现了,并且得到了很广泛的使用和流行。
“面具”在地戏中俗称“地戏脸子”,是贵州安顺的一种彩绘木雕面具,它是我国古代富于浪漫主义巫体文化体系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④地戏脸谱是地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采用高度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刻划出古代各类英雄人物的典型特征。
地戏脸谱在人物眼、耳、嘴、鼻的刻法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地戏面具种类繁多、角色各异、类型多样。
根据所表演的内容,民间艺人把地戏的脸谱分为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五种角色,每种角色在表现手法上都各具不同性格特征。
例如,武将额头饱满双眼饱实,显得十分勇猛,女将则有不同的要求和自己有别于武将的特色。
但是,据村里的人们介绍,在原来在地戏的演出时,女性是不能上场的,如果女性参与了,是对神灵的亵渎,女将的面具因此很少。
五、九溪村地戏的现状1、演出目的和时间的变化根据村里的老人们介绍,最初地戏演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乞求神灵的保佑,乞求五谷丰登;另一个原因则是娱乐(自娱)、锻炼身体,以防止战争的发生。
演出的时间一般是每年两次,平时只有遇到特殊的日子才会“开箱”表演地戏,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开箱”,否则就是对神灵的不尊重和亵渎,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给自己乃至村里的人带来灾难。
而现在却不是如此,现在演出,酬神的功能已很少有,主要是娱乐功能,而这种娱乐主要是在有游人想要看的时④顾朴光.中国面具史【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候才组织演出,演出的时间也不再有规定,随时都可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