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建筑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20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4.建筑艺术 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壮丽与豪华,春秋时期的建筑装饰与色彩也随之大 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榄”(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
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21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1.城市建设
22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2.宫殿 从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大量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 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
23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3.陵墓 战国时期的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质的祠堂 或祭殿。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3.春秋墓 至今发现的春秋墓均为小型古墓,如山东淄博磁村的春秋墓。此墓距磁村西 南约1 km,共4座,排列有序,方向一致,是齐国的贵族墓地,古墓形制均为竖
穴土坑墓。最完整的一座古墓位于墓区最南部,长3.5 m,宽2.1 m,深1.2 m,
一椁一棺,棺底高出墓底20 cm,随葬品置于棺外前部两侧,有成组的青铜礼器, 在墓室东部填土中有殉葬的牲畜。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1.筑城方法 春秋时期存在着100多个大小诸侯国,各国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 提高,城市不断壮大,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于是夯土筑城成为当时各国必不可少
的一项重要的防御工程,因此各国均有或大或小的城。由于筑城活动的增多,逐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与传承一、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概分为三个阶段:原始时期、先秦时期和汉代之后。
1、原始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的初期阶段为原始时期,约距今20000-10000年。
这一时期的建筑多为帐篷式、竹屋或洞穴居住。
所以,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不能从这一时期的痕迹信息中得到大量的“建筑学”资讯。
2、先秦时期随着历史进入新世纪,先秦时期(约距今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变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段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典型的建筑形式,如置门的“三间四柱式”建筑、地积较大的宫殿式建筑和台阶式建筑等。
为此,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指示工匠秦忌,按照“寅吾子法”将碑上的“七块四砖”石块按规定比例切割制作成金字塔式的建筑。
3、汉代之后汉代以后(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和建筑技术得到了较好地发展,出现了寺庙,宫殿,园林,城墙等建筑,建筑风格愈加多样化与富于变化。
很多建筑都采用了砖石等材料作为辅助材料,同时还结合巧妙的建筑雕刻技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目的在于探寻古代工匠们如何在受限制的材料及当时水平下获取更好的设计经验。
近年来,很多建筑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史学家等,通过资料,重建古代建筑,这就是一种反向还原实践。
1、基础关键技术如何保证古代建筑的结构安全与稳定,是古代工匠们不断探问的关键问题。
根据考古学家们的资料,古代工匠们的答案在于基础关键技术。
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相似之处虽然越来越少,但他们的基础关键技术是相似的,如基底砌筑、砖石结构、梁柱、承重墙等。
2、鲜明的区域特色中国境内地域和气候的多样性,也导致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多样性。
例如,明清时期的古代建筑往往特别注重隐蔽性和整体规划,如紫禁城等。
这些不同的区域特色,体现了古代建筑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传承古代建筑技术的难处古代建筑的传承是不可能只靠技术的,还有很多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遗产。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PPT
附近的豫西一带。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2.商朝的建筑 (1)宫室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2.商朝的建筑 (2)陵墓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2西周时期的建筑
西周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栏 式木架结构建筑。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2西周时期的建筑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 态进入了较高级的阶段。
1.1 史前建筑
1.1.2南方史前建筑
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水网密布、地面潮湿,因此建筑多采用“巢居”的形式、 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史前文化遗址。
1.1 史前建筑
1.1.3北方史前建筑
我国北方地区,先民居住地多位于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 均匀,便于挖掘洞穴,因此,穴居成为北方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2.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历史悠久、生命力极强、贯穿于整个建筑
发展过程的独特的建筑形式,它常与宫殿、楼阁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由于政治、军事上的要求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的高台宫室, 其基本方法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若干座方形土台,四面有很大的侧脚 向下延伸,然后在高台上建造殿堂、屋宇。如山西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 台,高7 m多,面积为75 m×75 m。
先秦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教案任课教师: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建筑第一节史前时期的建筑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中国史前建筑分穴居和巢居两类。
由于北方比较干旱,所以多穴居;南方比较湿润,林木多,所以多巢居。
根据考古发掘,在陕西的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挖掘到许多事前的建筑遗址,这些聚落距今已达5000年,属于仰韶文化。
为半穴居形式。
巢居在我国南方较多。
最早人们是住在树上。
开始时只是在一颗大树上居住,后来变成数棵树合一个居所。
最后发展成人工插木桩建屋,形成典型的巢居。
后来又演变成如今尚存的“干栏式”住宅。
巢居建筑最典型的例子是1970年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今设镇)所发现的建筑(构建),它们距今已达7000余年。
这种木构方式至今仍在用,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在此分析三个殷代建筑(遗址)。
一是位于河南二里头的“一号宫殿”。
从遗址平面图可以看出,中间一个院子是主体建筑(宫殿),四周用回廊。
这种格局可以看出已是内向性的空间形式了,与后来的许多朝代的宫殿,在空间布局上是一致的。
二是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
建筑群可以分为北、中、南三部分,据考古学家分析,北部为王宫居住区,中部似有庭院式布局痕迹。
南部建筑基址均比较小,可能是统治者的祭奠场所,后来的朝代有南郊祭礼之说,也许就来源于此。
三是墓葬。
从考古角度看,西周最详尽的建筑很像后来的多进四合院住宅,但后来进一步分析,认定它是西周初期的一座宗庙,不过我国古代的宗庙建筑形式,也很像住宅。
《周礼》中也记述着一些与建筑有关的宫廷制度。
如其中有“天子诸侯皆三朝”,即“外朝”、“内朝”、“燕朝”。
燕朝之后,则是“六宫六寝”、“天子五门”、“诸侯三门”,五门即自南至北的皋门、库门、稚门、应门、路门;三门即库门、稚门、路门。
先秦台式建筑浅析
先秦台式建筑浅析摘要:《尔雅·释宫》云:“四方而高曰台。
”台是一种积土而成、高而上平的建筑物。
关于先秦时期的台式建筑,以往学者多是着眼于某处遗址或某个地域,比较缺乏对台式建筑的长时段综合比较研究。
文章以考古资料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探讨先秦台式建筑在台基高度、朝向、形制规模、附属设施、建筑技术、功能内涵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轨迹和时空特征。
关键词:先秦;技术;形制;台式建筑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10.0331 新石器台式建筑《墨子·辞过》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出于防潮需要,在经过平整的地面上或从地面下挖的基槽中层层夯实,形成高于地面的夯土台基。
文献中关于台的记载可以上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有王母之山……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山海经·海内北经》云“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等,马世之先生认为台的起源与远古人类对山岳的崇拜有关①。
近年来,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不少早期台式建筑遗迹,其中以湖南澧县城头山城址内西南区近中心部位发现的一片夯土台基遗址②最早,整个夯土台基表面平坦,散布着许多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的陶片,时代为屈家岭文化中期,距今4800年左右。
到了大汶口文化向山东龙山文化过渡期,山东日照海峪遗址F301③台基高0.32米,由黑灰土和黄黏土两层夯筑而成,中部比较平坦,四周墙基处有自然石块加固,边缘护坡呈漫坡状以便于散水。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F4④为长方形排房,台基高0.72米,依旧延续了带散水设施的做法。
早期房屋低矮夯土台基的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潮和加固,为防止雨水沿基边渗入,破坏基底,又在夯土台基四周做散水。
这一时期的台式建筑还处于雏形阶段,没有形成定制,方向不一,形状各异,体量较小,各地区只有零星发现,很有可能是各高级聚落的中心建筑,数量极少。
先秦台型建筑(连载十七)
Chn eAr i c u e ndCut e ies cht t r a l De el m e t e ur v op n
先秦 台型建筑 ( 载 七) 连 十
Ha hp c i i g e or n Dy as y ( a t ) t a e Bu l n s b f e Qi n t d P r 7 1
2 台 榭
( )榭 1
尔雅 》 ・ 宫 释 无 室 日榭 。榭 令
闺圹之蜃。 注》:闰犹塞也。
辞海 (9 6 13 年版 )
・
闺
衣中切, 音因, 真馥。 ( 三 )
・
城 曲城 门也 ,见 说文 。 文选 ・ 颜延之
登巴 城楼诗: “ 陵 登闺访川陛。”
辞源》 (9 9 17 年版 )
・
疏 :无室者名榭 。 春 秋 ・ 十六年 : 宣
夏 、 周宣 榭 火 。杜 预 云 : 宣 榭 ,耩 武 屋 。引 此
重 门 。 文 选 ・ 朝 ・ ・ 延 年 ( 之 ) 南 宋 颜 延
闰 於真切,平,真积, e城曲 者 ,台上 构木 日榭 ;上 云有 木 日榭 。及 月 影。
礼》云 ,榭则钩楹 内是也。郭云,榭 即今堂埕
者 , 堂 埕 即 今 殿 也 , 殿 亦 无 室 , 故 云 即 今 堂
埠 。”
() 闽 闰 2
辞 海 ( 9 6 1 3 年版 )
闽阁 ( 《 ・ 诗 郑风:出其东门: “ 出 其闺阁。” 传 : “ 闰,曲城也;阁, 城台也。” ( 《 陈奂传 ・ 疏: “ 闺,曲 城,
高
介
华
Ga J h a o i u e
中图分类号 T 一 9 u 02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特点: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地和祭祀场所为主。
宫殿建筑大多采用方形布局,以木材和土石结构为主。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兵马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特点: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基本建筑结构采用集中式布局,并增加了一些外来元素。
特别是佛教寺庙的兴起,使得寺庙建筑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3.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特点: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和庄重。
佛寺和宫殿以及各种公共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建造。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4.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特点: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改良,建筑结构更加优雅和精致。
曲尺式建筑布局和建筑雕刻、装饰得到了大力发展。
-代表建筑:北京的颐和园,浙江杭州的灵隐寺。
5.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特点: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北宋时期的优点,注重平面布局和建筑细节的精湛雕刻。
特别是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代表建筑:苏州的拙政园,江苏扬州的个园。
6.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1644年):-特点: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蒙古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和壮观,采用多变的色彩和装饰。
-代表建筑:北京的故宫,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7.清代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特点: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庄重和对称。
宫殿和寺庙采用明亮的色彩,装饰华丽,以黄色为主色调。
-代表建筑:北京的天坛,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以上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概括。
虽然每个时期的特点各异,但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先秦台型建筑(连载四)
为章华 之 富,纳亡人 以实之 。无 宇之 间入 焉 。
Key or C hi A r W ds na chfect t ur cufur af t e
度于临观之 高 。……夫为台榭 ,将 以教 民利也 , 无宇执 之,有 司弗与 ,日: “ 执人于 王宫 ,其罪 大 不知其以匮之也。 矣。”执而谒诸王 。……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 [] 章华 ,地名 。 《 1 吴语》 日: “ 乃筑 台于章
[] 章 华 台 也 。 4
[1 1]凶气为氛,吉气为祥 。 [2 1 ]大卒 ,王士卒也 。度,谓足 以临见也 。
[3 1 ]足以临下观上,使屋榭不蔽 日明而 已。
《 国语 》 ・ 语 吴
・
[] 鬣,鬃也 。欲光夸鲁侯 。 5 [] 宴好之赐。 6 高 按 : 王 念 孙 云 : 《尔 雅 》 : “落 , 始
A bsr tact T sari e des i y t hi t cl cr bess sem l he yt
o i i d e ol i at pa i i gs r n an v ut g on ofh h ce bu l r d ̄
be or i f Q n dyn y b t e as y s udy n r at d t i g eI e
[] 匏 居 , 台 名 。 3
b f r n D n t , n x r s a c , a h ac e o e Qi y as Ide e r h H t p e y e
bui n l gs di
[] 氛,衩气也 。 4 [] 言宴有折俎篷豆之陈。 5 [] 不妨城郭守备之材 。 6
楚国 ,以同陈 、蔡 。不修方 城之 内 ,喻诸 夏而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一、前古典时期 (先秦——汉 公元前16~公元4世纪)
原始雏形(夏、商):巢居、穴居、生土、干阑、夯土台基 创立(周、战国):木结构体系、排水沟、瓦、台榭、陕西歧
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周礼·考工记》, 斗拱、阙、三朝五门 雏形,春秋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建设。 趋于成熟(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全盛时期)
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
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
斗: 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
升: 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
实际是一种小斗。
· 斗栱类型
石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二升斗拱
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屋顶的形式与 其等级有关。
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 屋顶,宋朝称“庑 殿”或“四阿顶”, 清朝称“庑殿”或 “五脊殿”,是中 国、日本、朝鲜古 代建筑的一种屋顶 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 式中等级最高的, 高于歇山式。明清 时只有皇家和孔子 殿堂才可以使用。 唐朝时和日本也见 于佛寺建筑。但在 福建沿海地区和琉 球的民居为了防风 而采用庑殿顶。
先秦两汉园林的几种形式及其解释
先秦两汉时期,园林建筑在我国已经开始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吸收了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和文学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造园理念和风格。
园林建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的体现。
在先秦两汉时期,园林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了一些典型的类型。
以下将针对这些主题进行探讨。
一、宫殿园林宫殿园林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一种园林建筑形式,它们常常位于皇宫内或贵族宅邸中。
这种园林建筑常常是以宫殿为主体,配以假山、池塘、廊亭等景观,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
宫殿园林的建筑风格较为豪华瑰丽,富丽堂皇,表现了主人的财富与地位。
宫殿园林还常常与宫殿建筑相辅相成,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宫室景观。
二、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是先秦两汉时期的另一种园林建筑形式,这种园林建筑常常位于富有的士族或商人家中。
私家园林的风格与宫殿园林有所不同,它更注重表达主人的情怀和审美追求,常常以自然景观为基调,有“借景造园”的特点。
私家园林的建筑多借鉴自然山水,以假山、溪流、松柏等景观为主要元素,注重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禅意悠扬的氛围。
三、寺庙园林在先秦两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对我国园林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寺庙园林便是其中之一。
寺庙园林通常位于佛寺或道观内,以供僧侣修行和信众礼佛为主要目的。
寺庙园林的建筑注重营造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常以假山、池塘、亭台等景观为主要元素,同时也融入了佛教的造园理念,表现出一种虚无缥缈、超脱尘世的意境。
四、墓园墓园是先秦两汉时期另一种特殊的园林建筑形式,它们常常位于贵族或皇室的墓地内,旨在表达对逝者的纪念和怀念之情。
墓园的建筑风格常常以宁静肃穆为主,常以林木茂密、花草繁茂为主要景观,体现了对逝者的思念与哀怀。
以上是先秦两汉时期几种典型的园林建筑形式及其解释。
这些园林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审美理念,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与生命的崇尚和思考。
这些园林建筑形式的精髓不仅通过史书记载,更是源自古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意义。
中国房屋建筑发展历史
中国房屋建筑发展历史
中国房屋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在此时期,房屋建筑主要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例如“栈道房”和“楼阁”等。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出现了砖石建筑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房屋建筑以砖石作为主要结构材料,设计有特色的“台阶式”和“斗室”等建筑形式。
3.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在隋唐时期,出现了宫殿和佛教寺庙的宏伟建筑,例如拥有众多宫殿建筑的洛阳宫和悬空式的盘空寺等。
4.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91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民居、庙宇和园林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以木构架和雕花装饰为特点的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古建筑等。
5. 近代史时期(1912年-1949年):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建筑的引入,现代化的房屋建筑开始在城市中兴起。
西式的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成为了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当代时期(1949年至今):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房屋建筑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变革。
一方面,传统建筑技术得到保护和传承,古建筑和民居得到修复和保护;另一方面,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住宅小区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兴起。
总的来说,中国房屋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从木结构、砖石建筑到现代化建筑的演变,同时也保留了丰富多样的传统建筑形式。
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
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
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建筑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阶段和特点:
1. 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葬、祭祀场所等为主。
这一时期的建筑注重宏伟、庄重和尊贵的气势。
2.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中华建
筑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建筑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寺庙、宫殿、园林等建筑风格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3.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
建筑风格逐渐趋于稳定。
宋代注重建筑的工艺技术和细节设计,元代追求宏伟而雄伟的建筑风格,明代重视建筑规划和规范,清代以宏大壮丽的宫殿和庙宇建筑为主。
4. 近代以及现代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建筑开始接受西方建筑思想和技术。
近代以及现代时期的建筑追求功能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融入了传统的设计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总体而言,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展示了古老而丰富的建筑传统,强调和谐、均衡和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中华建筑历史的瑰宝和经典作品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宇宙和谐的追求。
【秦朝历史】先秦时代的建筑
【秦朝历史】先秦时代的建筑历史远古祖先曾“构木为巢”或在天然洞穴中居住。
新石器时代在黄土高原已普遍建造半地穴式房屋,顶盖用树枝构筑,屋内设火塘,沼泽地带则有干栏式建筑。
木结构的广泛应用和框架式结构的高度发展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最突出的特点。
殷代甲骨文已有“”(高)、“”(京)、“”(亨),屋顶均为人字形,下有墙、柱,屋盖可能用茅草铺成(所谓“茅茨土阶”)。
《考工记》说商人“四阿重屋”,说明殷商已有四坡二层的复杂建筑形式。
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遗址发现大型宫殿遗迹,郑州商城宫殿夯土台基长80米,进深14.5米,柱础用石料或铜质,建筑物本身由木梁、柱、门窗和夯土墙构成,用立柱、横梁组成骨架,全部重量由柱子承接,传到地西,墙体不承重而只起隔断的作用。
自商周到清代三千多年间,我国建筑技术基本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无论哪种木结构,构件主要用榫卯接合。
这种榫卯结构,早在浙江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中已经采用有方形、圆形的榫,长方形、圆形的卯,有的构件上既有凹榫,又有卯眼。
长沙战国墓葬中,棺椁方木榫卯有插榫、银锭、齿形三种形式,说明这种建筑结构乃是我们先人的独立创造。
古代建筑的宏伟规模和技术进步,突出表现于城市的建筑和规划。
传说鲧已屯兵,近年河南新郑王城岗和山西夏县东下冯都辨认出了年代相等于夏朝的城堡遗迹,均由夯土砌成。
郑州商城夯土墙现存高度存有四米,最低超过9米,基底阔6米,夯层薄8�10公分。
据勘探,整个城墙长七公里,呈匙方形,均版筑而变成。
洛阳周代都邑呈圆形圆形方形,南北长3300米,北墙长近3000米,主要建筑物在中部偏南,和《考工记》“方九里”,“王宫母葛氏”的记载吻合。
战国城邑方圆千丈,户以万计,例如齐国临淄存有七万户,分内、外城;燕国的燕下都也分内、外城,东西长8300米,南北长4000米,主要建筑物精心安排在城的中轴线上,沦为主次分野,左右等距的完备建筑群,城内除了陵墓区、手工业作坊区等。
先秦时期的建筑与工艺美术
先秦时期的建筑与工艺美术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
在这个时期,建筑与工艺美术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本文将以先秦时期的建筑与工艺美术为主题,探讨其特点与影响。
在先秦时期,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城墙和坟墓的建设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兵马俑。
兵马俑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兵马俑以其精致的工艺和巨大的规模而闻名于世。
它们是为了保护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而建造的。
兵马俑的制作过程繁琐,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时间。
每个兵马俑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的表情和姿势。
这种精细的工艺美术受到了世人的赞赏和喜爱。
除了兵马俑,先秦时期的房屋建筑也颇具特色。
在先秦时期,建筑采用木质结构,以方形或矩形的平面布置。
建筑物常常由梁、柱和屋顶构成。
屋顶采用歇山式的檐口设计,形状如同山的轮廓。
这种建筑风格被继承并延续到后来的几个朝代,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
同时,先秦时期的建筑还注重富丽堂皇的装饰,常常使用雕刻、彩绘等工艺技术,使建筑物更加美观。
在工艺美术方面,先秦时期的陶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通过使用陶轮、烧制和修饰等技术,陶器的形态和纹饰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精致。
陶器的材质也丰富多样,包括陶土、瓷土、砂土等。
其中,青铜器也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工艺品。
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纹饰让人叹为观止。
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熔铜、浇铸、打磨和鎏金等。
这些工艺技术的运用使青铜器成为了先秦时期文化传承的瑰宝。
除了陶器和青铜器,织布和刺绣也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工艺美术形式。
织布技术的进步使得纺织品的种类和品质得到显著提高。
刺绣技术则使得织物表面的花纹更加精细和细腻。
这些优美的纺织品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居和礼器等领域。
先秦时期的建筑与工艺美术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们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先秦时期建筑的地域风格和社会功能
先秦时期建筑的地域风格和社会功能宅地的选择是居住风俗的重要环节。
秦汉时期不仅帝王宫殿的修建十分讲究,达官贵人和民居建筑同样讲究宅地的选择。
一般来说,凡是人群聚居之地,必有丰足的水源和适合居住的自然环境,同时要适合土地的开发利用。
《吕氏春秋·开春》曰“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
”《汉书·晁错传》也载,居住要“审其土地之宜”。
都是说居住环境不仅要适合居住,而且要适合土地的耕作。
这些都是居住不可或缺的条件。
除自然条件的选择外,秦汉时期人们已普遍使用水井。
水井的使用,无疑减少了人们对地表水的依赖,扩展了对居住空间的选择。
在远离江河湖海等地表水的地方,只要打一口井,就可以形成新的聚落,就可以生产和生活。
水井,在居住生活中占有分重要的位置,有时甚至是故乡、家园的代名词,古来就有“背井离乡”之说,乡井与故园不可分离。
秦汉时期的居室建筑沿袭了先秦时期的建筑样式和技术。
不同的是,先秦时期居室建筑,包括宫室建筑的墙体大多是土筑的茅草屋顶,只是在屋脊上覆盖瓦。
至于民宅建造,正如《左传·襄公十年》所载“荜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
”荜门,即柴门,闺窦谓小户。
这种人家一般是在土墙上穿壁为户,上锐下方,状如,以免坍塌。
在墙上凿户,主要是为了采光。
秦汉时期将民间茅屋也称“白屋”。
《汉书·吾丘寿王传“或由穷巷起白屋,裂地而封。
”又《王莽传》“开门延士,下及白屋。
”颜师古曰“白屋谓庶人以白茅覆屋也。
”这是说汉时士庶尽居茅屋,无瓦屋,以白屋为贫贱之代名词。
从荜门、闺窦到白屋民居,反映的都是一般平民的居住样式。
大约从后汉开始,建造居室不纯用板筑,而是开始用土坯垒墙。
《后汉书·酷吏列传·周纡传》“廉洁无资,常筑墼以自给。
”这是说周纡为官廉洁,没有钱财,他经常做砖坯来维持生计。
就是现在所谓的土坯,一般人家建造房屋时,墙角墙底砌砖,上面垒土坯,用石灰涂墙。
极贫之家仍以土筑墙。
先秦建筑简述
从原始社会后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成型期。
在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石器,也有少量的骨器和木器。
旧石器时代,人类并没有把自己和自然界完全脱离开来,还时刻处在自然的威慑下,在自然中选择栖息之所,主要有树居(最原始的居住方式之一),山崖下的凹处和洞穴。
同时也有人工制造的居所,包括巢居,窝棚和窑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氏族部落出现,农业生产固定,人类开始有较为分享对的定居场所,聚落产生,形成干阑式建筑,这是巢居的发展,多出现在南方湿热地带。
就穴居建筑的发展而言,从剖面看大致的发展过程是: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有台基的地面建筑;居住的平面高度右低向高逐渐升起:圆形——抹角方形、长方形——长方形;房间数目由单一发展为前后两室至多室并联。
先秦时代的居住之处初为地穴与半地穴形式。
后来才演变成地面上的住房。
当时建造房屋的材料,是木材,树枝,秫秸,草筋,藤条,绳索,泥土及姜石。
这种地穴、半地穴式的房屋建筑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以至商代晚期一直使用。
土木结构的房屋在殷周时代便广泛应用并高度发展。
从殷墟甲骨文看,商代商王办公、处理政事之处为“廷”;居住之去为“寝”;先公先王的宗庙建筑称“宫”;诸官办事之处称“官”;人所居住的聚落成城市皆称“邑”;都邑的外城称“郭”;储存粮食的粮仓称“廪”等等。
都是地面上的土木结构的房屋。
另外还有“京”“高”等字,这可能是二层式的高大建筑。
人们的住房称宫室,宫指整所房子,室只是宫中的居住单位,宫室的建筑一般朝南,内部氛围堂、室、房。
前部分是堂,一般是行吉凶大礼之处,不住人。
堂后为室,是住人之处。
室的东西两边,是东房和西房。
宫室的修建是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这便是“台基式”的建筑,因而堂前有阶,进入堂中要先登阶而上,故称“升堂”。
堂前没有门,堂上东西有两根楹柱,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后有墙和室房隔开。
室、房各有门户和堂想通,东房后部有阶道通向后庭。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就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宫殿已成为高台建筑,大型建筑各自封闭而独立,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建筑制度,用邑规范各种建筑的规模、方位和等级。
先秦时期的建筑演变趋势
先秦时期的建筑演变趋势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建筑经历了从原始简陋到日趋复杂精细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功能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演变。
首先,在建筑结构方面,先秦时期的建筑开始出现了明确的空间划分和平面布局,建筑形式也逐渐从传统的土坯房发展为石砌建筑。
同时,建筑的规模也得到了扩大,不仅有大型宫殿、庙宇等建筑,还有城墙、堡垒等防御性建筑。
此外,建筑的结构系统也逐渐完善,先秦时期出现了木构和石构两种主要的建筑结构形式。
木构以榫卯结构为主,通过将木材嵌入榫槽来组装墙体和屋顶;而石构则采用石块砌筑成墙体和柱子,结构更加坚固耐久。
其次,在建筑材料方面,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使用的材料包括土、木、石和瓦等。
土是最早被使用的建筑材料,先秦时期依然广泛使用,特别是土坯建筑。
木材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可以用于建造墙体、柱子等。
石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用于石构建筑和城墙等需要承受较大力量的地方。
瓦则被广泛应用于屋顶覆盖,有方瓦、宫殿瓦等多种形式。
再次,在建筑功能方面,先秦时期的建筑功能逐渐多样化。
宫殿用于举行君主的政治和仪式活动,庙宇用于供奉神灵和祭祀活动,墓室用于安葬贵族和皇室的遗体,城墙用于防御和保护城市安全。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特殊功能的建筑,如水利工程,用于治理水源、灌溉农田和供水等。
这些不同功能的建筑,标志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最后,在建筑风格方面,先秦时期的建筑开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中国的文化与审美观念。
先秦时期的建筑注重对称、平衡和谐的原则,建筑师们尽可能使建筑的各个部分保持均衡的比例和良好的空间关系。
建筑外观通常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但在某些地方会使用雕刻、彩绘等手法进行点缀。
这种简约而精致的风格在后来的建筑中也有所延续,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建筑演变呈现出从简陋到精细、从原始到复杂的趋势。
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功能和建筑风格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为后来的建筑提供了宝贵经验和丰富的遗产,也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教案
任课教师: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史前时期的建筑
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
中国史前建筑分穴居和巢居两类。
由于北方比较干旱,所以多穴居;南方比较湿润,林木多,所以多巢居。
根据考古发掘,在陕西的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挖掘到许多事前的建筑遗址,这些聚落距今已达5000年,属于仰韶文化。
为半穴居形式。
巢居在我国南方较多。
最早人们是住在树上。
开始时只是在一颗大树上居住,后来变成数棵树合一个居所。
最后发展成人工插木桩建屋,形成典型的巢居。
后来又演变成如今尚存的“干栏式”住宅。
巢居建筑最典型的例子是1970年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今设镇)所发现的建筑(构建),它们距今已达7000余年。
这种木构方式至今仍在用,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
在此分析三个殷代建筑(遗址)。
一是位于河南二里头的“一号宫殿”。
从遗址平面图可以看出,中间一个院子是主体建筑(宫殿),四周用回廊。
这种格局可以看出已是内向性的空间形式了,与后来的许多朝代的宫殿,在空间布局上是一致的。
二是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
建筑群可以分为北、中、南三部分,据考古学家分析,北部为王宫居住区,中部似有庭院式布局痕迹。
南部建筑基址均比较小,可能是统治者的祭奠场所,后来的朝代有南郊祭礼之说,也许就来源于此。
三是墓葬。
从考古角度看,西周最详尽的建筑很像后来的多进四合院住宅,但后来进一步分析,认定它是西周初期的一座宗庙,不过我国古代的宗庙建筑形式,也很像住宅。
《周礼》中也记述着一些与建筑有关的宫廷制度。
如其中有“天子诸侯皆三朝”,即“外朝”、“内朝”、“燕朝”。
燕朝之后,则是“六宫六寝”、“天子五门”、“诸侯三门”,五门即自南至北的皋门、库门、稚门、应门、路门;三门即库门、稚门、路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