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案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月光》)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__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荷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散文也是关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题、初步感知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__的感情基调)三、理清__思路第一部分(1—3段):写夜赏的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情)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发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

(景)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写由眼前之景所发生的联想,回到现实,思乡回家。

(情) 第7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景语”描写)㈠问:__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几段?明确: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笔力对荷塘月色进行了描写。

《荷塘月色》学案

《荷塘月色》学案

《荷塘月色》学案一、学习要求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鉴赏本文的语言美。

3、借助图书资源等进行研究性学习,知人论世,进一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思想成因。

二、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学时安排:两学时第一学时: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

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第二学时:1、诵读,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特点,2、赏析五六段的画面美、语言美。

3、简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作者的情感美。

四、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课前尝试1、学法指导(1)阅读本单元“单元提示”及相关资料,了解散文的有关知识。

能初步说出散文中情、景、理三者的关系。

(2)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2、尝试练习(1)填空题朱自清,原名,字,号。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

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

荷塘月色学案

荷塘月色学案

第一课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的要求】:1.了解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

2.分析关键句,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把握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3.了解写景状物散文的基本知识,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掌握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方法,增强散文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

2.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

第一课时1、预习全文。

2、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一、浏览全文,给加粗字正音。

(8分钟)煤屑()蓊蓊()郁郁独处()妙处()弥()望颤()动袅娜()脉脉()流水妖童媛( )女倩()影幽僻()鷁( )首徐回櫂( ) 将移而藻挂梵婀()玲峭()楞楞()敛裾( )二、再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1、散文的基本知识:(1分钟)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景美情浓。

写景和抒情的顺序是本文的两条线索。

文章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艺术。

请将文章分成三段,写出各段大意:(5分钟)1、2、3、2、根据这三段,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起点,再找出文中相应描写心情的句子,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8分钟)三、根据写作背景,谈谈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作为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又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

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

“四.一二”政变,对他的打击很大,让他感到矛盾、苦闷与彷徨。

四、总结写景散文的构思。

一看题目,读全文,初解作者对“物”之情;二明主题,景人连,抓关键句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人物介绍及背景知识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荷塘月色学案

荷塘月色学案

荷塘月色学案学习要点:1、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的现实。

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抓住作者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4、借助文眼,揣摩作者的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三代定居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

上大学时,她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文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在清华大学任教,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散文家。

朱自清的诸多散文中以《背影》《荷塘月色》最为出名,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故事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

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

那时他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吴晗1960年写的《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说:“这时候,他的胃病已经很严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一点就要吐。

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

他有大小七个孩子,日子比谁过得都困难。

但是他一看了稿子,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

”朱自清夫人也写道:“我们家人口多,尤其困难。

为了生活,佩弦(朱自清字佩弦)不得不带着一身重病,拼命多写文章,经常写到深夜,甚至到天明。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__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__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10)一、学习目标《荷塘月色》学习目标如下: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通过荷塘月色所表达的情感与思绪,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

学习并欣赏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包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激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荷塘月色》学习的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是深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作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需要读者能够仔细品味文本,捕捉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是欣赏并学习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将荷塘月色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识别并理解这些手法的运用,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荷塘月色》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

2. 文章《荷塘月色》全文分为_______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主要描绘了_______的环境。

3.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通过对_______和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荷塘月色》的陈述,正确的是()A. 文章写于大革命成功时期B. 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满意C. 文章主要运用明喻手法描写荷塘景色D.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 下列词语中,与《荷塘月色》中描绘的荷塘景色无关的是()A. 斑驳B. 倩影C. 渺茫D. 皎洁三、简答题1. 简述《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荷塘月色》学案(带问题详解)

《荷塘月色》学案(带问题详解)

一《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一.课前预习1. 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独处.()参差..玲()()..()()梵婀..()()敛裾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ò( )学二、整体感知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荷塘月色课堂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荷塘月色 教案(最新6篇)

荷塘月色 教案(最新6篇)

荷塘月色教案(最新6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课文2-6小节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树(蓊翁郁郁)月光(淡淡的)“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

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

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写了月下荷塘静态:叶:田田、亭亭花:零星点缀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 形象过如明珠--洁白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如美人--纤尘不染动态:花:花香,如歌声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正面:以流水作比(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4、讨论第6节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 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

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荷塘月色》学案(带答案)

《荷塘月色》学案(带答案)

一《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一.课前预习1. 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独处()参差()()敛裾()()梵婀玲()()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è()气niǎo( )娜点zhuì( )一xiè()千里xiāo( )雄chuò( )学二、整体感知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实用的《荷塘月色》教案四篇

实用的《荷塘月色》教案四篇

实用的《荷塘月色》教案四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设计说明: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__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物,特殊的时候避世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以保持心灵的宁静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以声写静的特色,在品味语文味的同时,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设计不能以法害意,解读的思路应尽量天然,循着__自然的脉络,发现天成的妙处荷塘“听”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课堂情境构想:1、潜意识与感觉。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立荷塘“听”月的潜在意图,这一点可以通过预习作业或“导入新课”来实现,明确告知学生读此文可另辟蹊径。

学生默读全篇,通过直面文本,建立真实、真切的感觉。

2、倾情的朗读与感知。

教师或朗诵家朗读(不配乐)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在__理解上的异同,因之存疑或确认对__的初步理解。

3、问题交流教师通过预设或相机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感知。

小声朗读,品味(讨论)、想象、联想,构建作者笔下、自己(读者)心中的“荷塘”。

这三步可构建自然、真实、开阔并且情感指向明确的课堂情境。

教学目标:1、体味借声传情的手法。

2、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借声传情的手法。

2、难点:培养学生远离尘嚣、观照自我心灵的幽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默读、朗读,情思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色是要饱览的,但有才情的文人会有另类的佳作,比如辛弃疾的《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传统的解读并非侧重于“听”,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听”的角度赏读,请同学们试一试。

《荷塘月色》学案(教师用)

《荷塘月色》学案(教师用)
家里----路上-----荷塘-----门前(家)
2、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联系景物描写,说说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参考课件)
答案: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B.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C.4、5、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相互辉映的美景,未直接表达心情,但通过作者对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美景中而忘却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
3、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C)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3、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ò)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é)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羞涩(sè)宛然(wǎn)踱着步(dù)
2、加点的词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为了加深您对于荷塘月色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一段小结: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能领悟文中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运用叠字来表达情意的技巧。

3、能理解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学习作者关注社会、追求理想的品格。

【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能理清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重点分析4、5自然段,学习欣赏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3、学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运用叠字来表达情意的技巧。

【学习难点】学习欣赏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学习课时】7课时【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问答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现代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原名,字,号;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究会成员。

著有散文集、、,我们在中学时期学过他的优秀散文有、、。

2、熟识时代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二、自主学习㈠注音⑴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酣睡()颤动()颤栗()宛然()乘凉()羞涩()皱缬()煤屑()幽僻()倩影()媛女()敛裾()蓊蓊郁郁()⑵给下列加点多音字注音。

荷花()独处()曲折()袅娜()挨着()脉脉()参差不齐()负荷()妙处()歌曲()娜拉()挨打()脉搏()差强人意()㈡辨形组词。

p()静点zhu()niǎo()娜 xi()气和xi()pǐ()好 chu()学xiāo()雄一xi()千里复b()duō()取 f()水miǎo()茫飘miǎo()kāi()油五cǎi()神cǎi()xī()戏xī()皮笑脸㈢解释下列词语。

1、豆蔻年华:2、鼎力相助:3、对簿公堂:4、耳提面命:5、不赞一词:6、不绝如缕:7、高山流水:8、改头换面:9、火中取栗:10、借箸代筹:11、蓊蓊郁郁:12、霎时:13、袅娜:14、脉脉:15、朗照:三、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2、文中那些段落写了荷塘?3、在此前后写了什么?学生快速浏览相关段落,画出所提及或描写的事物。

4、本文是一篇类似游记的散文,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来记叙的。

请简要归纳其游踪。

5、梳理思路,说说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四、课堂测评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喇叭()棘手()竦立()万籁()毛骨悚然()禅宗()邯郸()不惮()牵掣()殚精竭虑()憧憬()瞳孔()潼关()诡谲()招摇撞骗()谛听()横祸()沮丧()窥视()宁缺毋滥()褒贬()透辟()当真()缱绻()箪食壶浆()哂笑()靓妆()殒灭()慵懒()灯影幢幢()皈附()濡染()甲胄()扁虱()卓尔不群( )渐染()冥顽()数落()趑趄()屡见不鲜()五、课后作业1、你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吗?2、练习册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

2、你能找出文中抒情的语句吗?3、你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吗?4、你能概括文章主旨吗?二、合作探究㈠研读第1段。

1、朗读课文,并概括第1段主要内容。

2、作者为什么深夜游荷塘?3、“心里颇不宁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文中用了哪三个生活镜头来交代时间?5、“月亮渐渐地升高了,……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几句,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带着不宁静的心情,身处这种氛围中,会引起人怎样的感觉?6、根据文意,说说作者是怎样排遣这种“颇不宁静”的心情?7、“悄悄地披了大衫”说明了什么?㈡研读第2段。

1、朗读课文,并概括第2段主要内容。

2、请找出反映小路特点的词语。

3、这天晚上是有淡淡的月光,可作者偏偏联想起“没有月光的晚上”,他为什么不想起“八月五的晚上,这路上亮堂堂的,着实喜人”?4、“路上阴森森的”有何表达效果?5、“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 有何表达效果?㈢研读第3段。

1、朗读并概括第3段主要内容。

2、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3、这段体现了作者想追寻什么样的环境?4、“好像”一词说明了什么?5、文中的“自由人”指的是怎样的人?6、“这是独处的妙处”,这种“妙处”体现在哪里?(用文中语句回答)7、“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是什么意思?在结构上其什么作用?三、课堂测评1、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是全文的文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第3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的作用?四、课后作业1、第二自然段写荷塘的环境,写这一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写荷塘边的小路,着重描绘了它怎样的特点?3、“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为什么作者说“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4、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此段心理描写照应上文中哪一句话?5、说说作者领略到的“独处的妙处”指什么?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7、走在宁静的荷塘边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8、“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9、“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第三课时一、自主学习1、朗读第4段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2、这一段所写的景物依次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3、这一段景物描写的观察角度是:由_____而_____,由_____则_____,由 ____而____。

二、合作探究1、朗读第4段。

2、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那么“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4、这段文字巧妙地将感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这种感情是怎样的?三、课堂测评解释下列词语。

1、颜色:2、弥望:3、弥补:4、欲盖弥彰:5、弥天大谎:6、弥留:四、课后作业1、“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句话写出清香的特点是:()A、随风飘散,荡然无存B、聚而不散,芳香浓郁C、悠长连绵,沁人心脾D、断断续续,若有若无2、第四段文字结尾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A、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B 、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C 、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D 、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3、这一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A、托物言志B、融情于景C、触景生情D、直抒胸臆。

4、下面对加横线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风致:写出了叶子的神态,这神态是做给流水看的,叶子与流水便沟通了感情。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脉脉:本是形容人与人之间含情不语的神态,这里用在流水与叶子之间,赋予了人情味。

C、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这里把一闪即过的情景固定化,形成一幅恬静的画面,但静中有动。

D、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点缀:写出了满地碧荷,荷花稀少的特点:与花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荷塘的美。

5、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①层层的叶子中间,(a、白花零星地点缀着b、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

②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a、高处丛生的灌木,b、高处的灌木丛生,)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

A、①a②aB、①a②bC、①b②aD、①b②b第四课时一、自主学习1、朗读第5段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2、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

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二、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第5段。

2、分析文中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写月光用“泻”不用“照”或“铺”,其妙处是什么?⑵“浮”字表达效果:⑶“水汽”的表达效果:⑷“叶子”和“花”的表达效果:⑸“淡淡的云”的表达效果:3、找出文中所用修辞手法并学习分析其效果。

三、课堂测评1、下面句子加点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富有动感)B、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洗”字显出牛乳之清)C、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字赋予主动意识,写出倩影之真)D、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弥”字突出荷叶之广之密)2、“酣眠”和“小睡”分别指()A、熟睡和田较少时间的浅睡B、满月和淡淡的云C、朗照和淡云遮掩的朦胧的月照D、黑影和残月3、下面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时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C.风来花底鸟语香。

-----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

(应为:与叶相映成趣)D.鸟抛软语丸丸落。

-----这是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形象。

4、点明本文“文眼”的一项是()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B.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C.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四、拓展延伸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五、课后作业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加点的词语极富表现力。

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