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体答题技巧
初中三种文体阅读题答题技巧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答题技巧一.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二.相关知识归纳:(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散文种类:①叙事散文②抒情散文(3)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4)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5)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6)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虚实相生、以小见大。
(9)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相比、对偶、设问、反问、反语、双关、顶针。
(10)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1)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2)描写人物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13)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14)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15)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16)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7)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8)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初中记叙文阅读技巧点拨一.概括类:(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思路:①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三大文体解题技巧
三大文体阅读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了……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二、议论文阅读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
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高中语文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
2.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可以是:“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划分层次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事情发展过程和总分总的方法。
这有助于整理文章的结构。
5.记叙线索包括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和作者的情感。
它们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为文章拟标题可以根据文章的线索或中心,如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或作者情感。
7.题目的作用是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可以是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也可以是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悬念或总领全文。
9.中间句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
它们各有不同的作用,如叙事有头有尾、造成悬念、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等。
12.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
1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是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是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5.描写的种类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它们的作用是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人物描写可以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可以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具体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丰富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同时,它们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例如,“苦涩”这个词语在文中可能指代某个人的心情或某个事件的感受,它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情感或事件的影响。
初中语文三大文体阅读答题技术
阅读答题技术一、说明文阅读答题技术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依照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样题目确实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样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能够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性。
3、说明方式(三个字),要把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式(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概念、打例如、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4、把握答题格式:本文利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层次性,便于读者明白得。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若是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中心句:显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定,多为归纳性较强的句子。
表达句、描述句、阐释句、疑问句一样不宜作中心句。
6、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计谋: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事理。
类型2、可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计谋:答:(1)不能够。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可否删去?计谋:答:(1)表态(删仍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量,“多”“有余”等表数量。
(3)假设删去,原先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表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表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文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一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三大文体及诗歌阅读技巧及答题方略
记叙文阅读技巧及答题方略一、记叙文阅读四步法1、先看题目,带着题目,专心读文章,了解内容,必要时画出重点段,重点句2、再次读题,寻找答题区及答题要点,对相关段落进行精读,寻找答案。
(那一部分?那一段落?那些句子?那个词语?)3、综合分析。
将所得的信息进行整合、筛选,以适应题目的需要。
4、组织语言答题,力求顺畅,优美,注重要点的前后排列顺序以及语言衔接二.文章体裁1、广义的记叙文还包括通讯回忆录、小说、散文、寓言、童话、传记等。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要根据具体的阅读材料恰当作答。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的交代有的具体,有的笼统;人物主要是指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主人公。
弄清各个人物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方法的关键: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揣摩作者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写这个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
3.找主题句或文眼。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
文眼揭示全文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常是议论抒情的文字。
4.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方法是:(1)、研究题目与开头结尾。
(2)、找主旨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抒情、议论句。
(3)、综合各段段意。
(4)、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意义。
(5)、分析事件,蕴涵的本质意义。
(6)、联系材料背景,抓住关键语句进行综合、概括。
答题格式为:(1)、记叙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或批评)、揭示了)……(2)、散文:采用了……手法,借助对……描写,赞扬了……,表达了……感情。
(3)、议论文:论述了……阐明了……道理。
(4)、说明文:文章说明(介绍)了……体现(展示、赞美)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文章层次按时间、空间的转换;《滕》按人物、场景的转换;《我的老师》按情节的发展;《于勒》《变》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的变化化分阶段;《背影》按事件的内容。
三大文体阅读技巧及答题模板汇总
三大文体阅读技巧及答题模板汇总╲题目作用开头作用结尾作用方法及作用语言赏析说明文①点明说明对象及其特征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同题目①总结全文②照应开头③强调说明对象…的特征④引起人们的重视⑤补充说明…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㈠加点字词有何作用㈡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㈢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1、修辞角度...2、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3、关键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⑴不可以。
⑵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⑶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⑷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实际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⑴表态[删还是不删]。
⑵定性¦比较,几乎等限制程度“大约”,“可能”等表估计。
⑶若删去,意思变成了…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⑤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⑥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记叙文①概括内容②揭示主题③提出线索④吸引读者⑤设置悬念⑥营造意境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吸引读者④点明时间地点⑤为下文做铺垫⑥奠定感情基调①总结全文②照应开头③点明中心④人物情感⑤思考回味⑥艺术手法倒叙内容+造成悬念、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人物性格分析: 1、性格 2、结合内容3、看分值分析两点以上性格特征1、修辞2、写法3、内容4、生动形象写出了...5、突出形象特点或情感顺叙内容+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印象深刻次要人物作用:1、推动情节 2、衬托主要人物 3、揭示主旨插叙内容+补充情节、丰富形象、交代原因、铺垫下文、突出中心主旨感悟:1、主要情感(不要把次要情感当做主要情感来写)2、观点正确健康3、结合具体事例最后一段作用结构:①②③内容:①概括段落内容②解释为什么“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再次点明(重复的内容)③解释为什么“升华中心、深化主旨”:由...升华为...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法:1、对比与衬托 2、正面、侧面描写 3、虚实结合4、借景抒情5、托物言志6、欲扬先抑7、动静结合8、象征、联想、想像 9、感官角度描写(视、嗅、触、味、听)心理活动第一人称、认真把握情节转折、揣摩人物情感具体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词语本义+文中含义+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第一段开门见山引出论点;总起,点明论点;或用比喻、设问、反问、引用名人名言、某某事例引出下文或论点;便于读者理解。
中间某段:承上启下、过渡照应。
结尾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与开头照应。
(二)赏析句子的方法1、它的修辞手法2、对整个文章或者是情节的作用,它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3、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人物的什么精神。
4、以及它揭示的道理或给人的启示二、小说(一)、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三)、描写的其它方法:细节描写(四)、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句式的表达效果1、疑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兴趣。
2、反问句:使语气得到加强,能够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3、排比句: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4、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4、感叹句:二、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如何找中心论点呢?首先,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反问句,疑问句,比喻句或者带有“是不是,可不可以,行不行”之类的模棱两可的句子,都不会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遇到这些句子,直接让学生去否定它们。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其次,论点的位置一般出现在:(1)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
题目,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开头,有的文章在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逐层论述;中间,有的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这种情况较少;结尾,有的文章通过论述,在文章结尾处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初中语文三大文体阅读题答题技巧.doc
(壹)、记叙文阅读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线索的作用)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以下省略号部分都依据文意内容进行概括)比喻,拟人:将***(人格化)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通过……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的情感),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设问: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情节、内容跌宕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文章情节、内容跌宕起伏。
修辞格赏析题答题固定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五、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三大文体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一、记叙文:1、该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以下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记叙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2、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一问,从以下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第二问,一般最后都要从情感、性格上分析(如果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要先说其动作、语言上的特点)。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或某某性格)。
3、自然环境(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
(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实战演习•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
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
•加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分析所写的景物特点(所用的词语,营造的气氛)和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心情来解答。
作者通过“南瓜花”“月亮”“月光”这些静景,勾画出一幅静谧的农村夏夜图,还写了“虫鸣”,这是典型的以动写静,用此起彼伏的“虫鸣”,烘托出乡间夏夜安适恬静的氛围。
“我”身处其中,慢摇小扇,与母亲纳凉、闲聊,心情自然是轻松闲适的。
•答案要点:环境(景物)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出“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4、该文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2)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羚羊木雕》)••如果该段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是:(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三大文体答题技巧(精用整理版)
三大文体答题技巧(精用整理版)记叙文阅读知识储备与答题技巧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做阅读题的流程: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文体表达方式写作内容语言特点写作目的记叙文记叙、描写写人、记事、状物、绘景生动形象以情感人说明文说明说明事物特征;阐明事理准确简明以知授人议论文议论摆事实,讲道理严密以理服人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看待。
即:内容+作者情感态度句式: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技巧:1、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中考三种文体答题基本思路
记叙文
一 层次/情节
①根据要求确定范围,划分层次(依据时间地点)
如已给出示例,依据所给示例确定层次,再仿照示 例作答,在答题区间内找答案。
②没有提示的扣住记叙要素(人+事+结果) ③能表现 人物心理、品质特点的地方要写出来
事﹍特点
围绕文章描写对象
记叙文
二 心理揣摩 ①回归原文,找到当段当句的情境, 别忘记读上下句/段,注意之间联系。 ②产生心理的原因及情感。 ③注意人物的身份特点。
1、说明对象特点 2、解释现象 3、语言分析 4、第一段作用 5、顺序调换 6、第一段作用/话题的提出
议论文
1、论点 2、概括论据、两者关系(论据作用) 3、论证过程(一段的、多段的) 4、补写论点/论据 5、从哪 ①先解释:同义复述。 ②带入原句中:同句复述。 ③分析事物特点/人物情感,注意与 主旨挂钩。
记叙文
四 划线句子含义(作用) ①含义:照句子中关键词,抓住要素。 解释句子写了什么内容/物+人物/特点+ 情感/环境特点 。 ②作用结构上 。 ③与主旨关系作用 。
记叙文
五 环境作用,景物特点 ①渲染气氛。
②衬托人物心理(主旨)。
③结构上上下文关系(铺垫、承上 启下)。 ④交待背景。
记叙文
六 赏析 ①抓修辞、抓词语——语言赏析。
②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手法。
③议论、抒情——表达方式。
记叙文
七 分题 ①赏析分析:结合原文,审清题意 (内容、手法)。 ②注意题目:主旨句、议论段。 ③用好第一问。
说明文
中考语文三种文体阅读理解题型及应答方法素材
中考语文三种文体阅读理解题型及应答方法素材三种文体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记叙文一、整体感知①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搞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②人物形象:a.处境、命运(外在);b.性格(内在)③主题:称赞了、确实或蔑视、抨击了……风气、现象二、语段赏析①确定角度:词语、修辞、写法②按思路分析。
(一)词语:a.本义b.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下了……场面、情形、样子c.表现了事物的……特征或人物的……品质、性格、心理。
(d.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写景状物)――表层理解。
e.勾连全篇,追问表层理解的原因。
f.感悟情感,得出表层理解的根本原因。
(二)修辞:1.比喻a.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
b.生动形象地写下了……场面、情形、样子c.表现了事物的……特征或人物的……品质、性格、心理。
(d.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写景状物)――表层理解。
e.勾连全篇,追问表层理解的原因。
f.感悟情感,得出表层理解的根本原因。
2.拟人a.本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赋予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b.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场面、情形、样子c.整体表现了事物的……特征或人物的……品质、性格、心理。
(d.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写景状物)――表层认知。
e.交叠全篇,质问表层认知的原因。
f.体悟情感,得出结论表层认知的根本原因。
3.排比a.本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修辞手法,把……内容和……内容排序在一起。
b.生动形象地写下了……场面、情形、样子c.表现了事物的……特征或人物的……品质、性格、心理。
d.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写景状物)――表层理解。
e.勾连全篇,追问表层理解的原因。
f.感悟情感,得出表层理解的根本原因。
(三)写法:1.对比a.本段中ab两个内容形成对照。
b.注重了b内容。
2.衬托a.本段用a内容来衬托b内容。
用心爱心专心1b.注重了b内容。
三、句子的促进作用①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等②内容促进作用:融合具体内容情节、内容展开分析③融合主题认知四、认知句子①是什么:依据上下文确定句中的关键词,并用自己的话进行同义复述――(表层含义)②为什么:扣主题、扣人物形象揣摩作者使用这个词(或写这句话)的原因――(深层含义)五、分析人物①审题,确认答题任务(人物性格:内在;人物形象:内外兼具)②再审题,确定答题依据(情节?细节描写?)③回到文中,找到相应语句,确定关键词。
初中三大文体阅读题答题技巧
初中三大文体阅读题答题技巧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三大文体答题技巧
阅读现代三大文文体答题技巧及答题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一、记叙文(含小说、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写人记事状物,以表达情感为主;六要素、三大顺序、描写分类、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语句含义等。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二、说明文:以介绍知识,说明事物的构造、功能、原理、方法为主;对象及特征、内容,说明顺序与结构、说明方法与语言。
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三、议论文:论证道理为主,通过各种论证方法,向读者论证某一道理的正确性;三要素(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证语言:严密、准确论证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读标题;2、速读,把握大意;3、审读问题;4、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细读文本;5、思考、做答。
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方法):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问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外貌、肖像、神态描写、行为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仿写句子:四个一致(内容、格调、句式、修辞)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得体)。
初中语文三大文体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
初中语文三大文体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初中语文三大文体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语文阅读理解是初中最重要的一类题型,需要大家花费大量时间来强化,一方面要对文本理解,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不同的文体,其解答技巧是不同的,不同的文体其套路不一样。
下面归纳总结了说明文,议论文,小说三类文体的阅读理解解答题技巧。
说明文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①题目,②首段,③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列数字: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⑤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①下定义:……是……,这就是……,叫……②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③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④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①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②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①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②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1.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2.论点位置:①标题;②文章开头;③结尾;④中间。
初中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的答题规范
一、叙事类散文(小说)阅读(一)考点: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1、题型1:概括全文[某一段]的主要内容。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主人公[或对象](在……情况下)(为了……)+主要事件(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题型2: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围绕某个主题写了几件事)。
答题格式:人物+事件。
(注意:若有例句,仿照例句的表达句式。
)3、题型3:用短语概括故事情节。
答题要点:与例子字数差不多,短语结构一样。
4、题型4:找出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题要点:在阅读中要圈出人物情感变化的词语,有原词的尽量用原词,没有的可以自己概括。
(二)考点:语言品味与赏析注意点:有提示赏析角度的,按题目要求赏析。
没有的,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及重要的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进行赏析。
1、答题格式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1)比喻: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样子、特点),表现了……的……(心理、情感等),突出了……的……(性格、形象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形成对比、反差],(有力地突出了主旨)。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道理,使读者更易理解接受。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写活了(赋予了……生命[性格、动作、思想、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排比: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强烈的……情感。
(4)夸张:运用夸张,突出了……的……特点,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对比: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与……对比,突出了……的……特点(样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力突出了文章主旨)。
(6)设问: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出下文……(内容),引起读者对……的注意与思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行文有波澜,结构更严密。
三大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1)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2)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说明的语言:具有准确、简明、严密等特点。
例如:能否替换或删去某个词语,答题时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判断能否,第二步解释原词(句子)意思或内容,第三步解释所换词语(句子)的意思和内容,第四步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强说服力.4、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1)引出说明对象;(2)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引出下文。
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6、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7、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知识储备与答题技巧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做阅读题的流程: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一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一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一复查, 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 •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看待。
即:内容+作者情感态度句式: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一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技巧:1、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2、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一一干什么”(或“什么一一怎么样”)3、找标志词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岀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一一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5 )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一一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一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7.为文章拟标题。
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8品味题目题型:(一)为什么以此为题?(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四)给文章加(换)题目。
示例:1《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2《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岀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3《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岀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
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4《长在岩石上的小花》(2006重庆)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了主旨,暗喻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5《六个馒头》(2006河南,2008浙江奉化)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② 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6如果把课文题目《小巷深处》改为《我的母亲》或《母亲赞》之类,你认为效果好吗?为什么?“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
这里珍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这里也是真挚感情的寄托。
其他题目则显得平淡直露。
7地下没有鳌鱼题目好不好?简要评析一下言之成理即可。
(说明文)好。
既是对古人认识地震的一种否定,又能引岀现代科学的解答,生动,吸引人。
不好。
不直接,不能一目了然,不如《地震的原因及危害》来得实在。
8《火车6年不到站》(2008年湖南省长沙市)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6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原标题好,因为对弟弟的照顾并未完结,强调这种责任的持久性,突岀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深情和高度的责任感。
②改后的题好,突出了哥哥6年如一日付出的艰辛,强调“不容易”,难能可贵。
9、《城市农夫》,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我的打工仔舅舅”好不好?为什么?(2008年郴州市)不好。
理由:文章写了舅舅以及像舅舅一样的农民在城市这块“庄稼地”上的生活,用“城市农夫”这个题目就把城市和农民联系在一起了。
这个标题比“我的打工仔舅舅”更贴动。
好。
理由:这样一改显得更有亲切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舅舅的怜悯、理解和同情。
10、《青春的门槛》(2008年大连市)用“青春的门槛”比喻人生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以此为题目点明题旨,/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技巧:1、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2、再思考深层含义:主旨: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物厂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态度;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3、最后分析其效果: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一一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 D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岀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一般来说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常用具体如下:(1)象征手法:……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突岀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4)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岀所写的对象,收到岀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岀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岀。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弓I岀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8)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
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
如名句、箴言之类的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D 、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
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开头(9)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A、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又称卒章显志)B、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C、戛然而止,发人深省D 、照应开头13.修辞方法及作用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生动形象地写出xx 事物的xx 特点;表达某种情感或观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 事物的xx 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议论文中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表达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 结合语境分析结合内容分析语意的变化(主旨、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从修辞、语气、句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句式:答:“XX”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不能换,“XX”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换成“XX”,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换。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三是言简意丰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一般说出三条。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
17.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18.问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作用?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叙、融情于议、借物抒情、借梦抒情等②记叙文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