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理论

合集下载

东财国际金融学第四章汇率决定理论之购买力平价

东财国际金融学第四章汇率决定理论之购买力平价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1. 一价定律含义:同质商品在不同市场上以同种货币衡量的价格应该是相同的。

前提假设:市场完全竞争,没有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不同地区商品是同质的;商品价格能够灵活调整,不存在价格粘性。

在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在无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前提下,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不同国家同样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相等的。

2.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一价定律,反映两国货币汇率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有两种表现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1)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p = e*p’,p和p’是本国和外国的一般物价指数,e是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意味着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2)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绝对购买力平价基础上放宽条件得到。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一价定律并不能完全成立,而且各国一般物价水平中商品及其权重都是存在差异的。

因此,各国物价水平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存在稳定的偏差。

公式:Δe =Δp –Δp’,汇率的变化是由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

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则本币贬值;如果本国的通胀率低于外国,则本币升值。

3.检验和评价(1)实证结论:不同国家同种商品的价格差异性大,一价定律不完全成立;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预期在个别贸易量大的商品上效果明显,但对所有贸易品尤其是非贸易品,理论效果明显不足;长期效果比短期效果好。

短期内由于价格有粘性,差点需要时间充分调整;通胀严重时相对于货币稳定、经济结构稳定时预测效果好。

(2)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偏差的解释。

①贸易壁垒运输费用和贸易管制使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流通成本变高,切断了汇率和商品价格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商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运输成本越高,汇率波动范围越大。

②非贸易品的存在。

非贸易品的价格完全是由国内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不参与国际间的贸易。

但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中,非贸易品价格的变动也会使得国内物价指数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公式中的汇率水平。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试图解释不同国家之间汇率的形成和货币的价值变动。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个国家的货币汇率应该使得两国商品在各国市场上的购买力相等,进而实现国际商品价格的平衡。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价格应该是基本相同的,无论商品是在哪个国家生产的。

这是因为当汇率调整到适当水平时,消费者可以选择在一个国家购买商品然后转移到另一个国家销售,从而获利。

这种购销行为会推动两个国家之间的商品价格趋于平衡。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购买力平价很难完全实现。

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通过相对购买力差异来测量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水平。

相对购买力差异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的物价比率。

比如,在国家A,一件商品的价格为P_A,而在国家B,同一件商品的价格为P_B。

那么,两国货币之间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可以计算为:P_A / P_B = 货币A对于货币B的汇率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货币政策和贸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帮助政府和央行确定货币政策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政府可以判断自己国家货币的实际价值,并根据市场情况对货币进行调整。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国际贸易也具有启示作用。

如果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实际汇率低于购买力平价汇率,那么该国的出口商品将更具竞争力,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实际汇率高于购买力平价汇率,那么该国的进口商品将更具竞争力,从而减少对外国商品的需求。

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理论上是有道理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挑战和限制。

首先,商品价格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生产成本、税收、关税等,这些因素使得商品价格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没有考虑到货币供应和需求的变动,而这些因素在实际汇率决定中扮演重要角色。

总的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不同国家之间货币汇率的形成和变化。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
• 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分析某一商品在一国内 部不同地区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 我们的分析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首先,位于不同 地区的该商品是同质的,也就是不存在任何的商 品质量及其他方面的差别。其次,该商品的价格 能灵活地进行调整,不存在任何价格上的粘性。 • 我们假定该商品是某种品牌的电视机。如果这种 电视机在甲地的价格是3000元,而在乙地的价格是 2500,则这一地区间的差价必然会带来地区间的商 品套利活动。
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简称PPP)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汇率决定理论,它 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对之进行系统阐述则 是瑞典学者卡塞尔(G.Cassel)于1922年完成的。购 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 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 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 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对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 关系的分析从某一商品在不同国家里的价格之间存 在的联系开始。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假设前提
• • • • 国际间的贸易必须完全自由 所有的商品价格均呈同幅度的变动 物价为影响汇率的唯一因素 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只有货币数量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
•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 形式,但主要是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 1.绝对购买力平价 1. •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前提包括:第一,对于任何一种可 贸易商品,一价定律都成立。第二,在两国物价指数 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相等。这样, 两国由可贸易商品构成的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下 列关系: ∑aipi=e∑ai * pi*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汇率,简单来说,就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在国际经济学中,汇率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理解各国货币之间的价值关系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原理。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最著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水平之比。

也就是说,如果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不同,那么汇率就会调整,使得用同一种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相等。

例如,假设在美国一个汉堡包的价格是 5 美元,在中国是 20 元人民币,那么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应该是 5 美元= 20 元人民币,即 1 美元= 4 元人民币。

购买力平价理论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则认为汇率的变动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假设不存在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但在现实中,这些因素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它没有考虑到非贸易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差异。

此外,各国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质量差异也会影响其准确性。

二、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认为,两国间的利差会影响汇率的变动。

该理论分为抛补利率平价和非抛补利率平价。

抛补利率平价指的是,投资者可以在本国和外国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汇率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的投资收益应该相等。

假设本国利率为 i,外国利率为 i,即期汇率为 S,远期汇率为 F。

如果 i > i,投资者会将资金投向本国,同时在外汇市场上卖出远期外汇以规避汇率风险。

这样就会导致本币即期升值,远期贬值,直到(1 + i) /(1 + i) = F / S 时达到均衡。

非抛补利率平价则是投资者不进行套期保值的情况。

此时,投资者根据对未来汇率的预期来决定投资方向。

购买力平价理论名词解释

购买力平价理论名词解释

购买力平价理论名词解释
购买力平价理论,又称“商品价格相等定律”,是政策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它提出任何两个价格关系相同的商品间的汇率应该相等,并且应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有助于确定汇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皮亚杰(Irving Fisher)在1911年提出的,主要提出购买力平价原理,即在任何时候,货币的购买力必须相等。

也就是说,汇率必然相等,而当汇率发生变化时,价格也会随之变化,这就是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表明,货币价值与汇率密切相关,因此,当一国币值改变时,其他国家的汇率也会相应地变化,从而导致其他国家货币价格的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调节汇率,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还指出,只有当国家的商品购买力和货币的购买力互相抵消时,汇率才能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要求而发挥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汇率平衡”。

因此,当汇率发生偏差时,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平衡汇率。

此外,购买力平价理论还提出,当一国的通货膨胀率与另一国的通货膨胀率有明显差异时,国际汇率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本国的出口和进口,因此政府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也需要充分考虑国际汇率的变化。

总之,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政策经济学定律,它提出汇
率应该相等,并且应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这样才能保持汇率的平衡,影响国家出口和进口,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

一、概述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

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

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

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

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

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

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

这个理论又分两部分: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在没有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应该是两国商品价格比率的倒数。

这一理论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卡萨尔提出,后来被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购买力平价理论强调了货币汇率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货币汇率不再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两国商品价格比率的倒数决定的。

这意味着,如果两国之间的商品价格比率发生变化,那么他们之间的货币汇率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这种内在联系使得购买力平价理论成为了解释货币汇率波动的重要工具。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货币汇率确定方法。

在传统的金本位制度下,货币汇率是由黄金的固定比价决定的,而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货币汇率是由商品价格比率的倒数决定的。

这种新的货币汇率确定方法使得货币汇率更加灵活,更能够反映两国商品价格之间的实际关系。

再次,购买力平价理论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可以更加科学地确定自己的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

同时,购买力平价理论也为国际经济合作和协调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各国之间更好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

最后,购买力平价理论对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指导下,各国需要更加密切地合作,以便更好地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同时,购买力平价理论也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货币汇率的确定、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的制定,以及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汇率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新的货币汇率确定方法、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的指导意义,以及对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提出的新要求。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谢谢观看
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 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 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 力的理论之一。
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冯鹏程教授认为,如果从一个国家汇率是否被低估 的角度来说,以巨无霸指数来评判是不准确的。
“美国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国家,中国却不是。”冯鹏程说,“另外,美国的原材料、人工制造成本、民众的 收入水平都比中国高。用统计巨无霸指数的方法来评估汇率,而不考虑另外这些因素的话,也是不合理的。”
理论基础的错误: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但货币数量论与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不相符合的。把汇率的变动 完全归之于购买力的变化,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国民收入、国际资本流动、生产成本、贸易条件、政治经济局势 等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忽视了汇率变动对购买力的反作用。该理论在计算具体汇率时,存在许多困难。主要表 现在物价指数的选择上,是以参加国际交换的贸易商品物价为指标,还是以国内全部商品的价格即一般物价为指 标,很难确定。绝对购买力平价方面的“一价定律”失去意义。因为诸如运费、关税、商品不完全流动、产业结 构变动以及技术进步等会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化从而使一价定律与现实状况不符。
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这实际上是从货币所代表的 价值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这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确的。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 如果商品价值量既定,则两国纸币购买力的差异实际上代表了两国货币所体现的价值量的差异。两国货币购买力 之比,就是两国货币价值量之比。因而两国货币兑换的汇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表现出来。

购买力平价条

购买力平价条

国际比较项目(ICP)
国际比较项目(ICP)是购买力平价 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应用。ICP的目标 是比较不同国家间的生活成本和物价 水平,从而计算出各国货币的购买力 平价汇率。
VS
ICP通常由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或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起,涉及多个国家 和地区的参与。通过ICP的数据,可 以了解各国间的生活成本差异和物价 水平,为国际贸易、投资和政策制定 提供参考依据。
发展的差异和水平。
06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未来发展
完善理论框架
拓展研究领域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领域应进 一步拓展,包括对新兴市场、发 展中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现 象进行深入分析。
引入新经济因素
在理论框架中引入新的经济因素, 如技术进步、全球化、金融市场 等,以更全面地解释购买力平价 现象。
建立动态模型
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
购买力平价理论还可以用于评估不同国家的 经济发展水平。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货币 的汇率应该反映其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 因此,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和实际 汇率,可以评估各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
在评估经济发展水平时,研究者通常会收集 各国物价水平、实际汇率、人均收入等数据,
并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各国的人均GDP。通 过比较各国的人均GDP,可以了解各国经济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起源
19世纪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想起源于19世 纪中叶,当时的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 货币价值在不同的国家市场可能会有 所不同。
20世纪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 塞尔提出了完整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该理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
01
汇率预测
购买力平价理论被广泛用于预测汇率变动。根据该理论 ,长期汇率变动应该反映两国货币购买力的相对变化。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用于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尤其是生活费用和汇率的比较。

购买力平价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在理想情况下,两个国家的货币之间的汇率应当反映两国之间同一篮子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相等。

这意味着,如果两个国家的生活成本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它们之间的货币汇率就不合理,存在调整的空间。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理论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由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首次提出。

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价值应与该国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成正比。

这一理论得到现代经济学家的一致认可,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广泛应用这一概念,对外贸易、投资决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

理论基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在于“无套利”原则。

无套利条件假定两种货币之间只要存在差异,就会出现套利机会,从而推动汇率朝着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调整。

举个例子,假设在两国中同一商品在A国价格为10美元,而在B国为20单位货币(假设是欧元),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应该存在10美元等于20欧元的情况,即汇率为1美元=2欧元。

如果实际汇率偏离这个计算值,就会刺激资本流动,使汇率回归合理水平。

实际应用购买力平价除了作为一种理论基础,还是各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在进行国家经济比较时,会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数据。

这种调整增加了各国经济数据之间的可比性,也使得国际间的比较更加公正。

实现购买力平价的方法实现购买力平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方法:选择标准商品篮子为了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成本,需要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商品篮子。

例如,这个商品篮子可以包括食品、饮料、医疗、交通等常见消费品。

在各个国家中进行调研,并计算出不同国家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总成本。

数据收集与汇总收集来自各个国家的数据通常需要通过市场调查、价格监测及统计局数据库等形式。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用于衡量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的相对购买力。

它是指在两个国家之间,以相同货币单位计量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应该是相等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货币汇率应该调整到能够使得两个国家购买力相等。

购买力平价的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卡塞尔(Cassel)于1918年提出。

他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应该根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来决定,而不是根据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应该有相同的价格,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汇率调整来实现跨国购买。

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比较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是衡量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指标,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物价指数,可以计算出购买力平价汇率。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的物价指数比另一个国家高10%,那么购买力平价汇率就应该调整为前者的货币值比后者的货币值高10%。

购买力平价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

传统的汇率只能反映货币之间的相对价值,而不能反映商品和服务的实际购买力。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传统的汇率会认为该国的经济实力下降,但实际上可能是因为该国的物价上涨导致的。

购买力平价可以消除这种误导,更准确地反映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

购买力平价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国际贸易、投资决策、经济政策制定等方面。

在国际贸易中,购买力平价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最有利的市场和定价策略。

在投资决策中,购买力平价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不同国家的投资回报率。

在经济政策制定中,购买力平价可以帮助政府确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方向。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存在一些限制和争议。

首先,购买力平价假设商品和服务在不同国家之间是完全可替代的,忽略了贸易壁垒、运输成本和非贸易因素的影响。

其次,购买力平价只能反映短期的汇率调整,不能解释长期的汇率波动。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1224312015 李玉琴1、购买力平价理论内容:购买力平价理论基本思想是,汇率取决于价格水平,而不是价格水平取决于汇率,对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较。

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是一价定律:在假定完全竞争市场和国内商品与国外商品之间存在完全可替代性的条件下,除去运输成本、贸易壁垒和信息成本,一个给定的商品价格用相同的货币来标价,在不同的地点将是相同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一国物价水平的倒数就是该国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两国物价水平的比值就称为购买力平价。

如下式,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价格水平之比或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e=P*/P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由于商品价格水平的不断变化,将汇率的升降归因于物价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动。

如下式,汇率的变动要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

e=QP/P*购买力平价理论缺陷:①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以纸币的购买力来评价纸币价值的。

事实上,纸币的购买力取决于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②该理论假定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忽视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同时它也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

③该理论过分强调物价对汇率的作用。

④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所产生的冲击。

⑤该理论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⑥无法对浮动汇率以来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剧烈波动做出解释。

2、资本市场说与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相比的突破:资产市场说用存量代替流量分析;用动态分析代替静态分析;将长短期分析结合起来;对汇率波动有独到见解;强调货币因素与预期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是对购买力评价理论的调整,货币供给对利率的流动性效应被收入效应等抵消,货币市场失衡将带来价格变化而不导致利率变化。

将汇率视为一种资产价格,具有较强生命力。

此外,模型中引入货币供给、利率、国民收入等重要经济变量,应用更加广泛。

根据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说

根据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说

根据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说什么是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一种国际经济理论,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

它是用来测量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相对购买力的一种方式。

简单来说,购买力平价就是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商品的价格水平,计算出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

通过购买力平价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不同国家,同样金额的货币能够购买到多少商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国际间价格的比较。

购买力平价的原理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在于,不同国家的商品价格应该相对于各自国内物价水平而言是相同的。

如果某个国家商品的价格水平比其他国家更高,那么该国货币的汇率就会贬值,使得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商品价格的比较来实现。

通常会选择一些基本的商品来进行比较,比如食品、衣物、住房等等。

通过这些商品的价格比较,可以计算出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

购买力平价的作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国际贸易和经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物价的差异以及货币汇率的变动。

这对于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和投资决策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企业评估在不同国家市场的竞争力。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对国际贸易的平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果某个国家的货币被高估,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该国的出口将不具有竞争力,可能会导致贸易逆差。

相反,如果某个国家的货币被低估,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该国的出口将具有竞争力,可能会导致贸易顺差。

最后,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比较国家之间的购买力平价,我们可以了解到同样金额的货币在不同国家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从而对不同国家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作出评估。

购买力平价的局限性虽然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经济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购买力平价理论基于一些基本商品的价格比较,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4、该理论有可能在两国贸易关系新建或恢复时,提 供一个可参考的均衡汇率。 它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 唯一的传统汇率决定理论。为金本位制崩溃后各种货 币定值和比较提供了共同的基础。
二、缺点: 70多年来在汇率决定理论中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对当 今西方国家的外汇理论和政策仍发生重大影响。今天,许 多西方经济学家仍然把其作为预测长期汇率趋势的重要理 论之一。但是,在许多方面仍受到批评,具体表现在: 1、理论基础的错误: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但货币 数量论与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不相符合的。 2、把汇率的变动完全归之于购买力的变化,忽视了其他 因素。如国民收入、国际资本流动、生产成本、贸易条件、 政治经济局势等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忽视了汇率变动对 购买力的反作用。
3、该理论在计算具体汇率时,存在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 物价指数的选择上,是以参加国际交换的贸易商品物价为 指标,还是以国内全部商品的价格即一般物价为指标,很 难确定。 4、绝对购买力平价方面的“一价定律”失去意义。因为诸 如运费、关税、商品不完全流动、产业结构变动以及技术 进步等会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化从而使一价定律与现实状况 不符。
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 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 汇率应该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原因在于通货膨 胀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汇率变动的主 要因素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的相对变化,同 汇率处于均衡的时期相比,当两国购买力比率发生变化, 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必须调整,用公式表示为:
一价定律
在假定完全竞争市场和国内商品与国外商品之间存在完全 可替代性的条件下,除去运输成本、贸易壁垒和信息成本, 一个给定的商品的价格,用相同的货币来标价,在不同的 地点将是相同的,即下式成立: P = e * Pf (1-1) 其中:P表示商品的本国价格 Pf表示该商品的外国价格 e是汇率(即每单位外币的本币价格)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某个国家的货币币值被“低估”或者“高估”,那么,什么是币值“低估”或者“高估”呢?如何来判断货币币值的低估或高估呢?这就涉及到均衡汇率水平的计算。

计算均衡汇率水平又和汇率理论密切相关。

最早提出的汇率决定理论是购买力平价。

简单介绍下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一、购买力平价的用途正式提出购买力平价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1922年提出的。

当时提出这个理论的目的,是为一战后遗留的赔款问题提供一个货币标准。

从目前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经济学上有两个用处:第一,测算长期均衡汇率,判断货币价值是否高估或低估,或者是寻找实际汇率波动的中心。

第二,比较各国经济实力。

作为一种换算工具,将一国的GDP 或者是GNP 由本国货币换算成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来进行经济实力的国际比较。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1、基本思想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中国人为什么需要美元是因为它能够在美国购买商品,同样,美国人为什么需要人民币,是因为它能够在中国购买商品。

人民币交换美元的比率,实际 上就是用人民币购买力交换美元购买力的比率。

所以,汇率主要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较,所以称为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是一价定律,我们来介绍下一价定律。

2、一价定律一价定律是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贸易限制的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相同货币表示的价格应该相同。

用公式来表示就是:b a SP P =,S 是以本币表示的单位外币,属于直接标价法,Pa 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Pb 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如果这一等式不成立,就会产生套利行为。

比如,一件衣服在美国的市场价格是100美元,同样的衣服在中国的市场价格是800人民币,那么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就是8RMB/$。

如果市场汇率不是8,是9RMB/$,那么就会出现套利机会,衣服在中国的价格转换成美元就是800/9=89美元,套利者就会用89美元在中国购买一件衣服,然后到美国以100美元的价格卖出,获利11美元。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用来比较不同国家间价格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经济理论。

它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一些商品或服务在某些国家更便宜,而在其他国家更昂贵。

本文将介绍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原理、应用和限制。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货币汇率和物价的关系。

当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不同,货币汇率就会发生变化。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应该取决于购买力,即一个货币应该可以购买多少商品或服务。

因此,当一个国家的物价较低时,其货币价值就会相应增加,使得跨国购买变得更加有利。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

通过比较各国的物价指数,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物质财富分配情况。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可以用来评估国际贸易的公平性。

当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时,可能会导致贸易失衡。

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提供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评估贸易是否公平。

此外,购买力平价理论还可以用于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收入。

通过将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转换为统一的货币单位,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比较各国的经济表现。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物价指数的计算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不同国家的物价测量方式和样本选择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计算结果的偏差。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忽略了一些因素对物价的影响,如关税、税收和物流成本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国家间商品价格的差异。

第三,在实际应用中,货币汇率的波动和货币政策的干预也可能影响购买力平价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和生活水平。

然而,我们在应用该理论时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并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的复杂性。

《购买力平价理论》课件

《购买力平价理论》课件
《购买力平价理论》PPT 课件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国际经济学理论,用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物价和汇 率,以确定货币的相对购买力。
理论背景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由大卫·里卡多提出,旨在解 决跨国贸易中的价格差异问题。
购买力平价的定义
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在相同商品篮子中购买同样数量的商品所需的货币量相等的汇率。
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
1
相对物价指数法
根据国家的物价指数,计算不同国家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
2
绝对物价指数法
将不同国家的物价指数与某一国家的基准国进行比较,计算购买力平价。
3
商品篮子法
选定一组代表性商品,比较其价格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计算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的应用
国际贸易
购买力平价可以帮助确定国际 贸易的公平价格,促进贸易平 衡。
国际投资
购买力平价可以帮助评估不同 国家的投资价值,指导国际投 资决策。
宏观经济政策
购买力平价可以帮助制定货币 政策和汇率政策,促进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限制和批评
商品差异
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可能存在差异,导致购买力平价 无法完全适用。
市场失灵
市场因素会影响价格形成过程,使购买力平价理论无 法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数据可靠性
数据收集和计算方法可能存在误差,影响购买力平价
汇率波动
汇率的波动会导致在短期内购买力平价无法实现。
购买力平价对经济政策的启示
购买力平价理论提醒我们,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考虑商品价格的相对水平和汇率的稳定性,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 长。
总结与展望
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国际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评估和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购买力平价理论》课件

《购买力平价理论》课件

未来研究重点和展望
深化对购买力平价理 论的理解
进一步挖掘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内 涵和外延,深化对其经济含义和 政策含义的理解,为政策制定提 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探索与其他理论的融 合
尝试将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国际金 融、汇率等其他经济理论相融合 ,构建更为综合的经济分析框架 。
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 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将面临新的挑 战和机遇。未来研究应关注全球 经济一体化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 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该理论更好 地解释和预测全球经济现象。
偏好无差异
描述
偏好无差异是指消费者对不同国 家生产的同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同
,即消费者的偏好无差异。
解释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自由贸 易条件下,消费者对同种商品的 需求不受生产国别的影响,因为
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前提
偏好无差异的前提是全球消费者 对同种商品的需求具有一致性,
不受文化、习惯等因素影响。
在国际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政策协调
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帮助各国政府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经济状况,从而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方面发挥重 要作用。例如,各国可以通过比较物价水平来制定更加合理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贸易政策
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可以用于制定贸易政策。例如,政府可以根据该理论评估关税和贸易壁垒对国内物 价的影响,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贸易政策。
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完全可自由兑换
01
描述
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完全可自由兑换是指商品和资本可以不受限制地
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02
解释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条件
下,汇率能够反映两国货币的相对价值,即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

ppp汇率理论

ppp汇率理论

ppp汇率理论PPP汇率理论又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是指两国的实物价值的平价比较,比较的标准是指它们所能买到的相同实物的价值,用实物比作几何中的比。

它将实物和货币比较作为扭曲汇率变动的解释方法,其原理是实物价格与汇率必然相关,可以从实物购买力的角度推导出汇率的变动规律,即汇率的变动与两国实物交换率的变动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实际汇率随着实物价格而改变,以调整两国货币价值之间的比例。

为了更贴切地表示,PPP理论把两个国家交换实物后支付的货币总额比作几何进行比较,称作购买力平价(Purchase Power Parity,PPP)。

这样,据PPP理论,同一实物在两个国家实物市场上所付费用(即货币交换总量)理应相等,即,一个国家币合一国家币1美元=X美元,他们之间的价值比等于X,X是购买力平价的换算比率,它的公式可以表示为::PPP=P1/P2=(X1/X2) *(M1/M2)其中,P1,X1,M1分别代表第一个国家各种物价、汇率和货币的名义价值,P2,X2,M2代表第二个国家的相应值;其中,X1/X2表示汇率折算比,M1/M2表示货币购买力比。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一般以美元总购买力指数(PPP),以美元为汇率折算标准,使用外汇汇率和实物价格,以物价指数作为计量结果推算出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用此汇率与实际汇率之间比较,来判定国际货币兑换价格是否偏离货币购买力平价,从而评价仗贡献水平,这种方法也叫做购买力平价比较(PPP comparison)。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汇率分析理论,尤其是对短期汇率变动的研究,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可以把PPP理论植入传统的汇率分析理论中,重新定义短期汇率异常波动的原因。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一定的短期前,汇率的变化基本上受到实物交换率变动的影响,而在一定的长期前,汇率的变化受到实物交换率变动、投机、流动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指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消费者在相同货币价值下购买相同数量的商品和服务所需的成本。

也就是说,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货币汇率的变化并不会对不同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购买力产生影响。

购买力平价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经济学家巴尔萨拉和萨缪尔逊首次提出了这个理论。

他们认为,国际贸易中,货币汇率的变化会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价格,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

然而,他们也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货币汇率的变化并不会对购买力产生影响,这就是购买力平价的概念。

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不考虑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等因素的情况下,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来计算购买力平价。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购买力是否相等。

相对购买力平价则是指在考虑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等因素的情况下,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和商品价格水平来计算购买力平价。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对平衡。

购买力平价对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影响不可忽视。

如果两个国家的货币汇率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将会受到影响,可能出现货币升值或贬值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可能会失效,因为货币汇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不同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购买力。

在实际应用中,购买力平价理论常常作为衡量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指标。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价格和国民收入水平,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

总之,购买力平价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它对于了解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购买力是否相等,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某个国家的货币币值被“低估”或者"高估”,那么,什么是币值"低估”或者“髙估”呢?如何来判断货币币值的低估或髙估呢?这就涉及到均衡汇率水平的汁算。

计算均衡汇率水平又和汇率理论密切相关。

最早提岀的汇率决定理论是购买力平价。

简单介绍下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一、购买力平价的用途正式提出购买力平价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1922年提出的。

当时提出这个理论的目的,是为一战后遗留的赔款问题提供一个货币标准。

从目前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经济学上有两个用处:第一,测算长期均衡汇率,判断货币价值是否高估或低估,或者是寻找实际汇率波动的中心。

第二,比较各国经济实力。

作为一种换算工具,将一国的GDP或者是GNP由本国货币换算成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来进行经济实力的国际比较。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1、基本思想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中国人为什么需要美元是因为它能够在美国购买商品,同样, 美国人为什么需要人民币,是因为它能够在中国购买商品。

人民币交换美元的比率,实际上就是用人民币购买力交换美元购买力的比率。

所以,汇率主要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较, 所以称为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是一价定律,我们来介绍下一价定律。

2、一价定律一价左律是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贸易限制的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相同货币表示的价格应该相同。

用公式来表示就是:P a=SP b, S是以本币表示的单位外币,属于直接标价法,Pa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Pb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如果这一等式不成立,就会产生套利行为。

比如,一件衣服在美国的市场价格是100美元,同样的衣服在中国的市场价格是800人民币,那么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就是8RMB/$o如果市场汇率不是8,是9RMB/$,那么就会出现套利机会,衣服在中国的价格转换成美元就是800/9 =89美元,套利者就会用89美元在中国购买一件衣服,然后到美国以100美元的价格卖岀,获利11美元。

这种套利活动,使得衣服从中国流向北京,直到汇率水平回到8。

3、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价怎律是针对某一种商品,如果将单一商品推广到所有商品,就可以推导岀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货币在同样的一篮子商品上具有的购买力……那么它可以简写成S = $,汇率应该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

其中P表示本国的价格水平,P*表示外国价格水平。

根据这个公式,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本币购买力相对下降,则汇率S上升,本币贬值。

4、相对购买力平价根据绝对购买力平价,我们可以推出相对购买力平价。

推导的方法有两种:(1)取对数后差分:(2)基期和现期(0和t)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模型形式如下:兀和兀•表示本国和外国第(期的通货膨胀率。

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变化的百分比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

如果本国的通货膨胀率比外国高,其货币应该贬值,反之本币应该升值。

5、一价定律、绝对PPP和相对PPP的比较一价泄律可以推导出绝对购买力平价,但是两者具有明显区别:(1)分析对象不同。

购买力平价是以汇率为分析对象,而一价左律主要是考察价格:(2)价格不同。

购买力平价涉及的是物价水平,一价定律考虑的是一种商品的价格:(3)适应条件不同。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适应条件不如一价泄律那么严格,绝对购买力平价并不要求每一种商品价格相等,也不要求两国完全取消贸易壁垒,只要各国对进口和出口的限制程度相同,则仍然成立。

绝对购买力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区别是:(1)绝对购买力平价将价格水平和汇率水平联系起来,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将价格变动与汇率变动联系起来。

所以,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立,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明一段时间内汇率的变动规律。

(2)绝对购买力平价在计算两国物价水平时,要求所参照的商品篮子及其权重都相同,相对购买力平价没有这个限制,但是相对购买力平价要求基期存在绝对购买力平价,这种先决条件很难成立。

6、实际运用对于购买力平价在历史上的应用可以参考陈岱孙编写的《国际金融学说史》,他介绍了两个失败的案例,也就是1925年英国政府和1934年捷克政府对购买力平价的应用,凯恩斯, 哈伯勒都对其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一个成功的例子是1937年比利时确左新的汇率。

特里芬在1937年时指出,比利时的这次贬值是合适的。

我们主要分析一下中国的情况,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因素使人民币趋强:(1)许多学者进行测算后发现人民币的价值被低估,所以即使中国通货膨胀率有时比较高,人民币汇率非但不贬,反而稳中有升,比如1994-1996年中国通货膨胀率较高,此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左,直到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开始稳中有升;(2)用相对购买力平价分析发展中国家时要做修正。

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髙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

因为在经济起飞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

这意味着,即使在人民币币值完全收敛于购买力平价以后,人民币也不会按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的百分比贬值。

中国仍可在通货膨胀率略高于美国的情况下,保持人民币与美元的名义汇率基本不变。

自1994年以来,国内较髙的通胀率有一大块是非贸易品涨价所致,也就是说中国非贸易品涨价幅度大于美国,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中占很大比重。

所以,人民币在贸易品上的实际购买力的下降幅度远小于我国国内的通胀率。

(3)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人民币未来可能趋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韩国,台湾的经历都证实了这点。

«表示中国通货膨胀中非贸易品涨价幅度高于美国的部分,B表示中国可贸易品生产率提高速度快于美国的部分。

举个例子,在未来十年里,如果中国的平均通胀率为6%,美国的平均通胀率为3%,假左中国通货膨胀中非贸易品涨价幅度高于美国的部分为(u=2%),中国可贸易品的生产率提髙速度快于美国的部分为(B二1%),则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可以保持不变,即汇率变化的百分比等于二6%-3%-2%-1%二0。

在这种假左条件下, 如果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低于6%,人民币将而临升值的压力:如果中国的通货膨胀率髙于6%,人民币将而临贬值的压力。

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汇率问题,早期的可以参考易纲范敏: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11期,最近的可以参考卢锋写的"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走势研究系列”,有五个部分,分别考虑相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劳动成本变动、改革开放制度转型、“双顺差”对汇率演变的影响,时间跨度是1978-2001年。

三、购买力平价的检验1、计算实际汇率最简单的检验购买力平价的方法是计算实际汇率,当不同时期的实际汇率保持不变,购买力平价成立。

2、名义汇率的回归检验St=a + gP厂P;)fS’ =仪 + 0(£-坷")+耳当a = O,0 = 1时,购买力平价成立。

当我们检验一个理论时,要考察这个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它能解释多少?如果不能解释,原因是什么?是假设条件过于严格?还是遗漏了其他重要变量?或者是样本选择和数拯选取上存在缺陷?甚至另有原因?对于购买力平价的检验表明,它的解释力并不理想,绝对购买力平价不如相对购买力平价,短期效果不如长期效果。

关于购买力平价的传统检验方法可以参考潘国陵,《国际金融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最新检脸方法可以参考,萨诺和泰勒的《汇率经济学》。

四、购买力平价的扩展购买力平价的扩展都是针对它现有的缺陷来修改的。

1、假设条件并不符合实际。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在一泄假设条件下才成立的,理论分析的方法是首先建立最简单的模型,然后放松假设条件,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推导出一系列理论与政策。

下而我们具体看一下购买力平价。

(1)购买力平价假设不存在运输成本和外汇管制,贸易限制对等,实际上,运输成本等交易成本占贸易商品价格的很大一部分,有时甚至超过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套利带来的好处,对这一个假设进行修改就出现了纳入交易成本和进口关税的购买力平价。

p Ps=一 =— ------------ :考虑关税,假设进口关税税率为t,购买力平价可以写成:P +C P (1 + J)S= ------- ----- --------- :P (l + J)(l + r)(2)假设市场完全竞争。

实际上,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同类产品之间有差别从而是不完全替代的,这使得价格更难以趋于一致。

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1979, AER)对这一假设进行放松,证明了工资粘性在不完全市场上会使实际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3)假设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

汇率反映的是两国间贸易商品价格水平的比率,实际上,各国都存在大量非贸易品,比如住房和医疗,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非贸易品价格相差很大,但是不能进行套利活动,所以购买力平价的解释力下降。

对这一个假设进行放松就岀现了巴拉萨一萨缪尔森理论以及工资成本汇率理论。

A. 非贸易品的扩展的购买力平价P_ a + (l-a)P“/p7~V X a + +(\-a)P s /P1当a = l时,全部商品都是贸易商品,这就成为传统购买力平价。

显然a越小,汇率S 与传统购买力平价的汇率差别就越大。

巴拉萨一萨缪尔森命题,发达国家在贸易物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髙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非贸易品对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也较高,从而发达国家货币的实际汇率较髙,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实际汇率较低。

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将英货币兑换成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可以购买比国内能够得到的更多商品和服务。

这显然与传统购买力平价思想冲突。

B. 工资成本汇率理论购买力平价的物价没有考虑到制造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的物价变动情况,也没有考虑劳务和貝他无形贸易品的情况,用工资指数代替通常的物价指数。

苴表达式为:5 = (r-r*)4-(VV-M/)-(£Z-6Z4)(成本加成定价比率)它表明,汇率决圧于两国相对工资率与相对劳动生产率。

当一国相对工资增加或劳动生产率相对下降时,汇率下跌;反之则上升。

工资成本理论和巴拉萨一萨缪尔森命题相比,假设条件更宽松一些,并不强调一国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只是强调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率的国际差异,所以可以认为巴拉萨一萨缪尔森命题是工资成本汇率理论的一个特例。

C. 以中国为例中国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高于贸易品的涨幅(服务业工资超过制造业工资,卢锋):贸易品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相对高于发达国家,这是人民币具有升值压力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